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職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94W

中職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中等職業教育會計專業教學改革論文 篇一

中等職業教育會計專業教學改革論文

中職院校會計專業是培養高素質會計的重要源地,但我國現階段中職類院校,在會計專業的資源配置和教學模式上仍存在一定問題。為適應當代經濟發展對高素質會計的要求,必須對已有的教學模式加以調整,由原來傳統的重理論、重體系的學科教學模式向重實踐、重技能的模塊教學模式轉變。現就我國中職學校會計教學現狀及改進措施做如下淺析。

一、中職學校會計教學現狀

1.課程體系

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是以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環節組成的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沒有擺脱學科教學模式的束縛,仍然受知識系統性、學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約。雖然加大了實習實訓教學的力度,但由於受學科教育的影響,還不能按照實際會計工作崗位要求組織教學,實習實訓的絕大部分內容是賬務處理,其實是準則、制度講解的繼續,是將平時做在作業紙上的作業改做在賬冊、憑證上而已。

2.教學環節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會計專業職業教育的一項主要任務。然而,在長期的會計教學中,一直存在着理論和實踐脱節的現象。目前,部分課程增加了實踐教學環節的訓練,但教學重心沒有真正向實踐技能訓練方面轉移,實踐教學環節效果弱化;教學內容注重於準則、制度的講解,過分強調會計核算內容;教材內容陳舊老化、交叉重複、內容偏多、理論偏深,造成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的浪費,影響實踐教學的安排;缺乏對會計工作崗位的認識和調查研究,沒有按照會計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專項能力組織教學,使實踐課內容缺乏實效性和針對性。

3.成績考評方面

學生成績考評基本上沿用傳統閉卷、筆試形式的期末考試評價方式,僅以一次成績作為成績評價標準,缺乏科學性,忽略了實踐能力的測試。這種紙上談兵的考評體制,造成校企人才評價標準脱節。嚴重影響了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鍛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

4.師資隊伍方面

教師沒有實際的會計、審計工作經歷,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和操作技能,不能滿足技能型人才培養需要。在教學中照本宣科,鸚鵡學舌,傳授的“技能”猶如空中樓閣,學生學到的知識不能適應就業的需要。總之,師資短缺,整體素質偏低,“雙師、素質型”教師嚴重不足。

二、改進措施

1.轉變觀念、注重實效

作為一線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必須轉變以往的教育觀念,充分理解中等職業教育會計專業培養目標。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導地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以實際會計崗位需求作為教學的方向。樹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理念,變“傳授知識”為“傳授技能”。

2.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所解決的是中職教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人才”這兩個根本性的問題。中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會計崗位模塊教學為中心、突出實踐操作技能培養的“公司式”人才培養模式。按照公司內部會計及相關崗位要求,規定崗位職責、權限劃分及審批程序,明確各崗位會計基礎工作規範、財務流程及票據傳遞程序,進行全方位模擬實踐。同時,按照崗位模塊組織教學,使學生明晰崗位設置並掌握各崗位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統一校企人才培養知識體系和評價標準,使學生真正具有企業所要求的實際操作技能,從而實現零距離就業的目標。

3.改革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對傳統的學科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壓縮理論課時,以“必須、夠用”為原則,注重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與針對性。採用模塊式課程體系,是通過對會計崗位的分析,以會計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為基礎,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形成一個個適應實際工作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模塊”。根據模塊式課程體系的構思,在實踐教學環節摒棄學科理念,展現實際會計工作崗位及其操作流程、管理制度與技能要求,使學校所學與工作所需保持一致。

4.改進教學方法,加強會計模擬教學

教學中應避免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倡導新的教學方法:如採用“啟發式”、“互動式”、“自助式”等教學方法。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進行案例分析,小組或教學班集體討論、請學生上講台講課等等,教師有針對性地擇疑解惑。這樣可以使學生學得更靈活更透徹,課堂氣氛更生動活潑。同時,要進行會計模擬實踐,讓學生對會計工作的全貌有更清晰直觀的瞭解,把學生推向系統學習和自覺實踐的主體位置,提高學生應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加學生對會計學科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5.完善考核評價制度

以用人單位對會計人員的評價標準為導向,改革考核評價制度。考評的內容力求全面系統,既要考理論知識,也要考實際操作技能、社會交際能力、解決問題與創新能力、品德素質等;考試評價方式力求合理有效,加大平時考評力度,設置考查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的考試形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力度,特別強調綜合模擬實習與社會實習環節的考核,並將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作為考核指標。

6.師資隊伍建設

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在教師。建立教師聘用、獎勵、考核和培養機制,鼓勵教師在完成教學和科研任務的同時,參加會計師、註冊會計師、資產評估師等社會職業資格考試,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企業實習鍛鍊,鼓勵會計專業教師到社會上做會計兼職工作,參加會計學會、審計學會及相關學術社團組織,同時聘請企業財務工作者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以改善師資隊伍結構,強化和提高實踐教學水平。

7.實習基地建設

加大校外實習工作力度,選擇有代表性的企業,與他們建立人才培養――就業實習基地關係,簽訂聯合辦學協議,確定人才培養計劃。通過校企合作,企方能夠每年提供一定數量的會計實習崗位,使學生真正進入企業從事會計工作崗位實習,使學生所掌握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和實際會計工作零距離對接。

總之,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注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創新教學方法,理論夠用為度,強化實踐動手能力訓練,加強實踐操作過程訓練,建立和完善模塊式實踐教學體系,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拉近甚至統一校企之間的人才評價標準,着力於培養職業意識好、動手能力強的技能型會計專門人才,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實現中職學校會計培養目標。

中職會計專業的教學論文 篇二

1、業務流程再造理論對我國高校會計教學改革啟示

1.1對我國會計專業教學現狀的分析目前,我國會計知識的學習主要通過三個途徑:高校教育、企業培訓、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在這三個途徑中,高校教育是學習會計專業知識的最主要途徑。但目前我國一些高校會計專業的教學現狀還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第一,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眾所周知,會計是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而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是重理論輕實踐,對會計實踐教學的目的性、系統性研究還不夠,實踐環節流於形式。這不僅影響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開展,還會導致學生缺乏實踐操作能力,使畢業的學生難以滿足社會上用人單位的需求;第二,實踐教學內容陳舊。現有的實踐教學缺乏一套統一、完整的教材,教學內容過於分散,落後於會計實踐。同時,實驗方案陳舊,學生的知識層次和結構不能滿足當前會計制度發展的要求;第三,師資隊伍能力有待提高。會計專業的教師多以年輕老師為主,且大部分缺乏在企業工作的經驗,所以實踐經驗不足,很難準確地引導學生掌握專業實踐知識。而且,高校教師對實踐教學的參與程度不夠,他們大多都只注重專業理論的教學研究以及學術水平的提高,不重視實踐教學。第四,考核評價體系不科學。目前高校的考核方式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忽視了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課程考核主要是以理論考試為主,而實踐成績也只是作為一項參考,導致學生對實踐課的重視程度較低。

1.2設定新的教學方案教學方案的設定既要包括對教學目標的定位,又要包括對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改進。對於教學目標的定位,高校應該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不同教育對象的特點制定各自的會計教學目標,培養出能應對各行業所面臨的各種會計問題的不同層次的人才。同時,我們還要樹立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理念,構建全方位、開放性的實踐教學理論體系。會計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要想培養出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應該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例如,採用小組討論法或案例分析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自主創新能力。通過這些教學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們探索性的學習,幫助他們解決各種疑難問題。對於教學內容的改革,我們要認真研究會計的實際工作和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在教學內容的改進上,要將學生所具備的知識、技能、道德品質有機的結合起來,並納入教學大綱,體現在教學的每一環節中。我們要豐富專業實踐教學內容,把實驗教學、實訓教學、實習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從不同的角度培養學生。

1.3改善會計專業教學環境教學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所以在設定新的教學方案後,我們也要相應的改善教學環境。首先,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校內的實驗基地。校內實驗基地的建設具體包括電算化實驗室、會計手工實驗室、計算機模擬手工實驗室等會計專業的實驗室建設。在對這些實驗室進行大量硬件投入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注重軟件的開發和建設。對會計工作場景和流程進行高度的模擬,擴大經濟業務範圍,規範業務流程和程序,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其次,注重對師資隊伍的建設。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較強的理論基礎,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學校一方面可以組織安排老師到企業或者會計師事務所去兼職,積累專業技術知識和實踐經驗,從而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聘用有實踐經驗的人來學校為學生授課,或者專門為教師進行實踐指導,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最後,完善考核評價體系。我們對學生的考核不僅要重視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還要注重對他們的實踐能力的考察,要把理論知識考核與實踐能力考核同等對待。對於理論知識的考核,應從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出發,注重他們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力。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應結合他們的實習表現,注重對他們的業務操作能力的考察。

1.4對實踐教學質量進行監督和管理沒有嚴格的監督和管理,再好的實踐教學方案也都是紙上談兵。設定出新的教學方案後,我們還要對其教學質量進行監控。實踐教學質量監控應從實踐教學過程、實踐教學結果及效果等方面進行規範管理。實踐教學質量的監控隊伍既包括院系領導,也包括老師和同學,他們將分別根據實踐教學管理制度、監督工作條例、學生評價制度開展質量監控和反饋工作。同時,我們要把老師與學生的評價作為重要的指標進行嚴謹的設計和認真落實。老師是實踐教學方案的執行者,對於方案的合理性以及實踐教學效果評價的客觀性最具有發言權,所以我們一定要認真對待老師所反饋的信息。而學生作為教學改革的直接受益者,他們能最直接的反饋教學方案的信息,通過分析他們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方案中的不足,並對方案進行及時的改進。在實踐監控的過程中,老師要及時的與學生進行溝通,探討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及寶貴經驗,並及時的進行總結,對方案進行改進。

2、結語

總之,通過對業務流程再造程序的分析及應用,我們一定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學的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方案。而通過對方案的實施和對教學環境的改善,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會計人員。

中等職業教育語文教學工作總結 篇三

一、加強德育隊伍建設

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指導者,是學校貫徹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核心和骨幹力量,承擔着教書、育人、上通下達的重任,一個好的班主任,可以使學生一生不忘。就學生一生的成長而言,班主任扮演着學生第二父母的角色。

在當今社會,特別是像我們這校的職業學校,更加需要有一支有責任感、使命感,有奉獻精神、善於與學生溝通、講科學懂管理,陣容穩定、後繼有人的班主任隊伍。這個學期,學校着重開展了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1、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不斷提高教職員工政治素質。

根據上級文件精神,本學期認真組織全體教職員工,開展了“建設教育強市、共享品質教育”大討論。經過宣傳發動、自主學習、大討論、總結提高四個階段,全體教師結合自己的部門或崗位工作實際,寫出了“大討論”體會文章,有七十三位教師按時上交了“品質教育大討論”書面總結,其中班主任三十多篇。這次大討論,是我校新形勢下的一次實實在在的師德教育活動;

組織廣大黨員幹部開展黨的“xx”理論學習,提高了黨員幹部隊伍的政治素質;

平時學習不放鬆。始終堅持每週一次的教職工政治學習和業務培訓制度,以教師職業道德為重點,進一步推動教職工隊伍的思想道德建設,強化教職工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識,增強職業責任感,倡導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良好教風。同時將教職工職業道德要求與崗位工作結合起來,促進了教職工自身素質的提高,努力營造人人關心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德育環境。

2、繼續堅持班主任例會制度。班主任例會是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強化班級管理,暢通德育工作渠道的基本制度和基本保障。學校堅持一至兩週召開一次的班主任例會制度。通過班主任例會,總結階段性德育工作經驗,剖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研討改進工作的措施和應對策略,分析班級管理工作和學生思想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佈置階段性德育工作的目標、任務和要求;組織班主任進行政治及業務學習,提高班主任的思想、業務素質。

下學期,在本學期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讓班主任例會作為佈置工作會、工作總結會之外,還成為經驗交流會。

3、出台副班主任制度,大力培養新人。為了充分挖掘校內豐厚的德育資源,加快年輕班主任的培養,學期初,學校在充分醖釀的基礎上,出台了《商貿職高副班主任制度》,對副班主任的申報程序、任職期限、工作職責、考核辦法作了明確規定,既給年輕人提供學習機會和成長空間,又給他們施加必要的外部壓力,有利於他們儘快地成長,在實施副班主任中,重視過程管理。期會考試後,召開了師徒座談會,師徒們彙報了半個多學期以來的幫帶、學習情況。通過總結,交流工作經驗,肯定成績,並提出下一階段的工作要求。實施副班主任制度近一個學期,成效顯著。在經驗豐富的老班主任悉心幫帶下,許珂、藩玉萍、談笑等年輕教師成長很快。藉此機會向默默奉獻的魯敏、來升紅、曹惠萍、徐薇丹、王欣、謝曉娟等班主任表示感謝。

4、積極鼓勵和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班主任培訓。

走出去,請進來,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提高班主任隊伍整體素質,提升班主任隊伍整體工作能力,閉門造車不行。

本學期,戴旭、管小一、孔慶-紅、來升紅、談曉紅、徐薇丹、黃雪嬋、談笑、許珂、趙偉等班主任、後備班主任,服從學校工作安排,克服困難,參加了各級各類班主任培訓;魯敏、戴旭、婁珺、王薇薇老師,參加了由教育局組織的家庭教育指導培訓;婁珺、徐萍老師帶隊,組織學生校外參觀,其中婁珺老師還單獨帶隊組織學生參觀“我心飛揚”大型演出。下學期,孔慶-紅老師受學校委派,參加為期一個學期的班主任研修班。

本學期,為了各種培訓,許多班主任犧牲了雙休日,有的甚至還犧牲了晚上休息時間。在此,向支持和獻身學校工作的班主任老師表示感謝。

5、引導班主任適時總結工作經驗,向德育科研領域進軍。

經驗靠積累,對外靠宣傳。如果我們只埋頭苦幹,不注重平時的積累,不及時形成文字形式的觀點、思路,我們自身就很難突破自我、很難再提高。你是個稱職的班主任,但離優秀班主任還有距離;同樣。如果我們不關注德育科研,不撰寫德育文章,也從不參加各級種類德育論文參評,更不向相關報刊雜誌投稿,我們工作再敬業,只是個稱職班主任,成不了名師。

魯敏老師,代表杭州市直屬職業學校班主任,向省委常委、xx、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國平彙報工作,得到市委領導的高度讚賞。魯敏的工作彙報,沒有驚天動地,但催人淚下,的確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蹟。她的彙報,既是她本人在教書育人中嘔心瀝血、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卓有成效的工作總結,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校班主任整體隊伍的工作態度、敬業精神和工作實效。市委領導讚賞她的工作,從一個側面也是對我校德育工作乃至整個杭州市職教工作的充分肯定;於佩紅、潘玉珍老師,在杭州市教育局教科所組織的主題班會課教案評比中,分別榮獲一、二等獎;戴旭、婁珺老師撰寫的家庭教育指導論文,分別榮獲杭州市教育局家庭教育委員會論文評比二等獎和三等獎。

我校的德育資源藴藏量很豐富,只是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下學期,學校在工作計劃中體現出來,先挖掘內部資源,安排班級管理中有個性、有成效的班主任介紹工作經驗;希望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積累,多寫案例分析、多嘗試撰寫德育論文,多向各級各類德育報刊雜誌投稿。

二、努力貫徹和增強全員德育的意識

1、組織力量完成對高一新生的“普訪”。高一,是高中的起步階段。儘早實現“家”“校”對接,對高一學生邁好第一步極為重要。高中階段與國中相比,無論在教學內容還是在教學方法上,都有極大的差異。家長缺少這方面的家庭教育經驗,學生也很難在短時期內找到新的感覺,學校要為家長做點什麼;另一方面,由於杭城絕大部分市民羣眾把“考大學”作為自己孩子的價值取向,以培養應用性人才為主的職高几乎都不是國中畢業生內心的第一志願,幾乎每一位學生進職高前,都經歷了這一人生重大的挫折。因此,他(她)們,或多或少,或輕或重,是帶着心並傷痕累累地來校報到的,學校也要為這些學生做點什麼。

我校今年有570多位高一新生,分佈在杭城各個區域,家住下沙、龍塢、九堡、三墩、袁浦等邊遠區鎮的學生不在少數。為了儘早實現“普訪”,開學初學校就開始籌劃,並根據我校德育工作的需要精心設計了《家訪信息表》,使家訪的教師能詳細、明瞭地把握家訪的目的和具體要求,有備而往,帶着問題走進一個個學生的家庭。高一年級班主任,根據班內學生個性特點及各方面表現,結合學生家庭住址,對班內學生進行歸類分組,為高一家訪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從九月下旬開始,經過全校教職員工一個多月的努力,到十月底實現了對全校500多位高一新生的普訪。

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論文 篇四

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論文

一、文獻綜述

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因其自身發展的特殊性一直是我國學者研究的重點。周裘絨(1997)分析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狀況,提出了一般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辦學經費的解決辦法,同時提出對特別貧困地區應當特別扶持。王根順、孟子博(2008)從西部地區整體中等職業教育經費的現狀出發,分析了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並提出了相關的對策。沈有祿(2010)以2007年全國地方中等職業學校/中等專業學校的人均經費及生均預算內經費為例,研究發現中等職業教育的生均經費的離散程度較大。中等職業教育各類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指數值較大,同時差異也大。辛均庚(2012)指出職業教育經費來源單一是西部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周永平(2013)分析了我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補償的價值追求與轉型必要,提出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補償的轉型思路。教育經費配置效率的研究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基尼係數法和DEA方法等。已有的關於經費配置效率研究的文獻多集中於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周勝(2014)從投入效益、使用效益、產出效益三個維度建立指標體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各地區公共教育經費配置效益進行了計量分析。戴平生(2014)使用基尼係數的一個等價算法:收入份額法對我國省域教育經費配置的公平性進行了分析,認為我國省域教育經費配置的公平性無論是從總體上還是從區域結構來看,都有了顯著改善。郭華林、蘇捷(2014)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DEA方法對浙江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績效進行分析。綜合已有研究發現,關於民族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研究中理論研究較多,實證研究較少。本文以8個多民族省份2007年—2012年的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數據為例,使用DEA方法對我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經費配置效率進行靜態分析,使用Malmquist生產率指數來進一步衡量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經費配置效率的動態變化。研究結論將為改善我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經費配置狀況,提高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和生產效率以及完善我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提供建議。

二、研究方法與指標選擇

(一)DEA與Malmquist指數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的研究基本框架是由查恩斯、庫珀和羅德(1978)基於費羅爾提出的生產效率的觀點基礎上提出的。DEA方法不僅可以對決策單元的有效性做出度量,而且還能指出決策單元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依據規模報酬假設的不同,DEA模型可以分為規模報酬不變前提下的C2R模型和規模報酬可變條件下的BC2模型,其中C2R模型是專門用來判斷決策單元是否同時為技術有效和規模有效的。BC2模型是用來判斷決策單元是否為技術有效的。Malmquist指數是基於DEA方法構建的使用面板數據來測算全要素生產率的一種方法,最初由曼奎斯特斯坦提出。1982年卡文斯等首度將該指數應用於生產率變化的測算,此後研究者將其與DEA模型相結合,它可以較好地刻畫相對效率在一段時間內的動態變化。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大於1表示效率水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等於1表示效率水平不變;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小於1則表示效率水平下降。如公式(1)所示,全要素生產率變化(tfpch)可以進一步分解為技術進步(techch)和綜合技術效率變化(effch),其中綜合技術效率(effch)變化可以進一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變化(pech)和規模效率變化(sech)。tfpch=techch×effch=techch×(pech×sech)(1)

(二)經費投入與產出變量的選取

根據我國8個多民族省(自治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借鑑國外教育經濟和教育財政的相關研究,並考慮數據可得性來選取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配置效率的投入和產出指標。投入指標包括: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固定資產。產出指標包括專任教師、教學質量、學生數量三部分。其中教學質量用畢業生職業證書獲得率來體現;學生數量使用在校生人數。本文以廣西、貴州、內蒙古、寧夏、新疆、青海、雲南、西藏8個省(自治區)為決策單元,採用2007—2012年各省(自治區)的相關數據進行職業教育經費配置效率研究。其中固定資產、教師數量、教學質量和學生數量的數據來源於2007—2012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鑑》,2007—2011年的數據來源於2008—2012年《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鑑》。2012年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數據根據2007年—2012年的數據平滑得來。

三、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配置研究

(一)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配置效率的靜態分析

使用民族地區8個省(自治區)的統計數據,利用軟件DEAP2.1,採用投入導向型的CCR模型以2011年和2012年的截面數據為代表進行測算。規模效率主要考察我國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規模是否有效地促進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效率等於1,説明經費投入規模處於規模報酬不變的最佳狀態,經費投入既不浪費也不緊缺,經費投入規模恰到好處。規模效率小於1,則説明存在投入不足或投入過剩。2011年,內蒙古、廣西、貴州、西藏、雲南、青海、寧夏7省(自治區)規模效率值為1,實現了經費投入規模的最佳狀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規模效率為無效狀態。2012年,實現規模有效的省(自治區)下降為5個,雲南、青海和新疆未實現規模有效。對於未達到規模有效的省(自治區),僅僅一味地增加經費投入,擴大規模,不僅不會出現理想的效果,反而會造成資源的浪費。這些省(自治區)應該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適當控制投入規模,通過制度創新等手段,來提高經費配置效率。純技術效率主要考察中等職業教育經費管理制度、方法等技術方面是不是有效地促進了中等職業教育目標的實現。純技術效率等於1,則説明經費管理方法和制度恰到好處。純技術效率小於1,則説明,經費配置方法和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改善。從純技術效率層面上看,根據表2,2011年和2012年除新疆外的7個民族省(自治區)純技術效率等於1,反映出我國2011和2012年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純技術效率普遍較高。配置效率是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綜合表現,反映了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配置的綜合效率。從綜合配置效率的角度看,2011年廣西、貴州、西藏、青海、雲南、內蒙古、寧夏7個省(自治區)實現了DEA有效,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有效。2012年實現DEA有效的省(自治區)為5個。對於配置效率未到達有效的省(自治區)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改進來提高配置效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需要在控制投入規模的同時,改進中等職業教育經費管理方法和模式。雲南和青海兩省則應重點改進職業教育經費管理方法和制度。

(二)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配置效率的動態分析

運用DEAP2.1軟件對2007—2012年民族地區8省(自治區)的面板數據進行Malmquist指數分析,得到了8省(自治區)分年和分省的全要素生產率數值及其分解。從按年份的。全要素生產率來看,2007—2012的6年間,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配置的整體全要素生產率呈現波動變化,總變化趨勢為下降,説明6年間民族地區整體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配置效率普遍偏低。全要素生產率可以分解為技術效率變化和技術進步變化。技術效率變化呈現先增長後下降的變化趨勢,2009—2010年和2010—2011年分別出現了1.7%和2.7%的增長幅度,但2011—2012年又呈現下降趨勢。對技術效率變化進行進一步分解,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呈現增減上下波動趨勢,但波動幅度不大。2009—2010年間,技術效率的增長主要來自於規模效率的增長,2010—2011年間規模效率和純技術效率對技術效率的增長均有貢獻。歷年的技術進步變化數值均小於1,由此可見技術進步變化是造成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全要素生產率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各中等職業教育機構應該積極進行技術創新,促進技術進步水平的提高,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按省份分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來看,8個民族省份的2007—2012年間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均小於1,均呈現衰退趨勢,其中青海衰退趨勢最為明顯,幅度為14.8%;全部8個民族省份中,技術效率變化大於1的有6個,其餘2個省份出現了技術效率下降。技術效率變化可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變化和規模效率變化。青海地區技術效率變化小於1是因為規模效率變化小於1,新疆地區技術效率變化小於1則是由於其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小於1。全部8個省份的技術進步變化都小於1,這説明技術進步效率下降時是民族地區各省份全要素生產率衰退的共同原因,這個結論也進一步印證了前文按年份全要素生產率分析中技術進步是民族地區全要素生產率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的研究結論。由此可見,近年來隨着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對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視,雖然教育經費的投入有效地促進了中等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但技術進步等的落後阻礙了經費配置效率的提高。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第四部分的實證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從靜態分析的角度

2011年,內蒙古、廣西、貴州、西藏、雲南、青海、寧夏7省(自治區)為實現規模效率有效。2012年,實現規模有效的省(自治區)下降為5個。從純技術效率層面上看,根據表2,2011年和2012年除新疆外的7個民族省(自治區)純技術效率等於1,反映出我國2011年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純技術效率普遍較高。從綜合配置效率的角度看,2011年廣西、貴州、西藏、青海、雲南、內蒙古、寧夏7個省(自治區)實現了DEA有效,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有效。2012年實現DEA有效的省(自治區)為5個。造成新疆地區無效率的原因包括規模效率和純技術效率兩方面。而造成雲南和青海兩個省市無效率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純技術效率方面的原因。因此這三個省市在改進效率方面的側重點各不相同,新疆地區需要在控制投入規模的同時,改進中等職業教育經費管理方法和模式。雲南和青海兩省則應重點改進職業教育經費管理方法和制度。2011年和2012年間,內蒙古、廣西、貴州、西藏、寧夏5個省(自治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配置實現了DEA有效,新疆、雲南和青海地區可以在參考這5個省份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民族地區區位優勢,通過加強區域合作,發揮民族特色,加強技術和知識共享,來進一步促進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效率的提高。

(二)從動態分析的角度

2007—2012年民族地區整體和單個省份的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配置效率均呈現下降趨勢。技術落後是造成經費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應該在宏觀制度環境下,鼓勵各教育機構進行技術創新,提高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通過促進技術進步,加強經費管理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具體來説包括建立和完善各級各類學校生均撥款制度,嚴格貫徹落實好已有規章制度,重點組織好新修訂的《中國小校財務制度》的培訓和實施工作,嚴格執行有關專項經費的管理辦法,確保專項經費使用的規範、安全、有效。不斷推進教育財務制度體系的完善。加大對中職免學費政策執行情況等重大教育投入改革政策的專項檢查力度,確保國家各項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各級教育部門要按規定公開部門預決算、“三公經費”及行政經費等相關信息。加強教育財會、內部審計人員全員培訓。要建設經費監管信息系統,加強對學校財務實時監控和數據分析,全面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各教育機構應及時總結有關地方和學校在經費使用管理方面的好政策、好做法、好經驗,主動進行有計劃的宣傳。對經費使用管理工作中發現的問題、查處的案例要及時進行通報,加強案例警示教育。民族地區社會和個人缺乏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政府投資是我國現階段中等職業教育的主要來源,教育經費來源渠道單一不僅導致經費投入數量有限,也影響經費配置效率。中等職業教育應當擴大經費來源渠道,鼓勵個人和社會投資,建立健全個人和企業中等職業教育投入機制。對加強和規範經費管理進行研究,切實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對教育財務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困難和問題進行研究,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中等職業教育存在思考論文 篇五

中等職業教育存在思考論文

在未來的發展中,要繼續保持中等職業教育的應有地位,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國家政策的保障,二是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首先是國家政策的保障。目前對中等職業教育存在必要性的質疑聲音此起彼伏,這本身説明中等職業教育是容易遭受質疑的一種教育,是一種存在地位比較脆弱的教育。質疑聲音儘管多種多樣,但其實他們有一條共同的理由,那就是民眾不願意選擇職業教育。在職業教育不發達的省份常聽到的聲音是:我們也沒辦法,學生不願上職校!對於這些觀點,我們不能簡單地用“要充分意識到職業教育的重大戰略意義”去覆蓋,而是要意識到其在某種角度的合理性。在目前的社會分配方式及其它相關制度下,學生不願意選擇職業教育是合理的。

誰會願意主動選擇一種面向環境辛苦、收入較低、生涯發展空間有限且受到社會歧視的教育?但是這種選擇完全理性嗎?當然不是。即使對學生本人來説這也是不夠理性的,因為如果他們都上了普通高中,將有大量學生會發現他們無法在課程上取得成功,即使付出了很大努力去學習,也無法在這條路徑上升到高一級學校。如果進入不了高一級學校,他們將沒有任何技能就要直接就業,且由於缺少職業學校在就業中的推介作用,他們花費了很大精力也很可能只能獲得一份不滿意的工作。對國家來説問題就更大了,因為我們將直接喪失一個巨大的技能人才供給渠道。前面説民眾的這種教育選擇有其合理性,是因為它符合當下的實際情況,但這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的判斷,因而是非理性的。如果我們一味地順應民眾的意願,把所有中學變為普通高中,帶來的各種問題將更加嚴重。這種情況我們已經經歷過了。由此可見,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存在與發展並不在同一個起點上。普通高中即使國家不主動強調它的重要地位,人們也會爭先恐後地選擇它,對重點高中來説尤其如此。然而中等職業教育就完全不同了。如果國家沒有明確的政策來保障其地位,那麼它的存在就會受到極大挑戰,即使國家努力強調發展職業教育的戰略意義也將無濟於事。事實上,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規模在有些省市已呈下降趨勢,有的甚至已處勉強維持的邊緣。

在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中,政策制訂者一定要充分意識到這一特殊性,並採取有力的保障措施促進教育的協調發展,比如制訂並執行合理的普職比例,同時大力發展中高職貫通甚至是中本貫通項目,使中職學生在升學上能體現出其優勢。其次就是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鼓勵學生選擇職業教育,就必須努力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否則這種政策就是不道德的'。即使學生進入這種職業學校,如果沒有良好的教育質量去吸引他們,他們最終也會選擇離開,中職學校學生的輟學率與其教育質量直接相關。目前職業學校的教育質量還是比較令人堪憂的。評價職校的教育質量,不能看建了多少漂亮的校舍,添加了多少實訓設備,實施了何等複雜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們可以看看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有多少是設計得非常科學、合理的?可以看看教材,每年出版那麼多教材,有多少是真正稱得上經典的?可以看看教師,有多少職校教師是真正愛他們的學生,把大量時間花費在教育、教學工作上的?可以看看教學組織,學校的課堂教學嚴格到了什麼程度?學生的學習達到了什麼強度?可以看看班級的規模,學生到底在一種什麼樣的環境中學習?如果從這些方面去觀察我們的教育質量,情況恐怕不容樂觀。這些方面的改進與教育投入沒有太多關聯度,與辦學的實際條件也沒有太多關聯,關鍵是我們要有改進的決心與願景。

一些省市正在實施中本貫通教育,這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起了較大促進作用,其作用大大超越了中高職貫通。目前這一項目受到了各方歡迎。首先學生家長喜歡,因為進入了這個班級,就意味着學生將有相當大的機會直接進入本科;其次職校積極性很高,這是無疑的,因為它大大改善了職校的招生狀況;再次本科院校也歡迎,這一方面是因為招收中職生便可以享受應用型本科的政策,另一方面是因為中本貫通班的生源質量甚至要好於他們從普通高中招收的學生。然而如果中職學校就此認為他們的辦學問題得到解決了,那就完全錯了。如果中職學校不借此機會大幅度提升教育質量,很快將出現各方均不滿意的格局。首先家長會發現職校的 本站…學習過於鬆散,不利於學生的成長;本科院校將發現,來自職校的學生由於後期沒有經過有相當強度的學習,因而其能力水平不如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當這兩個方面的問題發生後,中本貫通就不再會有吸引力,而中職學校將發現自己已處於學生與本科院校的夾縫中無法動彈。因此,不論國家政策如何,中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最終要由其自身的教育質量去證明!

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分析的論文 篇六

一中等職業教育的相關促進政策

政府和地方先後出台了相關的政策文件,大大促進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制度與機制建設取得新進展,在校人數及招生規模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頒佈,形成了以《職教法》為核心、地方配套法規為支撐的職業教育法規體系。10月,教育部頒佈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等成為了規範和指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綱領和行動指南。頒佈的《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做出了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深化教學改革等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共同編制的《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規劃(~)》指出重點加強一批中等職業學校,使其在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學校管理等方面起示範作用,成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骨幹力量。頒佈了《關於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從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教育教材、實習等方面提出了對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20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佈,成為了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全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綱要提出要全面提高中等職業教學質量,加強職業教育保障體系的建設。發佈的《國家教育督導報告:關注中等職業教育》顯示,近年來先後出台了促進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職業教育擺到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制度與機制建設取得新進展。提出了《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19工作要點》,以此為契機,教育部每年都會提出當年的工作要點,把中等職業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2010年工作要點》提出要切實把中等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強基礎能力和制度建設,推動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等。《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工作要點》中更是指出要加大力度鞏固職業教育招生規模。此外,教育部研究制訂了《關於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若干意見》,改革中等職業教育辦學、人才培養、教學、評價模式,重點推進符合職教特點的教學環境、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材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和管理制度等創新。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方面,深入貫徹落實《關於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精神,修訂《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研究制定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範。教學改革方面,頒佈新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完善專業管理,制訂專業設置標準,開發教學指導方案,促進專業建設規範化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大促進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