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72W

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案多篇

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阿拉伯國家的社會概況、人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

2、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意識和國際意識和國際理解。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82~83頁。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一些有關阿拉伯地區社會發展、民俗、民情的圖片和資料。

2、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上一節課,我們瞭解了我國的東鄰日本的情況。這節課,讓我們沿着南海向西行,穿過印度洋,到西亞和北非的阿拉伯國家去看一看。”

2、識圖練習。從地球儀、世界政區圖或兩半球圖上找到西亞、北非地區的位置,查找從我國到阿拉伯國家的路線。

3、閲讀與探究。讓學生閲讀教科書第38~39頁的文字,欣賞教科書第38~39頁的圖片。教師將自己補充的材料也給學生。

思考:(1)阿拉伯人從事什麼農業?

(2)阿拉伯地區最發達的工業是什麼?

(3)阿拉伯地區最著名的資源是什麼?

(4)你知道哪些阿拉伯地區的古老文明?

(5)阿拉伯人為什麼喜歡穿着傳統的民族服裝——長袍?

(6)阿拉伯地區最主要的宗教是哪一種?

4、交流與講解。學生根據前面活動的結果,儘可能充分地討論有關阿拉伯國家的概況、經濟發展、文化傳統,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充或講述。

5、教師,佈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要準備好有關阿拉伯地區農業、工業經濟發展和發達的古老文明傳承的資料和圖片。

2、要準備好地球儀、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家庭作業

預習與探究關於非洲地區的社會狀況。

建議

就學生對西亞、北非阿拉伯國家的瞭解程度給予。

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對世界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

2、學習蒐集資料的方法,並逐步學會處理信息。

教學準備:

學生:蒐集一些郵票、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我最關心的問題

1、教師:環遊世界一週,你對世界各地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等是不是更感興趣了呢?

2、提問:你感興趣的問題是什麼?從哪裏可以獲得信息?

3、生答。

二、從衣着開始認世界

1、分小組研究各國的衣着為什麼不同?

2、組員一起討論研究計劃,也可參考書上的基本研究過程。

三、領略異域風情認世界

1、教師提示學生蒐集一些郵票、圖片等,合作辦一個“世界風情展”,讓更多的人領略異域風情,瞭解世界。

2、各小組討論、探究更多如何去了解世界的方法。

四、計劃去旅遊

1、以小組為單位,研究某洲、某國家你最感興趣的事物,想想用什麼辦法來了解?

2、小組商議,確定最佳旅行路線,安排行程。

五、活動——世界真奇妙

▲搶答賽1:

1、你知道這些國家的別稱嗎?

泥泊爾——高山之國(泥泊爾是當之無愧的高山之國,大部分土地都位於世界最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

馬爾代夫——無貓之國(馬爾代夫人認為貓是禍根,從不養貓,以至於國內的老鼠又大又肥,成羣在大街上亂竄。)

墨西哥——仙人掌之國(在墨西哥,隨處可見仙人掌。在墨西哥的國旗、國徽和貨幣上,都可以見到仙人掌圖案。仙人掌以成為墨西哥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梵蒂岡——無理髮店之國(梵蒂岡國內有高大的教堂、宮殿和電台,可卻沒有一家理髮店,人們理髮,需要到外國去。)

泰國——千佛之國(泰國是佛教王國。泰國男子成年後,必須削髮為僧一次,否則,將會受到他人的歧視及家人的冷淡。)

冰島——冰與火之國(冰島是一個冰川廣佈、氣候寒冷的國家,可就在這樣一個國家,卻又有着眾多的火山與温泉,形成一道別致的景觀。)

(芬蘭——千湖之國瑞士——鐘錶之國新西蘭——綿羊之國

法國——葡萄之國荷蘭——風車之國塞內加爾——花生之國)

2、小組合作交流:給國家取別稱。

▲搶答賽2:

1、分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出本組知道的“世界之最”。寫得多而且正確的組為優勝組。

2、小組交流彙報。

▲我是小導遊

1、瞭解該國信息資料互作交流,注意小組團隊合作。派代表導遊對組內最嚮往、最瞭解的國家作解説。(包括風土人情、動植物、自然風貌……)

2、説説,寫寫,畫畫旅行感受。

3、小導遊上台展示。

4、選取“最佳小導遊”

三、活動小結

1、通過今天的活動,你有什麼感受?

2、教師小結:是啊,世界真奇妙!讓我們學好本領,期待着親身去感受這個世界的奇妙吧!

四、課後延伸

好節目推薦:中央8套《世界各地》

中央1套《綜藝大觀》

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四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閲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二、指導思想

1、積極轉變觀念

(1)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説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學生的生活,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積極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活、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聯繫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官職社會中新的信息、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着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和個性發展,在基本的是非標準基礎上,允許他們在多元價值中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悦。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我們的任務不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驗、去探究。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要放低姿態,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需要;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不用既定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要和學生交朋友,勇於面對真實的自己,要關注生活,開闊視野,勤於學習,不斷吸收時代的信息,與時懼進;對於教材倡導的教學活動,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

2、注意整體把握

為了體現一種兒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為學習喜愛的朋友,讓他們願意與教材中的兒童對話,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有很多細膩的生活場面和真實個案。然而教材中的範例只是一種提示,它並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們要通過這些提示去整體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這些範例豐富學生認知和情感體驗,又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取捨,或加以適當的拓展。

三、教學理念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教師應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