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歷史教學的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9W

國中歷史教學的論文(新版多篇)

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一

一、情景教學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優勢

首先,情景教學運用到國中歷史教學當中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國中學生的學習特徵是以興趣為主的,興趣的激發才是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最有效的因素。情景教學需要教師結合現代視聽工具,運用真實的情感、多變的場景以及精美的語言為學生創建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其次,情景教學運用到國中歷史教學當中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情景教學是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感同身受、獨立總結的過程,一方面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放鬆性和積極性,一方面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內容的思維,在滿足學生對歷史好奇的基礎上,為學生自身全面發展帶來幫助。

二、情景教學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一)利用素材塑造情景教學

1、詩詞歌賦以現有的詩詞作為情景教學的塑造手段,在國中歷史教學《貞觀之治》這一內容中,可以借鑑“九天間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這一組詩句,用以描繪歷史時期的繁榮盛世,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繁榮盛世的產生,將學生的思維帶入到新課程中。

2、圖像畫冊國中歷史教材中的畫冊與圖片是非常多的,在生活總也有很多關於歷史題材的彩圖也有很多,教師可以在收集一些關於歷史題材的畫冊,帶到課堂上為學生展示,使學生對歷史內容的認識更加直觀。

3、現代多媒體第一,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合了聽説讀寫、可視性以及可觸性,這種多元化形式構成的圖文聲像並茂的教學課件是能夠呈獻給學生立體形象的,所以這種課件形式本身具有形象性、生動性,可以從聽覺以及視覺帶給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以此能夠引發學生與歷史事件之間的情感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上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思維能力,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力與想象力。第二,傳統教學方式的主要結構是主講、板書、教材、文字等;信息技術的主要結構是幻燈片、投影儀、計算機、視頻以及廣播等,其中使用覆蓋面最大的是計算機技術。但是每一種教學方式中都各自有長處和短處,因為歷史事件教育課程的章節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教學形式的表現也不盡相同,那麼信息技術是不同被另外一個完全取代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機融合,以此來彌補教學方法與表現形式上的不同,以提高高校歷史事件教學的效率。傳統課堂教學形式是依託在教師主講、表情、肢體動作以及文字聲音等基礎上,但是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接受的信息量是非常小的,學生在這種單一的傳輸中容易分散注意力。但是現代媒體技術中融合了超文本、超媒體技術,所以給學生呈現的知識是以影音、圖像、動態文字等形式的,這種方式的教學能夠使信息量加大,同時學生接受方面不會有太大壓力,能夠創造仿真的情景教學,對學生來説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創設語言情感語境教師在歷史課堂使用的語言語境對學生的引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語言情感語境能夠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所以在課前的準備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自身的語言組織,使課堂的語境更加豐富化,才能夠在授課過程中在情感上與學生產生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

(三)建立表演情景教學模式國中學生的天氣是活潑、機靈,在學習與生活過程中比較注重感性體驗過程,並且對任何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所以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表演,對歷史事件中任務進行模仿,只有讓學生參與到表演當中去,才能夠真正體會到歷史事件中的人物情感,對於課程的教學進展也是一種推動,培養學生歷史思維,使其對歷史知識的掌握能力更強。

三、結論

當前,在新課程的推動下,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融合情景教學模式的教學會使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上更加深刻,相較於傳統形式的教育,學生的潛能會得到更好的激發,對於學生全面的素質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情景教學模式以新型的課堂教學形式出現在教學模式當中,為了符合當下的教育制度,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將情景教學模式實施在課堂之中,雖然在初始階段會出現一些銜接上的問題,但是經過教師的細心改正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當代的教師應該從傳統的教育模式中脱穎而出,融合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將當代的教育模式推進到實踐中,使今後的歷史教學更加靈活化。

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二

摘要:近年來,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條件下,微課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走入學校教學中,對推進歷史教學方式方法的推進起着重要作用,國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們越來越多的利用到課程進行教學。作為一種現代的先進的課堂教學方式,它是對傳統的教學方式的補充,它使歷史知識的重難點細節化,它便於傳播知識,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作為國中歷史教師,我們要善於創作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微課,積極轉換教學模式,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下面我將對如何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微課進行闡述。

關鍵詞:微課;國中歷史教學;應用

前言

微課以視頻為主要載體,以在線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微課中的知識比較細化,講解的可能僅僅是某個知識點或者某個教學環節,它不像實際課堂教學時間那麼長,而且教學的容量比較小,避免了學生在學習時產生倦態情緒,有助於培養學生學習國中歷史的主動性,有利於提高國中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從而助於他們掌握歷史知識。

1微課的特點

微課具有主題突出、傳播方式多樣和使用便捷的特點。微課程的教學內容較傳統的課堂教學精簡,主題鮮明,學生易於理解易於掌握知識。微課便於學生使用,在線學習方便快捷,而且學生可以用手機進行相互傳播討論。

2微課的開發對國中歷史教學的意義

2.1傳統的課堂教學時間較長,學生在課堂上容易走神分心,而微課用時短有利於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因為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只有二十分鐘左右,過長的時間會使學生分心走神,學習效率未必高,微課主要是精細地講解一些疑點、難點,不會耗費學生太多的精力,符合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學生在學習微課時能夠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2.2微課是傳統的教學方式的一種補充,能夠起到提升歷史教學質量、改革傳統的學習方式的作用。微課能夠使學生實現資源的共享和交流,充分體現了教育的平等性。另外,微課技術有利於提高一線歷史教師教育教學技術能力,比如使用視頻處理軟件的能力。

2.3微課能夠適於各種版本的歷史教材,改變了過去歷史教材版本束縛教學資源的狀態,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微課便於師生索引資源,因為微課的講解內容側重於某一具體的知識點,微課是歷史知識體系的標準零件。

2.4應用策略2.4.1學校要支持微課教學,努力完善微課教學所需的器材。微課有助於提高國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因為微課中教師注重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所以學校要支持微課教學,完善微課教學所需的硬件設施。2.4.2講究細節,不忘突出重點。每件歷史事件都是由當時的政治、經濟等因素決定的,因此學習歷史這門學科時不能光看歷史事件的表面,要注重細節,對知識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刻思考。歷史教師創造微課時要學會對歷史知識進行微處理,突出重難點,把重點難點分成若干分支,最後以微課的形式展示,對於一些不易形容的事件可以多展示些與歷史事件有關的歷史圖片,這樣事件能夠更加直觀形象的展現在學生眼前。2.4.3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國中歷史教師在設計微課時要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而學生也要認真的學習教師所講的內容並及時發表自己的意見,因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互補充的,在相互促進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並及時改進,學生也能夠對歷史知識理解的更加透徹,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提高,進而學習效率會得到大大的提高。微笑=課還可以用來幫助學生複習歷史知識,歷史教師可以把練習題設計到微課中,通過多種樣式展示解答方法,使學生輕鬆的掌握多種解答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2.4.4將微課與課堂緊密結合。微課是傳統的教學課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歷史教師在設計微課時要注意將微課與歷史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微課在現代教育中不斷的發展,微課要想充分發揮它的作用離不開傳統的課堂教學的內容,歷史教師在設計微課時要注重借鑑歷史課堂教學的框架突出歷史教學的主題。另外教師要儘量將微課堂設計的生動有趣,比如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動態的圖片、視頻等,增添微課堂情趣,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3結語

作為一種現代的先進的課堂教學方式,它是對傳統的教學方式的補充,它使歷史知識的重難點細節化,它便於傳播知識,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作為國中歷史教師,我們要善於創作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微課,積極轉換教學模式,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歷史教師要善於創設微課,因為微課能夠把歷史知識滲透入多媒體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歷史知識,同時,還能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樂趣。微課有助於推動歷史教學實踐邁上一個新的高度,作為國中歷史教師我們要努力探索微課在歷史教學中應用的最優化的方式。

參考文獻

[1]陳德康.微課能“翻轉”高中歷史課堂[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年04期[7]陳陽.歷史微課設計及立意———以人教版必修2“第一次工業革命”微課設計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年06期

[2]薛菲.微課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中)2015年01期

[3]李海軍.“微課”不微見微知著———例談歷史“微課”的製作與實施[J].教育科學論壇2015年05期[3]閆濤中國歷史“微課程”設計初探湖北省宜昌外國語學院2014,7

[4]翟宏斌中學歷史教學“微課程”設計探討臨潼中學2014,5

[5]張永謙,楊煢傑.打造微課精品促進教育公平———中學歷史“慕課”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14年02期

[6]鄭秋燕.淺談微課的設計、製作及應用[J].海峽科學2015年04期[5]何成剛,代寧華,沈為慧.史學閲讀與教學立意(上)———以“隋朝的滅亡”微課設計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年03期

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三

一、歷史課本劇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

(一)課本劇創作

創作之初,要進行資料收集。課本是最先考慮的資料,但還需要課本以外的更多的資料來支撐,應鼓勵學生到學校的圖書館、歷史博物館 、網絡上查找史料,首先確定編寫課本劇的整體框架及故事的發展梗概,要符合劇本的特點,涵蓋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方面,還應有戲劇衝突。有可看之處,吸引同學的注意力。另外,劇本的內容應符合歷史的真實性,觀點鮮明,實事求是。

(二)課本劇排演

課本劇在角色的安排時,要綜合考慮,合理分配角色,注意外貌的相似性,氣質聲音等諸多方面也要考慮周全,這要求我們的老師或者學生導演能掌握演員的特點、技能,把有限的人員進行合理分工,提高同學們參與表演的積極性。排演期間,要求演員能對劇本有初步的瞭解,記住自己的台詞,清楚自己扮演的人物角色的性格特點,注意自己的表情動作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徵,配合默契,服裝道具準備充分。(三)課本劇演出 課本劇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要適時導入,實際教學時要注意銜接得當。雖然課本劇能讓學生更加直觀有效地學習歷史知識,增加歷史課教學的趣味性,但教師依然要積極引導學生聽課時注意力集中,善於思考。為了教學的需要,對於某些歷史事件的理解,適時引入課本劇。讓學生帶着學習歷史知識的態度來觀看,而不是圖熱鬧,看完之後,一無所獲。

二、歷史課本劇在教學時的實用價值

(一)使學生的知識掌握更有層次性

編寫課本劇的過程,也是學生研讀教材,查閲資料,對知識進行不斷概括總結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熟悉了歷史事件,瞭解了歷史人物的性格特點,掌握了關鍵的知識要點,理清了歷史事件的順序,更直觀地再現了歷史事件和人物,思維更清晰,頭腦中的知識結構更有層次性。另外,通過課本劇的編排,熟悉了課本劇的流程,鍛鍊了自己的能力,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對歷史的興趣。

(二)有利於學生對於難點的解讀

歷史事件往往比較繁瑣,學習過程中難免產生困惑,記憶也有相當的難度。而歷史課本劇的恰當引入,正好填補了這個缺憾,把歷史事件恰當穿插,對人物進行主客觀評價,解決了平時教學中難以達到的實際效果,本來老師苦口婆心講解學生都難以理解的知識,現在卻在潛移默化中被學生接受,解除了學生心裏的困惑,增加了對知識點的記憶,而且由於學生查閲大量的資料,知識面開闊了,從而更多地瞭解了歷史的知識。

(三)有利於合作探究的培養

課本劇不可能由一個人或兩個人來完成,而必須通過大家的協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編寫過程中,大家通力合作,共同探究,正好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小組進行討論時,學生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大膽構思,踴躍發言,言無不盡,使課本劇在不斷修改中走向完善。課本劇讓學生心往一處想,思維集中在對事件的整理和編排中,行動默契,感情融洽,切實起到了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當然,歷史課本劇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比較多,也許還會佔用我們很多的課餘時間,但能培養了學生的多方面能力,讓學生對歷史產生了興趣,牢固地掌握了歷史知識。歷史課本劇是一種新穎直觀的歷史教學方法之一,與新課改提倡的合作學習的方法相吻合,還望我們歷史教師不斷探索,不斷改進,進而提高歷史課的教學質量。

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四

一、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的必然性

國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隨着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程的改革,新課程不斷強調提高教師的素質,建立教師不斷反思與自我評價的體系,相關部門要求教師在不斷反思中學習與進步,實現教學實踐,努力使得教師成為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

2、學生髮展的需要

國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是學生髮展的需要。教育發展基本在於學生的發展,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符合國中學生的成長特點,因為處在青春期的國中學生,他們的身心都發生着巨大的變化。這些學生的好奇心和探討問題的慾望比較強烈,因此,老師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並使行為符合學生的切實需要,從而進一步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

3、教師發展的需要

在國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反思性教學,是教師發展的需要。歷史老師要在教學中獲得良好的突破,就需要經常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進行反思,這樣才能夠不斷地借鑑他人的成功經驗,吸取新的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從而進一步促進自身的成長。因此説,在國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是一種必然,並不是偶然,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二、如何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學

1、教的反思

要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育,首先就應該進行教的反思。作為一名國中歷史老師,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反思。在教學準備工作方面,教師應該保證歷史教學內容的充實,藉助信息技術以及網絡媒體來豐富教材。並且還應該把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讓學生更好地去感受其中的奧妙。再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不斷反思,反思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否恰當,反思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過程與環節,結合學生的反應情況,如果遇到不合適的環節,要適時地做出調整。在教學後,教師依然要進行反思,找出前一堂課中的優點與不足,揚長避短,來不斷地提高國中歷史教學質量。

2、學的反思

要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育,還應該進行學的反思。國中歷史教學工作是教與學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不僅要在教的方面進行努力,還應該在學的方面進行努力。反思是努力的一種途徑,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不斷促進教學的進步。第一,對學習態度進行反思。因為學習態度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基礎,學生能夠端正態度,必然會使得學習效果得到提高。第二,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通過對學習內容的反思,才會明白自己知識掌握的程度。現在很多學生依然喜歡採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其學習效率並不高。老師應該督促學生積極地開展學習反思,學才能真正致用,才能不斷地提高學習成果。第三,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國中歷史的學習應該嘗試多元化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能夠找出學生學習中的不足,然後通過老師的指導和學生的改進,提高學習效果。

3、教與學的反思

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育,還應該進行教與學的反思。在我國現階段,國中歷史反思性教育已經得到了一定的實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除了對教的反思與學的反思之外,還應該進行教與學的雙向反思,從而提高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配合程度。國中歷史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採用新的指導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還應該在學生反饋方面進行努力。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儘可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開展積極、廣泛的溝通交流,瞭解其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採取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去補救,使得國中歷史教學能夠順利進行。在此過程中,老師要避免對學生採取生硬的管理方法,以免影響教學效果。

三、結語

在現階段的國中歷史教學中,反思性教學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進一步落實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保證學生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地獲取知識,同時讓知識更好地運用於實踐。

參考文獻:

[1]劉學鴻。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範大學,20xx.

[2]白樺。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7)。

[3]杭華。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研究[J]。文理導航(上旬),20xx,(6)。

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五

摘要:在歷史教學中,採用合作學習,通過師生、生生互助互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能夠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變“被動”為“主動”,並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創新能力,提高歷史素養。

關鍵詞:合作學習;歷史教學;應用

在歷史教學中,採用合作學習方式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全面的辯證的分析和認識問題。目前,合作學習已作為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重要教學組織模式被廣泛使用。本文現就“合作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嘗試,談幾點粗淺認識,望同行指正。

一、合理組建合作小組

組建合作小組要和班主任進行協商,在課代表的幫助下,將不同學習成績、學習習慣的學生的座位編排在一起,可以同桌前後4人為單位組建合作小組,每小組設組織人、主持人等,在不同學習任務中,角色可輪流互換,這樣既保證了學習參考文獻:任務的分工,又確保學習任務的完成。從而達到分層學習目標,又能使個人的特長得到充分發揮和彼此促進。

二、發揮教師的作用

(一)創設寬鬆、活潑的學習氛圍

寬鬆、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能夠使學生產生自覺參與的慾望,激發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激發探求未知領域的慾望,誘發創新意識。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合作學習小組的知識水平,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設計教學過程,創設自覺參與的課堂教學環境。合作學習更應努力創造一種“無拘無束的氣氛”,營造一種學生能“自由呼吸”的環境,其意在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其心智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捕捉創造靈感比傳授知識更重要。

(二)體現主體性原則

素質教育的內容之一,是促使學生主動地發展、生動活潑地發展,讓學生主動學習。只有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合作性學習的過程,才能使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成功學習的基礎,只有學生主動學習,主動認知,主動獲取討論的內容,主動吸取他人積累精神財富,他們才能認識世界,促進自身發展。教師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實施“無錯原則”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要適度地“寬容”,鼓勵、幫助學生積極參與,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小組,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和愛護。

(三)注重啟發性原則

在教師“啟”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己的合作討論而達到“發”,去獲得知識和發展潛能,它繼承了我國傳統啟發式教學的精華,即啟而不灌、發而不亂、學思結合、循循善誘。“發”的基本形式是小組的討論活動,既不是一般的培養思維能力,也不是抓不住問題實質的,形式主義的集體討論,而是有一定深度的、系統的研究活動,討論的本身就是一種探索,是培養能力的重要途徑,突出了發展學生智能這個重點。(四)適時評價,提高質量教學評價是關鍵,課堂教學能否有效落實目標,每個合作小組完成得怎樣,也就是教師和學生都要有個很好的評價。因此,抓緊教學評價,是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

三、課堂合作學習的主要形式

課堂合作學習的形式是多樣的,主要有討論、故事會、小製作、看圖分析、歷史短劇等活動。其中討論是合作學習的最主要形式,所謂討論式教學,就是通過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在商討或辯論中互相啟發,從而完成教學目的,形成結論的教學模式。教學中正確運用“討論”即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喚起學生的自我意識,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習過程充滿誘惑、新穎與回味,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品質和心理素質,加深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提升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如討論:“春秋戰國為何會出現諸子百家?”通過討論,集思廣益,學生從經濟政治教育思想社會多角度分析,得出結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四、課外歷史興趣小組的合作學習

首先,教師要選擇歷史研究課題,或由學生自擬,但課題必須要有價值性和可操作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合作和分析能力。其次,分組活動,擬出研究計劃,分配每個成員在子課題中的主要責任。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圖書館、書店和上網查找資料,還可進行社會調查、人物訪談、參觀訪問等)蒐集資料,注意資料的真實性,互相之間要進行信息的交流和彙總,做到資源共享。再次,輔導學生如何撰寫小論文和調查報告,通過小組成員的合作學習,形成小論文、調查報告、經驗總結、牆報等形式的書面材料。最後,成果的展示交流和進行結題的答辯、成果的鑑定和評價,應注重對學生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以及情感態度、探究慾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對優秀小組進行表揚,強調協調性和互助精神,這樣有利於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有利於語言能力的提高,也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實踐證明:開展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參與交流的學習空間,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變“被動”為“主動”,並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創新能力,提高歷史素養。合作學習又增進了學生的團結協作,通過交流、合作還有助於學生學到獲取各種知識的方法,對學生的發展和終身學習是極為有利的。課外歷史興趣小組的合作學習對學生髮展有利,又促進教師素質提高,是一種成功的教學方法。

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六

摘要:情境教學能夠提高歷史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改變學生對歷史教學的認識。本文主要從國中歷史教學實際出發,結合情境教學的創設方法,從三個方面分析瞭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應用教學情境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國中;歷史教學;情境教學;應用

由於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歷史教師習慣沿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加之歷史知識語言表述的單調性使得很多學生喪失了學習歷史的興趣。但是這並不符合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鑑於此,國中歷史教師應當深入教學實際,合理應用情境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創設多媒體情境,提高歷史課堂的生動性

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也逐漸被應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通過圖文、影音等教學資源不僅可以刺激學生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從而提高國中歷史教學質量。例如在《文化藝術之都:巴黎》的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只是知道巴黎這個城市的存在,但是對這個城市一無所知。如果不應用多媒體很難讓學生了解到巴黎的藝術性。為此,國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首先,展示出巴黎城市獨特的建築風格,並以此引導學生自習觀察,從而導入新課改學習。而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地圖感知學習情境,讓學生根據地圖提供的歐洲西部行政區域圖、巴黎城市地圖以及西歐氣候圖來了解到巴黎的位置和氣候特點。然後再創設巴黎街頭篇、風景篇的多媒體情境,促使學生能夠從多個方面入手感受巴黎的藝術性,從而完成教學。從中能夠看出,通過運用多媒體不僅能夠便於學生直觀、形象地觀察到巴黎,還能減少學生的陌生感,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鑑於此,國中歷史教學在創設教學情境,要靈活、合理地應用多媒體,這樣才能推動國中歷史教學的改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國中歷史課堂的生動性。

二、創設故事情境,豐富國中歷史教學內容

歷史本身就是由故事組成,但是長久以來,很多學生認為歷史比較枯燥、無味。為了改變學生的認知,提升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教學內容,選擇有趣的歷史故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唐的盛衰》學習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講述兩個故事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第一個故事是唐太宗與太子間的一番對話。唐太宗:你知道舟是如何運行的嗎?太子:不知道。唐太宗:隋滅亡之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不久將做君主,豈能不畏懼!在這個故事講述完之後,教師提問學生:你能説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所隱含的意思嗎?唐太宗意識到了什麼重要問題?第二個故事是唐太宗和魏徵之間的故事,有一次,魏徵當着眾多大臣的面與唐太宗爭執,一點面子也沒給唐太宗,唐太宗退朝後來到後宮,來看唐太宗與太后的對話但是冷靜下來後,唐太宗但還是採納了魏徵的意見。這時繼續提問學生為什麼唐太宗又接收魏徵的意見了呢?之後,教師還可以展示有關唐朝科舉、國家政策都有關的故事,讓學生通過了解故事感受到唐太宗的治國方略,從而真正理解唐朝之所以興盛的根本原因。顯然,在國中歷史教學中融入有趣的故事,不僅能夠渲染課堂學習氣氛,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鑑於此,國中歷史教師選擇能夠融入故事的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以豐富歷史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三、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

歷史既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鑑證,也是回顧過去的重要資料。創設問題情境最大的好處是能夠活躍學生思維,促使積極、主動思考,從而真正理解歷史內容。例如在《印度的覺醒》一節中,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教師在課堂的開始可以展示出甘地的照片,並提問學生這是誰?在學生完成回答之後,進入新課的學習:甘地是領導印度人民覺醒的領袖人物,那麼印度人民為什麼要覺醒?這樣便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之後,在新課學習中還可以邊出示有關圖片,邊提問學生以引導學生逐步投入到學習中。如出示一隊大象拖着一個火車頭到達印度中部和印度工人在鋪電纜圖片資料,提問學生:這組圖片説明了當時印度的覺醒的哪個原因?出示生活在印度的英國人與他們的印度僕人和英國人與她的印度僕人的圖片,提問學生:這組圖片説明了當時印度覺醒的那個原因?從中能夠看出通過不斷的創設問題,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真正激活學生思維。為此,國中歷史教師應當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從而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四、總結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能夠增強歷史課堂的學習氛圍,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此,國中歷史教師應當重視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情境創設方法,以徹底改變傳統歷史課堂的授課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不僅是我國國中歷史教學體系不斷髮展的客觀需求,也是新課改深入推行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於秀蘭。情境教學法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xx.

[2]晉凱。國中歷史情境教學中的教學準備策略研究[D]。揚州大學,20xx.

[3]段秀雲。國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的應用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xx,26:167.

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七

一、國中歷史

國中歷史是國中階段一門基礎的學科,主要講述發生在過去的中外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概念及歷史線索等方面的知識,然而由於這門課程在會考中所佔的比重不大,再加上教師教學理念落後、教學方法陳舊等,因此,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二、學習興趣

1、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學好這門課程的關鍵所在,由此道出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就必須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着手,現在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一下,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營造一種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以非常嚴厲、高高在上的形象出現在課堂上,這樣就會形成一種教師在講台上講得興趣盎然,而學生則在台下昏昏欲睡的局面,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而新課改則強調,教師要努力營造一種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教師不再是一名高高在上的領導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不但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貞觀之治”為例,在講述這節內容時,不是教師一上來就開始為學生講述這節內容,而是可以這樣設計,同學們,你們都聽説過“貞觀之治”嗎?有哪個同學能為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是哪個朝代出現的?是由誰提出來的?它的提出有什麼歷史意義?這時學生紛紛舉手,有的同學提出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使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有的同學還根據自己看過的電視劇或者讀的一些歷史名著,為大家講述了“貞觀之治”提出的背景等,從而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教師引導學生看看課本教材是怎樣描述的,在這種氛圍中,不但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提高了課堂效率。

2、創設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圍繞着課文教材來授課,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會覺得特別單調、乏味,因此,學習興趣不高。而新課改則強調,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靈活改變教學形式,如創設故事情境、生活情境以及多媒體情境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以“絲綢之路”為例,在講述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這時期的學生求知慾比較強等心理特點,藉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絲綢之路”開闢的過程,通過一幅幅畫面的展示,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教師適時的引導,使學生不但對“絲綢之路”有了詳細的瞭解,而且對絲綢之路給我們後代帶來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有了深刻的體會。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創設,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課堂效率。

3、巧設疑問,以疑激趣。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主體主導着整個課堂,採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形式,而學生也習慣了被動地聽課、記筆記、做作業等,因此,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而新課改則強調,教師可以通過創新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的課本里穿插着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例子來講述,而對於難度較大但書中沒有什麼解釋的知識點,可以選擇有趣味或者貼近學生生活的角度去講解,讓學生感覺到有趣,這樣他們才會主動地學習。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巧設疑問的方式來進行,不但可以以疑激趣,還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造紙術”為例,我們都知道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在發明造紙術之前,人們在哪兒寫字?西漢就發明了造紙術,為什麼到了東漢時期,蔡倫又要改進呢?教師可以讓學生帶着這些疑問來進行學習,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有了目標,而且有什麼不懂的地方通過查閲相關資料得到了解決,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綜上所述,興趣是學習最好的教師,是學好這門課程的關鍵所在,我們從努力營造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創設情境教學以及巧設疑問三個方面具體論述了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希望我的論述能為我們的教學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黃亦嬋。如何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新課程(下),20xx(3)。

[2]楊俊才。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歷史教學質量[J]。新課程(中學),20xx(10)。

有關國中歷史教學的論文 篇八

一、國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深度”困境

1、歷史“跨度”挑戰歷史深度

從通史到詳史,往往是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對於國中歷史教學來説,現用教科書的編寫是以“全球史觀”的理念為指導的,中外交替呈現,既保留了通史的模式,又融入了比較史學的方法,所藴含的信息量極大。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一課時所涉及的知識內容很多,時間區域跨度大,知識信息之間的“時空阻隔”效應明顯,這些都對歷史教學的深度呈現構成挑戰。因此,老師為了趕進度,顧及知識點的“全面性”不敢拓展。以某年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皇權膨脹與近代前夜的危機》一課為例,教學安排為兩個課時,而教學內容涉及明清兩代,跨度四個多世紀,包含政治體制演變與中外橫向比較諸多知識點。知識龐雜,教學時間短,讓很多老師不敢輕易拓展,導致教學中深度讓位“廣度”與“跨度”。

2、學生“學情”消解歷史深度

隨着基礎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學為中心”的理念成為大家的共識,課堂教學更加關注“學情”,更加註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於國中生來説,邏輯理性思維正處在發展期間,在認知的深度和高度上存在一定的限制。由於擔心學生不吸收、不理解,老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往往不敢對歷史知識進行外圍延伸與內涵拓展,有甚者將“淺嘗輒止”看成是關注“學情”的體現,將“照本宣科”視作“穩重”,生怕“拔”得過高,“講”得太深,導致脱離學情,從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課堂教學成為書本知識點的羅列、歸納,不僅沒有體現出歷史的深度,也沒有真正地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自傳“野史”沖淡歷史深度

歷史是枯燥的,也是有趣的`,成功的課堂教學必然是生動活潑的,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趣味。不僅如此,歷史更是真實的,歷史的深度是建立在歷史真實性這一基礎之上的。“論從史出”是歷史學習研究的基本要求,要做到歷史的客觀真實必須首先保證史料的權威性與真實性。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一些老師本末倒置,為了追求課堂的趣味性而忽視了歷史的真實性,痴迷於野史,或者是對歷史史料進行過度“加工”,有甚者以所謂的“故事”來解讀歷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斥着大量的野史與虛假信息,不僅內在地消解了歷史的深度與高度,也不利於學生培養正確的歷史觀。

4、刻意“抹黑”打擊歷史深度

歷史的形象本是“高大上”的,這種時間沉澱所形成的厚重感使得歷史過往充滿了“神聖光環”。然而,不管是在中學,還是在大學,歷史的教學都存在一種刻意“抹黑”的現象。一些老師刻意醜化、扭曲某些歷史事件、人物,或為博人眼球,造成轟動,或為凸顯個性,博得出位,有甚者在課堂教學上抹黑歷史人物、扭曲歷史事件,以點帶面,簡單化、庸俗化,從而大大消解了歷史的本來深度。5、老師“素養”限制歷史深度不管是濫用“野史”,還是刻意“抹黑”歷史,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老師的素養問題。歷史老師的道德素養不合格,缺乏一定的歷史擔當與使命感,就會將歷史的研究與教學“兒戲”化。而歷史老師的專業素養欠缺導致知識面狹窄、觀點陳舊、視野缺乏高度等一系列問題,自然也會限制歷史課堂教學的高度與深度。以國中《歷史與社會》課為例,在內容安排上則涉及地理、歷史與社會三大板塊,而目前從教的老師則是來自於地理、歷史與政治三個專業,尤其對於地理老師來説,當教授歷史板塊內容時,難免會感覺到專業上的欠缺,只能着重知識的廣度,而顧及不上深度。

二、對策

1、凸顯教學的“學術性”,倡導歷史教學與史學研究的統一

歷史的備課過程必然是史學的研究過程,教學質量往往與學術性的研究程度息息相關。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僅要提供高質量的史學閲讀資料,更要提供高質量的史學觀點與權威性的史學解讀。因此,我們更需要的是湯恩比、李約瑟、克羅齊等這樣的專家視野,需要更多的經典記述,而不是道聽途説的野史祕聞,甚至是自我杜撰。讓歷史課堂教學回歸歷史“原味”,凸顯教學的“學術性”,倡導歷史教學與史學研究的統一。倡導歷史教學與史學研究的統一,首先要求老師樹立史學研究的態度,注重史料解讀的範圍與度,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做一個嚴謹的歷史老師。在教學中,老師的角色是“轉化器”,負責對一些晦澀難懂的史料進行簡化處理,以對接學生的認知。其次,老師要有史學研究的技能,掌握史學研究的方法。老師要教給學生關於“歷史知識的性質、結構和方法”,讓學生學會“歷史性的思考”,在課堂教學中貫穿“學法指導”。最後,老師要有史學研究的視野,形成自己獨特的歷史情懷。每個歷史研究者都是糾結的。的確,倘若沉浸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或而正在“索象於圖,索理於書”埋頭於歷史的故紙堆中,或而入境,精神穿越於歷史的場景之中,面對時間給出的無數未知以及過往的消散難免感歎不已,糾結不斷。歷史視野是一種整體視野,是含括時間過往和空間聯繫的宏觀視野。一個具有整體視野與歷史情懷的老師,他的教學必然是有“深度”的。

2、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倡導“識史”、“辨史”與“解史”的統一

隨着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化,“學位中心”的理念成為共識。各地區都在尋找更加適合的教學方法來落實這一理念。貫徹“學位中心”的理念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老師的主導作用。一定意義上説,老師和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關注學生的“學情”不應該成為限制“發揮”的理由,而是要制定更加符合實際的教學策略。對於中學生來説,學習歷史是“識史”、“辨史”與“解史”的統一。老師在課堂教學上舍得“放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網絡信息的發展使得學生對於歷史知識的獲取渠道變得更加多元化,老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去收集材料,梳理知識信息。與此同時,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信息化時代中,知識解讀的規範性、合理性都面臨着挑戰。老師在知識記憶到歷史評價轉化過程之中需要掌握“主動權”,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老師在“辨史”這一環節上是“收權”而不是“極權”。在歷史的評價之中,老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發揮團體小組的作用,給予學生充分的“爭辯”。與此同時,要做好課堂分工,積極探索課堂上學生小組探究合作模式,在充分辨析之後,形成相對統一的價值評判。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要適時引導、啟發,呈現“權威性”的史實材料,在“學法指導”與信息呈現的過程之中“植入”特定的歷史觀、價值觀,讓學生在老師的價值導向中達成共識。不僅如此,歷史教學還要解釋“當下”,體現歷史的特定價值。歷史學家克羅齊曾經説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歷史教學的目的來看,一切歷史知識的學習必然立足於當代社會與人整體發展的實際需要,歷史教學要凸顯歷史的功利價值,強調歷史的現實意義。因此,老師在課堂上,還要教給學生相應的史學理念,定位歷史的特定價值,讓學生在形成自我歷史觀的過程中學會“歷史性的思考”,以歷史的眼光來分析解決現實問題。

3、凸顯教學過程設計的“策略性”,倡導教學“情境設置”、“研學提升”與“價值導向”的統一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合理的教學策略是彰顯歷史教學深度的重要保障。講求策略,才能規避缺陷,對於繁雜的歷史信息來説,策略不僅僅體現在材料的收集、選取與運用上,更體現在老師的教學思想與課堂規劃上,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應該是“情境設置”、“研學提升”與“價值導向”的統一。從認知策略的角度來看,教學設計不僅要立足學生的現有水平,更要關注學生的潛能和發展的最大效果,即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就要求老師在情境設置過程中注重“研學提升”,在課堂問題的設置中儘量規避知識記憶性的“是如何”類型問題,代替以更高層次的“能如何”、“應如何”類型問題。與此同時,學生的認知轉化又是建立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之上的,“研學提升”設置的問題過難,則會降低學生解決問題的機率,也不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老師要恰當地把握學生“舊知、新知、未知”三者之間的關係,構架合理的轉化策略,使得“舊知、新知、未知”在轉化過程之中呈現一定梯度,從而實現歷史教學廣度、深度、梯度的有機統一。此外,理想的歷史課堂教學還應該注重教學過程的設計策略優化,做到課堂起步有話題、行步有準備、跨步有選擇、停步有認同。起步有話題就是要老師在課堂導入中,要留有餘地,既要讓學生有表達空間,又要為最終的歷史價值導向設下伏筆。行步有準備不僅要求學生有課前的預習,更要有課堂程序的“變式”,在思路引導和教學流程上做到“多條腿走路”。跨步有選擇就是要老師在課堂的“研學提升”過程中把握好梯度,選擇好方向,能夠有效及時地突破教學的難點。停步有認同就是要老師做好課堂教學的“收官”工作,既要體現整堂課的歷史價值導向,又要體現歷史指向的高度,給教學的“立意”、“着點”錦上添花,最終引導學生學會“歷史性的思考”。在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歷史的價值引導一定是積極和正面的,但並不能由此而規避歷史事件的“黑暗面”。老師可以通過角度的類比、視野的擴展以及對具體時代的“抽絲撥接”,讓學生掌握歷史評價的方法與視野。

三、總結

總之,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老師不僅要有學生的“視角”,更要有歷史的高度與深度。老師在“俯下身子”教學的同時,更要踮起腳來引導、提升,做到歷史教學的廣度、深度與高度的統一。

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九

摘要:一直以來,對國中教育的發展主要側重於認知方面,對學生的培養也注重於知識和技能方面,過於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忽略了學生情感方面的精神需求和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歷史科目作為國中學生的必學科目,也不例外,教學中過分重視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忽略了對學生精神方面的培養。通過新的改革,歷史課程不再是傳統地要求學生學習歷史知識,而是注重對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在基礎教育改革中情感教學的實施極其重要,研究國中歷史課堂的情感教學也就勢在必行。深入探討國中歷史課堂的情感教學研究,以及如何在國中歷史課堂中實施情感教學。

關鍵詞:國中歷史;情感教學;課堂教學

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科學的教學手段,通過激發、調動和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從而促進教學活動積極化的過程。情感作為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是學生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催化劑,不容忽視。在國中課堂中,教師應該科學利用和調節情感,努力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從而提高歷史課堂的學習效率。相關數據顯示,很多國中歷史老師對情感教學的理解不夠全面、充分。在教學過程中把握不住重點,不知道該側重於學科還是該側重於學生。傳統的教學模式有一大缺陷,只重視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不注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使學生愉快、主動地學習。

一、情感教學在國中歷史課堂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部分,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情緒、信念等方面,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和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研究表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有20%來自於智力方面的因素,而80%來自於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情感智力因素,也就是俗稱的情商。因此,國中歷史教學一定要對情感教育非常重視。情感在教學過程中能轉化為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使學生積極好學。在國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情感品質的培養,提高學生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有利於學生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從而成為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

二、在國中歷史教學課堂中實施情感教學

1、激發學生的情感。在國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對學生的情感因素合理利用,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結合起來,營造一個愉快、有趣的課堂。教師在對歷史知識進行講授時,應該和學生交流討論,而不是把學生當成一個“被學習”的對象。例如,講解二戰時期的歷史事件時,提出問題:“為什麼會發生戰爭?”以及“人們為什麼討厭戰爭?”來和學生進行討論。通過提出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對問題的交流討論,掌握學生對相關歷史事件的預習情況和預習能力,增強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對歷史事件的求知慾,同時也能使學生掌握二戰時期的歷史事件,掌握相關知識點。

2、培養學生的情感。新課改改變了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上不再是老師講、學生聽,而是要求老師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用真摯的情感以及教學語言、手勢、眼神等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既能使教學課堂變得豐富有趣,也能感染學生,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情緒。例如,對抗日戰爭方面的知識進行講解時,老師要充滿愛國情懷,通過語言、表情等表現出對共產黨的愛戴及讚揚。對紅軍長征的知識進行講解時,應該聲情並茂講解長征過程中紅軍的艱難與不易。通過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述,學生感受頗多,對我國愛國人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學習到歷史文化知識,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培養。

3、通過情境教學,加深學生情感。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側重於情景式教學,仔細深入地研究教材,發現歷史事件的真實情境,設立情景課堂,改變課堂氛圍,從而感染學生情緒。例如,在講解“抗日戰爭”時,給學生播放《義勇軍進行曲》,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時,一些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線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課堂上學習到歷史文化知識,也能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促使學生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做貢獻。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關注學生,“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也就意味着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和人格養成。老師通過與學生心靈上的接觸,和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在國中歷史教學中,老師應該將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相結合,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案,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孫志芬。淺論國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情感培養[J]。考試周刊,20xx(12)。

[2]胡金萍。國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學研究[J]。新教育,20xx(11)。

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十

一、中學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現狀

優秀的教學設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但教師的講授並不能總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教學方法單一、滯後的情況在目前的歷史課堂中仍普遍存在,教師仍舊偏好採取滿堂灌或者滿堂教的教學模式,不能真正地實現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因此,有學者將目前低效率的歷史課堂歸結成:“作報告式教學”、“才子式教學”、“自己給自己講課”、“無教學設計的課”、“只研究怎麼教,沒研究教什麼的課”、“重形式,輕效果的課”等。

二、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

1、備課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

俗話説的好:“功夫在課前,功夫在備課”,教師只有課前認真完成各項教學準備工作,上課時才能誘導若定,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裏所説的“備課”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怎樣教學生”,而是要重點研究“怎樣教學生學”。教師在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教材以及瞭解學情的基礎上,明確教學內容的結構體系,根據需要深入開發、整合課程,設計探究問題,預設教學流程,完成預設教學設計。每次教學活動結束後,根據課堂反饋的信息,重新修改預設教學設計,完成典型教學設計,並總結經驗和方法,形成良性循環。

2、課堂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主陣地

現在的教學已經不是單純的教師“教書”、學生“唸書”的過程了,而是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全身心的投入學習的過程。如何才能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導向性信息的運用導向性信息就是教師給學生學習課程時的一個航標,就是以教師的循循善誘實現學生的獨立思考的一個“橋樑”。具體地説,就是教師提供一個信息,這個信息對學生開展某項學習活動時,提出的導向性基本要求。日常教學中要以實際教學時的學情、內容為基礎,根據需要設計可取、有效的導向性信息,從而達到“誘思”的效果。學生按照導向性信息開展學習活動,在自主基礎上開展必要的合作探究,完成導向性信息所提出的任務,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隨時給與學生一些點撥、啟發、誘導,以實現“及時反饋,促進同化”。最終由學生展示學習活動的成果,其餘學生充實、修改、評價,必要時再由教師做出歸納、總結。

(2)採取合適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改的一個顯著特點,“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被提出,要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因此,日常的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這三種學習方式的運用。現在的課堂上,教師必須學會放棄話語霸權,將課堂還給學生,學會用導向性信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滿堂學”。而在這三種學習方式中,自主學習是根本,“能自主、不合作”。歷史課堂教學中探究學習是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開展的學習活動,具體是自主探究還是合作探究則根據學習內容的難易度進行選取。

(3)積極營造課堂氛圍實踐表明,探究學習的開展必須依靠自由、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因此,為了實現有效教學,教師需要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我們教師要明確自己在課堂中作用——“引導”,因此,我們要相信學生,放心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次認識歷史。當然,放手的同時,教師也要做到對課堂的隨機調控,確保課堂形散而神聚。當學生探究學習遇到問題時,教師要給與學生指導;當學生的探究學習即將偏離學習主題前,及時調整方向,聚焦學習主題等等。

3、有效評價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保障

評價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這裏的評價不僅僅指對學生的評價,也包括對教師自身的評價。首先,教學過程中以及教學活動結束後,我們要及時的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作出評價,使學生和教師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以及調整把握思維的方向,提醒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預設教學設計,從而確保教和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其次,在每次課程結束後,教師要根據課堂反饋信息,反思教學過程,客觀評價該課的優點及不足,並形成文字,完成典型性教學設計,為以後的教學活動提供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