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蠶桑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91W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蠶桑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蠶桑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輔處鄉2019年起步發展蠶桑產業,是全縣蠶桑基地鄉鎮之一。蠶桑產業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輔處鄉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得到了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政策支持力度大。就目前發展情況看,輔處鄉蠶桑產業體量小,起步時間短,在蠶桑產業發展的新常態下, 如何取得更為明顯的經濟效益,實現農民的脱貧致富是輔處蠶桑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輔處鄉發展蠶桑產業的優勢基本情況簡介

輔處彝族苗族鄉位於赫章縣西部,距赫章縣城78公里,離威寧縣城44公里,位於東經104度19分02秒、北緯27度08分51秒處。全鄉總面積83.16平方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温15-18℃之間,立體氣候明顯。年均降雨量1100mm,無霜期 230天,最低海拔1300米,最高海拔2300米,鄉內山高坡陡,植被覆蓋較好,以山地地貌為主,為典型的山區,山地佔總土地面積的90%以上,由於山地較多部分區域水土流失隱患嚴重。鄉內氣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熱同步,晝夜温差大。由於桑樹生長期長,光合產物積累豐富,桑葉產量高、質量優,是蠶生長髮育優質的營養供給地。鄉內無工礦企業,沒有環境污染,無極端悶熱、陰冷等惡劣氣候,利於栽桑養蠶。通過今年種桑試養蠶,蠶繭質量好,蠶繭粒繭絲長平均在1080m左右,解舒率高達75%以上。目前茶花村已建成蠶桑產業核心區1個,建立了幸福村專業示範村1個,形成茶花村、幸福村蠶桑產業示範點。 鄉黨委、政府根據農業產業發展要求和鄉情實際,適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確立了以蠶桑為重點的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出台了《輔處彝族苗族鄉關於進一步提升蠶桑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支持蠶桑產業發展。引進了威寧高原蠶桑種植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全鄉種桑、養蠶技術指導。按照“公司+基地+農户”的運作模式,基本形成了“種桑、養蠶、收繭”產銷一條龍,農貿一體化的產業生產格局。2019年,通過招商引資和集中項目資金及土地資源優勢,在幸福、茶花和開嘎三個村打造集生產示範、養殖於一體的農業蠶桑種植基地,共發展種植面積達1300畝。

二、輔處蠶桑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一)蠶桑產業基地建設資源利用不足。全鄉蠶桑產業集中在白泥河沿線3個村,發展參差不齊,蠶桑產業資源部份集中,一份分散,發展乏力,蠶桑户均種植規模較小,由於是當年種植產量低,與務工相比效益不好,且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導致大量桑樹園中的桑葉閒置浪費,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目前蠶桑產業主要體現在農民單一的栽桑上,農户養蠶還未啟步,缺乏成功的“桑蠶養殖”模式。

(二)技術人才支撐力度不足,無蠶桑科技指導人員。技術人才指導養殖形勢嚴峻。現在生產一線中沒有懂蠶桑的技術人員,對蠶桑生產發展的新形勢缺乏足夠的瞭解和更新學習,養殖技術滯後現象十分明顯,其主要原因:一是由於是新興產業,農民對種桑養蠶不瞭解,從而導致建桑園後出現只種不管的情況。二是對蠶桑技術的推廣應用較差。

(三) 龍頭企業產品較為單一。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缺少龍頭企業加入和帶動,對蠶桑產業的穩固發展影響大,還缺乏更詳細的統籌規劃和龍頭公司的帶動。

(四)投入渠道單一,產業發展後勁不足。對蠶桑產業項目支撐少,鄉財政財力又十分薄弱,致使對產業的投入十分有限。作為依靠市場經營發展的養蠶農户收入不會很高,且各户現在種規模較小,農户自身無力也無意對蠶桑生產給予較大投入,嚴重製約了蠶桑產業的發展。運行也不夠規範,政府相關扶持政策沒有系統化,對產業資源的凝聚作用還沒有真正凸顯出來。

三、輔處蠶桑產業發展的發展對策

(一)政府積極引導,統籌協調。集中資源優勢全力建設優質蠶繭生產基地以實現桑園規模化、養蠶標準化、蠶繭優質化、經營產業化,資源多元化為工作目標。建議:一是應成立由鄉黨委、鄉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聯繫領導任副組長的蠶桑產業化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專門負責抓蠶桑產業發展。二是要加大工作力度,切實加強蠶桑產業建設的組織領導,各村基地也要實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把手”負責制,並明確專人負責此項工作,確保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三是對蠶桑生產重點村、基地村制定目標管理責任制和考核獎懲責任制,將具體任務分解細化,嚴格考核,嚴格獎懲,調動廣大幹部職工共同抓蠶桑產業的積極性。同時依託威寧高原蠶桑種植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具體抓建產業各項工作,重點開展蠶桑實用科學技術的引進與應用推廣,加大對桑農的種植養殖培訓力度,讓桑農懂技術,加大蠶桑資源綜合利用創新力度,形成蠶桑產業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對貢獻突出的技術人員、種養大户、合作社實行獎勵。全鄉現有栽桑量96萬株,按照科學規劃、整體佈局、規模發展、集約經營的生產理念,新栽桑按照集中成片的原則,以示範村、示範組、示範户為重點逐步向專業化方向轉變,現有桑樹資源通過租賃承包、有償轉讓和土地流轉等多種方式,促使桑樹資源向大户集中,鞏固、擴大產業發展的基礎,實現基地由零星分散向規模化轉變。加大對養殖農户的技術培訓和扶持力度,提高農民養蠶積極性,全面推廣多批次滾動養蠶,實現適度規模經營。重抓3個產業村、鼓勵大户養殖,在每個村建基地,要按照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模式,集中成片建設標準化桑園,打造好已建園的茶花村、幸福村、開嘎村基地,示範帶動新建其它村發展種植養殖。到2021年,力爭實現全鄉種植桑樹達到5000畝以上,養蠶4000張,產繭達到60噸以上的目標。四是積極推動蠶桑生產基地的蠶桑科技示範建設,重點從“栽桑養蠶、林下養雞、桑園套種、桑枝培菌”的循環經濟模式發展,實現桑園綜合經濟效益最大化,還要結合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健全產業化服務體系。五是建立鄉蠶桑病蟲害防控中心站(農業服務中心)及村病蟲害監測和防控指導點認真做好病蟲害防控工作。六是要建立公司蠶業產品質量檢測中心並建立蠶桑產業發展風險儲備基金,實行蠶繭定單,確立收購保護價政策,確保產業穩步發展。

(二)積極培育市場經濟新型主體,強化在蠶桑產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強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理順蠶繭收購體制,推動企業的技改。依託農民經集體經濟合作社建立蠶桑生產技術服務體系是適合現行的發展模式,充分利用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為變股東”的政策,實現利益同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按照“農户入社、社員入股、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的原則,推動蠶業規範運行。結合鄉級蠶桑產業服務機構和人員的實際情況,建議積極推動村級合作社與鄉農業服務中心融合與統一發展,依託合作社建立標準化的公益性農業(蠶業)服務機構,推動基地村建立蠶桑產品質量檢測機構,蠶繭質量檢測,完善蠶繭生產和收購的服務網絡。促進蠶業家庭經營適度規模發展,千方百計做好桑樹資源流轉,讓零星分散、閒置浪費資源逐漸向大户聚集,重點培育把蠶桑產業作為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來源的專業户和重點户,實現由家庭副業向主業轉變,種植桑樹的村要依託威寧高原蠶桑種植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推動蠶桑家庭農場規範發展。

(三)以提高蠶桑綜合經濟效益為中心,強化科技支撐適度發展桑園間作,立體化開發。按照“以短養長,長短結合,高矮結合”的立體農業發展思路,示範推廣桑園立體開發。綜合利用桑園土地,冬春在桑園林下套種洋芋,夏秋在桑園林下種植蔬菜,一年套種兩季辦法提高了桑園綜合效益。調整養蠶佈局,科學化養蠶。以提高養蠶單張產繭量為核心,以農民合作社為載體,大力推行小蠶共育和全面實行蠶病統防統消,確保農户全面養上優質小蠶。統一配發蠶藥、統一用藥標準、統一消毒時間,力爭按張種量有償配給蠶農石灰粉等蠶需物資,強化“三消防病”(蠶前徹底消,蠶期經常消,蠶後立即消)措施,同時大力推廣省力化蠶台(蠶架)養蠶和紙板方格技術。在養蠶佈局上,建議適當延遲春蠶出庫時間, 適度加大夏秋蠶比重。在桑樹品種上,建議選擇抗病能力較強、葉質不易老化、萌芽較早的品種(農桑14號)。

(四)充分發揮桑樹的飼料和生態等綜合價值,推動蠶桑產業發展與脱貧致富緊密結合,共同發展對已建落後桑園進行全面良桑化改造,提高現有桑園產能。推動實施生態葉用桑園建設項目,既要發揮桑樹在栽桑養蠶中的經濟帶動作用,又要結合當地實際,充分發揮桑樹的生態保護和養護作用,穩固蠶桑產業基礎。推動蠶桑資源綜合利用,主要方向是桑枝食用菌生產;結合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積極推動桑枝食用菌的生產,既合理消化廢棄桑枝,又擴大食用菌生產規模。積極探索實踐桑枝、桑葉、蠶沙等資源綜合利用,逐步實現產品結構由單一蠶繭向多元化產品轉變,提升蠶桑產業綜合效益和抵禦市場風險能力。結合輔處鄉飼養山羊的傳統,積極探索養蠶結束後剩餘桑葉飼養山羊。依託輔處距離威寧縣城較近的優勢積極發展城市近郊休閒觀光蠶桑產業適度發展果桑穩固蠶桑產業基礎。推動“飲桑椹酒、吃桑枝菌、品桑園雞”等一條龍的旅遊活動,打造特色旅遊品牌,助力輔處蠶桑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