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65K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新版多篇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動中,讓學生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3、能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理解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幫助學生形成思考問題的習慣。

教學準備:

梯形紙片、多媒體課件、剪刀。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回顧平行四邊形、三角新的面積公式,想一想:三角型面積的公式是怎麼推導出來的

二、探究新知

實際操作,自主探究。

電腦演示地24頁的情境圖,啟發學生思考:如何把體型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呢?

1、獨立操作,自主探索。

學生用事先準備的學具自己進行剪拼,在探索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問題的習慣。

2、小組討論。

四人小組繼續運用轉化的方法將梯形轉化成前面學過的圖形,進而求出梯形的面積。

3、交流彙報,發現規律。

(1)引導觀察,轉化後的圖形與原來的梯形有什麼關係?請學生用語言描述梯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2)聯繫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分析理解:為什麼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都要除以2?

(3)經觀察分析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並用字母公式來表示。

三、看書質疑,交流感想

閲讀第24頁內容,回顧自己探索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並與同伴談談自己的想法。

完成課前提出的問題

四、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完成25頁習題

五、全課總結與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又有哪些收穫?你在學習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數學上冊五年級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同桌討論,全班交流,説出判斷的根據。

師:小馬虎感謝你們幫他解決了難題,他呀非常佩服大家的判斷推理能力。説到判斷推理,有一個人在這方面是非常了不起的。看!他是誰?(柯南)

給警察叔叔幫忙:

案發現場,從目擊證人口中得知作案人是外省口音,年齡是40歲左右,男性,

通過排查找出了一些嫌疑人,這些是他們的身份證號碼,你知道作案人是誰嗎?

1、110105199311299155

2、420504196806052136

3、310245196902134521

4、332625196712203578

3、聯繫實際,開闊思維。

(1)瞭解身份證的用處

師:你們知道身份證主要有哪些用處嗎?

(銀行取款、郵政取款、坐飛機、貸款、住酒店、登機、貸款、開户、更改户籍資料等。 )

師:身份證能反映一個人的多種信息,所以一定要保管好,不要隨便借給他人使用,同時今天課上的身份證號碼也要注意保密。

師:身份證號碼要表達的意思用文字能表達嗎?既然可以,為什麼還要用數字編碼來表示呢?

(用數字能簡潔明瞭的表示一大串信息,不會混淆。 )

師:這麼幾個簡簡單單的數字就可以反映出我為十多億人的信息!可見用數字來反映信息是多麼的簡潔明瞭,這也就是數字編碼的優越性。(板書:簡潔)

(2)走進生活,瞭解其他編碼的知識

師:剛才我們研究了身份證上的數字,其實呀,在現在這個高度發達的信息化的社會中,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象身份證這樣的數字編碼,你能舉個例子嗎?

(郵政編碼,銀行帳號、電話號碼、車輛號碼……)(欣賞圖片)

四、運用編碼,設計編號。

1、師: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給自己來編一個學號呢?

(出示活動要求:1.這個學生編號反映哪些信息比較好?2.這些信息打算分別用什麼?3.代碼的順序怎樣編排?)

2、小組討論:你們認為在編號時要注意些什麼呢?(簡潔方便,有規律,不能重複,唯一)號碼上反映哪些信息比較好?(入學年份、班級、學號)

3、學生嘗試獨立編碼。

4、作品展示

5、小結:大家真能幹!在短短的時間裏就編好了一個學號,而且反映出了這麼多的信息,老師一定把你們的這些好建議、好方法轉告給校長,讓他來採納大家的這些建議和方法,你們樂意嗎?

五、課堂總結,引申探究。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六、拓展延伸,課後調查。

活動內容: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調查收集一些郵政編碼,瞭解郵政編碼所反映的信息。

國小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三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83-84頁。

教學目標:

1、掌握看圖找關係的方法。能根據給定的事件或行為從圖表中選取相關的信息,進行有根有據地思考與分析;能根據圖表中呈現的信息進行合理想像,想到圖背後的事件或行為。

2、感受圖表簡潔、直觀的特點,感受數學課的趣味性。

教學重點:

1、掌握看圖找關係的方法。

2、能夠根據需要選取相關信息,進行有根有據的分析。

教學過程:

一、看圖

師:同學們,找相同遊戲好玩嗎?

生:好玩。

師:如果給你四幅圖,讓你找相同,還會嗎?

生:會

師:那就開始吧。

生1:它們都是折線統計圖。

師:沒錯,我們就用折線統計圖的眼光來看看它們。還有什麼相同?

生2:我看到都有橫軸和縱軸

師:眼力不錯,看出都有兩條軸。(畫出兩條軸)還有嗎?

生3:我看到都有時間和速度。

師:的確,它們都有兩個量。(貼出卡片:速度、時間。呈現如下板書:)還有嗎?

生4:它們都有向上的或向下的線。

師:你真會觀察。這樣吧,先給你所説的這些線起個名字——折線。四幅圖都有折線。(板書:折線)還有別的相同嗎?

生:沒有了。

師(指着圖問):看看這兩個量,應該擺在什麼位置上?(指名操作,學生將板書修正如下:)

師:瞧,他這麼一擺,又擺出了一處相同,橫軸都表示什麼?(生齊:時間。)縱軸呢?(生齊:速度。)

師:看來,找相同難不倒大家,我們換個遊戲——找不同。

生1:它們的折線都不相同。

師:真厲害!一眼就看出折線不同。大家想一想,在這些圖中,折線都表示出了誰和誰的關係?

生齊:速度和時間的關係。

【教學意圖】將本課的生長點立於折線統計圖,並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遊戲拉開本課的序幕,讓學生一下子以飽滿的情緒投入了看圖方法的探索中,既複習了折線統計圖的有關知識,經歷“看什麼——怎麼看——看到了什麼”的過程,從而形成技能。

二、找關係

一創設情境

師:講到速度與時間,我想起了一件事情,昨天,我乘車從“久久厝邊超市”來到我們晉江三實小。這段時間,汽車的速度是怎麼變化的呢,想知道嗎?

生:想。

師:不告訴你們。給段聲音,看誰能聽出來。(播放汽車行駛的聲音)

師:聽出來了?

生1:我聽到汽車一開始是越來越快。然後就越來越慢。

師:聽力不錯。你説的越來越快,我們如果稱它為速度增加,那麼越來越慢就稱為——

生1:速度減小。

師:聰明。只是,速度增加後馬上就減小嗎?

生2:不是,中間的一段速度是保持不變的。

師:很好,就用你的這個詞——保持不變。

師:原來,汽車的速度經歷了這樣的變化過程:先是——(生:速度增加),接着——(生:保持不變),然後——(生:速度減小)。

師:想一想,剛才的。四幅圖,哪一幅能表示出汽車的速度變化情況?

生1:圖三。

師:都選圖三嗎?

生2:圖四。

師:瞧,

師:商量商量,是讓我把答案告訴你們,還是自己研究?

生:自己研究。

師:有志氣,我就喜歡這樣的孩子!現在請大家拿出抽屜裏的探究單,選一幅自圖進行研究,你可以選圖三,也可以選四圖四。開始吧。

二自主探究

三反饋交流圖三

1、交流第一題

(1)體會函數一一對應的思想,滲透動態過程

(指名彙報第一題表中的數據)

師:有誰和他填的不一樣的嗎?

生:沒有。

師:看來,每個時間點只有一個速度和它相對應。

【教學意圖】本節課上,學生答案都一致。其實,我更希望學生出現不同的答案。如果不同的答案,則可根據生成引導學生比較,誰對誰錯?怎麼看出來?這樣既複習了用數對知識看點的方法,還可使函數一一對應的思想讓學生體會得更深刻。正因為每個時間點都對應着的速度,因此可將這無數個點彙集成折線,才表示出了汽車的行駛速度變化情況。

(2)完善圖中的信息。

師:看着你們填的數據,我注意到第一個空格是的速度是0,最後一個空格的速度也是0。那麼這兩個0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

生1:第一個0是第0分的速度,最後一個0是第四分的速度。

師:時間不同。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1:從表上看出來的。

師:圖上看得出來嗎?

生1:圖上也看得出來。

師:還有不同嗎?

生2:第一個0是汽車起動時速度為0,第二個0是汽車停止時的速度為0。

師:真了不起,他聯繫了生活實際,想到汽車的運動狀態。還有不同嗎?

生3:第一個0,汽車在“久久厝邊超市”,第二個0,汽車在三實小。

師:同意嗎?

生齊:同意。

師:那我把這兩條信息填到圖中。(在探究單上補上兩個地點的詞語)

這麼一交流,我們發現,原來表格中藏着這麼多知識!同學們,交流快樂嗎?(生:快樂)。讓我們繼續交流第二題。

2、交流第二題

(指名學生交流)

(1)師生互動

師:我們來看看他填寫的第一句話。“從第0分到第1分”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1:從橫軸看出來的。

師:哦,橫看看,看出了時間的變化。(板書:橫看)那麼速度從0增加到400米/分又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呢?

生2:從縱軸上看出來的。

師:豎看看,看出了速度的變化。(板書:豎看)

師:結合橫看、豎看得到的信息想一想(板書:想一想):時間在變,速度在(生:增加),所以這段折線表示速度增加。

師:我們這麼一交流,不僅知道了這一段為什麼表示出速度增加,還知道了看圖的方法。

(2)生生互動

師:我們就像這樣繼續交流第二句話和第三句話好嗎?

生齊:好。

師:那麼下面的交流活動就交給同桌進行了,開始交流吧。

3、描述汽車的行駛情況。

師:汽車的行駛情況現在清楚了嗎?

生:清楚了。

師:誰能完整地描述一下汽車這段時間的速度變化情況?

生:(略)

師:説得怎樣?

生(齊):很好!

師:那就把掌聲送給他。現在,你們對汽車的行駛情況還有問題嗎?

生:沒有了。

4、數_想

師:我有個問題,想請大家回答:從第一分到第三分,汽車行駛的路程是多少米?

生1:1200米。

生2:800米。

師:你怎麼知道是800的?

生2,從第一分到第三分,時間是兩分鐘,每分鐘速度是400米,所以路程是800米。

師:你怎麼卻説是1200米呢?

生1:我把時間看成了三分鐘。

師:你也是橫看,看出時間,豎看,看出速度後算出來的吧?

生2點點頭。

師:原來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得用到看圖找關係的方法。現在,你們會看圖找關係了嗎?

四反饋交流圖四

師: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圖四(在黑板上用小棒擺出圖四的圖),剛才誰是研究圖四的?現在你還認為它能表示出速度的變化情況嗎?

生:不能。因為汽車不可能一下子把速度從0增加到400米/分。

師:你説的一下子是指它的時間——(生:很短),從圖上來看,邊很短的時間都沒變,都在0分這一時刻。這樣的話,就會出現什麼問題?

生:沒有時間,速度是不可能變化的。

師:説得多好啊,那麼你認為第一段的折線要怎麼擺放才合適?(指名上台調整第一段折線)

師:這樣可以了嗎?

生1:不行,第三段不對,要這樣擺。(學生上台操作)

師:這麼一擺,不就是圖三了嗎?

三、拓展延伸

一離家的距離與時間的關係圖

師:同學們,我們用看圖找關係的方法排除了錯誤的圖,留下了正確的圖。你們覺得這樣的學習好玩嗎?

生(齊)好玩

師:還想不想看看別的圖?

生(齊):想

師:瞧,圖來了。

師:這兩幅圖中有一幅表示的是林老師出門散步,走到讀報欄,在那兒看了一會兒報紙後回家。請問:是哪幅?説説你的理由。

生答略

師:如果是圖A,林老師的散步情況又是怎樣的?

生答略。

師:看來,簡單的看圖找關係已經難不倒大家了。我想請來一幅難度很大的圖,有信心接受挑戰嗎?

生(齊):有。

師:好的,一起來看看。

師:這幅圖描述的是誰和誰的關係?

生1:是足球場的音量和時間的關係。

師:是的,這是我看過的一場足球比賽,從音量和時間的關係來看,你覺得精彩嗎?

生:精彩。

師:精彩的球賽還需要有精彩的解説員。現在我們就開展優秀解説員評比活動。誰能解説得精彩就評他為“優秀解説員”。

師:同學們,要當好優秀解説員,解説時應該注意什麼?

生1:要説清楚時間的變化和音量的變化。

師:也就是説要用上這節課學到的本領——看圖找關係。這個要求很重要。還有補充嗎?

生2:要關注場上的變化,説清楚比賽的情況。

師:也就是要根據圖想像賽場的情況。這個建議不錯。還有嗎?

生3:要説的大聲些,要有感染力,能帶動觀眾。

師:這是個高標準,我覺得能做到這兩點就已經很不錯了。

師:解説標準制定好了,我們就開始PK吧,

(指名同學解説,其餘學生點評,教師給學生頒發“優秀解説員”證。過程略)

【設計意圖】出示足球場的音量變化圖時,課已進入尾聲。這幅圖如果只讓學生看圖説出時間與音量的關係,顯然膚淺了;如果只讓學生進行數學計算,説出上下半場各用時多少,中場休息用時多少,顯然片面了;如果要完成以上所有任務,時間不允許,且有重複教學的嫌疑。此時,應如何延續本節課的坡度與梯度?如何將學生的思維標杆立於點?我想到了評選優秀解説員的數學活動,因為PK的方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熱情。PK前約定評比標準,使學生明確看圖的要求:既要看出音量與時間的關係,還要合理地想像圖背後隱藏的故事。PK過程與學生的評價,使學生提升看圖找關係的能力,也感受到本課與生活的聯繫,體驗到數學課的樂趣。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四

教學內容:

課本第21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認識組合圖形,會把組合圖形分解成學過的平面圖形並計算出面積

2、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組合圖形的實際問題。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認真思考,團結協作的能力。

4、通過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養學生識圖的能力和綜合運用有關知識的能力,能合理地運用“割”、“補”等方法來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

教學重點:

探索並掌握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並掌握組合圖形的組合及分解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多平面圖形?

導學要點:

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認識組合圖形。像這樣由幾種簡單圖形組合而成的圖形,我們就把它們叫做組合圖形。

2、感知:組合圖形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生舉例),今天,我們就結合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

板書:組合圖形的面積

二、小組合作探究

1、出示前置性作業小組交流

複習

(1)説説你學過哪些平面圖形?

(2)説説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2、自學21頁的例10

(1)導學單

1)小組合作將組合圖形分成我們學習過的圖形。説説你的`分法,你是怎樣想的?

2)嘗試計算每個圖形的面積。

3)思考:組合圖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導學要點:

(1)分割法:將整體分成幾個基本圖形,求出它們的面積和。

(2)添補法:用一個大圖形減去一個小圖形求出組合圖形的面積。

師:你是怎樣想的?這兩種解法你喜歡用哪一種解法?説説你的理由。

(2)小組交流

1)從例題中我們可以看出,同一個組合圖形,我們可以運用怎樣的方法來解決?

2)由於方法不同,我們計算組合圖形的方法有什麼不同?

3)求組合圖形面積時關鍵是做什麼?

導學要點:

(1)要根據原來圖形的特點進行思考。

(2)要便於利用已知條件計算簡單圖形的面積。

(3)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割補。

(3)全班交流

1)學生舉例並解答(前置作業我的例子)

2)結合學生自己舉的例子解答講解。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課本第21頁練一練

(1)生獨立計算。

(2)生展示思路。

點撥:

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的基本策略:把原來的圖形先分割成幾個基本圖形,再求這幾個基本圖形的面積只和;或者先把原來的圖形拼補一個基本圖形,再求相關基本圖形面積之差。

2、課本第23頁練習四第1題前兩題。

點撥:

(1)引導説説第一個圖形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是怎樣看出來的?

(2)引導説説第二個圖形三角形的底是多少釐米?是怎樣看出來的?

3、課本第23頁練習四第二題

點撥:

引導説説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知識呢?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的特徵。

2、使學生知道奇數、偶數的概念。

教學重點

掌握的特徵及奇數、偶數的概念。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的特徵及奇數、偶數的概念進行綜合判斷.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課件演示:)

1、我們已經掌握了約數、倍數的意義,誰能根據整除的意義判斷這幾個數能否被2或5整除?

2、導入 :你們通過筆算都能判斷出哪個數能被2整除,哪個數能被5整除。想不想不用筆算就判斷出一個數能否被2或5整除呢?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的。特徵.

3、反饋練習:大家檢驗具有這種特徵的數是不是能被5整除。

4、判斷:下面哪些數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思考:哪些數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呢?(60 130)

説一説你是怎樣判斷的?

能同時被2和5整除的數有什麼特徵?

總結:個位上是0的數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的特徵是今後學習通分、約分、分數運算的重要基礎,希望同學們掌握並能靈活運用。

四、課後作業

用5、6、8排成一個三位數,使它是2的倍數;再排成一個三位數,使它是5的倍數。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活動情況,經歷測量石塊體積的實驗過程,操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2、在實踐與操索過程中,償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驗問題。

教學重點

操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償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量杯、石塊

設計過程

一、創設情況,引入新知

1、出示石塊

問:如何測量石塊的體積?

極書課題。

2、以小組為單位,先制高測量方案,再實實實際測量,能直接用公式嗎?

不能怎麼辦?

三、進行實驗

1、將石塊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長方體容器裏,測量出容器的底面長、寬和小面高分別是多少/

2、放入石塊前水高約18cm,放入石塊後水面高30cm。石塊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觀察石塊

想一想,如何測量石塊的體積。

學生動手測量

水面高、底面長、寬分別是多少?

(老師測量的讓學生量出來)

學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積乘高是石塊的體積。

並且列式計算

學生可以做實驗,也可以由老師做,學生觀察,並説如何測量出石塊的體積的第二種方法。

創設情景

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引志學生操索與體會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方法。

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制高測量方案,並進行實驗測量。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師板書:

20×10×12=2400(cm3)

=2.4(dm3)

3、將石塊放入盛滿水的容器裏。

三、試一試

1、在一個長方體容囂裏,測量一個蘋果的體積。

2、測量一粒黃正折體體積

學生根據題中的`二倍用“底面積×高”的方法計算。

放入石塊前,容囂裏的水是滿的,[]放入石堠後,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裏,有多少這亳升,就是石塊的體積。

通過兩個實驗,使學生明白把不規則的石塊體積轉化成了測量計算水的體積的方法不只一種,讓學生運用在操索活動中得到測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