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優選通用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6W

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優選通用多篇

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篇一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環境研究

1998年,教育部對本科專業進行大幅度調整,管理學門類下的公共管理學科逐步開始設立。在本科學校中,公共事業管理被設為公共管理學科下的一個二級學科專業。東北大學和雲南大學是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的始祖,到目前為止,全國有超過四百所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各類院校。全國開設公共事業管理的高校,除一些名牌重點大學依靠自身的品牌順利推進專業發展外,其他同類院校和省內高校面臨着基本相似的發展境遇。下頭就此類院校的發展狀況運用SWOT分析法,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和場景的努力進行全面,系統、準確的研究,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內部優勢和劣勢進行了深入分析,外部的機會和威脅,並根據研究結果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計劃和策略。

一、內部優勢

1、實用性社會科學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通常概括為: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掌握具體的現代管理技術與現代管理方法,並具有相關理論的應用本事和相關技術的操作本事。目前,其專業的涵蓋領域仍處於擴張階段,每年都有新的學校和新的專業方向招生。

2、知識面寬、基礎紮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應當具備的素質:掌握基本理論和管理科學,知識經濟,社會科學,現代科學;熟練的辦公自動化技能是管理信息系統在定量分析和計算機應用技能的應用需要;能前往行政管理部門和企業的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並且具有計劃、組織、控制、協調和決策方面的基本本事。

3、專業方向設置多樣化。在“科、教、文、衞、體”五個大的專業方向上又分化成若干小的專業方向,其中以衞生類專業為代表,包括衞生財會、醫療保險、社區衞生服務、醫藥物流管理、醫藥法學、藥事管理、醫藥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方向。在環境管理方面有環境經濟與管理、海洋環境經濟與管理等多個專業。

4、辦學方式方法靈活。本科、專科各水平的高校都有招生,實行全日制本科培養模式的是招生的大部分綜合性高校,有些高校設置專科起點的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中央人民廣播電視大學等。一些學校幹部在職培訓。2003年起,部分高校對具有必須領導潛力的學生經過採取授予第二學位的方式,或“2.5+1.5”複合型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等,制定相應培養計劃進行重點培養。

5、公共服務意識強。培養學生經過對公共政策分析、公共事業管理、公共行政學等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與其他專業相比具有更強的公共意識,對社會問題的觀察和理解更加深入,從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培養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動手本事,掌握現代公共管理理論,數字化城市管理技術與方法,具有創新性和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創業精神和實踐本事的意義。

6、教學方式多種多樣。目前各大高校對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採取的教學方式多種多樣,從課堂的知識傳授到課下的實踐探索,充分發揮學生的進取性與創造性,採用的教學方式主要有課堂教學、課堂研究討論、學生研究小組、管理模擬、模擬案例分析、主角扮演、專題論壇、政策辯論、政界領導人訪問演講、實地考察等,教學方式的多樣性使得學生不僅僅增強專業性知識,也能更好地應對現實狀況。

二、內部劣勢

1、專業基本規範問題尚未解決。對於任何一個專業,僅有明確了其專業範圍,才能更好地進行完善與發展,才能更順暢地建立相關專業機制。目前所缺乏的便是對公共事業管理的對象、範圍和主體的界定。2000年底在東北大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召開全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研討會,但並未就上述問題的意見達成一致。

2、教材建設滯後。目前,我國關於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材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均不完善。類似於東北大學婁成武教授主持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資料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及雲南大學崔運武主持“新世紀高等教育改革工程”中列入的“綜合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等高規格教材少之又少,並且很難在圖書市場上尋求到關於公共事業管理學科的教材。

3、課程研究方向設置不清晰。在設置專業方向方面,有些學校並沒有根據自身的資源和優勢,有的學校甚至混同了公共事業管理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含義。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不應當是交叉學科的代名詞,有些專業方向不適合冠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4、教學研究的單一性。目前國內的主要研究侷限於國外的公共事業管理髮展情景。教學研究的方向侷限於行政部門,而對企業的需求涉及較少,若公共事業管理不能在企業中發揮作用,則不能使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得到廣泛認可,且高校培養出來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對企業的戰略需求、企業文化等缺乏瞭解,教學研究缺乏對公共事業管理文化的調研,缺乏公共事業如何能夠定位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這便失去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設立對企業發展的意義和作用。

5、管理實習隨意性大。同理工科專業相比,屬於文科專業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管理實習隨意性比較大,規範性要求十分匱乏,必要的激勵機制的缺乏影響了教與學的整個實習環節。一般採用論文或調查報告的形式的高難度的實習目的定量計算無法真實體現實習的效率。

三、外部機會

1、國際專業化分工的需要。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進作用下,交叉學科得以應運而生。作為跨學科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公共事業管理是管理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和法學等學科的綜合體現。隨着社會專業化分工的日益精細,促使了複合型人才的技術和管理雙重技能的需求加大,公共事業管理這一學科專業的設立則順應了時代的趨勢,極大地解決了技術型人才與專業型人才的矛盾。

2、政府公共事業管理改革的需要。在1998年第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中,經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重點指出:要切實把政府管理職能轉變到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此次會議強調,對社會公共事業管理機構和職能例如:科技、教育、文化、衞生、社會保障、環境等方面作了重要調整,將政府職能中部分職能剝離,由社會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非政府部門等準公共組織來擔任。

3、公民社會建設的需要。中國要順利完成政府體制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建立“小政府,大社會”的現代公民社會,面臨現代化城市管理和環境保護、非政府組織發展、和諧社區建設、慈善事業興起、跨國公司增多產生的社會公共問題等,異常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許多基礎公共設施修建、公共物品供給、公共事務管理都面臨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公民滿意的過程,這供給了公共管理專業教育發展的機遇。

4、實現科學化規範管理的需要。公共事業管理體制改革是實現從經驗到科學的轉變,從而從根本上解決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問題,提高公共事業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然而,解決領導體制和公共事業管理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應建立包括完善的機制和科學的競爭機制。

四、外部威脅

1、政府職能轉變的滯後性。適逢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時期,對於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方面,其行政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還有待完善與加強。第一,計劃經濟體制下構成的國有企業吃“大鍋飯”這一政企不分的現象。第二,在微觀活動的管理方面,各級政府表現出管得過多過死,嚴重打消了基層單位的自主性和活力,從而導致非政府組織成長和發展的緩慢。

2、政企分離的不徹底性。目前中國社會的準公共組織的發達程度比較低,事業單位和政府職能並未徹底分離,許多機構的負責人仍然由政府領導。如公用事業局公用事業、城市規劃局、建設局等,大都不是文科背景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政府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准入門檻設置得較高,能進入政府部門的學生並不多。

3、事業單位改革遲遲難以推進。從2003年中央政府開始啟動事業單位改革,到2009年全國5個城市試點事業單位改革,財政支持性事業單位的改革行動緩慢至今沒有實質性進展,這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和培養,造成很大的障礙,嚴重影響其發展。

4、國內專業認知的不足。中國初步建立了公共事業管理,第一屆的畢業生剛進入社會,公眾缺乏對公共事業管理的理解。很多人不明白公共事業管理的是什麼性質的專業,很多企業單位也不明白高校是否設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所以,企業在引進人才時,往往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缺乏認識以及人力資源規劃。

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篇二

論公共事業管理存在的問題和體制改革創新

摘要:我國社會在不斷髮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新生事物也出在人們的眼前。公共事業管理便是如此,如今,隨着我國各項改革的逐步深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之早前有了大幅提升,相應地對公共事業管理方面也有了更高的期許,所以,作為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的工作人員,必須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自身工作,如此方能滿足新時代對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要求。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創新;體制改革

公共事業管理,其與民眾的日常生活之間有着極為密切的關聯,在改革開放前夕,我國的公共事業管理工作一向由政府在壟斷經營,而改革開放以後,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政府逐步開始思考將市場機制引進公共事業領域中,由此也帶動了諸如自來水、公共交通、民營醫療機構等一大批企業及事業單位的蓬勃與興起。與此同時,當市場機制被引進公共事業管理領域之中時,還讓傳統部分有着明顯公共事業性質的事業單位也逐步往企業的方向轉型。雖然從總體上來看,市場機制的引進確實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少的貢獻,但縱觀改革發展之路,一路走來,公共事業管理的改革之路並不平坦,且在改革過程中還出現了一些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穩步發展的併發症,時至今日,看病貴、讀書難等問題依舊困擾着普通老百姓[1],不禁讓人們對將市場運作機制引進公共服務領域產生了質疑。對此,我國公共事業領域要想繼續得以有效地發展,必須基於一個科學的指導思想,並着力於對民生的保障與改善,而政府方面亦需對公共事業的管理職能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方能在為我國公共事業改革指明發展方向的同時,為政府的公共事業管理職能轉型供給依據。

一、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創新存在的問題分析

20世紀90年代,我國首度發佈了有關事業單位改革的政策與規定。第一,由於公共事業的興起與改革起步的時間均較晚,故導致我國在對公共管理事業的管理體制方面仍處於較為落後的狀態。與此同時,由於針對事業單位的改革,所牽涉的層面極廣,加之改革的過程也必將涉及到諸多層面利益,故導致我國在對事業單位的改革過程中,時常陷入舉步維艱的地步,如此一來,不僅僅改革進度十分緩慢,並且難以到達良好的效果。第二,由於針對事業單位的改革,我國無論是在改革的目標或路徑方面均不明確,加之公共管理在我國屬於一種新興的事業而沒有成功的經驗可借鑑,故當前的改革方針仍以實驗性、大膽性的政策為主。此外,由於改革模式的不明確,致使我國在促進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創新過程中無法做到對雙方權責的有效界定與合理的劃分,繼而導致步驟性的簡政放權亦難以做到,更遑論對改革的周密策劃。故當前,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創新正陷入一種既無法觸動傳統事業根基,又無法得到有效發展的瓶頸,而政事無法實現兩者分離,則勢必將導致個社會組織的職能界限混亂,繼而因體制之間的衝突而導致體制混亂[2]。第三,缺少改革性、整體性的配套條件。由於我國在開展事業體制改革過程中,始終呈現出一種各自問政且分頭並進

的狀態,以致各類事業單位改革均無法與其他事業單位之間構成有效配合,並最終導致改革的進展十分緩慢。而有關事業單位公共體制的改革,其本是一項系統、複雜且龐大的工程,且在具體的改革過程中必將面臨各方面的難題。對此,事業單位要想切實深化對自身體制的改革,其無論是人員或是資金來源方面均必須做到合理配置,若僅是依靠某一部門,則非但無法同時處理好各方面問題,反而會掣肘公共事業體制改革的發展。第四,缺乏規範性管理力度。無論是實體的公共事業管理,或是基於網絡世界這種虛擬的公共事業管理,均需由相應的制度來予以有效的規範。然而,由於我國政府畢竟精力有限,加之所需理解的新事物與新思想越來越多,故導致其在開創約束工農事業管理的規範性制度方面未能做出及時反映,以致鞏固走缺乏主動性。此外,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各類社會團體也是日益增多,雖然公共事業家族呈現出了飛速擴張的趨勢,但相應的管理未能得到同步地發展,以致工作不對稱的問題接踵而來,從而嚴重了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發展[3]。

二、我國公共事業管理的發展趨勢

(一)更新管理觀念

在任何時期下,管理觀念都是一種必要的思維方式與技巧。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全黨同志必須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作為促進改革與發展的基礎,唯有觀念的不斷創新,方能真正促進我國公共事業管理的創新與發展。”基於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當前的發展現狀,筆者認為,有關公共事業管理的改革創新,需由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在管理模式方面予以有效創新,此前,我國大多是公共事業均沿用着傳統“靜態管理”的模式,而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此模式顯然已無法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需求,故促使傳統“靜態管理”逐步往“動態管理”的方向發展轉變,讓其成為深化公共事業管理改革的關鍵。二是促使傳統“命令觀”逐步往“服務觀”的方向轉化[4]。當代社會講求“以人為本”,故以“服務”的形態來面向大眾,方有助於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而基於此,節儉型、友好型的社會環境亦能得到極大促進,故針對公共事業管理的發展,必須秉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來加強與羣眾之間的溝通

,如此方是促進公共事業管理髮展的唯一途徑。

(二)公共事業管理的市場化發展

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如今的人們在生活質量有着大幅提升的同時,對公共事業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此,公共事業管理唯有做到權責分明、產權明晰,方有助於促進市場中人、財、物的自由流動,繼而充分發揮各方資源在公共事業管理領域中的進取作用。當然,要想切實達成以上目標,需我國基於當前的市場實際提出科學、完善的市場準入機制,並實現對公共事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如此方能促進公共事業管理逐步實現社會化的關鍵。事實上,基於如今的市場經濟大背景,我國無論是在科學、文化,或是教育、體育、衞生等眾多領域都已具備了多種的性質與職能[5]。對此,唯有切實加快公共事業管理的商品化發展,才能給公共事業管理本身創造出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三是在將市場化的運作機制引進公共事業管理過程中,傳統公共事業單位的經營範圍及服務對象應發生相應的轉變,並進取採取自主經營等多樣化的發展模式,如此方能對我國的公共事業管理改革與發展起到有效的優化作用。

(三)加快管理手段的改革

為貫徹十八大精神,黨中央召開七次全會,分別就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制定“十三五”規劃、全面從嚴治黨等重大問題作出決定和部署。在我國社會與市場經濟不斷髮展的當下,相應地政治體制改革也應同步進行,尤其是應對如今這種社會管理網絡結構已逐步代替傳統行政管理結構的現代社會,唯有將直接的管理手段轉化為間接管理,方能在潛移默化中充分發揮政治體制應有的作用,從而實現依法治理、科學提高。當然,針對公共事業管理的依法治理,首要便是用科學的程序來逐步促使公共事業管理逐步往法制化的方向發展。其次,則是基於如今這種網絡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傳統的公共事業管理工作也應逐步往網絡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而要切實達成以上目標,利用法律、經濟來間接調控無疑是最有效的手段,若能再輔以情感方面的教育,則勢必能到達更加夢想的效果。最終,作為政府方面,其在對公共事業管理的審批方面亦需逐步往程式化的方向發展,並在市場監督與標準化管理方面意義有效加強,如此方能在確保產品及服務質量的同時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在促進公共事業管理髮展中的監督與調控作用。

(四)重視高素質管理人才的培養

任何事業的創新與發展,均離不開人才資源的支持,公共事業管理工作創新亦是如此。對此,要想切實促進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有效發展,相關人才的培養亦顯得尤為關鍵。基於公共事業管理,不僅 僅需要管理人員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且對社會、科學、國情及世界發展等方面亦需有所瞭解,故針對相關管理人員的培養,應務必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當然,研究到公共事業管理本身還是一項與普通民眾關聯極為密切的事業,故相關管理人員除了需具備良好的政治、知識、本事及心理素養外,尚需有高度的職責心,如此方能贏得老百姓的信任,繼而確保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6]。

總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發展與創新是一項複雜且龐大的系統性工程,故為切實滿足代社會的發展需求,作為國家政府及從事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必須進取革新傳統管理觀,並充分研究我國當前國情及事業單位各自特點,做到對各方面優化配置與審慎安排,如此方能在推動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創新的同時確保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王丹。關於目前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創新模式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5(4)。

[2]王歡芳,徐金燕。破解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業困境--高校、政府、社會三維視角分析[J]。未來與發展,2011(5)。

[3]黃歡。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學科現狀和發展沿革探究[J]。納税,2017(36)。

[4]李曉芳。中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的現狀思考[J]。科研,2017(1)。

[5]臧元琪。我國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綜述[J]。中外交流,2017(37)。

[6]唐珏。從城市公共事業管理談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J]。青春歲月,2017(22)。

公共管理論文選題 篇三

1、互聯網背景下我國公共管理轉型的多維度思考

2、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的轉變

3、網絡新聞輿論對我國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影響

4、公共管理中公共價值的基本維度與認知

5、公共管理中行政管理效率提升的研究

6、論公共管理模式的構建研究

7、大數據時代公共管理的改革和創新

8、論公共管理現狀及對策研究

9、新媒體對公共管理的影響探討

10、基於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公共管理職能研究

11、公共管理視角下事業單位行政管理的改革方向

12、公共管理視角下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13、對公共管理活動中公共利益的認識和思索

14、我國交通社會治理政策轉型問題研究

15、協同視角的公共管理模式構建策略研究

16、新常態背景下公共管理困境及突破

17、新公共管理與土地行政管理的關係探究

18、和諧社會下的公共管理體系構建

19、公共管理倫理缺失之成因及其對策的思考

20、微信傳播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1、淺議公共管理視角下的城市規劃職能

22、公共管理研究領域中的社會網絡分析

23、基於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公共政策導向研究

24、公共管理理論對電子政務發展的重要意義

25、論社會中介組織在公共管理中的職能和作用

26、淺談人工智能在公共管理中的應用

2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與社會性之異同析

28、TRIZ創新原理在公共管理中的應用

29、網絡輿論對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影響

30、微博對政府公共管理的傳播作用

31、公共管理創新的價值取向探析

32、新公共管理中的市場化工具--“用者付費”

33、淺析公共管理的歷史發展變遷

34、探討公共管理改革中社會組織的重要作用

35、關於精益政府的理論考察

36、協作性公共管理對我國跨部門協同治理的啟示

37、基於公共管理的社會保障私有化發展研究

38、公共管理中的眾包機制:研究現狀與未來展望

39、新公共管理理論在我國政府部門的應用研究

40、合同制治理在當代中國的制度變遷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論文題目 篇四

1、醫院病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設

2、淺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普適定位

3、基於物元分析的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估研究

4、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法探究

5、延邊州加快推進延吉空港開發區電網建設

6、當前公共事業管理存在的問題及策略初探

7、探究公共事業管理與行政管理的異同

8、公用事業民營化進程中的政府監管職責--以十堰市公交民營化改革為例

9、淺談我國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及經驗啟示

10、探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危機及其出路

11、農村公共衞生事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12、推進公益事業單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實踐與探索

13、試論城鎮化建設背景下的農村經濟管理

14、醫藥院校衞生事業管理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

15、如何完善行政事業資產管理體系建設研究

16、事業單位薪酬管理淺探

17、新型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研究--以鄉賢參事會為例

18、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19、新時期公共衞生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20、公共文化事業單位管理績效的提升方法--以佛山市圖書館項目化管理實踐為例

21、縣域衞生計生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形勢分析思路

22、基層醫療機構在衞生事業管理髮展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研究

23、公益事業、社會事業、公共事業辨析

24、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的必要性和對策

25、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分析

26、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轉型探究

27、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英語課程建設研究

28、醫院管理保安服務意識和質量的對策

29、基於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協同育人模式探討--以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社區頂崗實踐為例

30、我國公共事業部門績效考評體系探究

31、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研究

32、對傳統公共事業管理存在的弊端及改革的研究

33、地方公共事業單位財政預算績效管理評價及對策分析

34、我國傳統公共事業管理存在的弊端及其改革

35、試論如何做好就業困難羣體的職業指導--以某醫學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女生為例

36、某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雙學位學生專業認知與滿意度調查分析

37、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研究--以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為例

38、會計稽核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作用

39、31所高等醫學院校本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設置現狀及對策研究

40、新常態下納税服務新體系的構築

41、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42、我國農村準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模式的構建--基於公共事業管理理論視角

43、新媒體平台下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展望

44、公共事業管理中政府失靈現象研究

45、探討我國檔案事業管理的體制

46、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分析

47、共青團參與社會治理的創新路徑研究

48、醫藥類院校公管專業複合型人才能力結構的構建

49、醫學高校雙學位教育人才培養的缺陷與對策研究--以內蒙古醫科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為例

50、長治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

公共事業管理畢業論文題目 篇五

1、淺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普適定位

2、基於物元分析的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估研究

3、當前公共事業管理存在的問題及策略初探

4、探究公共事業管理與行政管理的異同

5、公用事業民營化進程中的政府監管職責--以十堰市公交民營化改革為例

6、淺談我國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及經驗啟示

7、公民社會:政府實現善治的社會基礎

8、探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危機及其出路

9、農村財務管理的現狀及對策分析

10、農村公共衞生事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11、推進公益事業單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實踐與探索

12、試論城鎮化建設背景下的農村經濟管理

13、醫藥院校衞生事業管理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

14、如何完善行政事業資產管理體系建設研究

15、政府購買服務的招商引資行為研究

16、事業單位薪酬管理淺探

17、新型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研究--以鄉賢參事會為例

18、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19、新時期公共衞生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20、基層醫療機構在衞生事業管理髮展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研究

21、公益事業、社會事業、公共事業辨析

22、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分析

23、我國圖書館事業宏觀業務管理組織機構的演變研究

24、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轉型探究

25、我國公共財政預算績效管理研究

26、公共衞生管理事業的科學發展研究

27、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問題之我見

28、淺談工會在公交企業建設中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和職能作用

29、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存在的常見問題及對策

30、醫院管理保安服務意識和質量的對策

31、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加強公共衞生管理人才培養

32、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3、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中如何引入激勵機制

34、地方圖書館學會行業管理職能研究--基於公共治理理論視角的分析

35、試論如何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

36、論行政倫理教育對於行政管理專業大學生信仰建設的作用

37、基於公共管理角度的城市公用事業公私合作困境分析--以公交行業為例

38、我國公共事業部門績效考評體系探究

39、論財政專項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40、拓寬老年人蔘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新途徑

41、對完善公務員工傷保險制度的思考

42、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研究

43、我國城市排水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44、對傳統公共事業管理存在的弊端及改革的研究

45、新形勢下加強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工作探討

46、我省推進財政資金使用管理改革

47、地方公共事業單位財政預算績效管理評價及對策分析

48、教育國際化領域的研究進展與趨勢--基於WoS期刊文獻的可視化分析

49、事業單位加強財務內部控制的途徑

50、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預算精細化執行探究

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篇六

大學應用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思考

摘要:

我國開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已經具有十多年的歷史,在該專業不斷髮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不明確的職業定向、雜亂的課程設置、不清晰的專業定位、非專業化的師資隊伍等。應對這種情景,基於區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學必須要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進取的探索,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研究進行不斷地深化,真正的將應用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起來。

關鍵詞: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區域地方性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

由地方負責行政管理與撥付經費高等院校被稱為區域性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新體制的建立使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變為地方高校,且地方性高校服務於區域社會的特徵日益顯著。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最快的新興專業便是公共管理專業,且其規模日益擴大。然而各種問題隨着招生學校的快速發展不斷出現。所以如今地方性大學亟需解決的問題便是如何結合地方發展公共事業的需求,把握教育改革的機遇與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機制。

1明確把握專業內涵

現代大學的專業與學科發展承擔着完成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這三大職能的職責。經研究,學科是指根據必須的教學目標,從某一科學中選擇出基本事實、基本概念與原理,並按照必須的邏輯順序重新組織構成新的知識體系。而專業則是為社會培養專門性人才的專門學科。專業與學科都是源與流、根與葉的關係,專業的發展依靠於學科,而學科的繁榮又離不開專業的發展。將學科研究中的新方法與新理論融入專業課程中去,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科水平,為社會供給更優質的服務,培養更多的人才。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人才為目的,將許多不一樣要素有機組合為一個整體。它不僅僅需要大學理念與制度的整合,還需要將自身的教育資源與外界社會的需求結合在一齊。一向以來,學術界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目標建立及學科界定存在着分歧,很多理論也只是片面的。作者對此提出了自我的看法,認為應從三個方面去分析及理解教育部所界定的學科概念與目標建立的內涵:第一,從學科依託方面來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有着顯著的跨學科特徵,除了公共管理學這一主幹學科外,還依靠着社會學、經濟學、法學及管理學等學科;第二,從專業性質來看,它是以培養複合型人才為目的的專業學科;第三,從服務對象及範圍來看,公共領域中的公共事

務是其服務對象。公共管理學隨着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在此過程中其不斷逐漸吸收一些其他學科的知識與經驗,有機地將它們融入到自身的研究中,並取得了許多有效的成果,對社會的公共事業管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綜上所述,區域地方性大學僅有明確把握專業內涵,對專業有清晰的認識,才能使自身的專業蓬勃發展,併為社會供給大批的建設性人才[1]。

2明確培養目標,找準專業定位

教育部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中確立了五個專業方向,並期望培養這些方面的人才。而這對一些專門院校如醫學院、師範學院等相比較於綜合性大學有着明顯的優勢。如今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與行政學、政治學等沒有明確的界定,這使學生畢業後難以對自身作出準確的確定與職業價值選擇。而這便需要社會找準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定位,明確其研究及就業方向。所以區域地方性大學應結合現實需要併發揮自身的優勢為地方培養複合型應用人才,進取開拓除傳統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外的新層面。綜合性大學便能夠從專業方向的層次性、行業性研究專業的設置,同時利用原有的優勢發展地方的經濟,增強科研力量。

3構建區域性科學課程體系

完善的教育體制與資料是實現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及教學目的的基礎,所以建立一個專業課程體系是極其重要的。在此,我們對如何構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展開了討論與研究。首先,圍繞公共事業管理課程建立一個具有多種功能模塊課程是有必要的,按整體優化的方向發展,總體安排各模塊課程的比例,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其次,能夠借鑑國內外改革發展公共事業管理的經驗,處理好各種課程之間的量的比例,適當加大跨學科課程或綜合課程等所佔的比例。最終,合理分配各種課程模塊的學時,如限選課程可佔總學時的5%左右,實踐課程可佔總課程的15%左右,專業課羣模塊可佔15%左右,專業基礎模塊課程可佔20%左右,則公共基礎課程佔到35%左右[2]。

4完善實踐教學體制

學生具備很強的實踐本事是培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必要條件,所以教學需加強對實踐的重視,建立更加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由此能夠構建專業技能訓練、專業知識認知及綜合管理素質與本事提升這三個子系統,經過這些系統的建立,教學能夠對學生進行鍼對性的訓練。另外還需建立專業實習、課程與專業綜合見習、畢業論文、學科專業認知、創新研究性學習、職業規劃和課外實踐等實踐教學環節[3]。學生能夠在進行專業實習之後,將自我在此過程中的獨特見解以及新的想法以畢業論文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有利於教學品質與學生思維創造力的提升。

5服務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區域地方性大學對專業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自身的發展及當地經濟與科學文化的發展,那麼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該如何走下去是關鍵所在。在如今的社會中,培養科學型人才的綜合性大學佔少數,而培養不一樣層次的應用型人才的專業性大學佔主體地位。由此看來,地方性大學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主動適應區域發展的需求,進取轉變觀念,挖掘自身的優勢,朝着區域化方向發展,開闢一條屬於自我的特色化道路。僅有這樣,地方性大學才能在各大高校中脱穎而出,也能更進一步為區域發展供給更優質的資源與服務。

6結語

基於區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學在構建公共事業人才管理培養模式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對專業內涵有明確的把握,找準專業定位,同時應樹立其所要培養的目標。此外,地方性大學還需構建區域性科學課程體系並完善實踐教學體制,以便為地方經濟發展供給更好的服務。僅有立足於以上幾個方面,才能建立並且完善應用型公共事業人才管理培養模式,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的發展供給服務。

參考文獻:

[1]陳金梅。論地方性大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傳承,2010(21)。

[2]楊雪,王雅榮。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幾點思考———基於可僱傭性的視角[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09)。

[3]孫孝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及其模式透析[J]。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5)。

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篇七

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

國內外的政府均認為,現有的公共事業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成果十分珍貴,可是,這來之不易的成果還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它只是根據社會評價和經濟方面進行研究,這樣的成果是不全面、不繫統、不完善的。作為政府管理評價體系必須要相對獨立,整體性強,而現有的研究成果缺乏對績效的技術平台研究,使得設計侷限與對指標體系能夠修補上,不能將指標設計與績效評價的工作聯繫起來,不能充分應用已有的相關數據信息,導致設計出的指標可實行性不強。

1影響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因素

1.1績效評價的目的因素想要建立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首先要做到確定其建立依據,而這個依據就是績效評價的自身目的。績效評價指標的選擇由績效評價的目的來決定的,不一樣地區的政府部門,績效評價的根本指標不一樣。政府想要改善公共事業的績效,那麼所構建的指標體系要比單純的績效評價更加着重注意分析潛在影響績效評價的因素,並對如何改善進行深入討論。可是,在實際生活中,用於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種類繁多,數量不可忽視,在進行評價時不能做到全面具體,以此只能根據評價目的來進行政府管理績效的評價。不然,不只績效評價沒有意義,並且操作性也不強,失去了評價應有的價值。

1.2地方政府的職能因素績效的本質就是政府公共事業管理職能的履行質量和程度,在政府管理職能之上建立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的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指標的資料根據管理職能不一樣進行細緻標註,全面準確瞭解地方政府管理的主要職能。宏觀角度來説,地方政府主要職能包括:教育領域、科技發展、文化傳播、衞生監督、體育培養、建設基礎設施、保護環境等。評價這些職能的指標就要建立相應的績效評價體系,教育領域績效評價體系、科技發展績效評價體系、文化傳播績效評價體系、衞生監督績效評價體系、體育培養績效評價體系、設備建設績效評價體系、保障社會績效評價體系、保護環境績效評價體系等。根據不一樣的職能來制定相應的績效評價指標。我國土地資源豐富,不一樣的地區,歷史影響因素和自然條件都不相同。所以,建立指標時,要充分研究職能的不一樣影響着指標的制定。既要制定特殊的指標體系,也要制定通用的指標體系,利用數量進行分析制定,儘可能地減小不一樣地區的職能差異,完善差異帶來的誤差和負面影響。

1.3地方政府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因素因地域的差異,主觀條件、客觀條件都會影響到績效評價體系。這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上級領導的要求,根據上級領導提出的總目標,傳達完成任務分配、指示、計劃相關規定、法規、條例等;二是地方領域的人員素質、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目標完成的質量及實現程度、政府管理制度等;三是外界環境直接影響,即相關企業、區域特點、部門的發展質量、發展速度等方面。以其作為建立制度的基礎,建立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的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僅有真實全面地深入、掌握、研究分析、利用這些條件,才能合理地制定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的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1.4評價所需信息的質量和數量因素利用信息管理能夠直接預測地方政府對事業的管理,可是不能直接深入瞭解管理資料。所以,能夠用來間接探究政府管理績效。政府管理績效就是搜索、處理信息的過程,信息的真實可靠性、明確有效性、全面概況性影響着績效評價指標能否實現預測的可能性。針對信息的質量和數量的充分研究,保證有效建立政府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一是,能夠分析政府管理績效信息評價的來源、政府管理績效信息源與評價對象和評價目的相互聯繫,評價的對象不一樣、目的不一樣,所得到的信息就不一樣。通常信息主要表現於羣眾的評價、領導的評價、政府自我評價、同等崗位相互評價、社會評價等相關數據資源。二是,合理利用採取到的信息科學績效評價,將生活實際和採取到的信息互相比較,選擇貼合標準的評價。三是,依照信息的質量和數量對建立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進行調整。

2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資料

2.1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成指出政府實際管理的有效成績是績效評價的標準。績效評價指標必須按照事業具體部門和管理職能建立體系。所以,教育領域管理績效評價指標、科技發展管理績效評價指標、文化傳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衞生監督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育培養管理績效評價指標、設備建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保障社會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保護環境管理績效評價指標等,這八大類別構成地方政府的績效評價指標。(1)教育領域管理績效評價指標。教育領域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教育領域費用所佔GDP的比重、在校學生與教師的比例、大學生的實際入學率。地方政府在教育事業中的資金投入越多,GDP的比重就越大,充分體現此地方政府教育領域管理績效不斷增加。教育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具有嚴格的序級。根據各個序級和教育業績發展的總體反映,做出教育領域管理績效評價指標。目前來看,我國不一樣級別的地方政府都投入了很多的財力支持、人力資源、物力材料,改善不一樣級別的教育設備和資源。大學生的實際入學率這一指標能夠對平衡層次不一樣的教育領域水平進行評價,增加績效評價的整體性;此外,該指標具有國際通用性。(2)科技發展管理績效評價指標。科技發展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R&D

政府公共事業支出所佔GDP的比重;專利申請的數量或件數。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能夠根據一個地區或國家科技發展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來衡量,當R&D政府公共事業支出佔GDP的1.0%以下時,該地區或國家處於開發應用技術時期;當R&D政府公共事業支出佔GDP的1.0%到2.0%時,該地區或國家處於應用創新技術時期;當R&D政府公共事業支出佔GDP的2.0%以下時,該地區或國家處於完全創新技術時期。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比重普遍大於2.2%。申請專利能夠具體反映出地方政府科技發展管理績效評價指標,提高科技創新推廣、獎勵、鑑定等科技成果的水平。(3)文化傳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文化傳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電視人口的覆蓋率、廣播人口的覆蓋率、平均公共圖書館的藏書量。電視人口的覆蓋率和廣播人口的覆蓋率是衡量人民娛樂生活和文化設備的績效標準,平均公共圖書館的藏書量能夠推進圖書管理技術的發展和利用。(4)衞生監督管理績效評價指標。衞生監督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公共衞生監督管理的支出所佔GDP的比重;以萬人為計量單位比較病牀數量;以萬人為計量單位比較醫生數量。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公共衞生監督管理髮展長久,公共衞生監督管理的支出所佔GDP的比重不斷增加,醫

療設備越來越高科技。以萬人為計量單位比較病牀數量和醫生數量衡量衞生監督管理績效評價的指標不斷增長。(5)體育培養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育培養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縣級以上級別舉辦的運動會次數。根據政府對體育設施的建設和運動會的舉辦,綜合獲取體育培養管理績效的提升指標,以運動會舉辦的次數來評價體育培養管理績效。(6)設備建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設備建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人均園林的綠化面積、人均路面的面積、人均下水道的管道長度。那裏的設備建設指的是狹義上的地方政府公用事業,衡量設備建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有很多,可是指標值是具有通用性的。所以,我們以人均園林的綠化面積、人均路面的面積和人均下水道的管道長度這三項作為代表指標。(7)保障社會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保障社會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保障社會管理的支出所佔GDP的比重、收容性質的社會福利單位數量、社會福利救濟的人數。保障社會管理績效評價指標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貫徹執行保障服務,建立完善的福利體系。(8)保護環境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保護環境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保護環境管理維護費用所佔GDP的比重、工業廢水的排放達標率、固體廢物的利用率。保護環境管理績效評價指標

衡量地方政府環境質量維護本事,是改善社會環境工作的績效指標。

2.2管理的成本指標體系的構成管理的成本指的是:地方政府在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管理公共事業中所消耗的費用,它包括內部管理和外部管理成本。內部成本指標是指:工作在機關單位人員的工資總額佔該地財政支出的比率、機關單位人員年工資總額用於工作人員的勞保、工資和補貼;外部成本指標指:對公共工程的投資、支付公共事業的管理費用。

2.3內部的管理指標體系的構成公共事業管理績效十分關注內部的學習和經營過程,內部評價事業管理和外部評價事業管理相結合,主要包括人力的資源狀況、行政辦事的效率、政府是否廉潔政務。

3地方政府對績效評價指標的總體框架

地方政府對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管理成本、管理績效和內部管理三個方面。首先,關注優質的公共服務產品,改善我國的公共服務質量;其次,顯現事業管理的績效,滿足人民的公共需求;最終,顯示良好的內部管理,不斷完善績效評價指標。綜上所述,地方政府的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正處於初步建立階段。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找出其內在深入的影響因素,根據國家規定針對不一樣的職責,選擇相應的評價指標。根據績效作出評價,不斷改善我國政府的公共服務資料,提高公共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