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法律論文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結課論文(通用多篇)

欄目: 法律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93W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結課論文(通用多篇)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論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的創新》 篇一

【摘 要】對於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應創新教學內容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實踐中開拓創新意識,以達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教學內容 創新

創新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沒有創新就沒有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才是一個國家創新體系當中最基本、最活躍的元素,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每一個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創新型教學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教師的思想、觀念、策略和方法都在深刻影響着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以及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中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內容相對抽象而枯燥,又因為初進大學校門的學生學習意識較為鬆散,教師的引導就非常重要。如何創新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專任教師着重思考的問題。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目的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的必修課程,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有着極大的幫助。進入大學學習的學生,正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發展的時期,知識的學習和外部環境對他們的思想影響很大。由於社會環境的複雜性,往往有些時候青年學生無法分辨好與壞、對與錯,在面臨疑惑的時候,也需要有人能答疑解惑,獲得正確人生觀的引導。有很多事例證明,缺乏正確思想的導向,沾染社會壞習氣壞作風的大學生,做事做人的行為很可能會違反社會道德倫理,有的甚至觸犯了國家的法律法規。

本門課程給大學生提供了人生思想原則上的指導和幫助,為在青年時期的大學生解決思想上的困惑,起着幫助、規範、引導的作用,意義非常重大。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針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問題,有效地開展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引導大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樹立高尚的理想情操,養成良好的道德素質與行為規範,使大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內容的創新

(一)教學內容創新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涵括了深刻的哲學觀、世界觀、人生觀,對大學生的思想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課程的內涵深刻、文字精煉。但也正是文字的精煉,年輕的大學生沒有足夠的社會經歷和人生經驗,對此難以深入理解,使得許多大學生覺得課本枯燥無味,往往在課堂之上沒有太大的熱情和積極性。教師將本是枯燥的課本內容轉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或者用貼近生活的語言講述出來,讓大學生易於理解和領會,這樣對課本知識的消化吸收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課本闡述的內容和知識通過教師在課堂的講授,學生們基本能懂得課本知識內容;但由於“懂得”和“理解、體會”不同,僅僅“懂得”知識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通過教師的創新教學手段,能使大學生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對課本內容真正領會於心,也真正實現了本課程的教學要求和教學任務。

(三)教學內容創新的實踐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一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所以在教學當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大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能在課堂之上形成“一言堂”,不能與大學生生活實際脱離。教師要將理論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用真實、生動、豐富的內容來激發大學生的思維,用積極的方式引導大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以此來提升教學的質量以及效果。

1.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指在實際教學中,藉助古往今來的事例説明本課程結論的教學方式。它通過教師展示精挑細選的事例,讓學生運用自己過去掌握的知識和方法分析,並發表意見和看法。在這一個過程中,應最大限度地允許和鼓勵學生參與並積極發表感想。教師應做到和學生一起不斷深入主題思想的內涵,不斷加大提問的有效性,針對不同思維、不同理解、不同個性的學生加以引導;由於有事例的佐證,往往學生們對概念的理解和結論的產生有茅塞頓開的領悟,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專題講座。專題講座的特點在於靈活性和能動性。它的出現,不僅能彌補課堂教學的單一性,還能為實際的課堂知識與實際社會之間提供聯動。通過專家的講解,原本一知半解的學生能通過富有新意的不同角度,將完整的知識記憶在腦中。同時專家的評判會引起學生對理論與實際的研究的濃厚興趣,為將來培養研究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3.討論教學。討論教學側重點在於場景的佈置和刻意的命題,是對重點和難點知識講解的一種創新教學手段。通過討論教學,有助於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討論課程的安排可事先要求學生準備資料,查閲各方資料,並要求撰寫論題討論報告,以個人或者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和辯論。在這個過程,學生不僅鍛鍊了思維組織能力和寫作能力,而且還加強了與同學之間的關係和師生關係,對培養學生全面的素質,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有極大的提升作用。

4.實地考察研究。為使大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把課堂搬到校外實習基地來開展,把校外實習基地作為第二課堂。通過實地的考察和觀摩,學生能受到深刻的思想影響,能迅速有效扭轉原有固化的錯誤思想觀念。走進工廠、走進監獄、走進農田、走進交管部門都能使他們切實感受到課本知識的正確性,從而樹立起為社會服務、為社會作貢獻、為人民謀福利的正確思想觀念。鼓勵他們對感興趣的事物進行長期的跟蹤和調查,並不斷總結事物的萌芽、發展的過程,使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並通過教師的引導作用,將課本知識和實際問題緊密結合。在形式上、在內容上,實地考察研究均具有最突出的作用。

總之,教師要深入研究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的創新工作,一切以大學生的成長為目的,積極為他們創造學習鍛鍊的機會,引導他們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自主探索能力、自主研究能力,將他們培養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梅宗奇,布佔坡。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2]劉連增,馬建豹。淺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教育與職業,2007(8)

[3]鄧春梅,劉焰餘。對美國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思考和借鑑[J].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4)

[4]李華榮,李海濤,湯曉蘭。論大學生創新教育與創新思維的培養[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5]李振東。大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J].河套大學學報,2005(3)

[6]許達志,高 妍。新時期“兩課”教學改革研究與探索[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5)

[7]範純。對高校創新教育的內涵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8]宮臻祥,宮臻良。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方法[J].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08(9)

[9]蔡 芸,郭 名,葉 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1)

[10]秦 軍,王愛芳。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學研究,2009(4)

思修論文 篇二

一、加強教學的實踐環節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一門集思想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於一體的課程,發揮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促進教學相長至關重要。一方面作為教學過程主體的教師應加強課程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平、教學質量,增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説服力、感染力,提高育人實效;另一方面,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又必須注意把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學習特點,掌握正確的修養方法,在道德實踐活動中培養良好的道德意志和行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方法具有綜合性。應堅持課內教學和課外教育相結合,採取多種形式的教育途徑和教育方法進行學習,寓教於課堂講授和學生第二課堂活動之中,充分體現教育方法、途徑的綜合性特點。尤其要重視社會參與性,要開闢多種渠道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參加社會調查、服務等活動,向人民羣眾學習,學習先進人物的優良品質,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增強自我教育和自我修養的能力。在教學中還要充分利用影視資料、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形式,使用圖、文、聲三維傳遞信息,使教學更加快捷方便,直觀真切,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在過去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在重視課堂講授的藝術性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等方面達成了共識,取得了許多成績。但是,在堅持課內教學與課外教育結合、課堂講授與第二課堂結合,落實教學的實踐環節等方面卻顯薄弱。因此,加強教學的實踐環節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二、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法的含義

從詞源看,“方法”的英文是“method”,德文是“methode”,該詞源於希臘文“methodos”,其意為“某種事物的‘引申’”,“某種事物的內在邏輯與結構的‘追蹤’”。什麼是方法?概括地説,方法是指向特定目標、受特定內容制約的有結構的規則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所採用的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稱之為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的總稱。具體講,教學方法是指向特定課程與教學目標、受特定課程內容制約、為師生所共同遵循的教與學的操作規範和步驟,它是引導、調節教學過程的規範體系。教學方法在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之間起着中介橋樑作用。教學內容能否完成,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方法的設計與選擇。教學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着教學活動的發展而發展,特別是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增長和更新越來越快的今天,為了把越來越多的知識傳授給下一代,就需要有現代化的、好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一個體系,具有層次性。首先是一般方法,即哲學方法;其二是普通教學法,適用於各科教學的通用方法;其三是各種分科教學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法就屬於分科教學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法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教學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對社會道德現象和自己與他人的道德行為進行分析、判斷、體驗、評價、對照、內省,幫助學生形成道德動機,促使學生的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轉化,進而形成良好品德的教學方法。實踐教學法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方法的一個大類,既是輔助課堂講授的重要方法,又是延伸課堂教學、引導大學生加強自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素質修養的重要方法。

三、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法的教育學依據

教學方法受特定的課程內容的制約,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實施實踐教學法是由該課的課程特點、教學內容與目的決定的。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就深刻地指出:方法與教材是統一的——方法總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總是方法化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法體現教學的啟 發性原則。啟發性教學原則是任何教學方法都必須遵守的根本原則,它應該貫穿於各種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中運用實踐教學法,要求教師超越傳統注入式教學的“主—客體”對立的狹義認識論框架,克服單一的教師主體觀的缺陷,樹立“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的主體互動觀念,將教師和學生置於教學活動中平等的主體交往的地位,注重學生主體的主動性發揮,建立相互尊重、理解的新型師生關係和融洽的教學心理環境等等都體現了教學的啟發性這一原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法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20世紀90年代末,隨着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引發了一場教育教學思想的革命,推崇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確立的“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即教育教學應培養全體學生成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四有”新人,同時充分滿足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同時實現教育的兩種功能——滿足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實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法時,“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表現為教師創設的道德實踐情景必須針對學生實際,要不斷調查研究學生的思想狀況,找準學生關注的熱點,存在的疑點、難點,把教學要求與學生需要結合起來,為學生髮展服務。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把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將理論用於實踐。使學生由“知識容器”變成追求真知、道德和情操的能動主體,學生不只是做筆記、死記硬背,而必須針對實際問題進行獨立思考,認真鑽研,作出判斷,形成觀點,在這一系列主動行為中,學生逐步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向主動尋求知識。實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法時,“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還體現在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高度評價,對學生獨立思考與自我教育能力的根本信任。結構主義教育哲學的代表人物傑羅姆•S•布魯納(JeromeSeymourBruner)反覆強調,學生不僅是教學的客體,而且是認識的主體,因而教育者最好不要把學生當成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因為任何人不論是認識一個圖式還是掌握一個概念,不論是解決一個疑難問題或是發明創造一個東西,都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在他看來,人的認識過程正是通過主動地把進入感官的事物進行選擇、轉換、儲存和應用,才得以向環境學習、適應及至改造環境的,因此他強調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法還體現“貼近生活、迴歸生活”的現代德育走向。當前各國思想道德教育發展的共同走向是貼近生活,迴歸生活,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將學生帶進現實世界,激勵學生努力去交往、創造、勞動;激勵學生去生活、體驗、經歷,敢於開拓生活視野和生活內涵,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獲得個人德行的完美。學生的生活領域很廣泛,面臨的生活問題很豐富,也很具體。學習是在校大學生的社會義務,但學生中普遍存在學習目標模糊、學習動力不足、學習堅持性不夠等問題。對這些問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運用實踐教學法可以幫助、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並將之具體化、層次化。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一系列現實問題也需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引導。

實踐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日常道德實踐生活中豐富道德生活經驗,發展良好的道德判斷力。讓學生參與、體驗、評價課堂內外的“真實的道德情景”,啟發和調動學生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的積極性,挖掘自我教育的心理潛能,把自我意識的發展轉化為自我教育的條件,完成學生個人品德的內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法還體現了道德教育的整體性原則、滲透性原則、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論文 篇三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論文

德才如何才能兼備 ?當代大學生正處在時代的轉折點上,承載着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肩負着人民的重託,歷史的責任。可以説我們即將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社會的進程與走向。因此,時代要求科技的進步,時代要求人性的迴歸,時代更要求我們必須德才兼備! 提到德才兼備,我們就不得不説到“德”。那麼什麼是“德”呢?“德”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認知,“德”是理想信念的堅持,“德”是愛國主義的擁護!可以説,“德”就是人材素質的基礎。

“德”亦是道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社會的上層建築。道德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繫自身的存在規則。它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範和行為活動的總和。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產生有多方面的條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首先社會關係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其次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那麼什麼又是“才”呢?相較於“德”而言,“才”同樣也包含着廣泛的內容。而“才”的本質是“智”。“智”是人才素質的基礎。“智”是當代大學生掌握的各種科技文化知識的程,“智”是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智”並不是簡單的IQ指數,它在更大的程度上代表着心理成熟的表現程度。

“才”仍有許多的外延,當然,我們沒必要一一陳述。但是我們必須明確的一點是“才”在本質上指出了個人對於知識的掌控與應用的技巧性。而所謂的才高八斗,我們完全可以重新給予詮釋:形容某個人能更好的應用已掌握的知識對事物做出詮釋。

因此,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必須要明確的認識到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要努力學習掌握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前沿的科學文化知識,以造福國家和人民。同時要堅持以德為先,德才兼備。中國古代思想家司馬光説過:“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用“德”統“帥”才能保證“才”的正當發揮;以“才”支撐“德”,才能真正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目前社會上出現的學術腐敗和高科技犯罪等現象,為人們敲響了正確把握德才關係的警鐘。對我們大學生來説。“德”決不是可有可無的。德才兼備才是王道!

綜觀歷史,有才無德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可是他們全都沒留下好的名聲。秦琿不聰明嗎?有才華,不然又怎麼能權傾朝野?但是遺憾的是他沒德行,結果遺臭萬年,遭受到歷史的唾棄。和申,又一個只注重“才”而無“德”的典範。即使當時可以討得龍顏一悦,權傾一時,但最終仍是為後世所不恥。為什麼?你能説他智商低嗎?顯然不能,其實,只是他不懂德才結合的道理。就拿我們當代説吧,馬家絕就是一個好例子。所以説有才無德造成的社會危害更大!反之,有德無才也不成,因為那樣只能成為一個老好人。畢竟這樣的人對於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所能起到的價值太小了。

那麼我們又要如何做一個德在兼備的人呢?或者説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呢?我以為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即道德與法律是相輔相承,不相互矛盾衝突的。道德與法律同是調節人民思想行為,協調人際關係的兩種基本社會規範。他們是人的基本素質體現。道德與法律不可分割牴觸。

其次,我們要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畢竟我們是學生,學業本是我們的主業。如果我們連學業本身都搞不好,那就説明我們還不具有一個合格大學生所要求的基本素質。我們要獨立,而獨立的前提就是可以很好的掌握自己的學習,生活以及與人交往,為人處世。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努力學習,要象高爾基前輩説的一樣:我對於書,就象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一樣。而我們要説:我對與知識就象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一樣!在我們學習的同時努力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做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也許你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會如此重視“德”?那是因為“德”反映着人們的基本心理狀態。我們通過對“德”的把握感受社會關係的脈動,識別社會的發展的方向,確定自身的生存與社會和自然的關係,並形成自身關於責任和義務的觀念,確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覺的揚善抑惡,明辨榮辱,選擇高尚,棄絕卑下,保持社會和個人的健康發展。

再次,我們要繼承和宏揚中華民 族優秀道德傳統。這樣才能使我們避免有才無德的尷尬。顯然,這麼做又恰巧與時代的要求相符合。因為繼承和宏揚我們的傳統美德是社會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是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德與才應該是互補的,相輔相成的。 自古以來,人們在學習的同時就十分注重德行。因為他們知道學以至用

”中的“用”是用在對他人對團體對國家甚至是對人類社會都有益處的事情之上。

此外,我們還應該在實踐中學習和體會德才兼備所帶來的好處。“德”在廣義上也可以代表一個人對事物的態度。俗話説你的態度決定你的高度。認真對待每件事情,積極樂觀地去面對一切挑戰,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全部力量!遺憾的是,到現在仍有一些現象讓人心寒。比如説有些網絡黑客,利用以學的技術來入侵他人或是政府或銀行電腦網絡系統,帶來無比巨大的損失。可以説完全是自私的行為。他們有才不?有!而且非常有!他們有德不?很遺憾他們沒有!可見單一的德與才真是可怕。

因此,為了追求我們偉大的理想,為了達成我們身負的使命,同時,也是為了我們自己,我們就必須要做到德才兼備!

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亟需在學校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是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學生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修養課能幫助大學生從歷史和現實的大量素材和生動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養料,獲得真、善、美的心理啟迪,正確掌握思想道德修養的理論和方法,提高綜合素質,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具體地説,包括如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首先,有助於學生實現從中學到大學的轉折,更好地完成大學期間的發展任務。從中學到大學的轉折,是大學生人生髮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將經受多方面的新考驗。它既是一種挑戰,同時也意味着發展的機遇。然而,由於當代社會背景以及個體特點及其經歷的原因,近年來大學生在這一轉折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更為突出,嚴重地影響大學生教育任務的完成及個人的全面發展。通過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有助於大學生提高自我素質,增加應對現實中各種挑戰的能力,儘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完成大學期間的各項發展任務,成為社會發展的有用之才。

其次,有助於青年學生積極探討人生的具體問題及其哲理,儘快選擇並走上成功之路。隨着大學生離開家庭並逐漸融入社會,他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有關個體和社會發展的具體問題,並引發有關人生和社會問題的相應思索。“思想道德修養”課程針對大學生髮展過程中的這一特點,從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面臨的具體問題出發,進而透過具體現象探討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哲理問題,將有助於青年學子撥開市場經濟的迷霧,避免西方資本主義價值取向的干擾,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人生目的和人生價值,從而為自己的成才撥正航向。

最後,“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的學習,還將有利於青年學生不斷地完善自己,實現自我的新境界。修身養性向來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重要境界,它既是青年人個體發展的目標,同時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保證。當代大學生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承擔了重要責任,黨和政府對此也寄託了殷切希望。通過課程的學習,將有助於青年學生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華,並在當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擺脱了低級趣味的人,無愧於時代與民族的重託,真正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論文範文相關參考屬性 篇四

本文的研究堅持以理論為依據,以實踐為基礎,以理想觀教育為目的。以理論為依據,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想觀的理論為科學依據,指導當代大學生理想觀教育基本思路的擬定,以實踐為基礎,就是以具體的社會調查資料結論作為擬定理想觀教育基本思路的基礎,以教育為目的,就是最終根據具體的社會調查資料結論指定具體的大學生理想觀教育基本思路。本文當代大學生理想觀的研究着重考察中西方理想觀的歷史發展、梳理馬克思主義的理想觀、展示當代大學生理想觀現狀、分析影響當代大學生理想觀形成的若干因素、得出當代大學生理想觀教育的基本思路。這不僅在理論層面有助於發現當代大學生理想觀的若干影響因素的情況,進一步推動當代大學生理想觀的研究,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而且在實際層面上,有助於促進大學生理想觀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本文的研究是從以下六個方面展開的:

第一章,總結理想與理想觀的有關概念等、梳理理想觀相關研究歷程,説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創新之處。首先,總結學者們分別從不同角度來解析的理想概念,介紹理想的功能,挖掘理想觀概念與本質特徵,分析理想觀的結構系統。再次,梳理了自建國60週年以來,國內理想觀相關研究所經歷的四個階段,理想觀研究成果與存在問題以及當代西方理想觀研究情況。最後,闡述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與研究方法以及創新之處。

第二章,理想觀的歷史考察。主要分析了中國古代社會理想觀與道德理想觀、西方社會理想觀與道德理想觀。中國古代社會理想觀主要有“大同社會”社會理想觀、天下太平的社會理想觀、“兼相愛,交相利”社會理想觀、“小國寡民”社會理想觀以及“至德之世”社會理想觀。中國古代道德理想觀主要分為“聖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上善若水”道德理想觀、“真人”道德理想觀,以及“兼士”的道德理想觀。西方的社會理想觀分為正義之國、“新天新地”、理性共和國、社會契約國以及空想社會主義社會理想觀,西方道德理想觀主要有“完人”、“上帝”、資產階級、空想社會主義以及現代資產階級的“不確定”道德理想觀。從古今中外理想觀的系統梳理中,得出人類歷史上理想觀發展經歷了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階梯式的規律性的結論。

第三章,馬克思主義的理想觀。主要分析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觀、道德理想觀、職業理想觀和生活理想觀。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觀中的最高理想都是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但是在不同時期中國 人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的理想觀並使之更加適應中國和時 展的需要,分為社會主義理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馬克思主義道德理想觀分為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在其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新人、共產主義新人、“四有”新人、“四有”公民以及“八榮八恥”道德理想觀。馬克思主義職業理想觀分為自由職業和滿足國家階級需要。馬克思主義生活理想觀是追求美好生活。

第四章,當代大學生理想觀現狀的研究。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大學生理想觀:大學生們積極響應國家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奮鬥的號召,重視社會理想,忽視個人理想。改革開放後的大學生理想觀主流是健康和積極向上的,同學們對實現共產主義充滿信心,一半左右同學理想是公私兼顧,小部分大學生只重視個人理想。而本文大學生理想觀現狀主要基於1997-2011年的調查數據和第一手文本資料,歸納出當代大學生理想觀特點、社會理想、道德理想、職業理想和生活理想的整體情況,深入透析大學生理想觀存在的問題。研究發現當代大學生的理想觀的情況:自我理想信念評價比較樂觀,理想體現了報恩思想,理想缺乏方向性、遠大性和堅定性。當代大學生社會理想觀是比較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道路的,在談到個人理想的同時能兼顧社會理想,但是社會理想觀面臨模糊、片面、矛盾的問題,也存在共產主義信仰缺乏的情況。當代大學生道德理想觀淡化,只有部分同學提到追求美好品德。當代大學生職業理想觀比較務實,並且與興趣專業有關。當代大學生生活理想觀比較重視生活理想,追求幸福快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