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屈原列傳優質課教案統編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5.76K

屈原列傳優質課教案統編版(多篇)

屈原列傳優質課教案統編版 篇一

高一語文導學案

編寫人

審核人

編號

必修四 編寫時間

蘇武傳

學習目標

1、瞭解班固和《漢書》的相關知識。

2、朗讀斷句,講述課文故事梗概。

3、積累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翻譯文句。

4、學習蘇武的英雄氣概,增強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點

積累和歸納整理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

學習難點

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知識鏈接

作者及作品 :

班固(32—92),我國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幼年即聰慧好學,16 歲入洛

1、作者及作品 陽太學,博覽羣書。性情謙和,深受當時儒者敬重。後來繼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記後傳》 基礎上撰寫《漢書》。因被人誣告私改國史而被捕人獄。幸其弟班超上書解釋,漢明帝讀了班 固的書稿大為讚賞,召為蘭台令史,後遷校書郎。班固“潛精積思二十餘年”,終完成《漢書》 寫作。《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敍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 229 年的 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併入“列傳”,全書 有十二紀、七十傳、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餘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 是班固死後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續寫的。《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 要史書。

寫作背景:

秦末漢初,北方匈奴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採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繫。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取得 了幾次勝利後,轉而重視結盟,指望通過恩威兼施之策來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 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於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學習方法誦讀法、比較法、合作探究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給字詞注音

稍遷至栘()中廄()監 ; 數()通使相窺()觀 ; 且()鞮()侯; 厚賂();

既至匈奴,置幣遺()單()於; 昆()邪()王;

後隨浞()野侯沒()胡中 ; 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 置煴()火,覆武其上; 於()靬()王; 高一語文導學案

編寫人

審核人

編號

必修四 編寫時間

齧()雪; 旃()毛; 檠()弓弩; 扶攆();

擁眾數萬,馬畜()彌山 ; 故使陵來説()足下 ; 斧鉞()

2、劃出文中通假字

課中探究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找出句中通假字並解釋 ①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②與旃毛並咽之

③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⑤法令亡常

⑥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⑦武父子亡功德

⑧信義安所見乎

⑨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

二、基礎積累

(一)結合課文註解,自學釋疑: 第一段:

1、蘇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兄弟併為郎,稍遷栘中廄監。....

3、數通使相窺觀。.

4、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 .

5、漢亦留之以相當 .

6、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句式特點

7、盡歸漢使路充國等。.

8、乃遣武以中郎將使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請你為本句子斷句,找出其中句式特點。翻譯本句:

9、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高一語文導學案

編寫人

審核人

編號

必修四 編寫時間

10、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餘人俱。...

11、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 ...

12、單于益驕,非漢所望 ...

第二段:

1、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

2、後隨浞野侯沒胡中 .

3、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 .

4、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 ...

5、幸蒙其賞賜 .

6、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 ..

第三段:

1、後月餘,單于出獵,獨閼氏子弟在 翻譯:

2、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其一人夜亡,告之 ..

3、虞常生得 ..

4、單于使衞律治其事 ...

5、恐前語發,以狀語武 ...

6、事如此,此必及我 ..

7、見犯乃死,重負國 ..

【温故知新】

①承蒙見教 .

②慈父見背 . 高一語文導學案

編寫人

審核人

編號

必修四 編寫時間

③所見所聞 .

5、虞常果引張勝 .

【温故知新】

①引蛇出洞

②引兵而東

③引弓搭箭

④引佩刀自刺

6、即謀單于,何以復加

翻譯

7、宜皆降之

第四段

1、屈節辱命 ..

2、自抱持武 .

3、武氣絕半日 ..

4、輿歸營 .

5、單于壯其節 .

6、朝夕遣人候問武 ..

第五段

1、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

【温故知新】

①曉之以理 .

②家喻户曉 .

③春眠不覺曉 .

2、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 ..

3、劍斬虞常已 . 高一語文導學案

編寫人

審核人

編號

必修四 編寫時間

4、單于募降者赦罪: 翻譯句子

5、幸蒙大恩 .

6、君因我降 .

7、後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 .. 整句翻譯:

8、何以女為見? ..

9、空以身膏草野 ..

10、使(女-汝)絕人生死,不平心持正 ....

【拓展】平心而論-平心:心情平和,不動感情;論:評論。平心靜氣地給予客觀評價。

11、反欲鬥兩主,觀禍敗 .

12、若知我不降明 .整句翻譯:

(二)朗讀課文一至五段,將有疑問的詞、句寫在下方。

三、學習小結

第二課時 高一語文導學案

編寫人

審核人

編號

必修四 編寫時間

學習任務:掌握文章第六至第十段的文言知識

一、檢查複習

1、因

因厚賂單于 欲因此時降武

2、益 單于益驕 武益愈

3、以 少以父任

漢益留之以相當 以貨物與常

二、基礎積累

(一)結合課文註解,自學釋疑 第六段

1、單于愈益欲降之 ..

2、絕不飲食 ..

3、天雨雪 .

4、杖漢節牧羊 .

5、羝乳乃得歸 .

6、於靬王愛之 .

第七、八段:

1、武使匈奴明年 ..

2、不敢求武 .

3、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 ..

【温故知新】 素善留侯張良 素昧平生

4、虛心欲相待 ..

5、終不得歸漢,空自苦(於)亡人之地 ....

6、信義安所見乎? . 高一語文導學案

編寫人

審核人

編號

必修四 編寫時間

7、聞已更嫁矣 ..

【温故知新】 改弦更張 少不更事

8、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整句翻譯:

10、勿復有云 .

11、皆為陛下所成就 .

12、兄弟親近:我們兄弟成為皇帝的親近之臣。

13、誠甘樂之 ..

14、臣事君,猶子事父也 整句翻譯:

15、子卿壹聽陵言 .

16、王必欲降我,請畢今日之歡,效死於前 ..

17、陵與衞律之罪上通於天 .

18、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第九、十段:

1、漢求武等 .

2、匈奴詭言武死 ..

【經典回放】 兵者,詭道也。《孫子兵法》(用兵的策略是一種欺詐之術。詭-欺詐)

3、常惠請其守與俱,得夜見漢使。..整句翻譯:

4、如惠語以讓單于 ..

6、武等實在 ..

7、武留匈奴凡十九歲 .高一語文導學案

編寫人

審核人

編號

必修四 編寫時間

(二)朗讀課文第六至第十段,將有疑問的詞、句寫在下方。

三、請你回顧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概括出各部分內容大意

四、探究討論

蘇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兩度要自殺,後來又想方設法要活下去。這是否矛盾? 提示:不論“自殺”還是“求活”,都要從“動機”上去考慮。

第三課時

學習任務:探究文本

方法指導:針對探究題目迴歸文章,構思結論,形成文字;小組內交流心得;再次修改形成最後的結論。合作探究:

一、衞律、李陵勸降方式有何不同?蘇武拒降態度又有何不同?

二、本文裏各種人物對蘇武這一形象的塑造起了對比的作用,請找出文中和蘇武作對比人物形象,嘗試分析這些人物形象對塑造蘇武這一形象有什麼作用。

高一語文導學案

編寫人

審核人

編號

必修四 編寫時間

三、“愛國“和“愛家”在中國人的眼中素來是合二為一的 —— 正所謂“國之不興,何以為家?”。李陵因漢武帝斬殺其全家而就從此甘心叛國,而蘇武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你如何看待“愛國”和“愛家”的,兩者之間是矛盾的還是統一的呢?你是如何處理的呢?(120字)

①觀點:

②講道理:

③舉事例:

④結論:

小結:

本文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和利誘誓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 跡,有力地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課外拓展】

1、蘇武事蹟,古代詩詞中常用作忠貞報國守節不屈的典故。① 典故:羝乳乃得歸 “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李白《蘇武》 ”)“向並門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攜李卿。(屈大均《紫萸香慢 送雁》 ”)

② 典故:蘇武持節(原文: “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交河北望天如海,蘇武曾將漢節歸。(張仲素《塞下曲》 ”)“腸斷帝鄉遙望日,節旄零落漢家臣。(陳羽《讀蘇屬國傳》 ”)

③ 典故:雁足系書(原文: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莫勞雁足傳書信,願向凌煙閣上看。(鮑融《贈遠》 ”)“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王勃《採蓮曲》 ”)

④典故:典屬國(原文: “拜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王維《使至塞上》 ”)“悠哉典屬國,驅羊老一生。(聶夷中《胡無人行》 ”)

2、民歌《蘇武牧羊》 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在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轉眼北風吹,雁羣漢 關飛。白髮娘,盼兒歸,紅粧守空帷。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海枯石爛,大節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學後感悟 高一語文導學案

編寫人

審核人

編號

必修四 編寫時間

蘇武在匈奴十九年可謂歷盡艱辛,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他誓守節操,就連敵首單于都“壯”其節,面對這樣的一個偉岸的愛國形象你有何感受?拿起手中的筆,將你內心中的話語述諸筆端吧

屈原列傳優質課教案統編版 篇二

《屈原列傳》導學案

(一)【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文章,研習課文1—3節。

2、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和句式等文言知識。

3、瞭解屈原的生平事蹟,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背誦第三段。

【學習重難點】

1.積累文中重點實詞、虛詞和句式等文言知識。

2..默寫背誦文段。翻譯重點文言語句。

【學習方法】

涵詠背誦

自主合作

互動探究

【知識銜接】

1、簡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約公元前340——約前278年),名平,戰國末期楚國人,主要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漢代把它們合編為《楚辭》。出生楚國貴族,知識淵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懷王信任,擔任地位相當高的“左徒”官職,參與國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於上官大夫的誹謗而被楚懷王疏遠。屈原鑑於在秦國威脅下的楚國的危機,主張改良內政,聯合齊國以求自存。但是,當權者靳尚和懷王的寵姬鄭袖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正確意見,和齊國絕交了。懷王甚至被秦國誘去做了三年的俘虜,囚死在秦國。楚懷王死後,頃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親還要糊塗,在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的挑撥和詆譭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歲時,他看到楚國的前途已經絕望,於公元前 285農曆五月初五日,跳進湖南省汩羅江自殺了。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他的政治生活雖然失敗了,但作為偉大愛國主義者和偉大詩人卻贏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日端午節,全中國各地劃龍船, 吃粽子,就是用來紀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響:屈原的詩作,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寫真。他同腐朽沒落的貴族政治集團作鬥爭的頑強精神,他堅持自己的理想而寧死不屈的堅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戀祖國,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愛國主義思想,形成了他的詩作的基調。這便是屈原的作品傳頌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詩作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打破了以《詩經》為代表的四言詩的格調,吸收民間形式,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多變的新詩體“楚辭”,是詩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後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學家,都從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營養。

3、背景簡介: 課文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史記記載了我國從遠古直到漢武帝時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兩千年來,我國封建社會的“正史”,大多數沿用《史記》開創的這種體例。《史記》不但是一部史學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學名著。它善於塑造人物形象,語言簡潔生動;同時富於抒情性。它在敍述史實時,飽含着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魯迅譽之為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大約因為屈原、賈誼都是文學家,又都懷才不遇,賈誼還作過《吊屈原賦》,所以就把他們合寫一傳。課文選的是屈原的傳文部分(有刪節)。秦朝以前,古書中都不記載屈原的生平事蹟。《史記》中的這篇傳記,是記載屈原生平事蹟最早,最完整的文獻。它以記敍、議論、抒情相結合,記載屈原的事蹟和文學上的傑出才能,具體而深刻地表現了他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現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鬥爭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鬱鬱不平之氣和“悲其志”的歎惋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屬(zhǔ)草稿

慘怛(dá)帝嚳(kù)

靡不畢見(xiàn)舉類邇(ěr)

濯(zhuï)淖(nào)蟬蜕(tuì)滋垢(gîu)濁穢(huì)皦(jiào)然泥(niâ)而不滓(zǐ)z者也

既絀(chù)商於(wū)屈匄(gài)既咎(jiù)眷(juàn)顧

相隨屬(zhǔ)唐昧(mî)憔(qiáo)悴(cuì)

啜(chuî)其醴(lí)

物之汶汶(mãn)者乎

罹(lí)難

枯槁(gǎo)温蠖(huî)汨(mì)羅

被(pī)發

漁父(fǔ)

2.再讀課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1)簡介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職、為政才能,以及楚王對他的信任。

第二部分(2---3)寫屈原遭讒被疏後“憂愁憂思而作《離騷》”,説明了屈原創作《離騷》的原因和心理狀況,評述了《離騷》的思想內容和寫法,並對屈原的人品作出了“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的高度評價。

第三部分(4---9)歷敍屈原被罷黜後楚國在政治上、外交上、軍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表現楚國的日益衰敗,説明屈原被排斥給楚國造成的巨大影響。

第四部分(10---12)敍述屈原的放逐和自殺,交代屈原死後楚國為秦所滅。

第五部分(13)司馬遷對屈原的讚詞。

二、學習第一、二部分

文言基礎知識積累

(一)通假字:

(1)、離騷者,猶離憂也(“離”通“罹”)

(2)、人窮則反本(“反”通“返”)

(3)、糜不畢見(“見”通“現”)

(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指”通“旨”)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濁”)

(二)重點文言詞語釋義:

(1)、嫻於辭令(熟練、熟悉)

(2)爭寵而心害其能(嫉妒)

(3)、屈平屬草稿(寫作)(4)、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制定法令,兩詞都是同義複用)

(5)、平伐其功(自誇、炫耀)

(6)、王怒而疏屈平(疏遠)

(7)、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恨)

(8)、可謂窮矣(處境困難)

(9)、其文約(簡約)

(10)、其詞微(含蓄精深)

(11)、明道德之廣崇(闡明)

(12)、治亂之條貫(條理,規律)

(三)、詞類活用

(1)、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動詞做名詞,識別力)

(2)、讒諂之蔽明也(動詞活用為名詞,中傷別人的小人)

(3)、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詞做名詞,邪惡、不正的小人)

(4)、蟬蜕於污穢(名詞做狀語,像蟬那樣;形容詞做名詞,污濁的環境)

(5)、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詞做名詞,端方正直的人)

(6)、明道德之廣崇(形容詞做動詞,闡明)

(四)、文言句式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斷句)

(2)、方正之不容也(被動句)

(3)、明於治亂,嫻於辭令(狀語後置)

(4)、離騷者,猶離憂也(判斷句)

(5)、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動句)

(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動句)(7)、明道德之廣崇(定語後置句)

(五)、翻譯句子

(1)、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一個人在處境危急的時候必定要念及上天和父母,所以人每當勞苦疲憊的時候,沒有不喊天的;有了病痛和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喊父母的。

(2)、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就其文字來看,不過尋常事物,但表現的旨意卻極遠大,所舉的事例雖是人常見的事物,但表現出來的意義卻極深遠。

(3)、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他學識廣博,記憶力強,明曉國家治亂的道理,熟悉外交應酬的辭令。

三、文本探究:

1、課文第一段重點介紹了屈原哪幾個方面的才能?並聯系全文分析作者為什麼把屈原得志時的情況寫的如此簡約?

答:主要介紹了屈原的文化素養、政治才幹、外交能力三個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寫的簡約,是因為作者為屈原寫傳的重點是表現其失意後的忠君愛國和發憤著書的情況。

2、研讀第三自然段,指出屈原作《離騷》的原因,並分析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離騷》的?

答:(1)原因: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憂愁的具體內容是“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以下幾個方面:

解題:離騷者,猶離憂也。

成因: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內容: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風格:其文約,其詞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屈原列傳》導學案

(二)【學習目標】

1、研習課文4--9節。

2、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和句式等文言知識。

3、如何理解屈原的被疏與楚國的日益衰敗。

3、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學習重難點】

1.積累文中重點實詞、虛詞和句式等文言知識。

2.學習本文記敍、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學習方法】

涵詠背誦

自主合作

互動探究

【學習過程】

誦讀理解:

1、自讀課文,結合註釋及學案疏通文意。

2、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第三部分的大概內容。

一。文言基礎知識梳理

(一)、通假字(1)、屈平既絀(“絀”通“黜”)

(2)、齊與楚從親(“從”通“縱”)

(3)、亡走趙,趙不內(“內”通“納”)

(4)、乃令張儀詳去秦(“詳”通“佯”)

(5)、使於齊顧反(“反”通“返”)

(6)、厚幣委質事楚(“質”通“贄”)

(二)、文言重點詞語釋義

(1)、惠王患之(擔心、畏懼)

(2)、齊與楚從親(合縱)

(3)、楚誠能絕齊(如果)

(4)、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全部)

(5)、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議和(第二年)

(6)、臣請往如楚(往、到)

(7)、奈何絕秦歡(斷絕)

(8)、屈平既嫉之(憎恨)

(9)、人君無愚智(無論)

(10)、冀幸君之一悟(希望; 全部)

(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達)

(12)、然亡國破家相隨屬(一件接着一件)

(三)、詞類活用

(1)、厚幣委質事楚(名詞做動詞,用豐厚的禮物)

(2)、亡國破家相隨屬(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滅亡;使„„破)

(3)、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名詞做狀語,在宮內;在外面)

(4)、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形容詞 做名詞,忠誠之士;賢能之人)

(5)、身客死於秦(名詞做狀語,像客人那樣)

(6)、秦虎狼之國(名詞做狀語,像虎狼一樣)

(7)、時秦昭王與楚婚(名詞做動詞,結為婚姻)

(四)、文言句式

(1)、大破楚師于丹淅(狀語後置句)

(2)、遂絕齊(省略句)

(3)、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省略句)

(4)、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被動句)

(5)、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被動句)

(6)、舉賢以自佐(賓語前置)

(五)、翻譯句子

(1)、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秦惠王畏懼齊楚兩個大國聯合,於是就命張儀假裝背離秦國,並用豐厚的禮物作為信物,表示願意侍奉楚王。

(2)、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張儀聽説了,就説:“拿我一個張儀就能抵上漢中的大片土地,我請求您允許我到楚國去。”

(3)、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

到了楚國,張儀又用豐厚的禮物收買了當權的大臣靳尚,還在懷王寵愛的妃子鄭袖面前編造了一番騙人的鬼話。

(4)、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屈原當然更憎恨子蘭,他雖然被流放,但仍眷念着楚國,惦記着懷王,始終沒有忘記有一天能夠回到朝廷來,並希望君王能徹底的醒悟過來,一切壞的習俗全都改變。

(5)、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一個國家的君王無論他是愚蠢的,還是聰明的,也無論他是有才能的,還是沒有才能的,沒有一個不想任用忠臣來侍奉自己,選拔賢才來輔佐自己的。

【文本探究】

1、本文的題目是《屈原列傳》,為什麼這裏用大量的篇幅來寫楚國的政治而不寫屈原?

答:説明屈原的去留關係着楚國的命運。實寫楚國的命運,其實是寫屈原對楚國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都昏庸腐朽,當朝重臣多貪婪鄙陋,像屈原這樣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見容於朝廷,所以最後終於自沉汨羅江。

2、閲讀第九自然段,概括該段內容是從哪兩個角度來寫的,並指出每一個角度運用的表達方式。最後分析該段表達了屈原和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答:(1)它是從兩個角度來寫的。先從為臣(屈原)的角度寫,方法是寓議於敍,突出屈原的“忠”與“賢”,闡明他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後從為君(懷王)的角度寫,方法是純用議論,突出其結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於秦”,闡明人君“不知人之禍”。

(2)既強調屈原的忠貞不渝和九死未悔,也鮮明的表達了作者對屈原遭遇的憤憤不平和深切同情。

【互動探究】:

一、被動句的表現方法總結:

1、無專門詞語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兵措地削,亡其六郡。

2、介詞“於”

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3、介詞“見”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4、“見„„於”

臣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5、介詞“為”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

6、“為„„所” 夫直議者,不為人所容。

其後楚日益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7、“為所”

不者,若屬皆為所虜。

8、介詞“被”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二、為: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語氣詞,表反問

竟為秦所滅

介詞,被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變為,變作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介詞,替,給

為肥甘不足於口與

因為

聞秦王善為秦聲

彈奏

我為趙將

表判斷

為刎頸之交

成為

【附:關於史傳“變體”】

我們讀完《屈原列傳》之後總覺得和一般的傳記不同,這篇傳記用了大量的議論,和前面《高祖本紀》相比較就能明顯地感覺得到,作者為什麼要用這種手法來寫呢?

a、歷來一般認為,是由於司馬遷為了便於寄寓自己個人的“政治幽憤”。在司馬遷看來,他與屈原有着類似的遭遇。他侍奉漢武帝,原來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為主上服務。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卻受到極不公正的懲罰。他和李陵本無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時,他因李陵平素頗有“國士”之風,又因李陵被俘前,只憑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數十萬兵力連戰十餘天,轉戰千餘里,最後才因矢盡道窮,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許是想暫時保全自己,然後再找機會報答漢朝。加上他又看不慣那滿朝文武的醜態,當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興,就爭着奉觴上壽,現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惱怒,就又爭説李陵的壞話,於是就想為李陵説幾句公道話。這一來,就觸怒了武帝,被下獄治罪,被處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來,受腐刑,這是極大的恥辱。他之所以還活着,是因為要完成《史記》這部偉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後,發憤寫出《離騷》一樣。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傳》中寄託自己政治幽憤的原因。

b、先秦文獻中有關屈原事蹟的記載本來很少,特別是秦始皇焚燬六國典籍後,有關屈原的記載,更幾乎是蕩然無存,要憑史料來寫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是不可能的。這隻要從這篇傳記所寫屈原的事蹟,不過片鱗斷爪,僅夠勾畫他一生大體輪廓就可看出來。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卻流傳下來了,可以充分運用它來寫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這篇列傳為什麼要採用“以議論行敍事”的“變調”寫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説,這篇文章的基本寫作特點,是以粗筆寫“形”,以工筆寫“心”,研讀時一定要把握住這一特點。

屈原列傳優質課教案統編版 篇三

《蘇武傳》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瞭解班固以及《漢書》的相關知識。

2、積累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培養歸納整理字詞的能力和習慣。

3、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品味文中體現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審美價值;學習蘇武的民族氣節,弘揚愛國主題。課時安排:兩至三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自主學習

(一)結合註解及《創新設計》瞭解作家、作品及相關背景。1.作者簡介: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幼年聰慧好學,9歲即能寫文章,誦詩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羣書。性情謙和,深受當時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記後傳》,沒有完成便去世。於是班固繼承父志,在《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因當時有人誣告,班固被以私改國史的罪名捕人獄。幸其弟班超上書解釋,漢明帝讀了班固的書稿大為讚賞,召為蘭台令史,後遷校書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書條件和工作環境,班固“潛精積思二十餘年”,終於完成《漢書》的寫作。班固詩、文、賦俱佳,《兩都賦》是漢代京都大賦名作,《詠史詩》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詩。2.關於《漢書》: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敍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實。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併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餘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後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續寫的。作為一部獨立的斷代史書,《漢書》不僅在中國歷史著作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文學史上也有着重要影響,舊時“班馬”並論,“史漢”相提。3.蘇武出使背景:秦末漢初,匈奴貴族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採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繫。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取得了幾次勝利後,轉而重視結盟,指望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於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二)自由誦讀課文,疏通生字生詞。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稍遷至栘()中廄()監 數()通使相窺()觀 ....漢亦留之以相當()且鞮()侯單()於初立 ....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 ..會緱()王與長水虞常謀反 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後隨浞()野侯沒()胡中 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 ....左尹秩訾()曰 置煴()火,覆武其上 ..天雨()雪,武卧齧()雪 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卧起操持,節旄()盡落 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武能網紡繳(),檠()弓弩 從至雍棫()陽宮 ...雖蒙斧鉞()湯鑊()喟()然歎曰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畔主背親:

與旃毛並咽之: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空自苦亡人之地: 信義安所見乎: 法令亡常: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武父子亡功德:

請畢今日之驩: 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 前以降及物故:

(三)快速瀏覽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1.學生各自標出課文結構層次,指出劃分層次的依據 2.小組進行討論,歸納各層次大意。

(四)研讀課文第一、二部分,藉助註解及工具書,完成下列字詞句的積累。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詞。稍遷至栘中廄監 漢亦留之以相當 ....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 ....方欲發使送武等,會緱王與長水虞常謀反 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 ......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 幸蒙其賞賜 ...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 單于子弟發兵與戰 ...張勝聞之,恐前語發 虞常果引張勝 ..宜皆降之 單于使衞律召武受辭 ...惠等哭,輿以歸。單于壯其節 劍斬虞常已 ....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 幸蒙大恩,賜號稱王 ..空以身膏草野 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 ..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 反欲鬥兩主,觀禍敗 ..2.翻譯下列句子。

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

即謀單于,何以復加

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

為降虜於蠻夷,何以汝為見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二、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一、二部分所寫人物眾多,試探究文章寫張勝與衞律對刻畫蘇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2.文章第二部分衞律用了哪幾種手段勸降蘇武?蘇武是如何應對的?

第二課時

一、自主學習

研讀文章第三、四部分,藉助註解及工具書,完成下列字詞句的積累。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詞。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 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 .....使牧羝,羝乳乃得歸 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 .....武能網紡繳,檠弓弩 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 ....丁令盜武牛羊,武復窮厄 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 孺卿從祠河東后土 ..且陛下春秋高 願聽陵計,勿復有云 ...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 子為父死,無所恨,願勿復再言 .....自分已死久矣 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 .....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 謝漢使曰:“武等實在。”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2.翻譯下列句子。

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故使陵來説足下,虛心欲相待。

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子卿尚復誰為乎?

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

請畢今日之驩,效死於前

二、合作探究

1.討論:文章如何從環境及細節描寫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徵的?

2.討論:文章並不具體描述蘇武的每一事蹟,而是有詳有略,比如文章對衞律和李陵勸降的部分就描寫得特別詳細,為什麼作者要這樣處理,用意是什麼?

3.文章第三部分重點寫了李陵勸降蘇武,試比較李陵勸降的情形與説辭和第二部分衞律勸降的有何不同,蘇武在回答的措辭和態度上又有何不同?

4.課文記敍了蘇武的哪幾件事情?表現了蘇武的什麼品性?

三、課堂總結

四、反饋檢測:

完成《創新設計》p72“基礎鞏固”1---6題。

屈原列傳優質課教案統編版 篇四

學習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遊、遇、進、死、匡”等,瞭解文言句式——被動句。

2、瞭解管仲的民本主義思想及其現實意義;珍惜同學情誼,懂得同學、朋友之間相處貴在真誠,互相理解。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楹聯:“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萬古高風”,橫批“摯交千古”。

友誼是人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歷史上多少動人的知音故事,成為了千古流傳的佳話。

友誼是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流;是無私的關懷,寶貴的信任;是正直的忠告,熱情的鼓勵。友誼是對理想的共同追求,是前進征途上的精誠合作,是困難關頭的相互支持,是人生道路上的神聖承諾。志同道合者可以成為君子之交、金蘭之交、莫逆之交、患難之交、生死之交、刎頸之交、忘年之交。而這幅楹聯的主角管仲,和友人鮑叔牙的故事,更是定格為成語——管鮑之交,成為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詞。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管仲列傳》。

二、解題和作者介紹

課文選自《史記•管晏列傳》。《管晏列傳》是管仲、晏嬰二人的合傳,全傳前半部分寫管仲,後半部分寫晏嬰,二人不交叉;最後是司馬遷對二人的讚詞。課文節選的即是傳中寫管仲的主要內容。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齊國進行改革,使齊國日漸富強,國力大振,他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孔子稱讚他説:“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讀《管仲列傳》,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務本求實、以民為本的為政才能,以及他因勢利導、轉敗為功的政治家風範。

司馬遷自述寫作《管晏列傳》之緣由:“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傳〉第二。”指出雖然管仲的奢華與晏嬰的節儉形成鮮明對比,但是二人同為齊國傑出政治家,管仲輔佐桓公成就霸業,勛業彪炳,晏嬰協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績顯赫,一霸一治,澤被當代,垂範後世,二人雖隔百餘年,但他們都是齊人,都是名相,又都為齊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將二人合傳寫成《管晏列傳》。

三、預習檢查

(一)給下列加橫線的字注音:

潁()上 鮑()叔牙 一匡()天下 倉廩()

召()忽 齊桓()公 少姬()好()惡()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詞語:

1、少時常與鮑叔牙遊

2、常欺鮑叔

3、鮑叔遂進管仲

4、一匡天下

5、嘗與鮑叔賈

6、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7、知我不遭時也

8、吾嘗三戰三走

9、上服度則六親固

10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11慎權衡

12將順其美

13下令如流水之原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橫線詞語的用法並解釋:

1、齊桓公以霸

2、召忽死之

3、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4、仲既任政相齊

5、南襲蔡

6、管仲因而信之

7、然孔子小之

(四)指出下列句式特點:

1、公子糾死,管仲囚焉

2、管仲既用

3、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

4、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5、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6、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7、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8、粧成每被秋娘妒

9、分財利多自與

10、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子也

四、朗讀課文

1、初讀 讀準字音,注意句讀。(可由教師範讀)

2、默讀 參照註釋,疏通文意。

3、觀看投影,師生合作串講。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交遊,來往),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此意為佔便宜。指下文“分財利多自與”)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已而”二句:齊襄公立,政令無常,數欺大臣,淫於婦人,誅殺屢不當,鮑叔擔心齊國將大亂。為避難,管仲、召忽奉襄公弟公子糾出奔魯國,鮑叔奉襄公弟小白出奔莒國)。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殺。前685年魯國派兵保護公子糾趕回齊國爭奪王位,先由管仲領兵扼守莒、齊要道,以防小白先行入齊爭位。兩相遭遇,管仲射中小白帶鈎。小白佯死,使魯國延誤了公子糾的行程。小白率先入齊,立為桓公。桓公以軍拒魯,大敗魯軍。魯國被迫殺死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請囚)鮑叔遂進(保舉,推薦)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稱霸),九合(會盟)諸候,一匡(匡正,糾正)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幹。管仲家貧,經常佔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麼怨言。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促待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後,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被囚禁。於是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後,在齊國執政,桓公憑藉着管仲而稱霸,並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候,使天下歸正於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曾經)與鮑叔賈(作買賣),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困厄,窘迫),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泛指多次)見(被)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遇,逢)時也。吾

嘗三戰三走(逃跑),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為公子糾而死),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以……為羞)小節而恥(以……為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説:“我當初貧困時,曾經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自己總是多要一些,鮑叔並不認為我貪財,而是知道我家裏貧窮。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我曾經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裏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因小的過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生養我的是父母,真正瞭解我的是鮑叔啊。”

管仲既任政相(出任國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指百姓)同好惡。故其稱曰(他自己稱述説):“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國君。一説居上位者)服(行,施行)度(節度。或特指禮度、制度)則六親(王弼雲父、母、兄、弟、妻、子)固(安固,穩固)。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維,綱,即網上的總繩,此引申為綱要、原則)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通“源”,水的源頭),令順民心。”故論卑(指政令平易符合下邊的民情)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廢除)之。

管仲出任齊相執政以後,憑藉着小小的齊國在海濱的條件,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得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所以,他在《管子》一書中稱述説:“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百姓才能分辨榮辱;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六親”才會得以穩固”“不提倡禮義廉恥,國家就會滅亡。”“國家下達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順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事物的輕重緩急),慎權衡(比較利弊得失)。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桓公實怒”二句:是説少姬(即蔡姬)曾盪舟戲弄桓公,制止不聽,因怒,遣送回國。蔡君將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左傳•僖公四年》載:齊桓公伐楚,使管仲責之曰:“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古代祭祀,用裹束成捆的菁茅過濾去渣。包,裹束。茅,菁茅。按:責楚包茅不入貢於周室,這是齊伐楚的藉口。)。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於齊,桓公因伐山戎,至於孤竹而還。燕莊公送桓公進入齊境。桓公説:“非天子,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之地與燕,並讓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召公,是燕國的始祖,周成王時為三公)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候由是歸齊。(齊桓公五年(前681),伐魯,魯將曹沫三戰三敗,魯莊公請獻遂邑求和,桓公許,與魯會柯而盟。將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於壇上,威脅桓公歸還“魯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應,繼而“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沫。”這時,管仲勸桓公不要圖一時“小快”而“棄信”於諸候,失天下之援。“於是盡與曹沫三敗所亡地於魯”。“諸候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與,給予。)”

管仲執政的時候,善於把禍患化為吉祥,使失敗轉化為成功。他重視分別事物的輕重緩急,慎重地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齊桓公實際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就尋找藉口攻打楚國,責備它沒有向周王室進貢菁茅。桓公實際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機讓燕國整頓召公時期的政教。在柯地會盟,桓公想背棄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管仲就順應形勢勸他信守盟約,諸候們因此歸順齊國。所以説:“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認為他器量狹小)。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

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順勢助成)其美,匡救其惡(糾正、挽救),故上下(指君臣百姓)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太史公説:管仲是世人所説的賢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難道是因為周朝統治衰微,桓公既然賢明,管仲不勉勵他實行王道卻輔佐他只稱霸主嗎?古語説:“要順勢助成君王的美德,糾正挽救他的過錯,所以君臣百姓之間能親密無間。”這大概就是説的管仲吧?

五、品析重點語段

(一)、從內容(寫了那些內容)、感情(表達什麼感情)、語言(語言表達有何特點)、傳記寫作幾個角度賞析課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鮑子也”)。

整段文字是敍述管仲的一番話,內涵豐富,語言很美,寫得十分感人。

從內容上看,是管仲對自己與鮑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顧,從經商、謀事、出仕、做戰、事君五個方面(管鮑合夥作買賣而管仲圖利自我、管仲為鮑叔謀事未成、管仲從政頻遭革職、管仲參戰屢次逃逸、管仲未如召忽般於公子糾被殺後盡忠殉難)寫鮑叔牙對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強調了鮑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從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管仲十分動情,飽含着對鮑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對真摯友情的禮讚。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難能可貴。

從語言上看,連用五個句式相近的句子,組成一組排比,列敍自己在不同領域與鮑叔牙交往的事實,真切而又有層次感地展現了二人的友誼和感情,熱情地讚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個“知”字的重複出現,更加凸顯鮑叔真為管仲之知音。

從傳記寫作上看,司馬遷用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對上段“鮑叔知其賢”“鮑叔終善遇之”內容的具體印證,二是藉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為其後來的任政相齊時的“順民心”、善於從實際情況出發處理問題打下了堅實的人生閲歷基礎。

(二)、從這篇傳記看,管仲從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觀)主觀因素:

“上下相親”“順民心”的施政指導思想;有“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的施政才能。

管仲是先秦諸子中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順民富民是強本之策,他以“與俗同好惡”為指導思想,圍繞“順民因俗”而展開改革。在管仲的政治實踐中,社會治理,國家富裕,軍隊強盛,君主稱霸,都繫於民。因為人民是社會財富的生產者、創造者和積累者,要使他們承擔起富國強兵的責任,必須使他們先富起來;富民的根本要義是“順民心”;順民心的根基所在是順民欲、足民欲。慾望之於民,是根本的,滿足民的根本性慾望,是順從民的本性與意願;只有順從了民的本性與意願,民們才可能腳踏實地地生產、勞動,創造財富和積累財富,才會心甘情願地聽從號令,遵守法律,擁戴君主,服從統治,服務國家。所以,民乃國之本,欲乃民之本:以民為本,即是以欲為本。順民欲、足民欲,則民富,民富則國富兵強。要順民心,就得推行“與俗同好惡 ”,必須實施“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客觀因素:

1、朋友知己之情。

《管晏列傳》中所闡揚的“知己”主題,呈現在友朋相知。

管鮑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係。

2、君臣知遇之恩。

《管晏列傳》中所闡揚的“知己”主題,呈現在君臣之間的遇合。齊桓公是一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君王。他即位後,不計前嫌,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為相,誠心接納管仲之計謀。後來有人進讒言,中傷管仲,齊桓公不僅加以駁斥,而且對管仲更加信任,尊為“仲父”,明確“國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憑仲父裁決”。這樣,使得管仲能夠施展他的聰明才智,作出一番事業。在君權至上的時代,積極用世的士人想要有所作為,成就非凡事業,關鍵更在於君主的知與不知、用與不用。桓公寬宏大量,不計前嫌,忘卻一箭之仇,深知管仲才幹而委之以重任,並且虛心納諫,而管仲也真能洞悉桓公的心性,勇於進諫,多方勸説,以端正桓公的言行。桓公、管仲

二人堪稱互為知己,君臣之間的遇合成就了顯赫的霸業。風雲際會——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時會;也比喻君臣際遇。

(三)、清代李晚芳《讀史管見》中雲:“太史遭刑,不能自贖,交遊莫救,故作此二傳,寄意獨深,使當時有知管仲之鮑子知之,或可勸君解免,有知越石夫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贖。多鮑叔之知人,與執鞭所欣慕,皆情見乎辭矣。”如何理解?

參考:司馬遷為管仲、晏嬰立傳,詳敍管仲與鮑叔的交遊情誼、晏嬰禮賢越石父、晏嬰識拔御者三則軼事,點染桓公與管仲、景公與晏嬰的能知能用,以此禮讚友朋相知、君臣遇合的知己之情。

司馬遷對於友朋相知、君臣遇合是極為企盼的。

在司馬遷的人生際遇中,李陵事件是一重大轉折。本於拳拳之忠、款款之愚挺身而出,為李陵辯護,但卻換來誣上、下獄的悲慘下場。司馬遷能為素無深交的李陵出面辯誣,然而當他身陷囹圄並且“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時,得之於朋友的,卻是“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最後腐刑受辱。司馬遷對於友誼的看重與他人對於友道的輕棄,適成鮮明的對比。司馬遷不願自盡而遭受宮刑,只為完成一生的志業──《史記》的撰作,這分苦心孤詣有誰能懂?眾人蔑視輕賤、不能知己的淒涼況味只能獨自默默承受。而在《管晏列傳》的管、晏軼事中,司馬遷的類似遭遇與情感共鳴實在歷歷可見。司馬遷基於愛才之心在漢武帝面前為李陵投降匈奴辯誣,猶如鮑叔推薦待罪之管仲於齊桓公。司馬遷也曾有過管仲般“幽囚受辱”、越石父般“在縲紲中”的遭遇,亦渴望有人能如晏嬰般“解左驂贖之”、“感寤而贖我”,如鮑叔般“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而令自己“信於知己者”。無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辰、懷才不遇的個人感喟,使得司馬遷為管、晏二人立傳時,對於管鮑的知交相得、晏嬰的拔擢越石父與御者,不覺神往。

六、課後作業:

1、落實字詞,整理到筆記上

2、隨筆:《從管鮑之交談交友》

預習題參考答案:

一、yǐng bào kuāng lǐn shào huán ji hào wù

二、1.交往2.佔便宜3.推薦,舉薦4.糾正,匡正5.做買賣6.窘困,困厄7.遇,逢8.逃跑9.施行,10.捨棄,廢除11.比較利益得失12.扶持13.通“源”,源頭。

三、1.稱霸(動詞)2.為之而死(為動用法)3.以。為羞,以。為恥(形容詞意動用法)4.做相國(名詞用作動詞)5.向南(名詞作狀語)6.使。守信用(使動用法)7.認為器量小(形容詞意動用法)

四、1--8,被動句。9.賓語前置10.判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