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23W

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論文新版多篇

德育教育論文 篇一

隨着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提出,現在的學校教育也越來越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音樂本身有着無窮的魅力,它可以在無形中對學生的美學修養、道德品質塑造、身心健康等產生很大影響。所以,教師應該注重在音樂課堂上的一些音樂作品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影響,思索怎樣通過音樂的教學來增強學生的德育教育。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百育德為先。對於學生來説,其實思想品德教育是最重要的。中國的很多的學校或者教師的教育理念都是先成人、後成才。這就體現了中國人的潛意識裏對於德育的重視。其實,在教育改革綱要中已經早就明確地提出要把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貫穿、滲透於教學的全過程中。要求各個學科的教師的教學都要注重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特別是對於國中生來説,他們由於處在青春期,年紀又比較小許多的價值觀念還沒有形成,所以在這個階段就特別需要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的引導,來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二、音樂教育對於德育的獨特意義

(一)音樂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娛樂和教化的作用。音樂作為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我們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音樂作為一種超越文字的載體的存在、作為人類的精神文明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我們產生娛樂和教化的作用。在音樂課堂上,學生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欣賞,感受音樂作品本身及作者的當時的情感。這對於學生來説既是一種娛樂,也是一種無形的教化,並且這種教化功能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通過對學生的情操的陶冶完成的。正是由於音樂是具有濃厚的個人情感和鮮明意向的藝術,所以通過演奏及藝術實踐就能夠更加直觀地讓學生感受並理解到音樂作品中的道德情感和內涵,這就將娛樂與教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給學生帶來了心靈的震撼。比如《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這首音樂作品,我們在欣賞的時候通過他的歌詞以及飽含深情地演唱就能夠感受到了作為教師的責任感以及傳承性,這在無形中就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職業的神聖與偉大。

(二)音樂可以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塑造學生的價值觀。音樂美是美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研究的課題,正是由於音樂的表現的內容的廣泛性、藴含的情感的豐富性,所以音樂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對於國中學生來説,在音樂課堂上,通過對各種類型的音樂的學習及各類音樂作品的欣賞過程中來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並且學生可以通過對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的學習中,去領悟各式各樣的風俗文化和社會內容,領悟人生道理,進而形成正確的主流價值觀。其實正是由於音樂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感染力,才能夠真正地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進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音樂教育和音樂作品注重情感上的感染,從而使學生感受到真、善、美。比如音樂作品《讓我們蕩起雙槳》,每當這首優秀的音樂作品想起來的時候,都會激起我們對於童年的美好回憶及對於那種和諧生活的嚮往。而對於中學生來説,教師播放這樣的音樂作品給他們欣賞的時候,他們不禁都會聚精會神的跟着一起去唱。這就是音樂作品的魅力,這就是音樂作品在無形中對於學生的審美情趣的培養。

(三)音樂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於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與德育也有很密切的關係,可以説在一定的程度上學生的身心健康就是德育的結果。科學證明,音樂可以促進人類身心的健康發展。對於學生來説,音樂可以緩解他們的緊張的學習氛圍,改善他們的低落的情緒。比如在學生的情緒低落的時候,給他們欣賞一些搖滾的音樂作品,就能夠立刻調動他們的情緒,讓他們重新獲得激情;而在學生感覺學習的壓力比較大的時候,就可以適當地播放一些悠緩的鋼琴曲來撫慰他們的心靈。

三、結語

德育教育作為現在學生教育的重點之一,可以與音樂課堂教育很好地結合,因為音樂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是有着同樣的教育目的。音樂作為影響着學生的思想情感和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重視音樂課堂上的德育教育是正確的理念和選擇。因為要想把道德教育真正地落到實處,必須需要情感作為基礎,而音樂就為道德教育特供了這樣的一個情感基礎。總之,音樂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產生影響,在無形中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德育途徑實現對話式教育 篇二

(一)建立平等的主體間關係

師生之間的交往是德育過程的最基本的交往,“孩子們沒有任何辦法可以避免從他們的老師那兒‘獲得’道德態度、信仰和習慣”。但長期以來,教育者被看作是道德知識的傳播者,不能與學生平等相待,不利於對話式教育的進行。然而,對於大學生而言,他們已具有明確的主體意識、較強的主體能力和一定的主體地位,並在思維和行為上力顯主體性特徵,他們希望得到尊重與肯定,喜歡平等的進行交流。因此,在高校德育對話中教師與學生必須是一種平等的關係。學生是教師平等的夥伴,而不是灌輸的對象。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愛護學生的生命,關心學生的成長。力求為學生創造民主、寬鬆的氛圍,讓每個人都成為平等的談話主體,可以自由地公開發表他們的意見,理性的進行對話和協商,民主的討論各種感興趣的話題。教師也只能是作為平等中的“首席者”引導對話的進行,並不能控制對話。

(二)對話要尊重師生間的差異

對話不同於獨白,也並不是任何的語言交流都是對話。對話,本身就意味着差異、對立和衝突,意味着多元、多樣,意味着“求同”而“存異”,對異的尊重乃是求同的前提和基礎。況且,教師與學生在知識、生命體驗和角色等方面的確存在差異。同時,大學生由於其未成熟性和發展性,他們對生活、對學習會有他們自己的看法,並且常常與教師的標準不一樣,甚至有時會犯道德上的錯誤。因此,我們必須承認這種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寬容意識、理解意識,教師不能苛求學生與自己有相同的生命體驗,而應允許學生在對話中有獨立的感悟、體驗和發現。通過對話鼓勵受教育者的自我表達,通過對話告訴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還存在其他許多選擇,鼓勵他們通過比較,通過自己已有的道德理性來決定如何選擇,選擇哪個是最佳的。這樣,才能真正展現受教育者自身生活世界的倫理狀況,拓展受教育者的道德視野,增加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斷與道德選擇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覺悟。

(三)師生間要有共同的話語背景和規則

師生間有共同的話語背景和思想素材也是其對話進行的基本要求之一。對話式教育的進行需要創造共同的話語背景,只有在共同的話語背景中,對話雙方才具有彼此都被領會的可能性。對於大學生而言,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樂於觀察生活,愛好廣泛,教師應抓住大學生的需求心理,從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人手,進行師生雙方間的溝通和理解,通過溝通,教師瞭解到學生的內在情感、意志與個性,通過理解,傾聽學生的心聲,從而達到心靈的契合,找到共同的話語。除此之外,他們要遵守一定的語言規則,運用這些語言規則和邏輯規則去組織自己的語言,使對方有可能理解自己的話語。這些規則是主體雙方共同擁有的,利用它們理解對方的含義,從而形成相互理解的橋樑,促使對話持續進行。

(四)全面對話的應然性

由於道德本身的複雜性、師生人格的完整性以及道德的生活本性決定了師生間的道德對話決不能只侷限在哪一方面的單維度的溝通。否則,對話將是片面的、殘缺不全的。因此,對話必須是全面的。首先,從內容上講師生間的對話不能僅僅侷限於道德知識,應涉及到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道德生活的眾多內容,他們才會將道德認知合理的轉化為道德實踐,形成自己的道德習慣。其次,從形式上講師生間的對話是全方位的。其中有對應當如何的道德規範的理解、理性的碰撞,同時更有情感的交融、心靈的相遇;第三,從對話的領域上講,對話也不能僅侷限於課堂,要走向生活,使道德教育存在於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

德育教育論文 篇三

在學校德育體系中,道德教育具有基礎性作用,政治和思想教育的繁茂技葉,是根植於道德教育的沃土之中。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思想上往往也是進步的;道德淪喪,是導致在政治上,思想上蜕變和墮落的最初原因,試想,如果一個人連助人、節儉、寬容等基本的道德品質都不具備的話,那麼高喊:“為共產主義而奮鬥”又有何用。只有注重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基礎道德規範的傳授和養成,大道理才有堅實的基礎,整個社會風貌才可能有大的改觀。

陶行知説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學問本領越大,就能為非做惡越大”。一般來説,一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有強烈道德責任感的人,會走上一條服務社會的人生道路;一個恪守道德規範的人,由於其良心的自律,會比較自覺地遵守法律規範和政治規範;一個有高尚道德操守的人,能夠為民族和國家利益採取積極行動,乃至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把青年少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生從小養成做人的基礎倫理道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會終身受益。否則,惡習一旦養成,矯正起來就十分困難。

近幾年來,社會上流傳着這樣一種説法:對國小生進行的是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對中學生進行的是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的是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的教育。這種説法就是針對道德教育缺乏個性及層次性而言的。學校教育在發揮道德教育基礎作用的同時,還應注意道德教育的層次性,這樣才能增強實效性。承任道德的層次性,可以使我們根據具體情況,對學生提出恰當的要求,不用“高、大全”的模式一刀切。

在傳統的道德教育中,教師被賦予至尊的地位,而學生扮演着遵從者的角色,形成了“我講你聽”的專制型的師生關係,這種關係的基礎是等級主義的,其結果必然壓抑、束縛學生的發展,而且有時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導致他們的抵抗,使學校德育無法落到實處。因此,我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以朋友的姿態與他們相處,對他們的道德行為進行富於啟發性的道德評價,讓學生説出自己的觀點,師生共同商討,共同探索新的道德取向與道德規範。

道德教育是學校德育的基礎工程,而在道德教育中,又以社會公德為基礎,以其為基礎進行道德教育,也符合青少年的年齡特徵和成長的需要。假如學生從小就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去做,就可能逐漸對家庭、集體、國家乃至人類形成責任心、義務感,並進而形成共產主義理想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獻身的志向。

我們的德育工作不應只呈現給學生空洞的道德教條,還應將各種生動活潑的道德情境呈現給學生,將真實的社會呈現給學生,敢於並善於進行陰暗面教育,正視社會環境中的不利因素,並充分利用它來培養學生的道德意志力,讓學生成為道德學習的主體,在自覺的主體生活中學會思考、學會選擇。

道德規範的教育方法,傳統的方法有直接問答式教學、規勸、説服、紀律、強迫執行、訓誡、獎懲以及榜樣。在現行學校道德教育中,我們需要注意開拓新的方法,改變舊的只注重背誦道德知識,只注重一般行為訓練的方法,到注重發展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注重提高教師對培養道德判斷力的認識,懂得教育技巧,大膽吸收討論法及問題教學法,來改進街道教育的方法,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答案。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了近兩千年,用謙讓的美德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新的時代我們又允許她有不同的答案。如分梨的時候正是梨收穫的季節,是否可以不考慮梨的大小?孔融的母親病了需吃梨,孔融是否能拿一個最大的梨回家給母親吃?參加一次比賽,第一名可獲得最大的一個梨,孔融是否可以力爭拿第一呢?通過討論我們還可以有許多答案,答案是否一樣並不妨礙我們有共同的價值觀,並不妨礙我們對是非問題的判斷,並不妨礙我們每個人用最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

青少年是道德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新的世紀中國人面臨着民族復興的機遇,需要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勤勞勇敢、互助互愛、努力創新、具備更良好的道德風尚;需要學校重視道德教育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

德育教育論文 篇四

一、農村國小德育教育的的現狀

近幾年來,雖然由於改革的開放,政府的扶持,農村勞動人民的努力,但是其經濟發展取得一定的成就,其中教育成為農村建設的重點之一,下面我們淺要分析農村德育教育發展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1、農村德育教育流於表面。

農村教師似乎並沒有認識到德育教育傳授的要點所在,雖然有很多大學志願者到農村支教,但是真正真正留下來的屈指可數,農村教師整體的素養並不能得到改善。在很到課堂上也僅僅只限於背書的層面,至於其中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教師並沒有將其進行講解,甚至不能做到正確的言傳身教。在有些農村教師的心中,德育教育傳授的方式僅限於“學生守則”“弟子規”等字面上的教育等。久而久之,農村德育教育也就成為書面或口頭上的形式,並不能達到其真正的目的。

2、家庭教育的環境。

農村居民由於受教育水平的普遍不高,其整體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相較於城鎮居民幾較為落後。人們常説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言傳身教的意義對於學生而言十分重要,家庭環境的教育也應該受到重視。改革開放後,農村家長認識到“知識改變命運”,拼命的讓孩子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學習當中,都是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去教育孩子,但是他們卻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素養的培育。家長由於過分重視成績,甚至用過於直接的方式教育孩子,沒有從根本上分析成績下滑的原因,甚至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於學校德育教育的開展。

3、社會環境的負面效應。

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孩子接觸互聯網,互聯網為學生提供豐富信息的同時,也增加孩子接觸不良信息的可能性,孩子並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過早的接觸外面繁雜的世界,更容易形成扭曲的世界觀。部分學生受到網絡或社會環境的影響,走上行為藝術的道路,過於張揚個性,對於家長和老師形成逆反的情緒,這一現象學校的德育教育必須進行深刻的反思

二、農村國小德育教育開展的策略

1、提高教師的整體素養,壯大德育教育的師資力量。

農村教師應該深刻認識新教改下德育教育的核心內容,德育教育簡單來説就是引導學生做好人好事,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內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等教育。教師要認識到自身的職責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導學生如何做人做事,成為品德高尚的人。學校對於教師進行統一的培養再教育,將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傳授途徑列為培訓的重要內容,從而提升教師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並且運用科學的手段正確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同時,院校也應該和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向家長灌輸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雙方共同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人才。

2、將德育教育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創建良好的文化環境。

“孟母三遷”告訴人們,環境對於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只有將德育教育融入到校園的環境中,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改變農村學生德育教育的不良現狀。一方面是創建文化校園,在校園隨處可見“弟子規”“學生守則”“校規”“政治方針”等宣傳語言;另一方面是教師在思想品德、語文等課程上將社會上的熱點話題拿到課堂上進行探討,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面臨類似事例,作為中國優秀少年應該怎樣正確處理。例如四川大地震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團結友愛的力量,李光耀的國葬可以該受到對待偉人的敬意等。

3、引導學生正確操作網絡。

現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五花八門的信息共同湧向沒有確立人格的少年,很容易將其引入歧途,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正確操作網絡,抵制誘惑。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播放一些有意義的網絡視頻對其進行評判,將一些有趣的圖片、漫畫等形式的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推薦一個有意義的網站,告訴學生不僅僅可以玩遊戲,還可以是學習的小助手,課外閲讀閲覽室等。同時教師也要正確的引導學生對於暴力、色情等信息的處理方式,正確理解這些有關青春期的話題。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國小德育教育主要結合教師素養、文化校園、網絡信息三方面逐步展開,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社會、校園和家庭的教育環境,從而促進農村國小德育教育的全面展開,培育出我國德才兼備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