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2W

前言: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共含7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

第1篇: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一、説教材

本課內容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

《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能為學習面積的計算打好基礎,更是為國小階段幾何教學做好鋪墊。

教學目標:

(1)通過摸一摸、比一比、説一説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形成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二、説教法、學法

活動教學法: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為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循着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教學中,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四、説教學程序

(一)遊戲引入,初步感知

《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第一個環節,先設計一個填色比賽:將全班分成兩組,第一組塗這張大紙,第二組塗這張小紙,在規定時間裏,哪組最先完成,就能取得勝利。遊戲結束後,第一組的同學一定會懷疑這個遊戲的公平性。

師問:為什麼?

學生説明原因:因為兩組比賽用的紙張大小不一樣,誰要塗的紙面越小,誰在遊戲中就越容易取得勝利。

這一環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學生相關“物體表面”的經驗也呼之欲出,自然體驗由具體到抽象,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學生在觀察比較中,也初步感知了面的大小,為下面學習面積的概念做好了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古人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第二個環節,學生只有親自動手感知,才能加深對“面積”這一概念的理解,並能在以後的學習中靈活運用。

(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書本、課桌等等,讓學生指出它們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讓學生説説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時,都有些什麼感覺?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通過以上幾個環節讓學生感受到了表面,並得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運用“面積”一詞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説?

2.通過封閉圖形進一步認識面積。

數學方法就是數學的行為。在教學封閉圖形認識面積時,課件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或小組討論找到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然後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等數學方法,最後通過課件的演示,使學生認識到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課件出示了一個不封閉的圖形。師問:如果要給它塗色,會出現什麼情況?這個圖形的大小我們能確定嗎?學生

通過仔細觀察課件,便能發現,不封閉圖形的大小是不能確定的,進而明確“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小結:引導學生將面積的兩個方面概括起來,得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讓學生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學生在比較中產生了分歧,有些同學認為第一個圖形面積大,有些學生認為第二個圖形面積大,還有些同學想到把這兩個圖形疊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但是結果發現都無法很準確地比較出來。師問:那用什麼方法可以準確比較出兩者的大小?為什麼?

引導學生藉助幾種測量工具(出示學具袋)。學生動手操作。操作過程中,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

學生會發現: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因此,歸納得出: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用正方形測量面積最合適。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對於學生“聽過了會忘記,看過了能記住,做過了就理解。”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

(1)説一説: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展示彙報結果。

(2)拿一拿:讓學生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並檢查學生拿出的是否正確。

(3)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4)試一試:這張1平方米的紙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充分得感知到了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繫,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情況,課件出示課本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後,出示小資料:有關各國首都人均綠地面積表。

師問:有什麼感想?由此想到了什麼?

練習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説中進一步鞏固對面積和麪積單位的認識,並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麼?

全課小結時我採用總結式,並將總結的任務拋給學生,讓學生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並能在他們的理解上加以延伸。

五、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

或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封閉圖形

常用的面積單位:

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板書與講解同步進行,層次分明。通過板書能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動性,加速概念的形成。面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板書力求簡潔明瞭,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第2篇: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

下面由本站的作者為你提供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的寫法

我説的課題是《面積和麪積單位》。下面我將從教材、前測、教學目標等環節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説前測:

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麼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學生的前測結果統計表明:

關於面積,87%的學生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説;15%的學生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説不清楚。

關於面積單位,69%的學生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説;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説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説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五、説教法和學法

我選擇的基本教法、學法有:

活動教學法: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為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循着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教學中,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六、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麼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

長度)大小又指的什麼?(尺子的面)

3、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這一環節中,學生已有的舊知“長度”和相關“物體表面”的經驗呼之欲出,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觀察比較中,學生也初步感知了“長度與面”的區別,為下節學習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的比較埋下伏筆。』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麼感覺?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運用“面積”一詞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説?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1)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

(2)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

(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數學方法就是數學的行為。比較中,我會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割補等數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是它們的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簡單説説什麼是面積?小結: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麼?説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麼?學生經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激發認知衝突,怎麼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後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b、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學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必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麼辦?在這裏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寬,再擺出長,計算幾個幾。

(5)彙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

(6)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我國着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曾説過:“要善於退、足夠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竅。”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第73、74頁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

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聽過了會忘記,看過了能記住,做過了就理解。”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進而在彙報、拿、畫、找、試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繫,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1、第74頁“做一做”第1題。

2、第76頁第2題。説一説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麼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説説你是怎麼想的?

4、小資料:有關各國首都人均綠地面積表。説一説,你有什麼感想?由此想到了什麼?

『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説中進一步鞏固對面積和麪積單位的認識,並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麼?

『面積和麪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時我採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並加以延伸。』

第3篇: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

希望這篇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範文能對你的學習與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一、説教材。

本節內容在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1課時。“面積和麪積單位”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提供了思維基礎。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來展開的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米、形成正確的表象,並會應用這些常用的面積單位。

2、情感目標:

通過自主學習獲得成功體驗,感受數學的價值。

3、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估測能力。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表象。

2、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説教法、學法。

1、活動教學法:

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為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設生活情景,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行着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2、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

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識的起點。教學中要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直觀經驗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兩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麼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長度)大小指的什麼?(尺子的面)

3、引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來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

(二)探索麪積的含義。

1、認識物體的面積。

(1)觀察身邊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紅旗、桌椅、書本等,讓學生指出他們的表面在哪?

(2)讓學生比較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便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板書)

2、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1)課件出示各種規則及不規則封閉圖形,讓學生説出什麼是封閉圖形。

(2)比較封閉圖形的大小。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等數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

3、歸納面積的概念:

通過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和封閉圖形大小的認識,讓學生自己歸納出面積的概念。

(三)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麼?學生經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激發認識衝突,怎麼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①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後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②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學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比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麼辦?在這裏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①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②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寬,再擺出長,計算幾個幾。

(5)彙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

(6)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第73、74頁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設計意圖:面積單位的指定不需要學生的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進而在彙報、拿、畫、找、試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繫,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四)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1、第74頁“做一做”第1題。

2、第76頁第2題。説一説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麼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説説你是怎麼想的?

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説中進一步鞏固面積和麪積單位的認識,並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五)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麼?

設計意圖:面積和麪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時,我採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並加以延伸。

六、説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物體表面

封閉圖形

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積的概念和常見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這樣板書不僅突出教學重點,更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第4篇: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

網友原創投稿分享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範文,希望你能喜歡!

一、教材分析:

面積和麪積單位這一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教材(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70-76頁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掌握了計算它們周長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面積的意義,形成對幾個面積單位的初步感知。運用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體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感悟新知,靈活運用。學好這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提供思維基礎。教材中從學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過現實生活來體驗面積的含義並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來形成對幾個面積單位的初步感知,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每個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正處在於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他們具體形象思維也正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我以學生自己已有的空間知覺為基礎,在教學中安排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這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真正落實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目標。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定: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悦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培養能夠使用適當的參照物比較圖形面積的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增強動手操作、歸納與進行合理選擇的能力。並學會根據物體的大小合理選擇測量單位,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3)情感與態度目標: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樂學”,在實踐操作中感知與體驗面的大小,讓學生積累學習感情,享受在求知過程中的成功體驗。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

難點:初步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學生認識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説教法

根據本堂課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學具,以多媒體課件,注意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於表象的形成。

( 2)比較法。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五、説學法:

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既重探究的過程又重學得的結果,湛透基本的數學思想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薰陶。

空間觀念是一個人對周圍環境和實物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的表象。對國小生來説,受到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及生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讓學生經歷感知再到表象最後到形成概念應用的過程。因此有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學習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讓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六、説教學流程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於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激發學

生學習興趣,儘可能把實踐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學一開始,我出示兩幅面積差別較大的沒塗色的畫,比一比,誰最先塗完,讓學生進行選擇。

(通過創設現實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學內容,把學生帶進有趣的數學學習之中,學生在選擇的過程中可直觀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小之分。這樣設計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探究新知做好鋪墊。)

(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積意義

(1)學生通過自己找、摸,感受什麼是物體的表面。教師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同時板書)

(2)剛才大家摸的都是什麼圖形呢?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圖形呢?

課件出示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共有的特點:{首尾相連,它們都是封閉圖形,再讓學生比較圖中長方形和圓形的大小,}質疑:這些封閉圖形也有大小,這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同時板書)

(3)先由學生自己小結面積的定義,教師再作補充,師生共同得出面積的定義,指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這裏把板書補充充完整。

(面積概念的建立學生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因此在教學面積的第一層含義時,我讓學生摸一摸,找一找,充分感覺到“面”的存在,並發現物體表面是有大小的。再來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比較出封閉圖形的大小,使學生充分體會“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這一概念的具體含義。)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較面積大小,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

為了讓學生理解引入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

(1)提問:如何比較黑板的表面和課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觀察法)

(2)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和練習本封面的面積誰大誰小?你是怎麼知道的?(用重疊法)

(3)比較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拼擺的方法)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是怎樣進行拼擺的,指出要用統一的圖形為標準來拼擺。

(從觀察、重疊的直接比較法到通過擺圖形的間接比較法,學生自主選擇學具和測量方法,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通過投影展示、小組交流、學生互評從而得出“方格大小不一樣,不能比較”、“只有面積單位統一才可以比較出兩個長方形面積大小”。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認知衝突,這樣就使統一面積單位成為學生思維的需要。)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畫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釐米。(並板書)

(2)再引導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有物體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學生舉例)

(3)應用:先估計一張正方形的紙有多大,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測量到底它的面積有多大?

(4) 請大家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量桌子的大小,學生認為不合適,教師順勢指出我們要用比1平方釐米大的面積單位來量,引出平方分米。並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板書:平方分米)

(5)如果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整個會場的大小,合適嗎?引出平方米,用實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學生先估計黑板表面的面積,教師進行測量。(板書:平方米)

(三個面積單位,我將平方釐米作為教學重點,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把圖象、聲音、文字等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結合學具,引導學生量一量1平方釐米正方形的邊長,摸一摸1平方釐米正方形的大小,閉眼想一想1平方釐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積與它相近的物體,先估一估再測一測一張綠色長方形的面積有多大。整個過程,有觀察、有想象、有聯繫實際、有動手操作、有實際運用,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概念的形成過程。教學平方分米、平方米時,則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猜一猜,想一想,在找、看、估等輕鬆的活動中,建立正確的面積單位表象。)

(四)區別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

1.投影出示例題。

比較1釐米和1平方釐米的圖形,有什麼不同?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並説出1釐米和1平方釐米圖形的不同點。

2.移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藍紙,並出示1分米長的紙條,讓學生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麼不同。在1平方米白紙的下面出示1米長的紙條,讓學生比較1米和1平方米有什麼不同?

3.小結:1釐米、1分米、1米都是長度單位,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是不同的計量單位。

[通過直觀比較,揭示了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的本質區別。]

5.做一做。

根據下面的測量要求,説出用長度單位還是用面積單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課桌面的寬______________

教室門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區別周長和麪積。

1.提問:周長與面積有什麼不同?使用的單位呢?

2.小結:周長是指圖形一週的長短,面積是指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周長可以拉成一條線,面積卻不可以。我們可以説:“周長一條線,面積一整片。”

[這兩句話便於學生區別和記憶。]}

(四)、反饋練習,深化認識

為了使學生區分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會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計量單位,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1.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圖形。

{(1)面積是8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2)面積是16平方釐米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2.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單位名稱。

數學課本長20__________;

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____________;

鉛筆盒長19____________;

一所學校的面積是500__________;

課桌高70______________;

小紅的身長是125______________。

3.下圖的正方形分成甲、乙兩部分,下列哪句話是對的?

{(1)甲的面積比乙的面積大。

(2)甲和乙的面積相等。

(3)甲的周長比乙的周長短。

(4)甲和乙的周長相等。}

[這組判斷題,有助於學生比較和區別周長的面積的不同含義,建立清晰的概念。]

(鞏固練習部分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階段。通過想一想、説一説、議一議,讓學生創造性的運用所學知識展開想象,達到活躍思維、發展個性,使信息反饋的創造性和深刻性達到新的境界。)

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七、教學建議:

1、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

2、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3、讓學生探究,主動獲取結論。

4、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

第5篇: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

本站提供的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範文,都是經過我們會員精心挑選整理的。

各位評老師:

大家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第7冊134頁136頁《面積和麪積單位》,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近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教材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的含義,在認識面積的意義後,接着學習面積的單位,使平面圖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標準,這樣就減少了認識上、理解上的難度。基於對教材的以上認識,按照大綱的要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並知道他們實際的大小。

2、能力目標:初步學會用面積單位測量圖形的面積。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面積概念及常用的面積單位形成的過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激趣導入新課。讓學生説説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體,和你家的房子比較一下誰大一些?並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教師板書:面積。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二)探索麪積的概念

這一環節分兩步來完成

第一步認識面積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説,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引導學生抽象出面積的概念。

第二步,比較面積的大小,引出面積的單位首先讓學生知道正確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教師先出示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學生用觀察法比較,會有三種答案,用疊起來的方法比較(試一試),還是不能確定大小,教師根據學生的兩次信息反饋,鼓勵同學們大膽創新,有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再演示,在兩個圖形上分別畫上同樣大的小方格,通過數小方格的數量,學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積就大.在學生已經知道用數格法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前提下,運用遊戲的方法來比較同樣一個圖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從而產生了矛盾,達到了學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確地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接着教師巧妙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測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什麼單位?告訴學生今天先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積單位還有別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個面積單位。以上環節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在師生共同提出問題、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一直處在積極探索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三)認識面積單位;

這個環節分三步來完成:第一步讓學生自學課本並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示。第二步是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的教學以教為主;具體環節如下:找,從自己備的學具中找出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釐米並把它印到腦子裏.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大約是1平方釐米。畫,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為主;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為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了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第三步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為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四)鞏固練習

主要設有填空題判斷題和操作題。目的讓學生明白(1)正確運用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滲透長度和麪積的區別,為下節課做好鋪墊。並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課堂小結後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思考題,讓學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我們的操場,這個方法可行嗎?為後續學習埋下伏筆。總之,本課採用的教學方法從實際生活引入,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的信息反饋,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發展。

第6篇: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

有時候找一篇範文真的好難,本站可為你提供一站式文章服務,比如這篇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範文。

位評委、老師們

上午好!我説的課題是《面積和麪積單位》。下面我將從教材、前測、教學目標等環節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規範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佈置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局部。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同學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和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同學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只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協助同學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依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外表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和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説前測:

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同學知道些什麼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同學的前測結果統計標明:

關於面積,87%的同學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同學表示從未聽説;15%的同學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同學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同學表示説不清楚。

關於面積單位,69%的同學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同學表示從未聽説;10%的同學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同學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同學表示説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第7篇: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

精挑細選的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範文,但願能助快速寫好稿件。

【教學內容】:20xx年新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書第60—63面。

【教材分析】:面積和麪積單位”是在學生初步學習了長度、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的計算的基礎上編排的。是本單元知識展開的基礎。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突變和飛躍。教材的編寫,一方面是讓學生充分感知面積的含義,主動探索建立面積的表象,熟練應用面積單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是為本單元后面的而積計算作充分的知識鋪墊。

【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己經建立了長度、長度單位的概念。但是由“長度”概念到“面積”概念。由“長度單位”到“面積單位”知識跨度大,難度高,抽象性也比較強。根據國小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國小中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往往要藉助於形象的事物或親自參與活動作為認識的基礎)。本節課設計了直觀演示、動手操作、觀察比較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從學生己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讓學生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自身體驗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充分感知認識的基礎上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突出重點(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面積單位大小的表象),突破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並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觀念)。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理解面積的含義,在主動探究應用中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觀念。學習選用觀察、重疊、數面積單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理解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經歷在熟悉的事物中由初步感知到抽象概括出面積的意義。體驗知識建立形成的過程。

2. 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及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選擇學生身邊的可視可觸摸的物體,使學生的感性認識生動形象。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2.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表述參與數學活動。體驗自主、合作學習知識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重點:面積含義的理解和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的形成。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

【教具準備】:數學書;練習本;要比較面積大小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紙(綠色22.5c*9c,紅色13.5c*13.5c),拼擺測量用的正方形卡紙(白色4.5c*4.5c)、圓形卡紙(藍色直徑4.5c)、三角形卡紙(白色:底4.5c*高4.5c)若干;教學1平方釐米和1平方分米用的:紫色1c*1c,紫色10c*10c;學生2人小組合作用的練習紙(上面有與上吻合的長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圓形圖樣);1平方米的正方形花布一塊。

【學具準備】:數學書;練習本;水彩筆;尺子;4人用的大學俱袋裝有:要比較面積大小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紙(綠色22.5c*9c,紅色13.5c*13.5c),拼擺測量用的正方形卡紙(白色4.5c*4.5c)、圓形卡紙(藍色直徑4.5c)、三角形卡紙(白色:底4.5c*高4.5c)若干;每人用的國小俱袋裝有;紫色1c*1c,紫色10c*10c;2人小組合作用的練習紙(上面有與上吻合的長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圓形圖樣)。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同學們,今天鄔老師第一次來給大家上課,作為三年級的小主人,應該用熱烈的掌聲表示一下對我的歡迎吧!謝謝,大家的掌聲很響亮,你們個個都是好客的小主人。

二、合作探究,講授新課。

1. 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積的大小。

今天的學習就從大家鼓掌的小手開始。我們拍手的時候,兩隻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同學們,這是鄔老師的手掌面,請你像老師這樣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誰願意舉起你的手掌面和鄔老師的比一比?這麼多同學都願意呀!同學們看仔細,請問鄔老師的手掌面和剛才幾位同學的手掌面相比,哪個手掌面大,哪個手掌面小?(師至少點2名同學回答)同學們,你們都是這樣認為嗎?

現在請同學們拿出數學書,像老師這樣有序地摸一摸數學書封面,感受一下數學書封面的大小。請再像老師一樣摸一摸數學書的側面,感受一下數學書側面的大小。摸好了嗎?請再快速地摸一摸你練習本的封面,請問同學們,我們摸的3個面中,哪個面比哪個面大,哪個面比哪個面小?(師邊演示邊讓同學們摸,至少點2名同學回答)

現在請同學們用你亮晶晶的小眼睛觀察一下這塊黑板的表面,再看一看教室的地面,請問哪個面大,哪個面小?(師點名回答)

那課桌面與大屏幕面相比呢?(師點名回答)

2.揭示物體的面積概念。

師:剛才我們通過摸和看,比較了許多物體的表面,知道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就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師指着黑板表面)像這裏,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積,手掌面的大小是手掌面的面積,那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叫什麼?(點名説)你還能像這樣説説其它物體表面的面積嗎?(點名學生説)

師:老師帶來了一個臍橙,它的表面面積在哪呢?哪位同學願意上來摸給大家看?(點名學生上台摸)

師追問:什麼叫臍橙的表面面積?(點名説)

3.揭示封閉圖形的面積,區分面積和周長。

師: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是他們的面積,還有什麼有面積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點名説)同學們知道的圖形真多!

老師這收集了幾個平面圖形,你能看出這裏的長方形和心形相比,誰大誰小嗎?(學生回答)同不同意?

那三角形和圓相比,誰大誰小呢?(學生回答)

通過比較,原來這些周圍封閉的圖形也是有大小的。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這裏可以説,長方形的面積比心形的面積小,心形面積比長方形面積大。那三角形的面積比圓的面積呢?

前面我們知道物體表面的大小是它們的面積,我們又知道了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認識的面積。(師板書:面積)

那這些圖形的面積具體指哪裏呢?你能塗色表示他們的面積嗎?下面兩人小組合作,請拿出練習紙,兩人同時快速地塗色表示圖形的面積,看哪組同學塗得又對又快!

師巡視並收集每種圖形的塗色作品,全班講評。

師首先展示長方形和心形面積的塗色表示圖:我們來看看這組同學塗色表示的圖形面積,這組同學把這整個長方形和心形都塗上了顏色表示他們的面積,跟他們一樣塗色的請舉手!看看這組同學的,三角形和圓整個圖形也都塗上了顏色表示他們的面積?跟他們一樣塗色的請舉手!老師也同意這兩組同學的塗法。請看大屏幕,(然後師在上展示。)老師給這些圖形塗上了綠色表示他們的面積,再請同學們仔細看到這些圖形,老師用紅色線條表示的是這些圖形的什麼?(點名回答)對,是周長,它是圖形一週的長度。看來同學們能夠區分圖形的面積和周長了!

4.用觀察法、重疊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師:請同學們再次觀察這些圖形,(師手指大屏幕),他們中誰的面積最大?(三角形的面積最大,師多點2到3名同學説)?你們其它同學呢?哦,大家都一致認為三角形面積最大。看來面積相差比較大時可以直接觀察出面積的大小。

那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兩張圖形(出示紅色和黃色兩個面積相差不大的長方形),你覺得哪個面積大?點名學生回答。大家意見不一致,看來,光用眼睛觀察是確定不出來的。到底哪個面積大,誰想到了好辦法?(點名回答,演示重疊法。)師引出:這位同學很勤於動腦,想到了用這樣的重疊方法來比較面積相差不大的圖形,是不是所有圖形面積的大小都可以直接觀察或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出來呢?

師:(師舉起綠色卡紙和紅色卡紙)這兩個圖形誰能一眼能看出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那鄔老師用重疊的方法試一試(師演示重疊法),能比出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嗎?

5.小組合作,用測量法(數面積單位)比較面積的大小,引出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用這些方法都不能很確定地比較出他們面積的大小,(有的同學還想到了重疊後切割多餘的部分,再重疊比較的方法,在這確實可行,你很會開動動腦,有沒有不破壞原有圖形,更形象、更直觀的方法呢?)老師這有一些學具(師提袋出示):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藍色圓形紙片,如果利用這些圖形學具來擺一擺,拼一拼,能否檢驗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哪位同學想到怎樣擺嗎?(師點名説)這位同學説選用一種正方形學具,這張上擺正方形,這張上也擺正方形,再數出擺的個數多的面積就大,有不同意見嗎?(點名説)你認為選兩種學具,這張上擺三角形,另一張上擺正方形,再數出擺的個數多的面積就大!到底哪種能比較出正確結果呢,選一種還是選兩種呢,下面進行4人小組討論併合作,看哪組能很快討論合作出正確結果,彆着急,討論合作之前請看清合作要求(師出示合作要求,點一名同學讀要求)

小組合作要求:

1.從學具袋中拿出要比較面積的紅色和綠色長方形卡紙,再拿出三種學具: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藍色圓形紙片。

2.小組4人商量選定用哪種學具擺,把不用的學具放回學具袋中。

3.分工:每2人擺一個圖形,以最快速度擺好。

4.思考討論出結果:我們這組選用了( )形學具,綠色卡紙上擺了( )個,紅色卡紙上擺了( )個,所以( )色卡紙面積大。

同學們,看清要求了嗎?好,開始吧!

看哪組擺得又好又快,能很快得出正確結果!

師巡視小組探究情況,並做指導

師問:哪組同學願意根據大屏幕上第四條要求説一説自己組是怎樣擺的,結果是誰的面積大?

師根據彙報結果貼出擺的圖形。

(用正方形測量的:綠色卡紙擺了10個正方形,紅色卡紙上擺了9個正方形,所以綠色卡紙面積大。用圓形測量的:綠色卡紙大約擺了10個圓形,紅色卡紙上大約擺了9個圓形,所以大致比較出綠色卡紙面積大。用三方形測量的:綠色卡紙可以擺20個正方形,紅色卡紙可以擺18個正方形,所以綠色卡紙面積大。)

師問:有哪組同學選用兩種學具擺的?像這樣,紅色卡紙上可以擺18個三角形,綠色卡紙上擺10個正方形,得出結果是可以擺18個三角形的紅色卡紙面積大,你們同意嗎?請你説説為什麼?

生回答原因後師追問:在選用學具測量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時,我們要注意什麼?

生得出:要選用一樣的學具來擺,這樣才能比較出兩個圖形的大小。

師再請同學們看到大屏幕(出示圖):大家想一想,是拼擺了6個正方形的圖形面積大嗎?(師點名回答)得出正確結果:不能,因為選用拼擺的正方形學具大小不同。

師再次追問:像這樣都用大小不一樣的正方形拼擺的,不能得出正確結果,那在選用學具比較測量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時,我們要注意什麼?

(點名回答得出):必須要用大小一樣的學具,也就是面積要一樣的學具進行測量拼擺。

師:我們知道了測量時必須要用大小一樣的學具,也就是指要用統一的標準。這裏統一的標準就是指統一的面積單位,像剛剛用到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都表示一個面積單位。同學們在測量這張卡紙面積的時候擺了10個正方形,説明這張卡紙的面積就是10個這樣的面積單位,測量這張卡紙可以擺18個三角形,説明這張卡紙的面積就是18個這樣的面積單位。這裏擺的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所表示的面積單位是鄔老師給定的,當然還可以定大一些的或小一些,或其它形狀,那請問通過剛才的拼擺,如果要準確地測量圖形面積的大小,你們認為哪種形狀最適合做面積單位?為什麼?(點名學生回答。)

討論得出:圓形沒鋪滿,有空缺部分;三角形擺時受方向限制,很不方面,也有空缺;而正方形不管橫着擺還是豎着擺都不受限制,最適合做面積單位。

現在請同學們以最快的速度把剛剛擺的學具和兩個比較面積的卡紙放回學具袋中。

6.學習3個常用面積單位

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正方形最適合做面積單位,國際上就是規定用正方形作面積的單位的,為了方便測量和比較,規定了3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同時出示,師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同學們,這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請同學們從你的學具裏找出最小的紫色小紙片,舉起來,讓老師看一看,對,就是這一個,(師舉起紙片)這就是1平方釐米,抓緊時間用尺子量一下它的四條邊的長度各是多少?量完後請舉手!

生:邊長是1釐米。

師:每條邊長都是1釐米嗎?(是)

師:説明這是什麼形狀的?(正方形)

師:也就是説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師板書並貼上學具)

現在用你這個1平方釐米量一下,你的哪個指甲蓋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釐米。抓緊時間量一量,有的同學已經量出來了。(至少點2名學生説)。每個同學指甲蓋面積大小有差異,其實同學們每個指甲蓋面積都很接近1平方釐米。

誰來説一説,生活裏面你見過哪些物體的表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的?(師講解並出示圖:小獎貼,電腦按鍵,田字格等)

剛才我們認識了1平方釐米有多大,下面我們再來認識一下1平方分米,請同學們拿出這張紫色學具:對!這就是1平方分米,誰知道它的邊長是多少?

點名學生説:10釐米,也就是1分米。

師:那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師板書貼上學具)

請同學們用你的手掌面和這個1平方分米的學具比一比,手掌面大約多少平方分米?

現在請同學們觀察一下老師手裏數學練習本的封面,估計一下大約有幾個平方分米。看出來的請舉手。點名學生説!

到底是多少平方分米?請用你的1平方分米的學具量一量。誰來邊演示邊説你是怎樣測量的!3平方分米,和你們測量的結果一樣嗎?(一樣)

我們知道了邊長是1釐米、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分別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那怎樣的面積是1平方米呢?誰來説説看。點名説。

師引導:邊長是多少,什麼形狀的面積是1平方米?生得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師板書)

請同學們張開手臂,請問你兩個手臂張開的長度大約是幾米?(師請4位同學伸直手臂並圍成近似的正方形)那這四個同學張開手臂圍成的圖形面積大約就是1平方米。再請同學們們看到老師手裏的這塊布,它就是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平方米,大不大?先估計一下:如果老師請同學站到1平方米麪積的布上,大約能站下幾個?點名説。到底能站下幾名同學呢?咱們就按同學們説的站一下。師點一小組(8個)同學上去站,不夠就再點。

我們來數一數站下了幾名同學。(大約12個同學)

師對估計的情況作評價。

7.新課小結:

師小結:通過剛剛地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面積,而且還了解了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面積和麪積單位。(師完善板書)

三、拓展應用。

同學們,你能用所學的三個常用面積單位解決大屏幕上的問題嗎?誰來回答第一個:

出示檢測練習:

一.填上合適的面積單位名稱。

1.一塊橡皮的面積大約是4( )。

2.一張課桌面的面積是24( )。

3.一個教室地面的面積大約是50( )。

4.昌北二小足球場的面積大約是7000( )。

四、歸納提升。

師: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同學們都填對了,下面再來個難點的,願意接受挑戰嗎?(願意)那請問: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分別用於測量怎樣不同的物體表面面積呢?請同學們看到大屏幕(師出示讓同學填空),點名學生説。

三個面積單位分別用於測量不同的物體面積:

1.測量較小物體的面積,如測量郵票、橡皮檫的面積等,用( )做單位。

2.測量較大物體的面積,如測量黑板、教室、操場的面積等,用( )做單位。

3.測量一般大小物體的面積,如測量手帕、課桌面的面積等,用( )做單位。

五、全課小結。

接連幾個問題都沒有難道大家,看來同學們學已經和這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成為好朋友了!那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收穫的是什麼,學到了什麼呢?(點名學生説)

同學們這節課學得還真不少,今天學習的內容就在數學書第60至63面,課後請同學們温習並完成書上相應的練習,希望今後的學習同學們能積極動腦,深入思考探究,我相信你們將收穫更多的知識。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板書】

面積和麪積單位

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7篇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數學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説課稿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