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01W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思想品德教育論文 篇一

摘要:本文筆者對國小思想品德教育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第一,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激發道德情感,完成教育。

第二,在生活與活動中通過言傳身教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三,運用説服的方法使生明白道理,多次反覆地説服,形成良好品德。

第四,學校家庭互相溝通,共同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生活與活動 説服 家校溝通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國小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強,所以高尚的思想品德會對學生今後的成長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甚至會影響一生。

作為教師,要引導好、培養教育好每一個學生,應該率先垂範,為人師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諧的語言、規範的行為和真摯的情感去影響、啟迪、塑造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在教師高尚的師德沐浴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在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學校教育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不僅僅靠思想品德課來完成,其他學科也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這因為各學科教師都肩負着既傳授知識又造就人才的雙重任務,因而在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應有的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條有效途徑。

因此,教師應課堂上創設情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和不同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讓學生全員參與,充分展示自我,使學生在課堂中瞭解自我與他人,明白某些事情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

教師應善於利用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善抓細節,講求實效,避免呆板,聲情並茂,啟發學生心智,調動學生心緒,撥動學生心絃,這對學生一生都有好處。

教師是對學生實施教育的主體,教師的思想、知識、師德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別是國小教師,他們是第一個運用科學而系統的教育方法引導少年兒童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人,他們對少年兒童乃至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

在少年兒童的心目中,教師是最神聖、最完美的人,是道義和知識的化身,所以他們對教師的信任和敬重超過了一切人,教師的每一句話他們都深信不疑,教師的每一個動作都是他們模仿學習的榜樣。

因此,要使少年兒童健康成長、成才,國小教師必須具備正確的思想意識和高尚的道德素養,必須具備相當全面的知識和科學的教育方法,這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先決條件。

國小教師應對學生真誠熱愛,與同事團結協作,對自己嚴格要求,只有這樣,才會在潛移默化中以為人師表的力量樹立威信,影響少年兒童的言行舉止,培養他們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取得育人工作的成功。

二、在日常生活及活動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在國小生的眼裏,自己的老師是神聖的,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他們的言行。

因此,教師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體力行,給學生樹立榜樣。

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説過這樣一句話:“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內涵,大道理小行為。”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用嘴去説服教育學生,更多的時候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教師自身的表率讓學生受到教育,使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自覺樹立起尊敬師長、勤奮好學、積極上進的品德觀念。

此外,開展豐富多彩、適合國小生的活動也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好機會。

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故事會、熱烈的演講賽、精彩的歌舞表演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學生認真聽、仔細看、用心想,讓學生參與,讓學生討論,讓學生感悟,從活動中受到啟發,受到感染,受到觸動,不知不覺地懂得深奧而抽象的道理,培養學生愛勞動、講團結、守紀律等良好品德,並逐步形成一種自覺自律的行為。

三、必要時進行反覆的説服教育

國小階段既是進行德育的最佳時期,又是進行德育的困難時期。

由於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心理處於多變,行為處於多動,情緒處於多樣的階段,因此,培養國小生良好品德不可能通過一則故事、做一次遊戲就能形成的。即使良好品德已經萌芽或形成,也不可能永遠地保持下去。

學生的情感極為豐富且不穩定,很容易與外界產生共鳴,這就要求教師要重視德育工作的反覆性。

為了收到正面強化效果,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好思想、好行為一次又一次地加以肯定,予以表揚,促使他們能比較穩固地向前發展。

發現缺點和錯誤時,教師要不厭其煩地説服教育,幫助學生糾正不足之處。

教師在制定品德教育計劃與組織品德教育活動時,應考慮如何從正面多次反覆地進行教育,以確保教育的針對性、持久性和實效性。

四、重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溝通

家庭教育是學生人格成長的搖籃,家庭是學生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家庭環境會給學生人格的形成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跡。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覺中忽視了思想品德教育,“重智輕德”成為家庭教育的普遍問題。因此,學校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正確引導,積極開辦家長學校,舉辦知識講座,並與家長及時溝通信息,交換意見,形成協調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使國小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總的來説,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需要國小生自己的不懈努力、教師的督促引導以及家長的積極配合。

培養國小生的思想品德,必須持之以恆,把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國小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從而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國中思想品德教學論文範文 篇二

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思想品德課本中編排了不少與學生生活中所見所聞相關聯的內容,其內容貼近實際,是幫助學生深化吸收課本知識的有效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密切聯繫教學實際,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把握年齡特點,按照課本上提供的內容和活動形式,適當安排學生開展一些社會活動,例如拜訪革命先烈紀念館、組織街頭社會調查、開展學習道德模範的主題班會等等。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零距離接觸了社會上的各色人物,瞭解了社會各界的真實狀況,明白了學習思想品德要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在認識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認識和水平。例如:在教學“法律保護我成長”時,除了要把相關的法律知識完全介紹給學生之外,還可以聯繫一些社會上危害青少年人身安全的案例,要求學生結合在課堂上學習的法律知識,開展“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實踐活動。根據教師的相關安排和要求,學生們有的上網查閲相關案件的資料和圖片,有的在學校圖書館裏尋找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白了學生在受到社會上不法分子的侵害時,學校所應採取怎樣的救助措施,家長應當如何保護自己的孩子,學生自己應該作出什麼樣的反應。這樣的實踐活動無疑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在活動中自主體驗

在活動開展起來之後,教師除了要確保活動的廣泛性之外,更應該讓學生保持專注度,深入參與到活動中去,確保取得高質量的活動效果。新編思想品德課本中對於學生參與活動後是否有所收穫,作了重點強調。參與、探索、思考是開展活動過程中的重要步驟,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得到提高,在活動過程中自主體驗道德的衝擊。在安排活動內容和步驟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況,以及當今的社會環境,讓學生感受到良好品德的養成就在於自己每天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培養。例如:為了增進家長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增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互動,教師可以開展名為“我愛我家”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對父母敞開心扉,把自己想對父母説的心裏話寫成信,裝在信封裏,由教師鄭重地教給家長,告訴家長這是自己孩子內心的呼聲,從而讓家長重視學生的內心感受,開展親子交流,與自己的孩子進行心靈上的交流與對話。另外,針對那些與父母交流太少,平時沉默寡言、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更要重視他們和父母的交流工作,讓學生自己體驗到活動的意義。

三、開展事例評析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

思品實踐活動的最終目的,可以理解為讓學生擁有獨立思考社會問題的能力,從身邊的各項小事中感悟出道理。教師要善於引導和發掘,引導學生多留心觀察生活中萬千百態,在每節課抽出一定的時間,選幾個學生來回憶自己在生活中印象深刻、值得思考的現象,説出自己的看法,內容要真實客觀,時間不宜太短也不宜太長,一兩分鐘就足夠,最好讓全班學生輪流發表,儘量保證每一位學生都獲得發言的機會,然後再讓全體學生互相討論交流,再發表自己的想法,點評發言學生的發言內容,教師再加以引導,最後達到共識。例如,有一位學生評析了小區裏一些婦女在公園的人工湖裏洗衣服的現象,他從保護環境和節約用水的角度去評析,教師就可以提醒學生結合《環境保護法》的相關法律法規,按照法律上的規定,去分析哪些現象和行為是遵循了保護環境的原則的,哪些是違反了相關規定,是要被取締的。假使學生覺得生活中的事情太過瑣碎,難以提取為案例拿來評析,那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去閲讀報紙,多看新聞,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去評判是非對錯。事例評析活動,是要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去感悟生活中做人的道理。

四、促使學生道德踐行,初步感悟人生價值

實踐活動要能夠讓學生樹立起服務社會的意識,並能夠落實到行動中去。服務社會的形式有很多種,有社區公益、關愛孤老、普法宣傳、環保活動、協管交通,還有各種志願者活動等多項內容。公益活動的目的是在社會上發揚奉獻精神,提倡關愛互助的良好風氣,使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組織國中生參加這樣的活動,看起來似乎很難有充裕的。時間,其實完全可以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去的,例如可以在課餘時間安排學生參加街頭環保宣傳,組織一日愛心捐助等。此外,思想品德的課程內容也可以與之結合起來。例如:在教學“孝親敬長是我們的天職”後,不妨在課後時間組織學生去探望城裏的敬老院,讓學生當一次關愛老人的志願者,陪老人在陽光下聊聊天、説説話,替老人梳頭捶背,幫老人的屋子打掃乾淨,在這樣的志願者活動中,讓學生明白每一位老人都是值得去尊敬和關愛的,讓他們在關愛老人的過程中感受到生命的短暫和時間的流逝,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的青春年華,體會人生的真諦,懂得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回報社會的道理。服務社會是思品教育核心內容的體現,讓學生理解人生的意義。

五、總結

總之,思想品德教育要緊密結合實踐活動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社會是一個大課堂,能夠讓學生學到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特別是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意義。思想品德教育是要培養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積極向上的好學生,這樣才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要結合實踐活動做好思想品德教學工作。

作者:石可偉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海中學

第二篇:國中思想品德教學有效性淺談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

1、用愛與尊重構建國中思想品德課堂

思想品德教學最終是要引導學生認識真善美,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引導和規範自己的行為。國中生的思想還不成熟,容易沾染社會上的一些不良行為,思想品德教師作為學生思想的引導者,應該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思想發展,用對學生的愛、關心和尊重來構建課堂。思想品德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很大影響,由於學生和教師之間總有一道看不見的屏障,這道屏障裏有身份的差別、年齡的差別、思想的差別等,只有打破這道屏障,教師才能拉近自己與學生的距離,學生才會更加相信教師,容易接納教師在課上講授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照顧到每位學生的想法,對於學生的不同理解能力,進行分層教學,讓學生都能理解課堂知識,從而願意學習思想品德課程。

2、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構建思想品德高效課堂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主要體現在課堂構建上,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選擇真正能讓學生產生觸動的內容來進行講解。課堂的構建主要有三個階段:備課,上課和課後評價。備課階段,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將課本中的知識備好,同時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一些適合的案例幫助學生進行思維拓展,設置好課堂上需要提問的問題和課下佈置的作業等。在上課時,教師要多與學生進行互動,同時邊講課,邊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和思路進行內容和進度的調節,實現課堂效率的最大化,確保學生能夠理解吃透學到的知識內容。在課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作業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總結,並對下節課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多關注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可以對他們進行課下補習。

二、多種教學方式的使用,提升課堂有效性

新課改實施後,國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方式日益豐富,更多新的方式應用字教學中,並起到了比較好的作用。以下三種教學方式,對於思想品德課教學效率的提升有比較大的幫助,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和學習興趣。

1、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在思想品德課中的應用是比較常見的,但是有些教師在使用案例教學方式時,方法比較老套。在思想品德的課本上結合每節課的學習都有一些相應的例子,但這些“經典案例”比較老套,經常是古人的例子或者是大發明家、政治家的例子,再或者是“某人”這種編出來的例子。國中生接觸的是一個真實的豐富多彩的世界,教師也應該以課本案例為方向,來補充一些切合實際的、能夠提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案例。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國中思想品德教材《讓挫折豐富我們的人生》一課時,教師可以選擇學生們熟悉的籃球明星林書豪的成名經歷來作為案例。通過這種貼合實際的案例進行教學,可以引發學生們積極學習的態度,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的深意,提高教學效率。

2、探究式合作式教學

探究合作式教學是將探究式教學和合作式學習相結合。對於思想品德課的知識構建來説,有很多內容是需要學生們進行思考的,也有一些內容是需要學生和老師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在思想的碰撞中得出最合適的答案。比如針對“老人在路上摔倒該不該扶”的熱點話題,可以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還可以將班裏的學生分為正反兩方,進行辯論,指導學生最終得到一個既符合倫理道德、又能保護自己的答案。

3、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現在中國小課堂上的常用輔助教學方式,雖然教師們現在基本都會製作多媒體課件,但是如何充實多媒體課件,不至於讓這一個手段淪為課本的副本是每一個教師需要用心研究的內容。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識比較抽象,有些知識點也比較散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情況進行合力構建,因此,多媒體課件就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的一個課堂模板。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讓學生理清學習的思路。在由多媒體構建的相應情境中,學生們可以跟隨教師的講解來進行思考,提高教學效率。

三、總結

綜上所述,思想品德課的學習是學生在成長階段所必需的,對學生的未來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能夠幫助學生認清真善美,遠離社會中的一些負面的、消極的現象和行為。該課程的教師應重視這門課程的教學,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課本為基礎,以社會實際情況為案例輔助,積極採用多種方式來提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使學生在成長的關鍵階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篇三

眾所周知,國中思想品德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過有意義的生活,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學做負責任的公民。也就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如何適應未來社會的競爭。而傳統的思品教學偏重灌輸,而講授灌輸對學生道德觀念的理解、道德情感的激發、道德行為的指導都起了阻礙作用,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成了接收器,被動地學習,就不能適應世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挑戰。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更新教育觀念,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教學觀、質量觀,要把信息技術與思品學科整合。所謂整合,也就是在思品學科教學中滲透信息技術,獲取信息與知識,接受新技術、新方法、新思想、新手段、新形式,實現自主化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真實起到思品內化目的,達到以學生為中心,確實提高教學實效。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協作學習情境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羣體活動開展較少,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可以很方便地展開羣體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羣體意識以及競爭合作能力。比如,在講到《處理民族關係的原則》這一課時,我先提前一週佈置學生蒐集與民族關係有關的事例,學生在課下通過網絡、報刊、廣播、電視、電台等多種媒體廣泛蒐集相關資料。課堂上,我把全班同學分為4組,對蒐集和整理的材料展開交流,第一組的討論主題為“我國的民族概況與民族關係”,第二組的討論主題為“如何理解民族平等及其表現”,第三組的討論主題為“如何理解民族團結及其重要性”,第四組的討論主題為“如何理解民族共同繁榮”。每個小組討論主題確定後,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各小組同學利用合作討論和信息分享,克服了探究學習中的各種困難,減輕了教師蒐集信息的困難,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效率。

二、運用信息技術與政治整合優化教學內容

政治課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根據時代的發展、特定的教育環境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進行整合、優化、組合。教材內容具有侷限性,為了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教師要藉助信息技術豐富的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讓枯燥乏味的教材內容變得形象具體、通俗易懂,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政治知識。網絡信息資源作為新時代的產物應用於國中的政治教學中,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創新了教學形式,為優化組合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政治教師要大力開發、應用信息技術網絡資源,製作圖文並茂、動靜結合的教學課件,使教學內容動態化、趣味化。先蒐集學生感興趣的資料開拓學生視野;然後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相關教學案例,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再在導入新課環節、結束環節播放輕鬆的音樂,陶冶學生情操,總之利用網絡的時空性、開放性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營造愉悦教學氛圍,激發學生興趣。還可以建立校園網站、班級資源庫等網絡平台,開設遠程教育,共享優質資源。例如,在學習《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製作一幅國家“地圖”,當把鼠標放到相應位置的時候就會顯示出詳細的信息,包括名稱、民族、人口、特點等,讓學生感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民族親緣關係,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和學習的動力。

三、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圍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創設出豐富的動態情境,讓學生通過對具體的事例、情境等的感知,激發學生的動情點,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並進入角色,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引發情感需求,實現自我教育。如講授九年級《可持續發展》相關內容時,可製作課件《地球——我的家》,演示過程中,教師播放地球的博大胸懷的事例,使學生產生對地球的敬意。隨着學生對地球的愛的情感昇華,教師又播放另一段“被人們砍伐後剩下的樹根,有直冒黑煙的煙囱,有乾涸的河流”等視頻,隨後,老師設置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人類活動給地球帶來了什麼?我們應該力所能及地為環境建設做些什麼?等等。當學生的情感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教師引導他們抒發心中的情感,學生通過情感的抒發,其內在的情感因素、自我發展的需要被充分調動起來。

四、應用信息技術共享資源方便教師備課

國中的政治教學中會遇到很多難題,最突出的是資源匱乏。利用網絡豐富的資源查找資料是最便捷的途徑,具有其他途徑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在教學中遇到的難題,通過網絡搜索引擎,鍵入關鍵詞,就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相關資料。有些問題還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討論和請教,及時加以解決。在網絡沒有應用之前,要解決類似的問題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還不一定有滿意的結果。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快捷性恰好符合了國中的政治綜合性、時事性的特點。應用信息技術,豐富了政治課教材,方便了教師備課,滿足了學生求知的慾望。利用網絡上的教育資源,可以及時分享到相關的課件、教案、學案、試題等資源,利用信息技術對這些資源加工製作,就可以變為適合自己教學的資源。由於網絡資源不受時空的限制,而且具有及時性的特點,利用信息技術,分享資源,使落後地區的教育有了跨越式的發展,縮小了地區差距。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教師教學觀念發生了變化,教師教學方法得到改進。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創立新的教學模式提供技術上的支持,改變了傳統國中的政治教學中“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模式。多媒體課件進入課堂,代替了很多粉筆和語言的功能,不僅大大增加了課堂容量,提高了效率,而且減輕了老師的負擔。另外,計算機輔助教學也提高了教師操作和使用計算機的水平。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篇四

隨着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及國家有關部門的普遍關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中起着引導、保證和促進順利實施的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努力開創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的新局面、探索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的新路子是推進和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舉措。

一教學中對學生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基礎,也是正確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條件

素質教育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前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發展學生個性為核心的現代教育,它的內容包括思想品德素質教育、科學文化素質教育、身體心理健康素質教育、勞動技能素質教育和藝術審美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方法、學會生活自理、學會勞動技能、學會創造技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夯實基礎,在素質教育的內容中思想品德素質教育是順利實施其他素質教育的基礎,良好的思想品德已成為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要求,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那麼他也不能更好的為集體、為國家服務,更談不上作什麼大的貢獻,因此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學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基礎,也是正確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條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21世紀的今天,對學生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教學,使傳授科學知識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品德教育才可知可感,體現有血有肉,學生才具有較強的可接受性,只有這樣長期的日積月累,品德教育才能潛移默化,做得紮實有效,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堅定前進的信心和步伐,逐漸鞏固優良品德,經得起實踐經驗的嚴峻考驗和鍛鍊,產生判斷走正確方向的能力。從而可知,教師要定期對學生進行明辨是非的觀念教育,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讓他們從心靈深處與品德不良者保持一定距離,決不能沾染壞習氣、壞作風,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做一個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合格學生,認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學好本領將來服務於人民,服務於社會。

二教學中重視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是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現實需要

重視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是他們健康成長的現實需要,因為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是教師教育的靈魂,是學生形成良好學風的保證。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長身體、增知識、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思想單純、好學上進、對未來充滿幻想、辨別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種思想品德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加重視品德的教育,以基礎的道德行為和養成教育為重點,按照教育部頒佈的一系列思想品德工作的規章制度,着力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針對現在部分學生從小嬌生慣養、狂妄自大、我行我素的特點,進行及時的品德養成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良好的品德習慣的養成,既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點,也是培養學生人格品德形成的關鍵,教師對青少年學生從最基本的學生自律、待人接物、文明言行、儀表儀容、尊老愛幼、遵章守紀、社會公德等主要內容,開展靈活多樣的文明禮貌、行為規範和基礎的品德教育,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科學的世界觀和審美觀,成為祖國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合格的接班人。

三教學中堅持正面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向前發展的要求

青少年學生的情緒和感情不夠穩定,處於過渡時期,有些學生不善於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有時為一點小事而傷心或大發脾氣,有的學生時常被悲觀、孤獨、緊張、煩惱等不良情緒所困擾,導致對學習失去興趣、上課注意力分散、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堅持正面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向前發展的要求。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校園內升國旗、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的影片、大唱革命歌曲、學習先進英雄事蹟、舉辦牆報專欄宣傳、鼓勵每人做一件好事等有益的教育活動,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文明守紀和革命理想的前途教育,使學生提高對思想品德教育的認識,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懷,鍛鍊學生的思想意志的堅定力,真正發揮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國小思想品德教育論文 篇五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在國小教育中處於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如何做好農村寄宿制國小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就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評價機制以及教育者自身素質提高等方面,談談農村寄宿制國小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踐和探究。

關鍵詞:農村國小;寄宿制;思想品德教育

一、農村寄宿制國小思想品德教育現狀分析

(一)農村國小生思想感情形成的特定環境

家庭因素對學生思想感情的形成與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長的教育態度與教育方式能夠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農村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隨着農村經濟的不斷髮展而發生了較大變化:父母親長期在外務工,孩子不得不跟隨爺爺奶奶生活,正常的家庭教育活動無法展開,家庭教育面臨着嚴重缺失,孩子思想情感的發展無法得到很好的引導,處於一個自我形成與發展的狀態。

(二)學校思想品德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學校思想品德教育隊伍和管理制度上存在的問題有:

第一,學校全體教師並不是全部都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全體教師在全力以赴地抓教學質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除了班主任在抓,鮮少有人問津;

第二,沒有形成多元評價體系,學生不能從評價中獲得成功、成長的快樂;

第三,學校結合上級部門要求,會開展一些時令性的教育活動,但侷限性較大,而且活動多流於形式,還有更廣闊的思想品德教育空間有待開闢。

綜上所述,有效加強在校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優化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管理體系,便成了農村寄宿制國小迫切需要探討的問題。

二、農村寄宿制國小思想品德教育方法與實踐

(一)做好學生的常規管理,必須大力抓好三支隊伍的建設

班主任、生活教師和紅領巾監督崗是寄宿制國小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中要抓的主要方面,即要想讓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新的進展,我們就必須要在實際工作中充分調動並全面激活這三支隊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持久地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

1、加強學生的個體管理,建立全面的管理和考評制度,營造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圍。除了正常的學習和紀律方面的管理外,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常規管理還應包括髮型着裝、生活紀律、就餐秩序、生活區衞生等。首先我們要結合實際,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和考評制度,做好及時的檢查反饋和整改;並根據考評制度對逐一項量化,做好表彰獎勵與違規處罰,最後,每月一彙總,對違紀嚴重的進行處理,對優秀學生予以表彰。

2、加強班級管理,重視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肩負着提升學生思想品德、塑造學生靈魂的重要使命。班主任要建立包涵班級工作各個方面在內的量化考核制度,包括紀律、衞生、文明禮儀、牀鋪整齊、就餐秩序等。考核的目的就是要督促人人做好,學生之間互相監督,互相幫助,共同提高,促進班級的整體進步,形成積極向上的合力。建立的班級一日常規量化考核或班級量化週考核制度,學生如有違反,除扣除個人分數,還要扣除班級分數,每天一公示,每週一彙總,分數列後的予以處罰,列前的班級予以獎勵。

3、重視生活區管理,依靠規範而科學的管理,向學生及家長提供優質服務。生活區的管理是寄宿制學校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區域,首先需從生活教師中選聘工作責任心強、業務素質好的教師擔任生活部主任,組建生活區管理團隊,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活教師的崗位職責和考評細則,不斷加強培訓,提升生活教師的素質,並建立健全考評機制。其次要充分發揮學生自我管理的作用,以紅領巾監督崗、學生值班等配合生活教師加強檢查,按照考核細則做好考評記錄。定期召開班主任、生活部的工作交流會議,及時反饋,將班主任的考核與深入生活區解決實際問題的考核相結合,提高生活區的管理力度,依靠規範而科學的管理,向學生及家長提供優質服務。

4、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育人是校園文化最主要的功能。因此,農村寄宿制學校要充分發揮和結合好區域特色和地域優勢,投入必要的物力、財力、人力,搞好校園文化建設。文化娛樂場館和課外活動要全方位地向學生開放,書法、繪畫、器樂、合唱、舞蹈、棋類、特色跳繩、抖空竹、地書字等興趣小組有序地開展,以滿足學生娛樂、參與、創造的慾望,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加強校內外聯繫,整合社會資源,鞏固學生在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

要鞏固好學生在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就離不開家庭與社會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1、家長會。家長會能增進教師與家長、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瞭解和信任,讓家長對學校、教師和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全面的瞭解與認識,從而提高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針對性、藝術性和效果。

2、“校訊通”。教師利用“校訊通”系統,可將學生在學校的思想表現情況、學習情況、生活情況和臨時通知等反饋給家長,讓家長能及時瞭解學生在校的表現。同時,學校也需要家長的支持和理解,可以以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長,得到家長對學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不斷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

自身的素質和教育學生的能力作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要從自身做起,不斷鑽研業務知識,加強自身修養,保持樂觀健康的心態,從而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去感染學生。

(四)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評價機制的健全和完善

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改革、要創新,就必須要建立新型的多元評價體系。

1、評價要體現出動態性。可將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有效結合。形成性評價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要隨時進行,以便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改進;同時一學期進行一次總結性評價,有助於對學生的道德價值進行判斷。

2、整個評價過程要科學。評價的整個過程應以學生的自我評價為主,教師評價、小組評價為輔。

3、評價要體現出主體性。評價要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這樣評價過程也是學生自我分析、自我認識、自我完善的過程。總之,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項艱鉅、複雜、長期的系統教育工程,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責無旁貸的義務。我們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應結合實際,解放思想,不斷完善農村寄宿制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新體系。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篇六

【篇一】

【摘要】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為學生創設快樂的學習環境,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以促進學生樂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達到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是非觀的目的。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快樂教學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愛動的,快樂的感受是更好地學習的情感基礎。在課堂上,我們發現當學生喜歡某種活動時,他們便會全情投入,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就必須為孩子創設快樂的學習環境,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以興趣促進學生樂學。

一、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營造“快樂”的教學氣氛,這是政治課堂實行快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教師必須勇於拋棄陳舊、迂腐的傳統觀念,放下唯我獨尊的架子,要讓學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老師也有不如學生的地方,師生之間是平等、民主、和諧的,有什麼見解可以放膽在課堂上發表。教師要淡化授予者、管理者、權威者的角色,強化服務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當學生就某個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時,值得肯定的地方一定要表揚,若有不對切記不要輕易否定,而是引導學生闡述自己思考的理由,這樣容易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感受到參與的快樂和取得成果的喜悦。

二、蒐集充分的“快樂”素材。這是思想品德課“快樂”教學的必備條件

“快樂”教學離不開“快樂”的素材。快樂素材無處不在,只要我們用功去做、去想,細心留意身邊的一些生活案例,但有一點必須做到,就是要把獲取的信息記錄,並進行加工處理。

三、建構“快樂”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在學中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在於明確經營課堂的主導者是教師,理念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途徑是教會學生學習,落腳點則是學生在快樂中收穫知識。

第一、創設“快樂”的教學情景。這是進行“快樂”教學的基本方法。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去,並以其親身生活實踐為基礎,從中獲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我們的教學增添了亮麗的色彩,它能做到圖文並茂,影音具全,給予學生極大的感覺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學效果。教師要特別注意收集一些和教材有關的近期發生的重大時事政治。如:上八年級思想品德“生命健康權”時,我準備礦難、食品安全等事件,從中選取一些材料,作為導學案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看,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投入到本課焦點話題“生命、健康”的討論上來,那種討論的激烈程度真是無法形容,最後我根據教材需要進行分析、總結歸納。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而且也增加了學生的信息容量,更重要的是能培養了學生分析教材的能力。所以教學過程中我盡最大量的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新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勇於探索。

第二、給予激勵性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學習的濃厚興趣。創新意識潛藏於每個學生的頭腦中,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尊重和保護每一個學生的獨創精神。在教學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見解,老師也要給予充分地肯定,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成功的“快樂”,覺得自己有能力、有潛力、有獨創性,從而使學習興趣得到加強,激起深入學習的強烈願望。

第三、“快樂”教學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具備以下條件。⑴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課堂教學組織能力。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導者,一堂課的教學質量如何,完全取決於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老師在課堂教學組織中引導不好,會導致“快樂”演變成混亂,而無法把持住課堂,結果“百花齊放”的課堂基本思路沒有按照預先設計的思路走,出現教學失控。所以,進行快樂教學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課堂組織能力。⑵要求教師課前進行充分備課、充分預測、充分研究、教學所要用的素材準備充足。⑶要求教師富有個人魅力,如知識淵博、富有感染力、親和力、恰如其分的幽默和較強的責任心。

第四、在思想品德課的快樂教學中,必須注意以下問題:⑴切記把握好“快樂”教學的適度,如果“快樂”無度,結果絕對導致教學失控。⑵注意“快樂”素材的適用性。“快樂”教學以快樂為載體來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快樂”只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⑶注意“快樂”後的引導,防止學生樂不思學。

總之,教師要全力挖掘教學中的“快樂”因素,讓學生在樂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踐證明幽默風趣的老師很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可和尊重;充滿歡聲笑語的課堂更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和保護學生的創造力。師在樂中教,生在樂中學,讓學生在輕鬆中學到知識;在不知不覺中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是非觀。

【參考文獻】

1、閆桂琴:《中學思想政治教學論》,北京師範大出版,2010。

2、《有效教學的基本功》,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

【篇二】

高效課堂是所有教師的願望,更是所有學生的盼望。隨着新課程標準實施的腳步越來越接近我們,作為新課程的實踐者,我們每個人都不可以無動於衷,事不關己。相反,我們必須儘快行動起來,為新課程的實施做好相應的準備。高效課堂,不僅是達成高效率的課堂,更是教育教學形式的巨大變革。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導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在一節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高效收穫、高效提高、高效進步。作為教師,是課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環。在這裏,就如何打造新課程標準下的思品課的“高效課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的體會。

一、高效課堂需要充分的準備

緊盯教學內容是教師準備的一方面。“不打無準備之仗”,課堂要高效,教師就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對於思品課而言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出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問題,並且要敏捷地抓住課堂生成昇華學生的情感。以前我總覺得上思品課很難,因為書上的內容很少,往往就是那麼一兩句話,但教師卻要抓住這一兩句話收集資料、設置環節來充實一整節課。資料少了,環節設置的不夠多了,一節課的時間就用不完了。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總是想方設法去找資料、找借鑑,將一節課安排得滿滿的。雖然每一節課我都充實地上完了,但總覺得是浮於表面,沒有那種師生之間的心靈的碰撞與交流。在一次公開教學活動中,我聽了一節關於責任的公開課。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很活躍,積極主動地配合老師的教學,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講述身邊的關於負責任的人和事,大家都爭相發言,而且講得都很好。本來我覺得這樣真的挺好的,學生動起來了,參與率也很高,整節課按照老師的設想在發展。但是在點評的時候教研員説太趕了,為教學流程所縛,沒有抓住精彩,點評不到位。一語驚醒夢中人啊!其實教學環節的設置不在於多,而在於精!教師設計的問題如果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沉浸在思辨的情緒中遠比用紛繁複雜的各式材料來打動學生要有效的多,而這才是思品課高效課堂的生命線所在。

二、高效課堂需要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

思品課的高效課堂跟課堂的導入、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學生的參與狀態等等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這些環節的製造者和實行者是誰?是教師。所以打造高效課堂,追根溯源,教師很重要,教師的心態、情緒、才識等等無不對課堂產生影響。古語有云:親其師,才信其道。教師個人的魅力對學生的影響是無窮的,所以要打造高效課堂,教師必須自覺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美國著名教授理查德·威伍説,偉大的教師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師。教師需要激情,沒有激情的課堂平平淡淡。有了激情,學生的情緒將受到感染,身心振奮;

有了激情,教學活動就能生動、形象,富有情感性,從而使教學峯迴路轉,增強效果。要想做一個有激情的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有愛心,關愛學生。課堂上不能一看到學生犯錯就板下臉來訓斥,旁敲側擊或者提問都是很好的提醒和教育方式。也不能總關注幾個活躍的學生,其他的表現不活躍的學生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想法,而且如果長期不關注他們,他們對思品課堂也會漸漸喪失興趣;

二有熱情,感染學生。教師的情緒從一進教室學生就能感知。如果教師本身無精打采,學生的情緒也會被壓抑住。如果教師情緒高昂,學生的情緒也會被調動起來;

三要身懷絕技,征服學生。對於我們思品課來説,課上例舉的事例、創設的情境,教師如果能很好地改造和創新,使之具有新意和活力,才能吸引學生,也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四要滿腹活水,折服學生。一個思維敏捷、知識廣博的教師一定會讓學生驚歎不已,百般信服。最近在教授九年級關於中華文化這一主題時,我預先做足了功課,對於自己以前一知半解的中國文化代表下了一番功夫,上課時侃侃而談,看到學生眼神中透露出的讚歎與信服,我的情緒也被空前調動。當然這只是有針對性的準備,而要應付瞬息萬變的課堂,灑脱自如地搞好教學,教師必須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在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應積極獵取其他領域的知識,積極關注時事動態,與時代接軌!當然這些要求要做到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我們至少可以從現在做起,經常給自己充充電。

三、高效課堂需要構建和諧師生關係。

要使課堂教學高效我認為必須要溝通師生的感情,老師必須熱愛學生,對學生充滿愛心才能贏得學生的心。學生往往從興趣出發,他們喜歡哪位老師就願意學哪門功課。因此,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關係,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師生關係是直接影響着學生的認知活動。所以要使學生喜歡學習你教的那門學科,老師必須在教學中注重情感投入,多與學生交流,真誠關懷學生,讓學生感受你的親和力。教師以愛的情懷去教育學生,以海的博大去寬容學生,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比任何高深理論都有説服力,它使學生感受到的是教師無私真誠的品質。以心靈塑造心靈,將愛心、耐心和包容心滲透到教學中,尊重、鼓勵學生,讓學生充滿希望地學習。希望是一種精神力量,在這種精神力量的支持下,學生才會積極有效地學習。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彼此尊重的師生關係,才能使教學更得以順利進行。注重情感教育,讓學生喜歡自己。這是開展一切有效教學活動的前提。要想學生喜歡自己,我們還必須要有一雙慧眼去發現每位學生的閃光點,通過一次次的表揚,強化、鞏固這些閃光點,從而營造出良好的師生氛圍,這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必要保證。

此外,高效課堂當然離不開學生的有效合作。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按照不同的層次搭配劃分學習小組,讓學生結成學習小組,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還有一個教師要想搞好高效教學,除了要加強自身的努力實踐、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之外,還要善於結合工作實際有針對性地借鑑好別人的成功經驗,不斷反思自己。總之,高效課堂無論是學習還是借鑑,都在於領會高效的精神,而不在於形式。高效課堂雖然不是一種具體的模式,但它的目標是明確的,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雖然與傳統教學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體要求已經超越傳統,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必須首先改變自己,才能真正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目標。

【篇三】

摘要:國小品德與社會課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探索,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仍然存在着教育目標偏離、教學思維簡單、教學方法形式化、教學過程低效化等問題。因此,基於以人文教育為基礎、以多元視角為手段、以社會價值為取向、以踐行能力為目標的基本原則,以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為標準,通過閲讀教學、有效提問、比較法和創新思維來建立有效教學路徑。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路徑;核心素養;

自2002年5月教育部頒發《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來,品德與社會課(以下簡稱社會課)作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開始了學校教學實踐。這一改我國國小課程分科設置的特點,以綜合課的全新形式成為更加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一部分。但是,這對適應了分科教學的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等也提出了挑戰。而《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發佈,也為社會課的進一步發展明確了教學方向。我國的綜合課教學沒有成熟的經驗,師範教育階段也缺少有針對性的培養。既有的一些研究表明,我國缺乏專任社會課教師,相比於傳統學科,社會課遠遠沒有得到學校、教師、家長乃至全社會的普遍重視。社會課始終處於學校教育的邊緣。儘管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對這一課程較為喜愛,但是課堂教學多停留於形式上的新穎,沒有真正發揮其應有之義。因此,在既有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指導下,結合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要求,嘗試探索融合這些方法和理念的基本路徑,以期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更好地實現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轉化。

一、基於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國小社會課教學原則

綜合課需要全方位的綜合,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使學生具備文化素養、發展能力和社會意識。課程標準中以“理解、掌握、比較、分析、體驗、參與”等詞語表述的課程目標,更是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只有把握社會課的核心要旨,才能有效地促進教學發展。

(一)以人文教育為基礎

人文素養強調,除具有基本的人文知識積累和認識外,還應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人的價值及存在,並具備欣賞美、理解美和表達美的藝術修養,尊重文化多樣性,具有健康的審美取向等。[1]人文教育的核心涵養是人文精神,使學生在人性、人格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的實現上獲得提升,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他人、處理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因此,在人文教育中,知識應當以價值為中心並歸於價值,以進入人文問題的方式來激活自身並在價值中找到恰當的歸屬,進而顯現自己的靈魂並進入學生的心靈。[2]社會課更在於以思想滋養價值的成長。因為教育不僅關係到學習技能,還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嚴的價值觀,而這是在多樣化世界中實現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3]

(二)以多元視角為手段

具有問題意識,能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能獨立思考和判斷,能自主做出選擇和決定,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大膽嘗試,積極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等[4],這些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課教學應該實現的目標。因此,藉以多元視角:第一,以問題意識構建多元認知,即以學生的需要為教學發展需要,以學生的視角理解和尊重他們,支持學生的獨特認知和表達;第二,以歷史視角構建世界觀,建立關係意識,認識個體與社會的聯繫,只有時間、空間與人相互關聯起來,才能生成更有價值的認知;第三,以全球視野增補社會範疇,全球化趨勢要求學生學會認識、欣賞、包容、理解文化多樣性,不僅以學校、社區、地區、國家為思考對象範圍,更應建立全球共同體意識,關注人類發展中的共同問題;第四,以文化視角傳承民族文化,積澱文化底藴,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第五,以反思和批判精神促進思維創新和能力發展,辯證地認識和理解事物,敢於打破常規,勇於挑戰。這是核心素養尤為重要的方面。

(三)以社會價值為取向

社會課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公民教育,培養社會所需的公民。在國小社會課框架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歷史教育、國情教育、道德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等,樹立法制、權利、義務等社會責任意識,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培養忠誠、愛國、誠信、友善、尊重等道德情感和社會擔當,認同國家公民身份並積極踐行,提升文化自豪感,關注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構建學生認知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等,都是學校教育重要的社會功能。儘管這種功能應該體現在每一學科之中,但是尤以社會課在深刻揭示人性、社會性、歷史性等方面的影響最為直接和深遠。

(四)以踐行能力為目標

社會課的實踐性目標要求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且具有更好的行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有限的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與學生豐富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在發現中思考,在思考中嘗試,最後在解決問題中提高。教學內容包括可想象的、可看見的、可觸摸的、可經驗的,任何社會生活中對兒童有意義的題材,都可以而且應該建立在課堂中,從而使學生實現知行轉化、知行一致、知行合一,進而形成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

二、國小社會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育取向偏離價值目標

由於各方壓力,學校對於主要教學學科的偏重使社會課在課程設置、教師配備和教學管理等方面都較為薄弱。既有一些研究表明,國小社會課周學時數較低,且常被其他學科擠佔;教師多為兼職,備課不充分,應付傾向嚴重;教學以知識講授為主,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養成等綜合素質的培養。結果,學習過程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只是記住了一些知識而未形成價值情懷和解決問題的價值立場,亦未形成行為能力與道德自覺,從而喪失了對人文問題的自覺關照。如果我們把人文知識當成客觀知識來教與學,而無視人文知識的價值本質,實際結果將是教育大批量地產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學歷人。[5]

(二)教學思維簡單、缺少突破

囿於傳統的教科書觀,教師習慣把教科書作為唯一且主要的教學資源,這恰恰違背了社會課教學的初衷。社會課教材中有限的信息並未傳達出教學的全部內容與思想。如果教師缺乏對教材的鑽研和拓展,或僅從教材、從成人、從知識的單一視角出發,則會忽視學生眼中對事件不同層面、不同關係甚至不同角度的理解,不僅不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更忽略了利用學生實際生活情境增強學生認知體驗和實踐能力的可能。今天社會環境的複雜性帶給學生的信息內容是全方位的,認知渠道是多樣性的,內心變化是複雜的,生活經驗是豐富的,如果不能從學生的認知需要、情感體驗和實踐經驗方面進行關注,社會課教學將很難取得突破。

(三)教學方法重形式輕內涵

社會課中常被提及的教學方法,如觀察法、調查法、演講法、討論法、遊戲法、角色扮演法等往往在教學中缺乏有機的聯結,不是簡單羅列,就是生搬硬套,致使課堂效果遠遠低於預期。社會課的教學強調綜合,但是綜合不以方法用得多、用得新為好,而是有效調動課堂資源、實現學生學習效果最大化為宜。教師總是擅長使用“灌輸”“説教”“訓導”這樣的方式達到強化認知的效果,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內在需要,使得許多方法沒有被恰當使用併發揮效果。一節課好與不好不在於運用了多少方法和手段,而在於這些方法和手段組合起來是否達到了應有的效果。

(四)教學過程忽視思維能力

思和辨是智識成長和能力發展的基礎。只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才能“篤行之”。愛真理的前提是獨立思考加批判精神。《論語》中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具體教學實踐中提倡的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等方式在於激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當前學校教育中,儘管教師看似放手“讓學生學”,但是學生大多仍然處於被動地位。答案只有標準的才正確,規定只有學校要求的才合理,表現只有教師滿意的才最好。這些都使學生的思想、行為、價值判斷等被限定在既有的條框之下,難以實現自我價值,也湮滅了學生髮展的無限可能。

三、基於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國小社會課教學路徑

社會課教學實踐過程中確實存在着一些難題,諸如教學理念轉化的問題、教學內容提升的問題、教學方法融合的問題、教學能力發展的問題等。這些都激勵着教師對於國小社會課教學的不斷嘗試和探索。

(一)以閲讀教學強化人文教育

教育的人文性是指教育為人的個性、完整性、歷史性而努力,致力於人性的生成、擴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於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討論與反思人生的意義。[6]而人文教育須從閲讀開始,這是提升內外涵養的基本方式。社會課的閲讀教學應不同於語文課的閲讀教學。在此,閲讀資料範圍更加廣泛,涵蓋學科門類更加龐雜,不拘泥於字、詞、句的認知和理解,而是通過作為一種主觀性、個體性和反思性的知識實現對價值、人性、意義的追問和體悟。這裏更加強調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比如經由社會調查而生成的報告、經由文獻查閲而生成的人物傳記、經由每日新聞而生成的評論文章等。這些進行觀點闡釋、討論、反思等的表達,對於學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圍繞社會課中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讀書指導和任務佈置,培養學生的閲讀習慣,不僅要使學生走進閲讀,更能從閲讀中走出來,運用討論、對話、踐行和反省等方式,使學生在掌握社會科學的知識體系和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獨立、自信、尊重、理性等素養。

(二)以有效問題促進方法融合

有效教學必然需要一種能夠聯結課堂教學各環節、各要素的手段,而“問題”恰是最好的切入。好的問題不只是“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還有“怎麼樣”“為什麼不是”“假如”等其他非直接、非正向、非實然的問題,以及提問內容、提問方式、提問時機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源於好的教學設計和提前預設。按照教學設計的步驟,緊密圍繞某一主題或事件,通過問題推動事件展開,通過各種教學方法促進問題的解答和再生成,從而使方法之間形成相互關聯,無縫對接,促進教學資源的整合和課程內容的創生,進而形成開放、多元、融合的教學形式。同時,以問題引導,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共同創建中,並在分析、討論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實現學生知識綜合化、能力綜合化和素質綜合化的發展。

(三)以比較法打開多元視野

我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使社會環境變得複雜多元。同時,互聯網的發展也給社會生活帶來了深刻變革。學生的社會體驗和認知程度已經大大超越了以往。因此,在社會課教學中,應該以更加符合學生經驗的方式開展環境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媒介素養教育等,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感受社會現實,理性、客觀地看待社會問題,認同和尊重社會價值,並能做出適當的行為選擇。而比較法則是通向這種高階思維和深度認知的有效手段。比較法可以在歷史、地理、政治等不同學科的知識間建立起一種聯繫,通過比較,可以明辨單一事物中的多種影響因素,可以理解不同文化、制度、社會等環境下的差異、衝突與融合,同樣也可以更好地認識、理解、包容和接納這個世界。總之,課堂教學應該更加多樣和有趣,積極吸引學生參與到自我認知的建構中。

(四)以創新思維構建實踐基礎

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是社會發展對於人才核心素質的迫切期待,也是實現創新實踐的重要基礎。這就要求學生的思維具有多元性、獨特性、靈敏性、延展性。因此,社會課教學可以通過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實地考察等,使學生於發現問題過程中觀察、分析、判斷、嘗試,最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開放式的教學形式結合多元的考評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從認知、情感、態度、行為等方面具備為社會發展所需的知識儲備、技能基礎和思維意識,從而使學生建立起認識世界的方法、改變世界的能力和擁抱世界的態度。

社會課教學基於常識,但不止於常識。只有在尊重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把握具體教學實踐,挖掘教學中的可能路徑和實現方式,於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嘗試,使教育深入學生、深入社會、深入生活,寓有形於無形,才能使社會課教學真正發揮實際效益。

參考文獻

[1][4]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2][5]張祥雲。人文知識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藴[j]。教育研究,2004,293(6):8-12.[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37.[6]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識與人文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21(6):12-14.【篇四】

摘要:國小品德與社會是國小階段的重要課程,作為一門指導學生行為準則、培養學生思想素質的生活化學科,運用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自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學方式。將“生活化”教育模式運用於國小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以生活化情境誘發學生學習動機;以生活化課題豐富學生學習情感;以生活化實例提高學生生活認知;以生活化評價激發學生積極態度;以生活化實踐提高學生生活能力。

關鍵詞:國小;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

國小是一個人人生成長與知識習得的黃金髮展階段,對於這一階段的孩子,人格發展是極為重要的,而國小品德與社會正是這樣一門具有教育實踐意義的課程。國小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指導學生日常行為準則,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學科,也是國小階段十分重要的一門學習科目。作為一門生活化的課程,運用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自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學方式。尤其是當前,隨着核心素養教育的深入推進,更加要求教師的教學要以學生為本,要從學生生活經驗的角度出發設計教學,使學生將自己的實踐經驗結合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讓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地認識自我、認識社會,以此培養與提升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本文便是在對於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認知的基礎上,對於國小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進行一些實踐嘗試與經驗總結。

一、國小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在國小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實施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能夠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教材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學科的親密性,體會到該門學科與社會的緊密聯繫和品德與社會內容的重要性,由此直接拉近了學生與該門學科的距離,從而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願意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並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良好發展。因此,該教學模式有着極大的教育優勢。

1、貼近學生實際生活

在以往傳統的教育中,國小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通常都會傾向於知識的講解,學生對於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都顯得較為抽象和模糊;同時,由於國小階段的學生思維認知能力還比較薄弱,對於品德與社會方面的相關理論認知不足,無法將所學的知識合理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而在國小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採用生活化的教育模式,恰恰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嘗試,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感受到學科學習的親近感,更加願意主動參與該學科的課堂教學過程,從而加深知識的理解與認知,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2、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對於國小生來説,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社會實踐性要求比較強,教師在課堂上“灌輸式”的講解方式壓抑了課堂教學氛圍,也禁錮了學生思維的自由發展,課堂教學氛圍的沉悶無疑使得教學質量大打折扣。而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夠將抽象枯燥的學科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緊密聯繫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的有用性,使學生體會到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知識學習的樂趣;同時,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將學生置身於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能夠將枯燥單一的教學方式變得豐富而有趣,從而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感到興奮和愉悦,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提高了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3、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

對於任何學科的學習來説,興趣都是首要的出發點。國小品德與社會相對於其他學科來説,其社會性和綜合實踐性都比較強,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不僅會壓抑課堂教學氛圍,封閉學生的思想,也會增加其知識的無趣性,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夠通過模擬真實的生活化場景,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生活化的角度來詮釋抽象的國小品德與社會的相關理論知識,使學生體會到該學科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繫。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使學生在積極思考與探索的過程中加深對於該學科的認知,提高學習質量。

二、“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實踐運用策略

國小品德與社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與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教師通過合理地採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實現核心素養教育的目標。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將“生活化”教育模式運用於國小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1、生活化情境,誘發學生學習動機

國小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生活化的課程,因此,要採用“生活化”的教育模式,首先就應當模擬生活化的現實氛圍。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模擬現實背景,讓學生從中獲得一種現實情景下的新鮮體驗。從而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充分誘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輕鬆愉悦的教學氛圍下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潛移默化地達到教育目的。

例如,“友愛殘疾人”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了解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真實事例,學會尊重殘疾人,學習殘疾人頑強、自信、樂觀的精神和生活態度。據此目標,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提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人看過或接觸過殘疾人嗎?你們有怎樣的體會?”學生們開始爭相發表意見,關注點被集中起來。此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有更加深刻的體驗,讓學生們進行模擬活動:如蒙着眼睛走路,體驗盲人走路的感覺;讓學生們單手穿衣服、架拐走路,體會肢體殘疾人的生活感受。通過角色扮演的情境體驗,讓學生們深切地體會殘疾人生活的艱難,由此獲得了真實的感受。通過模擬生活化的情境,帶領學生進入角色,以真實的體驗讓學生體會殘疾人生活的不易,從而自然萌發出尊重殘疾人、學習殘疾人頑強不息的樂觀精神的思想,激發學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學習動機。

2、生活化課題,豐富學生學習情感

國小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社會性和綜合實踐性都非常強的學科,其知識內容大都貼近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其教學目標是為了教會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多創設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習經驗的生活化課題,以此吸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感受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的實踐運用意義。同時,教師還應將品德與社會教學和學生的情感培養緊密結合起來,以此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學習情感。

例如,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商店的意義,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和父母一起逛超市,體會商店購物的過程,從中真實地瞭解購物的方式、途徑、為我們服務的人員等等,從中體會購物的意義,感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的進步及為我們今天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所帶來的便利等等,這些都是在課堂教學的理論講解中體會不到的。因此,通過有意識地為學生增設一些生活化的課題,能夠更好地拉近學生和該學科之間的距離,從而陶冶學生的生活情操,豐富學生的學習情感,提高學習積極性。

3、生活化實例,提高學生生活認知

國小品德與社會的內容對於國小階段的學生來説稍顯得枯燥乏味,而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也會讓學生更加感覺學習無趣,從而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效果和質量[1]。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國小生的思維認知特點,將枯燥的學科內容中融入一些鮮活的生活實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生活化的視角進行國小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以此改善枯燥單一的教學內容,使得學科內容更加生動、形象、豐富,從而提高學生對於生活的認知[2]。

以“我們遵守規則”這一節內容的教學為例:這節內容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認識以及掌握什麼是規則,體會規則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並要求從最貼近學生的實例出發,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據此目標,在該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融入了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實例,提問學生:“在上學的路上我們需要遵守哪些規則?”等等。通過融入生活化的實例,讓學生感受到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知識無處不在,從而提高學生的生活認知。

4、生活化評價,激發學生積極態度

對於國小階段的學生來説,不僅需要擁有好的學習成績,更需要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這是實現國小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經説過,每一個學生都渴望得到來自外界的肯定與鼓勵,而這鼓勵的來源便是教學評價。教師對學生的教學評價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響,好的評價積極促進學生的一生,反之則會給學生帶來消極悲觀的情緒。因此,教師們可以對學生進行生活化的評價,即以生為本,貼近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實際表現,以此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的時候,主要指標並不是學生的最終完成效果,而是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表現、學習能力、學習方法、與其他同學的合作情況、思想活動等等。從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評價,評價的內容涵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對於不同的環節有着出色表現的學生都會及時地得到肯定和鼓勵,有助於滿足每個學生渴望被肯定和鼓勵的心理,從而能夠幫助學生們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努力拼搏的探究精神。除此之外,在學生們完成各自的實踐活動任務之後,還會召集學生們就各自的活動成果進行全班展示和集體交流,採用師生評價、生生互評和學生自評等多種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開展多元化的評價,讚賞每個學生的獨特性,肯定每個學生每個微小的進步和所付出的努力,從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評價能力,幫助學生養成尊重欣賞他人的態度,發展積極的情感態度。

5、生活化實踐,提高學生生活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國小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生活化的課程,要想讓學生有更高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能夠看清社會中的真、善、美,只有通過親身實踐才能深刻體會[3]。因此,教師需要結合課程教學內容,適時地安排學生開展一些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讓學生到實際生活中去實踐、去體驗,切實體會品德與社會學科和自身生活的緊密聯繫,從而願意更加主動地參與實踐活動,並學會學以致用,以此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例如:在開展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時候,每隔一段時間會根據教學的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利用雙休日的時間,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比如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商店,安排學生去超市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商店購物、消費的過程,感受商店服務人員為我們帶來的服務,切實體會現代化購物消費的意義,感悟社會的進步。再如組織學生到敬老院參加獻愛心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在敬老院內對爺爺奶奶們進行生活的交往、幫扶和情感的交流與互動,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實際行為,深刻體會尊老愛幼的重要意義,以此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不僅有助於提升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

總之,國小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開展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對於端正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實現心理的健康發展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而生活化的教育模式有助於充分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科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活能力,提升教學質量。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確保生活化教育模式得到很好的實踐,進而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陳姍。國小“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生活化教學”初探[j]。中國教師,2013(12):69-70.[2]吳林龍。論國小生品德培養的心理特點依據[j]。現代中國小教育,2011(7):17-20.[3]潘茂春。淺談國小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9):239.【篇五】

摘要:合作學習是新課改背景下提出的一種重要教學方式,在多個學科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提升了學科教育成效。合作學習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能夠進一步深化國小思想品德德育教育。為此,文章結合浙教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實例,從幾方面思考怎樣開展有效的品德與社會課堂合作教學。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品德與社會;教學應用;

在傳統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採用的教學模式為灌輸式教學,教學的主要內容為理論知識,在實際教學中過於強調理論知識的灌輸和傳授,忽視了對學生學習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很容易降低學生學習興趣,影響了學生全面發展。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對《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和關注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結合學生學習情況採取適合的方式開展針對教學。

1創設事宜的合作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合作學習興趣

為了提升小組合作學習成效,在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學習內容為學生創設事宜的合作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互相交流信息,為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的深入發展提供支持。比如在學習浙教版國小四年級品德與社會“各種各樣的傳媒”一課的時候,基於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瞭解多種多樣的傳媒種類,懂得傳媒時刻充實着我們的生活。在課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互相交流自己所看到生活中的傳媒教學情境,即讓學生在課下通過小組合作調查總結當地的傳媒特點。在這樣的調查情境預設中教師可按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能力分成三組,第一組調查當地報紙的種類,第二組調查當地廣播電視的種類,第三組調查本地可以收到的電視頻道的種類。在學生以小組形式呈現自己調查信息內容的時候,教師提問你是怎麼知道這個信息的?並根據小組彙報,有意識地幫助整理其中一組的調查資料,培養學生客觀準確的調查記錄能力。之後,教師出示課題引導學生領悟“傳媒”———傳媒就是傳播媒介,特指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新聞工具。傳媒可分電子傳媒和紙質傳媒。在這種調查情境的創設中讓學生充當一次調查員的角色,在小組集中智慧思考的過程中增強了合作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課程學習奠定了良好支持。再比如學習“這是我們的社區”一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了解社區的各種設施所在的位置和使用情形,知道並學會藉助相關的社區公共設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課前,教師設計這樣的情境導語“社區的設施跟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當我們遇到情景劇中的情況,該如何藉助社區裏相關的公共設施解決問題呢?”之後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準備表演情景劇,為學生創設模擬社區,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社區的功能和藉助公共設施解決問題的情況,之後通過情境學習總結出藉助社區的公共設施解決實際問題的道理。

2通過恰當的遊戲活動增強學生小組合作能力

遊戲的引入能夠提升國小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成效,讓學生在輕鬆的引導下進一步感受合作學習的重要性。為此,在國小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習內容適當地滲透一些遊戲。比如在學習浙教版國小四年級品德與社會“集體力量大”一課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明白在一個集體中,只有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才能辦好事情,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遊戲為基本切入點,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遊戲。在遊戲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向學生出示遊戲規則:每個人手中有一張圖形紙,上面畫着八個圖形,請在一首歌的時間內,按老師的要求來圖色,誰能完成任務,我就相信他的力量大。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塗好顏色,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充分認識到個人力量渺小。在學生有了這樣的認識之後提問學生為什麼無法成功塗色?學生會説時間太短了,在學生的回答下教師接着提問那你們有什麼辦法,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呢?四人小組討論,學生如果沒有説出:要大家一起來塗,就這樣引導:看來靠你們一個人的力量還是不夠呀,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個老師,你們可以從它們的身上找到辦法。播放視頻《螞蟻搬餅乾》。

學生如果説出來:要大家一起來塗,就這樣引導:看來大家都知道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要大家一起來才行。其實這個道理不僅你們懂,小動物們也懂。説説看,通過你的觀察發現,你知道哪些小動物他們是靠集體的力量取得成功的。在對動物活動思考學習之後學生紛紛認識到齊心協力團結合作才能取得成功的這個道理。在學生認識到這個道理之後,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塗色練習,合作塗色之後將塗好顏色的圖形紙張貼到黑板上。之後分別對成功的小組和失敗的小組進行採訪,讓成功的小組介紹成功的經驗。總結合理分工,團結協作的重要性。採訪失敗的小組,總結經驗,讓他們認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3通過合理的小組任務分工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在當前社會,一個人是否具有團結合作的精神逐漸成為對綜合素質考查的重要環節。在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為了能夠確保全員參與,並在最大限度上體現出學生合作學習精神。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其安排分組合作學習任務,明確各自在小組學習中的責任,在責任的引導和制約下更好地完成互動教學,促進個人發展。比如在學習浙教版國小品德與社會“神奇的電話”一課的時候,基於教學目標知道電話是傳遞信息的工具之一,瞭解電話的神奇;掌握幾種公眾服務電話的使用方法;明白不能亂撥應急電話。在向學生介紹電話發展、闡述應急電話重要性、明確公眾服務電話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演示撥打應急電話,具體操作為:從信封裏取出任務,模擬撥打應急電話(兩個演員,一個導演)。在明確任務之後教師將學生分成三組,分別執行如下三個撥打任務。

任務一:今天上午十點,綠城育華學校校門口發生兩車追尾事件。後一輛車的保險槓被撞壞,擋風玻璃被撞碎。任務二:紫金花園二幢一單元301的王奶奶心臟病突發。任務三:春風玩具廠一樓倉庫發生火災,火勢有蔓延趨勢。廠址:中和路23號。最後,小組彙報表演,並讓小組合作製作一份公眾服務電話宣傳單,並在宣傳單上註明如何正確使用應急電話,深化自己對應急電話的認識。

4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深化發展下我國教學質量得到了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品德和社會》課程教學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也引起了相關教育人員的進一步關注。小組合作學習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彌補傳統課程教學存在的侷限,加強師生情感交流,不斷提升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藍輝質。芻議合作學習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7(94):95.[2]史為廣。增強小組合作學習在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實效性[j]。中華少年,2017(24):9-10.[3]姜兆練,範尊麗。小組合作學習在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2017,4(29):287-288.[4]胡振芳。小組合作學習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藝術,2017(4):33-34.[5]陳敏敏。“巧讓妙引”成就精彩品德課堂--以《讓危險從我們身邊走開》教學為例[j]。名師在線,2017(2):58-59.[6]王德友。要熱鬧,還是要實效--對國小品德課堂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的思考[j]。文理導航,2016(11x):95.【篇六】

摘要:文章提出將信息技術運用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輔助課堂教學,使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形象化、趣味化,以及生動化,通過對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意義的介紹,提出了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程;信息技術;情境教學;

品德與社會課程作為國小教育體系的基礎性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該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致使其在教學過程中顯得枯燥無味,導致國小生對該課程普遍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1]。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為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注入了活力,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使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形象化、趣味化、生動化,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率。

一、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意義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品德與社會課程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社會科學,其理論和觀點都是前人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和其他學科相比,較為抽象枯燥。如果教師在授課時照本宣科、方法單一的話,學生很難理解這些概念、觀點,也難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需要教師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來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起來,使單一的教學方法變得多元化,進而有效激發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2]。

(二)有利於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品德與社會課程具有較強的體驗性和教育性,傳統的講解式教學方法難以帶給學生深刻的思想情感體驗,難以真正實現知識內化。而運用信息技術則可以充分發揮其形象直觀的優勢,為學生創設一個圖文並茂、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進而把理論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繫,使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促進課程知識內化的目標。

(三)有利於豐富課堂教學資源

品德與社會課程本身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而且其本身十分注重實踐性,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拘泥於教材的話,則很難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而運用信息技術則可以極大地擴展國小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資源,進而使學生可以直觀地體驗更多、更新、更貼近生活的教學資源,防止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相互脱節[3]。

二、信息技術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強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品德與社會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其中的理論和觀點都是前人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如果採用傳統教學模式則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先進的信息技術集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為一體,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將其應用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可以將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和趣味化,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版的國小品德與社會教材中配備了許多形式多樣的插圖,然而這些插圖都是靜態的,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可以藉助信息技術將這些插圖動態化,併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情境,進而有效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例如,在教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寶島台灣”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一些與台灣的形成、台灣的歷史、台灣風光等相關的視頻,使學生了解寶島台灣自古以來與我們血脈相連,同時學習更多的相關知識[4]。

(二)運用信息技術開闊學生視野

在國小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為課堂教學活動提供多種教學資源,使國小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接觸更廣泛的生活化品德與社會教學資源,進而開闊學生的視野。學生的學習內容不再侷限於教材,而是面向社會這一更廣闊的品德與社會課程學習領域。例如,在教學“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時,可以在學習書本內容的基礎之上,藉助信息技術向學生播放各民族不同特色的視頻,使學生在感受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同時,領悟“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深層含義。

國小階段,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對新鮮事物都抱有一探究竟的心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藉助信息技術的優勢,尋找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聯的音頻資料,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並設置相應的懸念,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通過這一方式,能夠實現教材內容和課外內容之間的實時轉換,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5]。

(三)運用信息技術突破重點難點

在國小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有許多學習內容較為抽象,尤其是與歷史相關的教學內容,由於時間較為久遠,學生會感到陌生且難以理解。如果教師只是按照教材內容照本宣科,學生很難認識和理解重難點知識,這就需要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並輔之以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突破,以此來提升國小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將學生難以理解的重難點知識,以聲像合一、動靜結合、圖文並茂的形式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進而使學生入情入境,在情感共鳴中理解和把握重難點知識。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吃穿住話古今”時,由於教學內容大多偏離學生實際生活,他們不容易學習和理解,教師可以藉助現代信息技術將教學重點以視頻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從而使他們身臨其境,深刻理解教學的重難點知識,從而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6]。

(四)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國小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本質上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種品德與社會問題進行研究和解決。因此,教師如何科學設計教學問題便成為國小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活動的重中之重。問題產生於情境,所以創設合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情境便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可以藉助現代信息技術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將國小生引入他們熟悉的教學情境中,進而使他們在教學情境中去認知、理解和掌握知識,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我們的國粹”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查找與京劇臉譜、角色、國粹歷史等相關的圖片及視頻,將其製作成ppt,在課堂上利用投影儀呈現給學生。通過創設這樣一個直觀化、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增強體驗感受,進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7]。

三、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豐富課堂教學資源。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重視並在具體教學中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突破重難點,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

參考文獻

[1]石洪輝。品德與社會課程中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探討[j]。新課程,2018,(4):133.[2]宋儀平。淺談品德與社會課中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7(7):88.[3]李虹。巧用信息技術點亮國小品德與社會課堂[j]。文理導航,2014(4):87.[4]趙志鋒。談信息技術在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小電教,2017(9):71-72.[5]林容妹。探究信息技術與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的整合[j]。教師,2018(2):87-88.[6]鍾尚銀。淺議信息技術與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的融合策略[j]。亞太教育,2016(10):17-19.[7]司秀麗。也談信息技術在國小品德與生活(社會)中的應用[j]。試周刊,2014(18):117-119.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篇七

摘要:隨着社會的高速發展,國中思想品德教育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新時期,新要求,對於從事國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純粹的知識技能的傳授,更要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因此,作為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真正的促進國中思想品德的教學發展。

關鍵詞:國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現狀;環境;方法

中圖分類號:xxx:B文章編號:xxx

眾所周知,思想品德教育對於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國中階段的教學應該把思想品德學科放在教學的首位,而現狀卻不容樂觀。作為國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師應該正視目前教育教學的現狀,加大對於思想品德課程的投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營造輕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有效地調動激情,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互動的過程,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作為一名國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經過多年的教學,以及參閲大量的文獻,對於新時期國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有陣深刻的看法,在此表述,供同仁參考指正。

一、正視目前思想品德教學的現狀,方能加以重視改變

國中階段思想品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目前的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有許許多多的因素制約着思想品德教學的發展。很多教師不予重視,在此,作為一名教師,經過多年的教學,總結了兩點原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視。社會的因素。目前社會上有許多不良風氣嚴重的影響學生的發展。現代社會有兩個強勢的組織類型,一個是官僚機構,一個是商業機構,這兩種機構對待道德的態度是一致的,即擺脱道德的束縛,消除道德壓力,使自身置身道德之外。在學校我們會向學生傳播有關職業道德的信息,這些信息都是正面的,有利於社會公共利益的,但是一旦學生進入職業領域,他們就不得不為組織規則所束縛。思想品德教學畢竟不是在為學生構建一個與世隔絕的烏托邦,它必須要面對社會,面對社會帶來的挑戰,這是目前學校思想品德課面臨的重要問題。同時,新媒介建構的虛擬現實與現實社會的運作邏輯不一致,使思想品德教學實效性難以提高。處於國中階段的青少年,其價值觀並未完全形成,還是比較容易受網絡話語的影響。因此,如何消除網絡所帶來的消極效應是當前學校思想品德教學無法迴避的問題。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抵消了思想品德教學的正面效果這一點是目前思想品德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家長自身水平的高低以及道德觀的多元化在無形中影響其子女的道德觀。思想者品德教學不同於其他的學科教學,它的教學主體不僅有教師還有家長。在課堂上,教師按照傳統的道德準則來教育學生,而有的家長可能按照他的道德觀來教育孩子。教師教育學生上車要給老人讓座,家長卻帶着孩子跟老人搶座位。家長的這種做法對思想品德教學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如上兩個方面只是本人的總結,還不是很全面,存在很多的漏洞,但是是本人精心的總結,希望廣大工作者能夠認真研讀,加以指點,共同認識目前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從而提高大家的重視度,加大對於思想品德的投入,提高教學能力。

二、重視和諧民主教學環境的構建,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變一個人的性格,除了基因因素就只剩下環境因素了。心理學家也曾做過研究,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中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兩到三倍的記憶力。因此,對於國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我們必須重視和諧平等教學環境的構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根據思想品德課程教材的內容,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創設輕鬆快樂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快樂的情緒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切實做到寓教於樂,真正提高國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效果。作為每一個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成年人,現在認真地回憶一下,當時學得最好的課程,其實就是那些對學生真正地關心、與學生打成一片、具有強烈的親和力的教師所教授的課程,而表情冷漠、嚴肅刻板、拒學生於千里之外的教師,無論板書多麼工整有條理、理論知識多麼淵博、普通話講得多麼標準流利,學生從心理上仍然將其拒於心門之外。

因此,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努力培養自身的親和力,積極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把自己當成課堂教學的一份子,才能放鬆心態的去迎接知識,才能真正的做到自主學習,只有這樣,才是教學的最高境界。

三、重視教學方法的作用

方法,老生常談的話題。可是在此不得不提。而對於國中階段思想品德教學,方法就變得極其重要。其實國中思想品德教學內容十分枯燥,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課堂教學沉悶。因此,我們教師要重視方法的作用,合理的使用,提高教學效果。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格局。尤其是要充分運用現教育技術手段,把那些過於理性的理論變為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就會使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活起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以其豐富的表現力,強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變被動的機械記憶為自覺主動的學習,並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及時更新學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堂學習中倡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沒有求異就沒有創新,讓學生敢於對教材、對老師提出質疑,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去探索、去創新,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合作與分享,培養其科學的態度。同時重視課堂與社會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要體現。同時創新就源於實踐。所以要強調理論聯繫時政、聯繫生活,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模式方法對於國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意義很大,我們教師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提高自身能力,加大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能力。

總而言之,新時期,對於國中階段的思想品德教學,我們教師要引起極大的重視。正視目前的現狀,不氣餒,相反要更加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構建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加之優秀教學方法的使用,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思想品德能力。

國小思想品德教育論文 篇八

一、情感教育在國小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內涵

情感教育是一種教學策略,其最基礎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它和認知教育是兩個相對的概念。要想把國小教育實行好,情感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發揮情感因素積極方面的作用,讓學生感覺到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情感交流,讓學生對所學科目產生興趣,教師再通過表揚鼓勵等方式,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以此把學生內在的原動力激發出來。國小思想品德教育中加入情感教育,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另一個方面可以讓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能夠與人和睦相處,實現自我人生價值。

二、情感教育打造快樂學習思想品德

國小生的思想活動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國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利用這一點,比如作為教師,作為校領導,要傳輸給國小生一種正能量,要以一個積極飽滿,陽光開朗的態度去面對學生。壞的情緒可以感染人,好的情緒更是可以帶動人,要把情感教育的優勢發揮出來,讓學生感覺到快樂,學生快樂了,自然對學習好思想品德就更願意。而且這種思想品德教育不是説全是在課堂上進行,日常生活與人相處,課堂下師生交流,課間同學交談,這期間都是會反應出學生的思想品德,作為教師要從多方面的去指導學生,讓學生寓樂於學。

三、寄情於理,循循誘導

第一,國小生畢竟年齡小,閲歷少,對事情缺乏正確的理解和認知,有時候難免會受到外界錯誤的影響,所以説讓國小生通過社會實踐來加強對思想品德的理解和看法,這顯然不合適,對國小生來説也極為不公平,他們還不懂。國小生就如同一張白紙,你給他畫什麼,他就是什麼,所以這時候就需要教師教給學生明事理,辨是非,把大道理講通後可以給他們講故事,或者是看一些激勵人心的榜樣的事例,讓他們從小就接受到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陶冶,為以後做個高尚的人打下基礎。第二,情感教育離不開學生的看法。任何教育都不要脱離學生是主體的原則,情感教育應尊重學生的看法,不應只是單純的把思想品德大面上的知識教授出來,關鍵還是應該看看學生是否理解了,明白了,否則開設思想品德課程就失去了其意義。另外,在學生對所遇問題產生質疑時候,不要打斷或者壓制學生,應當鼓勵學生對不懂的問題要勇敢提問的精神,這也是正確的思想品德所倡導的,然後,要耐心與學生分析其理論的正確與否,並找出原因,從而讓學生獲得認可的同時切實提高其思想品德的水平。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體驗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實質

很多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和教學手段讓教學效果大大提升,多媒體技術就是其一。國小生理解能力有限,講抽象理論的時候也會聽不懂,如果換成是通過事例講解就會好很多,國小生對故事性講課的方式還是易於接受的,因為這樣的方式符合他們的個性,能帶入個人情感的渲染,會讓學生跟着思路走。同時,加上現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持,生動的動畫,動人的音頻,都會讓學生很容易就進入所創設的情景裏,也利於學生情感的交流,對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質會理解的更深刻。

五、利用情感教育在國小思想品德中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在國小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有很重要的意義,現在的國小生多為獨生子女,除了自理能力差外,還缺乏集體榮譽感,常常會以自我為中心,這樣對學生以後上中學或是大學,再或者參加工作都不利。因而,用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課中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會讓學生懂得為對方考慮,為集體考慮,不再只是自私的為自己,對他們的成長也很有好處。畢竟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屬於集體的人,而並非單獨的個體,而且當前社會也比較重視團隊的力量,個人力量取得成功的機率變得很小,團隊作戰才是主流思想。等為集體作出貢獻時候,會有那種歸屬感,被認可感,受到同學和教師的讚美,那是國小生所看重的,也利於他們完善自己是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篇九

摘要: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今天,國中思想品德教育在學生德育教育中的比重也在逐年擴大。然而傳統的思想品德教育由於嚴重脱離實際生活,致使很多學校的思想品德教學形同虛設,不僅難以實現教學目的,同時還會因為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產生牴觸心理。因此,相關教師要在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將生活化理念融入教學,讓學生在實際生活體驗中理解和掌握教師所教授的知識,以此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探索研究

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生活化,簡單來説就是要將生活元素融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將所需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並通過這一形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熱情,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率。因此,在平時的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加大對生活化這一模式的探索研究力度,對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一、實現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

在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理念,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具體表現如下:第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枯燥乏味的教學過程中,加入生活化元素,可以讓整個課堂更加生動活潑,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積極性也能得到有效調動,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並真正地愛上學習,愛上思想品德課程,提高自我修養。第二,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教學生活化是近些年流行的教學模式,它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同時還能在教學過程中緩和師生關係,讓學生能夠在一個相對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知識。第三,實現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可以讓學生對思想品德教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通過學習來了解目前社會上提倡的優良品質。讓學生下意識地去學習國家的優良傳統,從而實現自我品德修養的提高。由此可見,將教學與實際生活相連,對整個國中思想品德課程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現狀

在生活化理念還沒有提出之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國中思想品德課程,會採取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師在課堂上只負責將知識“講”給學生,而學生也只能被動地去“聽”,並聽從教師的指令去“背”。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由來已久,學生已經越來越提不起學習的熱情,甚至有些學生會厭惡學習,覺得學習思想品德沒有意義。與此同時,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過於注重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對教材內容中重點難點的掌握程度等,這種機械式的學習方式會讓學生漸漸將時間以及精力侷限在書本上,嚴重脱離實際。另外,傳統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形成固定的學習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無法在心靈深處對知識產生求知慾,長此以往,學生會變成一個個機械記憶知識的容器,這與教育的主旨背道而馳,從而影響到學生今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