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經濟論文範例【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88W

教育經濟論文範例【精品多篇】

教育與經濟論文 篇一

西部縣域經濟發展是個實踐性很強的現實問題,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專家和學者從不同學科

理論角度為其把脈分析,提供意見和建議。學術由陳樹生團隊共同研究而出的《西部縣域經濟發展動力研究——農村職業教育的視角》,以農村職業教育的獨特視角,並依賴於多個學科作為理論視點來為西部縣域經濟發展把脈,分析其發展的實際狀況以及存在問題的根源,部級期刊對於職業教育和縣域經濟相互促進式的和諧發展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較強的對策和措施,可以説充分實現了教育理論研究和經濟發展實踐的緊密切實結合,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從我國現有國情來看,縣域經濟對於國民經濟的發展來説至關重要。沒有縣域經濟的可持續

發展,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撐,由此,西

部縣域經濟的競爭和長遠發展歸根結底要依靠人才的力量。但是,我們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在

全國範圍內仍然處於相對落後狀態,並且西部自身條件中也有不利於縣域經濟發展的種種因素:

自然資源分配不均,人口基數大,勞動力素質差等等。其中,勞動力素質問題尤需引起關注,所

以,發展職業教育,對技術等知識較為缺乏的勞動力進行有計劃、有系統的培訓就勢在必行。陳

樹生團隊的成果正是從這個角度對我國職業教育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宏觀分析,並分別

從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不同學科角度對縣域經濟發展和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和存在問題進

行了深刻剖析,進而從職業教育的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着手提供了操作性較強的建議和發展策略:

從外部力圖實現人們教育觀念的轉型,從過分、單一地重視普通教育,忽視甚至歧視職業教育轉

為對職業教育的日漸接受和重視;同時,確保政府等相關部門對於職業教育的經費保證也是改變

職業教育發展的落後現狀。從職業教育發展的內部而言,我們要不斷優化教學活動的各個要素,

統一協調影響職業教育水平的各個影響因子,從而達成職業教育的最優化發展;另外,職業學校

要開設出“面向市場、學校自主”的專業,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以及對社會的適應程度,市場對

於職業人才的培養和選用也應該更多地和學校建立對接渠道。這樣,從內外兩個方面着手建設,

職業教育通過人才的培養這一渠道就能夠發揮出對於縣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以往對於縣域經濟和職業教育兩個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在經濟學和職業教育學範疇中展開

教育與經濟論文 篇二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綜合體,不僅具有高等教育特點,還具備職業教育特徵。在高職教育中,將職業能力的培養作為主要目標,旨在通過有限的教學活動來培養更多的專業技能較強的人才,注重對綜合素質、理論知識以及專業技能的培養,進而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崗位適應力。①其本質為職業教育,區別於高等教育。

2高職教育與區域協調之間的問題研究

2.1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缺少合理性

(1)目標體系簡單。一直以來,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主要也是唯一人才培養目標。對於社會而言,高職院校是為社會發展建設提供人力資源的主要場所,且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緊密相關,如若高職教育發展不均衡,則一定會阻礙區域經濟的增長。

(2)層次下降。現階段,高職院校雖認識到專業技能的重要性,並加強技能訓練,但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教師持放任不管的態度,缺少必要的指導,在此環節,學生和普通勞動力沒有什麼區別。同時,高職院校辦學層次不斷下降,學生基礎知識薄弱,邏輯思維鍛鍊較少,忽略創新能力的培養。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近似於中職教育,高職院校本是一個再造高中生和中職學生的過程,但競爭優勢並不明顯。

(3)辦學特色不明顯。大部分高職院校照搬高等院校的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為主,採用灌輸式教學模式,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教學內容枯燥、理論化,這大大背離了高職教育的以市場需求為指導、着重培養動手操作能力較強的人才培養目標。

(4)人才培養質量達不到社會標準。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湖南高職教育對區域經濟的作用和貢獻與預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主要是因為高職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不高、專業技能不強、職業道德不良,無法全面贏得企業認可,學生就業率每況愈下,生源數量逐漸減少,中途退學率較高,使得高職院校面臨較大的困擾。

(5)高職院校和企業合作銜接不良。雖然,各個高校紛紛採用校企合作模式,但是,並未形成長效體制。現階段,校企合作模式僅僅停留在表層,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不深入,即便企業走進學校,參與課程設置、實習指導等活動,而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較弱,合作效果並不理想。另外,在高職院校內容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自我調適機制,辦學特色不明顯,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標準背離企業的實際需求。

(6)區域經濟發展與高職教育模式無法達到良好對接。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的蓬勃增長,相對應的,區域經濟的發展也對人才的標準提出了更加細化的要求,現階段我國多數地區的區域經濟都面臨產業升級改造的壓力,更加需要職業技能更強的專業人才。面對重重壓力,高職院校作為輸出技術人才的重要平台卻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湖南省多數高職院校目前在人才培養機制中,並沒有根據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教育方案,依然採取老舊的教育方式已無法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專業人才技能與區域市場需要的不對接導致高職院校教育功效嚴重下滑,不僅浪費人才和院校資金,也會導致區域經濟發展後勁不足,影響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2.2高職院校設置與區域經濟存在一定的差距

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湖南高職院校主要分佈在省會地區,其比重達到70%左右,高職院校設置不合理,院校分佈不均勻。高職教育作為區域經濟增長的基礎保障之一,其設置應保持和經濟區劃的統一,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存在明顯差距。

2.3專業設置無法滿足區域產業結構

參照三次產業劃分規定,湖南高職院校針對三次產業開設了相關專業,據調查統計可知,專業設置與三大產業就業結構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這表明,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存在出入,無法有效滿足實際就業需求。另外,在專業設置環節,還存在隨意、盲目的問題,在湖南省超過半數的高職院校均設有計算機、會計、文祕等專業。

3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機制構建策略

3.1構建合理的內部優化機制

(1)合理佈設高職院校。湖南高職院校應衝破原有辦學思路的束縛,加大在經濟產業園內的辦學力度,儘量將學校設置在企業附近,這不僅便於校企合作模式的推廣應用,還能為學生擇業、就業提供一定的便利。如若條件允許,特定範圍內的高職院校還可組建職業教育團,統籌規劃,分享經驗,進而改善學校佈設不合理現狀。(2)優化專業設置。高職院校在設置專業課程時,首先應全面掌握區域經濟發展的具體需求,適當調整;其次,依據市場人才需求變動幅度,調整專業規模;最後,應明確湖南經濟發展走向,在開設主幹專業的同時,還應凸顯自身特色,進而吸引更多的學生。(3)構建雙師型隊伍。高職院校應從多種渠道着手引進師資,優化師資結構,強化師資力量,確保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分佈合理。而雙師型隊伍是指學校應鼓勵教師積極走入企業,參觀學習,並邀請企業骨幹人員到學校進行演講或者指導教學實習。目前,高職院校師資年齡結構呈現青年骨幹教師短缺的分佈特點,青年教師雖然較多,但工作經驗不足,因此,應着重培養。

3.2加強政府的監督指導

湖南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高職教育發展規則,協調好保障措施,合理引導高職院校教育健康有序的發展。第一,政府應多方面籌集資金,增強高職教育投資力度,為高職教育配備先進的實訓基地,提供方便可靠的培訓場所等相關資源。政府應充分發揮自身在協調機制構建中的指導作用,調整專業設置標準,賦予高職院校更多的專業設置權力,合理編制區域單位內的專業分佈計劃,在高職院校中構建信息平台,及時招生信息、專業設置、市場需求以及就業情況,不斷優化專業分佈,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政府還應以法律形式,制定統一的質量標準,加大對高職院校的監督力度,並由政府指派權威性的質量評估機構,認真評估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及時調整,確保辦學質量。另外,還應科學評價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質量和成果。

3.3實現教育資源的社會共享,服務於區域經濟發展

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是地方高職院校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地方高職院校生存發展前提條件,高職院校只有做好本職工作才能取得長久的進步和發展。高職院校要跟隨市場經濟的主導地位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導,應以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為己任,不斷地調整教育模式,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湖南省高職院校可以與本土企業建立合作互助關係,根據企業自身特色,專業培訓打造適合企業發展的專業人才,定點輸送學生就業,真正做到學習與就業相接軌的教學模式。

3.4注重評估保障

社會企業以及相關行業在構建協調機制中發揮着橋樑作用。高職教育應從市場需求着手,合理設定人才培養目標,企業以及相關行業在提供基礎保障的基礎上,還應針對人才培養目標提出具體的要求,進而有效協調學校和社會之間的分歧。構建中介評估保障機構,該機構不僅能確保高職院校的獨立,還能幫助政府機構正確辨別資金方向。同時,還能為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的深度、有效合作提供支撐,企業可全面掌控畢業生的基本信息,並能讓高職院校明確企業人才需求,不斷調整,進而為企業發展培養更多人才。

4結語

教育經濟學論文 篇三

[關鍵詞]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動因;需求;經濟學。

一、問題的提出

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在我國開展已有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其中之一便是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動因問題。現在有許多觀點認為,一些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認識不夠及培訓方所提供的繼續教育的質量問題是導致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動因有偏差的重要原因。然而,筆者以為,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中學教師繼續教育這一活動。我們知道,教育具有鮮明的經濟屬性,它會生產勞動力,是一種產業,是一種消費性產品,更是一種生產性投資。作為新的教育實踐形式的繼續教育,雖然行政屬性濃厚,不能以市場行為視之。但仍舊具有經濟屬性,是一種經濟活動。中學教師則是這種經濟活動的主體,作為經濟主體,他們具有完全的理性,他們參加繼續教育的動因是由他們對繼續教育的需求程度決定的。需求程度越高,內在動因越明顯;反之,則外在動因越明顯。經濟學中,需求既包括消費需求也包括投資需求,故本文擬運用一般消費需求規律和投資需求規律,對我國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動因做出經濟學分析。

二、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消費需求的分析

經濟學上,消費需求簡稱需求,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願意並能購買的某種商品或勞務。由此可見,需求是指既有購買慾望又有購買能力的有效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影響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1.消費者偏好(即購買願望)。“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強時,就會增加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則相反。而消費者的偏好取決於商品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程度或商品對於消費者效用的大小。某種商品越能滿足消費者需要,其效用就越大,則消費者偏好越強,對該商品需求就越旺。2.消費者支付能力。所謂消費者支付能力是指消費者收入水平與商品價格之差。一般來説,消費者收入越高,商品價格越低,消費者的支付能力就越強,對商品的需求越大,反之則相反。對中學教師而言,他們對繼續教育的需求程度受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

第一,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偏好程度。與高等教育相比,繼續教育是一種非學歷教育,它雖然使受訓者的知識得到更新,技能得到增強,但並不能給受訓者帶來高學歷。在當前文憑主義還盛行的條件下,繼續教育並不能給中學教師帶來社會地位的明顯提升,也不能給中學教師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同時,由於平時工作緊張,壓力大,對中學教師而言,參加繼續教育不僅不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反而成為一種心理上的負擔。正因為如此,有些教師才會發出“繼續教育是給教師增負”的慨歎。而且,如果培訓方所提供的繼續教育的質量不過硬,使中學教師參訓後並無獲益,還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排斥心理。當然,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偏好是有差別的。來自於城市的大多數教師,由於他們面臨的競爭更激烈,教育教學改革的壓力也更大,危機意識濃厚,因此有着較為強烈的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的需要。繼續教育對他們而言,有着更大的效用,他們對繼續教育的偏好也就強烈一些。相反,經濟欠發達的邊遠、農村地區,教育教學改革的力度相對較弱,競爭壓力相對較小,教師們對繼續教育的需求也就弱一些。高級中學的教師和初級中學的教師相比,中級職稱的教師和初級職稱的教師相比,由於其處境、素質不同,前者比後者對繼續教育的偏好更強烈一些。但從總體上來説,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是缺乏強烈偏好的。

第二,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支付能力有差異。繼續教育的收費可能不算高,但加上食宿和交通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需要中學教師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繼續教育是一種準公共物品。它具有競爭性,即繼續教育提供服務的增加所引起的邊際成本並不為零,每增加一個教師來培訓,培訓方就要多負擔一筆費用,這説明它不是純粹的公共物品。但它能產生巨大的外部經濟,即社會效益,表現為通過繼續教育從整體上提高了中學的師資水平,從而促進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在經濟學中,對於產生外部經濟的產品提供者,須由政府部門付費予以補償。但在實踐中,絕大部分教師是自費或負擔大部分費用的。如據對杭州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的一次調查中得知,有40.5%的教師經費完全或基本自理,只有5.5%的教師全部報銷,其餘的報銷一部分。杭州還是經濟發達地區,其他地區就可想而知了。這時,支付能力就完全取決於教師的收入了。而不同地區教師收入的差異是非常大的。城市中學教師比農村中學教師的收入(包括工資和福利)一般高出三分之一;經濟發達地區與邊遠地區的中學教師收入差距更懸殊,有些邊遠地區甚至還存在着拖欠教師工資的問題。並且前者比後者的培訓費用往往更有可能得到報銷。因此,支付能力的差異就更加凸顯出來,不同地區的教師對參與繼續教育的積極性也就大為不同了。

三、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投資需求的分析

眾所周知,教育不僅是一種消費需求,更是一種投資需求,即消費者不僅從這種消費中得到享受,同時也以此作為一種投資手段。投資是為了贏利,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投資需求主要取決於投資的預期收益率。預期收益率越高,投資需求就越旺,反之則相反。假定投資成本為c,投資收益為y,投資預期收益率為R,則R=(y-c)/c×100%。

可見,投資預期收益率與投資收益成正相關,與投資成本成負相關,投資成本越小,投資收益越大,投資預期收益率就越高,投資需求就越旺。同樣,繼續教育是中學教師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途徑,中學教師對其投資需求的強烈程度取決於繼續教育的收益率,或者説其成本和收益的比較。

首先,我們來考查一下中學教師接受繼續教育的成本。其成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實際成本,包括繼續教育的學費、各種資料費、住宿費和交通費;二是機會成本,即如果不來參加繼續教育而能掙到的額外收入。雖然,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工資和基本福利照發,但是某些補貼可能會失去。同時,繼續教育大都放在雙休日或寒暑假,有些中學教師本來可能會在此期間掙一些額外收入,如給學生補習、兼課,甚至帶學生;還有一些農村教師,平時要兼顧家裏的農活現在也兼顧不上了。三是心理成本,由於中學教師平時工作量大,心理壓力重,一週工作下來,都希望能好好休息一下。現在要去參加繼續教育,就得以犧牲閒暇為代價。即使繼續教育放在工作日,但學校裏落下的工作,照樣要在空餘時間補上,所以這個代價無論如何都是要付出的。此外,城市教師與農村教師在實際成本的支付上也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説,培訓地點主要集中在城市,導致後者在住宿費和交通費的支出上明顯高於前者。因此,正如有些農村教師提出來的那樣,在參加繼續教育的經濟負擔上,二者是不平等的。這也是導致農村教師參加繼續教育不如城市教師積極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們來考查接受繼續教育所獲得的收益。按理説,中學教師參加了繼續教育,其人力資本增值了,收益必然會提高。但實際上,在我國存在着一個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低下的問題。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鄒莊教授等人的實證分析,中國個人教育投資收益率在城鎮及農村地區各為3.29%和4.12%,總體教育收益率為3.34%,明顯低於其他國家和地區。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分別為2.78%和4.46%,低於台灣的8.4%和16.1%。同樣,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投資收益率也不可能很高。我們假設培訓方提供的繼續教育的質量相當高,態度積極的中學教師明顯地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學中如魚得水,提高了教學效果,也可能在教育教學改革上有了一定的創新。但是即使這樣,教師最多早一點評上職稱,比別的老師多一點工資收益。據筆者瞭解,同一所學校中學教師之間收入的差異並不是很大,即使有差異,也主要是由於教師所帶的班級考入重點高中或大學的學生人數不同,因而獲得的獎金數額不同而導致。也就是説,對國中教師而言,所教的學生考取重點高中的越多,其所獲得的獎勵就越多;對於高中教師而言,誰教的學生考入大學的人數越多誰的收入就越多。因此,在目前應試教育、整個教育教學評價體制未有根本性變化的情況下,衡量教師水平的標準仍舊是學生的分數,而學生的分數靠大量的輔導材料及教師和學生大量時間的投入也能獲得。因此,那些態度消極的教師、甚至不參加繼續教育的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強化訓練、題海戰術照樣能提高學生的分數,照樣能獲取高額的獎勵。因此,惟一迫使他們參加繼續教育的理由就是行政壓力、評職稱。假若培訓方提供的培訓質量不盡如人意,則教師從中獲得的收益就更小了。

綜上所述,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投資收益率總體上是低下的,有時甚至是負的收益率,在這種情況下,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投資需求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對策建議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繼續教育尚未由中學教師外在被動的需求轉化為其內在自覺的需求,是由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偏好程度、支付能力及繼續教育的投資收益率所決定的。要促進這一動因的轉化,也須從這幾個方面去努力。具體對策如下:

1.教育行政部門必須確保並增加對繼續教育經費的投入。據筆者瞭解,繼續教育的經費原則上是由政府部門調撥一點,中學教師所在學校負擔一點,教師自負一點。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政府部門負擔的那一塊經費不到位,更不用説增加了。然而,充足的培訓經費是確保繼續教育順利開展並真正吸引教師自覺參加的重要保證。因為只有培訓經費充裕,才有可能降低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成本,才有可能改善培訓基地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從而增強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偏好程度。

2.在教師這一行業引入市場機制並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學教師評價體系。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不二法門。雖然我國教師這一行業早已實行聘任制,但只是流於形式,很少有教師因不能勝任教學工作而遭解聘,除非其有違法犯罪行為。因此要切實引入競爭機制,實施真正的聘任制,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下崗。同時,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學教師評價體系,定期對中學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進行考核,以此為據,不僅從精神上,更從物質上獎優罰劣,拉開不同水平教師的收入差距。只有這樣,才會大大增加中學教師不參加繼續教育的成本,從而增加參加繼續教育的收益。為此,須進一步提高教師待遇,並全面推進教師資格證制度,讓更多的人願意並有機會參與教師崗位的競爭,迫使現任教師為全面提升自身素質而自覺地參加繼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