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科技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W

科技論文【多篇】

科技論文摘要 篇一

摘要: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對社會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因而科技人員的科技道德責任問題也隨之提上日程。

文章探討了科技人員在科研選題、科技研究與開發及科技應用中應承擔的科技道德責任,並通過分析科技道德失責的表現及原因,提出瞭解決科技人員科技道德失責的途徑。

科技論文 篇二

摘要: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科學技術也在不斷的革新,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着經濟的進步。科學技術的出現給人類社會和生活帶去了較大的好處,逐漸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便利了各種社會形勢,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但是科學技術也讓社會環境受到了影響,各種科學技術的出現讓環境面臨着災難,從而影響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本文中,筆者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給環境帶去的影響做了相關的分析和探討,希望能夠以科學技術改善環境,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關鍵詞:科學技術;發展;環境;影響

引言

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給社會生活帶去了便利,但同時也給環境帶去了不利影響,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員,有義務去保護環境,實現生態平衡。一方面,科學技術在改變着人們的生活居住環境,改善了交通、通信等等的方式,促進了整個社會向着高科技化方向發展;另外一方面,科學技術的興起也讓社會環境受到了影響,導致了部分地區出現生態不平衡,動植物瀕臨滅絕的現象,這些現象很大一部分是由於科學技術的出現,因此,這就需要人類合理的利用科學技術,同時也認識到科學技術對於整個的有利和不利影響,以此來起到保護環境和改善生活的作用。

一、科學技術對環境的有利影響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在新的發展時期,科學技術是經濟發展和創造的第一生產力。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已經成為了經濟的驅動力,各個國家也在不斷的推進科技創新,以科學技術來推動整個國家經濟的進步。在我國也是如此,難以離開科學技術的支持,我國在大力支持發展科學技術,並且也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號召,以此來推動我國經濟的進步。在現代社會中,社會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科技已經永存在人類的生活和工作中,人類也需要利用科技來生存和發展。所以,科學技術作為整個社會的第一生產力,對於經濟、政治、人文、環境等等都有着一定的有利影響。

2、科技發展改善人類生態環境

科學技術不僅僅會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還可以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合理的利用科學技術可以實現生態環境的改善,因此,對於整個社會都是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我國合理的利用科學技術對一些稀缺資源進行開發,增加了我國的可用資源,實現資源的多樣化,滿足我國經濟對於資源的利用。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生態環境也受到了影響,而科學技術就利用較好的科技去改善生態環境,例如在空氣污染方面,相關的部門就利用科學技術去改善環境中二氧化碳和塵埃含量;在工業污染較重的地區,也利用科學技術去改善環境和污水等等方面,讓人類生活在乾淨的地球環境中。氣候的變化、資源的稀缺浪費等等問題的出現都有利用科學技術去進行改善,利用科學技術可以讓人類減少對大自然的索取,從科技方面去探索新的資源,改善整個社會的需求所向,實現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環境。

二、科學技術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對於任何事物的興起和發展都對整個社會起着有利和不利的影響,對於科學技術也是如此,科學技術的利用雖然給社會經濟和環境帶去了有利的影響,但是同時也給整個社會的生態環境帶去了不利影響。人類過分的利用科學技術去開採地球環境,導致了生態失衡,最終受到影響的還是人類自身,在使用科學技術的時候,的確有給人類帶去了好處,但是大多數人都只是看到了好的一面,科學技術對環境的開發給社會帶去的破壞遠遠比人類想象的要多得多。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使用,科學技術帶給整個社會的危害將會大於好處,科學技術所產生的破壞性也會隨着時間的發展而越來越明顯。例如,在農業上使用科學技術,在短時間內的確增加了農產量,讓整個社會的人類得以生存,但是從長期上來看,對農產品所使用的農藥、化肥等農業科技會讓水質、土壤受到影響,而且過於使用農藥去殺害害蟲的時候也讓益蟲的生產受到了危害。隨着對社會的征服力度增強,對於自身生命的追求慾望也更加強烈,因此,許多的醫學院開始利用科學技術研製醫藥品,以此來保證人類的生命健康,而過於的採用這些技術最終導致了人口加劇增加,人口的增加只會導致人類對社會的需求也將增加,最終就會去對環境採取更加強烈的開採和索取,影響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對於環境的不利影響在隨着時間的延長不斷的展現出來,全球變暖、動植物滅絕、核污染、水污染、空氣污染等等這些都是與人類過分的使用科學技術有關係。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人類需要認識到科學技術對於整個社會的有利和不利影響。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方,如果人類過分的使用科學技術只會導致環境遭受破壞,最終影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地球環境與人類是一個整體,人類需要利用科學技術去改善環境問題,而不是利用科學技術去製造更得環境污染,可持續發展是當今社會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何秋潔。科學技術對環境影響的必然性及對策思考[J]。綿陽經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03)

[2]王振軍。關於科學技術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及其解決方法[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03)

[3]王鳳珍,熊嶽平。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環境危機的凸現[J]。齊魯學刊。2007(03)

科技論文摘要 篇三

一、科技論文摘要的作用

摘要一般位於文題、作者及作者單位與前言或正文之間。它的作用一是讓讀者儘快瞭解論文的主要內容,以補充題名的不足。現代科技文獻信息浩如煙海,讀者檢索到論文題名後是否會閲讀全文,主要就是通過閲讀摘要來判斷;所以,摘要擔負着吸引讀者和將文章的主要內容介紹給讀者的任務。二是為科技情報文獻檢索數據庫的建設和維護提供方便。論文發表後,文摘雜誌或各種數據庫對摘要可以直接利用,論文摘要的索引是讀者檢索文獻的重要工具。所以論文摘要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着論文的被檢索率和被引頻次。

二、科技論文摘要的內容

科技期刊的論文摘要是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提供文獻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記述文獻重要內容的短文。摘要的內容應包含與論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讀者確定有無必要閲讀全文。它包括四個要素:

目的:指出研究的範圍、目的、重要性、任務和前提條件,不是主題的簡單重複。

方法:簡述課題的工作流程,研究了哪些主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對象、原理、條件、程序、手段等。

結果:陳述研究之後重要的新發現、新成果及價值,包括通過調研、實驗、觀察並剖析其不理想的侷限部分。

結論:通過對這個課題的研究所得出的重要結論,包括從中取得證實的正確觀點,進行分析研究,比較預測其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意義,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價值。

三、撰寫科技期刊論文摘要需要注意的問題

1 “精練”不是“簡略”

編輯工作中經常能看到稿件的摘要簡潔到只有一兩句話,對論文所報道的研究工作只是泛泛地一句帶過,論文的研究信息如過程、結果和結論要麼敍述太籠統要麼就沒有介紹,重要數據或研究因素被語言精練得“簡略”掉了,這時的摘要實際上不能獨立表達論文的中心思想,沒有提供什麼有價值的信息,不能作為獨立的信息進行交流,失去了摘要的真正意義。例如:“根據實驗現象分析XXX的變化規律,由此提出了強化XXX反應的有效措施。”這裏的變化規律和有效措施是作者的研究內容,是什麼卻沒有明確描述出來,類似的這種寫作語句常見於許多稿件當中,其內容介紹含糊不清,顯得十分空泛,讀者從中幾乎得不到任何有用的具體信息。編輯部一般對論文摘要寫作都有250左右的字數要求,這基本可使得摘要擁有與文獻同等量的主要信息,而作者往往簡單理解為摘要篇幅儘量小些,因此寫摘要時更注意摘要字數要少,卻沒有注意到摘要信息嚴重缺失。

2 信息“完整”不是“羅嗦”

有些作者不能把握好摘要寫作中信息完整性和摘要長度控制之間的關係,當注意摘要信息完整性時總是擔心説不清楚而把背景信息、修飾性詞語都用上,使得摘要羅嗦宂長,例如:《駱駝的飼養技術》一文的摘要:“養駝業是我區荒漠、半荒漠地區草原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養駝業的穩定發展是關係到我區荒漠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我區駱駝存欄總數約為16萬峯。駱駝的奶、皮、毛、駝峯、駝掌都有較高利用價值。然而長期以來,我區在駱駝飼養過程中大都採用遠距離、粗放式放牧方式,導致駱駝培育週期較長、數量較少、可利用率較低、綜合生產性能下降。本文結合我區實際,總結了駱駝放牧飼養管理技術和經驗,提出了圍欄和舍飼飼養新觀念,為我區養駝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其中用一大半文字介紹了背景信息,而對作者的研究技術幾乎沒有介紹,論文的主題沒有得到有效的反映。

3 摘要不是前言的簡單複製

摘要與論文的前言在功能上和內容上是不同的,有些作者在寫摘要時只是將文章的前言簡單的複製,雖花費了許多筆墨, 卻未涉及到論文的實質性信息,顯然難以簡明、確切地表達出論文的'核心內容, 抓不住要害, 自然也難以有較高的信息價值。撰寫摘要是為了濃縮信息,供讀者判定取捨閲讀全文,供二次文獻採用。而撰寫前言是為了讓讀者瞭解此項實驗或研究的來龍去脈、縱向和橫向的發展狀況,將讀者引入正文的閲讀,也就是起個引路的作用。摘要寫的是實驗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而前言是着重寫在本領域中前人所作的工作,本領域中仍存在的知識空白,作者的設想及預期結果。

4 摘要不能喪失了獨立性與自明性

在編輯實踐中我們經常發現,有的摘要出現了只有依賴正文或參考文獻才能理解的代碼和符號;有的包括了參考文獻、化學結構式、公式及其他非公知公用的名詞術語和縮略語;有的摘要宂長,語言不精練,着墨於無關緊要的細節上。這無疑會給讀者的閲讀和理解帶來困難,嚴重影響摘要功能的發揮,使其不能作為獨立的信息進行交流。

四、提高科技期刊論文摘要的寫作技巧

1摘要要注重一個“全”字

科技論文摘要必須準確而完整地體現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4要素,摘要的開頭應寫出反映論文主題的主題句。主題句外的寫作順序一般是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和其他信息,如需突出結果和結論,寫作順序可以變通為主題句、結果、結論和其他。

例如《5個紫花苜蓿品種對比實驗的分析》一文的摘要“為選出適宜哈密市種植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品種(目的),通過物候期、株高、產量、乾鮮比、莖葉比等性狀的實驗觀察(方法),得出金皇后和田大葉綜合性狀好,產量最高,WL232次之,三得利最低(結果)。建議哈密市及同等自然條件地區可推廣種植金皇后和田大葉(結論)。”

2摘要應講究一個“精”字

必須用詞確切、文句簡明扼要,切忌言之無物,衍文贅語,做到字斟字酌,惜墨如金。切忌用“大約”、“可能”、“似乎”等模稜兩可的字眼。

3摘要應突出一個“新”字

摘要既要全面、簡明地反映全文主要內容,更要突出反映該項實驗、研究的新觀點、新理論、新設計、新材料、新方法。不應敍述常識性知識、一般的論點、材料和方法,也不要敍述現成的文獻資料以及還沒有進行的實驗研究工作。從文字上講,摘要的字數應在100~300字為宜,外文摘要不宜超過250個實詞,如遇特殊需要,字數可略多一些。

4摘要的撰寫形式要規範

(1)摘要要用第三人稱的寫法或省略主語,可採用“對……進行了研究”、“報告了……現狀”、“進行了……調查”等記述方法標明一次文獻的性質和主題。忌用“本文”、“作者”、“本試驗”、“我們”等作為主語,明顯不符合摘要寫作要求。

(2)摘要應注重文體的客觀性,不應加進自己的主觀意想,不應對摘要的內容進行註解和評論。摘要中不應出現“值得推廣”、“值得借鑑”、“受到×××一致好評”、“國內一流”、“世界先進水平”等詞語。

(3)摘要起始語句不可簡單重複題名中已有的信息,摘要不應是正文的補充、註釋、總結,也不可加進原文以外的解釋或評論。

(4)摘要的表述應以文字敍述為主除了實在無法變通以外,一般不用數學公式和化學結構式,不出現插圖、表格,儘量不使用非規範單位或縮略語。

科技論文 篇四

淺談電能表校驗相關問題

摘要:在科技不斷進步的當下,許多先進設備運用到了電力系統中,大大提高了電力系統的整體運行水平。隨着電力企業發展腳步的不斷加快,電能計量表計需要承擔的功能也越來越多,傳統的機械電能表明顯已經無法滿足目前的發展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電子式電能表憑藉着自身諸多優勢在電力企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通過對電子式電能表的校驗方法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總結校驗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並採取相應的改善措施,從而將電子式電能表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關鍵詞:電子式電能表;校驗問題;改善措施

0前言

在電力系統不斷髮展的情況下,電力計量也變得更加的複雜,傳統的計量裝置設備已經不能夠很好地完成計量工作,而電子式計量裝置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運用。為了能夠將電子式電能表優勢充分的發揮出來,加強電子式電能表的校驗工作是不容忽視的。目前,在電子式電能表校驗工作中,仍然還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問題,工作人員應該對此採取相應的措施,從而將問題有效解決,提高電子式電能表的應用價值。

1電能表及其校驗中存在的問題

1.1電能表概述

電子式電能表是通過對用户供電電壓和電流實時採樣,採用專用的電能表集成電路,對採樣電壓和電流信號進行處理並相乘轉換成與電能成正比的脈衝輸出,通過計度器或數字顯示器顯示。其中,分頻計數器原理框圖和脈衝波形如圖1所示。

(a)框圖 (b)脈衝波形

圖1 分頻計數器原理框圖和脈衝波形

雖然電子式電能表在電力系統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但其在使用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主要是不瞭解電子式電能表的工作原理(電子式電能表工作原理如圖2所示)以及不注重操作造成的。電子式電能表在電力系統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瞭解電能表的檢定方法,從而對電能表進行正確檢定,是確保電能表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常見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圖2 電子式電能表工作原理框圖

1.2電能表校驗中存在的問題

1.2.1電能測量基本誤差問題

電能表測量誤差是電能表使用過程中所面臨的一項最主要的問題。我國目前在確定電能測量基本誤差方面,所採用標準表高頻脈衝預置法。在電能表使用過程中,由於其內部某些部件會受到電壓和電流的程量影響,從而導致相關的標準表的常數不是一個固定的量,而是隨着程量的變化而變化的。然而在實際計算的過程中,對於電能測量基本誤差的計算也存在一個電流比。比如説被檢電能表的電流為1.5A,而裝置自動切換到相近的檔位5A,標準表常數為5A時的常數,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沒有互感器的接入,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對電流的比值進行必要的考慮。

1.2.2試驗時間的計算及範圍問題

電子式電能表啟動時電流一般能達到0.001Ib。當前國內的相關規程未明確規定電能表啟動試驗的啟動時間。鑑於此,在計算電能表的啟動試驗時間時,如果測試時間和計算時間tQ=60×1000/C×PQ存在誤差,如何正確判斷電能表是否合格已經成為了啟動試驗時間的計算及範圍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建議規程中應該對啟動時間範圍做出明確,這樣不僅能夠在電能表超過限定範圍時,準確判定電能表存在誤差,同時也可以檢驗電能表的質量。

1.2.3日計時誤差問題

通常,外界温度變化會影響電子式電能表的温控時間開關,使電能表計時出現誤差。生產廠家對本場出產的電能表內部温度的補償方式各不相同,因此,相關工作人員應該根據電子式電能表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其內部温度的補償方式。此外,為了能夠採取有效措施將電能表運行中產生的誤差降到最低,對確定電能表計時準確度時,不僅要測量温控振盪器頻率,同時要測量不同温度和通電、斷電時計時的誤差,由此全面掌握在各種情況下電能表計時所導致的誤差情況。

1.2.4時段投切誤差問題

時段投切誤差指的是在任意一個時間段內,起止時間與實際時間之前存在的差值。時段投切誤差也成為了目前電能表使用中所面臨的一個問題。在使用相關規定中明確説明,電子式電能表的時段投切誤差不能夠大於5分鐘,這5分鐘主要包括的日計時誤差和時間預置誤差兩個方面。但是就目前電能表所具備的功能來看,其記錄時間一般都不會超過1分鐘。可見,5分鐘的誤差值明顯大很多。由此得出結論,電子式電能表時段投切誤差不應超過1min,這樣才能準確判斷電能表時段投切的質量。

1.2.5最大需量示值誤差問題

電子式電能表最大需量主要包括總最大需量和分時段最大需量。一般切換時段時,總需量的示值一般不會受到影響,需要進行切換的只有分時段最大需量。上一個費率時段最大需量為儲存器保存的最大需量值,時段切換後的費率時段的最大需量。在一個需量週期後與原來的最大需量相比較。以確定該時段的最大需量值,因此,在進行需量檢驗的時候還應該對費率時段轉換時總需量及分時最大需量的示值誤差進行必要的測試。

1.2.6事件記錄問題

事件記錄是電子式電能表的一個主要功能,其主要記錄的是與電能表運行相關的變成和清零事件,還包括對電能表運行影響較大的事件。失壓記錄應涵蓋相別、失壓次數、失壓累計時間、失壓開始時間、失壓結束時間、失壓累計電量、全失壓以及失壓條件的判斷,這幾項內容缺一不可。就我國目前電能表事件記錄的現狀來看,記錄的只有失壓時間,或者雖有失壓電量卻沒有失壓時的實際電壓數據,只能按斷相來計算追補電量,這樣顯然不合理。從而導致電能表的正常運行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2重視電能表運行中的管理工作

加強電子式電能表運行中的管理工作,不僅能夠保證電能表示值的準確性,而且還能夠從根本上減少問題發生的頻率,從而將電能表的優勢更好的發揮出來,為電力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基礎支持。

2.1合理安裝電子式電能表

由於電能表在使用過程中對周邊環境的要求較高,在温度達到50℃的時候,電子式電能表就會出現誤差值,而且誤差值還會隨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安裝人員電能表安裝的時候,應該避免其受到太陽直射,最好將其安裝在表箱內。同時,在夏季温度較高的時候,應該適當將表箱打開通風降温,以此來避免由於温度過高而導致的電能表壽命縮短的問題發生。

2.2強化巡視檢查

從我國目前電力企業所採用的電子式電能表的類型來看,其顯示數據的方式大多數都是通過LCD或LED顯示器來實現的,由於外界環境中所存在的一些干擾信號,對電能表的正常運行也會帶來影響,比如説電池失效、電錶通信不正確以及電路屏蔽不良,加大幹擾效果等。這些都會給電能表的正常運行帶來影響,一旦發生故障便很容易導致電能表中的數據丟失。為了將此類問題解決,工作人員應該加強對電能表的檢查力度,一般來説,檢查的時間應該控制在每月一次,以避免造成損失。

2.3建立健全電能表運行檔案

在對電能表的運行進行管理過程中,建立健全電能表運行檔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檔案所起到的作用並不僅僅是對電能表運行情況的記錄,而且還是對故障處理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建立電能表運行檔案,並對其進行不斷完善已經成為了目前對電子式電能表運行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建立健全的檔案,除了要具備電能表相關的表號、規格、廠家、裝置地點以及檢測記錄之外,還應該包括電能表的運行記錄、故障發生的次數、故障發生的原因以及對故障處理所採取的措施等。只有將電能表的這些相關信息做到全面掌握,才能夠從根本上實現對電能表運行的有效管理,從而提高電子式電能表的準確度和穩定性。

2.4及時上報電能表運行狀況

一般來説,對於電能表運行情況的統計和分析應該控制在每季度一次,在統計和分析的過程中,要將電能表運行過程中所出現的正常情況和不正常情況分門別類進行統計,根據統計結果進行分析並畫出分析曲線。最後,將統計和分析結果中顯示出來的問題進行整理,並附上相應的改進措施,上報給相關部門。

結束語

在電力系統不斷髮展的過程中,電子式電能表的運用也會更加的廣泛,而對其校驗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電能表校驗工作人員應該積極學習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不斷積累自己的工作經驗,及時發現電能表校驗中存在的問題,並採取針對性的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我國電能表的校驗水平,為我國電力企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唐霞。談電能表誤差的調整方法[J]。計量管理,2003.

[2]葉發新。電子式電能表校驗問題分析及改善措施[J]。廣東科技,2009(16)。

[3]王金剛,歐朝龍,陳福勝,萬全。基於調感式串聯諧振的電壓互感器現場校驗方法[J]。湖南電力,2011(04)。

科技論文 篇五

不久前,美國公佈了一份長達35頁的《2016~2045年新興科技趨勢報告》,該報告是在美國過去五年內由政府機構、諮詢機構、智囊團、科研機構等發表的32份科技趨勢相關研究調查報告的基礎上提煉形成的。通過對近700項科技趨勢的綜合比對分析,最終有以下幾項最值得關注的科技發展趨勢。

物聯網

在2045年,最保守的預測也認為將會有超過1千億的設備連接在互聯網上。這些設備包括了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家用電器、醫療設備、工業探測器、監控攝像頭、汽車以及服裝等。它們所創造並分享的數據將會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一場新的信息革命,人們也將可以利用來自物聯網的信息來加深對世界以及自己生活的瞭解,並且做出更加合適的決定。

與此同時,聯網設備也將把目前許多工作,比如監視,管理,以及維修等需要人力的工作自動化。物聯網、數據分析以及人工智能這三大技術之間的合作將會在世界上創造出一個巨大的智能機器網絡,在不需人力介入的情況下實現巨量的商業交易。

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

在2045年的地球上,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將無處不在。自動駕駛汽車會使交通更加安全與高效,或許還會給共享經濟帶來新的'動力。機器人則會負責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任務,比如照顧老人與買菜,以及工業中的職責,比如收穫農作物,維護公共設施等等。

智能手機與雲端計算

智能手機與雲端計算正在改變人類與數據相處的方式。比如目前的美國,大約有30%的網頁瀏覽和40%的社交媒體是通過手機進行的。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智能手機具有各種可以測量天氣、位置、光度、聲音、以及生物特徵。

隨着手機功能越來越全面,移動網絡的鋪展也將加速。在2030年,全球75%的人口將會擁有移動網絡連接,60%的人口將會擁有高速有線網絡連接。隨着移動終端的發展以及移動網絡的擴散,也會進一步推進雲端計算的進展。雲端計算可以在在零投入的情況下給用户帶來大量的計算能力。

在未來的30年裏,基於雲的移動計算端將會改變從醫療到教育的各行各業。比如人們可以通過手機來進行體檢並與雲端的診斷軟件直接溝通,人們也可以在手機上使用教育軟件來學習新的技能,農民們甚至可以通過手機連接到實時氣象數據,通過雲端軟件計算最優化的收割時間。

智慧城市

未來的智慧城市將利用信息和通訊技術(ICT),通過大數據以及自動化來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續性。比如使用分散探測系統將實時監視城市用水用電數據,通過智能電網自動調整配電設置;通過聯網的交通信號系統以及自動駕駛系統來減緩車輛堵塞的程度;利用由新材料和新設計技巧所建的智能建築來提高空調和照明系統的效率,減少能源浪費;使用屋頂太陽能板、小型風力發電機、地熱發電,以及其他可再生資源提供乾淨的電力。

量子計算

量子計算是通過疊加原理和量子糾纏等次原子粒子的特性來實現對數據的編碼和操縱。

雖然在過去的幾十年裏,量子計算只存在於理論上,近些年的研究已經開始出現有意義的結果。在未來的 5~15年裏,我們很有可能製造出一款有實用意義的量子計算機。

混合現實

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VR和AR)技術已經在消費電子市場激發了極大的熱情,各科技公司也迅速的開始進入這個市場。在2014年收購OculusVR之後,Facebook將在今年推出他們首款VR眼鏡。三星,索尼,宏達也計劃在今年推出VR產品。資本的湧進代表了VR將會成為新一代的主流娛樂技術。

人類增強

在接下來的30年裏,科技將帶領人類突破潛力極限或者生物的極限。由物聯網連接的可穿戴設備將會把與實時有關的信息直接打入我們的感官中。如外骨骼和與大腦連接的假肢將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強大,為老弱病殘恢復移動力;裝有探測器和嵌入式計算機的隱形眼鏡將給我們帶來天然夜視,以及可以嵌入虛擬和增強現實系統的能力。益智藥將會擴大我們的思維能力,改變工作和學習的方式。

先進數碼設備

未來,人們將會擁有更多的計算能力以及更廣的數碼資源。移動網絡和雲計算將會給人們帶來幾乎無限的內存和計算能力。虛擬技術和基於軟件的系統將會允許政府和企業在不需要昂貴的硬件升級的情況下迅速的調整升級IT系統。

從衣服到建材,數碼產品將會更廣泛的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此同時,新科技將會改變我們與科技之間交流的方式。語音界面已經被廣泛應用在智能手機中,而姿勢界面則允許我們無聲的與計算機通訊。最終,人腦-電腦界面將會允許我們用思想控制數碼設備,使它們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太空科技

太空行業正在進入一個從上個世紀60年代後就從未出現過的發展階段。新的科技,比如機器人,先進的推進系統,輕便的材料,增加製造,以及元件小型化正使人和物進入太空更加便利,而這則會開啟太空探險的新機會。SpaceX,Arianespace,BlueOrigin等太空行業的新人已經帶來了例如可回收火箭等顛覆式創新。

在未來的30年裏,科技的研發將會帶領人類將重返月球。在此之外,更加偉大的探險,比如人類登錄火星也是,以及新型基於太空的行業,比如在開採小行星中的礦物也都有可能出現。

合成生物科技

早在孟德爾發現遺傳的基礎規律,以及埃弗裏·麥克勞德·麥卡蒂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之前,人類已經進行了幾千年的通過選擇性育種以及雜交來操縱植物和動物的遺傳基因了。

隨着我們對遺傳學認知的加深,我們已經可以通過搭建新的DNA來實現無中生有,創造出新的生物。基因改造農作物則是此項科技的先鋒。但是在此同時,我們正站在一場生物革命的突破口。當我們跨入生物科技的新時代時,生命將會成為信息,如同電腦程序的代碼一樣可以被改寫。

增材製造

增材製造(3D打印)已經在工業界作為製造限量設計原型的技術而被使用超過30年了。但是,在近十年裏,3D打印技術獲得了驚人的發展。如今,隨着3D打印機價格的下降以及大量開源工具和付費模型的出現,世界上已經出現了一個龐大的“創客”羣體,無時不刻的在突破這項技術的極限。

在2040年,3D打印技術將改變世界,新一代的3D打印機將可以融合多種材料,電子元件,電池以及其他原件。人們將會利用3D打印技術製造工具,電子產品,備用零件,醫療設備等各種產品,並按照自己個人需求來實現真正的“私人訂製”。

醫學

在未來的30年裏,各種科學技術上的突破將改變醫學。通過基因組學,我們將會得到真正的私人藥物,癌症、心肺疾病、阿茲海默症、以及其他目前看似無救的疾病將會由針對患者個人基因的藥物來治療。

人類將可以通過DNA培養出來移植所需的器官,從而滅絕等待配型以及排斥反應等很可能致命的情況。生物假肢將會被直接連接到神經系統上,從而提供與真實觸感極其相似的感官。

能源

在未來的30年裏,全球能源需求預計會增長35%,我們則正在面臨着一場能源革命。新的採油技術,比如水力壓裂以及定向鑽為人類添加了大量可開發的油田和氣田,而這將直接顛覆了世界石油市場。

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陽能和風能的價格也開始接近與石油。就拿太陽能來説,在過去的10年裏,太陽能發電的價格從每瓦8美元降低至這個數字的十分之一。在此之外,還有核能這個抱有爭議但從未停止開發的能源。新一代的核反應堆設計宣稱遠比之前的更安全,也會產生更少的核廢料。

新型武器

在未來的30年裏,數種新型武器技術將出現在戰場上。除了目前正在開發中的非致命武器以及能量武器之外,數個國家也正在開發可以阻絕軍事行動能力的反介入和區域阻絕武器(A2AD)。A2AD技術包括反艦彈道導彈、精密制導反車輛反人員武器、反火箭炮、火炮和迫擊炮系統(CRAM)、反衞星武器,以及電磁脈衝武器(EMP)。

食物與淡水科技

在未來的30年裏,淡水和食物的缺乏將會在世界上製造更多的衝突。大約全球25%的農地已經由於過度耕作、乾旱、污染等原因造成了嚴重退化。

在未來的幾十年裏,最樂觀的預測是主食穀物的價格將會提高30%。如果全球氣候變化、需求,以及資源管理的失敗按照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價格提高100%也是可能的。

在2045年,全球超過40%的人口將會面臨缺乏水源的問題。這一切問題的解決方式只有科技。海水淡化、微型灌溉、污水回收、雨水收集等科技將會減緩人類對淡水水源的需求。基因改造農作物以及自動化將會允許農民使用更少的土地來出產更多的食物。食物和淡水將會成為新的科技熱點。

對抗全球氣候變化

根據目前的數據,在2050年,地球表面的温度將增加1.4至3攝氏度。就算我們採取了一些極端方式來減少温室氣體的排放,氣候的慣性也會引起温度的提高。而地表温度的提高則會帶來一系列的惡果,比如海平面的提高給海岸城市所帶來的危險,農作物產量的下降所引發的饑荒,乾旱導致數百萬人缺乏飲用水,以及洪水所造成的數十億損失。

在未來的30年裏,這些危機將會引導各方投資研究可以減緩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的科技。在近期,這些科技將包括在地圖上標出有洪水危險的系統,以及可以抵抗乾旱的基因改造農作物。在更長遠的時間裏,也許會出現野心更大的科技,比如可以從大氣中提取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氣體,並在把它們安全的儲存在地下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