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等教育論文【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51W

中等教育論文【多篇】

中等教育論文 篇一

【論文摘要】隨着科技的發展和人們意識發展,大眾文化日不僅衝擊着人們的視覺和聽覺,更影響着人們的心靈。在這個過程中,人的積極參與或者消極接受無疑對大眾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具有決定的作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人的因素尤其是大學生的因素無疑對大眾文化的接受與影響具有着重要的和深遠的影響。而在功利主義的教育模式下大學生作為審美主體的地位也隨之失落了。而功利主義恰恰是大眾文化的特徵,因此在大眾文化的背景下來討論大學生的審美主體特徵,是非常有意義的。

大眾文化在21世紀初的影響無疑是全方位的和整體性的,它不僅影響着每個領域,而且也使得每個領域都越來越發生着深刻的影響。從生產和消費的角度看,文化也經歷着生產—傳播—消費三個階段,大眾文化也是如此。在這個過程中,人的積極參與或者消極接受無疑對大眾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具有決定的作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人的因素尤其是大學生的因素無疑對大眾文化的接受與影響具有着重要的和深遠的影響。

隨着科技的發展和人們意識發展,日常生活審美化成為大眾文化日益突出的特點。無論是衣食住行,廣告傳媒,還是影視網絡,美的因素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無論美是人們生活的內容,還是人們生活的手段;無論美是目的還是過程,它不僅衝擊着人們的視覺和聽覺,更影響着人們的心靈。相應地,美育應該被人們所重視。然而就是在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高等教育領域,美育卻被人們忽視了。毫不誇張地説,在功利主義的教育模式下美育已經遠離了教育者的視野,而大學生作為審美主體的地位也隨之失落了。而功利主義恰恰是大眾文化的特徵,因此在大眾文化的背景下來討論大學生的審美主體特徵,是非常有意義的。

1 大學生審美主體的地位日益明顯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無論從學科設置的角度看,還是對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實際情況的分析,沒有與美育無關的。但是正因為美育滲透在各個階段和各個學科中,在高等教育前面沒有專門的獨立學科承擔這個任務,再加上應試教育體制的消極影響,就使得高等教育的美育任務尤為突出。而實際上,我國的高等教育是非常追求學術化、專業化、職業化、標準化的,這就使得美育成為高等教育的“雞肋”。另一方面,隨着大眾文化的飛速發展,審美越來越成為大學生重要的生活內容,他們作為審美主體的地位與認知主體相比也越來越重要了。

作為一個主體性存在的人,有各種不同的身份,審美主體就是人多種身份中的一種,大學生也不例外。在生活和學習中,大學生總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進行不同的活動,這就意味着他們要不斷變換着自己的身份以適應自己所選擇的活動的需要。在課堂上、考場上、和教材面前,他們自然是認知的主體和學習的主體,這也是他們身份的最重要的證明。然而“最重要”不等於“唯一”,除此以外,當代大學生還有一個重要的主體身份—審美主體。

一個人若要取得審美主體的身份,不僅要有一定的主體條件,還要有具有一定審美屬性的對象,並在一定的審美實踐中得到驗證。一方面高等教育為大學生成為審美主體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知識準備和較為深厚的文化修養準備,另一方面大眾文化為大學生提供了無限的審美對象,這就使得大學生在作為審美主體成為一種很自然的事情。誰能説他們坐在電影院跟着演員學習口語交際呢?自然你也不能説他們在聽流行音樂是為了應付考試。

2 大學生審美自覺性提高

在高等教育中,大學生的審美自覺性是非常明顯的,尤其是在大眾文化的背景下表現得更為突出。

首先大學生的審美自覺性表現為審美追求自覺。一方面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接受者在大眾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審美接受者也往往通過審美實踐來實現自身的價值,關於這一點大學生自然是比中國小生自覺得多。另一方面,在理性、制度、秩序的影響下,大學生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往往是被動的,在智育、德育領域內他們與教師與學校之間往往無法實現真正的民主與平等的關係。然而,在審美領域內無論審美主體文化素養和社會地位有何差距,在審美對象面前他們也只有憑藉感性與想象來把握它們,這種平等的關係,也使得大學生可以比較輕鬆的實現自己的價值。因此在選擇活動領域的時候,他們在選擇審美的機會就要大一些。畢竟選擇參加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的大學生要比選擇待在實驗室裏的人要更多、更快樂。

其次大學生的審美自覺性還表現為審美鑑賞與傳媒自覺。隨着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到來,加上大學生的個人空間相對要比以往寬鬆許多,他們更需要通過審美的實踐活動來充實自己和提高自己的境界。從視覺上和聽覺上,大眾傳媒為他們提供了無限的審美對象,他們也會在審對象的同時看到自身審美能力的增長。他們不僅僅是從影視作品、廣告傳媒、門户網站那裏獲取一種審美體驗,更重要的是將自己的審美經驗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甚至自己成為審美生產者。於是他們可以爭相裝扮自己的博客或者QQ空間,還可以在大學生社團裏開展COSPLAY、街舞比賽、歌詠比賽,當然還自己可以拉贊助,自己做廣告……由此來積極培養自己富有個性又健康高尚的審美趣味,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3 大學生在大眾文化背景下的審美誤區

雖然大學生作為審美主體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並且他們的審美自覺性也在日益提高,但是大眾文化對大學生們的審美實踐活動也有一些消極影響。具體地説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選擇文化快餐,遠離藝術經典。由於大眾文化的“新陳代謝”速度非常快,大學生作為受眾常常沒有時間與精力去執着於某一種審美現象,只有在大眾傳媒的影響下隨之而更換自己的審美習慣。至於那些需要更多的精力與時間來進行審美觀照的藝術經典,只好束之高閣了。

(2)審美能力片面發展。審美能力是由感覺力、知覺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情感力、思維力等構成的一種綜合能力。而在大眾傳媒的影響下,審美對象往往是視覺的,聽覺的,或者視覺加聽覺的,這就決定着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往往停留在審美感覺和審美知覺上,而對於審美想象力與審美思維力是相對欠缺的。這種不平衡最終會影響大學生片面發展的。

(3)審美功利性明顯。大眾文化為很多藝術的發生與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它們都得到了大眾的認可,但是藝術本身是超越功利的,這又與大眾文化的功利性相矛盾,而這卻是共生的。大學生在審美實踐中難免也受此影響,將藝術與技術相混淆,或者將有形的和無形的市場看作審美的前提。

誠然,大眾文化的發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其中魚龍混雜的現象也非常多,人們的評論也是喜憂參半,但這正是它自身的特點,畢竟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與必然趨勢。大學生處在大眾文化空前繁榮的時代,雖然在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傳統文化的矛盾中面臨着許多選擇和疑惑,但是他們畢竟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過程中確立了自己作為審美主體的地位,隨着審美自覺性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必然會解放自己的思想,克服大眾文化的消極影響,在構建屬於自己的精神大廈中起到主力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杜衞。美育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

[2] 何齊宗。審美人格教育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中等教育論文 篇二

[關鍵詞]成人教育;遠程教育;多媒體;終身教育

隨着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世界各國更加重視教育發展的同時對於遠程教育的建設也愈加重視,特別是近十幾年世界各國都加強了本國的遠程教育的發展。遠程教育的發展首先由於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遠程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其次,由於現代科技發展迅猛,知識和技術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同時知識和技術的更新速度較快,人們不但需要學習和運用知識完成工作,而且需要進行終身學習,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各國紛紛提出終身學習的倡導,我國也先後提出建立學習型社會,號召國民進行終身學習。遠程教育在教育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於人們的後續教育,能夠幫助人們保持持續的發展。通過對於遠程教育的研究進行系統的整理,有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遠程教育發展和研究的過程,瞭解遠程教育的研究現狀,為研究者的繼續研究提供參考。

一、遠程教育的概念界定

對於遠程教育概念的界定,自遠程教育產生髮展至今,遠程教育從課程體系、教育手段等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對於遠程教育的概念各國學者在遠程教育的不同時期給予了不同的定義,也分別根據各自對於遠程教育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詮釋。首先,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設的關於遠程教育的機構為“函授教育協會”。隨着遠程教育的發展,人們對於遠程教育的認識發生了變化,1982年,“函授教育協會”更名為“遠程教育協會”,“遠程教育”在學術名詞上取代了傳統的函授教育,“遠程教育”正式成為國際所公認的專業術語,這種特殊教育形式正式被命名為ICDE。ICDE是由遠程教育的英語InternationalCounci1forDistanceEducation主幹詞彙首字母的縮寫構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早對於遠程教育的定義,主要是側重於教學環節給出的定義,認為遠程教育是指教育機構通過中間媒介將教育學習資料傳遞給學習者,學習者通過對於教育學習資料的學習,形成筆記、作業等學習記錄,學習者通過中間媒介將學習記錄傳遞給教育機構的教師,教師通過對於學習者的學習記錄進行批改、分析,從而對於學習者的學習進行指導,通過這種循環過程,最終實現對於學習者的教育。德國學者多曼(1976)從學習形式的角度對遠程教育給出的定義,認為遠程教育區別於傳統教育主要在於學習者是通過自學完成學習的,學習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學習者通過對於學習資料的閲讀理解完成學習的基礎過程,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對於學習者的學習起到監督和指導的作用,教師通過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強的責任心,完成對於學習者學習的指導。教師根據學習者的學習記錄對學習者的學習進程進行監督,根據學習者的學習程度進行指導。德斯蒙德•基更博士根據遠程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對比給出了定義,認為遠程教育主要特點是學習者與教師之間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學習者和學習者之間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教育機構設定學習者的學習進程、資料和環節;學習過程中主要是依靠媒介實現學習者和教師之間,學習者和教育機構之間的交流;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時間實現自我掌控。遠程教育在我國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學者對於遠程教育同樣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國著名教育專家丁興富在德斯蒙德•基更博士的理論基礎上提出:遠程教育應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的遠程教育包括了教育機構和社會環境等多方面教育因素,狹義的遠程教育是與傳統的面授相區別,實現遠距離的教育和學習過程。喬立恭認為遠程教育中,隨着技術手段的不斷提高,媒介的重要性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技術,打破了教師和學習者的時間和空間限制。遠程的圖像、聲音的在線即時傳播,打破了傳統的遠程教育的教師和學生背對背式的教育方式,也實現了遠程的同一時間的教育。因此,喬立恭更強調媒介在遠程教育中的作用,認為遠程教育是憑藉現代媒體技術打破時空限制,完成教育和學習目的的現代教育形式。

二、遠程教育的學術研究狀況

(一)學術論文研究趨向數據分析

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對關於遠程教育研究的學術研究進行數據分析。首先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進行高級檢索,以論文主題為檢索背景,通過知網數據庫高級索引輸入遠程教育進行檢索,截止到2014年8月共檢索到52899篇學術論文。通過表一,我們可知最早我國關於遠程教育的學術論文研究始於1984年,艾佩克•尤勒爾(美)和周仁義發表在外語電教。對於遠程教育的研究興始於1998年以後,且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由於自1998年後,現代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並且得到廣泛的應用,為遠程教育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其次,由於知識科技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的持續發展,繼續教育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

(二)學術論文研究領域數據分析

根據中國知網數據庫,對遠程教育論文進行學科檢索。學術論文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論和教育管理,共20011篇,佔37.8286%;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共15216篇,佔28.7642%;中國教育政策法規共5059篇,佔9.5636%;其他經濟、圖書館、管理學等領域共12613篇,佔23.8436%。可見,對於遠程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教育理論和教育管理、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兩個方面。主要是由於遠程教育作為新型的教育模式,其中最受關注的集中在遠程教育模式和遠程教育技術手段兩個方面。可知,對於教育理論和教育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於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領域。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領域對於遠程教育的研究近十年發展迅猛。特別是2010年後,我國開放大學逐步興起,高等院校的教育資源開始逐漸向社會開放,參與社會教育和全民教育體系。

(三)遠程教育論文研究方向數據分析

通過對遠程教育中教育理論和教育管理的20011篇論文進行關鍵詞索引,從而確立學者們關於遠程教育論文教育領域中的研究主要方向。其中宏觀理論性研究論文(4756)佔23.9168%,具體研究方向:遠程教育教學研究(11821)佔59.0725%、遠程教育系統研究(2019)佔10.0895%、遠程教育課程研究(562)佔2.8085%、遠程教育資源研究(2418)佔12.0834%、遠程教育質量研究(869)佔4.3426%、遠程教育平台研究(1777)佔8.8801%、遠程教育理論研究(545)佔2.7235%。由此可見,對於遠程教育中的教學實踐性研究比例較大,而對於基礎性的理論研究相對比例較小。

三、我國遠程教育的發展過程

遠程教育的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函授教育階段、廣電教育階段、新媒體教育階段。我國遠程教育最早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遠程教育由西方傳入初始,對於遠程教育的翻譯並不相同,而我們則稱之為函授教育。“函授”主要是指當時的遠程教育的媒介手段以郵寄信函的方式進行師生之間和學習者與教育機構之間的交流。函授教育成為我國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主要的遠程教育模式。廣電教育階段,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隨着我國廣播電視的普及,廣播電視成為遠程教育的主要手段。通過廣播、電視、錄像等手段進行師生之間的隔空授課。廣電教育成為我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到上世紀末最為主要的遠程教育模式。新媒體教育階段,始於上世紀末。上世紀末,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並得到廣泛應用,實現了聲音和圖像的同步傳播以及即時存儲和讀取,新媒體技術手段被廣泛應用於現代遠程教育。新媒體教育成為我國本世紀初至今最為主要的遠程教育手段。

參考文獻:

[1]孫亞輝,張建,李靖,歐陽東,張立生。遠程教育中情感缺失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A]hongNormalUniversity、eedingsof2010IntemationalConferenceOnCircuitandSignalProcessing&;2010SecondIITAIntemationalJointConferenceOnArtificialIntelligence(Volume2)[C]hongNormalUniversity、WuhanInstituteofTechnology,2010:3.

[2]李平,喻超。基於模糊評判方法的遠程教育學習評價[A].智能信息技術應用學會。Proceedingsof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nagementScienedandEngineering(MSE2010)(Volume3)[C].智能信息技術應用學會,2010:4.

[3]屈進。對遠程教育質量評價的研究[A],美國JamesMadison大學、武漢大學高科技研究與發展中心、美國科研出版社。ProceedingsofIntemationalConferenceonEngineeringandBusinessManagement(EBM2011)[C].美國JamesMadison大學、武漢大學高科技研究與發展中心、美國科研出版社,2011:4.

中教免費論文範文 篇三

【關鍵詞】 西部地區;免費師範生;計算機教育;問題;對策

一、引言

中國在2007年制定的免費師範生教育政策是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一件教育大事,對於西部偏遠地區的教師培養工作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也得到了廣大關心教育事業的人們的關注。信息化社會是本世紀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信息與人們的生活、工作以及學習越來越緊密聯繫,信息在人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們對信息的依賴也逐漸加深,而獲取信息的過程離不開計算機技術[1]。陝西師範大學作為六所培養免費師範生的教育部直屬大學之一,肩負着為西部地區培養計算機教育人才的重任。作為西部地區的免費師範生,在以後的工作將無可避免的要掌握當代計算機和信息技術,並指導和教育好西部地區的中國小生[2]。然而,本文作者在對免費師範生的計算機課程教學培養過程中,發現這個學生羣體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本文對計算機專業的免費師範生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二、計算機專業免費師範生的教育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國家政策對計算機專業免費師範生在很多方面有一定的照顧,例如在經濟方面,免除學費和住宿費,並每月發放一定的生活費,基本上能夠滿足學生的正常生活開支。但是,在大學生的就業方面也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只能到生源所在地的中國小等學校任教,不能考研和跳出教育系統找工作等。這些學生沒有畢業找工作的壓力,因此學習也就沒有動力,學生學習的態度和主動性程度較差。

三、計算機專業免費師範生教育方法和對策研究

作者多年以來從事高校免費師範生的計算機技術教學工作和理論研究。在教學研究工作中注意到本校學生,特別是免費師範生對於學校所開設的計算機技術課程興趣不大。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熱愛是永恆的動力”。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熱愛計算機專業的學習,多去計算機機房操作電腦,學習計算機知識,鼓勵學生利用大量的業餘時間去學習和鑽研計算機技術課程。作為工作在教學一線的教師,筆者認為應從以下的方法來培養西部地區免費師範生的信息技術意識和能力。

1、大力加強師資力量建設

大力加強高校師資力量建設,特別是高校免費師範生計算機技術師資力量,從事計算機技術教學的教師是培養免費師範生的過強的計算機技術能力的關鍵。西部高校應加強和培養一批高素質和高業務水平的計算機技術教師,從而才可以使計算機技術在高等師範學校得以更好地普及和提高。

2、積極實施計算機技術與大學課程合理整合

所謂把計算機技術和大學課程合理整合就是指在計算機技術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合理地把計算機技術中的資源、方法和所學課程結合的一種新型的計算機技術教學方法。通過把計算機技術教育看作成一個合理的組成部分,從而有助於更好的服務於教學目標。教師要了解本門課程的特點以及教學的需要,不要把這門課程看成一門傳遞知識的載體,而是把該門課程作為激發學生情感和增強學生思維和交流能力的平台。

3、加強和完善高校多媒體網絡建設

高校多媒體教室的建設是實施計算機技術教育的基本條件。多媒體教室通常是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能夠快速地傳輸和管理多媒體信息技術。多媒體可以把聲音,動畫以及圖像等技術插入到計算機技術的教學工作中,從而可以使授課老師與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而實現網上實時對話與交流。校園網絡技術是計算機技術在高等學校教育領域中的具體運用,它的出現從根本上改革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首先,校園網絡的發展和普及給計算機專業學生提供了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其次,校園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可以從根本上改革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要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個性化的特色教育,為學生提供自主和自動學習的空間,從真正意義上做到因材施教。陝師大的計算機專業免費師範生將在以後的工作中承擔起教育教學等任務,他們應該掌握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知識,學會使用校園網絡進行今後的中國小教育。通過使用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絡,創造出特定的學習環境,從網絡上攝取大量的文化知識,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從而真正實現自主式交互學習。

4、給免費師範生提供理論聯繫實踐的鍛鍊機會

西部地區計算機專業免費師範生在大學畢業後大部分都要走向西部地區的中國小進行信息或計算機技術的教育工作。這些免費師範生在掌握了紮實的計算機技術專業理論知識以後, 應更加學會理論聯繫實踐。學校應多給予免費師範生計算機技術教學實習以及其它社會實踐的機會,學校可聯繫一些西部地區的中國小、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讓計算機專業免費師範生進行計算機技術教學實習, 讓他們和當地中國小生接觸,並親身感受到做計算機技術教師這個職業的神聖和責任的重大。通過教學實習,可以大大的提高計算機專業免費師範生的專業素養。另外, 應鼓勵計算機專業免費師範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鼓勵他們多去公司實習,瞭解一下計算機研發公司的最新產品和技術,或參加一些像課件製作方面的比賽、程序設計方面的比賽等活動, 以培養和加強計算機專業免費師範生的實際動手和創新能力,為以後運用到教學工作當中打下良好基礎。

四、結語

本文分析了計算機專業免費師範生的教育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高校師資力量建設、實施計算機技術與大學課程合理整合、完善和加強高校多媒體網絡的建設、給免費師範生提供理論聯繫實踐的鍛鍊機會等,從而改進計算機專業免費師範生教學質量,提高西部地區中國小教師人才的培養水平。

【參考文獻】

[1] 範虹。 論免費師範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J].中國電化教育,2011(5)31-34.

[2] 王衞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策略研究述[J].電化教育研究,2012.229(5)103-109.

中教免費論文範文 篇四

【論文摘要】免費師範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構建與實施,是完善免費師範生培養政策體系的重要課題。應通過嘗試構建統一的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積極開展職業錨的認定,進行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服務,設計、啟動和重視大學各個年級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免費師範生進行自我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高師範生免費教育政策的實效性。

一、建立統一的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

實施免費師範生教育政策就是培養能立足基層、紮根基礎教育的中國小教師。目前看來,在思想理論層面上,六所試點高校一直高度重視免費師範生的職業規劃教育,但現階段免費師範生培養仍處於教育探索期內,難免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國家應該組織專家,廣泛論證,調查實證,建設統一的免費師範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結束目前各試點高校各自探索難免有失偏頗的現象。統一的免費師範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注重做好兩個結合,一是入學教育與學業規劃教育結合,二是學業規劃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結合,對免費師範生進行四年連續的學業規劃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設置要有教師教育特色,具有連續性,分年級開設,目的明確,定位分明。課程內容設置活潑多樣,注重理論性與實踐性、趣味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為了儘早結束目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流於形式的現狀,應該將其課程納入教育培養計劃,安排一定的課時量和學分。增強實踐環節,以平時考察取代考試的方式,喚醒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培育教師職業意識,儘早進行合理的學業、職業生涯規劃。

二、開展職業錨的認定,進行個性化的職業規劃指導服務 各試點高校依據《《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師範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中的規定,為師範生與非免費師範生提供二次選擇的機會,就是尊重學生個性選擇的體現,有助於學生識別個人的職業抱負模式和職業價值標準。各試點高校要大力號召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創造鍛鍊機會,促使學生髮現未來自己的優勢所在,幫助他們認知自己的職業錨類型,究竟屬於技術或功能錨型還是管理能力錨型,最終為免費師範生明確奮鬥方向,建立自信心,從而有效地管理自我,造就富有個性、有核心競爭力的教師、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家服務。

三、重視大學各年級階段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大學生學業生涯是一個不斷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階段性的短暫歷程。對於免費師範生來説,四年的學業生涯是由一個師範生再到教師角色轉化的職前培養過程。在四年當中的每個年級階段,免費師範生都會呈現出不同的心理特點和預期。依據國家、試點高校和用人單位的要求以及免費師範生在各個年級階段中表現出來的不同特徵,構建免費師範生各年級階段學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助於學生學業、教師職業可持續發展,對學校教育培養質量的提高也有着深遠的影響。

構建免費師範生學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堅持“一箇中心”即服務以促進免費師範生教師職業可持續發展力為中心,注重學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大學生學業完成、道德精神、素質能力、教師職業發展教育的持續影響力,形成大學生樂觀向上、自覺踐行的良好精神狀態。

中等教育論文 篇五

[關鍵詞]遠程教育;學術期刊;文獻計量;內容分析

[中圖分類號]G7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08(2012)02-0070-07

一、研究的必要性

作為學術成果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學術期刊至今依然保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對學術期刊的研究,也一直是相關研究者、編輯們關注的焦點。

考察近年來對學術期刊的研究,大多從如下角度對某學科的某一份或幾份雜誌做相關分析。

(一)對學術期刊所載學術論文的被引相關情況的分析

此類分析主要包括:某學科相關學術論文的數量、文章被引頻次、載文被引的主題類型分佈、被引文章的年代分佈、被引半衰期等。如:李小敏分析了《大學教育科學》雜誌從2003年到2006年的載文被引情況;姜志靜就《教育與經濟》雜誌的載文被引情況作了分析;尹蘭研究了《情報學報》雜誌1994年至2006年所刊載學術論文的被引情況:崔薇等開展了中國網絡輿情研究文獻的計量研究。並對被引文章的年代分佈做了分析;陳彬、王義娜四分析了《教育與經濟》雜誌近5年的學術論文及引文,在一般的計量分析之外還討論了被引半衰期。

此外,還有對高被引文章的分析,此類相關研究較多,如:金梅、熊愛民研究了某機構2000年至2006年所發表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論文中的高被引文章:李延延等參照CSSCI所提供的數據研究了《電化教育研究》雜誌的高被引文章:宋偉萍同樣基於CSSCl2004年至2006年的數據,分析了心理學期刊中的高被引文章:鍾玉傑等回顧並分析了我國護理教育10年的研究熱點,重點分析了護理教育相關學術論文中的高被引文章;王菊香、宋春燕研究了《護理學雜誌》1998年至2007年所刊載的學術文獻中的高被引文章:許雲研究了《大學圖書館學報》期刊,重點分析了該期刊的高頻被引論文,並基於此分析了作者情況;吳衞華等對《教育與經濟》期刊2003年至2008年所刊載的學術文章進行了被引定量分析。其中重要的一個分析維度就是高被引文章的分析;周仕德、張明富基於CSSCll951年至2006年的數據,分析了我國曆史教育類學術論文中的高被引文章,進而梳理了我國曆史教育研究的發展脈絡:姜華等對我國2007年至2009年的高等教育期刊進行了文獻計量與可視化的研究,關注了我國高等教育期刊高被引文章的分佈和特點:在徐婷對《教育研究》雜誌1994年至2007年所載文獻的被引分析中。對高被引文章的分析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角度:孟秀麗也針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雜誌十年內的高被引文章的情況作了統計分析;劉蘭桂、李超運用CSSCll998年至2007年的相關數據,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研究文獻中的高被引文章;蒲豔春等則分析了《高等農業教育》雜誌的高被引文章。

關於某一個或某一類機構所發表的學術文章的專門研究也可以歸入此類,此項分析可以從一個重要層面判斷機構學術研究的實力和現狀。如:金梅、熊愛民通過對發表文章的計量分析,研究了貴州教育學院人文社科類研究的狀況:楊波對我國民辦高校近年來的研究論了計量分析:陸根書、劉敏則從發表文章的計量分析角度剖析了我國高校的學科競爭力及學科建設成效:劉婧等圈基於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對江蘇廣播電視大學科學研究概況做了簡要的分析:龔放基於CSSCI 2005年至2006年的數據,提出了我國教育學研究領域機構、地區的學術影響力報告。

(二)對學術期刊所載學術論文的作者的分析

對學術期刊所載學術論文的作者的分析,包括對被引文獻作者分佈、作者合作意識、第一作者累積被引情況、高頻被引作者等的分析,以及對某學科核心作者及其影響力的分析,等。如:李小敏在對《大學教育科學》雜誌2003年至2006年所刊載文章進行被引分析時,關注了該雜誌被引文獻的作者分佈情況,發現了一批被引頻次較高的作者及來源機構;李延延等採用CSSCI的數據分析了《電化教育研究》雜誌的學術影響,其中重點關注了高頻被引作者及其被引頻次;尹蘭從第一作者人數、第一作者人均被引量、第一作者累積被引情況、作者合作意識等角度分析了《情報學報》雜誌1994年至2006年所刊載論文的作者情況;金梅、熊愛民分析2000年至2006年貴州教育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狀況時,關注了該機構人員所發表的人文社科類學術文章的作者被引頻次、高被引作者等:許雲在其研究中重點分析了《大學圖書館學報》的高頻被引論文和作者情況;王義娜等計量分析了《現代大學教育》近五年的載文及引文;司林波、趙曉冬在評價《比較教育研究》雜誌的學術影響力時,關注了第一作者的來源機構:孟秀麗在其研究中分析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雜誌1999年至2008年高被引作者的分佈;周仕德、張明富在研究我國曆史教育五十五年曆程的過程中,利用高產作者、高被引作者數據分析了《歷史教學》雜誌的作者學術影響力:姜華等在研究我國高等教育期刊文獻時,利用文獻引文網絡分析的Gite SpaceⅡ可視化軟件,進行了包括作者共被引分析在內的分析,揭示了2007年至2009年間高等教育學研究領域的熱點研究問題及權威人物等;龔放、白雲則通過對2000年至2004年間我國教育研究領域學者“發文量”和“成果被引”兩方面的統計分析,進一步分析了我國教育研究領域學者的影響力:魏順平等在研究我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研究人員科研績效時,採用的數據有第一作者中的高產作者及分文數、第一作者文章的總被引頻次、篇均被引頻次,進而計算了所有作者的h指數。

(三)對期刊所載學術論文所屬學科的分析

對期刊所載學術論文所屬學科的分析包括:通過對文章的關鍵詞、所屬學科類別和研究層次、語種分佈等的分析來剖析該學科的相關情況。如:鍾文娟研究了《教育與經濟》雜誌1985年至2009年所刊載的學術論文,測定並分析了這些學術文章的核心作者:孫毅等基於對相關學術文章的分析,開展了基於知識圖譜的工程教育前沿成果的研究。

(四)基於學術論文。對學術期刊本身的分析

對期刊本身的分析涉及對被引文獻的期刊分佈的分析,以及對某一期刊所刊載論文的總量、被引用情況、載文作者地區分佈和載文文獻類型、影響因子等的分析。亦包括對共

被引分析等的分析。如:崔薇等在對我國網絡輿情研究類文獻進行計量分析時,實際上分析了刊登網絡輿情研究文獻的期刊在某些方面的總體特點:劉晉飛基於CSSCl2000年至2010年的數據,分析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刊載論文總量及被引用情況、載文作者地區分佈和載文文獻類型等;尹蘭Ho在分析1994年至2006年的《情報學報》雜誌時,把關注點放在被引情況分析上,包括髮文及被引情況、被引論文頻次、被引論文作者、受各類基金資助的被引論文等:蒲豔春等統計分析了《高等農業教育》雜誌載文的被引文獻數量、歷年被引文獻情況、被引文獻作者和被引文獻作者機構等;王義娜等對《現代大學教育》雜誌五年的載文及引文進行了計量分析,分析涉及載文量、作者、基金資助、引文率、篇均引文量、引文語種、引文類型、引文年代等來源期刊指標以及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立即指數、被引半衰期、期刊他率等被引計量指標:龔放利用CSSCl2005年至2006年統計數據中的被引總量、影響因子和被引廣度等指標分析評價了我國教育學期刊的影響力:司林波等同樣利用CSSCI的數據,從總被引次數、影響因子、即年指標、論文地區分佈、基金論文數、高頻被引論文等多個角度分析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雜誌的學術影響力;史素梅、何小鳳對《教育探索》雜誌2005年至2009年刊載的學術文章進行了引用頻次分佈、選題分佈、被引論文年代分佈、引用核心期刊分佈等方面的被引統計分析;蘭天、何小鳳則對《職業技術教育》雜誌2005年至2009年刊載的學術文章進行了載文被引分析:許振亮等開展了基於知識圖譜的國際高等工程教育學科前沿的研究。他們研究的依據是對國際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17種期刊進行的科學計量分析:胡玥分析了CSSCl2004年至2006年統計學期刊的影響因子、被引次數、被引速率等指標,基於此整體評述了統計學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李小娟、唐雲富也利用CSSCI的數據,比較研究了《比較教育研究》與同類期刊在綜合引證指標上的差異;趙韜、陳富定量分析了近十年《教育科學》雜誌載文的被引情況。

如果集中關注關於遠程教育學科及相關學科(如:教育技術)的學術期刊和學術論文的研究,相關文獻表明,目前這類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人員科研績效的評價,學科國際化程度,被引文獻、作者與引文年代的分析,以及對關鍵學者的研究。如:樑振輝、魏順平採用Hitch指數(簡稱“h指數”)方法以及與之相近的w指數方法。通過對中國知網(CNKI)中國引文數據庫收錄的教育技術學領域的CSSCI來源期刊在1998年至2007年所刊發論文的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1998年至2007年10年間中國大陸地區教育技術學領域研究人員的科研績效進行了評價,分析得到了1998至2007年中國大陸地區教育技術學領域最具科研績效的前30位研究人員:朱祖林基於Thomson Reutem公司開發的學術文獻信息檢索平台ISI Web of Knowledge。採用計量分析和內容分析方法,從論文和引文兩個側面,測度中國遠程教育在國際視野裏的顯示速度、顯示廣度和顯示深度;魏寧統計分析了電教兩刊關於教育技術文獻的引用情況:路秋麗嘴的研究通過中國知網(CNKI)和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的若干數據庫對教育技術研究領域的研究者進行發表文章數、被引文獻數、被引文獻比例、被引頻次等多項指標的計量分析。從中分析出16位最具影響力的關鍵學者。並進而對這16位關鍵學者的工作單位、指導碩士論文數量、歷年數進行調查和統計分析,從而試圖展現這16位關鍵學者的學術表現。

二、研究數據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擇了1990年至2011年公開發表的、刊載在遠程教育期刊上的,遠程教育或相關領域(如:在線學習、E—learning、網絡學習等)的中文學術論文作文獻計量學分析和內容分析。

研究所採用的數據主要來自於CNKI中國引文數據庫中被引次數排名前4萬的期刊文獻,獲取文獻時採用的關鍵詞為“遠程教育”。根據CNKI所提供數據的情況,分析中凡是涉及分組的數據主要來自於前4萬條記錄,凡是涉及排序的數據只在800萬條記錄以內有效。研究數據查詢和獲取的時間為2011年10月26日。

參考已有的相關研究,在本研究的計量學分析中,選擇的計量分析數據包括一般性的學術論文特徵數據(如:文章所屬學科類別、期刊主辦單位、資助基金項目、高產作者、前40個高產機構的作者來源、各年份發表文章數量)和高被引文章的特徵數據(如:高被引文章的來源期刊、發表年份、第一作者、作者合作性、下載頻次)。內容分析則是基於以上數據展開。

三、對全部遠程教育學術論文的分析

首先,對全部遠程教育期刊刊載的學術論文,從文章所屬學科類別、期刊所屬類別、資助基金項目、研究層次、前40位高產作者、前40個高產機構的作者來源、各年份發表文章數量等角度進行分析。

(一)所有文章所屬學科類別分析

據統計,遠程教育學術論文主要集中在表1所示的學科當中。其中。文章數量排名前16位的學科當中,6個是與教育密切相關的(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成人教育與特殊教育、高等教育、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中等教育、職業教育),與之相關的論文9177篇,佔55.3%:其次是與技術相關的(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互聯網技術、電信技術),涉及的論文為5950篇。佔到35.9%:兩廂合計達到了91.2%。這一結果清晰表明,遠程教育類的學術論文與教育和技術密切相關。的確,遠程教育始終是和現代信息技術密切結合的教育形式。

而從圖1可知,遠程教育類學術論文集中分佈在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成人教育與特殊教育這三個學科當中,這三類學科中的遠程教育論文佔全部遠程教育論文的78.6%。可見,遠程教育研究在技術方面主要圍繞着計算機及其應用展開,理論的研究和管理的研究佔到了很大的份額,而成人和特殊需要人羣是非常需要遠程教育的人羣。遠程教育類學術論文分佈在多學科類別中,這表明遠程教育是一個綜合的、跨學科的學科,各個學科門類都對遠程教育的研究和實踐的發展有貢獻。學術論文在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相關學科上的集中,體現了遠程教育應用範圍廣,在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中都有廣泛的實用價值,遠程教育天然地需要關注成人學習者和弱勢人羣的學習需求,目前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但依然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們去做。其次。體現了遠程教育中的技術發展脈絡,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對遠程教育的影響至關重要,信息技術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從最早的單純應用,到後來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的綜合性應用,逐漸走向科學化、系統化。從現在遠程教育學術論文的組成來看,技術應用和教育理論已經是並且還將繼續是遠程教育研究的兩大支柱,對實踐的關注和進一步的研究是以這兩大支柱為倚靠和基礎的。

(二)期刊主辦單位類別分析

本研究統計了刊載遠程教育類學術文章數量排名前40位的學術期刊。結果表明,作為我國遠程教育中堅力量的廣播電視大學系統(包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地方各級廣播電視大學),目前擁有較成熟的遠程教育類學術期刊(含學報)共25種,在1990至2011年期間刊載了3846篇遠程教育學術論文。其他單位主辦的遠程教育相關期刊同期共刊載遠程教育學術論文2069篇。由圖2可見,中央和地方廣播電視大學主辦的學術期刊是遠程教育學術成果發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這些學術期刊已經成為遠程教育學術成果發表和分享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當然,數量與質量並不能絕對地畫等號,質量上的追求是學術期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數量與質量,孰重孰輕?如何在追求質量的同時兼顧數量?值得期刊主辦單位思考。

(三)資助基金項目分析

在本研究所採集的遠程教育學術論文中,334篇文章屬於部級/部級基金項目的成果(佔標註基金項目文章的74.7%),110篇文章屬於省級基金項目的成果,3篇文章屬於其他類別的基金項目(加拿大國際開發署基金)。從這些數據可見,遠程教育類學術論文所屬基金項目主要集中在部級/部級。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遠程教育研究課題的水平:和基金項目相關的文章還不多,屬於部級/部級基金項目的課題也不多。這既需要遠程教育研究者努力提高研究水平,也需要國家提高對遠程教育研究的重視,多為此類研究提供資助。

(四)高產作者分析

本研究統計分析了所有遠程教育相關學術論文作者中的前40位高產作者,這40位作者發文數量都大於(或等於)10篇。最高的達到71篇。其中,有19位高產作者來自普通高校,21位高產作者來自各級廣播電視大學。可見廣播電視大學是我國遠程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但就高產作者的作品數量來看,來自普通高校的高產作者貢獻了404篇文章(57.5%),來自各級廣播電視大學的高產作者貢獻了298篇文章(42.5%),從這個方面來看。來自廣播電視大學的作者們還需要繼續努力。本項分析只按作者目前所在機構來統計,未考慮作者發表文章時所在機構是否是其目前所屬機構,因此研究數據可能會有偏差。

(五)前40個高產機構的作者分析

前40個遠程教育學術論文高產機構,貢獻的遠程教育學術論文均超過或等於47篇。研究發現,普通高校共18個(45%)高產機構,發表了1492篇(40%)論文;各級廣播電視大學共22個(55%)高產機構,發表了2223篇(60%)論文。從這些數據來看,高校平均發文量低於廣播電視大學。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普通高校對遠程教育研究的關注,更多的是受到我國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推動:自1998年該項工程啟動以來,普通高校的網絡教育學院紛紛成立,由此在高校中聚攏了一批遠程教育實踐人員,加之高校原有的學術研究沉澱,使得高校遠程教育研究力量不容忽視。而我國各級廣播電視大學。自創辦以來,已經在遠程教育教學和研究方面積累了數十年經驗,出現較多高產作者也是很自然的。

(六)各年份發表文章數量分析

根據CNKI數據,統計了1990年至今的遠程教育學術論文數量。1995年之前規範的遠程教育學術研究文章極少,故不在分析範圍之內。從數據來看(圖3),從1997年起,我國遠程教育領域的學術論文開始激增,到2003年出現了高峯(1414篇),之後文章數量呈現平穩態勢,在小波動中略有下降。因為開展本研究時,CNKI並未採集到完整的2011年數據,因此2011年的數字不能代表這一年的情況。近幾年來。論文數量的穩定,表明該領域的研究進入階段性的成熟期,研究人員隊伍和產量也趨於穩定。這一發展趨勢是跟近年來遠程教育實踐的發展密切相關連的。未來該領域的學術研究和學術文章的質量與數量的發展,應當還是跟當時遠程教育的實踐發展態勢密切相關。

四、高被引文章的分析

本研究採集了遠程教育領域被引頻次排名前500名的文章,以此作為“高被引文章”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相關分析主要從高被引文章的來源期刊、發表年份、第一作者和作者的合作性、下載頻次等角度來展開。

(一)來源期刊

表2列出了刊載高被引文章數量大於或等於3篇的23份期刊。由表中數據可知,這些期刊與遠程教育、教育技術、計算機相關度最高,可見高被引文章的來源期刊都集中在這三個領域。其中,刊載高被引文章最多的是《中國遠程教育》雜誌(共131篇,在500篇高被引文章中佔到了26.2%)。刊載高被引文章數量排前五位的期刊共刊載高被引文章261篇,佔500篇的52.2%,可見這些雜誌是支持遠程教育學術文章發表的核心力量。此外,發表過遠程教育類高被引文章的期刊,有些並不是遠程教育領域專業期刊,可見,遠程教育學術研究成果的發表還是有一定的分散性的,多樣化的來源也帶來了成果分享的多元化。

(二)高被引文章發表年份分析

表3統計了各年度的高被引文章數量。1998年之前,沒有高被引文章,這也反映了1998年之前的遠程教育研究還在初創期,各方面的實踐也都不成熟,反映在研究成果的呈現上,就是缺少高質量的、值得後來者多次引用的學術文章。自進入1998年,我國遠程教育實踐完成了最初的系統構建,相關學術研究也逐步展開。2001年高被引文章數量達到峯值(82篇),並在2002年、2003年繼續保持在高峯狀態,直到2004年開始慢慢下降。2004年及其後的下降態勢,可以從一方面説明我國遠程教育經典理論構建的一個階段接近結束。我國遠程教育學術研究經過早期關注新技術的應用,到後來,借鑑外來經驗和理論同時基於本國實踐構建本土化理論框架。再到目前,在原有理論框架的基礎上,反觀實踐,開展了實踐與研究的互動。這一系列過程,反映在學術論文的發表上,在數量和主題上都有可以對照的趨勢變化。

另外,由於對文章的引用將在文章發表後多年內持續進行,因此目前的數據並不能説明2004年後的文章質量不如從前,還需要在今後繼續關注。2008和2009年高被引文章數量偏低,也説明這一點。

(三)第一作者分析

據統計。發表超過2篇高被引文章並署名第一作者的作者共12位,見表3。另外還有21位作者各有2篇文章、380位作者各有1篇文章為高被引文章。表4中排名前幾位的作者,目前已然是該領域的知名學者。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高被引文章比較集中在幾位作者名下,而大部分高被引文章分佈較為分散,這説明遠程教育領域的科研力量羣體較大,成員數量較多,一方面體現了遠程教育研究寬廣的“羣眾基礎”,後繼有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尖端的科研力量有待錘鍊,還需要更多能撐起該領域科研大旗的領軍人物。

(四)高被引文章作者合作性分析

在前500篇高被引文章中,僅有一位作者署名的文章有218篇,兩人或以上合作的文章有282篇。從圖5可以看出,單獨寫作與合作寫作各佔半壁江山。從目前科研發展的趨勢

來看,合作完成科研課題並共同發表科研成果將是一個重要的趨勢。單人單槍的力量畢竟有限,未來將是一個合作共贏的時代。

(五)高被引文章下載頻次的分析

分析500篇高被引文章的下載頻次(見表4),被下載次數超過2000次的文章有2篇,1000到2000次的文章2篇,大部分文章的下載次數集中在500次以下,下載次數在100到300次的文章最多,共267篇,佔到了53.4%。文章被下載的次數能從一個側面表明該文章被關注的程度。結合對被引率和下載頻次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高被引率和高下載頻次是有一定的相關性的,但不是呈現絕對的正相關。

五、我國遠程教育學術期刊文章計量分析的幾點結論

綜合以上對我國遠程教育學術期刊文章的計量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其一,由我國遠程教育學術論文的學科分佈可知,我國遠程教育研究是集中在教育領域。並與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密不可分。這一特點還將在未來繼續保持下去,未來的遠程教育研究仍將紮根在教育的土壤中,並緊扣技術發展的脈搏。從所分析的學術論文在“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等技術類學科上的分佈和“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等教育類學科上的分佈來看,技術和教育將是遠程教育學術研究的兩大支柱,由此也可以自然推論:技術和教育還將是遠程教育實踐的兩大支柱。

其二,分析我國遠程教育全部學術文章和高被引文章的來源期刊,同時分析各相關機構發表遠程教育學術文章的數量。以及高被引作者的來源機構。都可以看到,我國各級廣播電視大學已經成為中國遠程教育學術研究的重要力量。尤其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隨着我國遠程教育事業的蓬勃開展,廣播電視大學系統在遠程教育學術期刊的數量、學術文章的數量、學術文章作者數量方面。都有不可忽視的貢獻。未來,廣播電視大學系統自身值得在遠程教育相關學術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培養中堅研究力量,貢獻更多優質的學術研究成果,同時也要專注於辦好學術期刊,打造優質高效的學術成果交流分享平台。當然,外界也應當在各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持。

其三,綜合考察全部遠程教育學術論文和其中的高被引文章。可以發現,2001年到2003年都是遠程教育學術研究文章發表的高峯年度。這幾年間,遠程教育學術論文總體數量不斷上升並在2003年達到高峯,高被引文章數量也同時保持在峯值狀態。可以認為這段時期是我國遠程教育研究成果發表的一個黃金時期。從已有數字也可以看到,通常是在遠程教育實踐開展一段時間之後,相關研究成果才陸續推出並逐步達到高峯。而在高峯年度之後,將進入穩定中略有下降的時期。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啟動,極大地推進了我國遠程教育實踐,由此帶來了幾年後(21世紀初期)我國遠程教育學術成果的豐富呈現。未來遠程教育學術研究成果的發表也將是一個平穩發展的階段,在經歷了這個階段之後,有可能迎來又一個黃金時期。如何在平穩時期踏踏實實積累研究經驗。如何迎來下一個黃金期,自然是遠程實踐者和研究者要關心的,但這也是遠程教育學術期刊發展和培育選題的契機:如何在積累期挖掘和關注有價值的選題,如何引導和聚集研究者,這都是學術期刊可以做的。

其四,若分析遠程教育學術論文的第一作者,可以發現。高被引文章比較集中在少數幾位專家級作者名下。除此以外的高被引文章分散分佈在眾多作者名下。這一方面説明遠程教育研究有寬廣的“羣眾基礎”,未來後繼有人:另一方面也説明了尖端的科研力量有待錘鍊,還需要更多能撐起該領域科研大旗的領軍人物。若分析作者的合作性,可以看出,高被引文章中單獨寫作與合作寫作的論文數量接近。如何培養遠程教育研究人員,是遠程教育實踐機構和研究機構共同關注的課題。而如何扶助相關機構培育遠程教育研究隊伍。則是遠程教育學術期刊需要下大力氣琢磨並切實推進的事情。

其五,本研究在考察遠程教育學術論文與所屬基金項目時發現:與基金課題成果相關聯的文章還不多;但在標註了基金項目的文章中,74.7%的文章是部級/部級基金項目成果。這一方面説明遠程教育學術研究還可以努力爭取更多的基金支持。藉助外力為研究注入活力:另一方面也説明已有的和基金項目相關的研究成果的水平還是比較高的。總的來説,遠程教育學術研究相對整個教育研究來看,實力有待繼續增強。

六、結語

中等教育論文 篇六

研究發現高效的教與學的改革可以分為以下兩種(Jensen,2012):“推”型改革——推進:通過提供教學新內容和支持改善現行做法來產生改變的動力。“拉”型改革——強制:通過設置教師和學生必須達到的新標準來進行規則變革。“推”與“拉”並行的政策確保了所有教學改革都向着正確的方向發展。教學改革的實質就是行為的改變。只有當校長、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改變了,結果才可能會改變。但是對於政策決定者來説,要想影響改變其他人的行為是困難的。一些關於行為改變的文獻闡述了人們會在以下情況下發生行為改變(LawsonandPrice,2003):有堅信的目標有自始至終的楷模有新行為的技術和能力有強化的評估系統

2.實踐案例

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在改革初期,香港用了20個月的時間調查其教學現狀。許多學者、商業領袖、校長以及教師都給此次教育改革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這個調查的結果增強了香港教育部門對於此次教育改革背景的深度理解,同時也決定了之後所有的教學改革目標。改革理念:香港的改革圍繞一箇中心目的:促進學生的學習。研究表明以往香港學生的學習模式是以考試為目的、缺少“思考、探索、創造”空間。整體教學成為了單向傳輸模式和被動學習模式。改革後,香港學生將被要求積極參加互動、創造和探索新知識的學習活動。香港認為提高教學是促進學習的最重要的措施手段。香港希望學生能夠提高學習能力而不單純是對知識的獲取。因此,他們希望教師能將知識的直接傳輸變為一個更具啟發性的授課方式(CurriculumDevelopmentCouncil,2000):這些包括了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以及提高以自主探究為主的學習能力。香港同時引入了集成式學習領域而不是區域化的科目學習。集成式學習讓學生超越了僅僅專注於從課本學習的途徑,而是為其提供了更多樣化的課程學習與教育資源。形成性評估是則強調展示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不僅僅是他們學會了什麼。改革實施香港的成功源於其詳細而精確的全體系改革方案。它在措施設計的同時進行了實施辦法的策劃,重點在於如何通過實施改革來最終促進學習。

香港利用了教育體系中的每一部分作為實施工具來改革其教學方法。具體描述如下(Jensen,2012):課程改革是“推”型改革,是改變教學方法的關鍵。課程改革將教師的教學思維從“學生應該學習什麼”轉變為“學生如何學習”。這使得老師更注重提供“學習經驗”而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整個新的教學課程框架提供了學生學習經驗和時間教學策略的例子。學生評估體系是主要的“拉”型改革策略。學生評估系統的改革主要體現在從關注筆試和測試學生已學知識的考卷轉變為更廣泛的評估工具和評估機制用於最終評估學生學習的能力。具體表現為香港取消了高風險的公共考試來緩解學生和老師備考的壓力,給予他們更多地能專注於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引進了學習評估系統(形成式評價)來幫助教師認識學生學習情況並在必要時改變教學方法;引入校本評估,幫助教師評估筆考無法獲得的學習信息。校領導在改善教育實踐方面至關重要。香港在每個學校增設了改革項目執行領導人這一關鍵崗位。因為這些領導先前已經接受了課程和教學方法改革方面的培訓,使得他們能夠幫助別的教師來完成每個課堂的改革。建立了學術研究基金與學校合作實施教學改革。教師專業發展以及學校的支持對於實施學校和課堂的行為和文化改革不可或缺。香港的老師必須謀求職業發展,學校非常重視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根據專業發展框架協議,學校為教師們實施改革提供了專家支持,這份支持包括協作其課程計劃、教學研究和發展項目。同時,教師教學和工作時間的改變提高了教師間合作、學習和能力的培養。引入協作課程模式和建立課堂觀摩制度能幫助教師們相互學習,提高教學水平。學校問責制的建立。每個學校建立了問責機制來監控、評估和督促教師實踐改革。同時,加大校長和教師的自治權力對於改革的實施也是至關重要的。綜上所述,香港的成功取決於其建立了一個完善的教育體系,這對東亞各國甚至歐洲其它教育大國來説是個值得學習的典範。

中教免費論文範文 篇七

猜想是人類認識中最活躍、最主動、最積極的因素。數學猜想,實際上是一種數學想象,是探索數學規律和本質的思維活動,是學生有方向的猜測與判斷,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覺的推斷,在學習過程中,有些情況下猜想比較證明更為重要。學生在猜想過程中,新舊知識的碰撞會激發智慧的火花,提高數感、發展推理能力、鍛鍊數學思維。所以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大膽猜想,創造性的學習數學,主動地獲取知識。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不同內容,挖掘可供學生猜想的因素,創設猜想的情景,引導學生大膽去猜想,去嘗試。

新課前猜想,激發學習數學的動機

牛頓説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明。”猜想運用在對新知識的探索起步階段。這個時候調動學生積極的猜想,有利於架起已知與未知的橋樑,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數學的動機。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外角和》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外角和等於180°和推求方法,我們可以要求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去探索四邊形、五邊形的外角和,看有什麼發現,再提出n邊形的外角和的猜想,並引導學生驗證,得出“n邊形式外角和等於360°”,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

教學中猜想,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加入猜想這一“催化劑”可以促進學生的多角度思維,加快大腦表象形成的速度,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

在教學《勾股定理》時,利用教具來引導學生觀察、歸納、猜想。首先可以提出問題:“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有什麼關係?”,引導學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邊分別作正方形,然後演示教具觀察三個正方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這樣學生就會猜測到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隨後再引導學生利用直角三角形拼成正方形後通過計算面積來進行驗證。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提出學生自己動手拼一拼,還有新的拼法來驗證勾股定理嗎?學生很快就開始了積極的思考,興趣也有了,學習也主動了。

經歷猜想,它調動了學生的思維,使其處於興奮狀態,發展了學生的潛能。數學的學習,對學生如同科學發現的過程,所以在學習中不斷演繹着猜想、發現、驗證、再猜想、再驗證,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從模糊到清晰,從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最終學會學習的方法。 練習中猜想,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要教學生的數學猜想,必須有行之有效的辦法和切合實際的途徑,既要在教材的內容和習題中給學生更多猜想的餘地,也要注意在課堂採取發現式的教學。我們知道,數學解題訓練、探討數學問題,對培養學生的思維力和創新意識有着積極的作用。因此,在練習題的選擇設計中,也應為學生的數學猜想提供機會。

例如:在七年級數學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

填空,並通過觀察、分析,説一説你有什麼發現?

1+3=()=()2

1+3+5=()=()2

1+3+5+7=()=()2

1+3+5+7+9=()=()2

……

想一想:1+3+5+7+9+……+(2n-1)=?,學生可以通過探索、討論,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規律。

猜想讓人更加聰明,更具創造性,鼓勵學生積極去猜想,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但學生的猜想可能出現不同的結論,不論學生的狀態是積極主動的,還是消極被動的,這都是正常現象,教師要在學生的猜想中發揮“主導作用”。引導他們合理地猜想,使學生更有信心,更好地發揮猜想,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在數學猜想教學法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創設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給學生猜想的時間和空間

“有利於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學生是課堂上學習的主人,學生進行數學猜想,是對數學問題的主動探索。教師應提供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使他們勇於猜想調動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探求新知的慾望。

引導學生學會猜想,提高猜想的有效性

在學習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內容,引導學生學會正向猜想和反向猜想。正向猜想是根據已有知識,按照常規有序的探索新知識,是利用遷移學習新知識的一種方法。例如從複習圓的面積公式,到讓學生猜想圓心角是1度的扇形面積怎樣計算,進而猜想圓心角為11度的扇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長期這樣學生對正向猜想就會比較自覺地進行。

反向猜想是指換個角度按常規相反的方向猜想,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的一環,要精心設計。

猜想與驗證相結合

任何猜想都要經過驗,才能確定它的普遍意義,驗證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的過程。只有猜想沒有驗證是一種空想,把猜想和驗證相結合,才能產生猜想的良性循環。

中等教育論文 篇八

論文摘要:19世紀中後期英國社會興起的科技教育運動改變了英國教育的古典傳統,打破了古典教育的壟斷局面,奠定了現代科學在英國教育中的地位,促成了英國教育從社會邊緣向社會中心的轉移。l9世紀中後期英國的科技教育運動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得益於政府和社會各界將科技教育置於重要的戰略地位,政府採取了適當的干預策略,在運動開展過程中正確處理了科技教育與古典教育的關係,注重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的協調發展,特別是加強了實驗教學和實驗研究。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19世紀中後期英國科技教育運動的順利開展,同時也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19世紀中後期,在面臨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激烈競爭和嚴峻挑戰的背景下,英國社會掀起了一場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科技教育運動。這場涉及高等、中等和成人教育等領域的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英國教育的古典傳統,使科學技術正式步人了英國教育舞台的中心,教育也由此實現了從社會邊緣向社會中心的轉移,進而成為英國工業經濟發展的“助推劑”。19世紀中後期英國的科技教育運動是如何興起並最終取得成功的?從歷史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加以分析、總結,有助於拓展學界對19世紀中後期英國教育變革的認識,並對我國科技教育的發展有所借鑑。

一、科技教育被置於關乎國運興衰的戰略地位

19世紀中後期英國的科技教育運動是在世界經濟增長方式發生變化、國際間競爭日益加劇、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面臨挑戰的背景下興起的。17世紀至18世紀,作為第一個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英國憑藉政治體制的優勢,藉助部分領先世界水平的發明創造,利用豐富的煤、鐵等自然資源,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迅速崛起,成為世界霸主。然而,正當英國人在大英帝國的美夢中沉醉之時,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而來,英國原有的優勢迅疾消失殆盡。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漸處下風的形勢使英國人開始認識到自己在科技領域的不足。英國科技教育的倡導者普萊費爾指出:技術領域“是我們英國人的弱項。我們有充足的思想,我們有足夠的手工技能,但是我們缺乏將這兩者連接起來的橋樑”。而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正是長期以來英國社會對科技教育的忽視,與法國、德國和美國等國相比,英國根本沒有建立起完備的科技教育體系。正如普萊費爾所説:“造成這種被動局面的一個普遍被認同的原因是法國、奧地利、比利時和瑞士都建立了相當不錯的工業教育體系,而英國則根本沒有那樣的教育體系。

19世紀中後期英國政府成立的多個委員會在調查報告中也表達了相同或相似的觀點,紛紛要求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儘快建立科技教育體系,以應對英國面臨的危機,延續大英帝國的輝煌。如1881年成立的塞繆爾森皇家技術教育委員會在對德、法等國的技術教育的現狀、技術教育對工業發展的貢獻等課題進行廣泛而深人調查的基礎上,發表了《英國和歐洲技術教育的概況》、《英、法、德、丹麥、荷蘭的農業教育》、《美國的技術教育》等報告。這些報告充分肯定了科技教育對工業發展發揮的巨大作用,強烈建議英國政府把科技教育擺在事關英國國運興衰的戰略地位,大力發展英國的科技教育事業。

在社會各界的強烈呼籲下,英國政府先後頒佈了《牛津大學法案》、《劍橋大學法案》、《捐辦學校法》、《技術教育法》等法案,這些法案很好地體現了重視科技教育的立法宗旨,為科學技術全面進人各級各類教育機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導和財力支持。如在(技術教育法》的指導下,“到1898年,英格蘭所有郡和郡自治市都採納了徵收‘一便士’税的做法。在160個地方當局中,共徵得39 000英鎊用於技術教育的税款。1900年至1901年税額增至106 209英鎊”。1890年頒佈的《地方税收法》(local taxation act),明確了從關税和貨物税中提取一部分用於自主技術教育的原則。在該原則的指導下,到“1898年,在總金額為807 000英鎊的關税和貨物税中,至少有740 000英鎊用於技術教育”。科技教育戰略地位的確立,為19世紀中後期英國科技教育運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政府注重對科技教育干預的策略

19世紀中期以前,亞當·斯密首創的自由放任和最小國家原則一直是英國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從這一觀點出發,人們普遍反對政府對教育的干預。但在普法戰爭之後,隨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自由放任的原則在英國社會受到質疑,國家干預的思想逐漸得到認可。到19世紀70年代,人們普遍承認缺乏國家干預是英國教育落後的重要原因,與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一樣,英國技術教育是自由市場和自願主義的犧牲品。正是在對自由放任原則的反思和修正過程中,英國政府逐漸放棄了對教育不加干預的傳統,轉而通過多種形式涉足教育領域的事務,推動科學教育的發展。

然而,在干預科技教育發展的過程中,英國政府非常重視策略性。在干預的方式上,英國政府通過成立皇家委員會,對科學技術教育事務進行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創造適宜的輿論氛圍,進而頒佈相關法律,以引導科學技術教育的發展方向,為達到一定標準的科學技術教育機構提供資助。從1844年5 月首次提出成立皇家委員會對牛津和劍橋大學進行調查,到1850年8月31日皇家委員會正式組建,期間經過了6年多的醖釀時間。委員會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才完成了調查報告。直至1856年,在調查報告的基礎上形成的牛津大學法案和劍橋大學法案才獲得通過。這兩個法案在引導這兩所傳統大學科學教育發展的方向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等教育領域,英國政府也採取了同樣的策略。1861年成立的克萊倫登委員會對公學的調查及相關的報告是1868年《公學法》的基礎,1864年湯頓學校調查委員會的調查及相關報告成為1869年《捐辦學校法案》的依據,1881年塞繆爾森皇家技術教育委員會的調查及相關報告則是1889年《技術教育法》的主要支撐。在相關法律的指導下,政府堅持採取以資助和引導為主的間接方式,而不是直接設立相關教育主管機構直接進行干預。

此外,政府這種間接干預科技教育的範圍是有限的。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國家輔助的技術教育主要是部分時間制的,具有實踐導向的,在管理上處於主流教育部門的邊緣。也就是説,以科學與藝術署為核心的各級政府對科技教育的資助以部分時間制的科學學校、夜校為主要對象,而對於相對規範的學制系統內的教育機構的資助力度則相對薄弱。

總之,儘管在內外壓力下英國政府突破了自由放任的信條,採取了一定的干預科技教育發展的措施,然而,這種干預是非常注重策略性的,且這種干預多是宏觀的、間接的,主要是方向上的指導。英國政府這種適度干預的策略使科技教育運動既獲得了了政策上的足夠支持和方向上的明確指導,又能夠堅持靈活自主的發展模式,為其取得良好的效果鋪平了道路。

三、正確處理科技教育與古典教育的關係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殊性及其濃重的紳士文化傳統,造就了“自由放任”的價值觀。“地主階級的文化、老式專業階級的文化和資產階級的文化一起同化的結果就是鄉村文化和保守主義佔主要地位,對工商業持懷疑有時甚至是鄙視態度,對科學和技術以及一切帶有功利主義色彩的事務漠不關心。由於這一階級始終控制英國的體制,就形成了外行管理而非專家管理的政治領導風格,以及不利於現代化和經濟發展的政策。反工業文化的主流地位據説導致英國抵制盎格魯式的傳授科學和技術的大學和中學,政府也就沒能完成教育體制現代化的任務。這種傳統紳士文化在教育領域中的反映就是重品格輕智能、重古典輕科技。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經濟、科技發展的巨大壓力和來自歐美等國的激烈競爭面前,英國勇於革新,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建立了以培養科學技術人才為宗旨的教育機構,在課程設置上引進科學技術領域的內容,開展實驗教學和實驗研究,科技技術教育的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英國以各級紳士為主要教育對象、以古典學科和數學為主要教學內容、以為教會和各級政府培養後備人才的古典教育傳統逐漸被突破,教育領域開始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

然而,在英國19世紀科技教育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教育的影響並沒有自動退縮。在教育理論界,紐曼的古典教育觀仍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他主張通才教育培養紳士品格,反對進行專業性知識(professional knowledge)的教育。在與古典教育的論戰中,斯賓塞提出的科學是人類最有價值的知識的觀點雖然頗具新意,但顯然沒有説服全體英國民眾,更沒有使古典教育觀的擁護者們心悦誠服。

不過,隨着古典教育與科學教育論戰的深人,古典文科與科學知識兼容幷包的觀點開始逐漸佔據上風。1867年,穆勒曾評論説:“讓我就當前關於高等教育中這場大辯論説幾句話。教育界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分歧,古典語言、現代科學和文科之間的爭論,普通教育是否就是古典教育—讓我用一個更巧妙的詞—是學文科呢,還是學理科……我對這些問題能有一個回答:為什麼不兩者都學呢?不兼有文學與科學的教育可以稱為好的教育嗎?科學教育教我們思考,文學教育教我們如何表達,難道我們不是兩者都要嗎?”

經過不斷的調試與磨合,古典教育與科學教育在自由教育的框架內實現了共同發展。劍橋大學在大力發展科學教育的同時,古典教育依舊保持着一定的生存空間。在劍橋大學的普通學位考試中,希臘語的《使徒行傳》、拉丁語或希臘語的古典著作、宗教改革的歷史均是必考科目。在自然科學榮譽學位考試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參考人數和通過人數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仍有很多學生參加並通過古典學科榮譽學位考試。1900年劍橋大學自然科學榮譽學位考試的通過人數為161人,自然科學因此成為通過人數最多的榮譽學位考試學科。與此同時,古典學科榮譽學科的通過人數為137人,是通過人數僅次於自然科學的第二大榮譽學位考試學科1895-1890年間,牛津大學古典學科榮譽考試的通過人數多達697人,遠遠超過自然學科榮譽學位考試的229人to。就是在新近成立的高等學校中,教學內容中也包含有一定比例的古典文科內容。倫敦大學設有東方語言、英國文學與寫作、法國語言文學、意大利語言文學、西班牙語言文學、德國語言文學、羅馬法等文科內容。英王學院的高級部傳授宗教和道德規範、古典文學、邏輯學、普通曆史等學科領域。

在中等教育領域,古典文科的影響更加穩固。

19世紀英國科技教育發展的歷史表明,任何一種教育傳統都有深刻的歷史淵源,科技教育的發展並沒有以丟棄古典文科教育的傳統為代價。在服務英國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發展的歷程中,科學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變革之後的古典教育依然保持其頑強的生命力。

四、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協調發展

科學與技術之間雖然在內涵、社會功能等方面存在着顯著的差異,但兩者之間存在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關係。科學就是人們通過各種認識活動獲得的關於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技術則是應用這些知識體系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和手段。科學雖具有文化、教育、哲學等方面的價值,但並不具有明確的、直接的社會目的。技術則是滿足現實需要而進行的發明和創造,追求的經濟、軍事和社會領域的直接利益,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時,科學與科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轉化。一方面,科學是技術發展的理論基礎,任何技術上的發明和創新都是某種知識體系的具體應用。缺乏科學知識的依託,技術的發明創造將如同空中樓閣、無源之水。另一方面,技術可以為科學研究提供工具,指明發展的方向。人類歷史許多科學上的重大發現都曾在發明、運用新技術的過程中獲得啟迪和靈感,科學是技術不斷昇華的產物。

19世紀中後期英國科技教育運動正是在人們對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係逐步認清和掌握的基礎上展開的。早在19世紀50年代,霍布斯鮑姆等人就曾明確指出,科學已經成為19世紀後半期技術發展的知識基礎,在純科學與其應用之間聯繫的欠缺是英國與法、德等國家相比存在的明顯劣勢。由於初、中等學校的課程為古典學科所壟斷,傳授的科學知識十分有限,學生畢業後缺乏學習技術知識的理論基礎。雖然經過學徒制的訓練,英國工人在多種生產工藝的實踐技能與常識方面並不遜色於外國同行,但“當在實際生活中兩個人都要走上更高級的崗位的時候,英國工程師開始感覺到初等訓練的需要十分迫切,與外國工程師相比,對在他的視野下出現的新問題的判斷方面,他處於劣勢”。正是在對科學與技術關係深刻認識的基礎上,湯頓委員會建議第二類中等學校設置以自然科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為學生進人政府部門和工商業部門工作打下基礎。塞繆爾森皇家技術教育委員會的報告更是直截了當地建議把與工業生產存在緊密聯繫的基礎繪圖等課程列人國小課程,向學生講解直尺、圓規等繪圖工具的使用技能,為學生日後接受技術教育打下基礎。在這些皇家委員會報告和相關法律的指導下,各類初、中等學校課程體系中自然科學方面的內容顯著上升,技術教育的科學理論基礎得到進一步加強。正因如此,科學學校和夜校才堅持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並重,所設置的課程體系既包括數學、化學等科學理論方面的內容,也涵蓋繪圖、實用幾何學、鋼鐵製造、輪船運輸、制鹼等方面的技術教育課程。也正是因為有了相對紮實的科學理論基礎,參加倫敦同業公會技術教育促進學院教學活動的人數、參加並通過考試的人數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至1900年,通過倫敦同業公會技術教育促進學院考試的學生人數上升到14105人,與1880年的515人相比增加了13 590人。

五、重視實驗教學和實驗研究

科學實驗既是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的途徑,也是學習自然科學知識、驗證已知理論的手段,科學實驗具有研究和教育兩方面的功能。在19世紀中後期英國科技教育發展的過程中,科學實驗受到了應有的重視。在實驗教育方面,不論是高等學府,還是中等學校,不論是擁有幾百年歷史的古老學府,還是新近設立的教育機構,在發展科技教育的過程中都把實驗室建設擺在重要的位置,在實驗教學方面投人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湯布里奇公學、達利奇公學、伊頓公學興建了進行實驗教學的專用教室,購置了蒸汽機等實驗器材。牛津大學設立了克拉萊登實驗室,劍橋大學建起了卡文迪什實驗室。為了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卡文迪什實驗室專門為低年級的學生設立説明性實驗,幫助學生掌握實驗方法,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此外,劍橋大學還舉辦實驗物理學講座,設立協助教授開展實驗教學活動的實驗演示員職位,編寫出版實驗指導教材。在接受完劍橋大學實驗教學的基礎上,戈登、舒斯特、弗萊明等理論物理知識和實驗技能兼備的優秀人才脱穎而出,成為英國實驗物理教學與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倫敦大學及其他城市學院在進行實驗教育的過程中,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設立了實驗室,專門開設了實驗教學方面的課程,在培養學生的實驗意識、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在實驗科學研究方面,英國大學順應科學發展的規律,學習德國大學的成功經驗,成就斐然。以劍橋大學為例,藉助實驗科學的發展,劍橋大學在物理、生物化學、生理學等學科領域均湧現出具有突破性意義的研究成果。約瑟夫·湯姆森在擔任卡文迪什實驗室主任期間,以陰極射線為主攻方向,開展氣體放電理論的研究。在研究中他對法國科學教育佩蘭的實驗裝置進行了改進,重複驗證赫茲實驗,最後通過兩種不同的實驗方法測定陰極射線電荷與質量的比值,成功地發現了電子的存在。著名科學史專家丹皮爾在評價電子發現的重大意義時指出:“這個偉大的發現終於解決了一個古希臘留下的問題:即不同的物質是否有共同的基礎的問題。同時也闡明瞭‘帶電’的意義。電子的發現,標誌着現代科學革命的興起,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生物化學領域,霍普金斯與科爾經過大量的合作實驗,成功離析出純色氨酸,證實了“輔食物因子”(即維生素)的存在。福斯特、蘭利等生理學家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上,闡明瞭神經系統的基本機制,為神經系統的結構及功能理論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正是因為福斯特的重大影響,英國的生理學研究才能躋身於世界的顯赫地位。憑藉物理學、化學、生理學等學科領域的卓越成就,劍橋大學不僅成為英國科學教育的中心,而且被譽為世界物理學的聖地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搖籃,在世界科學史上佔據了重要一席。正如丹皮爾所説:“所謂各門科學之冠的數理物理學,再度在劍橋得到温暖的孕育之所,其後,在麥克斯韋、雷利爵士與湯姆森、盧瑟福諸人的倡導下,又創立了馳名世界的卡文迪什實驗室的實驗學派。經福斯特、蘭利與貝特森諸人倡導又創立了生物學學科,這樣劍橋就成為今天我們所知道的科學研究的重要中心。劍橋大學正是19世紀中後期英國科技教育運動藉助實驗教學和實驗研究實現迅速騰飛的縮影。

中教免費論文範文 篇九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們愈來愈清醒地認識到:未來世界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黨和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素質教育受到人們普遍重視,數學作為自然科學最基礎的學科,是研究客觀世界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很強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邏輯性,是中國小教育必不可少的的基礎學科,對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特別是在培養人的思維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替代的特殊功能.作為一門基礎而又非常重要的學科,教學內容中有許多的定義、公式、解題技巧和思想方法.學生如何消化基礎知識,掌握解題技巧和思想方法,進而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但要靠教師的“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學生會“學”. 在教學實踐中要想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就必須引導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此教學過程中,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重視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的激勵作用,通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説,教師應操縱或控制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各有關變量.在許許多多的變量中,學習動機是對學生的學習起着關鍵作用的一個,它是有意義學習活動的催化劑,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才能對學習積極準備,集中精力,認真思考,主動地探索未知的領域.在實際教學中,向學生介紹富有教育意義的數學發展史、數學家故事、趣味數學等,通過興趣的誘導、激發、昇華使學生形成學好數學的動機.例如,在講解等差數列前幾項和公式時,介紹歷史上關於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在講解極限概念時,通過介紹數學家劉徽的“割圓術”,使學生了解我國數學的發展歷史.引導學生向數學知識領域近進;在講解分段函數時,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個人所得税繳納辦法,這樣通過問題的引導啟發,喚起學生心理上的學習動機,形成學習數學的心理指向.

教學中,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方法很多.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難為易,又使學生倍感親切;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能激勵學生積極投入探求新知識的活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肯定;組織競賽;設置愉快情景等,使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不斷體驗解決問題的愉悦.堅持這佯做,可以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熱情.

二、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

重視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的啟智功能,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眼、耳、腦、手並用,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認真進行比較、分析、概括等,進而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中來.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練習、提問、板演等形式誘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

1.讓學生多觀察.

數學雖不同於一些實驗性較強的學科,能讓學生直接觀察實驗情況,得出結論,但數學概念的概括抽象,數學公式的發現推導,數學題目的解答論證,都可以讓學生多觀察.

2.讓學生多思考.

課堂教學中概念的提出與抽象,公式的提出與概括,題目解答的思路與方法的尋找,問題的辨析,知識的聯繫與結構,都需要學生多思考.

3.讓學生多討論.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質疑、討論、設問可討論,問題怎樣解決可討論.通過討論,學生間可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達到交流進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4.讓學生多練習.

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設置各種知識點的習題,使學生通過實際應用具體超作,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

此外,多提問、多板演都能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

三、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

重視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通過創設良好的人場關係和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的釋放,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和諧的師生關係便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現代教育家認為,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必須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師生關係基礎上,創設愉悦和諧的學習氣氛.因此,教師只有以自身的積極進取樸實大度、學識淵博、講課生動有趣、教態自然大方、態度認真,治學嚴謹、和藹可親、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為在學生中樹立起較高威信,才能有較大的感召力,才會喚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以真誠友愛和關懷的態度與學生平等交往,對他們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即使有時學生説得不準確、不完整,也要讓他們把話説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交往溝通、求知進取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發展個性的機會,教師只有善於協調好師生的雙邊活動,才能讓大多數學生都有發表見解的機會.例如,在討論課上教師精心設計好討論題,進行有理有據的指導,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研究.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羣體學習環境中既獨立思考又相互啟發,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質量.

四、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