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德育論文

大學生德育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德育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03W

大學生德育論文【新版多篇】

實現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具體路徑 篇一

(一)師德育人:樹立大學生的道德學習榜樣

高校及高校的德育教師應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高校需要完善大學生德育工作隊伍的選拔、培養和管理機制。“高校要加強德育學科建設,實施大學生德育隊伍人才培養工程,建立德育人才培養基地,培養德育工作專門人才。特別要建立完善大學生德育專職隊伍的'激勵和保障機制,解決好他們的教師職務聘任問題,使他們享受到與專職教師同等的地位和待遇,讓德育工作者不因為他們傳遞價值觀的工作受到歧視,反而更加受到尊敬和重視”[2]。

第二,德育教師要通過發揮自己的個性力量感化學生。烏申斯基指出:“只有個性才能影響個性的發展和定型,教師的道德個性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3]蘇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視教師的個性對學生的影響和教育作用,認為學生的個性要靠教師的個性直接去影響、去培養。

第三,德育教師要堅持在多元文化中的價值主導,堅決抵制“教育去道德化”,德育要是去道德化就不成為德育,也就消泯了德育自身存在的價值,這顯然不符合高校德育教育要求,也違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特殊要求,為此,德育教師要做好自己角色地位,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倡導社會主義主導價值,從而自覺抵制“教育去道德化”。

(二)載體育人:創設高校德育的有效載體。

第一,以課堂教學為載體,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高校德育課程是大學生接受德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載體。德育課的學科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必須進一步得到全面加強和改進,以更好地發揮其主渠道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中説:“在德育課堂教學中,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同等重要,不可偏廢。學生個體的直接經驗、生活世界是德育課堂得以有效進行的基礎和源泉,是學生個體學習活動的起點和動力,是轉化書本知識和間接經驗的‘消化酶’。”

第二,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建設和諧校園。校園文化包括校園的標誌性建築、教學實驗場所等硬件,也包括教風、學風、校風等軟件。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能給師生創造一個有形而莊重的心理“磁場”,能在無形中統攝全體師生的靈魂,展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魅力。

第三,以社團活動為載體,促進大學生個性全面發展。高校大學生社團是由某些方面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自發組成的羣眾性學生組織。社團活動以其開放性、趣味性、羣眾性的特點成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豐富了學生的業餘生活,昇華了學生的道德境界,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第四,以信息網絡為載體,構築潔淨的網上精神家園。網絡是人類創造的,併為人類所控制和使用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便利工具。網絡本身沒有善惡、美醜、姓“資”姓“社”的區別。當網絡被有特定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生活行為方式的人運用時,才產生了所謂“雙刃劍”的問題。顯然,大學生在網絡行為方面出現了種種道德失範現象,凸顯了將信息網絡建設成為高校德育新載體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為此,高校要加強網絡道德與法治教育,給大學生思想加上一道防火牆,把網絡道德與法治教育看成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三)目標育人:關照大學生的生活世界。

高校德育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的目的就是促進大學生的道德成長,幫助大學生體認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提升大學生的德性品質和精神世界。既然德育是為人的,就必須關照學生生活世界,特別是在工具理性日益張揚、價值理性受到壓抑的現時代,德育迴歸生活世界的意義更加凸顯。

從空間上看,學生的生活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大學生絕大多數時間在學校度過,課堂生活、學校生活是大學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受到充分的重視。德育關照和迴歸生活世界,具體要做到:一線的德育老師不僅要學會教書,而且要學會教人;不但要耐心“備課”,而且要精心“備人”。教師要主動深入學生生活,與他們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並善於雙向溝通,使學生懂得體驗生活,在生活中促進他們的自主精神建構,想方設法使德育課富有魅力,從而使之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要學會把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社區生活,課堂生活與課外生活嫁接起來,建構成良性的生態關係,它的效果和作用就會就會滲入學生的整個生活。那麼,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從實際出發,兼顧不同階段、不同年級、不同對象,實行分層次教育;要講“近、小、實”,而不要講“高、大、空”,從而貼近生活、聯繫實際、層層落實、啟發引導、主體參與、情意兼顧、知情統一。鑑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着重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基本德性,如成才意識、創新精神、競爭意識、誠信意識、公平競爭、勤儉自強、樂於奉獻等。與他們建立平等的對話關係,在雙向溝通、深入瞭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創設有意義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從而促進他們的自主精神建構。

總之,德育以生活為起點,以生活為歸屬,教育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立身處世,學會做人,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更是生活德育的終極關懷。

當代大學生德育教育之隱憂 篇二

(一)道德認知相對低下

“道德認知指個體在原有的道德知識的基礎上,對道德範例的刺激產生效應感應,經過同化、順應的加工,而獲取道德新知的心理活動過程”[1]。中國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邁入大學的門檻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但同時也造成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面對激烈的人才競爭,很多大學生急功近利,重才輕德。在人際關係方面,很多大學生抱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處事原則,個別同學甚至自私自利,以鄰為壑。另外,儘管大學生無一例外都要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卻仍有很多學生對“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不太認同,堅信“人的本質是自私”。可見,部分大學生忽略了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的學習,忽略了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對世界上其他民族優良道德思想和文化傳統的學習,當下,更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熟視無睹,結果必然導致其道德基礎理論匱乏,道德判斷不易客觀,道德行為不合規範。

(二)道德情感比較淡薄

道德情感是根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標準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價時所產生的態度和體驗,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而引起的心理狀態。當今大學生普遍存在“情感冷漠”、“情感壓抑”、“情感枯竭”、“情感危機”,面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風氣,如貪贓枉法、權錢交易、利用裙帶關係謀取一己私利等現象表現得越來越無動於衷。特別是關係到大學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要想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就必須走後門送禮,有些女大學生信奉“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對此,很多大學生認為理所當然,沒有表現出過多的羞愧感。

(三)道德意志顯得軟弱

所謂道德意志是指在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相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自我控制能力,表現為踐行道德原則與規範的堅韌精神與頑強決心。它是道德主體肯定自我又超越自我的境界,它存在於道德主體由內而外、由無形的意識情感到有形的實踐演變過程中,深刻而充分地展示出道德主體的道德力量,以大學生的上網行為為例,一些自制力較弱的大學生會出於好奇或衝動心理去尋找色情、暴力等帶有刺激性質的不健康*本站 *信息。大學生如果缺乏克服困難和障礙的能力和毅力,他們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較弱,在物慾和外力的干擾下難以構築起堅固的道德城牆,道德意志的弱化使得大學生道德社會化困難重重,因此在道德修養中,自覺地磨鍊自己的道德意志,就成為培養和造就個人道德品質的關鍵之一。

(四)道德實踐知行脱節

當代大學生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確實具有不協調性,存在“知”與“行”的嚴重脱節現象,存在較高道德認知水平與較低道德實踐水平的矛盾,也存在道德行為存在對他人高要求與對自己低要求的矛盾心理。所以,折射出現實生活中表現為“知而不敢行”、“知而不能行”、“知而不願行”、“高知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