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66W

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教案新版多篇

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教案: 篇一

第一單元 讓心靈比天空更博大

活動主題一:我們共同進步

我的夥伴個個棒

活動目標:

1、讓學生知道人各有所長,並懂得學習別人的長處有利於自己成長的道理。

2、在引導學生欣賞別人長處的同時,培養團結友愛的情感。

3、指導學生髮現他人的優點,尋找別人的長處,學習真誠地欣賞、讚美別人。

活動重點:

指導學生髮現他人的優點,尋找別人的長處,學習真誠地欣賞、讚美別人。

活動難點:

在引導學生欣賞別人長處的同時,培養團結友愛的`情感。

活動準備:

小卡片若干,學生優點調查表若干份。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想一想,議一議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能聯繫實際舉例説明嗎?

2、讀一讀,説一説

讀讀課文中海燕和英子的故事,爍爍英子為何改變了甩開燕子的想法。

英子發現了海燕的善良、勇敢、樂於助人等優點,明白了:原來我的夥伴這麼棒。

3、小結,引出主題

在我們周圍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用心發現,你會驚歎:原來我的夥伴這麼棒!

二、化主題,指導行為

1、以“擊鼓傳花”的遊戲方式,開一個“誇誇夥伴身上的美”的交流會。

遊戲方法:

(1)選一位同學負責擊鼓,其他同學安先後順序傳花,鼓聲婷花未傳出的同學站到講台,再請被讚美的同學説説自己的感受。

(2)老師擊鼓,鼓聲停花未傳出的同學到講台上接受大家的讚揚,並説出自己的感受。(多照顧平時優點不明顯的學生)

2、互相交流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有的是和夥伴朝夕相處,有的是短期相處,在這些時候,你是怎樣去發現對方的長處呢?你會主動而真誠地讚美對方嗎?

三、總結全文,進行延伸

1、總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欣賞別人的長處,學習別人的長處,才能共同進步。

2、建議每位學生準備一張登記表,隨時記錄夥伴的長處和優點,並選擇不同的讚揚方式告訴對方,注意讚揚後對方的反應和自己的感受。

3、向學生展示優點調查表,並告訴他們,老師也會把你們的優點、長處記錄下來。

時間 姓名 優點、長處 讚揚方式 對方感受 讚美後自己的心情

板書設計:

我的夥伴個個棒

活動主題四 快樂其實很簡單 篇二

快樂就是幫人一把,快樂就是分享

課前準備: 篇三

快樂小調查,並準備彙報展示。

把全班分為行業組、家庭組、商業組進行社會調查。行業組調查警察、醫生、司機、農民、老師等各個不同行業的人;家庭組調查幾個不同家庭中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孩子等不同家庭成員;商業組調查市場上買服裝的、水果的、蔬菜的、零食的、雜貨的等不同的商人。調查後小組成員討論彙報方式。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四

一、班級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他們但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材分析: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走進家庭深處,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

2、引導兒童進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國公民教育的範式。

3、呈現歷史的“人化”,引導兒童走進歷史。

4、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

5、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四、教材重點難點重點:

“我們的民主生活”和“我愛祖國山和水”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對祖國山河瞭解,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五、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5、為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活動重點: 篇五

能在幫助他人中體會快樂。

活動目標: 篇六

1.體會學習、生活中的快樂無處不在。

2.能在幫助他人中體會快樂。

3.樂於與人分享快樂。

4.能在成人幫助下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七

一、課標依據

根據《課程標準》中的規定,

“知道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着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

本冊教材從時間和空間的不同維度,以“尋根問祖”、“可愛的祖國”、“我們同有一個家”三個單元的篇幅達成《課程標準》的上述要求。

2、教材的特點

(1)教材的呈現方式上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結構創新,主題構建,範例原則。講究層次,引發問題,信息單元豐富)。

例:以我國遠古的農業文明、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古代文化名人三個主題勾勒出我國有着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傳承,凸顯出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在第二單元裏,教科書從國土教育(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和地形、人口、資源方面)與“沿着江河走下來”(黃河、長江)兩個主題的學習,通過對祖國疆域縱向、橫向的空間分佈形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第三單元裏,通過對我國多民族大家庭的展示,通過對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材內容最顯著的變化是點式呈現,課程觀念和目標發生了根本變革(強調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以學生髮展為本)

例:第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通過對我國古代文明的感受,萌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這個單元就不是單純的學習歷史,不是我國古代史的講授。但是在各主題中又都設有很簡單的年表,用以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歷史概念。並且,這個單元的最後展示出一個家庭歷史的範例,引導學生學習寫家史。這樣通過具體的感受、初步的薰陶、簡單的練習,不僅達成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而且更加開闊了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發展。

(3)寓德育於教學之中,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

例:第二單元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不是對學生進行空洞的説教,不是標語口號式的教學。而是幫助學生具體瞭解偉大祖國遼闊的國土、海陸疆域、行政區劃和地形、人口、資源、大江大河,以地圖學習作為中介,從祖國的空間分佈方面產生比較具體的表象,這樣學生們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實實在在的,而決非空泛的了。

特別提示:因此,在這部分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地圖學習,重視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形成。

(4)教材的使用,突出學習方式的轉變(給教師留有充分的教學空間)

例:第二單元中對祖國行政區的學習,教科書以《中國政區圖》的形式展示出來,又以製作表格、朗讀歌謠和開展拼圖遊戲等活動方式幫助學生學習,不僅使教師的教學空間十分寬闊,而且使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很活潑。

(5)教材引導教師自主引發教學思考(提倡教學反思,提升教師的社會認識水平。)

二、本冊教材使用中的問題、困難與解決

1、拉近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內容都源於生活。有的是學生的直接生活,有的是他們間接可以觸摸到的生活。由於間接生活與學生有距離,教學中的困難可以用如下方法解決:

(1)幫助學生運用直接生活經驗來感悟

(2)運用收集資料的方法,利用故事吸引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3)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

2、運用形象思維拉動抽象思維

國小生因其年齡特點決定他們的認知有着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特點。

本冊教材內容的教學可以利用地圖作為形象認知的中介,幫助學生接受抽象認知的內容。例如,《我們生息的國土》主題教學就要儘量利用地圖學習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相關學習內容,達成教學目標。

三、檢測與評價

1、評價的目的與功能必須明確

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目的在於獲得反饋信息,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促進兒童的發展。而不是對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作出終結性評定,或對兒童進行比較或分等。因此,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重視的是診斷與調節的功能、強化與教育的功能。

2、評價內容

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內容包括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學習結果的綜合性評價。

3、評價方法

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除了採取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學生自述、學生互評、作品評價、個案分析等方法,也可以採用測查、檢測的方法獲取反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