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屈原投進汨羅江的傳説_關於屈原跳江的故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33K

屈原投進汨羅江的傳説_關於屈原跳江的故事【新版多篇】

屈原投進汨羅江故事傳説 篇一

古時候有一個叫做屈原的人,在楚王手下做大夫。後來因為很多人陷害屈原,楚王越來越不信任屈原,只信奸臣,就把屈原給免去了大夫一職。

屈原很傷心,認為楚國很快就會腐敗了。就來到了水澤邊,日日夜夜在那裏走來走去。不久,他臉色憔悴,身體乾瘦。這時,一隻小鳥飛過來,唧唧喳喳地問屈原:“你不是在皇帝手下當大夫呢?怎麼跑到這裏來了,那些大臣和皇上都昏庸,這一個國家都靠你啊!”“是啊,”屈原歎了口氣,繼續説:“就是因為他們大家都昏庸,我一人反抗力不足,國家就要腐敗了呀!就是他們那些昏庸的人多、心齊,皇上是不會信我的。”小鳥很感動,説:“那你為什麼不去其他國家呢?”“唉,我這一下子跑了,楚國怎麼辦,畢竟我是楚國人,當然會為着楚國着想啊!唉,腐敗的君王,奸臣,楚國就要毀在他們的手裏了。”

説完,屈原便抱着一塊大石頭跳進江水裏自盡了。小鳥連忙飛到村子中告訴大家。 漁民和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了這個消息,趕緊划着小船去救屈原。不一會兒工夫,好些小船爭先恐後地來了。可是水如碧玉,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吶?他們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到了兒也沒把屈原找着。

漁民很悲傷,他們對着江面上祭祀了一會兒,把竹筒子裏的米飯撒在水裏。為什麼呢?因為怕江裏的魚兒們吃掉屈原的屍體,就給他們吃了米飯。由於魚兒每一次都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所以汨羅江的魚兒長得又肥又壯、魚肉鮮美。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老百姓們都會想起這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了,又划着船,用竹筒子盛上米飯撒到水裏去祭祀他。

到後來,人們把盛着米飯的竹筒子改成粽子,劃小船改為賽龍船,把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也叫端陽節。

屈原簡介 篇二

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原姓羋(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裏(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願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於秦國。楚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羅江自殺。 現在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

“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入漵浦餘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間,屈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後,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於“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當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也是因此而來的。

今人對屈原的評價 篇三

近代學者梁啟超首推屈原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羣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聞一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中國文學史》評價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學》評價屈原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把它與古老的“詩三百篇”相比較,並對於它的特點與貢獻做了這樣的評論:“較之於《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説、屠夫呂望、商販甯戚的歷史事蹟為例,説明了不拘身分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及其勢力的尖鋭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讓楚國成為最強大的國家。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和大臣們的叛國,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鬥爭精神;同時也表體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於祖國的決心。

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箇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捨也”;他明知自己面臨着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半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離騷》寫他向重華陳辭之後御風而行,他先叩天宮,帝閽閉門不納;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裏;他去向宓妃求愛,宓妃卻對他無禮;他欲求簡狄和二姚,又苦於沒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這種上天入地的幻想與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現實中對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問》等還採用大量神話和歷史傳説為素材,其想象之大膽、豐富 ,古今罕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徵詩人的品德修養 。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採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於鄉土氣息;其方言土語大都經過提煉,辭藻華美,傳神狀貌,極富於表現力。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着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 。“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6]何其芳:《詩經》中也有許多優秀動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這樣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在他的作品裏打上了異常鮮明的個性烙印的,卻還沒有。 郭沫若:歷史劇《屈原》。《屈原》創作於1942年1月。寫屈原一生的悲劇故事,愛國力量與妥協投降派的鬥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寇加緊對中國的侵略,集中主力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蔣介石則加緊大搞分裂,與1941年1月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同時,在國統區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抗日進步人士。整個國統區成了令人窒息的鐵罐頭。

面對黑暗如漆的現實,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着憤怒。郭沫若便以歷史劇為投槍,借古喻今,創作了歷史劇《屈原》,有意識地“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時代裏”。並説:“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的時代。”

屈原是戰國時代偉大的詩人和政治家。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忘我的鬥爭精神是他的性格特點。他熱愛祖國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國能強盛起來,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 “然其主昏庸,竟至齎恨滅性(性命)。”(見《載敬堂集》) 二千三百多年後的詩人陳志歲,對此無比感歎,其《屈原》詩曰:“浩氣幹霄漢,沉湘忠侫分。才堪佐明主,無計事昏君。”(摘自《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

屈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的形象。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義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他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撓的鬥爭意志,壯懷激烈的氣節和風骨,融注着我們民族偉大而悠久的歷史精神,顯示了民族的無窮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強烈的愛憎和戰鬥的革命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