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教學論文

國小數學課外作業的分層設計

欄目: 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9.65K

【內容摘要】以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基本出發點,正確理解作業的價值,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設計適合孩子天性的作業。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是具有學生鮮明個性的價值追求、理想、願望的活動,更應是學生成長的生長點。我們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變“枯燥”為“有趣”,變“被動”為“主動”,變“獨立”為“合作”,變“封閉”為“開放”,讓處於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樂於完成作業,彰顯他們不同的個性,讓他們都能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國小數學課外作業的分層設計

【關鍵詞】作業設計 形式多樣 彰顯個性 體驗快樂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真正的作業學生樂於去完成,他們覺得是充滿趣味的,真正的作業更應是學生成長的生長點。學生只有在問題的不斷生成、不斷解決的探索中,在知識的不斷運用中,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不斷碰撞中,才能成長。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到底是什麼呢?它應是具有學生鮮明個性的價值追求、理想、願望的活動,而與之相適應的新課程作業該怎樣設計呢?

一、設計學生感興趣的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業的設計要從單一的“寫”中走出來,把數學知識融進生動有趣的活動中,與參觀、訪問、遊戲、製作、繪畫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地結合起來,把知識、技能的訓練與多彩的活動巧妙聯繫,這才符合國小生形象思維的心理特點,讓作業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1、在生動的情境中完成作業

情境,就是為了達到學習目的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營造的學習氛圍。國小生一般具有好奇的心理。生動的情境,往往能使學生的精神狀態迅速達到興奮,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知識的自我需要,引起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衝突。使學生在趣中生疑,在疑中生奇,在奇中生妙,不斷地激起了他們學習的慾望。如學了 “100以內的加減法”後,我設計了一道“今天我當家”的情境作業,給學生展示了琳琅滿目的商品架,讓他們自主購物,算一算“32元錢可以買什麼?”“46元錢可以買什麼?”“你最想買什麼?”“共需要多少錢?”……

這樣,就把枯燥的”100以內的加減法”的計算題目巧妙地化為富有生動情境的作業,學生感到了作業的有趣,從而喜愛上了作業。

2、在遊戲中完成作業

可以説,遊戲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讓作業藴涵愉快的遊戲就是將所學的知識藴涵於遊戲中,學生邊玩邊學,在學中有玩,在玩中有學。如教學 “乘法口訣”後,可設計“對對碰”的遊戲,讓學生與學生玩,學生與老師玩。再如教學《可能性》後,可設計“猜硬幣”等遊戲,課外時間學生之間互相玩一玩。

學生在愉快的遊戲中學習,既體驗了知識的魅力、成功的喜悦,同時又培養了他們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讓他們覺得數學作業就是一個遊戲的天地,是一個充滿趣味的樂園。

3、讓作業充滿藝術氣息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根據這一特點,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充滿藝術氣息的繪畫作業,以此來鞏固、應用所學的知識。比如在學完《有趣的圖形》以後,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繪製一些相關的美麗圖案,或是用學過的圖形來設計一下他們喜歡的校園,並塗上顏色。又如學了時間,繪製一天的作息安排;學了路程,畫一畫旅遊路線圖或旅遊分佈圖。這樣,他們感到新鮮有趣,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還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做的已不是一次次的作業,而成了一件件藝術品。

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實施新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了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分運用知識的機會,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變“要我做”為“我想做”“我要做”,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探索者和成功者,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

1、我的作業,我選擇

作業難度大,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業難度適中,學生就會表現出較強的主動性,自信的完成作業。因此,精心設計、佈置“超市”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性格愛好、不同水平等進行自主選擇,實現“人人都能練習、人人都會成功”,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訓練和發展。

2、我的作業,我當家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傳統的教學中,都是由教師設計好習題,讓學生去完成。可實踐證明,學生對自己“設計”出的習題更感興趣,練習時也更投入。我們應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讓學生當一回作業的“家,自己創作設計,自己控制,自己安排,自己參與評價交流。在這個自由的“天空”裏,學生各盡所能,各展所思,興趣非常濃厚。

形式豐富多樣, 彰顯個性的的數學作業,給學生帶來的不再是疲憊、厭倦,而是創造發現後的成功與喜悦。學生在自行設計作業的過程中,大膽嘗試,勇於創新,同時,學生的個性在享受作業帶來的快樂中得到了張揚。

三、共同合作,完成作業

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是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這是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的。新課程的生成和建構性,也強調了這一點。學生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面臨的作業,更多的將是自主探究性作業,這就需要學生們相互合作。只有打破傳統作業的形式,採用互相合作的原則,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學生與老師之間才能互相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業。

1、“親情合作”式作業

例如在學習了“簡單的加減法”之後,可以讓學生回家與家長玩撲克牌遊戲,邊玩邊計算兩人手中撲克牌上數字的和與差。學了“高矮”以後,讓學生與爸爸媽媽比比高矮,並用“誰比誰……”説一句話。

在這種具有親情的特定環境中,學生學會了交流,學會了合作,知識、技能與情感都得到了發展。

2、“友情互動”式作業

製作手抄報、做社會小調查等都作業都離不開學生之間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長時間的合作。為完成這種類型的作業,學生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家一起出謀劃策,並且彼此信任,互相幫助,無形之中促進了交流,學會了合作。設計“友情互作”作業,促進了學生的優勢互補,在思考碰撞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展示自己的同時,也學會了互相尊重,進而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

四、拓展空間,讓作業更開放

走出課堂,打破傳統的作業形式,拓寬學生作業的空間,從而把學生引向生活,引向家庭,引向社會,與社會活動“牽手”。

1、操作實踐性作業

操作實踐就是手腦並用的過程,它能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國小生的思維處於具體形象的階段,對一些抽象的規律性的數學知識,還需要藉助必要的操作活動來完成。例如學了“認識圖形”之後,讓學生動手剪剪

學過的一些圖形,並給圖形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最後將圖形拼成一副美麗的畫。

2、調查統計型作業

“數學教學不能停留在只要掌握課外知識的確層面上,要讓學生會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要想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我們就必須通過作業把學生引向課外,拓寬知識來源。學生通過自己查閲資料,獲取了大量的課外信息,再利用課外作業的機會,超越課本。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廣泛閲讀有關數學知識的書,或是利用網絡的優勢,收集有關數學人物的事蹟、一些數學常識等加以積累,增大閲讀量,使作業與社會生活相結合,體現數學的生命活力。

例如教學“時間”之後,我根據教學的內容設計以下作業:

1、請你選擇平時學習方面的一項活動(如口算、寫字等),做一做,並記錄一分鐘內的次數。

2、你的爸爸媽媽做什麼?他們在一分鐘內能做多少事情?

3、給你一分鐘時間,你會去做什麼?

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走出課堂,來到田邊、街頭、超市、玩具廠……處處都是學生的身影。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瞭解了生活中的數學信息,認識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再如,在學完“統計”後,可以讓學生到實際生活中,去調查、統計你們家一個星期要扔掉多少節廢電池,並畫出統計圖,從而説説為了保護環境,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在這些調查的實踐作業中求真求實,真正迴歸到生活的“大課堂”中。經過自己的調查研究、統計比較、分析概括,不但學到知識,而且鍛鍊了能力,同時還洋溢着生活的氣息。

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是數學新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我們教師應立足於這一出發點,正確理解作業的價值,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設計適合孩子天性的作業,讓處於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才能真正實現教育主體的迴歸。只要我們一直追求那份“精彩”,我們的學生就會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數學學習也就會永遠洋溢着生命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