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生物科技小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1W

生物科技小論文精品多篇

生物科技小論文 篇一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去探究問題的學習模式。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發現問題,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其目的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探究性學習這一新的學習模式,要求師生改變傳統的教師、課本、教室三中心教學觀念,改變傳授型的教學方式,以適應以學生髮展為本。筆者是一名中學生物教師,除了在生物課堂上實施探究性學習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之外,為適應探究性活動的需要,我在生物課外科技活動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一、創設探究性問題情境,拓寬探究思路

傳統的生物課外活動教學方法與一般的校內課程一樣,也是傳授型的。比如,教師先向學生講解如何製作植物葉脈標本、臘葉標本、透明浸製標本、蝴蝶標本等,然後示範。接下來學生依樣畫葫蘆,做得一絲不差的就是最好,學生不必動腦筋。其效果是學生思維呆板,活動結果都在預定之中,學生自然少有興奮、更無創新。

為改變這一狀況,筆者在“探究植物葉脈標本的製作”是這樣創設問題情境的:河溝裏往往有一些爛葉片,撈起來用水一衝,也可得到葉脈標本,這是為什麼?能否考慮用浸泡的方法來腐爛葉肉?浸泡的溶液會有哪些?浸泡的過程須多長時間?哪些植物葉片適合用浸泡的方法來製取葉脈標本?這一下,學生的思路開闊了,思維的火花閃現了,他們調動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去探究該情境中的問題,並積極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眾説紛紜,興奮異常!有的説用自來水來浸泡樹葉、有的説用池塘水浸泡、有的説用食醋溶液浸泡、有的説用洗衣粉溶液浸泡、有的説用鹼溶液浸泡等等。這些方案體現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體現了問題情境創設的重要性,教師應及時鼓勵,以拓寬學生的思路。

對於學生提出的各種製作方法,筆者不以好壞來論斷,而是依據基木原理,就其可能的結果與學生一起討論,加以分析、比較、篩選,鼓勵學生用自己的實驗結果來得出結論,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去進行製作。其製作結果當然再也不會是千篇一律的了!有的人成功了!也有的人失敗了!通過探究活動,最終得出池塘水和自來水是理想的浸泡溶液,白玉蘭葉片也是理想的材料。學生對自己設計方法並通過摸索進行製作興趣十足,對做成的標本歡喜有餘。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開發葉脈標本的工藝品。這樣經過多次活動以後,學生體驗到了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和甜頭,對探究性學習產生了興趣,逐步養成了善於提問、勤于思考、樂於動手的良好習慣。

二、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從某種意義上説,沒有個性就沒有探究,探究過程往往表現出鮮明的個性。教師應該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同時深入瞭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及特長。在此基礎上實施個性教育,引導學生髮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勵並積極創造條件幫助學生髮揮特長,給學生留有更大的選擇餘地和自由發展空間,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一)只有科學方法,沒有標準答案

在生物課外探究性活動教學中,對學生們強調只有科學方法,沒有標準答案。對各種問題的討論只重視你思考問題的科學性、陳述問題的邏輯性,不強調結果的對或錯。這樣,打消了不少學生怕答錯問題讓同伴笑話的顧慮,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邏輯推理,把精力放在尋找論據上,廣開了“言路”。學生的思路漸漸活躍起來,敢於各抒已見,慢慢地進入了主體角色。為此,筆者在課外科技活動的輔導過程中,只要學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完全侷限於課本,就及時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勵,嘗試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例如,柑桔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用柑桔皮來噴殺螞蟻也是小孩子常玩的遊戲,在輔導科技活動時,有位同學突發奇想:能否用大劑量的柑桔油來噴殺蟑螂?在這種探究性思維的驅使下,我因勢利導,先講述柑桔油致死昆蟲的原因,然後引導學生大膽嘗試、大膽探究。同學們分別用類似的植物材料如大蒜、洋葱等來噴殺蟑螂,一個個興致勃勃,沒有被從書上找不到答案所嚇倒。幾經周折、幾經苦難,消滅蟑螂的環保型材料“誕生”了,在此過程中,不僅有一次次的探究實驗,還把環保型滅蟑液在小白鼠身上做實驗(以防對人體有毒害作用),最後在家庭中試用成功。一系列的探究過程完全符合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同學們的科學意識提高了。

(二) 培養學生動手動腦

探究性學習必須給學生提供既用腦又用手的機會,讓學生動腦動手親身經歷問題探究的實踐過程,從而獲得研究的初步體驗,加深對自然、社會等各種問題的思考與感悟,激發起學生探索問題的求知慾和體現自身價值的創新精神,並養成獨立思考和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習慣。

在生物學課外探究性活動中,筆者注意讓學生既用腦又用手,在課程裏安排了一些小發明、小創造等既用腦又用手的活動內容。同時注意誘導他們做好用腦和用手之間的銜接,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個性。

在生物科技活動中,嘗試讓學生設計一頂適於野外捕捉昆蟲用的帽子,要求該帽子集捕蟲用具於一身,做到一帽多用。具體的設計方案由學生自定,其中有一個小組是這樣設計的:普通的草帽用迷彩布裝飾,外觀大方,帽的上方裝有捕蟲網,捕蟲網的柄還可當枴杖用,帽的下方連有雨衣,隨時裝卸,帽的邊緣縫有五個帶有拉鍊的口袋,內裝放大鏡、手電筒、指南針、地圖、筆、筆記本、口罩和白紙等一些捕蟲用的輔助用具,並取名為《神奇的捕蟲帽》。這樣,學生通過用腦 —動手—再用腦—再動手反覆交替,體會到有時想來很容易的操作問題,實際做起來不簡單;反之,有的思考時很複雜的步驟,在實際應用熟練後,跳躍幾步即可到位。強調動腦又動手、動手又動腦的教學方法,其結果不但靈活了學生們的雙手,還活躍了大腦,給了他們跳躍式思維的體驗,為日後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了基礎。

通過以上教學方法不但使每個學生體驗到探究性活動的魅力和樂趣,體驗到思維方法和實踐操作的重要性,也培養了學生細心認真、凡事要思考的良好習慣,養成尊重科學的道理和重視實踐出真知的科學素質。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在探究性學習中,一個好的教師要採取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精心設計一個讓學生感到無憂無慮的空間、一個可以探索、表達、分享思想的自我完善的空間,牢牢記住和把握“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教學原則,唯有如此,才能進一步提高探究性學習的實效性,才能使探究性學習這一重要課程理念發揚光大。

生物科技小論文 篇二

人類早期的活動能力、也就是破壞自然的能力很弱,最多隻能引起局部地區小氣候的改變,所以幾百萬年間人與自然還能相安無事。但是工業革命以來情況發生爭劇變化。工業化意味着大量燃燒煤和石油,意味着向地球大氣排放巨量的廢氣。其中二氧化碳氣體造成大氣温室效應,使全球變暖、極冰融化、海平面上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氯氟烴氣體能破壞高空臭氧層,造成南極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層變薄。此外,工業化排放的污染氣體也使人類聚居的城市成了濃度特高的大氣污染島……人類在發展經濟、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也闖下了彌天大禍。不少災害看起來似乎是天災,而實際上卻往往是屬於人類自己造成的人禍。被破壞的地球大氣正在對人類進行可怕的報復,大自然是絕不會因為人類的無知而原諒人類的。

1992年6月,世界各國元首、政府首腦雲集巴西里約熱內廬,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上簽字。為什麼氣候變化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科學問題,會變得如此令人關注?

原來,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和毀滅森林,使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CO2)含量在百年內增加了25%。如果按目前CO2濃度的增加速度,到2100年大氣中CO2含量將增加一倍。據聯合國發佈的評估報告,那時全球平均氣温會比現在上升1.0~3.5℃,這將引起極冰融化、海平面上升15~95釐米,從而淹沒大片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還可能引起其他一系列嚴重問題。世界各國政府開始重視這種狀況及其危害後果,共同商討削減CO2排放量的問題。

什麼叫温室效應

全球的地面平均温度約為15℃。如果沒有大氣覆蓋,根據地球獲得的太陽熱量和地球向宇宙空間放出的熱量相等的原理,可以計算出地球的地面年均温度為-18℃。這33℃的温差就是大氣像被子一樣保護地球造成的。這就是温室效應。

宇宙中任何物體都輻射電磁波。物體温度越高,輻射的波長越短。太陽表面温度約6000K,它發射的電磁波的波長很短,稱為太陽短波輻射(其中包括從紫到紅的可見光)。地面在接受太陽短波輻射而增温的同時,也時時刻刻向外輻射電磁波而冷卻下來。地球發射的電磁波因温度較低而具有較長的波長,稱為地面長波輻射。短波輻射和長波輻射在經過地球大氣時的遭遇是不同的: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來説幾乎是透明的,而它卻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在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同時,它自己也向外輻射波長更長的長波輻射(因為大氣的温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達地面的部分稱為逆輻射。地面接受逆輻射後就會升温,這也可以説是大氣對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這就是大氣温室效應的原理。

地球大氣的這種保温作用,很類似於種植花卉的暖房頂上的玻璃(温室效應也可稱為暖房效應或花房效應),因為玻璃也具有透過太陽短波輻射和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保温功能。

温室效應源自温室氣體

我們知道,並不是大氣中的每種氣體都會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地球大氣中起温室作用的氣體稱為温室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里昂以及水汽等。它們幾乎吸收地面發出的所有波長的長波輻射,只有一個很窄的區段吸收很少,這個區段被稱為“盲區”。地球主要通過這個盲區把從太陽獲得的熱量中的70%又以長波輻射形式返還宇宙空間,從而維持地面温度不變。我們所説的温室效應,主要是指由於人類活動增加了温室氣體的數量和品種,使這盲區即能返回宇宙空間的70%的熱量的數值下降,使留下的餘熱增多而使地球變暖的情況。

不過,CO2等温室氣體雖然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但它們在大氣中的數量卻極少。如果把壓力為一個大氣壓、温度為0℃的大氣狀態稱為標準狀態,那麼把地球整個大氣層壓縮到這個標準狀態,它的厚度是8000米。目前大氣中CO2的含量是355ppm即百萬分之355(ppm為百萬分之一),把它換算到標準狀態,就是2.8米厚。在8000米厚的大氣中就佔這2.8米厚的這一點點。甲烷含量是1.7ppm,相應是1.4釐米厚。臭氧 濃度是400ppb(ppb為ppm的千分之一)換算後只有3毫米厚。一氧化二氮是310ppb,2.5毫米。氟里昂有許多種,但大氣中含量最多的氟里昂12也只有400ppt(ppt是ppb的千分之一),換算到標準狀態只有3微米。由此可見大氣中温室氣體是極少的。正因為如此,所以人為釋放的温室氣體如不加限制,很容易引起全球迅速變暖。

早在1938年,英國氣象學家卡林達在分析了19世紀末世界各地零星的CO2觀測資料後,指出當時CO2濃度已比世紀初上升了6%,並指出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中葉全球存在變暖傾向,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響。為此,美國斯克裏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凱林於1958年在夏威夷的冒納羅、亞山海拔3400米的地方建立起了觀測所,開始了大氣中CO2含量的精密觀測。夏威夷位於北太平洋中部,幾乎未受陸地大氣污染的影響,觀測結果有相當高的可靠性。

從冒納羅亞山觀測到的1958年4月到1991年6月大氣中CO2濃度的變化曲線可以看出1958年時大氣中CO2含量不過315ppm左右,而1991年已經達到了355ppm。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人類每年燃燒55億噸化石燃料(每噸約產生4噸CO2)中,大約只有一米進入了大氣,其餘一米主要被海洋和陸地植物所吸收。一旦海洋中CO2達到飽和,大氣中CO2含量將成倍上升。從圖上還可發現CO2含量還有季節變化,冬夏可以相差6ppm。這主要是由於北半球廣闊大陸上植被冬枯夏榮的影響,因為植物在夏季大量吸收CO2因而使大氣中CO2濃度相對降低。

根據對南極和格陵蘭大陸冰蓋中密封的氣泡中空氣的CO2濃度測定,古代大氣中CO2含量一直比較穩定,大體是280ppm左右。只是從18世紀中葉,即工業革命前後開始逐步上升。人類用了240年時間,使大氣中CO2濃度從280ppm上升到355ppm。

甲烷是僅次於CO2的重要温室氣體。它在大氣中的濃度雖比CO2少得多,但增長率卻大得多。據聯合國政府的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1996年發表的第二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資料(簡稱《報告》),從1750~1990年共240年間CO2增加了30%,而同期甲烷卻增加了145%。甲烷也稱沼氣,是缺氧條件下有機物腐爛時產生的,例如水田、堆肥和畜糞等都會產生沼氣。一氧化二氮又稱笑氣,因為呼入一定濃度的這種氣體後會引起面部肌肉痙攣,看上去像在發笑一樣。它主要是由於使用化肥、燃燒化石燃料和由生物體所產生的。大氣中的臭氧含量,在平流層中雖有減少,但在對流層中是增加的。氟里昂氣體是氯、氟和碳的化合物,它在自然界裏本不存在,完全是人類製造出來的。由於它的溶點和沸點都比較低,不燃、不爆、無臭、無害、穩定性極好,廣泛用來生產製冷劑、發泡劑和清潔劑等。地球大氣中濃度最高的氟里昂12和氟里昂11含量雖都極少,但這些年增長率卻很高,均達到年增5%。根據1987年國際《蒙特利爾議定書》,它在大氣中的濃度將在21世紀初開始逐漸減少。

應當説明,CO2以外的其他温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雖比CO2小得多,有的要小好幾個量級,但它們的温室效應作用卻比CO2強得多,它們對大氣温室效應的作用,根據IPCC第二次《報告》,都只比CO2低一個量級。這是值得注意的。

温室效應的後果

如前所述,工業革命前大氣中CO2含量是280ppm,如按目前增長的速度,到2100年將增加到550ppm,即幾乎增加一倍。全世界的許多氣象學家都在努力研究,CO2含量增加一倍以後,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氣温會增高多少?

目前採用的具體辦法是,根據大氣運動規律和物理狀態變化規律,設計成數值模式進行計算。但由於人們對大氣運動變化規律的認識還不夠完善,採取的簡化設計辦法也不同,因而各個模式的計算結果常相差很大。為此80年代美國科學院組織了評估委員會,對這些模式的結果進行研究和綜合評詁,最終得出CO2倍增後全球平均氣温將上升1.5~4.5℃。這就是對本問題最有權威的組織——聯合國IPCC第一次《報告》中採用的數字。

近年來,氣候模式的模擬能力有了重大改進,這主要是考慮了大氣中氣溶膠(空氣中懸浮的微小顆粒)的作用。因為在燃燒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時也釋放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氣溶膠。這種氣溶膠顆粒會遮擋部分陽光使之無法到達地面,使地面氣温降低,起到冷卻作用。其數值據IPCC估計可達-0.5瓦/平方米,即相當於CO2增温效應(+1.56瓦/平方米)的1/3,比甲烷的增温效應(+0.47瓦/平方米)還略大。主要根據這個改進,IPCC1996年公佈的第二個《報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後全球平均氣温的升温值從1.5~4.5℃,修改為1.0~3.5℃。評估報告中還指出,由於海洋的巨大熱慣性,到2100年這個增温值中大約只有50~90%得以實現。

模式計算結果還説明,全球平均增温1.0~3.5℃並不均勻分佈於世界各地。赤道和熱帶地區不升温或幾乎不升温,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緯度地區,數量可達6~8℃甚至更大。這一來引起另一嚴重後果,即兩極和格陵蘭的冰蓋會發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緯度大陸的凍土帶也會融化或變薄,引起大範圍地區沼澤化。還有,海洋變暖後海水體積膨脹也會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評詁報告中預計海平面上升20~140釐米(相應升温1.5~4.5℃),第二次評估報告中修改為15~95釐米(相應升温1.0~3.5℃),最可能值為50釐米。即比第一次評估結果降低了約25%。IPCC的第二次評詁報告還指出,從19世紀末以來的百年間,由於全球平均氣温上升了0.3~0.6℃,全球海平面相應也上升了10~25釐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將直接淹沒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的大陸沿海低地地區,後果十分嚴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二次會議上,44個小島國組成了小島國聯盟,為他們的生存權而呼籲。

此外,研究結果還指出,CO2增加不僅使全球變暖,還將造成全球大氣環流調整和氣候帶向極地擴展。包括我國北方在內的中緯度地區降水將減少,加上升温使蒸發加大,氣候將趨於乾旱化。大氣環流的調整,除了中緯度地區乾旱化之外,還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區氣候異常和一些災害,例如低緯度颱風強度將增強,颱風源地將向北擴展等。氣温升高還會引起或加劇一些傳染病流行。以疾為例,過去5年中世界痰疾發病率已翻一兩番,現在全世界每年約有5億人得痰疾,其中200多萬人死亡。

但是,温室效應也並非全是壞事。最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增温最大,農業區將向極地大幅度推進。CO2增加也有利於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機物質產量。還有的專家指出,在我國和世界歷史上温暖期多是降水較多、乾旱區退縮的繁榮時期。

在大氣温室效應這個問題上,也有不同意見。有些科學家認為:目前數值模式還不成熟,計算結果過於誇大;百年升高0.3~0.6℃屬於正常氣候變化,不能證明是大氣温室效應所造成。這是少數人的意見。

儘管如此,對於目前大氣中CO2濃度和全球温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温室氣體增加會造成全球變暖的原理,都是沒有爭論的事實。我們如果等到問題已發展到了可以明顯感知的水平,就往往難以逆轉。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便採取對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

全球對策

大氣温室效應造成的全球變暖,對策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減少目前大氣中的CO2。最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廣泛植樹造林、加強綠化、停止濫伐森林;用太陽光的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CO2。還有利用化學反應來吸收CO2的辦法,但在技術上都不成熟,經濟上更難大規模實行。

第二方面是適應。這是無論如何必須考慮的問題。例如除了建設海岸防護堤壩等工程技術措施以防止海水入侵外,有計劃地逐步改變當地農作物的種類和品種,以適應逐步變化的氣候。日本北部因為夏季過涼,過去並不種植物稻,即使種了產量也很低。由於培育出了抗寒抗逆品種,現在即使在最北的北海道也不僅能長水稻,而且產量還很高。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氣候變化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只要能及早預測出氣候變化趨勢,我們是能找到適應對策並順利實施的。

第三方面是削減CO2的排放量。這是在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領導人共同簽署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主要目的(框架是指比較原則,有待進一步具體化的意思)。公約要求在2000年發達國家應把CO2排放量降回到1990年水平,並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轉讓技術,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少CO2的排放量。近百年來全球大氣中CO2濃度的迅速升高,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排放造成的。發展中國家首先是要脱貧、要發展,發達國家有義務這樣做。

由於公約是框架性的,並沒有約束力。而削減CO2排放量直接影響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因此有的發達國家不僅沒有減排,還在增排,現在看來,2000年根本不可能降到1990年水平。在1997年12月11日結束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3次大會(日本京都會議)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展開了尖鋭緊張的鬥爭。最後,發達國家作出讓步,難產的《京都議定書》終於得到通過。議定書規定,所有發達國家應在2010年把6種温室氣體(CO2、一氧化二氮、甲烷和3種氯氟烴)的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減少5.2%。這雖與發展中國家的要求的到2010年減少15%和到2020年減少20%的目標相差很大,但畢竟這是一份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減排協議。

生物科技小論文 篇三

關鍵詞:生物技術;有機廢氣;處理

近些年我國有機合成工業和石油化學工業不斷得到迅速的發展,在大氣中的有機化合物也逐漸增多,例如有機硫化物、有機氯化物等各種各樣揮發性有機物,對於人體的感官會產生刺激,一些物質甚至具有毒性,對於周圍的環境和羣眾的健康會產生嚴重的危害。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對這些污染物進行控制,在這樣的形勢下,產生了生物技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1生物技術的概述

1.1微生物的概念

以微生物處理廢水為基礎,生物技術不斷髮展起來。從根本上説生物淨化就是氧化分解的過程。和廢水生物處理具有很大的不同,廢氣中的有機物質逐漸從氣相到液相,在液相當中進行溶解,濃度差不斷給予推動,可以擴散到生物膜當中,這樣一來,微生物就會進行捕捉和吸收。在這樣的條件下,污染物一旦進入微生物當中,在代謝的過程中,其能源和營養物就會被分解,就會產生代謝物,一部分就會融入到液相當中,剩下的一部分就會成為細胞物質,剩下的最後一部分就會放到空氣當中。這樣一來,廢氣中的有機物通過這樣的步驟,就會逐漸減少,最後被得到淨化。

1.2生物法的工藝特點

針對各種污染物,微生物的適應性都是比較強、比較快的,可以有效的降解和轉化代謝底物,和傳統的廢氣處理技術進行有效的比較,生物技術的處理效果更好,投資和運行費用都比較低,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也不會產生二次污染,還很容易進行管理。與此同時,通過吸收劑當中的微生物,可以有效的實現廢氣生物處理吸收劑的再生,並不需要一些具體的專門設備,使工藝流程和工業設備得到有效的簡化,使運行操作費用得到有效的降低。

2有機廢氣處理新技術

2.1低温等離子體技術

針對低温等子體技術,其高能電子、正負離子等可以和硫化氫和硫醇等進行反應,可以產生二氧化硫等無機物質,這些典型的廢氣可以利用電暈等放電形式,對離子體處理惡臭廢氣進行處理,具體的停留時間越長,實際電壓就會變得越高,其脱除的效果就會更加理想。

2.2變壓吸附技術

針對變壓吸附的基本原理,氣體組分在不同吸附劑上存在不同的吸附特性,利用這樣的差異,因為具體的吸附量會隨着壓力不斷髮生變化,壓力不斷髮生變換,氣體就會出現分離和提純等現象。針對比較常用的吸附劑,主要就是硅膠、活性氧化鋁等,除此以外,可以對某些組分的選擇性吸附,研製出具體的吸附材料,吸附劑自身的性能對於氣體吸附分離具有直接的影響。

2.3膜生物反應器

在廢水處理過程中不斷開發新材料的研製開發,膜生物技術也在其中不斷進行應用。在有機廢氣處理的過程中開始應用膜技術。針對膜生物反應器,就是將傳統的生物廢氣處理技術結合膜技術,這種方法比較環保,生物降解的主要界面就是膜材料,可以提供出大範圍的比表面積,使降解效果不斷得到增強,使去除效率不斷得到提高。針對我國當前的膜生物反應器,還是處於發展的階段,膜生物構建和運行成本比較高,因此將其大範圍的雲心,還是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和實踐。膜生物反應器的流量比較低,阻力也比較大,自身的水溶性比較差,去除效率也比較低,這樣一來,在廢氣處理過程中應用膜生物技術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4生物過濾牀

生物過濾牀其中具有吸附性的濾料,這是一種淨化裝置,在生物膜在掛之前,在過臨牀中要將緩衝劑等營養因素摻入,在生物濾牀當中如果產生具有一定濕度的廢氣,通過生物活性填料層的時候,針對其中的微生物,可以將廢氣中的有機物進行捕獲,在其自身生長的時候使其可以成為碳源。廢氣通過生物過濾牀之後,可以得到有效的淨化,在濾料層當中存在的微生物,在實際生化降解的過程中,會得到不斷的生長繁殖,這樣一來,就會持續進行生物濾池的相關操作。當濾料使用過一年之後,大多都是呈酸性的,需要得到定期的維護和保養。和處理污水的生物過濾牀進行比較,具有很大的不同,在處理廢氣的規程中,在生物過濾牀當中,在微生物膜的表面或者內層當中會存在滯留的水,整個濾料牀沒有得到貫穿,可以將含水生物膜看作是一個具體的單相。在生物過濾牀當中,淨化廢氣,這是傳質和生化反應的串聯,針對其傳質方向,主要是由氣態污染物向固、液混合相中進行有效的傳輸,和生化反應速度進行比較,傳質速度是比較快的,整個過程的控制步驟就是生化反應。

3結語

生物技術的運行比較簡單,而且比較環保,但是仍舊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需要進行有效的改進,需要創新性聯合生物反應器,進行有效的設計研究,深入研究降解細菌等方面,促進我國有機廢氣處理方面的研究更好的發展。

生物科技小論文 篇四

將作物栽培在除土壤以外的培養基上,叫無土栽培。無土栽培具有不佔地或少佔地、換茬快、環境清潔、產品無污染和生長好、品質優、色鮮味美等優點,為花卉蔬菜、糧食以及水果生產的工業化、自動化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一、實踐目的

通過對草莓的無土栽培實踐活動,使我們初步掌握無土栽培的技術,懂得利用水培法來確定植物必須礦質元素的原理和礦質元素對植物的生理作用,同時也培養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

二、實踐原理

植物根從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土壤顆粒主要起着固着作用。根據這一原理,將植物生活所需的無機鹽按一定比例配成營養液進行作物的無土栽培。

三、實踐方法

採用與泥土盆栽草莓相對照試驗,盆栽草莓使用一般的菜園土作固着物,施用化肥和農家肥,進行水肥管理。

四、實踐器材

無土花盆(雙層塑料套盆或採用罐頭瓶、硬泡沫塑料做定植板也行)、草莓苗、營養液原液、天平、洗淨的碎石或蛭石、温度計等。

五、試驗與管理

1、試驗時間:1997年9月-1998年5月;1998年9月-1999年5月

2、試驗地址:校生物園

3、營養液原液:經試驗得知,表1為最佳配方。

4、栽培方法:選擇無病蟲害、植株矮壯、具4-5片葉、頂芽飽滿的壯苗,洗淨根上泥土後,定植在無土花盆的上盆中,用碎石子或蛭石作固着物,下盆中盛清水,待長出新根後(1周左右)將清水倒掉,換上培養液。

生物論文 篇五

摘要:

隨着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人們科學觀念的改變,世界各國紛紛開始重新審視科學教育。生物學作為新科技時代的熱點學科,其基礎教育更加迫切需要通過重大變革來提高生物教學。目前的生物教學體現了基礎性,但忽略了對內容的更新以及對學生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動手能力的培養,理論與實踐脱節。現在有些生物教學仍然是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生物界是豐富多彩的,這就決定了生物的教學形式應該多樣化。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要求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培養多種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國中生物、課堂教學、興趣

1、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

少部分學生學習生物的動機來自於力求全面發展,而大多數學生的學習來自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優秀的教師不只在於他的知識佔有量多少,而更重要是否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中來,在教師的引導下樂學、會學。所以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正確選擇教學方法,如閲讀、討論、探究、角色扮演、小組競賽等,並努力做到多種方法的最優結合,才能有效地在教學中形成生動活潑的局面,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習。

2、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倡導有效教學

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在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諸多因素中,教師所採用的教學方法起着決定性的作用,生物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認真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生物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式學習的理念,並要求在新課程學習中應以探究學習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教材中也設計了大量的有關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內容。要使學生的素質與能力得到發展,就應摒棄過去那種由教師代替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儘量通過教師的引導與啟發,為學生創設一種適於探究的情景或氛圍,給學生以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充分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學生的能力得到較為全面的發展。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是決定課程目標能否達成的重要因素。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工具,不是學生要學的全部內容,也就是教師要用教材教,避免教材教的現象。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積極開發媒體資源、社區資源、家庭資源和隱性資源,這也是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3、重視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

教師的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及時對學生進行鼓勵與肯定,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欲,同時也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課堂上教師利用激勵性語言,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這是一些有經驗的教師提高學習效率常用的方法。生物教師任重而道遠。

4、生物實驗教學的優化策略

(1)充分利用好實驗室,制定合理的實驗計劃。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生物教學中實驗活動的開展是人類認識和研究生物科學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學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生物實驗教學的結果如何將勢必會影響到生物新課程標準的執行效果,影響到生物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對於廣大生物教師而言,在學校生物實驗室從無到有建成之後,教師就有義務,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實驗室為生物教學服務,通過優化生物實驗教學過程,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生物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在每學期之初,認真研究教材,科學的制定好學期生物實驗計劃,避免平時生物實驗教學的隨意性。教師作為生物實驗活動的調控者,指導者,其實驗操作的規範程度將直接影響到實驗教學的效果,教師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實驗要求,課前自己認真做幾遍,確保自己實驗操作的規範和熟練。

(2)情境化教學法,提高教學時效性。在教學中教師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開展教學活動。從學生身邊入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熟悉的生產實際出發或從學生關心的事情做起,學生會感到親切、自然、有趣,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身邊就有很多生物學問題,使學生的學習變成一種自我需要,從而喚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如講“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時讓學生考慮植物體內的某些營養物質如氨基酸等能否用同樣的原理提取?能否找到無毒性的溶液分離提取這些色素,用於食品加工?這樣,讓學生帶着生活中的問題走進課堂,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身邊有很多生物學問題,從而學生的學習變成一種自我需要。

(3)教師要運用“語言的藝術”,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如在複習“心臟的結構”時,要求學生把前一節課畫的心臟結構簡圖拿出來,結果好幾位學生緊張地在抽屜裏亂翻,我很生氣,因這是特意佈置要夾在書裏放好的,這節課還要用這張圖學習“血液循環”,本想批評一頓,轉而一想,批評只能使學生更緊張,更想不起放在哪,於事無補,不如幽他一默。“可能有幾位同學忘了把自己的心放在哪兒?別急,慢慢找!不然,這節課就上不了了。以後可別這麼粗心大意,連“心”也忘了帶了!”在同學一片善意的笑聲中,我又説“把‘心’帶來的同學先複習一下心臟的結構。”讓學生把心收了回來。用比喻加強記憶,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中的形象性因素,把教材中所涉及的生物形態、習性和生活環境的內容用生動形象的描繪,恰如其分的比喻,恰到好處的姿態和富有感染力的神情講授出來,讓學生產生如臨其境、如窺其貌的感覺,從而引發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環境的關切。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使他們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之,由於國中生物的特殊性,在教學中更應選擇優化的教學方法,使國中生物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物科技小論文 篇六

摘 要:生物科學是二十一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學科之一,它作為自然科學領域的帶頭學科,將會有極大的發展空間;而且人類社會在新世紀面臨的人口、糧食、資源、環境和健康問題將更加突出,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生物科學的進步。所以作為新世紀的高中學生,學好生物這門學科就顯得非常重要。當前有關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問題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實施成為當前的要務,而研究性學習順應了這一歷史的客觀要求。現存的生物學教學方式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以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建立生物學知識框架具有獨特的優勢。積極創新情境,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養成科學探究的能力,是生物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本文就此問題結合自己九年的生物課堂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生物教學 必要性 把握 注意事項

一、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貫穿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1、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倡導建立積極的價值觀,倡導“參與式”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這些教育改革的新觀念已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併成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研究性學習是由學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選取專題、設計研究方案,通過主動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問題的解決,從而瞭解和體驗科學探索的過程,養成自主探究。

2、向高中學生傳授科學研究的知識和方法,並在活動課程或課外活動中開展一些課題研究活動,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因而研究性學習順應了這一歷史的客觀要求。

二、生物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初步實踐

1、貼近生活,引入課題,進行推測,提出假設

本教學設計從教師有目的的給出材料――日常生活中的澱粉消化的速度與生產過程中澱粉水解速度比較――直接切入課題,引起學生興趣的同時,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生物體內的催化劑――酶的特點。

材料:人每天都需要吃飯,人體消化的速度相當快。人體內每小時可以水解500噸澱粉,相同質量的澱粉,在有足夠的酸作為催化劑的條件下,全部水解需要十幾天。

這個事實説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教師引導:酶是生物催化劑,它和無機催化劑相比,可能具有高效性的特點。怎樣才能知道酶具有高效性呢?

2、點撥啟發,設計方案,實驗探索

教師引導:我們在無機化學當中學過催化劑,怎樣能確定哪種催化劑的效率更高呢?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比較相同化學反應在不同的催化劑的催化作用下,通過化學反應速度可以確定催化劑的催化效率――化學反應速度越快的,催化劑的效率越高;反之,催化效率越低。

教師引導:化學反應速度怎樣才能確定呢?

學生思考回答:通過反應物的消耗速度或者產物的生成速度比較可以看出來。

材料:過氧化氫(H2O2)在 Fe3+的催化下,也可分解成H2O和O2,動物新鮮肝臟中含有的過氧化氫酶也能催化這個反應。據測算,每滴氯化鐵中的Fe3+數,大約是肝臟研磨液中過氧化氫分子數的25萬倍。從數目上看,一滴含有催化劑的容液中,Fe3+數遠遠大於過氧化氫酶的分子數。

如果現在我們想弄清楚Fe3+與過氧化氫酶,哪一種催化劑的催化效率高,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設計這個實驗?

問題引發了學生的熱烈討論。面對學生的爭論、教師不急於點評。先讓學生相互點評,最後經教師分析比較,最終篩選出下列設計方案對猜想進行探究――分組實驗。

實驗設計引導:要比較Fe3+和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設計實驗中的其他條件應該相同,如兩個試管中過氧化氫溶液的量應該相同,Fe3+和動物肝臟也應儘可能同時加入兩個試管中。然後通過產物――O2的產生速度,即氣泡的產生量、帶火星的木條的復燃速度,或者試管温度的變化――最終確定酶與無機催化劑效率高低。

教師在引導過程中,要注重等量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等實驗設計原則的滲透。

學生按實驗設計步驟分組實驗。並思考問題:1.你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哪些實驗現象?2.通過這個實驗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通過以上的引導,從提問、引導猜想,設計實驗進行探究,環環相扣,有的放矢,學生的求知慾望冉冉升起,為下一步探索研究作了良好的鋪墊。既能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又在實驗的設計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3、實踐拓展,深化認識

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酶的一個特性――高效性。

給出生產實踐資料,學生在分析中,深化學生認識,加強學生科學就在身邊的探究思想。

資料: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就是利用了酶的這個特性,比如説在污染物的處理上,廢舊塑料的大批量降解利用的就是相關的酶,塑料自然降解需要上百年的時間,甚至需要更長時間,而利用專用酶處理相等量的塑料幾天內就可以完成。

三、在實施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研究性學習應該面向全體學生。離開了全體學生這個層面,研究性學習就完全背離了它的初衷。所以,要讓研究性學習避免“貴族化”,走向“平民化”,就得重研究過程,而淡化研究成果。如果成果不期而遇,自然是個驚喜,但不出成果,只要“學會了研究”,也是極大的收穫。

四、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通過教學中的教學方式的轉變,驚喜地發現,無論是對老師的教還是對學生的學,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首先,研究性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那種傳統的教學模式,變老師講學生聽為真正學生自己學、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充分激發了學生的熱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掌握、運用、分析信息材料的能力,開拓了學生的眼界和思維 能力,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學到的知識,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思維方法,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思維品質。第二,研究性學習給我們的教學方式及老師提出了更新的挑戰。研究性學習讓我們的學生大膽探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學生人多,思維不受限制,老師的引導如何發揮作用,這就給我們老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隨着涉及的面越來越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加強學習,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有動力就有進步,研究性學習對推動教學改革有着極大的促進作用,實質上,它將帶來教法和學法一次新的革命。

總之,學好生物科學是相當重要的。倘若就我們的學習喻作航船,勤奮則是輪船的馬達;正確的學習方法便是輪船的方向盤與航線,讓我們駕上這艘希翼之船在知識的海洋中圓遊,讓船兒載着我們駛向美好吧!

生物科技小論文 篇七

摘要 法律 是通過授予一部分人權利使其享有合理的利益從而使人的積極性與進取心得到肯定,使人的社會本性與價值得到呈現與褒獎,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它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平衡利益分配與增加社會的整體福利。法律良心必須向道德要求開放,然而在專利法的傳統中,被認為高度技術化的專利法領域,歷來缺少倫理審視。功利主義成為影響專利法實踐的主要因素。功利主義倫理觀對專利法實踐發揮着實質性影響。其內在的理論缺陷促成了分配非正義和忽視人權等基本價值的現實局面。本文指出專利法應該建立在倫理正當性的基礎之上,從功利迴歸道義的專利法正義觀,其中應包含社會利益的考量。

關鍵詞生物海盜遺傳資源倫理道德孟山都

一、引言

以生物技術為主導的科技革命使生物 經濟 成為了各個國家在高新技術領域着重投資並展開激烈爭奪的領域。迄今為止還沒有哪項 科學 技術像基因技術這樣對人類社會既存的倫理觀念與準則提出瞭如此廣泛、嚴峻的衝擊和挑戰,從轉基因動植物、胚胎幹細胞、克隆人到基因診斷、基因 治療 、基因修飾,紛紛要求社會倫理道德給予正確的價值評判,繼而要求具有強制性約束力的法律相應做出調整,專利法作為直接調整保護科技成果及其利用的法律規範不可避免地也要回應這些衝擊和挑戰。

對專利申請進行倫理道德考量的過濾機制是通過專利法中的公序良俗規則得以實現。我國《專利法》第五條規定:“對違反國家法律、社會道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歐洲專利法公約和日本專利法也有類似公序良俗的規則。美國專利法無明確的法律規定,但判例法的 發展 使得法律實踐操作中將公序良俗解釋為實用性的要求。

二、涉及生物專利權有關的重大事件

(一)種子終結者與上帝的職業

華爾街日報重要新專利的專欄裏描述美國農業部和岱字棉公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方法,通過修改控制生長的基因片段,可以阻止植物產生能夠發芽的種子而這項新發明加強了對種子的商業控制,使得農民必須每年從種子公司購買所需要的種子。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稱這項新技術為“終結者”,是對農民,生物多樣性和食品安全的一種全球性威脅。如果終結者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將賦予種子和農業跨國公司以控制世界食品供應的前所未有的,極其危險的能力。

當孟山都宣佈收購岱字棉之後,孟山都和岱字棉公司的交易最終被政府反壟斷管制否決了。

(二)金色大米

這種“金米”含有來自黃水仙和各種細菌的基因,這些基因產生胡蘿蔔素,它使胡蘿蔔呈現橘紅色,為人體提供維生素a。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了將基因插入稻米植株的研究。維生素a缺乏是發展

在給投資者的信中,休·格蘭特稱:“當我們不能控制天氣、生產面積甚至現貨價格,我們仍然可以控制住那個直接使我們業務增長的因素——種子。”種子裏面的轉基因鏈,是孟山都持續裂變出金子的法寶。”

發展

四、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倫理道德問題

《生物多樣性公約》規定,遺傳資源的利用應當遵循國家主權、知情同意、惠益分享的原則,並明確規定,專利制度應有助於實現保護遺傳資源的目標。目前,一些國家已經通過專利 法律 制度保護遺傳資源。為防止遺傳資源流失專利法修改劍指“基因竊取”。

隨着生物技術的發展,醫藥研發和動植物新品種開發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不經生物資源來源地國家的同意,擅自利用他國生物資源進行醫藥開發,並申請專利,獲得壟斷利益。我國野生大豆遺傳資源流失、“北京鴨”遺傳資源流失,就是典型的案例。很多國人只知道“北京烤鴨”好吃,卻不知道“北京烤鴨”是以

生物科技小論文 篇八

摘要:生物技術在食品生產中的應用已有幾個世紀,主要採用微生物發酵生產許多傳統的食品,如麪包、酸奶、奶酪及啤酒等,始終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現代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解決人類的食品與營養、健康、安全等重大問題開闢了一條嶄新途徑。同時在食品安全方面可以為食品過敏原的治療,益生菌作用的分子機理、病理—生物技術的運用和營養動力學提供支持和可能。

關鍵詞:食品、生物技術、食品安全

近年來,隨着許多新興的生物技術應用於食品生產與開發,促進了食品工業的飛速發展。適應和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安全、方便、特別是健康的食品正不斷進入市場。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維持或擴大市場份額,食品工業正致力於開發高附加值的新型或改良食品。同

時加強對生物技術創新策略的研究,將有利於食品功能性的開發。

一、食品與基因工程

隨着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人類獲得優質食物和製造優質食物的方法越來越科學。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是食品工業的基本原料,原料品種的改良可為食品工業發展提供先決條件。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定向改造生物種的成功,開闢了一條改造和創造新品種的有效途徑。按食品原料種類不同轉基因食品可包括三類:轉基因微生物食品、轉基因植物食品和轉基因動物食品。

1、轉基因微生物食品

轉基因微生物食品可定義為轉基因微生物產生的食物或利用轉基因微生物為原(輔)料生產的食品或食品添加劑或以轉基因微生物製造的農藥、肥料、飼料在動、植物所產生的食品。轉基因微生物用作食品加工的輔料成分,如酶製劑和食品添加劑;另外作為食品(食物)生產中的農藥、肥料、飼料使用,均為間接產生的轉基因食品。這一類轉基因食品的應用日益廣泛,而且此類食品的安全問題容易確認。它的作用在於:①應用於提高食品產品的品質,如釀酒酵母的應用。②應用於簡化工藝,縮短生產週期。③應用於食品的抗菌和防腐保鮮。④應用於食品級酶製劑生產菌的改良,如凝乳酶的應用。⑤應用於生產保健食品的有效成分。⑥應用於食品微生物快速檢測

2、轉基因動物食品

轉基因動物食品是指由轉基因動物產生的食物或利用轉基因動物為原料生產的食品或食品添加劑。例如,將牛的生長激素基因導入

宿主豬產生了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大幅度提高的轉基因,以這種豬為原料生產的食品即為轉基因動物食品。

3、轉基因植物食品

轉基因植物食品是指由轉基因植物產生的食物或利用轉基因植物為原料生產的食品或食品添加劑。在轉基因植物食品中,植物澱粉的轉基因產品是一大類。其中玉米澱粉在國際市場佔80%以上,其餘為小麥澱粉、木薯、馬鈴薯和大米澱粉等。

二、食品與蛋白質工程

蛋白質工程是指以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功能關係為基礎,通過基因修飾、蛋白質修飾等分子設計,對現存蛋白質加以改造,組建新型蛋白質的現代生物技術。

蛋白質工程在食品工業中應用主要集中在食品工業專用酶製劑的改造方面。通過酶結構或局部構象的調整和改造,可大大提高食品專用酶製劑的耐高温、抗氧化能力,增加酶的穩定性和適用PH範圍,從而獲得性質更穩定、作用效率更高的酶。

近來國際上又提出置白質全新設計的概念,其過程大致是:在確定設計目標後,先根據一定規則產生初始序列,經過結構預測和構建模型,對序列進行初步的修改,然後進行基因表達或多肽合成,再經結構檢測,確定是否與原定目標相符,並根據檢測結果.指導進一步設計。通常完成一個蛋白質的全新設計,要經過反覆多次設計→基因表達或合成→檢測→再設計的過程。目前該技術還處在探索階段,但其應用前景非常誘人。

三、食品與酶工程

生物技術中對食品工業生產影響量大的還是酶工程和發酵工程,酶工程是指在一定的生物反映器內,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將相應的原料轉化成有用物質的技術,是將酶學理論與化工技術結台而形成的新技術,其應用領域已經遍及農業、食品、醫藥、環境保護、能源開發和生命科學理論研究等各個方面。與此同時,酶工程產業也在快速發展,1998年全世界工業酶製劑銷售額高達16億美元。預計到2008年,銷售額將達到30億美元。迄今為止,全世界已發現的酶有3000多種,而工業上生產的酶有60多種,真正達到工業規模的只有20多種。

酶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可以增加產量,提高質量,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改善勞動條件,降低成本,甚至可以生產出用其它方法難以得到的產品,促進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興起和發展。隨着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高新技術應用於酶工程領域,不斷研究開發出更多的新品種、新用途、高活力的酶類。同時酶的固定化技術,酶分子修飾技術及模擬酶技術也得到更快發展,使酶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和精巧的選擇性,在食品工業也必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生產出符合人們需求的新食品,促進食品工業的飛速發展。

四、食品與發酵工程

發酵工程又稱為微生物工程,是指傳統的發酵技術與DNA重組、細胞融合、分子修飾和改造等技術結台並發展起來的現代發酵技術。它是利用擻生物的特定性狀,通過現代化工程技術生產有用物質或直

接應用於工業化生產。以把糧食、能源、化學制品、環境控制等全球性問題聯繫起來的一種技術體系。發酵工程是古老而又有潛力的工業技術。生物技術中的基因工程、酶工程、單克隆抗體,生物量的轉化等研究成果為它注入新內窖,使它有了新的應用前景。

發酵工程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主要有:酒類發酵、氨基酸發酵、有機酸發酵、單細胞蛋白的發酵生產、食用菌的發酵生產、食品添加劑的發酵生產、生物活性物質的發酵生產和其他物質的發酵生產。

五、食品與細胞工程

細胞工程是生物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生物細胞或組織為研究對象,利用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工程學的步驟,按照預定目標和設計有計劃地改變細胞的遺傳物質並使之增殖,從而生產有用的細胞生物產品或獲得新型生物品種的一門綜合性科學技術。

植物細胞大規模培養的產物有種苗、細胞、初級代謝物、次級代謝物和生物大分子等。其中,許多產物已在醫藥、食品、化工、農業及林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動物細胞大規模培養是指在人工條件下,在動物細胞生物反應器中高密度地大量培養有用的動物細胞以生產珍貴生物製品的技術。動物細胞大規模培養技術是細胞工程發展中一項關鍵的技術。

六、展望

生物技術是一門新興的高新技術,它的迅猛發展必將影響到科技、工業、農業、醫藥、食品等眾多領域,它將有助於解決能源、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