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06W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一

一、概述

· 國小數學一年級

· 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84、85頁一課時 · 認識時針、分針、整時、大約幾時 · 認識鐘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

2、過程與方法: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基礎上,聯繫日常生活的需要認識鐘錶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時間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鐘錶的經驗,但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也有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時間觀念差,對鐘錶的知識感到陌生。這就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識鐘錶的方法,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設計理念:設計本課時力求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整堂課都以學生自主探究和活動為主,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親自體驗,認識鐘錶。擬在本課教學中體現以下幾點:

(一)知識呈現生活化:“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新知從生活中自然導出,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迴歸兒童的生活世界。

(二)學生學習自主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認識鐘錶面、認識整時刻、判斷大約幾時等,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自主獲得。

(三)學習過程活動化:新課程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方式,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激起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與慾望,使學生總能處於一種新奇、興奮、快樂的活動氛圍中,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準備:課件,鐘面模型等。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會走沒有腿,會説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起,

什麼時候睡)。師:猜猜它是誰?

教師通過猜謎語,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營造了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氣氛。 2、課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鐘,教師提問:你們喜歡它們嗎?為什麼?

學生回答後,教師揭示課題:是啊,鐘錶不僅外型漂亮,還可以告訴我們時間,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鐘錶的知識。

(二)動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識

1、認識鐘錶

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給學生提供觀察與思考,發現與表達的空間,注重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然後小組交流。

2、教學整時

這一環節在教學形式上應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因此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本站●(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思維拓展空間。

出示3時的鐘面,讓學生説説表示的是是什麼時刻?你是怎麼知道的?

再出示1時、4時、6時的鐘面,讓學生説説是什麼時刻,然後再提問:1時、4時、6時的鐘面上,都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分針都指着什麼數?你能用一句話説説看整時的方法嗎?

小組討論看整時的方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連一連:學生口頭回答鐘面時間,鞏固看整時的方法

説一説:將整時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將鐘錶知識與實際生活自然地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大約幾時

出示7時、7時不到和剛過7時三個鐘面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三個鐘面的時間

小結:一個是7時不到,一個是剛過7時,我們把它們都叫做大約7時 師追問:這兩個都是大約7時,有什麼不同呢? 生:一個是7時未到,一個是剛過7時 説一説:讓學生説出鐘面上大約是幾時 (三)鞏固練習

1、畫一畫: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判斷出缺少的是時針還是分針,再借助直尺畫出鐘面上缺少的針,這裏還要提醒學生注意畫時針和分針的`區別。

2、掌握用上午、下午這些詞語表示時間

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髮現、思考、討論有挑戰性的問題,瞭解時針每天要在鐘面上走兩

圈,所以一天要走兩個10時,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出示兩幅表示10時的圖,讓學生觀察,看能提出什麼問題?通過觀察學生髮現兩個都是10時,但不一樣,一個是上午10時,一個是晚上10時。

提問:一天有幾個8時,幾個9時?

3、撥一撥:學生在鐘面上撥出自己起牀和睡覺的時間,然後同桌的同學説一説,要求説完整。教學這一環節時,教師順勢教育學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養成按時起牀按時睡覺的好習慣。

4、説一説:讓學生説説自己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根據兒童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如幾時起牀,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 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對時間的觀念,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七、全課小結。

教學內容與

教師的活動

媒體的運用

學生的活動

教師進行邏輯選擇

八、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利用多媒體組織教學,有效突出了重點,分解了難點;多媒體介入了學生感興趣的鐘面,激起了學生説的慾望。課堂效果顯示學生能較靈活地運用自己小結出的方法進行練習。課後反饋反映出學生通過語言項目的學習,對認識鐘錶已經基本理解,包括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大多數學生掌握良好,由練習反饋也可知。

九、幫助和總結

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引導學生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新知,儘可能將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優化;同時教師還需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如藉助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比較、總結,從而更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國小數學優秀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例2~例3。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和語言表達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關係。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逐步培養學生“説”操作的意識和能力,提高操作的思維含量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轉化為“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問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觀察填空。

指名學生回答,並講一講蜻蜓的只數是蝴蝶的2倍,就是5的2倍,2個5等於10(只)的思考過程。

2.擺小棒。

老師在投影儀上擺5根小棒,然後問:老師擺了幾根小棒?(5根)

提問:誰願意到上面來擺小棒?

請一名小朋友到投影儀上來擺小棒,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擺小棒。

如果小朋友們擺的小棒是老師的3倍,應怎樣擺?(學生繼續操作。)

提問:你是怎樣擺的?一共擺了多少根小棒?

學生擺的根數是老師的3倍,就是擺5的3倍,5根5根的擺,擺3個5根,一共是15根。

板書:3個5根是15根

5的3倍是(15)

3.小結:我們剛才一起復習了有關“倍”的知識,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有關“倍”的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鞏固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操作技能,為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做好知識和探究方法的準備。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擺小飛機,認識“倍”。

師:(用5根小棒擺出一架飛機)小朋友們想不想擺小飛機呀?

(請一名小朋友到投影儀上擺小飛機,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擺小飛機,教師指導。)

組織彙報交流,用多少根小棒擺了小飛機幾架。

學生(可能)的擺法:

用10根小棒擺了小飛機2架;用15根小棒擺了小飛機3架;用20根小棒擺了小飛機4架……

(老師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信心。)

教師在投影上用15根小棒擺小飛機3架,也就是説15根小棒是5根小棒的3倍。接着提問:誰能説一説用10根小棒擺了小飛機2架,就是説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幾倍?用20根小棒擺呢?

讓學生多説一説,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用小棒擺小飛機再説一説的活動,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在擺小飛機的活動中,經歷了動手操作和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所做所想的過程,逐漸抽象出了“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認識了“倍”概念,訓練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2.再擺一擺,把對“幾倍”的理解轉化成“除法”問題。

教師用投影出示下圖:

師:老師用5根小棒擺了小飛機1架,小朋友們準備用多少根小棒來擺小飛機?(15根)小朋友擺小飛機用的小棒數是老師用的小棒數的幾倍?(3倍)

(讓學生互相説一説,因為5根小棒擺1架小飛機,所以15根小棒可以擺小飛機3架,15根是5根的3倍。)

師:誰能把這15根小棒迅速地擺一擺(不用擺成小飛機樣子),能夠讓大家一下子就看出15是5的3倍來呢?

板書:15是5的(3)倍

請小朋友在投影儀上擺出下圖,並説一説。

學生:把15根小棒,每5根小棒分一份,15根裏面有3個5根,所以15是5的3倍。

板書:15根裏有3個5根

師:如果你們用20根小棒來擺小飛機,所用小棒根數是老師的幾倍?(20根是4個5根,所以20是5的4倍。)

小結:“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像上面擺小飛機就是求15是5的幾倍。想:15裏面有幾個5,用除法算15÷5=3,所以15是5的3倍。説明“倍”是一種關係,不是計量單位,所以3後面什麼也不用寫。板書:15÷5=3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擺小棒,應用轉化的數學思想,把“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轉化成“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問題。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方式來思考問題,提高了思維質量。

3.想一想,説一説。

(1)蘋果3個,梨6個,梨的個數是蘋果的幾倍?(6裏面有幾個3,用除法算6÷3=2。)

(2)蘿蔔6個,茄子2個,蘿蔔的個數是茄子的幾倍?(6裏面有幾個2,用除法算6÷2=3。)

[設計意圖]讓學生由實物聯想到倍數關係,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

(3)擺圓片。(動手操作,再説一説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幾倍。)

a.第一行擺4個○,第二行擺8個○。

b.第一行擺9個○,第二行擺3個○。

(4)8裏面有( )個4,8是4的( )倍

12裏面有( )個3,12是3的( )倍

24裏面有( )個6,24是6的( )倍

42裏面有( )個7,42是7的( )倍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讀課本第54頁至55頁的內容。

2.學習例3(思考回答問題)。

(1)仔細看圖,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2)引導學生想一想,怎樣解決“唱歌人數是跳舞人數的幾倍”。

(3)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4)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並組織學生集體訂正。

(5)還能提出什麼問題。(根據學生的問題、思路引導分析解決。)

3.引導學生完成“做一做”。

4.歸納小結: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就是求一個數裏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

[設計意圖]突出學生的自主參與,獨立思考。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學習探索。

四、鞏固訓練

1.練習十二第1題。

要求學生認真看圖。(1)圖中有些什麼動物?(2)分別是多少隻?(3)獨立分析解決,小鹿的只數是小猴的幾倍?(4)為什麼這樣列式?(5)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

2.獨立完成第2題。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 篇三

一、教學內容:

圖形的變換,因數與倍數,長方體和正方體,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統計,數學廣角和綜合應用等。

在數與代數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因數與倍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因數與倍數,在前面學習整數及其四則運算的基礎上教學初等數論的一些基礎知識,包括因數和倍數的意義,2、5、3的倍數的特徵,質數和合數。教材在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分數的加法、減法,結合約分教學最大公因數,結合通分教學最小公倍數。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圖形的變換、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個單元。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現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認識圖形的軸對稱和旋轉變換;探索並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圖形之間的關係,及圖形之間的轉化,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及表面積公式,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

在統計方面,本冊教材讓學生學習有關眾數和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知識。在學習習近平均數和中位數的基礎上,本冊教材教學眾數。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都是反映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特徵數。平均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比較穩定、可靠,但易受極端數據的影響;中位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可靠性比較差,但不受極端數據的影響;眾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也不受極端數據的影響。當一組數據中個別數據變動較大時,適宜選擇眾數或中位數來表示這組數據的集中趨勢。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個單元,教學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向學生滲透優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綜合應用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悦,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教學目標:

1. 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比較分數的大小,會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或整數,會進行整數、小數的互化,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約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數和倍數、質數和合數、奇數和偶數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數的特徵;會求100以內的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

3. 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比較熟練地計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會解決有關分數加、減法的簡單實際問題。

4. 知道體積和容積的意義及度量單位,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有關體積和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

5. 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以及將簡單圖形旋轉90°;欣賞生活中的圖案,靈活運用平移、對稱和旋轉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7. 通過豐富的實例,理解眾數的意義,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並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根據具體的問題,能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徵。

8. 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數據。

9. 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0. 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2. 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

因數與倍數,長方體和正方體,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統計。

三、教學中需要準備的教具和學具

1. 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及模型

2. 演示分數用的教具

3. 其他教具教師還可以根據各部分教學內容的需要自己準備或設計製作一些教具和學具。如教學體積時製備1 m3、1 dm3模型,容納1 L、100 ml液體的量杯;教學因數與倍數時,可根據教科書上的圖製成教具等。教師還可以根據需要自己製作其他適用的教具。

四、課時安排

根據《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中的“各學段課程內容參考教學時間一覽表”,實驗教材的編者為五年級下學期數學教學安排了60課時的教學內容。各部分教學內容教學課時大致安排如下,教師教學時可以根據本班具體情況適當靈活掌握。

一、圖形的變換(4課時)

二、因數與倍數(6課時)

1、因數和倍數2課時左右

2、2、5、3的倍數的特徵…………………………3課時左右

3?質數和合數………………………………………1課時左右

二、三、長方體和正方體(12課時)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2課時左右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2課時左右

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7課時左右整理和複習1課時

粉刷圍牆1課時

四、分數的意義和性質(20課時)

1、分數的意義。4課時左右

2、真分數和假分數。3課時左右

3、分數的基本性質。2課時左右

4、約分。4課時左右

5、通分。4課時左右

6、分數與小數的互化。2課時左右

整理和複習1課時

五、分數的加法和減法 (7課時)

1、同分母分數加、減法。2課時左右

2、異分母分數加、減法。3課時左右

3、分數加減混合運算。2課時左右

六、統計(3課時)

打電話。1課時

七、數學廣角(2課時)

八、總複習(4課時)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內容

學習6——10各數,知道“幾”和“第幾”。

教學目標:

會讀寫6—10各數。使學生能夠清楚“幾”和“第幾”的不同指向。認識“第幾”時搞清是從哪個方向起。使學生初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繫。培養學生靈活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第幾個的含義。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掛圖田字格板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6-10的認識,會讀、寫這5個數字。教學幾、第幾,“幾”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幾”是某事物排列的順序號

教學目標:

會讀寫6—10各數。使學生能夠清楚“幾”和“第幾”的不同指向。認識“第幾”時搞清是從哪個方向起。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幾、第幾個的含義。

學生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我們學了很多數,你們願意學嗎/我們今天再來繼續學習,我看誰的表現最好。

二、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觀察,提出問題

1、學生認真觀察圖畫,看看圖中有什麼人?他們都在幹什麼?

(老鷹捉小雞遊戲、賽跑、觀看的小朋友)

2、跑步的有多少人?樹、吊環、向日葵、足球各多少?

跑步的有6人,樹有7棵,吊環有8個,花有9朵,足球有10個。(師板書各數)

三、學習“幾”和“第幾”

1、認識“幾”。

(1)“圖上當小雞的一共有幾個人?”(先讓學生自己數一數,再請一位同學上台前來數一數,其他人看他數的是否正確)

(2)你能數數跑步的有幾個人嗎?在一邊看的小朋友有幾個?

(3)練習:數數我的手中有幾枝粉筆?我們教室有幾扇窗?有幾扇門?有幾扇門?

2、認識“第幾”。

(1)在這幅圖中,扎辮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幾?

“看看在這副圖中誰排在第2,誰排在第5?你怎麼知道的?”(請一名學生上台前來數一數,説説自己的想法)

(2)教師引導:“同學們剛才都是從右向左數的,那麼,有沒有其他數法?”(全班討論。通過學生的討論,總結出數第幾時要注意方向性,教師強調:按常理,排隊應該從前向後數,在圖中就是從右向左)

(3)從這幅圖中你還能説出什麼?

3、小結:我們在數數時,要把所有物品合起來,數第幾時,要先確定從哪個方向起,然後再數。

4、跑步的那個小朋友身上的“6”表示什麼意思?

小組討論交流

表示6號,誰還能説説我們生活中還有沒有這樣的數?使學生明白有的數只是表示事物。

5、還能提出什麼問題?(誰排在最後?戴髮卡的同學在第幾?)

6、知道其他同學排第幾嗎?(互相説説圖中的每個人排第幾)

7、點撥:前面我們學習的1、2、3、4、5表示物體的個數,那麼第幾又表示什麼呢?(引導學生説出表示數的順序)

所以:1、2、3、——10可以表示第1、第2、第3——第10

四、指導學生寫6——10各數

學生觀察6像什麼?

教師板演:

6佔左半格,由一筆寫成,半圓要寫圓滑

學生書空,描紅練習。

用同樣的方法學習7——10各數。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9頁的“寫數字”

五、拓展:同學們請仔細看看圖,你們還有什麼問題嗎?沒關係“問題口袋”等着我們呢?

六、鞏固練習。

1、出示自主練習第4題。學生先觀察,然後比一比誰塗的最快最好。(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2、説説你在小組裏座第幾個,自己站隊排第幾個。

七、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用所學過得數數數,並學會了6——10各數的寫法,你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要靈活運用。

作業設計:

你掌握了嗎?那我們一起數一數家裏的東西吧

國小數學優秀教學設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比較,掌握什麼是平移以及圖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進行平移。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數學活動,增強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圖形的平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積累成功的體驗。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掌握圖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進行平移。

【難點】

能對圖形平移過程中的距離進行準確判斷。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老師做關窗、拉黑板的動作。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是什麼現象嗎?引導學生説出:這是平移現象。

追問:你還能説出生活中有哪些關於平移的現象?學生答:升旗,纜車,火車在筆直的鐵軌上開等。

2、生成新知

(1)課件出示教材中的例題1圖。

先讓學生説出虛線部分和實線部分表示的是什麼意思。

提出問題:下面的小船圖和金魚圖分別是怎樣運動的?它們的運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2)教師動畫演示小船圖和金魚圖運動的過程,讓學生觀察,感受平移,並強調平移的方向。

提問:小船圖和金魚圖都進行了平移,它們是朝哪個方向平移的呢?學生觀察得出:小船圖和金魚圖都是向右平移。

(3)認識平移的距離。

提問:小船圖和金魚圖都是向右平移,它們的運動有什麼不同嗎?引導學生髮現:小船圖平移的距離比金魚圖遠一些,並數一數。(引導:數一數,小船圖向右平移了幾格?)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巡視,進行糾錯。之後組織全班交流。師質疑:有位同學數出兩艘小船之間的距離是4格,他認為平移的距離就是4格,你覺得對嗎?引導學生得出:4格只是兩艘小船之間的距離,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離。追問:剛才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了怎樣數平移了幾格的方法,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麼數的?

引導學生進行彙報交流,學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數法,教師可以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評價和判斷,必要時讓學生上台演示自己數的方法。

數法預設: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條線段,這條線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圖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頭的一個點,這個點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圖就向右平移9格。

(4)數一數:金魚圖向右平移了幾格?再與同學交流。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教師巡視。

(5)小結確定平移的距離的方法。

先讓學生説説,教師再結合學生的發言進行小結:我們在確定圖形平移的。距離時,可以先找出參照點,看它向哪個方向平移了幾格,這個圖形就向那個方向平移了幾格。

3、應用新知

完成教材中的“試一試”。

(1)學生獨立畫圖。

教師巡視,瞭解學生存在的問題,對個別有困難的學生進行適當輔導。

(2)組織彙報。

學生一邊用投影展示畫出的圖形,一邊彙報是怎麼畫的。

師根據學生的彙報小結畫法:一種方法是先確定平行四邊形的四個頂點,找出每個頂點平移後的對應點,再將這四個對應點依次連接起來;另一種方法是找每條邊平移後的對應邊。

4、小結作業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對今天的學習還有什麼疑問嗎?

作業: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是平移的現象?

國小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內容】:

版本、章、節

【教材分析】:

1、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後教材內容的邏輯關係。

2、本節核心內容的功能和價值(為什麼學本節內容),

【學情分析】:

1、教師主觀分析、師生訪談、學生作業或試題分析反饋、問卷調查等是比較有效的學習者分析的測量手段。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主要分析學生現在的認知基礎(包括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要形成本節內容應該要走的認知發展線。

3、學生認知障礙點:學生形成本節課知識時最主要的障礙點。

【設計思路】:

現本節課的教法學法及體現的理念支撐。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進行分析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很清楚地再現。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設計評價方案,向學生展示他們將被如何評價(來自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評價)。另外,也可以創建一個自我評價表,這樣學生可以用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內容、教學理論、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2、反思教學設計的落實情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等,避免空談出現的問題而不思考出現的原因,也不思考解決方案。

3、對教學設計中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尤其是對以前教學方式進行的改進,通過設計教學反饋,實際的改進效果如何。

4、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你會怎樣上?有什麼新想法嗎?或當時聽課的老師或者專家對你這節課有什麼評價?對你有什麼啟發?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 篇七

設計説明

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利用現實的情境或材料進行教學設計,有利於學生體會隨機思想,樹立隨機意識。

1.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本節課時,從學生已有的實際經驗出發,把統計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繫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2.做探究交流的小主人。

本節課在探究條形統計圖的畫法的這個教學環節中,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後小組合作嘗試畫出條形統計圖,並且自己總結出條形統計圖的畫法。其間教師只是一位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樣,學生就有更多的機會自主探究、動手操作,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複習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哪兩種條形統計圖?

生:縱向條形統計圖和橫向條形統計圖。

師:條形統計圖有什麼特點?

生:條形統計圖能對事物進行比較,能讓人清楚地看出數量的多少。

師:這節課我們將進行條形統計圖的相關複習。

(板書課題:統計與概率)

設計意圖:通過對前面所學內容的簡要回顧,再現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為複習做好準備。

⊙重點複習,強化提高

1.課件出示教材111頁4題。

(1)明確育民國小各年級男、女生戴近視鏡的同學人數統計表。

(2)學生分組完成條形統計圖。

(3)各組彙報成果,投影展示條形統計圖。

(4)學生觀察條形統計圖,思考下面的問題:

①四年級戴近視鏡的有多少人?

②哪幾個年級戴近視鏡的人數比較多?

③哪幾個年級戴近視鏡的男生比女生多?

(5)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交流。

指名彙報,讓學生分別説出橫軸、縱軸、每格代表幾人;各種直條代表什麼。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比較、交流等活動,可以進一步瞭解圖形的變換和相關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瞭解圖形的變換,感受七巧板的“巧”,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在一系列的活動中,我們可以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培養與學生的合作意識。

3、在自主拼讀各種模式和故事的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要了解平面圖形的特點,學生應瞭解圖形的基礎上,掌握圖形變化的奧祕。

【教學準備】

七巧板一人一對,教學課件。

【教學形式】

組別、組員號、組長。

【教學過程】

1、創造情境,提出問題

(1) 談談

老師:看,大屏幕上是什麼圖形?(正方形)。老師在上面加了一行,然後就變了,現在變成什麼了?

問題:這兩個三角形是什麼?

(再次演示)再加一行,他會變成什麼?

其中一個三角形變成了什麼?

最後,老師又加了一句:三行,現在他已經變成了更多的圖形,然後幫他們上色,數幾塊?

(2) 揭示主題

告訴:同學們,我們剛剛看到這個圖形在變化,最後變成了這樣一個七場的形狀,這七個數字有一個很好的名字,叫做七巧板。(黑板:七巧板)

你知道七巧板嗎?

2、為合作勘探提供材料

(1) 生動的談話

對話:剛才你説七巧板可以用來拼圖,你能説什麼?

學生回答。

小結:七巧板可以組合成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等圖形,也可以組合成人、動物和房屋的圖案。(黑板:平面設計)

從開始,好嗎?

(2) 把兩塊拼在一起

談:讓我們從一個簡單的開始,請用七巧板中的兩個數字做一個正方形,哪個孩子可以選擇哪兩件?

問:你會用這兩個數字再做一個嗎?

學生拼圖。

小結:用這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通過不同的放置,我們可以把我們所知道的三個不同的圖形,即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讓我們請計算機博士再演示一下。

(3) 把他分成三塊

討論:如果你把七巧板中的三個部分去掉,你能把什麼樣的圖形拼在一起?請試着比較一下哪一組學生拼湊的圖形最多。

分組交流,分組展示。

比較:當你用三件時你感覺如何?

學生1:圖形有很多種。

學生2:加-塊,多拼。

小結:七巧板中的三片可以用來製作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五邊形等。與這兩件作品相比,他稍微複雜一些,但也更有趣。

(4) 四,五,六

談話:你能拼多少個字?

如果有什麼困難,我們可以在小組裏互相討論,也可以互相合作,我們只能合作使用七巧板中的幾塊。此外,你還可以打開課本的第23頁,模仿書中的數字拼寫,拼寫完後,告訴小組你已經拼寫了什麼。

學生操作,組長統計。

如果你發現有創意的東西,請告訴我怎麼拼。

組長彙報統計結果。在乾燥的時區彌補外面的不足

(5) 用七塊拼成這個圖案

交談:七巧板不僅能拼出我們所學的圖形,還能拼出我們生活中看到的各種有趣的圖案。(在書上顯示圖案)

模式是什麼。

問:除了這些圖案,你能拼出其他圖案嗎?

談話:你可以隨意吵架,也可以自己找個地方。當你拼寫的時候,首先要仔細考慮使用哪一個片段以及每個片段的位置,然後,在小組裏互相看看,然後説小組裏的學生做得怎麼樣?然後,大組彙報給出集體反饋。

3、總結和延伸,拓展思維

討論:我們知道七巧板,並用七巧板拼出圖形、圖案和場景,你有什麼感覺?

學生1:七巧板是個巧合。

學生2:七巧板很有趣。

學生3: 七巧板可以拼寫故事

老師:當你回家時,請把你想拼寫的東西拼給你的父母。

【教學反思】

這是一門實踐性的數學實踐課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們發現教材準備充分,每人配備了一對七巧板,保證了活動的順利進行。本課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活動採用團體合作,如2、3、4、5、6件,各種圖形拼湊在一起後,允許學生在小組中自由進行活動,每組7張,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合作伙伴可以參觀學習,互相評價,獲得新知識。教師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自主性,並根據自己的意見給予必要的指導。

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在小組合作與交流中成長。通過比較分析,進一步發現七巧板的片段越多,劃分的類型就越多。通過對學生操作小組的交流、體驗和發現,可以得到科學的規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活動課雖然以每個學生的獨立活動為基礎,但實踐活動更多的是基於基礎上學生互動與合作的基礎上的多元化評價方法,促進學生學會欣賞和學習。教師應及時評價學生的拼寫成績,給予肯定和鼓勵,對於學生來説,這就是他們所學的動力。除了老師的點評,還應該讓學生互相評價,讓學生學會欣賞別人的作品,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合理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在這節課中,當使用多媒體熟練地顯示七巧板時,七塊板被平方分開,這樣學生明白圖形就連在一起了,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對圖形的大小和形狀進行自我探索。在自己拼出不同的圖形和圖案,及時展示,不僅提高了學習效果,而且促進了教學效果。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 篇九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通過角的度量的學習培養學生應用工具進行角的量化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目標在對角的具體量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掌握角度量化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圖形的研究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量角器測量角的步驟。

難點:量角器測量角時內外圈的選擇。

教學流程

1.導入

根據遊戲“憤怒的小鳥”,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平時玩遊戲的時候,是調整什麼才能打到小豬呢?讓學生初步對於角度這個概念有一定的認識,並在黑板上畫出在遊戲過程中,發現會存在不同大小的角,向學生提問:對於兩個角來説如何確切的知道它們之間差多少呢?繼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角的度量。

2.新授

(1)學生根據之前學習過的經驗,會用三角板先測量角的大小,但是會發現這種方法還是不能具體知道兩角之間究竟相差多少。

(2)通過多媒體展示出角被平均分為360份,每一份就叫做1度,寫作1°。從而引出角的度量單位。

(3)指導閲讀:讓學生觀察手中的量角器,自學書本上第18頁下半部分的內容。

提出要求:思考並在小組內交流,關於量角器你知道些什麼?

班級反饋對量角器的認識。(多媒體出示量角器的放大圖片供學生交流使用)

提問:量角器上有角嗎?有多大的'角?最大的角?最小的角?

要求:指出量角器上不同度數的角,並找到量角器上的角的頂點。

讀出量角器上的一些角的度數。

多媒體課件顯示量角器上1°、30°、78°、140°的角。(讀內、外圈數的角都有)

(4)請學生動手嘗試用量角器量出書上∠1的度數,並在小組裏説説是怎樣量的?班級交流量角的方法。(學生利用實物投影講解自己量角的過程。)師生共同總結量角的方法。多媒體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動態步驟。(每一步在關鍵部位閃爍提示)

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①量角器的中心點要和角的頂點重合

②量角器上的0刻度線和角的任意一邊重合

③角的另一條邊所對的是角的度數

④量角器上有兩條0刻度線,一條是內圈的,一條是外圈的;0刻度線在內圈,度數就讀內圈;零刻度線在外圈,度數就讀外圈。

總結“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它邊看度數,內外要分辨”。

3.鞏固練習

(1)測量課後第三題角的大小,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內外圈度數有誤、0刻度線沒有和角的一邊完全重合)

(2)遊戲:觀察量角器角度的大小,老師隨便報出一個度數,學生利用胳膊來表現出這個角的大小。(雙臂張開代表180度)

4.小結

同桌交流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説出測量角的步驟是什麼?

5.作業

向家長介紹量角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並測量生活中見到的角的大小。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 篇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組織學生通過畫一畫、折一折、觀察體驗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理解在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能力目標:讓學生了解、掌握畫圓的多種方法,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等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德育目標:讓學生養成在交流、合作中獲得新知的習慣。

教學重點:探索出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徵及關係。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操作體會圓的特徵。

教具準備:硬幣、線繩、圖釘、鉛筆頭、圓規、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運動會嗎?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一場緊張而又激烈的塞車運動。看,它們已經來到了起跑線上,一號、二號、三號誰將會成為最後的冠軍,請同學們大膽預測。

師:讓我們把掌聲獻給冠軍,送給一號車手。同學們預測的很好,那麼一號的賽車為什麼成為了最後的冠軍呢?

生:因為一號的賽車,輪子是圓的。

師:其它的車手為什麼會比一號的賽車慢呢?

生:因為它們的輪子是方形,是三角形,有稜有角的。

2、聯繫生活、舉例説明

師:你在生活中,哪些物體上還有圓?指名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含有圓的物體。

師:圓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汽車作為現代工業化的產物,正是因為裝上了圓形的輪子,不僅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出行,也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率;家庭用的圓形套裝餐具,滿足我們審美需求的同時,也更讓我們味口大開,看來圓在我們的生活中的確很重要。下面就讓我們對圓作更進一步的認識吧!揭示課題:圓的認識

二、自主探索,初步體驗:

1、第一次自主探索畫一畫。

師:你能創造出一個任意大小的圓嗎?

生:能。

師:同學們真有自信,下面就請同學們前後四人小組為單位,可以利用學具袋中老師給大家準備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想辦法去創造圓,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想到的方法最多?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分工創造圓。

生:進行小組反饋。

教師注意將各種方法進行概括分類,學生可能會出現的答案有①利用硬幣或其它圓形輪廓描圓;②利用圖釘和線畫圓;③用圓規畫圓;④用圓形物體用力在紙上壓印圓;⑤線一頭繫上重物旋轉形成圓……

師:這麼多的方法都能創造出圓,那麼這些方法有什麼缺點嗎?

學生説一説各種畫法的缺陷:(

1、利用圓形輪廓描和印圓,方便但圓的大小固定。

2、線畫圓,比較麻煩但可以畫很小的圓也可以畫很大的圓。

3、旋轉形成圓不能留下痕跡。

4、圓規畫圓,方便且一定大小的圓都能畫)

師:那你認為這麼多方法中用什麼畫圓最科學最方便?

生:用圓規畫圓最方便。

2、第二次嘗試畫一畫-----用圓規畫圓。

師:那請同學們用圓規自已嘗試畫一個圓。

沒有畫成功的同學把圖案展示,我們願意幫助你尋找原因。

生:(

1、畫移位的,

2、重新畫又找不到位置的,)如:問為什麼會移位,為什麼會找不到原來的位置?

學生回答問題的原因,教師邊示範邊講解:所以畫圓的時候要先確定位置,點上一點,把鋼針戳在點上,用手捏住圓規的頭,岔開圓規兩腳的開口,將圓規略微傾斜一點,旋轉一週,一個圓就畫好了。請大家也一起試試看。(板書:定點、定長、旋轉一週)

師:學生根據老師的講解獨立畫圓。

師:大家畫的圓的位置都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為什麼會不一樣?

生:因為剛針戳的位置不一樣,(或點的位置不一樣)

師:看來這個點能決定圓的位置,(板書:能決定圓的位置)

師:請同桌再互相比較一下你們剛才畫的圓大小完全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為什麼會不一樣?

生:因為我們圓規的開口大小不一樣。

生:圓規的兩腳開得越大,所畫的圓也就越大,圓規兩腳間的距離能決定圓的大小。(師板書:能決定圓的大小)

師:那請同學們把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定為3釐米,來畫一個圓,並用剪刀將你所畫的圓剪下來。

三、認識圓各部分名稱及探究其特徵:

①學生跟老師一起操作:把圓對摺、打開,換個方向,再對摺,再打開…這樣反覆幾次。(也可進行一下小競賽,看誰折得快、折得好。)

提問:折過若干次後,你發現什麼?(在圓內出現了許多摺痕。)

師:仔細觀察一下,這些摺痕總在圓的什麼地方相交?(圓中心一點)

教師指出:我們把圓中心的這一點叫做圓心。(貼出紙圓,點出圓心,並板書:圓心)

師:圓心一般用字母o來表示。(板書:o)

教師領學生讀字母“o”,説明“o”的寫法,讓學生在自己的圓裏標出圓心並用字母“o”來表示。

遊戲過渡:下面讓我們放鬆一下,玩一個“食指點圓”的遊戲,遊戲規則:教師説出圓的位置(圓外、圓心、圓內、圓上)讓學生用食指來點,看誰點的快,點的準。尤其強調“圓上”的概念,指圓的邊緣上。

②師:強調之後,讓學生説圓上有多少個點?(無數個)現在請同學們用尺子量一量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看一看,可以發現什麼?

通過測量引導學生髮現: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教師指出:我們把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教師在圓內畫出一條半徑,並板書:半徑)

提問:誰能説一説什麼樣的線段叫做半徑?

教師説明:半徑一般用字母r來表示。(板書:r)

教師領學生讀“r”,強調“r”的寫法,讓學生在自己圓裏畫出一條半徑並用字母r來表示。

學生做完後,教師提問:在同一個圓裏可以畫出多少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長度都相等嗎?

啟發學生説出: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長度都相等。(並板書)。

③同學們接着觀察,剛才我們把圓對摺時,每條摺痕都從圓的什麼地方通過?兩端都在圓的什麼地方?(每條摺痕都通過圓心,兩端都在圓上。)

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我們把這樣的線段叫做直徑。(在圓內畫出一條直徑,並板書:直徑)

提問:誰能説一説,什麼樣的線段叫做直徑?

啟發學生説出:通過圓心並且兩段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教師説明:直徑一般用字母“d”來表示。(板書:d)

教師領學生讀“d”,強調"d"的寫法,讓學生在自己的圓裏畫出一條直徑,並用字母“d”來表示。

學生做完後,教師提問:在同一個圓裏可以畫出多少條直徑?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個圓裏的的幾條直徑,看一看可以發現什麼?

引導學生得出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的直線的長度都相等。

④練習:出示課件請觀察下圖中哪些直徑,哪些是半徑。哪些不是,為什麼?

⑤小結與過渡: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直徑的長度也都相等。那麼,在同一個圓裏,直徑與半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組織學生討論)

引導學生得出:在同一個圓裏,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半徑的長度是直徑的一半。

師:如何用字母表示這種關係?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d=2rr=d/2。

師:這就是説,在同一個圓裏,知道了半徑的長度,乘以2就可以求出直徑的長度;知道了直徑的長度,乘以1/2就可以求出半徑的長度。(組織學生説半徑或直徑的長度,讓其他學生説直徑或半徑的長度,然後組內互説互評。)

⑥練習:出示課件填表。

⑦鞏固練習:出示判斷題。

四、轉回課前問題:

為什麼車輪做成圓形的能得冠軍呢?

(讓學生結合今天所學知識解決此題。)

五、課後作業:

用今天所學知識畫出各種大小、不同顏色的圓,組合出一幅美麗的圖畫。

六、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圓心O ——能決定圓的位置(定點)

半徑r

——能決定圓的大小(定長)

直徑d

同圓半徑

無數條且長度相等

(等圓)直徑

d=2r或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