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品德與社會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01W

品德與社會教案【新版多篇】

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對遠古時代人們生活狀況的瞭解,感受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艱辛與漫長,以及我國曆史的源遠流長。

2、從食的角度,瞭解人類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的發展及其對世界的貢獻,體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勞動人民的智慧,培養民族自豪感。

3、瞭解和欣賞飲食文化的特點,感受飲食文化中閃爍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創造。

4、嘗試運用傳説,文物資料等拖冊和再現歷史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遠古時代人們生活狀況的瞭解,感受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艱辛與漫長,以及我國曆史的源遠流長。

2、從食的角度,瞭解人類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的發展及其對世界的'貢獻,體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勞動人民的智慧,培養民族自豪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走進遠古時代吃穿住行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呢?讓我們一起去考察吧。

小組交流自己緣故的故事,全班交流師: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吃什麼/穿什麼?住在哪裏?他們生活中會有哪些苦難和危險生:彙報自己的資料。:人類從誕生之初,就一直處在嚴酷的自然條件的考驗中,嚴寒酷暑,暴雨雷鳴,毒蛇猛獸。為了生存和發展,我們的祖先在艱苦的條件下,運用自己的聰明和智慧,不斷地摸索,開拓,經過漫長的歲月,一步補從野蠻走向文明。

二、告別飲血茹毛的生活查字典“飲血茹毛“是什麼意思?隨着社會的進步,人類在謀取食物和社會方面與最初給人類有哪些變化?

1、自己閲讀熟食的故事,從吃生食————吃熟食

2、出示教材,圖片,刀耕水種,人拉犁,牛拉犁。讓學生觀察人們的耕作是怎樣一步步進步的?在漫長的生活,生產實踐中,我們的祖先把一些植物培養成農作物,把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創造了農耕和飼養技術。思考:這對人類生活有什麼影響?

3、出示小資料我國是世界上培育出農作物最多的國家。這是中華民族為人類的生存與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第二課時

古人的歌謠

1、出示課前農諺。(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調查表

天氣的農諺

節氣的農諺

自然的農諺

其他

2、學生説説這些農諺,告訴了我們什麼(自然現象和規律、人與自然的關係),從中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

3、農曆有二十四節氣,我們在日曆中找一找它們的名稱。再設想一下,這些節氣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中華食文化同學們,你們最喜歡吃什麼?俗話説,“民以食為天”,幾千年來,人不僅學會了種植和養殖,還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食文化,

今天我們來談談的食文化P31——P32。

1、你們瞭解了什麼?(出土的石器、麪糰變麪條、餃子的做法、屈原的故事、筷子的使用)除了書上的介紹,你還知道什麼?(從習慣、講究、禮儀等方面引導)

2、全班齊讀《奇妙的筷子》,讀後最大的體會是什麼?你們還能舉出反映出祖先聰明的例子嗎?

3、古代與現代食文化有哪些聯繫呢?(以餃子為例教學P85)

4、剛才有的同學説喜歡肯得基、牛排,那它們屬於——西餐。對,每個民族和國家,由於生活的環境和歷史文化存在着差異,所以在食文化上也不相同,我們比較一下,中、西兩餐各有什麼特點?P33除書上的以外,你們還知道哪些?

5、這兩課我們瞭解遠古時代的生活狀態,以食這一話題,感受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及對現代的影響,除了食文化,還可以從哪些地方再次感受這些呢?我們下節課再來探討。

《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德育目標]:知道自己是家庭一員,懂得主動做家務活是愛勞動和敬愛父母的表現,懂得承擔家務勞動還能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養成勞動習慣。

[智育目標]: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保持家庭環境衞生,積極主動做家務活,當好爸爸媽媽的小幫手。

[素質發展目標]:體驗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動做家務活的愉悦,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對父母敬愛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懂得為什麼要做父母的小助手,教育學生主動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當好爸爸媽媽的小助手,懂得主動做家務活是愛勞動和敬愛父母的表現。

[教學難點]:知道自己是家庭一員,懂得主動做家務活是愛勞動和敬愛父母的表現,懂得承擔家務勞動還能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養成勞動習慣。

教學準備

圖片課件小遊戲

學生活動設計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爸爸媽媽的小幫手”、“整理自己的小卧室”

【導入新課】

老師:同學們,我們看這幅圖片故事(拿出“小熊穿衣服”圖片),圖片裏面的小熊為什麼不能和夥伴們一起玩呢?

老師:對,就因為他自己不會穿衣服,所以不能和小夥伴們一起玩,所以從故事中我們知道自己的事情就需要自己做。

【講授新課】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板書)

老師:我們打開課本第八頁,我們説一説,圖中的小朋友在做什麼,我們平時都是怎麼做的。

老師:可能有的同學會説我們的年齡這麼小,有些事情不會做怎麼辦啊?

老師:我們只有去做第一次,以後才會逐漸學會做,對嗎?

老師:我讓大家回家自己整理一次自己的小卧室,都做了嗎?

老師:那你們爸爸媽媽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老師:大家知道為什麼,我們的爸爸媽媽會那麼高興嗎?

老師:老師請同學們進行家務勞動的調查活動,同學們都調查了嗎?請大家説一説。

老師:同學們,通過這次調查活動,我們瞭解到在每個家庭中都有很多家務活,而且在大多數家庭中,承擔家)(務活的主要是父母,父母不僅要工作還要做家務確實非常辛苦。當我們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間,這無形中我們幫爸爸媽媽分擔了一些家務,分擔了他們的辛苦和勞累,這就證明我們長大了,懂事了,爸爸媽媽當然很高興了,所以我們要做爸爸媽媽的小幫手。

二、做爸爸媽媽的小幫手(板書)

老師:下面我們看一下課本第九頁圖片,説一説大家都做過什麼家務活。

老師:我們再看一個圖片(讓同學們欣賞課件“愛勞動的故事”,或拿出圖片“小朋友洗碗”、“小朋友擇菜”、“幫媽媽晾衣服”讓學生看)。

老師:從這個圖片中,我們能學到一些什麼東西呢?大家討論一下,然後説一説。

(學生進行討論)

老師: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家務活兒是為家庭中的所有成員乾的,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應該幹,只是以前我們年紀太小,什麼都做不了,家長全都替我們幹了。現在,我們已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我們是家庭的一員,是家庭的小主人,有責任幹家務活兒。等我們長大了,逐漸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對嗎?

老師:我們還有些學生常常是爸爸媽媽前邊剛剛打掃乾淨家庭環境,後邊他(她)又扔了一些廢紙、雜物,或將東西翻得亂七八糟,結果還得重新打掃、整理,這樣做好嗎?

老師:大家説得很好,這樣做無形中又給父母增加了家務勞動負擔,所以我們不但要做爸爸媽媽的小幫手,還得保持家庭環境衞生。

三、保持家庭環境衞生(板書)

老師:我們一起看課本第十頁的圖片,他們做的好嗎?我們平時都做過哪些呢?

老師:下面,我們再看幾幅圖片(看圖片“幫擦桌子”、“擦櫃子”),我們從這當中能學到什麼呢?

老師:我們主要可以學到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平時自己動手勤擦桌子、勤掃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二是平時不亂扔廢紙、鉛筆屑和雜物等,要愛護環境衞生。這樣我們既積極主動做了家務勞動,又保持了家庭環境衞生。

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主要學到了為什麼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為什麼要做父母的小助手,為什麼要保持家庭環境衞生。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動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當好爸爸媽媽的小助手,是愛勞動和敬愛父母的表現。同時知道了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員,有責任幹家務活兒。這不僅能夠分擔父母的辛勞,更有利於培養自己的生活能力,養成勞動習慣。

《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道在歐洲歷史上重要的探險對於人類歷史進步的重要意義。

2.學會全面地思考和歷史事件。

3.粗略瞭解一些著名的探險事實。

教學過程:

1.導入。提問學生有關哥倫布、麥哲倫的內容,請他們就自己瞭解的內容進行發言。教師應肯定學生的發言,並告訴他們在今天的課上將會了解得更多。

2.探究討論。請學生朗讀教科書第46頁的課文。教師強調:“課文告訴我們,歐洲有大約1000年左右的時間是處於宗教統治之下的,發展非常緩慢,也相當落後,但是到了14―15世紀開始發生變化。哥倫布和麥哲倫的探險就是重要的標誌。為什麼他們的探險那麼著名,一直到今天還被人們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今天我們就來一起進行探究。”教師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並引導他們得出括號中的結論,鼓勵他們在討論中教科書。教師還可以將地球儀或自制的代用品發給學生,鼓勵他們在思考和發言時利用地球儀。教師也應充分地利用地球儀啟發學生。

哥倫布和麥哲倫的探險得到了什麼結果?(“發現”了美洲大陸,證明了地球是圓的。)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學生,為什麼發現要加上引號?(因為美洲大陸本來就存在,只不過當時的人們不知道。)教師可以參照資料庫的有關內容對這兩位探險家做簡要介紹,並注意對學生在導入活動中的發言做補充或修正。

“海洋不再是障礙”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過去人們對於自己居住的陸地以外的地方並不瞭解,不知道海洋的另一端是什麼,也很難直接與居住在遙遠地方的人們相互交往,但是在哥倫布和麥哲倫的偉大探險之後,人類可以在海洋中航行,往來於各個大陸之間。)

在哥倫布、麥哲倫之前,各個洲居住的人們有沒有來往呢?是怎樣來往的?(有來往,主要是通過陸地上的道路。)教師要啟發學生聯繫到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將的絲綢、瓷器等帶到了阿拉伯國家,然後又帶到了歐洲,溝通了東西方文明。

比較一下陸地交流與海上交流有哪些不同?(利用地球儀,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首先,使得交流更加方便、直接,比如,從到埃及、從到歐洲、從歐洲到印度都是不可能直接到達的,因此往往要通過許多國家一次次交易,價格會越來越貴,而且如果某個國家或地區有戰爭,交流很容易中斷。其次,用來交換的物資數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沒有火車、飛機的時代,一艘木船也可以運送幾千千克的物資。但如果是陸地交流,只能用馬、駱駝等,是無法與之

比的。又如,速度加快。過去騎馬每天最多走幾百裏,而且晚上必須休息,而在海上只要幾個人輪流工作就可以晝夜航行等。)教師應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想像。

海上交流給人類帶來了什麼?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教科書第46~47頁的內容得出答案。

為什麼本課題的名稱是“血與火的時代”?(歐洲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通過掠奪財富、販賣奴隸、不平等交易、侵略等,給非洲、美洲、亞洲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3.教師要點,佈置家庭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