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國中歷史論文範例【通用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48K

國中歷史論文範例【通用多篇】

國中學生歷史論文 篇一

關鍵詞:初高中歷史 歷史教學 教學銜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5(a)-0188-01

高一歷史難,難就難在初高中歷史銜接出現的“門檻”。而這道門檻的出現,更多的原因是高中歷史的教學與國中歷史的教學出現了脱節的問題。怎樣才能解決銜接問題呢?課程標準中並沒有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措施。如何使學生儘快適應高中歷史教學特點,渡過學習歷史的難關,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現階段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存在的問題

1.1 初高中歷史課程的不同,增加了銜接的難度

1.1.1 初高中歷史教材編寫體例的不同

國中歷史教材採取了主題+時序的通史體例,兼顧了歷史發展的時序性以及與學習內容的關係,體現出了歷史這門學科普遍性和基礎性的特點。而高中歷史教材則採取了依據歷史知識的內在邏輯關係,遵循“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採取了“模塊”的案例和“專題”的案例。高中的歷史教材幾乎涵蓋了歷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但是時序性很差。正由於專題與模塊時序顛倒、跳躍性大,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增加了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難度。

1.1.2 教材內容的側重點不同

國中歷史課程重政治史、經濟史,思想文化史相對薄弱。在國中的具體的教學中,文化史的內容比較少,甚至有的教師在趕教學進度的情況下,文化史的內容都是忽略不教的。而高中歷史課程卻是不同的,其更加重視思想文化和經濟領域的內容。三大必修模塊也分別反映了人類在社會生活領域、社會政治領域以及經濟領域的發展過程。課改後的國中歷史教材呈現出簡單淺顯的特點;課改後的高中歷史教材呈現出分量重,內容深的特點。

1.2 初高中歷史“教”與“學”存在缺陷,增加了銜接的難度

1.2.1 教師教學情況的分析

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指出:“在對學生義務教育的過程中,進一步的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以及重大的歷史發展進程。如重要的歷史現象、歷史任務以及歷史時間等。”很顯然,這要求初高中歷史教師都必須對中學階段的歷史課程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和把握,才能更好的完成初高中兩個不同學段的歷史教學工作。但國中教師、高中教師各自為陣,那麼教學的脱節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1.2.2 學生學習情況的問題

因為國中和高中歷史教材編寫體例的不同,對高中學生的知識儲備尤其是國中知識儲備要求甚高。但是,學生國中階段的歷史知識普遍較為薄弱。在廣州地區,國中歷史課是按照國家標準開設的,但是隻作為“非會考科”的地位而存在。在會考的指揮棒下,國中歷史就是一門被忽視的學科。很多剛進入高中的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瞭解程度很低,歷史思維能力更無法得到發展。高一學生基礎知識的薄弱與理論的貧乏,無形中增加了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的難度。

2 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的改善對策

2.1 國中教師的改善對策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學習歷史課程注入驅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常説的一句話。因此國中教師也應採取各種學生感興趣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培養學生學習歷史這麼學科的興趣也應是國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工作。學生有了學習這麼功課的興趣,進入高中後才能繼續的探究歷史。所以在國中歷史的教學課堂中,教師應採取各種方式,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搭建歷史框架,填補歷史知識

高中課程標準解讀中指出:“在國中通史學習的基礎上針對某一專題進一步探究和學習,應深層次的挖掘問題,看待問題應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從而提升蒐集歷史信息和加工歷史信息的能力。”這就要求在國中歷史教學中做一些適度的補缺,為國中學生搭建歷史框架,填補歷史知識,使國中學生能獲得歷史較為完整的全貌,對歷史發展的進程有了充分的掌握後,才能保證高中歷史學習的有效性。倘若學生沒能夠充分的掌握歷史知識,高中的歷史教學就如同空中樓閣。新課改實施後,一些歷史知識在教材中可省略,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應補充進來,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瞭解程度,降低歷史學習的梯度。

(3)滲透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儘快幫助學生入門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逐步的滲透國中和高中銜接過程中所需要的思維邏輯能力,歷史知識作為載體,通過案例討論等項目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2 高中教師的改善對策

(1)增強高中教師的銜接意識,提高教學效益

高中教師要熟悉國中歷史教材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很多高中歷史教師可能對國中的歷史課程瞭解的並不足夠,在迎接剛進入高中的學生時,高中歷史教師應準確的掌握學生國中所學的教材和課程標準的特點,瞭解每一個學生國中階段所掌握歷史知識的實際情況,提高歷史教學的連續性和針對性,這樣才能保證高中歷史的教學內容詳略得當,教學方法有的放矢。另外,高中歷史教師也應多與國中歷史教師溝通交流,相互聽課,瞭解兩者的差異和存在的實際問題,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適應高中生思維特點,滲透歷史思維能力培養

高中歷史課程大大提高了理解層次和應用層次的要求,這一點跟國中歷史課歷史程的要求是截然不同。因此,高中歷史課程應更加重視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我國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歷史思維能力主要包括了: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歷史事件的能力;閲讀和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第一,應以高中歷史知識為載體,通過課堂討論等手段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在討論中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解決應用歷史知識時所遇到的問題,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比較以及歸納和概括歷史事件的能力。第二,應利用好歷史材料,提高學生利用歷史材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教師也應利用好教材中的歷史材料,指導學生提取教材中原始材料的信息,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利用所獲得的歷史知識,對相關的歷史問題和歷史事件進行談論和分析。另外為了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還要多督促學生總結歷史規律。

參考文獻

[1] 惠民。談新編國中歷史教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4(3).

國中學生歷史論文範文 篇二

關鍵詞:國中歷史教學;社會問題;現實問題;結合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誌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8-0123-01

歷史學科富有濃厚的人文精神,這也決定了該學科在承擔培養學生三觀、人文教育價值及社會責任養成的任務中所承擔的責任。縱觀基礎教育發展較好的歐美國家的國中教學,與學科教學相比,其更注重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及建立與國中學生年齡階段相適應的社會問題參與意識、社會責任感。因此,我國國中歷史教學也要在學科知識教學的基礎上,適時導入社會問題及各種現實問題,建立歷史與當今社會的有機聯繫,正確認識到歷史學科在對國中學生的人文教育的價值,是新課改下歷史學科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

一、當前我國國中歷史教學與社會問題、現實問題結合教學存在的問題探析

1.教師缺乏關注社會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歷史教學重理論輕社會關注。國中歷史學科教學承擔起相應的人文精神培養的責任,首先需要歷史教師具備關注社會問題的意識與能力,通過精心備課建立學習歷史學科知識與社會問題的有機聯繫,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參與到社會問題及現實問題中來,利用所學的歷史知識對身邊所發生的社會問題進行再認識。但通過筆者對多所學校的國中歷史老師課堂觀察結果顯示,我國國中歷史教師普遍缺乏關注社會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歷史教學過於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歷史教學淪為無意義的死學科知識。

2.學科價值未被正確認識,人文精神教育功能被盲目排斥。學校教育活動的最終對象是學生,要讓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價值,積極參與身邊耳熟能詳的相關社會問題、現實問題的剖析和探究活動,最終使自己在探究過程中受到教化,上升為人文素養。但由於當下我國素質教育和新課標學生綜合素質考核、評價機制並未真正建立起來,無論就學校層面,還是學生、家長等層面從思想上仍然以應試教育為終極目標,對歷史的人文教育價值盲目排斥,這無疑打擊了歷史教師的教學熱情,使歷史教學缺乏人文關懷,難以觸及學生的思想深處,開展人文教育活動更是隻停留在理論階段。

二、建立國中教學與社會問題、現實問題結合有效手段及落實人文教育功能途徑探究

1.建立正確學科認識,加強歷史學科與社會問題聯繫,落實人文素質培養責任。要想改變我國國中歷史教學廣泛存在的問題,落實歷史教學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加強國中學生人文精神素質培養責任則必須要從學科自身長遠發展出發,將歷史教學與社會問題、現實問題相結合,有關教育職能部門必須讓學校、教師、家長及學生等各個層面的教育主體建立正確的學科認識,強化教師的學科知識學習,為該學科增添生命力。加強歷史教學與社會問題、現實問題的聯繫,特別是善於挖掘鄉土歷史題材等來實現歷史教學的社會功能,讓學生主動用歷史科學知識分析社會生活問題就將會大大降低難度,易於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其歷史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意願,使其主動探究歷史史實與身邊社會現實之間的關聯,實現對歷史的解讀,進而帶動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最終達到實現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2.加強國中歷史教師綜合素養,勝任歷史學科多元化教學及對學生精神培養的重任。歷史教學活動的開展水平及歷史教學任務最終落實的好壞與歷史教師自身的綜合素養是分不開的。在新課改逐步落實的今天,歷史教師必須要主動承擔起學科改革參與者的責任,加強自身學科的相關綜合素養,特別是要轉變教學態度,站在平等的地位與學生對話,將學生由傳統的學習者和知識的接收者,轉變成知識的探索者和研究者,激發他們在有限的知識儲備水平中的知識探究能力和新知識獲取能力,從而幫助其建立系統的史實知識框架。兼顧三維教學目標,不僅要注重傳授其知識,更要培養其能力,特別是促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達到情感教學目標。國中歷史教學組可通過校內及各級學科教學評比賽、校本課程開發、專業教師觀摩學習等方式來激發學科教師的教學熱情,通過多種舉措加強國中歷史教師的綜合素養,促使其勝任歷史學科多元化教學及對學生精神培養的重任。

3.活化教學手段,多元化課堂教學與現實社會現實生活融合的策略。①教師備課關注學生的社會現實生活經驗,加強歷史教學現實生活化。備課是教學工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要使國中歷史課堂教學與學生社會現實生活相融合,則要求教師在平時備課時必須要建立“大歷史”教學觀念,將歷史教學內容與學生所處的社會現實生活及社會發展的大環境有機聯繫在一起,重視挖掘學生已有的社會現實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科學地開發和利用學生的“社會現實生活史”,做到將學生的社會現實生活經驗與歷史教學的有機融合,實現歷史知識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轉化,注重體驗性學習。②教師堅持教學過程社會現實生活化及課堂作業社會現實生活化。實現歷史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歷史教師在較長時間內逐步滲透給學生,這也就要求歷史教師堅持教學過程及課堂作業檢測的社會現實生活化及課堂作業社會現實生活化。特別要求歷史教師的教學方式社會現實生活化,能夠恰當地把社會現實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提煉出來,以社會熱點為媒介進行歷史教學,特別要合理運用鄉土歷史資源進行歷史教學,注重與國際、國內的社會熱點相結合,使歷史教學貼近社會現實生活,激勵學生主動擴大關注社會問題的範圍比較,增加學生與社會現實接觸的途徑,使學生得到歷史體驗並進行積極思維,激發其求知慾和情感,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丁曉蠟。搭建歷史與現實的橋樑—論國中歷史教學中溝通曆史與現實的若干方法[J].政史地教學,2009,(6).

國中學生歷史論文 篇三

關鍵詞:新課標;國中歷史;課堂教學;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2.421

在新課標改革的要求下,國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有了很大的轉變。在國中歷史課堂的教學中,要重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國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重點放在教給學生學習歷史的方式,多與學生在課堂進行交流和討論,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體會到學習歷史的方法和意義。教師要多鼓勵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勇於提出疑問,並且能夠和同學合作完成教師佈置的任務,從而培養學生養成使用探究學習法的學習習慣、獨自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能力。要將新課標的實施融入到實際的教學課堂中,並需要教師改變從前的教學模式,重新制定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方案並設定教學目標,使國中歷史課堂教學得到全面優化,在教會學生知識和學習方法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和創新能力,從而來提高國中歷史的教學質量。

一、以學生為課堂主體

在以前的國中歷史的教學課堂上,教師通過背書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歷史,學生慢慢會對歷史失去了學習興趣,並覺得歷史是一門枯燥的學科。學生聽從教師的安排,這樣的學習方式非常地被動,而通過了新課標的改革,要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必須要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興趣,這主要在於教師對學生正確的引導,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如,在學習漢朝的建立的時候,學生從教材上得知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勸諫,只尊崇儒家思想,學生要對這一舉措進行深入的理解是有一定困難的,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給學生提供思考問題的角度,學生可以根據問題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積極參加到討論中,培養了學生提出疑問、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環境外還要分析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國中歷史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只要是符合邏輯的都要給予細心的、認真的並耐心地進行講解和肯定,如果遇到回答問題不是很全面或者不是很正確的學生,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鼓勵,引導。如果遇到具有討論價值的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最後教師進行總結,找到問題的最佳答案。

二、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學習環境更適合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中國自古以來都是文化底藴深厚的歷史大國,但是國中生不能夠正確地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只知道,歷史都是野蠻的、荒涼的、破舊不堪的。因此對國中歷史課本的一些比較美好的元素進行發掘是很重要的。如,教師在講解古代歷史的時候,可以使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許多古代歷史文物的實物彩圖,讓學生從這些充滿古人們智慧和靈魂的文物中體會到美感。要是教師去參觀過文化古蹟,可以給學生講述遊覽的經歷,還可以給學生展示自己與文物建築的相片。如果學校的條件允許的話,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歷史博物館中參觀,讓學生切身感受歷史的博大精深和美好,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三、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教師要在歷史課堂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評價,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發展。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要把評價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和能力、學生的解決能力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評價的問題,幫助學生建立自信,鼓勵學生進行深入探討、創新。如,教師在講到絲綢之路的歷史事件對現代生活的啟發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往改革開放等一些事件上討論,並且要給學生中肯的評價。

四、課堂教學的方式由傳統變創新

教師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改變教學方式,學生也因此改變學習方式。因為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改變的基礎是源於教師的教學方法的改變,所以,在國中歷史的教學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方式來決定教學方法,而學生則根據自己的對知識的需求來學習新的知識,這樣學生能夠把新知識和舊知識有機地結合,形成了知識體系,最後能夠靈活自如地運用。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以學生為主可以幫助師生之間順利溝通、互相學習,實現教學相長。

五、通過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學習

在國中歷史的課堂上適當地使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能夠把歷史與現實的距離縮小,是學生能夠理解歷史,看到歷史對現代社會發展的影響。如,教師在講到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來給學生觀看圓明園原來的樣子和燒搶後的荒涼,通過進行比較,讓學生觸景生情,體會到歷史責任感。

六、通過閲讀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能夠通過閲讀的方式來拓展知識面,提高自學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之前根據教材對問題進行認真的設計,學生在課堂上按照教師提出的問題來對課本進行閲讀,找到問題的重點和答案的關鍵點,帶着問題進行閲讀能夠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更深刻。

總結:

通過新課標的改革,國中歷史課堂的教學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教師從以前的教學方法中總結一些好的方法並與新的方法進行融合,形成新的以學生為主的教學體系,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優化後的國中歷史課堂的教學的方式更形象地給學生提供了輕鬆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和實踐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劉豐憲。新課標背景下如何優化國中歷史教學[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1(9)

[2]劉秀萍。談新課程3背景下的國中歷史教學[J].大觀週刊,2011(2)

[3]楊玉芳。論新課改背景下鄉土史資源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以蘇州地區為例[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

國中歷史論文 篇四

1.教師使用語言描繪,增強課堂氣氛的活躍性

在國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用生動的語言將要講的知識描繪出來,對學生的學習起着很大的促進作用。要求歷史教師在講課時要富有感情,形象生動,比如在講述一些歷史英雄人物時,要慷慨激昂地講述,讓學生受到感染,進而對其充滿敬意。在講到一些比較殘酷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時,要在語氣上體現出氣憤等情緒,使學生能夠與教師的情感形成共鳴。這樣,學生就會在教師正確的情感帶領下,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和價值觀。

2.再現歷史場景,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

在國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是比較重要的,教師在講課時,可以製作一些PPT課件,把一些重要的歷史場景和事件用圖片或者視頻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如果時間允許,也可以播放一些相關的影片,把學生代入當時的情境中,讓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到歷史的氛圍,並認識到歷史的本質。比如在講“鴉片戰爭”時,可以將圓明園被燒燬之前的圖片和視頻與被燒燬之後的圓明園進行對比,讓學生一目瞭然事件的整個過程,達到學習的目的,提高了教學質量。

3.通過音樂渲染氣氛,使學生產生共鳴

在國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一些音樂來幫助學生體驗情境,可以在講課時將音樂聲音調小一點,營造一種歷史氛圍,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播放一些相關的歌曲,比如:在講述“九一八”事件時,可以給學生播放《松花江上》這首歌,這首歌學生應該都耳熟能詳,讓學生試着跟音樂一起唱,增強學生對情境的體驗,渲染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歷史知識。

二、情境教學法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1.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課堂效果更好

上好一堂歷史課的標準就是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課堂氣氛中學到歷史知識。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備課工作,精心設計課堂情境,在上課的過程中和學生積極配合,和學生一起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這樣學生與教師的距離拉近,在學習和表演時就會有更高的興致,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進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2.有利於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在傳統的國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學生的歷史知識是否掌握全面,只為了考試而一味地枯燥講解,強行灌輸,學生很難從中真正領悟歷史,也將學生的天性扼殺了。在歷史教學中加入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輕鬆、活躍的氛圍中學習,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表演和想象,在教師設定的情境教學過程中,發揮出自己獨特的想象力。3.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國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中,設置情境教學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國中的學生普遍都喜歡這種輕鬆的學習氛圍,並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快樂中學習歷史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將學生從傳統的死氣沉沉的教學氣氛中解救出來,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生動而有趣,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充分地展現出來。

三、結語

國中學生歷史論文 篇五

關鍵詞:國中歷史;高效課堂;興趣;能力;巧用

一直以來,人們對歷史學科認識存在誤區,認為就是死記硬背,把知識點背下來就行了,學生認為會考開卷考試,也不重視。那麼,作為國中歷史教師,如何巧用教材――打造高效歷史課堂?我做了如下嘗試:

一、善用導入,激發學生求知慾

一段段精闢的課前引言,撞擊着學生的心靈,激發着學生學習知識的慾望和興趣。如在上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2課的時候,我就問學生“中國歷史上有一位,而且是唯一一位女皇帝,你們知道她是誰嗎?”有的學生説是武則天,有的説是慈禧太后。等同學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後,我才開始講新課。進而,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既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又增長知識,真正達到學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二、巧用歷史文獻資料,增強學生理解運用能力

現在的歷史教材中往往穿插着大量的文獻資料,有些是重要文獻,有些是名人名言和警句,有些是民間諺語,這些是教材立論的依據。恰當運用,既能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又能提高學生語言素養,增加對歷史的親近感,還能培養學生運用史料理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能力。

三、活用歷史地圖,提高學生讀圖識史的能力

人們常説“政史地不分家”,特別是史、地兩門學科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沒有正確的地理空間概念,學得的歷史知識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在歷史教學中,適時利用歷史地圖,架構歷史的空間概念,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理解力,也有助於一些重點難點問題的突破,可以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四、妙用輔助材料,拓展學生知識面

新課標人教版歷史教材的正文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的主要內容,而課文中大部分的楷體字,則是供同學們自學和閲讀的內容。有的是與課文密切相關的物質文明、社會生活、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知識;有的是對歷史人物的簡介。利用得好,就能開闊學生的眼界,引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動機。

五、利用歷史圖片,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打開現行國中歷史教材,可以看到許許多多栩栩如生的歷史圖片,有珍貴的文物古蹟、傑出的歷史人物、重大的歷史事件、精美的藝術作品等,這些插圖是歷史的真實寫照,教學中恰當組織學生賞析,既能形象直觀地再現人類社會過去的歷史,又能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六、應用引導,優化討論

作為教師要應用、引導課堂討論,使討論緊緊圍繞教學內容進行,以教材為依託。因而教師要適時引導討論,有效監控、管理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行為和反應,不要讓學生的討論偏離討論主題,課堂討論要始終圍繞實現討論的目標來進行。

總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關鍵在課堂,打造高效課堂關鍵在老師。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教師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課堂上,就讓我們抱着吸納革新的態度,將打造高效課堂的改革真正落到實處吧。

參考文獻:

國中歷史論文 篇六

1.堅持真實性原則

歷史是一門科學嚴謹的學科,堅持真實性不僅是對歷史學科的尊重,也是對學生獲得知識的尊重。如果學生髮現老師所講的歷史故事有悖於歷史事實,會嚴重影響到學生對老師的信任,無法建立正常的師生關係,更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尊重史料的基礎上,合理進行想象和推測,才可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故事內容要生動有趣,形式題材多樣化

在一個班級中,每個學生主體的理解方式、思考方向不同,將故事生動化、有趣化、多樣化有利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提高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新鮮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3.立足課本,鮮明主題

選取歷史故事,一定要圍繞大綱要求,把握知識重點,圍繞一個主題,有條不紊的展開,讓學生不會感覺混亂,不會失去學習興趣,分階段、有層次的對學生思維進行引導,使學生的史學認識和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4.注意結合國中生的心理變化特徵

國中生主要集中在13-15歲這一年齡段,學習以感性思維為主,邏輯思維的能力不足,歷史故事可以使學生對歷史事件有一定了解,給學生以思考和教訓,使學生理性看待問題,開發和培養國中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歷史故事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原則

1.運用歷史故事導入新課程

在講新課之前,不應急於直奔教學內容,已完成教學任務,可以運用歷史故事導入課程。課堂中,為避免學生思維在15-20分鐘後出現分散遊離現象,如果能在一開始就把握住學生的聽課學習興趣,那麼這個良好的開端就使整個課堂成功了大半。在這個時候,老師可以先講些歷史小故事,將課堂氣氛“預熱”,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能集中精力,將歷史專業理論知識和歷史故事聯繫起來,加深印象,提高課堂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歷史故事可以是成語故事、神話故事、戰爭故事、名人名事、文化故事等等,這些都可以加以利用。比如講到中國近代不斷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原因眾多,但其中慈禧太后作為頑固派領袖權傾天下,把持朝政,不斷阻撓進步思想和勢力,固守閉關鎖國,崇洋媚外,導致清庭逐步淪為列強統治的工具,加劇了中國兩半社會的形成,加深了階級矛盾和民族危機。使中國近代化舉步維艱。所以可以列舉一些慈禧太后的錯誤做法,如對外屈膝投降,對內鎮壓農民起義,大肆揮霍錢財,阻礙等等。通過慈禧太后這一學生們熟知的歷史人物故事來反應中國近代屈辱史,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重振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學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2.在課堂中穿插講述歷史故事,並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啟發學生

要想在45分鐘內不讓學生走神,就需要使講課內容具有吸引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適當地穿插歷史故事。如在講到三國混戰時,可以描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役的激烈場面;在講到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孫中山的所作所為;在講到亞里士多德的發明發現時,穿插他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現的這些原理等等。這要求教師改變以往上課嚴肅的氣氛,將課堂變成一場生動有趣的“故事會”,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下,更好地記憶課堂上所講的歷史事件過程、人物、時間、結果影響。在歷史故事之後,還應該提出一些由小故事引出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來讓學生思考,鼓勵學生髮散思維,積極發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考能力。

3.在課堂結束時也應運用歷史故事

在課堂結束時運用歷史故事有利於實現課堂教學的首尾呼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歷史課不再那麼枯燥,促使學生更加期待下次上課。

4.注重講課技巧,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歷史學的主觀性較強,一字之差就可能使學生產生誤解。歷史故事需要教師運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以生動的語言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其次教師的態度要客觀公正,另外,還應注意語速和節奏,太快或太慢,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