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幾點思考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86W

大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幾點思考論文精品多篇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論文:《論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與當代大學生道德建設》 篇一

【摘要】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而且處於道德養成的關鍵時期。當前社會面臨轉型,一些社會失範現象對大學生道德建設產生了負面影響。中國豐富的傳統倫理道德作為人類的精神文化遺產,為大學生道德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其精華部分對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磨礪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鑑意義。

【關鍵詞】傳統倫理道德;大學生;道德建設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論述了關於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問題。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承擔公民道德建設的重任義不容辭。我們應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創新傳統倫理道德在新時期大學生道德建設中的內涵,充分認識傳統倫理道德對大學生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並將其引入大學生道德建設的過程中,切實加強大學生道德建設工作的實效性。

一、傳統倫理道德對大學生道德建設的迫切性

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結構的調整、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斷衝擊着大學生們的思想,道德失範現象頻繁發生。

(一)傳統倫理道德認知淡薄

“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報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正”、“篤實寬厚”、“勇毅力行”等優秀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在當今大學生中日漸式微。很多學生“對傳統倫理道德的內涵不瞭解,對傳統倫理道德的意識和感悟較淺,對傳統倫理道德的價值認識不足”。認為傳統倫理道德是過時的,不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由此造成的後果是,目前大學生羣體中存在着個人功利主義思想嚴重、誠信缺失、缺乏責任感、好逸惡勞等問題。

(二)傳統倫理道德踐行危機

在日常生活中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脱節,當代大學生羣體中還存在一些道德失範的行為,比如:不尊敬師長、考試作弊、學術不端、自制能力差等等,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比如:馬加爵事件、北大學生硫酸潑熊、藥家鑫事件、復旦大學投毒事件等悲劇不絕於耳,令人歎息。大學生的道德建設也因此面臨着嚴峻的挑戰,這種踐行不足最終會導致社會範圍內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認同危機,最終不利於和諧校園和和諧社會的建成。

(三)傳統倫理道德內容缺失

“目前高校的德育課程存在嚴重的結構性缺失,政治性的內容所佔比例過重,傳統倫理道德內容沒有佔到一席之地。學校基本上沒有建立起傳統倫理道德教育平台,沒有找到大學生道德建設與傳統倫理道德的契合點”。雖然一些高校舉辦過有關傳統倫理道德方面的論壇、講座,但一般都是專業性較強的學術報告,不具有教育性和普及性。

二、傳統倫理道德對大學生道德建設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韋伯認為現代道德與傳統道德之間具有連續性、同一性的關係”。傳統倫理道德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具有適應性與教育意義,並且這種傳承性依然可以並有必要在大學生道德建設過程中加以延續。

(一)知識目標方面

引入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的精髓,使學生了解關於立志、修身、勉學、處事、治家等方面的經典章句,瞭解所藴含的人生觀、價值觀。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重視人文精神和文化教養的特點對今天市場經濟發展之下的大學生道德建設,具有十分深刻的啟發意義。“這些思想和傳統美德,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成為大學生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成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標尺,使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規範着大學生的行為舉止”。

(二)能力目標方面

通過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學習,培養大學生自省能力,自我判斷能力,具備判斷是非和初步的人生規劃能力,在個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規範自己的行為舉止,通過所學所悟,增加服務社會的能力。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有利於大學生個人行為的規範和自律,更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有序、進步和發展。

(三)情感、價值目標方面

通過學習教育,使大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對家庭、他人、社會有着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道德建設過程中,汲取傳統倫理道德可用之精華,教會學生們做人處世的道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三、傳統倫理道德對大學生道德建設的路徑選擇

如何藉助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道德建設的具體工作是目前迫切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需要從教育手段和教育環境兩方面入手,尋找工作的着力點,提升道德建設的實際效果。

(一)教育手段方面

1、以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豐富課程內容

在教育內容上重點加強誠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感恩教育。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使其養成真誠做人、認真做事的習慣。在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關於民族精神的表述不勝枚舉。吸收傳統倫理道德中關於感恩精神的表達,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感恩自然、感恩長輩、感恩社會。以課程為載體,以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精髓為依託,對大學生進行道德規範教育。

2、積極開展社會教育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道德建設的重要環節,高校必須重視大學生傳統倫理道德實踐活動的開展。拓寬渠道和平台,豐富實踐內容和形式,建立多樣的教育實踐基地。把説服教育與實踐教育結合起來,變宣傳教育為靈活多樣的體驗教育,顯性課程教育與隱性課程影響配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新知,堅持知識、情感、行為的有機統一。

3、充分運用網絡等現代道德教育手段

網絡在大學生當中已相當普及,可以把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內容做成網頁、網站,利用動漫、視頻、電視台、學校刊物等傳媒手段加大對傳統倫理道德的宣傳力度,使課堂教育轉變成自我教育,使強制教育轉變成自我約束。無形當中使道德教育的場所無所不在,增加了受教育的機率,豐富了教育的內容,提高了教育的實效性。

(二)教育環境方面

1、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倫理文化

學校作為育人場所,要積極營造一個弘揚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校園環境。以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為載體,把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滲透到學校的建築、教學設施和各種人文景觀當中,讓大學生們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學習、生活,在耳濡目染之中時時接受教育。

2、加強制度建設,完善教育機制

學校領導要關心、重視大學生道德建設,學校各部門要齊心合力開展工作,為大學生道德建設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和保障。鼓勵對不道德行為進行鬥爭,促進針對違反學術道德、學術倫理的懲治行為的制度化、規範化,讓大學生更加理性的對待學習生活中出現的不道德行為。

四、結語

羅國傑先生説過:“一旦一個民族拋棄或失去了自己的民族傳統,或者被別的民族的文化所征服,那麼這個民族的生存也就岌岌可危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無啟發。繼承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是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的重要一環,從而使他們自覺按照黨的報告中公民道德建設的要求,與時俱進,適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婉楠,劉晚霞。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與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信息,2011(29)。

[2]李抗美。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特徵舉要[J]。江淮論壇,2003(6)。

[3]任錦香,張三繼。從傳統倫理道德中汲取營養強化高校德育[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4]羅國傑。我們應當怎樣對待傳統[J]。道德與文明,1998(1)。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論文:《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國傳統倫理基礎》 篇二

[摘要]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以中國古代儒家的孔孟學説為基礎,主張“仁德”修養,提倡仁愛、明禮、守信、和義的倫理觀念,培育人的身心和諧、社會的人際和諧與天人和諧、國家的政令和諧、世界的協和萬邦。中國傳統倫理文化重視道德教育。弘揚優秀的倫理文化,通過制度建設保障道德教育,強化教育者和領導者的垂範作用和律己意識,有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關鍵詞]倫理;道德; 中國傳統文化; 和諧;仁德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博大精深。弘揚優秀的倫理文化。借鑑傳統的道德教育,對於切實改進和加強當前的思想道德教育、促進社會和諧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特殊的意義。

傳統倫理與人生幸福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道”的本義是指道路、途徑。經過儒家的擴展,“道”的涵義用來指具有客觀性和必然性的宇宙秩序。簡單地説,“道”表示自然而然的、本來如此的規律。而“德者,得也”,是指人理解和體認“道”之後,成為得道之人(也稱作“聖人”)所獲得的品質狀態。人倫關係的發展規律是社會和諧之道,即孟子提出的“五倫”學説:“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中國古人那裏,培養人的美德並不是隨意規定的,而是以深刻洞察天道為基礎的。《易經》説:“一陰一陽之謂道。”從自然現象所包涵的一盈一虛、一消一長的道理,可以推及人事的一盛一衰、一憂一喜等。天道就是人事的表現。形象的天道是個太極圖,半邊黑,半邊白,中間有一個界限。過了這個界限,陰陽失去均衡,就要起變化。這叫做“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換句話講就是,盛極必衰,消極必長,物極必反。

天道非常簡單:就是過分的,要受到制裁:吃虧的,要受到補益。中國的聖哲,儒家、佛家、老莊的垂訓,都在反覆説明這個道理。孔子奉行“温、良、恭、儉、讓”的德行,而他以後的人又奉行孔子提出的品德教育思想,直傳現在,經久不衰。

《尚書》説:“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我們面對的一切人、一切物,都有天理存在其中。因此,儒家認為,對他人做事、説話,起念頭、表示臉色,都要格外注意。他人或是愚笨,或是怯懦,或是老弱、孤兒、寡婦,我們都不能欺凌他們。相反,對於這些無力無助的人,我們要心存慈愍,設法幫助他們。

因此,我們不難明白,為什麼儒家的聖人。在觀察、明瞭天道的基礎上,提出勸人為善的倫理道德學説。在儒家那裏,道德不是強加於人的外在東西,而是培養符合人性的美德,是每個人自我發展的內在需要。對於道德修養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孔子提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的論斷。《説文解字注》也講:“德者,得也,外得於人,內得於己。”有德的人就是得“道”之人。外在地看是得道多助;內在地看。是安寧心靈。因此。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倫理。特別強調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

進行道德修養,首先要培養人的羞恥心。孟子曾經着重詮釋“恥”這個字。明朝袁坤儀的《了凡四訓》則作出進一步發揮:“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人如果沒有羞恥心。不懂得用禮來節度自己的行為,久而久之。就會淪為會説話的禽獸。所以,聖人才制禮作樂。以此來引導人的行為。

2006年3月,胡錦濤提出“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正是抓住了“恥”這個對人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字。學習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樹立正確的人生www.榮辱觀,獲得的是道德智慧。這種道德智慧可以讓人們活得更有尊嚴,幫助人們化解人生的煩惱、實現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

傳統倫理與和諧社會

近年來。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提出一整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治國方略,同時把提高社會和諧的能力作為衡量其執政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其中藴涵和傳承着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和諧理念。

儒家認為,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實現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但是,僅僅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會自然而然地帶來道德的進步、精神的充實和社會的和諧。“既富矣”,要“教之”,在人們過上好日子之後,必須及時開展倫理道德教育,使人們明白基本的人倫關係及其相應的道德要求,形成全社會普遍尊奉的道德價值觀。孟子説:“人之有道也,飽食、熳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經濟發展了,人們富裕了。如果沒有良好的倫理道德教育,就會出現驕奢淫逸等不良社會現象。而這些問題恰恰出現在我國東南沿海發達城市和西方發達國家。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既能夠保持各民族大團結的統一局面,又能夠不斷融合外來民族、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就是因為中國傳統社會秉持“和而不同”、“不同而一”的價值理念,提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道德觀念。它們能夠被各個民族、各種宗教信仰的人們認同。成為全社會普適的、判別是非善惡美醜的統一標準。

因此,我們黨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以後,相應地提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它們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確定了一以貫之的價值取向,為法規設計、制度安排、政策制定提供了永恆不變的內在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向表達人類的精神文明,從來沒有忽視人類社會的制度文明,只是它所維護的核心價值不同於西方國家。

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民主政治中。制度文明是圍繞着公平與正義這個核心價值展開的。它通過懲罰和約束來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卻不能因此培養出人的愛心、同情心和團結互助的道德品質。而僅僅具有公平與正義的社會,也可能是精神空虛、道德頹廢、人情冷漠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不過是以令人厭惡的方式來遵守法律,也就是孔子所説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所以,當代西方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反社會行為”,如青少年犯罪,以及吸毒、酗酒鬧事、離婚率上升等。這些觸犯法律或者沒有觸犯法律的行為,都對社會和諧造成了不良影響。更進一步地講,即便通過嚴格的法律懲戒和制度約束,可以把不良行為造成的社會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甚至把觸犯法律的人關進監獄,藉以警示社會。教育人民,卻未必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西方發達國家所面臨的一系列嚴重而深刻的社會問題,不能依靠自身來解決。於是,上個世紀70年代,英國著名歷史哲學家阿諾德・湯恩比博士在系統研究各國文化史的基礎上,從文化學的角度提出,要解決21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的孔孟儒學和大乘佛法。1988年,70多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開會,面對全世界的誠信危機、環境危機和恐怖主義,也認為21世紀的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向2500 多年前的孔夫子討教智慧。

吸取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訓,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我們黨提出構建和諧社會、而非構建“法治社會”或“民主社會”的命題,就在於和諧比起民主法治、公平正義,是一個更具有終極價值意義的目標。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中國特色之所在。談到和諧,人們不免擔心是否會陷入不講公平正義的“一團和氣”、高壓帶來的非自主和諧、喪失活力的和諧等。因此,黨的十七大報告重申,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見,公平與正義僅僅是制度文明的部分因素,不是全部因素。用和諧構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或核心價值。並以此進行制度安排,能夠有效地避免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我們應當有信心。建立起比西方發達國家更好的民主政治模式,決不能照搬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

必須指出,“和”並不排斥矛盾,而是作為解決非對抗性矛盾的內在機制,把不和諧限制在可控制的範圍之內,因而包括身心和諧、人際和諧、政令和諧、天人和諧及協和萬邦等十分廣泛的內容。

在身心和諧方面,心胸坦蕩、仁民愛物的君子是實現社會和諧、天人和諧的基礎。儒家的經典――《大學》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序,強調“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認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身心和諧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

在人際和諧方面,儒家沒有抽象地談論社會平等和平等的人際關係,而是根據客觀存在的倫理關係,明確人們在不同關係中和不同地位上的道德責任,認為處理好五種基本的倫理關係,社會的人際關係和人倫秩序才會走向和諧。

在政令和諧方面,孔子很早就提出“苛政猛於虎”的論點,孟子更是提出“仁政”、“王道”的理念,都是要求國家政令必須符合天道、人道和民族傳統。

在天人和諧方面,儒家關於天人關係的思想,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與自然相通相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天(大自然)的運動和人的活動都有一定的規律。在不違背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爭取人與大自然的協調一致,做到“天人合一”,順應宇宙秩序和發展規律,保護大自然和生態環境,才會減少或者避免天災人禍,最終得益於人類自身。

在協和萬邦方面,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是仁愛。仁愛之德建立在孝敬父母與友善兄弟的基礎之上。當仁愛被向上提升、普及到社會大眾的時候,仁愛成為“四海之內皆兄弟”的互愛。而互愛向上提升,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互助。互愛互助再向上提升,是“大同世界”。

中國傳統社會注重“齊之以禮”,培養和諧觀念與仁愛精神,因而形成舉世無雙的禮儀文化。中華民族飽經憂患,但始終不可征服,就在於她的人民世代接受優良傳統文化的薰陶,在血液中流淌着仁義的精神,在心靈深處凝結着正確的恥感。

從前,明朝的鄭和下西洋,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經過眾多的國家和地區。每到一地,鄭和帶給當地人們的是茶葉、絲綢、陶瓷和先進的造船術、造紙術,並沒有侵佔別國的一寸土地。時至今日,鄭和仍然受到東南亞人民的紀念。在日本,被譽為“日本企業之父”和“日本金融之王”的澀澤榮一,“一手執論語,一手執算盤”,開創了日本儒家式的經營之風,也為儒家文化的現代復興作出了貢獻。新加坡加強法治建設,同時提倡中國儒家式的道德教育。自1983年起,該國中學的三、四年級便開設《儒家倫理》課,注意用制度建設來強化道德教育,因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避免了西方國家出現的許多社會問題。

如今,在安徽省廬江縣湯池鎮,有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志願者。他們成立弘揚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構建和諧湯池中的重要作用,僅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取得了改造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效果,引起國內外許多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2006年10月。“廬江文化教育中心”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巴黎總部,結合湯池鎮構建“和諧社會示範鎮”的活動。彙報他們在傳統價值觀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和成效,為各國提供了通過道德教育、改善社會風氣的成功案例。受到192個國家駐法使節、專家學者的關注和好評。他們的做法和經驗,不僅增強了與會代表開展道德教育的信心,也讓人們領略到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看到了解決衝突、恢復和平的希望。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影響世界、改造社會、教育人民的範例,啟發我們深入思考中國倫理文化指導人生、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發展,特別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怎樣的價值。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是富於效率、維護公平的社會,更應當是引人向善、促進道德進步的社會。追求身心和諧、人際和諧、政令和諧、天人和諧、協和萬邦的傳統倫理文化,是近年來我們黨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堅持和平發展、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思想來源。這些理論之所以能夠對內具有強大的親和力、感召力,對外具有廣泛的影響力、震撼力,就在於我們尊重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並且力圖用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因而受到了廣泛理解和普遍尊重。胡錦濤在美國耶魯大學的講話中指出:“科學發展的理念是在總結中國現代化建設經驗,順應時代潮流的基礎下提出來的,也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現代中國強調的‘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社會和諧,和平發展’,既有着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又體現了時代發展的進步精神。”

傳統倫理與當前思想道德教育

人類社會的發展告訴我們,和諧社會不能僅僅建立在道德教育的基礎上,而忽視道德教育同樣不能構建和諧社會。談到道德教育,現在有很多人不以為然,認為我們長期以來的思想道德教育並沒有取得良好效果。其實,這並不是因為道德教育本身不起作用。而是我們所進行的道德教育沒有遵循道德教育本身的規律。解決當前思想道德教育不得力的狀況,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可以提供借鑑。

第一,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共同構築道德教育的完整體系。

《禮記・學記》早就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就是説,建立一個政權,領導一國的老百姓,教育首當其衝,至關重要。而“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是挽救人的過失,不斷增長人的善良。辦好教育,使人倫關係得到協調,就容易從根本上穩定人心。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道德教育不容忽視。中國的傳統道德教育從來都是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因此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天,我們所進行的道德教育也應該是全 方位、多層次的,應該受到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

當前,網絡將道德教育的內容以全新的途徑和方式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仍然不能忽視社會教育對於道德觀念的引導作用。中國古代的文藝作品,音樂、歌舞、戲劇、詩詞、小説等。大多秉持孔子提出的“思無邪”的理念,以宣講道德、弘揚正氣為主要內容。我們的文化部門、新聞媒體等。更應當承擔起弘揚社會正氣的責任,為倡導正確的道德觀、創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宗教教育在中國傳統的社會教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發揮十分特殊的作用。各大宗教的教義儘管不同,但根本上都是教導人們仁慈博愛。這與儒家重視道德教育的本質是一致的,因而能夠促進社會形成淳樸向善的民風和安定和諧的秩序,並且成為傳統道德教育的組成部分。

第二,注意道德教育的先後次序,通過制度建設保障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有先後順序。它從培養人的孝悌之心開始。又不是一蹴而就。作為長期建設的系統工程,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離不開相應的制度保障。

眾所周知,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儒家關於仁的教育。始於家庭,建立在“孝”這個根本基礎之上。外國人不懂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道理。中國人祭祀不認識的祖先,這個情存得多麼深厚、多麼深遠!遠祖不忘。對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敬的道理呢?儒家從縱的方面講孝敬父母和關懷子女,從橫的方面講友善兄弟。還把它推廣到“四海之內皆兄弟”。可見,孝悌教育做好了,整個社會的人倫關係就會理順。

老師肩負着推行孝道的重大責任。因此,孝親和尊師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孝是由老師來教導的。這在古禮中表現得特別明顯。男子20歲行冠禮意味着,從此以後,他的親屬親戚不再叫他的名,而改稱他的字,甚至連皇帝也是如此,以表示對他的尊敬。只有父母和老師還可以稱他的名。老師與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在喪禮中,父母去世,要守喪3年;老師去世,要守(不穿孝服的)心喪3年。皇帝見老師,也要降階,不能以君臣之禮接見,必須以賓主之禮相見。可見,儒家何等重視師道尊嚴,把孝道和師道看成是教育的大根大本。

儒家講的“孝”,內容十分豐富,不僅要養父母之身。而且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心的第一個方面,就是尊敬父母。一般人認為。贍養父母就是盡了孝道。針對這種看法,孔子説:“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僅僅把“養”當作“孝”,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對於養犬馬而言,也是“養”。不敬重父母,就與養犬馬無法區別了。侍奉父母,重要的是子女從內心真誠地發出對父母的尊敬之情,使他們心情愉悦。

養父母之心的第二個方面,就是不能讓父母常常擔心。《論語》講:孝是使“父母唯其疾之憂”。即父母僅為自己的疾病擔憂,而完全不必為任何其他事情擔憂。古代有“百善孝為先”的説法。通過孝的教育,培養起來的是恩義、情義。一個人如果沒有情義、恩義,就會形成以利害為取捨的處事原則。這樣的人很容易忘恩負義。所以,古代又有“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説法,不無道理。中國自漢代開始。國家便通過鄉舉裏選之制選拔官吏,地方官員都負有“舉孝廉”之責。道理很簡單,一個人能夠孝敬父母。就能夠忠誠國家;一個人能夠做到廉潔,就沒有貪腐之嫌。

中國古代重視道德教育,並且依靠社會的各種制度加以強化。社會弘揚什麼,制度就激勵什麼:社會反對什麼,制度就約束什麼。道德教育與制度建設之間,不是非此即彼、相互對立、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第三,突出教育者和領導者的率先垂範作用。

《説文解字注》把“教”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儒家推崇的道德教育,是身體力行的感化而不是空洞的道德説教,是開啟人的愛心、羞恥心而不是強制灌輸的理念。這種道德教育特別強調“正人先正己”、“身教勝於言教”,強調教育者、特別是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管理者和領導者的道德示範作用。孔子多次説:“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實踐證明,“上行則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風俗必敗。”領導者的道德修養關乎、甚至左右社會能否形成良好風尚。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道德價值觀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某些領導者見利忘義,利用自己執掌的公共權力明目張膽地進行權錢交易。把人民賦予的權力變成謀取私利的資本,嚴重敗壞社會風氣。因此,領導幹部必須以身作則,踐行“八榮八恥”。

第四,培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律己意識。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社會風氣的好壞,與我們息息相關。對於社會風氣的好轉,領導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環顧世界,所有的衝突、各種各樣的不和諧,根源都在於利己與利他的衝突。要化解衝突、平衡不和諧,首先要反省自身不足,而不是去指責對方。“各相責,天翻地覆;各自責,天清地寧”。因此,從自己做起,“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承擔、也必須承擔的道義責任。

振興中華民族,發展社會主義中國、使我們的偉大祖國自立自強於世界先進國家之林。這是每位炎黃子孫的共同期盼。為此,就必須堅實地“走自己的路”,弘揚我們民族自強不息的道德精神。傳承我們民族博大精深的倫理文化,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藴、以和平方式發展起來的中國,必將以其高尚的道德風範和精神風貌。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新的、更大的希望。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論文:《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與創新發展》 篇三

[摘要]推進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並在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實踐中不斷尋求創新與發展,既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重要內容,又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勢在必行。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必須從當代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進程中,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結合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特點和趨勢,培育和確立新的現代倫理觀念,建立健全不同領域和不同層次的道德規範,使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在創新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創新。

[關鍵詞]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現代轉型;創新發展

倫理道德是人類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係決定的,依靠宣傳教育、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進入新世紀以來,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勢在必行。推進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必須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確立新的現代倫理觀念,逐步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倫理道德,這對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全面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勢在必行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整個社會生活發生各種新的變化,人們的倫理道德認識也隨之發生各種新的變化。因此,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這不僅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全面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必然要求,又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勢在必行。

(一)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於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應當看到,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是我國當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因此,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與創新發展,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堅持重在建設、以人為本,堅持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培育“四有”新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我國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與創發展,必須是以為人民服務、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這一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不能改變的。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隨着我國加入WTO,參與和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今後我國將對外更加開放,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體制,也將隨着我國這種發展的需要將發生必然的發展變化。這樣,反映基本經濟政治體制變化的倫理道德必然要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國傳統倫理道德必須進行現代轉型,必須不斷的創新與發展,以適應當代中國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變化和時代發展的要求。

那麼,如何適應當代中國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變化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如何正確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水平的倫理道德,在發展原則上,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與市場經濟發展的相適應;在現實形態上,應當有哪些新的內容;在不同領域和不同層次上,應當制定哪些新的道德規範,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現代轉型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二)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道德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這就是説,沒有脱離歷史發展的、一成不變的抽象的道德觀念。正如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所指出的:“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於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闢認識真理的道路。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96頁)這是客觀現實世界的發展規律,也是道德發展的一個客觀規律。在我國,隨着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經濟與政治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國廣大人民羣眾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也隨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代替了舊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道德觀念。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髮展的深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取代舊的計劃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新的道德觀念也在逐漸取代舊的道德觀念。尤其是傳統的義利觀、效率觀中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內容受到挑戰,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道德觀念開始逐步確立。例如,追求個人正當利益、重視個人價值、講求工作效率、開拓創新精神、平等競爭、崇尚科學、尊重知識和重視人才等新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

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基礎實行資源配置的經濟。它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係的變化,把社會經濟資源配置到社會最需要和效益最好的環節中去,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社會效益,實行優勝劣汰。這是市場經濟的一個方面。市場經濟的另一面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市場經濟本身也存在着缺陷,由於市場經濟是利益競爭的經濟,它要求國家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實行宏觀調控予以保障,同時還必須有相應的道德規範來保證;由於市場經濟帶來了利益主體多元化,它要求加強社會思想道德建設,以協調國家、集體和個人等各方面的利益關係;由於市場競爭帶來的人際關係複雜化,它要求廣大公民自覺遵循社會主義道德規範,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道德環境。特別是市場經濟帶來的若干負面效應,它要求廣大公民不斷加強道德修養,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

因此,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面對市場經濟的雙重效應,必須加快推進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並在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逐步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要求的道德體系和道德規範,不斷提高廣大公民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

(三)加快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是避免倫理道德失範的現實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加速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以公民道德建設為主體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不斷髮揚光大,社會道德風尚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人們崇尚科學,誠實勞動,積極工作,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體現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

然而,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一方面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由於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未建立健全,由於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體系和道德規範還未真正建立健全起來。另一方面,我國當前所面對的是現代生活方式與傳統道德觀念的矛盾衝突,面對的是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和各種思潮的交錯起伏和相互衝撞,面對的是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多樣化的趨勢。歷史急劇轉折強烈地影響到人們精神領域和道德領域。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思潮和一切以個人特殊利益為核心的個人主義思潮,以及西方資產階級的各種腐朽思想,必然會從不同的渠道影響我們的幹部和羣眾。在這種局勢下,在社會的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現道德失範問題。

當前,我國道德失範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現在: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偷税、漏税活動屢禁不止;社會信用紊亂,不守合同、商業欺詐、逃避債務現象相當嚴重;企業財務失真,做假帳、搞多本賬,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時有發生;建築工程招標投標弄虛作假、工程質量低劣問題仍然存在;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等現象屢禁不止。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勢必損害正常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損害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勢必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加快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的道德建設,並在道德建設實踐中依據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採取新措施、新辦法,在道德實踐中創新和發展新的規範體系和新的道德機制,以解決道德失範的問題。[論文網]

二、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必須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這一重要論述深刻地闡明瞭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加快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必須看到,“共同的思想基礎是推進偉大事業的思想保證。”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形成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學習黨的十七大報告,我們必須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是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精神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反映了我國最廣大人民的共同願望、利益和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從温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極大地堅定了全國各族人民對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念。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血脈,是維護國家團結統一、鼓舞各族人民奮發進取的精神支撐。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時代精神,是推動時代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最重要的品格。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譽和恥辱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屬於道德的範疇。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優秀革命道德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反映了社會主義道德基本要求,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判斷是非得失、確定價值取向、做出道德選擇提供了基本準則。只有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才能引領社會風尚,分清是非榮辱,明辨善惡美醜,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良好的道德規範。應當看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實踐的全面總結和理論提升,是中華民族文化自覺的集中體現。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自覺追求。

我們黨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科學體系。從內容上看,這個體系既全面完整又緊密聯繫、相互貫通;從特徵上看,這個體系充分體現了先進性與廣泛性的統一;從作用上看,這個體系把我們黨倡導並着力推進的主導價值理念提升到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層面;從文化學的層面看,任何文化都是民族文化,任何文化體系都是特定民族的文化體系,任何文化模式都是特定民族的文化模式。一個民族的價值體系如何,它的結構、內容、功能、特點如何,反映着該民族的基本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從而成為它區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標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包含的基本內容,正是當代中國的基本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的東西。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身,就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生命所在,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之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大廈的基石,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代表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發展的方向。

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我國的整個社會主義建設就會迷失方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民族之根本,一定文化之中的核心價值體系則是一個民族之所以凝聚為一個民族的根本之根本。因此,增強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就必須發展一個民族的文化,就必須堅持和發展民族文化之中的核心價值觀,這已為大量的歷史事實所證明。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體制的改革創新,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解放更新。與之相伴隨,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意識、價值取向等等,越來越呈現出層次性。新世紀新階段,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如何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引領整合多元多樣的社會思潮,至為關鍵。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疑聚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政黨的行動指南,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精神力量。

當今世界,西方資本主義思潮,充分利用其先發文明優勢挾帶着其核心價值觀向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起衝擊,如果我們不堅持、高揚和發展我們的主流文化,不堅持、高揚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麼,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和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凝聚力就會面臨着被削弱、被消解的危險。因此,我們在推進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的進程中,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高揚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代中國,加快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就是要在加快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進程中,堅定不移地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只有堅定不移地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保持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三、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與創新發展的重點難點

在推進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進程中,不僅要堅定不移地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要進一步深化對傳統倫理道德的理解和認識,在深化理解和認識中求創新、求發展,不斷豐富和拓展社會主義倫理道德的新觀念、新內容,這是當代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的重點與難點。本文認為,在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進程中,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結合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特點和趨勢,儘快培育和確立新的現代倫理觀念,建立健全不同領域和不同層次的道德規範,使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在創新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創新。

(一)培育和確立新的道德觀

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向前發展,我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經濟市場化和全球化,已經成為主流和大趨勢,從根本上已取代了原來的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這個具有歷史性意義的變化,對我國整個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這種深刻的影響,當然也包括對社會的道德影響和人們觀念上的變化。特別是隨着我國加入WTO以來,面對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迅猛發展的新機遇和新挑戰,人們普遍倡導新經濟概念、倡導知識經濟。在這種背景下,道德概念必須適應這種新時代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倫理觀念創新和發展勢在必行。在傳統觀念中,道德是人文精神的核心,遠離經濟。事實上,道德也是一種知識體系,它是運用實踐精神把握和改造人類社會的一種知識經濟。因此,必須把道德知識經濟融入到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去。要把道德知識經濟融入到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去,當務之急是需要儘快培育和確立一些新的道德觀。

(二)培育和確立現代產權倫理觀

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建立,現代產權概念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已逐步為人們所認識並逐步重視。現代產權問題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經濟倫理的核心和基礎。現代產權倫理不僅作為企業間財產權利關係的一種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而且也是調節人們之間財產權利關係的一種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應當看到,現代產權倫理既是一種制度倫理,也是一種行為倫理,它主要由產權佔有倫理和產權使用倫理、產權收益倫理和產權交易倫理構成。因此,培育和確立現代產權倫理觀,不僅是我國道德建設的需要,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三)培育和確立健康消費倫理觀

在當代中國,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已影響到社會經濟的各個角落,市場化行為逐步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在消費領域,人們對消費的觀念、行為、風俗、心理等需要進行好、壞、善、惡的價值判斷。這種消費價值判斷支配着人們的消費行為,並直接影響企業和個人的消費行為,是消費文化的核心。因此,改變陳舊消費觀念,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消費倫理,培育和確立健康的消費倫理觀不僅需要,而且非常必要,它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常運轉的根本。

(四)培育和確立現代行政倫理觀

在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建立,行政倫理問題逐步引起人們的注意,也逐步引發人們的重視。從行政倫理的價值要素看,行政倫理的基礎是廉政,價值核心是勤政,價值目標是培養和完善行政人格。由此可以認為,行政倫理是社會主義倫理道德發展的高級階段,在我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處於高級層次。從行政範疇看,行政倫理應包括行政理想、行政技能、行政義務、行政紀律、行政作風、行政良心、行政榮譽、行政態度等。因此,培育和確立正確的現代行政倫理觀,不僅有助於提高行政質量和效率,而且有助於增強國家各級黨政機關公務人員的拒腐防變能力,也是我國當前實現黨政機關公務員道德自律的必要前提。

(五)培育和確立現代自主自立觀

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市場競爭的意識逐步增強,伴隨而來的人的主體意識也日益增強,特別是獨立自主的人格觀念日益顯現,這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形成的社會關係的一種反映。必須看到,與傳統計劃經濟不同,現代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人或集團,必須是獨立的、自由的法人實體,否則就沒有市場經濟可談。因此,培育和確立社會主義的現代自主自立觀,不僅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客觀需要。在現實的經濟政治實踐中,社會成員自主自立道德觀念的形成和完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成熟的標誌之一,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成熟的標誌之一。

(六)培育和確立現代法治觀

發展市場經濟,對每一個市場經濟活動的參與者,遵循市場運行規則,嚴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不僅是法律法規上的要求,也是一種道德上的要求。大量實踐證明,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市場經濟活動主體正當利益的維護,都要靠有一個穩定而公正的法律秩序來保證。否則,難以保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把法治意識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要求中來,不僅需要,而且完全必要。因此,培育和確立現代法治觀,不僅有助於市場各經營主體重視經營信譽,嚴守法律合同,嚴守信用,而且有助於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七)建立不同領域和不同層次的道德規範

道德規範是道德核心、道德原則、道德要求的具體體現。人們在各種社會活動中,形成複雜的社會關係。為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保障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便形成了對人的行為加以約束和導向的道德規範。隨着社會的進步,倫理道德的內容和規範是不斷變化的。創新和發展各種倫理道德規範並付諸實施,是我國社會主義傳統倫理道德轉型進程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因此,當代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必須建立不同領域和不同層次的道德規範。

從不同領域看,應根據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依據不同情況特別是要依據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判斷。這種消費價值判斷支配着人們的消費行為,並直接影響企業和個人的消費行為,是消費文化的核心。因此,改變陳舊消費觀念,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消費倫理,培育和確立健康的消費倫理觀不僅需要,而且非常必要,它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常運轉的根本。

(四)培育和確立現代行政倫理觀

在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建立,行政倫理問題逐步引起人們的注意,也逐步引發人們的重視。從行政倫理的價值要素看,行政倫理的基礎是廉政,價值核心是勤政,價值目標是培養和完善行政人格。由此可以認為,行政倫理是社會主義倫理道德發展的高級階段,在我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處於高級層次。從行政範疇看,行政倫理應包括行政理想、行政技能、行政義務、行政紀律、行政作風、行政良心、行政榮譽、行政態度等。因此,培育和確立正確的現代行政倫理觀,不僅有助於提高行政質量和效率,而且有助於增強國家各級黨政機關公務人員的拒腐防變能力,也是我國當前實現黨政機關公務員道德自律的必要前提。

(五)培育和確立現代自主自立觀

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市場競爭的意識逐步增強,伴隨而來的人的主體意識也日益增強,特別是獨立自主的人格觀念日益顯現,這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形成的社會關係的一種反映。必須看到,與傳統計劃經濟不同,現代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人或集團,必須是獨立的、自由的法人實體,否則就沒有市場經濟可談。因此,培育和確立社會主義的現代自主自立觀,不僅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客觀需要。在現實的經濟政治實踐中,社會成員自主自立道德觀念的形成和完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成熟的標誌之一,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成熟的標誌之一。

(六)培育和確立現代法治觀

發展市場經濟,對每一個市場經濟活動的參與者,遵循市場運行規則,嚴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不僅是法律法規上的要求,也是一種道德上的要求。大量實踐證明,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市場經濟活動主體正當利益的維護,都要靠有一個穩定而公正的法律秩序來保證。否則,難以保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把法治意識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要求中來,不僅需要,而且完全必要。因此,培育和確立現代法治觀,不僅有助於市場各經營主體重視經營信譽,嚴守法律合同,嚴守信用,而且有助於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七)建立不同領域和不同層次的道德規範

道德規範是道德核心、道德原則、道德要求的具體體現。人們在各種社會活動中,形成複雜的社會關係。為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保障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便形成了對人的行為加以約束和導向的道德規範。隨着社會的進步,倫理道德的內容和規範是不斷變化的。創新和發展各種倫理道德規範並付諸實施,是我國社會主義傳統倫理道德轉型進程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因此,當代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必須建立不同領域和不同層次的道德規範。

從不同領域看,應根據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依據不同情況特別是要依據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加入WTO的具體實際情況,及時制定相應的道德規範。例如,在經濟交往和經濟行為中,應當有講信用、講信譽和講競爭與協作等行為準則;在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動中,應當有講廉政、講勤政、講人格、講紀律和反腐倡廉等道德要求;在文化生活和文化教育活動中,應當有講文明、講文風、講教育和以德治教等道德規範;在各大中小城市,應當有適合自身城市特點的市民守則、社區守則、村民守則等道德制度;在各地農村,應當有結合自身特點,配合本鄉本村的鄉規民約等道德要求。

從不同層次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員又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應當説,共產黨員在我國公民中屬於最高層次。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首先要有共產黨員的道德規範,其次是共青團員的道德規範和革命軍人的道德規範,然後是科技人員和廣大知識分子等的道德規範,最後才是居民和農民的道德規範。實踐證明,建設不同層次的道德規範,是改善社會道德風貌的客觀需要。同時也證明,一個社會道德風尚的轉變和道德素質的提高,總是由社會中的先進分子倡導,從而影響到一般老百姓;同時又總是從上至下,由領導到羣眾。因此,建立健全先進分子的道德規範,並促其身體力行,是轉變社會道德風尚,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