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淺談國小教師如何改善課堂用語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37W

如何讓教師的課堂語言傳遞出新課改的理念,讓教師的課堂語言“語”潤心田,以“言”促教?尤其是如何規避那些習以為常的有問題的課堂用語?

淺談國小教師如何改善課堂用語

1.錘鍊語言是一堂必修課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不僅對課程內容、實施方式、教學評價等提出了新目標,而且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新要求。其中,課堂用語的改善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語言是思維的外衣,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信息媒介。“傳道、授業、解惑”往往是通過語言完成的。

教師的教學語言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的認知發展。教師改善課堂用語,錘鍊自己語言,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教師不僅要用語言精確傳遞知識,還要做好語言表達示範。良好的教學語言在精準傳授教學內容的同時會給學生以積極的影響,不當的教學語言無形之中會給學生以不良暗示與消極影響。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説,“語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教師的課堂用語背後有理念、温情、智慧和魅力。教師的課堂用語不僅要規範,而且要有趣、有效。

那麼,如何讓教師的課堂語言傳遞出新課改的理念,讓教師的課堂語言“語”潤心田,以“言”促教?尤其是如何規避那些習以為常的有問題的課堂用語?

一線教師需要不斷錘鍊自己的語言,對自己的課堂用語保持反思、持續改善,從而呈現精準、清新的語言風貌,並不斷提升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2.發現課堂用語背後的問題

話語背後既隱含着教師的教學觀念,當然也會反映出可能存在的問題。在聽課過程中,我記錄下了教師這樣一段課堂用語:“同學們,接下來小組討論一個問題:象徵與比喻有什麼區別?我給你們5分鐘時間,5分鐘後,我找同學幫我回答一下。”這樣的課堂用語司空見慣,但是,這段話背後有什麼問題呢?筆者認為,至少隱含以下幾個問題。

“以我為主”,即教師中心。這段話首先體現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學是圍繞教師展開的,教師始終處於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地位。且看上述課堂用語中“我給你們5分鐘時間”“我找同學幫助我回答一下”,一共有3個“我”,“我”即教師。可以看出,問題是教師提出來的,討論時間是教師規定的,學生討論後是教師找學生的,學生是幫教師回答的。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可能會被遮蔽,學生的學習可能會成為配合教師教學需要的附屬。這樣的教學顯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會導致教師不關注學情,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我説了算”,即控制取向。控制取向是指教師緊緊把握課堂教學的各環節、把控教學展開過程的教學取向。上述課堂用語從“我給你們5分鐘時間”中可以看出,課堂時間是由教師掌控的,用5分鐘時間討論,一方面沒有預留彈性空間,另一方面也沒有徵求學生意見,缺乏對學生的尊重。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應該是自主的,一旦被教師過度控制,學生的自主學習就無從談起。“找同學幫我回答一下”,學生的回答是由教師掌握的,“找”哪個同學也是由教師來掌握的。回答是為“我”回答的,同時教師把控着回答好壞的標準。一切盡在教師的掌控之中,這樣的教學,長此以往就會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利於學生的個性成長。 “我給你們”,即給予意識。給予意識表現為教師把向學生提供的服務看作自己給予學生的。給予意識體現出一種上與下、高與低的不平等關係。當教師中心、控制取向存在時,教學過程中自然容易出現教師的“教學給予”。“我給你們5分鐘時間”,注意其中的“我給”,教學時間不僅是教師“掌控”的,還是教師“給予”的。“給予”有一種“施給”“賞賜”的味道。這種給予意識無形之中強化了師生之間的不平等。

“幫我回答”,即為師而學。“我找同學幫助我回答一下”,這句話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理解,正面可以解釋為教師的“示弱”意識,反面理解則有讓學生“為老師而學”的嫌疑。這背後是教師為學生的學習賦能意識的欠缺。現實中,不少學生總是抱着“為父母學、為老師學”的心態,始終處於被動學習狀態,缺乏學習自覺,缺乏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課堂用語具有習慣性特徵,即教師在課堂上習慣性地使用某些語言,而恰恰是這些習慣性的課堂用語會對學生造成根深蒂固的影響,甚至形成集體無意識。學生也會無意之中使用教師的課堂用語,並且認為是正常的、無問題的。

3.課堂用語改善的四個轉向

教師應該對自己的課堂用語保持警醒,經常反思是否恰當,一旦發現問題就要及時改正。那麼,如何改善課堂用語呢?建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主體”。教學過程中要打破“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要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理念上,要由重在考慮“我怎樣教好”轉向重在“學生怎樣學好”;教學設計上,要從設計“教的活動”為主轉向設計“學的活動”為主;在課堂用語上,要少用或不用“我怎樣”“老師怎樣”這樣的表述,多用“同學們怎樣”“大家怎樣”的表述。教師只有心中真正樹立學生是課堂學習主體的思想,才能真正在課堂用語上體現出來。

從“控制取向”轉向“對話取向”。教學不是教師對學生的控制,而是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這就需要將教學從“控制取向”轉向“對話取向”。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必然要求師生之間以對話的方式展開教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用對話的方式、商量的語氣與學生展開平等對話。例如,“同學們,接下來小組討論一個問題:象徵與比喻有什麼區別?5分鐘時間夠嗎”“不夠?你們説幾分鐘”“8分鐘。好那就8分鐘”。這就是對話的語言、商量的語氣,是師生間的平等交流。

從“給予意識”轉向“分享意識”。教學過程中,不存在誰給予誰的情況,而是一種互相分享。不論教師的講解,還是學生的回答都是分享。分享是一種意識、一種精神、一種品德。教學是分享,是教師把所學分享給學生;學習也是分享,是學生把自己的所學分享給同學和老師。這就要求課堂用語從“給予意識”轉向“分享意識”。上述課堂用語,如何修改才能體現分享意識呢?可以這樣表達:“8分鐘後,請每個小組選派一名同學,分享你們小組的觀點。”這樣學生的回答就不是給教師回答,而是代表小組分享觀點,凸顯自主、合作學習的成果。教師經常用“分享”的語言,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分享意識,而這種意識更有助於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形成人際關係和諧的學習共同體。 從“為師而學”轉向“為己而學”。

從“為師而學”轉向“為己而學”是學生學習動力的切換。“為己而學”就是學生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意味着學生要學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規劃、自我監控、自我調整、自我反思、自我評估。 那麼,體現教師引導學生“為己而學”的課堂用語可以怎樣表述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真誠地對學生説:“請同學們説出你的真實想法,老師期待你們精彩的分享,期待你們有創意的答案。”只有師生之間坦誠相見,真誠交流,才能讓教學真實存在,讓學習真實發生。總之,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不可以包辦和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