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科技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14K

科技論文(多篇)

科技論文 篇一

摘要: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科學技術也在不斷的革新,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着經濟的進步。科學技術的出現給人類社會和生活帶去了較大的好處,逐漸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便利了各種社會形勢,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但是科學技術也讓社會環境受到了影響,各種科學技術的出現讓環境面臨着災難,從而影響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本文中,筆者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給環境帶去的影響做了相關的分析和探討,希望能夠以科學技術改善環境,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關鍵詞:科學技術;發展;環境;影響

引言

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給社會生活帶去了便利,但同時也給環境帶去了不利影響,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員,有義務去保護環境,實現生態平衡。一方面,科學技術在改變着人們的生活居住環境,改善了交通、通信等等的方式,促進了整個社會向着高科技化方向發展;另外一方面,科學技術的興起也讓社會環境受到了影響,導致了部分地區出現生態不平衡,動植物瀕臨滅絕的現象,這些現象很大一部分是由於科學技術的出現,因此,這就需要人類合理的利用科學技術,同時也認識到科學技術對於整個的有利和不利影響,以此來起到保護環境和改善生活的作用。

一、科學技術對環境的有利影響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在新的發展時期,科學技術是經濟發展和創造的第一生產力。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已經成為了經濟的驅動力,各個國家也在不斷的推進科技創新,以科學技術來推動整個國家經濟的進步。在我國也是如此,難以離開科學技術的支持,我國在大力支持發展科學技術,並且也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號召,以此來推動我國經濟的進步。在現代社會中,社會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科技已經永存在人類的生活和工作中,人類也需要利用科技來生存和發展。所以,科學技術作為整個社會的第一生產力,對於經濟、政治、人文、環境等等都有着一定的有利影響。

2、科技發展改善人類生態環境

科學技術不僅僅會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還可以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合理的利用科學技術可以實現生態環境的改善,因此,對於整個社會都是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我國合理的利用科學技術對一些稀缺資源進行開發,增加了我國的可用資源,實現資源的多樣化,滿足我國經濟對於資源的利用。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生態環境也受到了影響,而科學技術就利用較好的科技去改善生態環境,例如在空氣污染方面,相關的部門就利用科學技術去改善環境中二氧化碳和塵埃含量;在工業污染較重的地區,也利用科學技術去改善環境和污水等等方面,讓人類生活在乾淨的地球環境中。氣候的變化、資源的稀缺浪費等等問題的出現都有利用科學技術去進行改善,利用科學技術可以讓人類減少對大自然的索取,從科技方面去探索新的資源,改善整個社會的需求所向,實現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環境。

二、科學技術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對於任何事物的興起和發展都對整個社會起着有利和不利的影響,對於科學技術也是如此,科學技術的利用雖然給社會經濟和環境帶去了有利的影響,但是同時也給整個社會的生態環境帶去了不利影響。人類過分的利用科學技術去開採地球環境,導致了生態失衡,最終受到影響的還是人類自身,在使用科學技術的時候,的確有給人類帶去了好處,但是大多數人都只是看到了好的一面,科學技術對環境的開發給社會帶去的破壞遠遠比人類想象的要多得多。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使用,科學技術帶給整個社會的危害將會大於好處,科學技術所產生的破壞性也會隨着時間的發展而越來越明顯。例如,在農業上使用科學技術,在短時間內的確增加了農產量,讓整個社會的人類得以生存,但是從長期上來看,對農產品所使用的農藥、化肥等農業科技會讓水質、土壤受到影響,而且過於使用農藥去殺害害蟲的時候也讓益蟲的生產受到了危害。隨着對社會的征服力度增強,對於自身生命的追求慾望也更加強烈,因此,許多的醫學院開始利用科學技術研製醫藥品,以此來保證人類的生命健康,而過於的採用這些技術最終導致了人口加劇增加,人口的增加只會導致人類對社會的需求也將增加,最終就會去對環境採取更加強烈的開採和索取,影響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對於環境的不利影響在隨着時間的延長不斷的展現出來,全球變暖、動植物滅絕、核污染、水污染、空氣污染等等這些都是與人類過分的使用科學技術有關係。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人類需要認識到科學技術對於整個社會的有利和不利影響。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方,如果人類過分的使用科學技術只會導致環境遭受破壞,最終影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地球環境與人類是一個整體,人類需要利用科學技術去改善環境問題,而不是利用科學技術去製造更得環境污染,可持續發展是當今社會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何秋潔。科學技術對環境影響的必然性及對策思考[J]。綿陽經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03)

[2]王振軍。關於科學技術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及其解決方法[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03)

[3]王鳳珍,熊嶽平。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環境危機的凸現[J]。齊魯學刊。2007(03)

科技論文 篇二

摘要:介紹了綠色經濟的含義,闡述了科技對綠色經濟的支撐作用,以實現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

關鍵詞:綠色經濟;科技創新;科技體系;支撐政策

引言

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全面加速,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水資源不足、土地資源嚴重緊缺、能源開發過度、人與自然矛盾突出、生態系統失衡。為促進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實現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將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有機的結合起來,必須開展以綠色經濟為導向的戰略部署,實現能源資源的低消耗、污染廢棄物的低排放、生態環境的低污染。以科技為依託,攻克能源與環境所面臨的窘境,不斷優化綠色經濟的資源配置,藉助產業結構調整助力綠色經濟。

1綠色經濟的含義

綠色經濟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發展目標,以生態農業、循環工業和持續服務產業為基本內容的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社會形態[1]。站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高度上,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自覺遵守和應用生態規律,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保障自然的不衰退。綠色經濟包含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所以綠色經濟在要求大量使用清潔能源,提高傳統能源的使用效率,吸收經濟過程出口的碳排放的同時,強調減少自然資源的輸入,加強物品的重複利用,做到“變廢為好”。

綠色經濟與傳統產業經濟的區別在於:傳統產業經濟是在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破壞生態平衡,增加生活負擔,造成不可逆損耗的基礎上發展的經濟;而綠色經濟則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促進資源和能源可持續利用和環境友好型經濟,是一種滿足現代生態文明建設需求,符合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綠色社會機制主題,以高新技術為支撐,能夠長久發展的經濟。是市場化和生態化有機結合的經濟,也是一種充分體現自然資源價值和生態價值的經濟。

2科技對綠色經濟的支撐作用

科技進步是促進綠色經濟發展,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依靠科學技術,能夠推進經濟又快又穩增長,合理利用資源,優化產業結構[2]。科技在發展綠色經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2.1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

依靠科學技術,能夠科學地分析和認識各類“資源”,即自然資源、能源、生產過程中所排放廢棄物以及廢舊產品的屬性、價值和功能,並且相關技術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以最低的資源消耗得到最大的產出。對這些“資源”利用與再利用、加工與再加工的市場前景與利潤空間進行科學地分析和預測,能夠以有限的資源創造出無限的價值,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減少了資源損耗。再者説,技術進步可以突破現有資源供給的限制,創造出新的可利用資源,來代替不可再生資源,避免以資源的不可恢復為代價來發展工業經濟。

2.2科技進步優化產業結構

我國產業結構從總體上説仍以傳統產業為主,生產過程中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能。而綠色經濟的實現過程中,將各種技術結合利用,包括能源綜合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廢物回收再用技術、新能源開發和替代技術、污染治理技術、環境監測技術以及預防污染的新興技術等。傳統企業與中小企業以科技進步為依託,將新興技術引入到實際生產過程中,工業循環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科技實力不斷提升,從而推動着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或升級[3]。

2.3科技進步改善生態環境

科技可以從根本上保護環境、防止污染。一些生物高新技術的發明,各種清潔生產的技術設備和工藝流程的開發及各種綠色的材料和能源以及各種綠色的食品和藥品等的研製,可以有效地預防和防止環境污染從而實現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平衡發展。並且科技創新及運用科技創新所提供的技術設備及其工藝,能夠有效地治理已經造成的環境污染,有效地降低或減少生產過程中各類污染物的排放,以改善和提高環境質量。科技可以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追求三者之間的最佳結合點。

3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綠色經濟建設

科技對綠色經濟的發展起着支撐的作用。要實現綠色經濟健康、快速、穩定的發展,必須要做到:首先,克服產業高新技術難題,應用高新技術來改善傳統產業。生物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攻關,一項成功的技術創新,通過大面積的技術擴散,必然會導致產業結構、市場結構、外貿結構等方面的變化,帶動整個經濟市場的變化。清潔技術、循環技術的應用,着眼於變“廢”為寶,通過資源的重複利用謀求資源效率的極限發揮。

其次,建立面向綠色經濟的企業科技創新聯盟。在發展綠色經濟中,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要開發者和使用者,其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代表着綠色經濟的工藝創新水平。建立企業間的科技創新聯盟,實現資源和技術共享,結合每個企業自身的資本、人才、科技、產品等特點構建科技創新平台並與其他企業的創新平台建立聯盟,共同面向綠色經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4]。再者,健全綠色經濟的科技創新體制。綠色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但是要保證先進技術的產生,必須要形成良好的科技創新體制。

我國的科技政策仍然存在基礎研究薄弱,缺乏發展綠色經濟的科技體制、發展綠色經濟的科技政策法規不健全,缺乏專業性領域的綠色經濟科技政策等缺陷。所以要發揮高新技術的支撐作用,必然要健全綠色經濟相關的基礎研究體系,綠色經濟理論方法和政策支撐體系以及技術支撐體系、創新支撐體系和維護一系列體系健康運行的法律法規支撐體系[5]。

最後,加強綠色經濟國際科技合作。各國的科研水平能力不同,側重點也不同,參與多國共同出資、共同協作研究、共享研究資料成果和知識產權的國際大科學研究計劃,不斷向科技發達國家學習,取長補短。把握國際貿易機遇,拓展國際市場。

4結語

從小企業的綠色經濟發展需求到生態園中綠色經濟,再到全球這個大的生態系統,發展綠色型的經濟都離不開技術。力爭突破制約資源節約和綠色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不斷提高改善資源、能源、環境的高新技術,尊重科技發展規律,穩步推進,從而充分發揮科技對我國循環經濟建設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國華。科技對循環經濟支撐作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08.

[2]嚴煒。科技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之探討[J]。學習與實踐,2012(6):30-36.

[3]楊麗萍,賀新華。科技創新與建設雲南綠色經濟強省[J]。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64-66.

[4]許正中,楊全社,張慶亮。立足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蛙跳——我國發展知識型循環經濟的策略分析[J]。天津行政學報,2008(3):70-75.

[5]王婧。以綠色經濟打造旅

科技論文 篇三

馬克思關於“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思想是他關於科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認為科學技術既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又更進一步地促進人的實踐活動不斷深入;既是勞動的結果又促進勞動能力的提高。也正是因為科學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才使得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才使得人類最終擺脱重複性的,單靠體力的農業勞動而進入了加速發展的、主要依靠腦力的工業勞動。在此基礎上,他最終得出了科學技術是強大 的生產力的結論。除此之外,馬克思認為科學技術已經取代勞動時間成為衡量勞動財富的準則,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用促進了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

然而,隨着科學技術應用的廣泛化,其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社會問題,如環境惡化、生態失衡、經濟危機頻發、核武器的威脅、飢餓、疾病、貧窮等等。面對如此狀況,許多西方學者開始質疑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認為科學技術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物質財富、迅速改變人類生活狀況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社會正在發生着全面的危機。科學技術的無限制發展加速工業化的進程也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總體中,不僅壓抑人性而且會成為意識形態控制的主要形式。有人甚至把社會上一切“惡”根源都歸至科學技術的發展,進而堅決拒斥科技這一“魔鬼”。

在科學技術與人的生活日益緊密結合的今天,在世界經濟深入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背景下,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關鍵階段,究竟該如何看待和利用“科學技術”成為當今國人普遍關心的問題。本文試圖着眼於馬克思主義文本,發掘探究馬克思關於科學技術社會作用的合理思想,並結合當代現實談談如何利用科學技術的問題。

一、馬克思關於科學技術社會作用的論述

(一)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力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

首先,馬克思在他尋找新的世界觀的同時,在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到了科學技術的生產力作用。

他早在 1844 年的《共產黨宣言》中寫道“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這種工業革命的直接社會後果就是創造了豐富的、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對此,馬克思説“一切財富都成了工業的財富”。他強烈的批判封建農奴制對工業文明發展的壓抑,明確肯定了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肯定了資本主義的生產勞動是立足於科學和技術的工業社會的生產勞動的,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

馬克思進而論述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科學技術已經取代了勞動時間成為了衡量現代財富的尺度。他説“隨着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於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於在勞動時間內所運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這種作用物自身——它們的巨大的效率——又和生產它們所花費的勞動時間不成比例,而是取決於科學的一般水平和技術的進步,或者説取決於這種科學在生產上的運用”。

其次,科學技術變革生產關係。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除非持續地利用科學技術,否則,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持續將受到威脅,他説“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係,從而對全部社會關係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存在下去”,也就是説,科學技術在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因素的同時也改變着社會關係,因此,“手工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主的社會”。

最後,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依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影響上層建築,馬克思指出在科學技術充分發展的社會裏,人可以更加充分的享受人類創造的物質的和精神的財富,這就使得人類的社會生活條件大大提高了。馬克思歷來注重社會的發展應“以人為本”,強調任何經濟、科技、社會的發展都不得脱離對人的重視。科學技術從多方面體現了人的實踐能力的提高,也產生出了人類可以自由發展的前提,即個人可支配的自由時間。自由時間的獲得,在馬克思看來,才是人的其他所有能力獲得的條件。所以馬克思説:

“所有自由時間都是供自由發展的時間”,也即科學技術成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重要實現形式。由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對於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是持有肯定態度的,是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科學技術的。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類進步的腳步由於有了科學技術的參與而更加快了,在現實的歷史階段及將來的發展中,科學技術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至關重要。

(二)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自身的發展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時候,逐漸認識到了對科學技術的分析是不能脱離其所存在的社會制度的,而是應將其置於一定的社會制度框架之內。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之下,科學技術的使用是任意的,這種任意性使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人的異化的問題。在異化的過程中人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人的能動性喪失了,在高度發達的工業文明面前、在豐富的物質財富面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反而受到了限制,人越來越表現為物的奴隸、工業的附庸。

然而,馬克思對科學技術的批判並沒有停留在對這些表面現象的描述上,而是運用辯證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深刻揭示其社會根源。他首先肯定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之所以會發生一系列社會問題,之所以有科學技術對人的報復,其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私有制。因而,科學技術究竟是生產性的力量還是破壞性的力量,究竟會給人類帶來利益還是禍害這與科學技術本身無關而是要去揭露它所存在的社會制度,要看操控和使用它的主體“人”。因此,馬克思指出,異化活動是短期的歷史現象,它的消除同樣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科技已經並將繼續為人類帶來巨大的生產力,這將有力促進社會的發展,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準備充足的物質條件,會促使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

二、注重科學技術發展的現實意義

第一,人類進入新的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世界也隨之發生着深刻的變化。馬克思關於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已經為不斷髮展的社會實踐所證實。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世界各國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不可避免地擠在了同一個平台之上。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國際間力量的較量主要表現在科學技術的運用及其成果上,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從國內來説,我國正處於改革的攻堅階段,無論從國家力量的增強上還是企業的創新、人力資源的強化上來説,科技的作用都不容忽視。

在嚴峻的形勢面前,我國曆屆領導人都特別注重科技的生產力作用。鄧小平同志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指出中國的現代化、工業化都離不開科技,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科學技術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在不斷變化的實踐中,江澤民同志又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這一論斷進一步揭示了新技術革命條件下科學技術在生產力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當下的中國正處了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階段,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經濟的深刻變革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認識到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為確保經濟、政治、文化、國際競爭力的提高,除了繼續注重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更加強調“科教興國”的戰略性地位,我們沒有別的途徑可走。對於個體來講,不僅應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更應該努力學習、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用科學技術來武裝頭腦,熱愛並尊重科學技術。

第二,在大力發展、利用科學技術為我們服務的同時,也要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好了會給人類帶來利益,利用不好則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因此,我們要持續注重以人為本,大力提倡並踐行科學發展觀,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放在首位,使科學技術的發展達到趨利避害的效果。

首先,在加快科技研發的同時,更要配套以思想、社會制度的改革,注重精神文明、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發展,必須讓科學技術朝着人性的、有利於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向發展。要討論與形成一種可以促使科學技術發展有益於人類、有益於自然的新的文化價值觀,要使這種價值觀既能夠反映科學技術本身的特性與發展規律,又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要求。

其次,科學技術不過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創造出來的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能否有效控制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是要科學技術有益於人類,還是要其有害於人類,關鍵還在於“人”這一主體。因而,我們要持續強化“以人為本”的原則,全面提高主體的素質和能力。對於政府來説,應該從人力資源的調配、政策的導向、經費的偏重等方面引導、監督、管理科學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讓一切科學技術活動都在特定的規範下進行;對於科技工作者來説,要着力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強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對於普通公眾來説,應該主動去了解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現狀,積極參與對科學技術影響的評價,維護自己的監督權,自覺提高監督能力,加強科技倫理修養,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劉榮軍。科學的生產力邊界:從事實判斷到價值判斷。探索。2006.

[4]周笑冰。事實與價值——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根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

科技論文 篇四

摘 要:隨着社會的進步,我國的消防事業也在日新月異的發展,該文就消防科技工作的不斷加強,對消防事業發展帶來的推動進行概述。

關鍵詞:消防 消防科技工作 消防事業

我國消防事業的發展一直受到國家的重視。在新時期,總書記對消防事業的重要批示為消防工作的發展方向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國消防工作要圍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響應國家號召,推動我國消防事業快速穩定發展,主要加強消防工作的落實。

1 消防事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在2011年共發生火災12.5萬起,其中死亡人數1106人,受傷人數572人,財產的直接損失大約是18.8億元,與2010的數據相比,火災發生次數下降了9.6個百分點,死亡人數下降了0.2個百分點,受傷人數下降了0.2個百分點,直接財產損失上升了5.9個百分點。雖然我國近幾年的火災形勢總體保持穩定,但是我國社會中還存在着很多亟需解決的安全問題,各種矛盾的存在,也給消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要求我國要加強消防科技工作的發展,以促進消防事業的發展,保障社會安全。

2 消防科技工作的現階段任務

2.1 提高消防科技工作的管理水平

根據先進的理論,運用科學的方法,利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將消防監管的職能從傳統的行政管理,轉變成公共服務模式。建設消防法律法規體系,制定消防監督管理行為規範,頒佈公共消防管理制度,為消防工作的發展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2.2 提高消防科技工作中的防控火災能力

我國的消防工作的方針是“預防為主,防消結合”。加強火災的防控技術,需要依靠先進的消防科技工作,首先要研究出先進的材料、新設計和新技術。尤其重視對重特大火災的防控措施,在對歷來火災發生原因統計進行分析,從根源上對火災發生進行預防,利用科學技術對可能發生火災的地區進行實時監控,科學安排消防部隊的安置位置,合理配置社會的消防資源,降低社會重要場所的火災風險。

2.3 提高消防科技工作中的滅火和應急救援能力

滅火和應急救援是消防科技的重要發展方向,對滅火和應急救援能力的提高,需要依靠科學高效的滅火措施,根據科學技術研製出具有高抗性滅火救援裝備,提高重大火災發生時的救援能力。在特殊的救援環境下,比如:高温、濃煙、有毒、缺氧等複雜的環境,不僅需要先進的防護設備,還需要消防人員過硬的個人素質,利用科技技術對消防人員的訓練也是為提高滅火和救援能力的重要舉措。

3 消防科技工作的落實措施

3.1 消防科技工作制度的保障

消防科技工作的進行的基礎保障是制度的制定。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支以各級公安消防部隊、部署消防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其他消防科研機構為主體,大型消防企業、相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補充的消防科技力量體系。根據消防科技工作的改革,保證消防科技工作的平穩發展,強化消防科技工作的有力開展。

3.2 防控火災的技術支持

在消防科技工作的防火災方面中,要針對城市建築的各種特點,研究並且制定不同類型的技術措施。比如,在有較多地下工程的城市,重視消防通道的建設;在高層建築較多的城市中,重視消防供水的措施;在老城區中,可燃建築密集和石油化工業基地,在具有這種特點的城市,主要注重消防分隔帶的設置。針對不同特點的城市,制定適當的消防規劃,採取相應的消防監督,提高城市的防控能力。

3.3 消防部隊裝備的更新

消防事業作為一種高危險職業,需要對消防人員的人員安全做到保障,研製出新的消防部隊裝備是需要提上日程的措施。從防火、防爆、抗撞擊的角度出發,將消防裝備致力於保護消防人員安全的角度去設計。在救援過程中,需要對建築進行的裝備也是為救援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對消防部隊裝備的更新,不僅提高了對重點工程的保護工作,保障消防人員的安全,同時也提高了救援的安全性。

4 消防科技工作的人才培養

人才的培養在消防科技工作中是關鍵性的因素。近幾年,我國相關單位十分重視消防科技工作人才的培養工作。從根源出發,貫徹科學發展觀,將人才培養樹立為首要目標。

4.1 完善人才的引進機制

在消防科技人才的採用方面,不僅可以從社會上招聘,進行再培養,還可以設立高校院校接受的直接選拔方式。運用多途徑對人才進行引進,對人才進行全方位的培養,全面協調消防科技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消防科技工作的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都要完善,定期選派優秀消防科技人才到國內外高等院校進修,保證我國消防事業與時俱進的發展。

4.2 完善人才管理機制

在消防科技人員的管理中,對消防科技人才的管理,從傳統的身份管理,通過科學合理的優化人才結構,過度到崗位管理。通過對消防的監督性、滅火救援能力評定和專業技術的考核,對專業技術的領導崗位進行評任。提高整體消防科技人員的綜合素質,使專業技術人員更為專業化,再結合崗位帶頭人的制度,對骨幹隊伍的建設進一步加強。

4.3 完善人才培養的獎勵機制

根據不同的崗位內容和業績建立對消防科技人才相應的評價和獎勵機制,激發消防科技人員的工作熱情,提高消防科技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消防專業人員設立培養和獎勵基金,為業績突出的人員提供進修機會,營造一種積極的競爭環境,同時提高消防科技人員的能力。

5 結語

消防事業的發展,關係到社會的穩定發展。火災不僅威脅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還給社會帶來了一定的混亂,加強消防科技工作的發展,降低重要場所的火災危險,為消防工作的安全進行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制度支持,推動消防事業的建設,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保衞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 胡記玉。依靠科技進步,振興消防事業[J]。中國消防協會,1994(2):5-8.

[2] 陳文貴。中國消防科技現狀與發展[J]。火災科學,1992,1(1):5-8.

[3] 陳偉明。加強消防科技工作,促進消防事業發展[J]。消防科技與技術,2010,29(1):1-3.

科技論文 篇五

關鍵詞:生物技術;有機廢氣;處理

近些年我國有機合成工業和石油化學工業不斷得到迅速的發展,在大氣中的有機化合物也逐漸增多,例如有機硫化物、有機氯化物等各種各樣揮發性有機物,對於人體的感官會產生刺激,一些物質甚至具有毒性,對於周圍的環境和羣眾的健康會產生嚴重的危害。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對這些污染物進行控制,在這樣的形勢下,產生了生物技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1生物技術的概述

1.1微生物的概念

以微生物處理廢水為基礎,生物技術不斷髮展起來。從根本上説生物淨化就是氧化分解的過程。和廢水生物處理具有很大的不同,廢氣中的有機物質逐漸從氣相到液相,在液相當中進行溶解,濃度差不斷給予推動,可以擴散到生物膜當中,這樣一來,微生物就會進行捕捉和吸收。在這樣的條件下,污染物一旦進入微生物當中,在代謝的過程中,其能源和營養物就會被分解,就會產生代謝物,一部分就會融入到液相當中,剩下的一部分就會成為細胞物質,剩下的最後一部分就會放到空氣當中。這樣一來,廢氣中的有機物通過這樣的步驟,就會逐漸減少,最後被得到淨化。

1.2生物法的工藝特點

針對各種污染物,微生物的適應性都是比較強、比較快的,可以有效的降解和轉化代謝底物,和傳統的廢氣處理技術進行有效的比較,生物技術的處理效果更好,投資和運行費用都比較低,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也不會產生二次污染,還很容易進行管理。與此同時,通過吸收劑當中的微生物,可以有效的實現廢氣生物處理吸收劑的再生,並不需要一些具體的專門設備,使工藝流程和工業設備得到有效的簡化,使運行操作費用得到有效的降低。

2有機廢氣處理新技術

2.1低温等離子體技術

針對低温等子體技術,其高能電子、正負離子等可以和硫化氫和硫醇等進行反應,可以產生二氧化硫等無機物質,這些典型的廢氣可以利用電暈等放電形式,對離子體處理惡臭廢氣進行處理,具體的停留時間越長,實際電壓就會變得越高,其脱除的效果就會更加理想。

2.2變壓吸附技術

針對變壓吸附的基本原理,氣體組分在不同吸附劑上存在不同的吸附特性,利用這樣的差異,因為具體的吸附量會隨着壓力不斷髮生變化,壓力不斷髮生變換,氣體就會出現分離和提純等現象。針對比較常用的吸附劑,主要就是硅膠、活性氧化鋁等,除此以外,可以對某些組分的選擇性吸附,研製出具體的吸附材料,吸附劑自身的性能對於氣體吸附分離具有直接的影響。

2.3膜生物反應器

在廢水處理過程中不斷開發新材料的研製開發,膜生物技術也在其中不斷進行應用。在有機廢氣處理的過程中開始應用膜技術。針對膜生物反應器,就是將傳統的生物廢氣處理技術結合膜技術,這種方法比較環保,生物降解的主要界面就是膜材料,可以提供出大範圍的比表面積,使降解效果不斷得到增強,使去除效率不斷得到提高。針對我國當前的膜生物反應器,還是處於發展的階段,膜生物構建和運行成本比較高,因此將其大範圍的雲心,還是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和實踐。膜生物反應器的流量比較低,阻力也比較大,自身的水溶性比較差,去除效率也比較低,這樣一來,在廢氣處理過程中應用膜生物技術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4生物過濾牀

生物過濾牀其中具有吸附性的濾料,這是一種淨化裝置,在生物膜在掛之前,在過臨牀中要將緩衝劑等營養因素摻入,在生物濾牀當中如果產生具有一定濕度的廢氣,通過生物活性填料層的時候,針對其中的微生物,可以將廢氣中的有機物進行捕獲,在其自身生長的時候使其可以成為碳源。廢氣通過生物過濾牀之後,可以得到有效的淨化,在濾料層當中存在的微生物,在實際生化降解的過程中,會得到不斷的生長繁殖,這樣一來,就會持續進行生物濾池的相關操作。當濾料使用過一年之後,大多都是呈酸性的,需要得到定期的維護和保養。和處理污水的生物過濾牀進行比較,具有很大的不同,在處理廢氣的規程中,在生物過濾牀當中,在微生物膜的表面或者內層當中會存在滯留的水,整個濾料牀沒有得到貫穿,可以將含水生物膜看作是一個具體的單相。在生物過濾牀當中,淨化廢氣,這是傳質和生化反應的串聯,針對其傳質方向,主要是由氣態污染物向固、液混合相中進行有效的傳輸,和生化反應速度進行比較,傳質速度是比較快的,整個過程的控制步驟就是生化反應。

3結語

生物技術的運行比較簡單,而且比較環保,但是仍舊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需要進行有效的改進,需要創新性聯合生物反應器,進行有效的設計研究,深入研究降解細菌等方面,促進我國有機廢氣處理方面的研究更好的發展。

4參考文獻

[1]廖輝,付志敏,何志明,晏波元。紫外線燈在有機廢氣處理中的應用要點簡述[J]。中國照明電器,2015,07:29-31.

[2]陸建海,顧震宇,韋彥斐,滕富華,汪昊其。鍋爐熱力焚燒技術在有機廢氣處理工程中的應用[J]。環境工程,2014,06:71-73+101.

[3]王志良,周大順,胡志軍,李國平,王小平,李建軍,陳建秋。屬性層次模型(AHM)在有機廢氣淨化技術決策中的應用[J]。環境工程,2014,10:90-93+151.

[4]劉美儀。探討有機廢氣處理技術及前景展望[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06:134.

[5]高宏俊。試析催化燃燒技術在有機廢氣治理中的運用[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07:289.

科技論文 篇六

淺談電能表校驗相關問題

摘要:在科技不斷進步的當下,許多先進設備運用到了電力系統中,大大提高了電力系統的整體運行水平。隨着電力企業發展腳步的不斷加快,電能計量表計需要承擔的功能也越來越多,傳統的機械電能表明顯已經無法滿足目前的發展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電子式電能表憑藉着自身諸多優勢在電力企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通過對電子式電能表的校驗方法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總結校驗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並採取相應的改善措施,從而將電子式電能表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關鍵詞:電子式電能表;校驗問題;改善措施

0前言

在電力系統不斷髮展的情況下,電力計量也變得更加的複雜,傳統的計量裝置設備已經不能夠很好地完成計量工作,而電子式計量裝置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運用。為了能夠將電子式電能表優勢充分的發揮出來,加強電子式電能表的校驗工作是不容忽視的。目前,在電子式電能表校驗工作中,仍然還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問題,工作人員應該對此採取相應的措施,從而將問題有效解決,提高電子式電能表的應用價值。

1電能表及其校驗中存在的問題

1.1電能表概述

電子式電能表是通過對用户供電電壓和電流實時採樣,採用專用的電能表集成電路,對採樣電壓和電流信號進行處理並相乘轉換成與電能成正比的脈衝輸出,通過計度器或數字顯示器顯示。其中,分頻計數器原理框圖和脈衝波形如圖1所示。

(a)框圖 (b)脈衝波形

圖1 分頻計數器原理框圖和脈衝波形

雖然電子式電能表在電力系統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但其在使用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主要是不瞭解電子式電能表的工作原理(電子式電能表工作原理如圖2所示)以及不注重操作造成的。電子式電能表在電力系統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瞭解電能表的檢定方法,從而對電能表進行正確檢定,是確保電能表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常見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圖2 電子式電能表工作原理框圖

1.2電能表校驗中存在的問題

1.2.1電能測量基本誤差問題

電能表測量誤差是電能表使用過程中所面臨的一項最主要的問題。我國目前在確定電能測量基本誤差方面,所採用標準表高頻脈衝預置法。在電能表使用過程中,由於其內部某些部件會受到電壓和電流的程量影響,從而導致相關的標準表的常數不是一個固定的量,而是隨着程量的變化而變化的。然而在實際計算的過程中,對於電能測量基本誤差的計算也存在一個電流比。比如説被檢電能表的電流為1.5A,而裝置自動切換到相近的檔位5A,標準表常數為5A時的常數,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沒有互感器的接入,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對電流的比值進行必要的考慮。

1.2.2試驗時間的計算及範圍問題

電子式電能表啟動時電流一般能達到0.001Ib。當前國內的相關規程未明確規定電能表啟動試驗的啟動時間。鑑於此,在計算電能表的啟動試驗時間時,如果測試時間和計算時間tQ=60×1000/C×PQ存在誤差,如何正確判斷電能表是否合格已經成為了啟動試驗時間的計算及範圍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建議規程中應該對啟動時間範圍做出明確,這樣不僅能夠在電能表超過限定範圍時,準確判定電能表存在誤差,同時也可以檢驗電能表的質量。

1.2.3日計時誤差問題

通常,外界温度變化會影響電子式電能表的温控時間開關,使電能表計時出現誤差。生產廠家對本場出產的電能表內部温度的補償方式各不相同,因此,相關工作人員應該根據電子式電能表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其內部温度的補償方式。此外,為了能夠採取有效措施將電能表運行中產生的誤差降到最低,對確定電能表計時準確度時,不僅要測量温控振盪器頻率,同時要測量不同温度和通電、斷電時計時的誤差,由此全面掌握在各種情況下電能表計時所導致的誤差情況。

1.2.4時段投切誤差問題

時段投切誤差指的是在任意一個時間段內,起止時間與實際時間之前存在的差值。時段投切誤差也成為了目前電能表使用中所面臨的一個問題。在使用相關規定中明確説明,電子式電能表的時段投切誤差不能夠大於5分鐘,這5分鐘主要包括的日計時誤差和時間預置誤差兩個方面。但是就目前電能表所具備的功能來看,其記錄時間一般都不會超過1分鐘。可見,5分鐘的誤差值明顯大很多。由此得出結論,電子式電能表時段投切誤差不應超過1min,這樣才能準確判斷電能表時段投切的質量。

1.2.5最大需量示值誤差問題

電子式電能表最大需量主要包括總最大需量和分時段最大需量。一般切換時段時,總需量的示值一般不會受到影響,需要進行切換的只有分時段最大需量。上一個費率時段最大需量為儲存器保存的最大需量值,時段切換後的費率時段的最大需量。在一個需量週期後與原來的最大需量相比較。以確定該時段的最大需量值,因此,在進行需量檢驗的時候還應該對費率時段轉換時總需量及分時最大需量的示值誤差進行必要的測試。

1.2.6事件記錄問題

事件記錄是電子式電能表的一個主要功能,其主要記錄的是與電能表運行相關的變成和清零事件,還包括對電能表運行影響較大的事件。失壓記錄應涵蓋相別、失壓次數、失壓累計時間、失壓開始時間、失壓結束時間、失壓累計電量、全失壓以及失壓條件的判斷,這幾項內容缺一不可。就我國目前電能表事件記錄的現狀來看,記錄的只有失壓時間,或者雖有失壓電量卻沒有失壓時的實際電壓數據,只能按斷相來計算追補電量,這樣顯然不合理。從而導致電能表的正常運行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2重視電能表運行中的管理工作

加強電子式電能表運行中的管理工作,不僅能夠保證電能表示值的準確性,而且還能夠從根本上減少問題發生的頻率,從而將電能表的優勢更好的發揮出來,為電力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基礎支持。

2.1合理安裝電子式電能表

由於電能表在使用過程中對周邊環境的要求較高,在温度達到50℃的時候,電子式電能表就會出現誤差值,而且誤差值還會隨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安裝人員電能表安裝的時候,應該避免其受到太陽直射,最好將其安裝在表箱內。同時,在夏季温度較高的時候,應該適當將表箱打開通風降温,以此來避免由於温度過高而導致的電能表壽命縮短的問題發生。

2.2強化巡視檢查

從我國目前電力企業所採用的電子式電能表的類型來看,其顯示數據的方式大多數都是通過LCD或LED顯示器來實現的,由於外界環境中所存在的一些干擾信號,對電能表的正常運行也會帶來影響,比如説電池失效、電錶通信不正確以及電路屏蔽不良,加大幹擾效果等。這些都會給電能表的正常運行帶來影響,一旦發生故障便很容易導致電能表中的數據丟失。為了將此類問題解決,工作人員應該加強對電能表的檢查力度,一般來説,檢查的時間應該控制在每月一次,以避免造成損失。

2.3建立健全電能表運行檔案

在對電能表的運行進行管理過程中,建立健全電能表運行檔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檔案所起到的作用並不僅僅是對電能表運行情況的記錄,而且還是對故障處理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建立電能表運行檔案,並對其進行不斷完善已經成為了目前對電子式電能表運行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建立健全的檔案,除了要具備電能表相關的表號、規格、廠家、裝置地點以及檢測記錄之外,還應該包括電能表的運行記錄、故障發生的次數、故障發生的原因以及對故障處理所採取的措施等。只有將電能表的這些相關信息做到全面掌握,才能夠從根本上實現對電能表運行的有效管理,從而提高電子式電能表的準確度和穩定性。

2.4及時上報電能表運行狀況

一般來説,對於電能表運行情況的統計和分析應該控制在每季度一次,在統計和分析的過程中,要將電能表運行過程中所出現的正常情況和不正常情況分門別類進行統計,根據統計結果進行分析並畫出分析曲線。最後,將統計和分析結果中顯示出來的問題進行整理,並附上相應的改進措施,上報給相關部門。

結束語

在電力系統不斷髮展的過程中,電子式電能表的運用也會更加的廣泛,而對其校驗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電能表校驗工作人員應該積極學習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不斷積累自己的工作經驗,及時發現電能表校驗中存在的問題,並採取針對性的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我國電能表的校驗水平,為我國電力企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唐霞。談電能表誤差的調整方法[J]。計量管理,2003.

[2]葉發新。電子式電能表校驗問題分析及改善措施[J]。廣東科技,2009(16)。

[3]王金剛,歐朝龍,陳福勝,萬全。基於調感式串聯諧振的電壓互感器現場校驗方法[J]。湖南電力,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