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學教育論文範例(通用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52W

中學教育論文範例(通用多篇)

中學教學論文範文 篇一

把課堂的時間讓給學生。教師的“講”要講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儘量做到少而精,讓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多討論、多動筆。如採取自學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學習,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由於語文學科的學習不是一個由全不知到知的過程,所以學生完全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憑自己的已有知識進行自學。另外,我們還可以設立討論課。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間的信息交流,通過討論課,努力創造,適合學生學習的氣氛,挖掘課文中豐富的內涵,例如《阿Q正傳》一課,可以將學生分成兩組以“阿Q精神在現今的社會中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為題展開辯論,通過觀看電影,閲讀小説,查閲資料,以及通過網絡查詢“魯迅研究網”,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樣,既發展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並與師生之間縱向交流相互交織,構成立體型信息傳遞。討論課能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活動的機會,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起才智的機會,讓他們鍛鍊自己的綜合能力。

二、優化教師的“問”,鼓勵學生的“問”,做到有的放矢

優化課堂教學的主動因素之一是課堂提問,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關鍵。目前,多數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雙向活動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課堂提問重視不夠、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粗放提問,實效不高。教師往往隨意提問,甚至流水式提問而導致“滿堂問”,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維度的問題,學生常可用“是”、“對”或“不是”、“不對”回答,這種看似活躍的課堂氣氛,實質上是在為教師講課或板書“填補空檔”服務,教學實效不高。2、教師提問多,學生提問少,比例嚴重失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導致的後果令人擔憂。據報道:1998年國際中學生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結束後,外國科學家舉行了一次面向參賽選手的報告會,介紹這次競賽試題的背景,並接受選手們的提問。當時外國參賽選手紛紛提問,但獲得金牌的中國選手卻始終沒有提問題,這除了語言原因,主要就是中國選手不想或不知如何提問題。這不能不説是我們教學上的不足。學生既然是學習的主體,就應該是學習的主動者,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歡迎學生突發奇想。教師的問,不宜問盡,有的問題應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想,去問,哪怕是極細小的閃光點,也應及時肯定和鼓勵,讓學生樂於思考,樂於質疑。為了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要切合學生的實際,精於設計課堂提問,教師的問要問得有價值、有廣度、有深度,要有引起大多數學生思維的動力,回答的願望。如短篇小説《項鍊》,按照傳統的觀點,人們總是把小説中的女主人公瑪蒂爾德作為愛慕虛榮導致悲慘命運的這麼一個女子形象。因此,為了啟發學生的質疑能力,開講之前,先提供學生幾段材料:

女主人公十年的悲慘遭遇,壞事變好事,“由於勞動”,“沒走上墮落之路”,成為一個“好主婦”。

——茅盾《在部隊短篇小説創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雖然十年辛苦之後,她的外表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她那希圖憑藉色相向上爬的腐朽思想絲毫沒有變化,他始終沒有認識到她的災難的真正原因。

——董星南《〈項鍊〉主題》

然後,引導學生結合作品本身對瑪蒂爾德這個藝術形象進行分析,説出對主人公的看法。結果,學生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常言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在鑑賞作品時能放開思路,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是讓學生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三、優化學生的“練”

中學教育論文 篇二

1.對國家和社會缺乏感恩

中學生自小都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愛黨教育,但仍然有少部分中學生認為黨和國家離他們很遠,與他們根本無關。因此,他們心安理得地享受國家和社會為他們提供的一切,對付出生命才換來這一切的革命先烈,對率領全國各族人民奮發圖強,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共產黨,對默默關愛他們成長的社會都缺乏感恩之心。

2.對大自然缺乏感恩和敬畏之情

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感恩大自然的最好行為就是愛護環境、節約資源、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規律。但在日常行為表現上,不少中學生還是有不愛護環境,隨地拋撒垃圾、隨意踐踏草坪等不良行為習慣;有的同學的消費習慣不低碳、浪費資源。這些都是不尊重、不珍惜大自然的饋贈,對大自然缺乏感恩之心的表現。

二、中學生感恩觀存在問題的原因

人的感恩之心主要是後天實踐中形成的,其中感恩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説,目前中學生感恩觀存在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我們的感恩教育出了問題。因為,對大多數中學生來説,他們的自我選擇能力尚弱,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

1.家庭的感恩教育不到位

家庭的教育質量直接關係到孩子未來的成長。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的感恩教育方面存在問題。一方面,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或兩個孩子,父輩、祖輩容易溺愛孩子,容易助長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甚至自私、冷漠、無情的習慣;另一方面,許多家長都把孩子教育的重點放在了學習成績方面,對感恩之類的德育不重視,這也容易讓孩子變得不懂感恩。

2.社會的不良風氣對中學生的負面影響

受社會上功利主義價值觀的負面影響,一些諸如知恩圖報、施恩不圖報、無私奉獻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被衝擊,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這些不良現象必然會對涉世未深、缺乏社會經歷的中學生價值觀包括感恩觀形成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3.學校感恩教育的缺位

受當前功利主義教育觀的影響,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政府、社會、家庭乃至學生本人對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就是學習成績,其他如感恩教育多被忽視。中學德育課變成了政治知識和道德基本原理的強行灌輸,學生只管死記硬背,考試得高分就行了。至於這些要求是否真正被中學生認可並內化為自己的感恩行為,絲毫不被人關心。

三、加強和改進中學生感恩教育的基本要求

1.重視家庭教育在中學生感恩觀形成中的基礎作用

一方面,家長要創造各種機會教育孩子學會感恩。這種教育既可以是直接的語言教導,也可以是通過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家長自身就要懂得感恩,包括對長輩感恩、對社會感恩、對所有幫過自己的人感恩,這樣能讓孩子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2.學校要通過各種途徑提升培育中學生的感恩觀

第一,通過課堂教學滲透感恩教育。以語文教學為例,老師可以選擇一些篇目,挖掘其與感恩教育相關的內容,如在講授《背影》這篇經典作品時,教師就可以突出其中兒子對父親的感恩之情,去感染學生;另外,語文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以感恩為主題的寫作,讓學生接受感恩教育。思想品德課教學則更是直接進行感恩教育。因此,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相關的感恩內容,從進入中學第一堂課開始就要教育學生對父母、對老師、對社會感恩。第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打造一個感恩教育的文化氛圍。一方面,學校可以利用學校的硬件設施如樓梯、走廊、電子展示板、建築物等,展示與感恩教育有關的諸如《弟子規》這樣的名人名言和典故,或樹立歷史上一些有名的知恩圖報的人物雕像,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學校還可組織一些與感恩教育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使學生受到薰陶和啟發,如開展“感恩教育”主題班會、演講比賽等。前些年,有的學校要求學生回家給父母洗一次腳的活動,還是有意義的。

3.社會各界也要創設有利於感恩教育的社會環境

除了學校和家庭外,社會環境的薰陶也是培育中學生感恩意識的重要手段。為此,社會各界要負起中學生感恩教育的責任。一方面,政府和社會的宣傳要在全社會營造感恩教育的氛圍,比如説利用網絡、廣播電視或平面媒體大力宣傳感恩的重要性,引導中學生學會報恩施恩;另一方面,要在全社會舉辦一些與感恩教育相關)本站○(的活動,如積極尋找感恩道德榜樣,大力宣傳道德模範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先進事蹟,激勵中學生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如近幾年由中央電視台主辦的“全國十佳最美孝心少年”評選活動,對激勵廣大中學生形成正確的感恩觀有極大的示範效應。

四、結語

中學教育論文 篇三

1.師生關係出現明顯的“虛化”現象。

當前師範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由於在時間和空間上師生交流具有一定侷限性,因此容易出現師生關係表面化甚至虛化的情況,這種巨大的時空距離感往往會導致師生關係心理距離的疏遠。師生關係的淡漠化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理解和體驗障礙,且不容易達成共識,課堂常常變成以知識為本位,師生彼此之間缺乏平等對話與相互理解。

2.面授教學時間短,師生溝通方式單一。

函授課堂中,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學習者都是成年在職的教師,他們在教學實踐的一線,積累了較多的教學及管理的困惑。在學歷提升的函授教育中,他們會希望教學在教學中幫助他們解決實踐中的困難,或者期待在教師的授課中獲得解決問題的啟示。而現實函授教育中,因為一門課程面授往往只有2-3天的集中授課實踐,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課程內容講授後,基本上不會有時間與學生進行溝通。加之,教師在授課前往往不會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不瞭解學前教育的教學實際。不少課程的面授只是基於普通高等教育中同樣課程的內容移植,偏離了函授教育學生的需求。

3.師生互動行為較少,學生參與互動積極性不高。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和交往是教學過程實質的基礎,師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相互尊重、平等和信任的,在教學交流中並不是用一種觀點反對另一種觀點,也不是強加自己的觀點給對方,師生之間應該是共享的關係。但當前師範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中師生互動行為較少,很多時候只是教師單方面的傳授自己已有經驗和知識,這種情況也導致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不高,師生之間很難收穫感情方面的關係,比較生硬。

4.教師在函授教學中存在話語霸權行為。

函授教育的當前主要教學目標為學歷教育,需要在短時間內對大量的內容加以教授,因此在教學模式函授教育往往會對講授法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加以採用。教師在對教學模式進行選擇時,“如何教”成為其首要考慮問題,對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則出現一定程度的忽視傾向。這種模式下的函授教學中,教師就成為課堂的主體,無意識中便會呈現出教師“話語霸權主義”的傾向,使函授課堂教學情境淪為“獨白式”,不利於師生關係的和諧,也很難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二、師範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中新型師生關係的構建建議

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大背景下,函授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師生關係的良好與否對函授教育的效能有重要影響,針對當前師範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師生關係現狀,師範院校學前教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構建其函授教學新型師生關係。

1.對教師角色和師生責任進行重新定位。

人們對教師角色的認識普遍停留在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整個課堂都由教師來主導,教師也被人們看作師生關係構建中的主要責任人。但從當前的社會發展需要來看,教師的傳統教育角色已經落後於時代需求,教師更應該是學生的促學者、導學者、學者和學友。因此,師範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應對教師角色和師生責任進行重新定位。在新時期的學前教育函授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看作教學過程的主體,將自己的作用從主導逐漸轉變為指導,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轉變師生責任觀念,函授教學中師生關係的構建並非教師一人的責任而應是師生共同的責任,當然教師仍然應該在師生關係構建中發揮主動作用,與學生保持良好的關係,將師生關係引向平等的方向。

2.對基於網絡的多樣化交流、溝通方式加以構建。

眾所周知師生關係的融洽在教學和育人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函授教育與一般的教育方式並不相同,其分散性學習的特點導致其師生關係與一般的師生相比容易出現表面化和功利化情況,為了改善這種師生關係,師範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應基於計算機網絡,構建多樣化的交流和溝通方式。網絡環境下學前教育函授教學新型師生關係的構建,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職業道德自覺性,在提高自我道德素質、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水平的基礎上敬業愛生,促進自身教書育人責任感的增強。其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中的函授生也應樹立努力學習的態度和勤學好問的精神,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學習與交流的主動性。在學前教育函授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溝通可以藉助多種方式進行,除電子郵件、個人網頁、博客外,還可以對公共網絡交流平台、網絡聊天、網絡搜索與瀏覽等方式加以借用。這些多樣化的網絡交流方式不僅具有即時或延時的交流優勢,同時使得學前教育函授教學中師生共處時間和空間上的缺陷得以彌補,使師生之間的交流掙脱了實時交往時身份、背景、環境等實體因素的制約,提高了師生交流的效率,對防止函授教育中師生關係虛化及和諧師生關係的構建有重要作用。

3.在學習模式上將課內互動和課外交流有效結合起來。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才是中心學習者,教師則是知識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生應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但這種指導並非是主導,學習者才是教學活動的主動建構者。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學習者可以在教師和學習同伴的協助及對學習資料的利用中,通過主動建構的方式促進個體發展。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師範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應將“互動學習”作為基點,對開放的符合函授教育特點的教學體系加以建立,同時對師生之間課內外的互動與溝通進行強調。在函授課堂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與自己展開交流;在函授課堂外師生則應做好課前和課後兩方面的互動內容。課前互動主要以教師和學生課前的交流和準備情況為基礎,教師可以提前將課堂上要進行討論的主題佈置給學生,並給予學生指導性意見促進任務的細化,以使學生能夠通過課外瞭解加強師生之間在課堂上的討論。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探究知識能力的提升,同時還應為師生之間互動交流提供條件和深厚基礎。課後互動則主要包括教師對學生課後學習存在問題的交流和答疑,這種延伸課堂不僅與函授教育學習特點相符,還能促進教師與學生關係的改善。

4.將教學模式從講解式轉變為對話式開放動態模式。

講解式教學模式是傳統課堂典型模式,教師通過機械式的講解引導學生對講解的內容加以記憶,這種方式實質就是變異的強制性灌輸,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成為課堂話語的獨裁者,而學生只是一個接收者,師生之間沒有對等的交流。對話式教學模式則是指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彼此之間的交流,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動態的,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課堂的參與者。對比兩種模式,對話式開放教學模式更有利於師範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師生關係的構建,這種以愛和信任及平等為基礎的師生交流,才是真正的教育過程,因此師範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應儘快將教學模式從講解式轉變為對話式開放動態模式。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