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德育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8.01K

國小德育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德育論文 篇一

一、摸清情況,分析原因

首先要了解學生過去學習情況,包括學習習慣、紀律情況,有無偏科現象等。其次,摸清學生人際交往的情況,瞭解家長的職業、文化、經濟及對子女的期望水平等。然後,瞭解學生人際交往的情況。因其對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後,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正當有益的興趣愛好對培養學生多方面素質起重要作用,只要摸清了這些情況,才能對症下藥,採取相應轉化的措施。

二、把握契機、樹立信心

高明的教師必須端正對後進生的認識,分析其個體差異,發掘其閃光點,激發他們轉化的內部動因。滿足其渴望尊重的心理需要,因為後進生落後的原因中最關鍵的一點是在他們教學的道路上極少獲得成功的喜悦。一次次的挫折使他們失去了進取的決心和能力。所以在後進生的轉變過程中,為他們架起一座成功的橋樑是十分必要的。

我班學生楊光,學習成績較差,平日沉默寡言,對集體和同學漠不關心,但乒乓求打的很好。一次,學校組織乒乓球賽,我給他報了名並動員他參賽,結果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績,我又趁熱動員他參加市裏舉行的乒乓球比賽,結果取得了單打第二的好成績。借這個形勢我召開班會,表揚他為集體榮譽頑強拼搏的精神,全班同學也向他祝賀。從此,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積極參加學校班組組織的各項活動,學習成績也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有了明顯提高。

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蘇霍姆林斯基感歎:“從我手中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我想,老師之所以對那些“與眾不同”的學生有深刻印象,也許是因為在教育他們的過程中具有豐富的情感經驗以及付出了縷縷真情。試想:灑出融融師愛,換來遲開“花朵”的健康成長,是何等欣慰,何等難忘。

上屆我班有個學生是雙差生,綽號是“説謊專家”説謊時臉色不變,心不跳,作業經常不做……經瞭解,他母親去世,父親務農,心情不好,有氣就往孩子身上撒,這個孩子經常捱打,捱罵,成績不好,經常又挨老師的批評,我抓住了他的病根是缺“愛”。後來,他病時我給他倒水喂藥,課餘拉他談心等,他漸漸地把我當成了她最知心的朋友,我要求他別説謊,好好學習等,都逐步變了過來,現已是班上信得過的班幹部。

四、循序漸進、體驗成功

在教學中,我力求做好“面向全體,兼顧兩頭,偏愛後進生。”對後進生實行“五優先”,即課堂提問優先,巡視輔導優先,板演練習優先,作業批改優先,表揚鼓勵優先。盡力使其循序漸進得到發展,從無知到有知,從知少到知多,日積月累逐步掌握各種知識。同時,教師應予以後進生“偏愛”,給他們提出適度的通過努力能夠達到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問題,例如在作業練習的訓練題組設計時,強調“低起點,小台階,緩坡度”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又分為必做和選做,讓優生“吃飽吃好”,後進生“消化”好跟上隊伍。學生經過努力達到這個目標後,就會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就要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如此反覆“拾級而上”,其學習成績會提高,若不顧學生實際,提出過高目標,結果是欲速則不達的。

五、導之以行、持之以恆

由於學生思想覺悟的提高,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是一個反覆發展的過程,絕不是“不蹴而就”的,因此後進生在進步過程中,常會出現反覆,好三天,壞兩天,今天做到了,明天就做不到。所以轉化後進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作為施教者,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轉變過程中的反覆性,導之以行,持之以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根治病態,需要做長期艱苦的工作,絲毫不能有那種通過一席情真意切的談話,即可出現奇蹟的幻想,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精神準備,抱着“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態度,耐心的扶持後進生進步。

六、多方協調、通力合作

後進生的教育靠班主任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將科任教師、同學家長,社會等方面的力量聯合起來,形成合力,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才會更有效。

1、家庭力量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傳統對學生產生着深遠的影響,因此,老師要經常主動地聯繫家長,互通情況,商量辦法,有針對性地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思想助其提高自身修養,從而改善家庭的教育環境,有利於後進生的轉化。

2、社會力量

社會教育可以促進兒童興趣、愛好、個性、特殊才能的發展,但不排除因教育渠道,內容多樣而混雜一些消極因素,從而對兒童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就需教師有意識的鼓勵較差兒童主動接觸環境,參與現實,並應適當的給予指導,培養孩子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敢於抵制不良社會風氣,從而鍛鍊提高自己的社會能力。

3、學校環境

學校是學生最經常、最主要的生活環境,對兒童身心發展起決定作用,作為教師,最主要的是建設一個團結友愛、進步的班集體和真誠無私的良好人際(同學)關係,只有發揚互助友愛的精神,用集體的愛治癒後進生心靈上的創傷,才有可能消除後進生的對立心理,使之揚起學習、生活的風帆。

轉化後進生工作中,教育者的任務就在於創設各種優良條件,促使學生通過自覺的思想鬥爭,糾正不良品行,逐步克服自身的不良思想,不良習慣。在轉化過程中,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轉化後進生是一門愛的科學,又是一門愛的藝術,不但要遵循愛的規律,而且要講究愛的方法。如果進入“溺愛、偏愛、以嚴代愛”等愛的誤區,就會產生“南轅北轍”的效果。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後進生是“遲開的花朵”,他們不是不可救藥,而是需要我們對症下藥。作為老師,我們要用一顆仁愛之心、寬容之心、欣賞之心,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和指導“頑石”般的學生。相信只要我們老師積極想辦法,做工作,以火熱的情感去温暖他們,以更大的向心力去吸引他們,後進生這一朵朵遲開的花一定會開放得絢爛多姿。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 篇二

班級就像是一台大戲,班主任老師就是這場戲的導演,要根據每個演員,每個場景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方法。班主任老師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就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扮演着慈母、嚴父、良師、朋友等種植煌慕巧

愛是教育的基礎―做學生們的慈母、嚴父

班主任是塑造學生心靈的建築師,班主任工作是對學生的身心施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感化。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讓學生在學校有 家 的感覺,在老師的身上感覺到父母的慈愛和嚴厲是我最初的工作思路。童心是一顆由父母用愛的乳汁哺育而成的晶體,對愛撫情感的渴求是每一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需要。在班級管理中,我把自己的愛心灑向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時時處處為學生着想,用一顆真誠的愛心去感化學生。

用細心的呵護去感化孩子們,當然也要用規定去約束他們。每接一個班級,我首先都要了解班風、學風,瞭解全班主要的優缺點並分析其原因所

在,瞭解家長普遍的文化層次,找到亞待糾正的弱點;還要研究學生的個性特徵(包括能力、氣質、性格、愛好等),瞭解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掌握哪些是積極分子,哪些是特別需要注意的學生等等。

一個班的集體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幹部決定的,因而要搞好班幹部隊伍建設。一是幫助他們樹立威信,二是要給予細緻的指點,三是要培養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並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儘快形成合力。形成班級的凝聚力。

良好的常規是進行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的保障,是有效地加強學生的常規訓練。訓練可以通過集體或個人、單項強化或全面優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務必使每個學生具有粗及從集體,服從命令 的思想,具有自我約束力,)(形成習慣,保證整個班集體隨時表現出 活而不亂,嚴而不死 的良好班風班貌。

平等是發展的橋樑―做學生們的朋友

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這是班主任順利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但是要想讓班級工作有序地落實開展,還要盡心營造朋友般的平等和諧的關係,有平等才有信任,有信任才有發展。

我曾經帶過一個學生年齡相對偏小的班級,學生們雖然挺聰明,但是和別的班級相比總是在各個方面落後一些,入學三年來一直缺乏凝聚力和自信心。為了增強班級凝聚力,培養集體榮譽感,我決定首先從體育競賽入手,我帶領班裏的運動員進行了一個月的晨練,在運動會上,大家刻苦拼搏,奪得了年組的第一。成績使全班同學欣喜若狂。看出了自身藴藏的潛力,很快在班級內掀起了一陣體育鍛煉的熱潮。

我趁熱打鐵,帶領學生刻苦練習,先後又獲得了學期長繩比賽、短繩比賽一九 長跑比賽三項年組第一名,這近似神話一樣的轉變,極大地振奮了班級士氣,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大大增強了。學生們更在活動中深深地懂得了一個道理:有付出才會有回報,勤奮是成功的基礎。

此後,我充分利用一切活動,挖掘班級的各方面人才,促進學生能力、興趣的發展。我在校藝術節前夕專門編寫了一個校園題材的短劇《祕密會議》。我還選拔了一些具有唱歌才能的女生,親自帶領她們排練歌伴舞―台灣校園歌曲《小草》。藝術節上,這一男一女兩隊組合一經推出,立即反應強烈,好評如潮,這兩個節目也前後幾次在不同場合表演,為學校爭得了榮譽。

一次演出的成功,使班級的名聲大震。不僅推出了一批 小明星 ,也極大地影響了班級其他同學,於是越來越多具有表演才能的同學脱穎而出。我就更是想盡一切辦法為學生創造條件:此後的合唱節上,師生共同演唱《讓世界充滿愛》,成為壓軸節目;藝術節上,上演課本劇《晏子使楚》,歌舞《同一首歌》、這些高質量的演出得到了全校教師的一致認可。

多少年來,我執教的班級裏每一次升旗演講都是由我親自撰寫、指導;

班裏每學期的板報都是我和學生們共同合作;我和學生們一起鍛鍊,一起活動 在共同參與中,班級所有成員被緊緊地團結在了一起。全班每一個同學都為有我這樣個和他們共同成長的大朋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創新是教育的靈魂―做學生們的良師

班主任的威信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力量。樹立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的崇高威望,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我想盡一切辦法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把握教育的契機,達到 潤物無聲 的境界。運用習作培養學生能力,薰陶學生情感就是我幾年來的創新所得。

當學生的作文達到一定水平後,我開始練習讓學生寫詩。班裏許多同學由寫作之初的迷惘,誕生作品的欣喜,再到後來的自信與成熟,經歷了漫長的一段時間。學生也體會到了 詩其實並不神祕,它來自於我們眼中,它來自於我們心底 。

國小德育論文 篇三

摘要:新課程標準對於國小德育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而社會對於人才的發展需求也要求學校必須注意德育教育工作。國小階段是德育教育工作開展的初級階段,德育的實效性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隨着素質教育的提出和付諸施行,關於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的培育曾經越來越遭到廣闊教育同仁的注重,新教改更是把進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放在當代教育的首要位置。國小教學作為我國教學方案的初始階段,其對學生早期潛認識的培育至關重要。在德育教學方面更是如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講求“畢其功於一役”,更應該強調對學生德育方面的潛移默化的'培育,所以我們應該抓住國小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性展開教學工作。“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作為國小德育教學工作者的我們應該從教學過程中的一點一滴做起,調整本人的教學辦法,把培育學生的德育素質作為首要的教學目的,實在地做到進步學生的綜合素質。筆者分離本人在教學中的實踐經歷,談談對國小教學中學生德育教育的一些戰略。

一、肯定目的,進行德育教育

國小生普通很喜歡集體活動,教師要從小在他們心目中確立“集體”這一概念,讓他們懂得集體的利益高於一切,不要由於個人緣由損傷集體利益,讓他們從小就有集體榮譽感。在活動中我們能夠經過各種行為標準的競賽、一次又一次以班級為單位展開的活動中,如學校展開的拔河競賽,讓學生逐漸培育起了集體榮譽感,曉得個人要為班級爭光,而班級取得的榮譽也是個人自我榮譽的表現,讓他們能努力在為班級的榮譽而標準本人的行為活動。這種集體榮譽感是樹立在學校實在可行的德育活動中的,能夠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經過日常行為標準教育,將與國小生年齡特性相順應的德育標準放入其中,理論證明,將德育的請求化為一條條班級的詳細的鬥爭目的,能夠鼓勵全班學生向着目的奮進,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到本人是和集體同呼吸、共甘苦的,經過集體的力氣培育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使學生遭到德育教育,這無疑是一個卓有成效的辦法。

二、強抓常規,施行德育教育

學校生活,請求孩子們樹立嚴厲的集體和時間觀念,恪守學校紀律。國小的孩子年齡小,僅懂得了道理,假如不經過重複鍛鍊,也不一定做到。因而從開學起,教員要對他們進行常規教育,對怎樣上課、下課、答覆問題、尊崇師長、團結同窗等等,都做了明白的請求,然後,進行重複鍛鍊,對做得好的同窗給予褒揚,並讓他示範給大家看。有的同窗做錯了,就讓他們重做一次,兩次。.。.。.誨人不倦,屢次重複,直到做好為止,不能由於錯了一次而批判,應真誠地鼓舞他們樹立自信心去做好。

三、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教育

課堂是我們教員對學生教育的主戰場。對教材內容進行引申,讓學生大膽發表本人的見地,經過大家的討論,把課文通知我們的內容歸結出來,學生經過本人的討論能夠很容易控制應有的德育道理。從中學生能夠養成認真細緻的優秀習。各學科都可發掘愛國主義教育要素。國小生在道德學問的瞭解上是從比擬淺薄的、外表的瞭解逐漸過渡到比擬準確的、實質的瞭解。低年級國小生的瞭解常常是淺薄的、外表的,詳細性很大,概括程度很差。在課堂教學中,有的課文還要聯絡生活實踐進行行為指導,引導學生理論。這樣既明理,又導行,才幹使學生既曉得為什麼去做,還曉得怎樣去做。要讓學生分離本身進行比擬,確立明白的導行目的,構建課堂多維交往構造,採用小組討論等方式,就能夠滿足低年級國小生交流的願望,經過學生的自我教育、學生之間的互相教育從而產生德育效能。教員能夠在設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讓學生經過縱向比擬:看本人能否比以行進步,或者橫向比擬:看別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樣做的,本人是不是和他人做得一樣好,在比擬中,逐漸進步學生的道德認識。

四、褒揚為主,強化德育教育

愛聽褒揚是兒童心理特性,褒揚運用得恰當,學生的積極要素就會像原子裂變一樣發作連鎖反響。例如:上課了,大局部同窗在喧嚷,沒有做好上課準備,假如泛泛批判,收效甚微,假如點名批判,他人常常同病相憐;假使從亂糟糟中找個坐得好,不説話,書本都準備好的同窗進行褒揚,其他學生便會仿效,次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褒揚有批判的作用,是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批判。我常用褒揚某個學生道德質量、思想行為上的積極要素去影響和剋制後進學生中存在的消極要素,寓批判於褒揚之中。這樣有利於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到達揚長避短的目的。

五、以身作則,樹立德育典範

國小生模擬性很強,教員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學生都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工作中我嚴厲請求本人,處處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凡請求學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請求學生對人講話要有禮貌,我就帶頭運用禮貌言語;請求學生要保護環境,我就帶頭做好環保工作。

六、增強家庭德育教育

能夠展開家長學校活動,以活動為紐帶,構成家校德育合力。學校樹立教員家訪制、家校定期對話制、教員家長共評制、優秀家長及學習型家庭評選制等一系列制度,普遍展開家長開放周、家長接待日等活動,組織家長看校容校貌、隨堂聽課、評教風學風、議學校管理、談家教領會,做到了活動內容豐厚多彩。經過召開家長會、家長代表座談會,樹立家庭教育聯絡卡等家校“雙邊”活動,拉近了家校間隔,親密了家校關係,構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長學校為依託,進步家長綜合素質。

總之,“德育是做人的基本”。要進步德育的實效性必需樹立新觀念,必需從學生身邊的小事抓起,必需面向全體,必需抓德育活動,必需立足課堂,必需鍥而不捨,確保德育內容的落實。只要這樣,才幹最大限度地進步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國小德育教育論文 篇四

國小德育教育論文模板

摘 要: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小素質教育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多年,我國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快速轉型的新時期,新形勢對國小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關鍵詞:

國小德育 問題 策略

本文在分析了新形勢下國小德育工作面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改善國小德育教育的一些策略。

1 新形勢下國小德育工作面臨的一些問題

(1)來自社會的一些不利因素。我國正處於大發展、大轉型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很多問題。例如,大眾傳媒、網絡等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傳播了暴力、黃色、賭、毒等負面信息,對國小生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這是因為,一方面,大眾傳媒無處不在,對人們的衝擊強烈而直觀;另一方面,由於國小生的認知有限,缺少足夠的辨別能力和自制能力。雖然大眾傳媒和網絡帶來的主要是正面影響,但其消極的一面絕對不能忽視。又如,社會中存在的價值觀混亂、貧富懸殊、違法犯罪等負面因素,也嚴重影響了國小德育教育工作。(2)來自家庭的一些負面影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導師”,父母在孩子思想道德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關鍵的作用。如今的孩子,很多是獨生子,導致父母、爺爺奶奶,以及姥姥姥爺過分疼愛,在家裏往往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成了家裏的“小皇帝”。對孩子的溺愛,降低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抗挫能力,導致孩子吃得了甜吃不了苦,聽得進表揚聽不進批評,促進了孩子“唯我獨尊”的想法和逆反心理,嚴重影響了國小的德育工作。另外,家長的不良表現,也對孩子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3)傳統德育內容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在社會大變革、大轉型的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傳統德育教育中非常純真、單一的思想道德觀念,已經不能完全適應這種變化的需要。(4)傳統德育模式的弊端。一方面,傳統教學模式中,主要依靠“填鴨式”的灌輸教育,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僵硬的教學方法,往往導致學生被動消極地接受德育知識,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更不用説將優良的品德轉化為自己的思想、言行;另一方面,傳統的國小德育教育,主要依靠品德這門課程,沒有同其他教育環節形成有效的合力。德育的孤立狀態,不能有效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不能整合整個教育活動,難以提高教學效果。

2 新形勢下改善國小德育教育的一些策略

(1)緊跟社會發展,適時更新德育內容。

更新德育內容,以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是新形勢下有效開展國小德育教育的基礎。在國小德育內容上,要着重強調主體價值觀,既要引導學生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又要尊重現代社會市場經濟下出現的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另外對世界範圍內的價值體系也應有所體現。在國小德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應是始終貫徹的主線。教師應着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倡導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培養學生樹立關心、關愛、尊重、寬容、公平、公正、平等、誠信、團結、合作、集體、責任等價值觀念。

(2)探索新的德育模式。

①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德育教學。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國小德育教育應改變以前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按照思想品質的形成規律,以正面疏導為主,提高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以平等、公正的態度對待學生,試着以夥伴、參謀的身份出現,消除與學生之間的。隔閡,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幫助學生培養優良的行為習慣、自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②整合教育資源,整體規劃德育工作。改變品德教育的單一方式,將德育教育融入到國小教育的各個環節,建立全校、全員教育模式。學校應明確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將其作為教育工作的重心。在制定總體德育教育計劃的同時,注意德育在其他教學活動、教育環節的融入、滲透情況,重視德育教學成果。③採用開放式教學方法。開放式教學法,是指在國小德育教育中,突破傳統教學理念、教學資源、教學方法的束縛,結合社會生活,結合大自然,積極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探索出適應新形勢要求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通過對新模式、新方法、新資源的利用,提高國小德育教育的趣味性、豐富性、多彩性。下面就實際教學中可以採用的方法,作簡單介紹。

第一,運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具有形象化、立體化的視聽系統,可以巧妙地結合圖像、文字、聲音等多種要素,將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拉近學生與事物的距離,減少隔閡,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從而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感悟。既可以將教學內容作成課件的形式進行授課,也可以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片,如《媽媽再愛我一次》、《魯冰花》、《鐵道游擊隊》、《白求恩大夫》等。第二,採用學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學。合作探究教學,是指以小組為活動主體,以單個學生的獨立探究為基礎,以小組或班級為範圍進行討論探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通過學生與學生,以及師生之間的討論、探究,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模式。國小品德教學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後與別人進行合作探究,通過這種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第三,實地教學。通過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名人故居、博物館等形式進行思想品德上的教育。

(3)採取措施,減少來自社會及家庭的負面影響。

培養學生明辨是非、自我約束的能力,對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加以抵制,對網絡、電視等進行合理有度的使用。另外,學校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建立學校、家庭相結合的德育體系。

(4)提高教師教師修養,以身作則。

作為學生的楷模,教師的一言一行,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示範作用。因此,提高教師修養,以身作則,是國小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3 結語

國小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國小的德育教育中,要構建學校與家庭相結合的德育體系,減少來自社會、家庭的負面影響,適時更新德育內容,採用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效率,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 篇五

國小德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迴歸生活。學生的品德源於生活,並在生活中能動地表現。課程標準指出:“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這一觀點旨在闡明生活與道德的內在聯繫,核心是強調道德教育要回歸兒童的生活。思想道德素質,是衡量一個人素質的核心內容,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學校學生工作的一箇中心環節。作為國小教師我們應該做到:

一、做學生道德成長的同行者

教師要樹立新的德育觀和學生觀,教師不再是一個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兩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共同學習、共同發展。相比較而言,學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較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平等意識,有比成人更強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這是我們不能漠視的。因此,教師應樹立與學生一同道德成長的觀念,不僅要以身作則,更要在學習和實踐中反思,在教學相長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學生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問題、體驗道德感情、發展道德行為,成為學生道德成長道路上的同路人。

二、做德育課程的開發者

德育的基本內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為養成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國小,主要向學生進行“五愛”為基本內容的初步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社會常識教育。教師是課程的最直接的實施者,是教

學內容的決定者,教師最瞭解學生的興趣、能力與家庭背景。新課標指出:“本課程的教科書主要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來供教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靜態文本,它不是師生課程活動的指揮棒,其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空間,教師要由教材的忠實宣講者轉變為教材使用的決策者,確立起自己作為新課程教材的創造者和實施者的主體意識,擺正教材作為工具的地位,能夠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下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對教科書進行修正、開發和創造。在統籌安排好德育的基本內容的同時,發現和利用好身邊的教育資源,更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學校和教師關注的事情。把課堂擴展到了無限豐富的大自然、生活中,以至整個人類社會,讓學生不僅學會書本上的知識,也學會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我們的地球增強道德意識,學校應以“五愛”為目的,以“五心”教育為中心,以《國小生守則》和《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為藍本,努力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造就高尚的社會主義新人,培養優秀的接班人。

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

構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師生的合作過程應是愉快的,應是對學生的一種啟發過程。作為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對學生高高在上的距離感,要與學生平等對話、平等交流,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心理負擔,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學校是育人的專門場所,是傳播知識、生產知識的部門,在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學科專業知

識,還要注意吸取來自各方面的新知識,拓展文化底藴,瞭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使之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教師要置身於學習活動中,通過對問題的診斷、研究和解決來指導學生,提高學生的自我覺察水平和自我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和成就感。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善於與學生交流,收集學生信息,並善於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把感性的經驗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為與學生雙向互動的促進者,與學生同時得到提高。總之,教師與學生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能把學生真正納入到一種民主、平等、理解、雙向的師生關係之中。在這種關係中,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也能在與教師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發展自我,獲得成就感與價值體驗,並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嚴,感受到個體存在的價值和心靈成長的愉悦。最終我們的德育課程也才能潛移默化,達到學生自我約束和分辨的目的!

國小語文德育教育研究論文 篇六

國小語文德育教育研究論文

一、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存在的問題

1.語文教師過於重視學生分數。現在大多數學校與教師為了提高知名度,過於重視升學率,導致在語文教學課程中,只顧提高學生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品德和情感問題。而這樣不僅使學生無法達到理想的語文成績,還會厭倦語文課,也就發揮不了德育的目的。

2.語文教師對德育理念理解不透徹。由於語文教師對德育理念理解不透徹,所以就無法全面掌握語文教材德育的內容與重點,導致語文教師對語文教材無法進行深入探究,而德育目的也就無法達到。

3.語文教師缺乏豐富的專業知識。要把品德教育融入在國小語文教學課程中,語文教師就必須具備紮實的語文功底,但由於國小語文教師缺乏豐富的專業知識,也就達不到真正的德育目的。

二、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措施

1.教學課堂中融入德育。在語文教學課堂中,語文教師首先可以運用感情薰陶法,對語文教材內容進行豐富,並對國小語文基礎知識進行輔導與培養,進而可有效提高國小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與教師的'感情統一,促使國小生的想法與觀念得到盡情地展示,這樣有利於國小語文教師德育的開展,使國小生有效地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吸收品德教育。另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做好榜樣,在國小生的意識裏培養良好品德,引導學生養成尊老愛幼,遵守紀律,勤儉節約,文明禮貌的好習慣,通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品德教育,可以有效地使國小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進而提高道德情感。

2.教學課外活動中融入德育。國小語文教學課外活動可以豐富國小生的課外知識,通過把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課外活動中,可以使國小生的綜合知識水平與思想品德得到提高。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的,語文教師可以嘗試運用成語接龍、演講、文章朗讀等方式,來實現對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培養和品德教育。

3.課外閲讀中融入德育。語文教學課外閲讀在培養國小生基礎知識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過把德育融入到課外閲讀中,不僅可以豐富語文內容,還可以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提升。另外,語文教師在課外閲讀課程中,還應該安排各種類型的課外閲讀活動,激發國小生對課外閲讀的積極性。總之,在語文教學課程中教師要採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使語文基礎知識和德育完美結合,促使國小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同時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教學計劃,促使國小生的特長得到全面發展,對國小生進行正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達到國小生品德教育的目的。

國小德育論文 篇七

摘要:

國小階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啟蒙智力與能力、培養優良品德和良好生活習慣的最佳學段。國小教師的品德修養尤為重要,國小教師應從“斜事做起,牢記學校無大事,事事有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的教誨。國小教師的師德應有以下幾方面的師德意識和修養。

關鍵詞:

芻議;國小教師;職業道德。

一、熱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由於國小生年齡小,必須有老師的“大”愛來呵護學生的成長。高爾基説“誰愛孩子,孩子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會教育孩子。”教育根植於愛,愛心是打開國小生心扉,開啟國小生道德和智慧,塑造國小生美好人格的金鑰匙。在和藹可親、笑容可掬、民主寬容、公平無私、剛柔相濟的教師面前,國小生會覺得自由愉悦,與教師心靈相通,情感交融,國小生會親其師,信其道。面對升學競爭、面對分數第一的教育現實面前,老師一碗水端平,賞識好學生,喜歡“壞”學生。多一把尺子衡量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換回學生真心的擁護和愛戴。對暫時學習困難的學生,更要持寬容的態度,不厭棄,誨人不倦,耐心幫助,期待進步。愛學生就不會發生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事情。

、理解是熱愛學生的基礎理解學生就是要走進學生的心裏,洞悉學生的喜怒哀樂,瞭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適應學生活躍的思維和變化的情緒;理解學生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學生,教師以孩子的心態看待孩子,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學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學生就是不對學生的所作所為求全責備,而是對學生的一點點成績給予充分的肯定,在學生的學習或者生活出現困難時及時送上精神和物質的援助。教師真正理解了學生,在學生學習成長中出現困難時給予理解和幫助,就能化解學生一時的焦慮和膽怯,學生也必定會把教師視為自己永遠的朋友。

三、尊重學生是成為優秀教師的前提國小生是公民,他們有一定合法權益和人格尊嚴。尊重學生首先要承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也就是承認學生作為“人”的一種文化存在,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蹲下來跟學生説話”,要少一點教育者的威嚴,多一點慈母般的温和;少一點公眾場合的批評指責,多一點兩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滿腔熱情地給予鼓勵和肯定,使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要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品嚐成功的喜悦。尊重學生還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要徹底改變教師主宰課堂的現象,使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要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給他們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自己安排學習時間的機會。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習的主體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

四、言談舉止的榜樣示範是師德的具體表現黑格爾説“教師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形象”。模仿是國小生良好學習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途徑,教師的“偶像”示範作用影響學生的一生。學校裏的國小生、小事、小節,必須用教師的大德來哺育和感染,才能培養出參天大樹。因此,無論是數學教師的簡單的加減乘除,語文教師的聽説讀寫,美術教師的畫畫寫寫,體育教師的蹦蹦跳跳,音樂教師的唱唱笑笑等等,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應當成為楷模。

一是儀表示範,教師隨時隨地都要給學生留下端莊的儀表、樸素乾淨、整潔大方的形象。

二是語言示範,臉上表情寫滿了一個人的情緒。我們工作對象是有生命、會思想的孩子,教師應時時要以飽滿的情緒、高漲的熱情去感染每一個學生。三是性格示範,教師良好的性格是積極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師對現實生活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有助於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熱愛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師有穩定的情緒,有助於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師堅韌的意志,有助於學生形成堅毅的品格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

四是行為示範,教師的行為應充分表現其教育性,在講課時應體現語言美,操作時表現出協調美,板書時表現出文字美,教態中展現氣質美,運動、勞動和其他活動中的動態美,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五是人格示範,學生是教師的鏡子,教師的人格時時處處影響着學生。教師要做到誠實守信,求真求直。要按照我校的教師行為準則的要求。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做到;凡是學生能做到的,教師必須做到。凡是答應學生的事情一定保證做到、做好,決不失言。國小教師的事業就如同泰戈爾説的“: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

國小教師就應像那最早露出泥土的一片嫩葉,在點點滴滴中體現教師的高尚師德,促進學生的發展成長。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 篇八

為了解當前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班主任教師德育狀況,筆者自編《中國小班主任教師德育狀況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班主任教師比較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德育工作的總體評價和具體實施情況(包括關於班級管理制度、家委會產生方式、班會課的開設情況、主題班會的內容、班主任教研活動、班主任科研課題類型、德育工作反思形式、對學生教育與引導的方式)。

調查對象為天津市785名中國小班主任教師(實際統計時剔除了未填寫社會人口統計信息的問卷)。其中,城市教師409名、農村教師372名(缺失值為4);男教師108名、女教師668名(缺失值為9);擔任班主任工作1~3年的教師181名、4~6年的99名、7~10年的120名、11年以上的373名(缺失值為12);具有區級及以上“優秀班主任”榮譽稱號的教師212名、無此榮譽稱號的教師563名(缺失值為10)。

一、中國小班主任比較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

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小班主任比較看重的德育能力的要素依次為:瞭解班級學生(97.1%)、轉化後進生(92.2%)、處理偶發事件(90.9%)、溝通家長(90.0%)、開展班級活動(89.5%)、設置班級管理崗位(89.3%)、制定班規(88.9%)、溝通科任教師(86.7%)、創新德育方法與途徑(82.2%)、開展德育科研(72.6%)。可見,中國小班主任最為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依次是:瞭解班級學生、掌握德育方法(如,轉化後進生、處理偶發事件)和溝通學生家長。這符合中國小班主任德育工作要以學生為中心的要求。

二、中國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總體評價

1、班主任對中國小生成長的影響力

調查數據認為,中國小班主任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力非常大的佔51.8%,比較大的佔28.4%,基本有影響力的佔10.1%,不太有影響力的佔6.6%,沒有影響力的佔3.2%。可見,近九成多中國小班主任認為自己對學生成長具有積極的影響力。

數據表明,中國小班主任對學生成長影響力的自我評價存在極其顯著的工作年限差異(X2=44.40,p<0.001)和學段差異(X2=21.31,p<0.001),優秀班主任與普通班主任存在顯著差異(X2=5.17,p<0.05)。工作年限為11年以上的中國小班主任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力顯著高於工作1~3年、7~10年的班主任;國小班主任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力顯著高於國中班主任;優秀班主任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力顯著高於普通班主任。

2、對德育工作崗位的認同感

班主任是中國小德育工作的重要實施者。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小班主任教師德育工作認同感如下:完全認同的佔66.7%,大部分認同的佔17.9%,基本認同的佔13.1%,大部分不認同的佔1.4%,完全不認同的佔0.9%。可見,近七成的中國小對班主任德育工作具有強烈的認同感,但也有近三成的中國小班主任德育認同感較低。

3、班主任實施德育的自覺性

調查結果表明,在班級管理工作中,中國小班主任教師有意識地實施德育的情況如下:完全可以的佔76.4%,大部分時候可以的佔15.6%,有時可以的佔14.1%,完全不可以的佔1.0%。可見,七成多的中國小班主任教師能夠有意識地實施德育。

數據表明,中國小班主任有意識地實施德育存在顯著的工作年限差異(X2=19.66,p<0.001)和學段差異(X2=7.66,p<0.01)。工作年限為11年以上的班主任有意識地實施班級德育的比例顯著高於工作年限為1~3年的班主任;國小班主任教師有意識地實施班級德育的比例顯著高於國中班主任教師。

4、對班級德育工作的滿意度

調查數據顯示,對自己的班級德育工作非常滿意的佔47.6%,比較滿意的佔24.2%,基本滿意的佔13.4%,不太滿意的佔10.0%,非常不滿意的佔4.6%。可見,七成多中國小班主任對自己的班級德育工作持滿意態度。

數據表明,中國小班主任對自己的班級德育工作滿意度存在極其顯著的工作年限差異(X2=34.45,p<0.001)和學段差異(X2=14.37,p<0.001),優秀和普通班主任存在顯著差異(X2=4.12,p<0.05)。工作年限為11年以上的班主任對自己班級德育滿意的比例顯著高於工作年限為1~3年的班主任;國小班主任對自己班級德育滿意的比例顯著高於國中班主任;優秀班主任對自己班級德育滿意的比例顯著高於普通班主任。

三、中國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實施情況

中國小班主任以班級為載體開展德育工作,在班級管理中實施德育。班主任班級德育工作的具體情況主要包括:關於班級管理制度、班級家委會產生的方式、班會課的召開情況、主題班會的內容、班主任教師的教研活動情況、班主任教育科研課題類型及論文發表、班主任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的方法。

1、關於班級管理制度

在制定班級管理規章制度方面,班主任和學生一起制定的佔88.2%,班主任制定的佔8.5%,學生制定的佔2.3%,其他佔1.0%。在班幹部任用模式方面,固定式與輪流式相結合的佔72.9%,輪換式佔17.4%,固定式佔8.6%,其他佔1.5%。

數據表明,中國小班主任在班幹部任用模式上存在顯著的學段差異(X2=4.45,p<0.05)。可見,隨着學段升高,中國小班幹部任用模式傾向於採取固定式與輪流式相結合的方式。

2、班級家委會產生方式

中國小班級家委會產生方式依次是:由學生家長自薦的佔39.1%,選舉產生的佔27.4%,由班主任指定的佔26.3%,其他佔6.5%。

數據表明,中國小班級家委會產生的方式存在極其顯著的學校類型差異(X2=16.67,p<0.001)。與農村家長相比,城市學生家長參與班級工作的意識更強,多采取自薦方式參與班級事務。

3、班會課的開設情況

1998年,國家教委頒佈《中國小德育工作規程》,以規章的形式規定:“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國小校應切實保證校會、班會、團(隊)會、社會實踐的時間”。班會是專門分配給班主任的教育時段。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小每週都上班會課的佔79.7%,偶爾上的佔18.8%,經常佔用的佔1.5%。可見,近20%左右的中國小不能上齊班會課。

數據表明,中國小班會課開設情況存在極其顯著的學段(X2=10.47,p<0.01)和學校類型差異(X2=7.072,p<0.01)。可見,隨着學段的升高,每週上班會課的比例卻在下降,國小高於國中學段;農村學校每週上班會課的比例顯著高於城市學校。

4、主題班會內容

主題班會是中國小班主任實施班級德育的重要途徑。一般來説,主題班會活動內容主要包括德育類、智育類、體育類和勞動類。顯然,中國小主題班會的主要內容以德育為先。調查結果顯示,在主題班會活動中,德育類的佔97.3%,智育類的佔78.9%,勞動類的佔56.3%,體育類的佔42.2%。可見,德育類內容是主題班會活動的核心,其次是智育,再次是勞動教育和體育。

數據表明,中國小主題班會勞動類活動內容存在極其顯著的學段(X2=16.07,p<0.001)、學校類型差異(X2=4.81,p<0.05)和工作年限差異(X2=20.37,p<0.001)。勞動類班會活動內容國小顯著高於中學;農村學校顯著高於城市學校。

數據表明,中國小主題班會體育類內容存在極其顯著的學段差異(X2=14.56,p<0.001)。隨着學段升高,體育類班會活動內容逐漸減少,國小顯著高於國中。

5、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動

調查數據顯示,學校裏中國小班主任工作中根本沒有教研活動的佔0.6%,每學期有1~2次的佔29.1%,每學期3~4次的佔27.6%,每週1次或1次以上的佔42.7%。可見,只有四成多的中國小每週開展關於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動。與頻繁的學科教學活動相比,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動時間明顯不足。

數據表明,中國小班主任教研活動存在極其顯著的學校類型差異(X2=25.30,p<0.001),農村學校班主任教研活動顯著高於城市學校。

6、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

反思是班主任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堅持德育反思有助於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升。總體上,中國小班主任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為:與其他班主任交流佔87.4%,觀摩其他班主任佔81.4%,分析典型個案佔77.3%,閲讀教育資料61.9%,寫班級日誌佔46.9%,整理學生成長檔案佔36.9%。可見,交流、觀摩、個案分析與專業閲讀是班主任教師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而多數中國小班主任教師不擅長通過撰寫班級日誌和整理學生成長檔案來反思德育工作。目前,中國小班主任撰寫班級日誌和整理學生成長檔案的工作量較大,一邊從事繁重的教學任務,一邊擔任班主任,往往不堪重負。

7、教育科研課題類型

教育科研課題是提升班主任德育能力的主要途徑。總體上中國小班主任所參與的教育科研課題類型中學科教學研究佔70.9%,班主任工作研究佔66.5%。可見,參與班主任工作的教育科研課題的比例略低於學科教學類課題。

數據表明,中國小班主任參與班主任工作研究類科研課題存在顯著的學校類型差異(X2=2.45,p<0.05)、學段差異(X2=3.09,p<0.01)和工作年限差異(X2=15.18,p<0.01),優秀班主任與普通班主任存在顯著差異(X2=9.88,p<0.01)。在班主任參與班主任工作研究類科研課題方面,城市學校顯著高於農村學校,國小班主任顯著高於國中班主任,擔任班主任工作7~10年和11年以上的班主任顯著高於擔任班主任工作1~3年、4~6年的班主任;優秀班主任比普通班主任更多地承擔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科研課題。

8、德育論文發表情況

論文撰寫是班主任專業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調查結果顯示,近1~2年發表班主任德育工作方面論文0篇的佔22.8%、1~2篇的佔44.1%、3~6篇的佔27.3%、7篇以上的佔5.8%。可見,中國小班主任的科研意識顯著增強,八成左右的教師將班主任德育工作經驗提煉成論文進行發表。

數據表明,班主任在德育工作論文發表方面,中國小優秀班主任與普通班主任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X2=66.95,p<0.001)。可見,優秀班主任比普通班主任具有更強的科研能力。

9、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的方法

德育引導的方法是班主任對學生實施德育的關鍵。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小班主任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的方法依次為:談心佔95.4%、討論及辯論佔66.3%、講故事佔59.8%、各種閲讀活動佔50.1%、參觀及實踐活動佔42.6%、遊戲活動佔39.3%、影視欣賞佔37.0%、角色表演佔35.2%、其他佔4.3%。可見,以談心為主的説服教育是當前中國小班主任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引導的最主要方式,然而德育效果較好的體驗性和實踐性較強的教育和引導方式則運用不足。

數據表明,中國小班主任的德育引導之討論及辯論法存在顯著的學段差異(X2=8.88,p<0.01)和工作年限差異(X2=12.68,p<0.01)。國小班主任教師顯著高於國中班主任,擔任班主任工作11年以上的班主任顯著高於擔任班主任工作低於11的班主任。

參考資料

[1] 黃正平。保障班主任合法權益的重要制度——學習《中國小班主任工作規定》的體會[J]。人民教育,20xx(18)。

[2]龔耀南。師範生德育能力的現狀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9(6)。

國小教師德育論文 篇九

一、把握國小生的心理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在教育過程中“以心為本”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朱智賢説過:“學生在學習上出現的問題常與行為品德有關。不從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們健康成長。”因此,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掌握好學生的心理活動,從實際出發,找到問題的緣由,對症下藥,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認可。比如,學生之間鬧矛盾,作為班主任不能從主觀意識上去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來判斷誰對誰錯,不能有偏袒心理,要讓學生講清楚前因後果,然後指出雙方的不對之處,讓他們互相向對方道歉,不要讓其中一方感到委屈。

二、做好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

作為班主任一定要熱愛自己的學生,時常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心理變化、學習困惑等問題。針對每一個同學,要研究其性格特點、個人愛好與專長,關心他們的家庭環境,適當地去跟他們聊天談心,也可以通過其身邊的朋友來全面瞭解他們的性格,從而能因材施教,挖掘出每個學生的潛能。要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對待學生。班主任要用真誠的愛打動學生,以“親”為主,以“勤”為輔。當學生思想或行為出現異常的時候,要及時與學生談心,幫助他解決困惑;當學生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要幫助學生分析問題,鼓勵學生樹立堅定的意志與信心;當學生學習出現問題的時候,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用愛驅走他們的自卑心理,幫助他們及時調整心態努力學習。要帶好學生,班主任的“勤”也必不可少。對待班級工作,班主任應該兢兢業業,腳踏實地,盡職盡責,勤觀察,勤思考,勤交流,勤學習。無論上課還是課外時間,班主任要時常觀察學生的行為動向,分析他們心理變化,及時進行溝通與交流。學生出現的問題千變萬化,要勤思考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方法,以便防患於未然。最後,在多變的時代中,要想跟上時代潮流,班主任自己必須勤學習以適應變化的社會,做到與時俱進。

三、調整德育目標

班主任應該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正確調整德育目標,既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也要培養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學生。學校應該注重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雙向培養,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增強國小生的社會責任感,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提高國小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國小生的風險意識,敢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找到自信。國小班主任應該根據國小生的知識水平和身心特點,選擇適合國小生的德育目標,鼓勵國小生努力學習、積極向上、保持良好心態。

四、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首先是營造良好的班級環境。班級是國小生開展學習的主要場所,對國小生的品格養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打造良好的班級環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為了培養學生班級管理的“主人翁”意識,可以讓學生集體討論制定班級成員必須遵守的規定,提高學生的自覺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自我教育;要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特長和優勢,選好班級幹部,鍛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讓學生獨立開展工作;可召開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

其次是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當今社會網絡無孔不入,對學生封殺網絡是不現實的。網絡雖然有不好的一面,但也有好的一面,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建立國小生專屬的網絡平台,是一個發揮網絡積極作用的有效方法。在學校網站上可設立班級專區,展示學生的文學、繪畫作品,提高學生參與網絡的積極性;開設聊天專區,方便學生之間交流;增設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及遊戲,方便學生在學習之餘進行休閒娛樂。通過網站,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還可以藉助網站宣傳正確的價值觀和輿論導向,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五、適應教育發展要求,不斷探索德育新方法

國小班主任要緊跟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對於德育教育新方法進行不斷探索。首先,為人師表。國小班主任要通過教書育人和授課過程中的言行突出個人魅力,以人格力量感染學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其次,以情感人。國小班主任對學生要充滿愛心,要設身處地地為學生着想,想方設法地為學生解決學習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再次,建立德育評價機制和規章制度。國小班主任要逐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在嚴格管理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兩者緊密結合,把規章制度的要求變成學生的自覺行動,從而為做好德育工作提供機制和制度上的保證。

德育工作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工作如春風化雨,於無聲處滋潤着學生的心田,只要每一個為師者心中有愛,用我們博大的胸懷去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善待每一個學生,讓每一片綠葉都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