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面積和麪積單位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01W

面積和麪積單位教案精品多篇

面積和麪積單位 篇一

面積和麪積單位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國小數學第五冊第119頁至120頁的內容,完成練習二十八的第1至3題。                       教學目的:知識目標1.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2.     初步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小的表象。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2.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德育目標1.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中團結互助的精神。                     2.使學生懂得數學是在實際中學,在實際中應用的思想理念。教學重點:1.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          2.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小的表象 。                                                       教學難點:1.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2.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小的表象 。  教學用具:電腦一台,多媒體投影儀,1平方釐米小正方形若干個、1平方分米、1平方米正方形各一個,長方形紙片3張。教學方法:1.創設情境教學法、愉快教學法、指導學生自學的教學方法。 2.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觀察法、比較法。教學構思: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2.動手操作、探究新知。(1)通過摸、説、比、看,理解面積。           (2)通過小遊戲比較面積的大小。           (3)通過動手操作,探究面積單位。            (4)通過小組合作練習測量面積。             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4.拓展延伸,擴展思維。           5.交流心得,昇華課堂。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物體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     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 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米具體安排:(如下)教學步驟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探討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教師活動結合實際生活創設情境 教師出示照片,問:漂亮嗎?既然漂亮就要好好珍藏 如果給它做一個像框,所用木條的長度,是指長方形照片的什麼?用什麼單位來表示? 如果壓上玻璃,玻璃的大小是指長方形照片的什麼?還能用長度單位嗎?引入新知,一起探究有關面的新知識。板書:面積和麪積單位 1.      感知物體表面的大小。1).摸一摸。我們周圍有很多面,請同學們自己找出一個面,摸一摸,你感覺它的面怎樣?(2)老師這兒也有幾個面,誰願意到前面來摸一摸?你有什麼感受?小結:象文具盒的蓋面、數學課本的封面、課桌的桌面都叫做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表面。3).比一比。請同學們把文具盒的蓋面與數學課本的封面,課桌桌面相比較,你有什麼發現?小結:物體表面有大小。板書:大小4).師生小結: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2.認識平面圖形及平面圖形的大小。1).引入。師:如果我們把課桌桌面和書本封面的形狀畫下來會是什麼樣的圖形呢?學生活動學生在配有鮮明畫面的生活實例中,喚起思考的意識,激起學習的慾望。生:漂亮。 思考:周長       長度單位  生:不能用長度單位。 期待新知的學習。   讓學生動手摸物體的表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與認知。1).動手摸各種物體的面。並親身體會物體的面。 2).動口説自己的感受。感覺:物體的表面平或彎曲。     3).比較文具盒的蓋面與數學課本的封面,課桌桌面的大小,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4).同桌交流: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1).結合老師的問題,緊接上部分知識,很快會在腦子中閃現出:把它們的形狀畫下來是長方形。教學步驟            2.探討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3概括面積的含義。            4.遊戲。教師活動 2)屏幕出示:   師:我們還學過哪些圖形?接着出示: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師:這些都是平面圖形。我們上學期還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是由四條線段怎樣形成的圖形?圍成的平面圖形也有大小。 3)師生小結: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3.面積的含義。1).剛才我們學習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什麼?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什麼?2).那麼,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他們的――?3).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表揚和鼓勵!規範數學術語。並完整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面積。 4.小遊戲 》比眼力》屏幕出示:1).兩個大小一樣,位置不同的長方形。 .讓學生看一看哪個面積大;.再讓學生想辦法驗證;.教師用多媒體演示完全重合,兩個圖形的面積一樣大。2).練習十八的`第1題的兩個圖形。.讓學生先看,猜測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學生活動2).認真觀察屏幕。 隨着老師的講解,説出依次出現的圖形是:正方形,平行四邊形、角。 生: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 3)觀察平面圖形也有大小 4).同桌互相交流: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1)生在問題情境中回想,做出回答: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2).面積。  3).很有成就感的和老師一起交流面積的含義   學生看着屏幕疑惑,猜測: 有的會説左邊的大。有的會説右邊的大。  學生可能説讓它們放在一起。  説對的學生會很開心。  觀察,猜測。教學步驟                  5.進一步認識面積單位                   教師活動 .請同學們從學具盒裏找出這兩個圖形,自己動手比一比。.不能完全重合,怎麼辦呢?.比一比誰最聰明,能找出一個比較它們面積大小的好方法。學具盒裏就有這樣的工具。四人小組合作商討。 .指名説自己的方法。 1認識1平方釐米A..a.看一看是什麼形狀。b..量一量它的邊長。c..小結1平方釐米的含義。B.動手擺一擺,量面積。a.説説你是怎麼擺的?b.還有沒有不同的擺法? 屏幕演示,簡單的擺法。c.屏幕出示:只用一個1平方釐米正方形,怎麼量呢? 教師用課件演示方法! 2.認識1平方分米。師:用1平方釐米量數學課本的封面面積,你感覺怎麼樣?你認為用哪個量比較合適?從學具盒,學具袋裏找找看。你認為它的面積是多少怎麼驗證呢?A.量一量 自己動手測量,得出結論。B.説一説誰能説一説,1平方分米有多大?師生小結教師板書: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C.你能舉出幾個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例子嗎? 學生活動 動手操作,無法重合。  小組合作,尋找比較它們面積大小的方法。 彙報交流自己的想法。  觀察形狀。動手測量。説1平方釐米的含義。動手操作口頭説擺法,提高口語表達。.説不同的擺法。  動腦筋思考, 學生仔細觀察屏幕。   太小了。 找1平方分米正方形。  猜測是1平方分米。因為它的邊長是1分米。 拿尺子測量它的邊長。 説1平方分米的含義   組內交流1平方分米的含義。 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思考,回答自己舉出的例子。   教學目標             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交流學習心得體會   拓展延伸擴展新知   教師活動D.同桌合作測量數學課本封面的面積。 3.認識1平方米A.     引入,用1平方分米量教地面面積你認為怎樣?用哪個單位比較合適?B.自己小組內合作商議,學習1平方米。先在組內交流,再全班彙報。指明測量黑板的面積。C.回憶:三個面積單位。 1.圍一圍:在釘子板上圍出面積是12平方釐米的圖形。2.      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圖形。(1)面積是8平方釐米的長方形。(2)面積是16平方釐米的方形和正方形。 1.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先在組內交流) 2.除了知識方面的收穫,你還有哪些收穫? 3.另外,你還有哪些感受和體會? 屏幕出示:思考題:藍貓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測量自己的小房間的地面,請你幫它算一算房間地面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出示:實際情況縮小圖) 謝謝!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學生活動合作測量數學課本封面面積。大約是3平方分米。   生:用平方米! 組內商議學習、交流。 彙報,1平方米的含義。 用手勢表示面積單位。  動手操作。  動手操作,展示不同的擺法。    生:認識了面積、面積單位…..生:邊長是1釐米的……生:邊長是1分米的… 説一説學習方法,技能等。 説一説學習的感觸。(輕鬆,快樂……)   思考、商議、計算。

數學教案:《面積單位》 篇二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教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51~52。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認識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並知道它們實際的大小。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經歷用不同的單位測量同一平面等活動,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積單位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

體會到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在探究活動中感受數學的實用價值,獲得成就感。

重點難點

重點:結合具體的測量活動,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難點:認識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紙片各一個,每兩人一把剪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組織抽紙塗色比賽:教師為學生準備大小各異、形狀不同的紙放在信封中,當學生代表抽出紙片並髙高舉起示意時,學生們的反應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紙片的一方感情激憤認為這樣不公平,而抽到小紙片的一方則興高采烈。

為什麼不公平?(引導學生説出紙的面積的大小不同)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遊戲讓學生初步感受什麼是面積,並對面積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認識面積單位。

1.計算課本的面積。

師:剛才大家認為不公平,是因為面積的大小不一樣。現在同學們看我們的數學課本,它們的大小應該一樣吧?

生:一樣。

師:現在我們用畫方格的辦法,看看課本的面積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課本面積。

師:説説你們畫的課本有多少個方格?

生1:12個。

生2:14個。

師:為什麼畫出的格數不一樣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樣。

師:要是我們規定的方格大小一樣,是不是大家畫出的格數就一樣了呢?

生:那樣就會一樣。

師:看來,為了計算面積的大小,需要我們統一面積單位。

2.認識面積單位。

認識1平方釐米。

師:大家能畫出一個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嗎?

數學教案:《面積單位》 篇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平方公里),通過實際測量和觀察,知道1公頃有多大.

2.使學生掌握土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和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着密切的聯繫.

教學重點

知道1公頃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土地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到目前為止,你都認識了哪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像這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等都是公制面積單位,是計量面積時使用的.在計算土地面積時要使用土地面積單位 (板書課題:土地面積單位)常用的單位有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演示課件“土地面積單位”】

二、新授.

1.認識1公頃.

(1)將學生帶到操場,畫一個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引導學生觀察、計算正方形的面積.

(2)教師指出:100個這樣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叫做1公頃.為學生介紹學校操場、教學樓的佔地面積.

(3)把學生帶回教室,思考討論: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是多少?(1公頃=10000平方米)

2.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學生試算.

一個長方形果園,長250米,寬120米.這個果園有多少公頃?

(2)彙報展示,全班訂正.【繼續演示課件“土地面積單位”】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頃

答:這個果園有3公頃.

(3)測量土地時,一般用米作長度單位來測量.算出面積是多少平方米以後,再換算成公頃.

3.認識平方千米.

(1)我們都知道我們偉大的祖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方公里也就是平方千米,是比公頃還要大的土地面積單位.

(2)大家想一下,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3)誰能計算一下平方千米和公頃之間的進率是多少?【繼續演示課件“土地面積單位”】

三、鞏固練習.

1.2公頃=(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頃

2平方千米=( )公頃

4000公頃=( )平方千米

2.(1)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面積約40公頃,約合( )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佔地面積是720000平方米,合( )公頃.

3.一塊邊長是400米的正方形麥地,有多少公頃?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了些什麼新的收穫?

五、課後作業.

1.(1)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面積約40公頃,約合()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佔地面積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頃.

2.一個飛機場新建一條跑道,長2500米,寬80米.佔地多少公頃?

3.一塊正方形的果園,周長是2400米.這個果園有多少公頃?

4.農民給水稻施化肥.每公頃施225千克.在一片長200米,寬150米的長方形稻田裏,應施化肥多少千克?

板書設計

土地面積單位

例1.一個長方形果園,長250米,寬120米.這個果園有多少公頃?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頃

答:這個果園有3公頃.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頃

面積和麪積單位教案 篇四

一、説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説前測:

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麼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學生的前測結果統計表明:

關於面積,87%的學生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説;15%的學生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説不清楚。

關於面積單位,69%的學生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説;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説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説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面積教學課件 篇五

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

1.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學具:兩生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正三角形紙片若干,平方釐米、平方分米的學具。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麼不同?

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 (長度)大小又指的什麼?(尺子的面)

(2) 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麼感覺?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面積和麪積單位》教學課件 篇六

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

1、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麼不同?

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長度)大小又指的什麼?(尺子的面)

(2)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從兩根尺子的比較中,引發學生已有的舊知“長度”和相關“物體表面”的經驗,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觀察比較中,學生也初步感知了“長度與面”的區別,為下節學習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的比較埋下伏筆。]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麼感覺?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4、運用“面積”説一説: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説?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1、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

2、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

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説説什麼是面積?

小結: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