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科技小論文格式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W

科技小論文格式新版多篇

科技小論文 篇一

摘要:

分子印跡,又稱分子烙印。分子印跡技術基本原理是仿照抗體的形成機理,就是選用能與模板分子(印跡分子)產生特定相互作用的功能性單體,在交聯劑的作用下,通過共價或非共價作用在聚合物單體溶液中進行聚合,得到固體介質;然後,用合適的溶劑除去模板分子,在聚合物的網絡結構中留下了與模板分子在尺寸大小、空間結構、結合位,點相匹配的立體孔穴。

關鍵詞:分子印跡; 預組裝法和自組裝法 ; MIT的研究

分子印跡技術(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將材料科學、生物化學、和化學工程等專業學科有機聯合在一起,運用化學方法制取在空間位置和結合位點上與特定的模板分子有對應切合點的高分子化合物,即分子印跡聚合物MIP。分子印跡技術將功能單體、模板分子、交聯劑及引發劑在合適的溶劑中進行聚合反應得到高分子合物,繼而通過特定的方法除去原有的模板分子,於是就得到與模板分子空間結構、結合位點相匹配的分子印跡聚合物。現代分子印跡技術,又被稱為分子模板技術或分子烙印技術,是一種新型材料製備技術,具有十分可觀的發展前景。

一、分子印跡介紹

分子印跡,又稱分子烙印。分子印跡技術基本原理是仿照抗體的形成機理,就是選用能與模板分子(印跡分子)產生特定相互作用的功能性單體,在交聯劑的作用下,通過共價或非共價作用在聚合物單體溶液中進行聚合,得到固體介質;然後,用合適的溶劑除去模板分子,在聚合物的網絡結構中留下了與模板分子在尺寸大小、空間結構、結合位,點相匹配的立體孔穴。這種空穴可對印跡分子或與之結構相似的分子實現高度的特異性識別。MIPs的製備過程主要可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模板分子與功能單體在溶液中相遇,它們之間通過共價或非共價的相互作用結合形成配合物;第2階段,加入合適的交聯劑,使單體、模板分子與交聯劑共聚形成高度交聯的剛性聚合物;第3階段,除去聚合物中的模板分子,原來由模板分子所佔有的空間形成了一個孔穴,從而得到空間結構和功能與模板分子互補的分子印跡聚合物。由於分子印跡聚合物是根據特定印跡分子“量身定做”的,所以建立在分子印跡聚合物基礎上的仿生識別可以和單克隆抗體相媲美,故Mosbach教授將分子印跡聚合物詼諧的稱為“塑料抗體”(plasticantibody)。由於使用不同的印跡分子製備的分子印跡聚合物具有不同的結構和性 質,所以一種印跡聚合物只能與一種分子結合,類似於“鎖”和“鑰匙”,對印跡分子有相當高的專一選擇性。因此,分子印跡通常又被人們形象的描述為製造識別“分子鑰匙”的人工“鎖”技術。

按照功能單體與模板分子之間結合方式以及作用力的不同,分子印跡技術分為預組裝法和自組裝法兩種。在兩者的基礎上又衍生出結合兩種基本方法特點的結合法。

預組裝法(又名共價法),在預組裝法中,模板分子以可逆共價鍵的形式與功能單體結合並形成相應的複合物,複合物與交聯劑交,聯聚合形成相應的高分子聚合物,最後通過化學方法使可逆共價鍵斷裂而除去模板分子並得到相應的分子。自組裝法(又名非共價法)在自組裝法中,功能單體和模板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並非共價偶聯而是某些弱相互作用,只要功能單體和模板分子之間存在着某些相互作用就能達到印跡模板分子目的。結合法(又名半共價法)結合法顧名思義就是結合預組裝法和自組裝法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之所以被稱為半共價法是因為:在這種方法中,功能單體與模板分子之間形成可逆複合物是通過共價鍵結合的,而在對模板分子的再識別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則是非共價的弱相互作用。其他方法:1999年,TAKEUCHl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研究辛可尼定(一種抗瘧藥物)的時候。採用甲基丙烯酸和乙烯基取代的鋅卟啉為功能單體制備了辛可尼定的分子印跡聚合物。2000年TAKEUCHI領導的研究小組提出了虛擬模板法制備環境荷爾蒙類物質的分子印跡聚合物。2000年,MOSBACH領導的研究小組採用“固定模板法”實現了茶鹼分子印跡聚合物的製備。

與天然受體相比,基於分子印跡技術製備的MIPs具有以下優勢:

(1)穩定性好、耐高温、高壓、酸、鹼、離子強度,可反覆使用;

(2)對某些不易得到生物抗體的小分子化合物,製備其MIPs作為替代物,卻是相對容易的。因此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分子印跡技術在製備小分子化合物的MIPs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MIPs已經廣泛的應用於醫藥、診療、蛋白質組學、環境分析、傳感器以及藥物傳輸等研究領域。

二、分子印跡技術的研究進展

人們研究分子印跡技術(即分子烙印技術 ,moecular impirnting technology,MIT)的歷史 由來已久,可以追溯 到上個世紀。1973年 ,Wullf等合成出幾種對糖類和氨基酸衍生物具有較高選擇性的高分子化合物,並將它們用作高效液相色譜(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的固相填充物,首次提出了“分子烙印技術”這個概念。20世紀80年代初,研究人員利用天然化合物或合成化合物模擬生物體系進行分子識別研究,在一定意義上構成了MIT的雛形。在MIT發展的初期,德國HeinrichHeine大學的f教授"採用共價結合方式製備分子印跡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s),但由於可供選擇的材料十分有限,故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研究進展緩慢。20世紀90年代以後,瑞典Lund大學的ach在非共價MIT方面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並於1997年成立了國際性的分子印跡學會(Society for Molecular Imprinting,SMI),極大的促進了MIT及其理論的發展。這種基於分子印跡的分子識別新型材料在手性分離、環境分析和催化科學等領域中的潛在應用價值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目前,國內外對MIT的研究正方興未艾,研究及應用文獻較多。

科技小論文 篇二

摘要:

醫學教育要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本科生導師制是目前我國高校探索人才培養的新途徑和新模式。本文從本科生導師制在中西醫臨牀醫學專業應用的必要性、措施和方法、意義以及存在的問題等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探索培養醫學人才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導師制;本科教育;中西醫臨牀醫學專業

導師制最早產生於14世紀英國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併成為英國高等教育中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有效措施,逐漸被世界各國高校效仿。但囿於教師資源和教學條件的限制,在我國,導師制作為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教育方式,大都開展於碩士和博士的培養層面。目前,隨着“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教育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以及我國本科生教育軟、硬件條件的不斷完善,以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南大學、揚州大學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已開始在部分院系開始“本科生導師制”的探索和實施。

1、本科生導師制的含義及推行的意義

所謂本科生導師制,是指由高校教師擔任大學生的導師,對他們進行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在這個教育形式關係裏,導師不只是關心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領會和掌握能力,同時還要幫助解決學生的品德問題和心理問題,並因人而異地根據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個性進行培養,這一方面可以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間,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也能通過對學生及時的心理調適和生活關懷為其更好地開展學習、生活提供良好的保證。因此導師制對大學生德、智、體健康成長,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醫藥學是祖國醫學與文化的瑰寶,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中醫藥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師承教育曾經是數千年來中醫藥專門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具有理論與臨牀密切聯繫,教、學、臨牀實踐高度統一的學科特點。雖然現代高等中醫本科教育模式曾為中醫普及教育和中醫藥學術的傳承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並且一直作為國家培養中醫碩士、博士等高級專門人才的主要門徑,但是隨着現代科班教育實施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學生理論與實踐相脱離,獨立動手能力差等問題,呼喚一種新型的中醫本科教育複合模式正成為全國中醫高等教育領域的普遍需求。從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將中醫傳統教育模式與高等院校中醫科班教育模式相結合的培養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為上述問題提供積極而有效的解決方法,同時也能為醫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新模式創造必要條件,故成為各高校中醫藥本科生培養模式改革中的主流呼聲。這一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即“本科生導師制”。其在穩定學生專業思想,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臨證實踐技能等方面,均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2、本科生導師制的探索

我院中西醫臨牀醫學專業為新開專業,不同於單純的西醫或中醫教育,而是中西醫學同時進行教育的模式。為了改變現行高等醫學本科教育中,同一規格、教與學的分離,不能按學生個人的特點、優勢、志趣、愛好因材施教的現狀,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操作和動手能力,使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並及時調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心理波動,嘗試在本專業實施全程導師制,體現專業特色教育中的“以人為本”、“因人施教”。

培養優秀中西醫結合人才,除了應具有中西醫學的基礎理論與臨牀能力之外,更應強調必須要有良好的人文底藴和中醫功底。後者必須抓好兩個必要環節:一是熟讀經典,二是臨牀實踐。熟讀經典不僅可以掌握中醫藥學的思維方式、理論體系和辨證論治方法,用以指導臨牀遣方用藥,還可以感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薰陶,把握中醫藥學術特點和文化內涵。但“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臨牀實踐是培養優秀人才不可或缺的環節。中醫理論的內涵只有在臨牀實踐中才能深刻領悟。辨證論治等臨牀思維與能力的提高,只有在解決臨牀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得到鍛鍊。通過臨牀實踐,以共性演繹個性,以個性歸納出共性,使醫學理論在臨證中運用自如。其間名師的指導,是中醫臨牀人才成功的重要環節。導師制醫學教育讓學生學會把導師的直接經驗吸取為自己的間接經驗,能有效地縮短實踐領悟和探索解惑的過程,而且中西醫許多抽象深晦的概念、醫理和技術經驗,只可意會,難以言傳,但可以在名師指點下不斷揣摩、感悟。

導師制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與能力培養,尊重學生個性,更加符合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的教育理念。貫徹“個性化原則”是現代教育觀念的一個重要特徵。現代教育觀更強調本科教育的基礎性,重視基礎課程和知識的教學,重視培養複合型人才,提倡“圖釘式”的人才模式。即有較寬的專業面,擁有較寬的基礎知識和一定深度的專業知識,突破狹窄的育才觀,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導師制教學模式通過上述“四個結合”,更有利於該教育目標的實現。

3、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具體方法

建立導師庫。採取自願入庫原則,導師必須是對發展中醫事業有熱情,責任心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業務素質過硬,熱心獻身教育工作的醫教研方面的專業人才;導師必須是熟悉學科教學計劃,瞭解學科發展方向,有較強治學能力和學習方法指導能力的教師;導師必須是具有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或離、退休中醫教師。學生在入學後第一學期,根據個人的志趣愛好,在導師庫中選擇指導老師,提出書面申請,並附學生自我發展目標的計劃。

導師和學生在相互瞭解、認可的基礎上實行雙向選擇,每名導師指導2 - 3名學生。培養對象確定後2周內在導師的指導下制定培養計劃,每學年進行一次考核,導師對學生表現不滿意時,可在教研室主任同意的情況下,解除學生培養資格,學生對導師不滿意時,向系辦提出申請,經系領導同意後可更換導師。系辦定期通過問卷調查、座談、訪談等形式把握導師制實施情況,及時扶持、督促、調整。

不同學年導師的職責側重點不同。一年級的學生導師側重於引導學生角色的轉換,二年級的學生導師是過渡和有針對性的拓展,對於三年級的學生導師側重於指導科研設計與論文撰寫。對於四五年級的學生導師則側重於進行選課、選專業、學習內容的指導和臨牀能力的培養。

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使學生在大學學習生活期間,能夠適應社會角色的轉換,儘快融入大學生活,增加實踐機會,有利於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高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科研思維,學會如何做人。

4、推行本科生導師制的幾點思考及存在的困難

我校中西醫臨牀醫學專業實行的全程導師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難:

①導師的數量相對不足,由於導師大多數都從事臨牀工作,臨牀科研工作繁重,培養學生的有效時間相對不足,這使最初篩選導師時符合要求的導師數量相對較少。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加以引導,爭取採取一些積極的措施調動導師的積極性。

②導師的素質水平參差不齊。由於我院的中西醫臨牀醫學專業的專業課老師分散在幾個不同的醫院,學歷及經驗水平不同,這有可能在學生選擇導師時會產生不平衡。關於這一問題的解決可以在介紹導師時儘量全面的突出導師的特長,讓學生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進行選擇。

③由於全程導師制貫穿整個本科階段,要求導師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在指導時側重點要有所不同。在此過程中,有的學生與教師在長時間的接觸中可能會有一些不適應,需要重新選擇導師,這就需要系辦制定相應的程序進行管理。

④整個導師制實施過程的管理系統不完善。導師的工作不能量化評價,也不能折算成教學工作量,職稱評定時也僅供參考,缺乏相應激勵機制,尚需要不斷吸取經驗,摸索總結,逐漸完善臨牀醫學院的導師制。

科技小論文 篇三

月食是由月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也就是説,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地球在太陽與月球之間,因此從太陽照射到月球的光線,會被地球所掩蓋。以地球而言,當月食發生的時候,太陽和月球的方向會相差180度。古代月食記錄有時可用來推定歷史事件的年代。中國古代迷信的説法又叫做天狗吃月亮。月食可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種。當月球整個都進入本影時,就會發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進入本影時,則只會發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在月全食時,月球並不是完全看不見的,這是由於太陽光在通過地球的稀薄大氣層時受到折射進入本影,投射到月面上,令到月面呈紅銅色。視乎月球經過本影的路徑及當時地球的大氣情況,光度在不同的月全食會有所不同。

有時月球並不會進入本影而只進入半影,這就稱為半影月食。在半影月食發生期間,月亮將略為轉暗,但它的邊緣並不會被地球的影子所阻擋。不過看月全食必須在晚上看,而且觀看月食的機率比日食的機率少的多。

關於月食,還有一個故事:16世紀初,哥倫布航海到了南美洲的牙買加,與當地的土着人發生了衝突。哥倫布和他的水手被困在一個牆角,斷糧斷水,情況十分危急。懂點天文知識的哥倫布知道這天晚上要發生月全食,就向土着人大喊,“再不拿食物來,就不給你們月光!”到了晚上,哥倫布的話應驗了,果然沒有了月光。土着人見狀誠惶誠恐,趕快和哥倫布化干戈為玉帛。

朱行國小五年級:xx

科技小論文400字 篇四

我按照媽媽的吩咐,拿來一個乾燥的空玻璃杯,一個打火機,找來幾支蠟燭和一些石灰水。

首先,媽媽取出一根蠟燭,小心翼翼地點燃它,豎拿着。蠟油順着滴在台子上。媽媽乘着蠟油沒有凝固時,將蠟燭粘在台子上。然後,媽媽把一旁的空杯子照在上面。這時,蠟燭似一個乖巧的小孩一樣,熄滅火星。我看以後覺得這個實驗並不怎麼奇特,但自己卻又説不出什麼理由,只好請教媽媽。

媽媽説,因為火在燃燒時需要氧氣,而杯子把它蓋住,裏頭的氧氣就受到限制,很快火焰就會把氧氣燒光,當杯子裏沒有氧氣時,它就會熄滅自動熄滅。

接着,媽媽把澄清的石灰水倒進燒杯裏,再把它涮一圈倒掉,燒杯壁就附着一層石灰水。又把這個燒杯罩在火焰上,一會兒燒杯壁的石灰水就渾濁。

“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很納悶。

媽媽聽,笑着説,你還是去請教電腦老師吧!

我一聽,打開電腦查起來,原來這是因為蠟燭燃燒產生二氧化碳。石灰水一碰到二氧化碳,就會發生化學變化,生成不溶於水的白色固體碳酸鈣。“哦,原來是這樣呀!”我急匆匆地喊來媽媽,給她看電腦上的説明。媽媽笑着説:“今天你有知道一個新知識。”

科技小論文 篇五

摘要針對新時期對農業科技培訓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加強農業科技培訓的措施,以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科技培訓;增收;措施

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農業科技運用水平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促進農民增收,又是農民的富裕之本、農村經濟發展的源泉。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不斷深入,農業產業結構的加快調整,農民對新技術、新知識的需求更為迫切,對農業科技培訓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完善政策體系,規範培訓行為

把握培訓原則,拓寬培訓內容。以規範程序、監督管理、注重實效為重點,堅持服務產業、滿足需求、分類培訓、注重實效的原則,因人而異,針對不同對象設定不同的培訓模式和內容。採取普遍培訓與個別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尤其要加大對種植養殖大户、科技示範户、科技帶頭人的培訓力度,通過典型示範帶動作用,重點就農業產業、畜牧發展、就業創業能力建設等方面展開培訓。培訓內容要與時俱進,形式多樣,突出重點,勇於創新。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這一目標,因需而教,進行訂單培訓。在新技術、新品種引進試驗示範與推廣、特色種養、農產品深加工、病蟲害綜合防治、信息技術、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村鎮建設和管理、農業質量標準、市場營銷、勞動力轉移、第三產業發展、社會管理創新、民族區域特色等方面進行重點培訓,全面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1-2]。

2、整合培訓資源,健全培訓機制

培訓工作是一項社會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工作,把培訓和轉移就業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把發展勞務經濟當作培植經濟增長新優勢的主導產業,按照“政府推動、市場拉動、城鄉互動、有序流動”的原則,採取幹部抓、能人帶、信息引、典型推、服務促等多種措施,切實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培訓轉移步伐,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實施的齊抓共管局面,積極構建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的組織保障體系,確保培訓工作規範化、制度化和常態化。強化組織建設,健全勞務經濟服務平台,每個鄉鎮配備專兼職人員,為勞務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組織保障。同時,建立健全村級勞動保障信息員隊伍體系,每個村明確1名信息員,負責勞動力資源調查建檔、就業培訓、轉移信息採集發佈工作,形成四級培訓轉移就業服務和組織管理網絡。同時,開展企業崗位對接活動,鼓勵駐地各企業優先吸納本地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並主動加強與外地企業的聯繫,採取送崗位進村、送培訓到鄉、舉辦專場招聘會等形式,為農民工免費提供就業信息、政策諮詢、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服務,逐步形成整合資源、構築平台、統籌培訓、強化保障、整體推進的有效機制和上下聯動、部門協作、供需結合的格局。

3、採取多種方式,廣泛宣傳國家的培訓就業政策

利用報刊、網絡、電子屏顯、宣傳專欄和採取進社區、進農村、編排文藝節目、入户面對面宣傳等形式,進一步提升就業技能培訓工作的知曉度,提高勞動者對技能就業、立身、成才的認識,確保惠民政策全面深入民心,切實讓培訓工作全程在“陽光下”運行,人人成為技能培訓增收的受益者。

4、導向分明,培訓目的主題明確

開展培訓的目的是要面對市場企業、增加就業機會和提高農民收入。但由於外出務工、就業較難等問題的影響,部分牧民不願參加培訓,對培訓不抱任何希望。在培訓中,要實行訂單培訓,剖析市場需求信息,把握預測市場行情,明確就業導向。可以提前和企業聯合,為農民提供就業保障,切實讓農牧民看到培訓的希望,變“讓我培訓”為“我要培訓”的良好態勢。一是實現從重數量到重質量轉變,努力實現“培養一個、成才一個、就業一個”。二是緊貼企業用工實際設置培訓項目,按需培訓,實行“訂單式”培訓,提高培訓就業率。三是加大企業技能提升培訓力度,提高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比重[3-4]。

5、加強服務平台建設,解決勞動力供需矛盾

以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依託,建立有效的勞動力市場服務體系。一是做好調查摸底工作,及時掌握企業用工需求和勞動力供給狀況。二是建立勞動力信息對接平台,為勞動者和用工企業提供信息。三是經常性開展就業服務專項活動,通過組織專場招聘、招聘下鄉等活動,切實解決勞動力供需信息不通的問題。

民富則國強,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工作要以政府為主導,推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建立健全“就業指導、就業培訓、勞動維權”三位一體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鼓勵企業吸納招用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做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拓寬就業渠道,助民增收。

6、參考文獻

[1] 王惠生。農業科技培訓模式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xx(18):45-46.

[2] 劉信。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現狀與發展思路淺析[J]。農業科技管理,20xx(6):25-29.

[3] 高翔,張俊傑,胡俊鵬。建立大學農業科技推廣創新體系的思考與實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xx,15(1):94-98.

[4] 高翔,胡俊鵬,張俊傑。農業科技推廣的現狀、發展思路與對策[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xx,4(6):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