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教學計劃(精選10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6.67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0篇《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教學計劃》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教學計劃》相關的範文。

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教學計劃(精選10篇)

篇一: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生基本情況:

班上的學生能聽從教師的教導,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聽從老師教誨。有一定的集體榮譽感,能積極完成學校交給的各種任務;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懂得與同學友好相處。但部分男生自制力差,以自我為中心,受挫力低,責任心尚未形成,對待學業得過且過。總之,引導本班同學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為習慣迫在眉睫且任重道遠。

二、教學內容:

1、成長的快樂與煩惱;2、追根尋源;3、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4、我們生活的地球。

三、教材特點: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着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

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臵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第三單元《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在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加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中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教學時要注重與其它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

生活和社會的聯繫,要教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5、儘可能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課程資源。

篇二: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上學期教學中學生對地理類相關知識的學習尤其感興趣,對歷史類教材興趣相對弱。本期,我在教學時將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設計更多的體驗活動,注重對他們進行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熱愛祖國、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熱愛和平、勤勞節儉、文明禮貌、熱心助人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綜合素質較強的有用人才。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為三個單元,16課。第一單元《錦繡中華在我心中》,第二單元《農業文明的歷史發展》,第三單元《迅猛發展的現代工業》。

三、教學目標:

1、教育學生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國恥,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初步感受“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

2、知道近代以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國人民,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救亡圖存的抗爭事例,愛戴革命先輩。通過這些歷史激發孩子們的憂患意識,從而激勵他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從小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

3、讓學生知道戰爭的危害,明確和平的重要意義,知道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知道聯合國組織和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的貢獻,知道中國人民解放軍為維護和平所做出的貢獻。

4、讓學生了解農業文明的歷史發展,及通過課題研究《蒸蒸日上的新農村》來感受現代農業的變化,懂得珍惜勞動成果。

5、使學生了解地震等自然災害,知道災難時必須要互幫互助,眾志成城。並且學習自救自護的小常識,明確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和科技所帶來的便利。

6、通過研究課題《體驗工作流程》,讓學生學習瞭解現代工業的變化。

四、教學措施:

1、加強對教材的鑽研,採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

2、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問、多説、多疑來發現生活的美,感受現代生活。

3、通過體驗、觀看、交流、查詢、瞭解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網上查詢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可貴、法律的重要、科學給我們帶來的便利生活。

五、教學注意的問題:

(一)必須注重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1.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學生,以所有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強調“必須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須與學生和社會聯繫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 2.教材的呈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須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

(二)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説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

六、課時安排

1、第1周祖國各地不同的生活

2、第2周多種多樣的住房

3、第3周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4、第4週中華美食名揚天下

5、第5周多姿多彩的中華服飾

6、第6周語言文化與節日文化

7、第7周錦繡中華在我心中

8、第8周我們的衣食之源

9、第9周農業大家庭

10、第10周面對自然災害

11、第11周“考察”農業的歷史

12、第12周蒸蒸日上的新農村

13、第13周生活中處處有工業

14、第14周我們的生活在變化

15、第15周我國工業的發展

16、第16周體驗工作流程

篇三: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本班學生共45人,這是個團結上進、活潑誠實的班集體,學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質。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材分析

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是國小高年段最後一年學習的教材,本冊教材在體現《品德與社會》中、高年級教材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學習內容更加深刻,學習視野更加開闊。

(二)教材內容的綜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導學生綜合學習。

(三)強調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主線來統領歷史和地理內容的學習。

(四)重視史地內容的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繫。

(五)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材選擇認識社會的幾對基本概念,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等方面的主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內容方面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穿梭出“體驗式”“研討式”“探究式”的學習特點,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強調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運用兒童的語言,採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充分發揮圖畫、照片等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啟發性。

三、學習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能力:能夠初步識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

3、知識: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

四、教學策略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五、教學進度安排

篇四: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一、班級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裏的小皇帝,是全家人的核心,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的依賴性很強。他們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但缺少社會經歷。教學時要注重對他們進行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熱愛祖國、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勤勞、節儉、文明、禮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綜合素質較強的有用人才。

二、教學目標

1、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懂得勤勞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培。人人爭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瞭解祖國悠久的歷史,懂得講文明、有禮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質,自覺遵守公共道德,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學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國恥,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能夠虛心聽取他人意見,樹立敢於向困難挑戰的信心,遇到失敗和挫折不灰心、不氣餒。

4.:自尊自愛,不驕傲自滿,心胸開闊,不計較小事,不為小事生氣。

5、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

6、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三、教學措施

1.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2.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四、課時安排

一週一課,其間也可安排一些勞動,踏青、參觀、調查等實踐活動。

周次:教學內容

1-3周:好大一個家

4-6周:壯麗的山河

7-9周:祖國各地的環境與生活

10-12周:各族人民一家親

13-15周:自然災害與救助

16-18周:珍愛自己的生命

19-20周:期末總複習

篇五: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一、班級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裏的小皇帝,是全家人的核心,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的依賴性很強。他們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但缺少社會經歷。教學時要注重對他們進行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熱愛祖國、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勤勞、節儉、文明、禮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綜合素質較強的有用人才。

二、教學目標

1、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懂得勤勞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培。人人爭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瞭解祖國悠久的歷史,懂得講文明、有禮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質,自覺遵守公共道德,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學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國恥,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能夠虛心聽取他人意見,樹立敢於向困難挑戰的信心,遇到失敗和挫折不灰心、不氣餒。

4、自尊自愛,不驕傲自滿,心胸開闊,不計較小事,不為小事生氣。

5、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

6、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三、教學措施

1、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2、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篇六: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簡析:

五年級三個班的學生都很天真活潑,反應敏捷,充滿好奇心。他們正處於向獨立性、反主性過度的年齡,他們已基本掌握日常禮儀,懂得尊敬師長,熱愛勞動,關心集體。雖説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閲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思想處於波動狀態,極需要對他們進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品德課教學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説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2―3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閲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全冊教學目標:

1、着眼於做人道德認識的提高,着重於道德情感的培養,着力於做人行為的指導,使學生懂得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明白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

2、通過觀察、發現快樂、尋找快樂並感受快樂,能夠從多種快樂中領悟到只有付出的快樂更令人回味。

3、通過中外比較的形式,讓學生在比較與聯繫中認識到我國的文化特色,從而進一步產生對文明古國的認同。讓學生初步樹立歷史發展觀,也基本瞭解祖先對世界的重大貢獻,從而產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和對祖先的欽佩感。

4、通過了解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把學生帶入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與無窮魅力。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親近與認同感,使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得以宏揚和傳承。

5、通過學習讓學生在瞭解地球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地理、歷史知識,懂得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的觀念,不同的人種和民族只有差異沒有優劣之分的思想,培養對地球的親近感和探索精神。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通過教學活動,向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家鄉、熱愛家庭、熱愛學校熱愛科學的教育。

2、通過教學,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並初步學會正確地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公民。

3、知道有關品德和生活的初步知識,培養學生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熱愛自然等的品質。

4、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努力讓學生學好社會知識,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用的人才。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學進度表:

篇七: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本人擔任五年級三個班的品德與社會。經過幾年的學習,孩子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已經比較深入地接觸了一個又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加深了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了較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

二、教材內容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5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閲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教學要求

1、通過引導學生感受來自親人、老師、社會的關愛,體會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貴,樹立“生命至高無上”的觀念。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正確對人生的艱難與挫折,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期待,勇敢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努力。

2、引導學生通過遊戲規則和學校紀律,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懂得規則就是通過約束我們的行為,為我們的生活、學習服務,從而願意自覺地遵守規則。簡單瞭解《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少年兒童有關的法律法規,學習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初步養成守法意識,並能自覺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紀律等。

3、知道近代以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國人民,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救亡圖存的抗爭事例,愛戴革命先輩。通過這些歷史激發孩子們的憂患意識,從而激勵他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從小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

4、通過調查、訪問、動手體驗等活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科技創造新生活”。注意通過生動的事例,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懂得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的含義,認識到科學必須為造福人類服務,初步樹立科學的道德觀,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5、幫助學生形象地感受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建設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讓學生了解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事實,從而產生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知道我國多加入的一些國際組織,瞭解這些國際組織的作用。

四、教學措施

(一)必須注重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

1.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學生,以所有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強調“必須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須與學生和社會聯繫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

2.教材的呈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須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

(二)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

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説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

五、評價的方式

評價方式:本課程採用多主體、開放性的評價,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或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與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

六、學生輔導

1、注重全班學生整體發展和提高,採取抓兩頭促中間的辦法。

2、與潛能生談心,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進行自我轉化。

3、採用個別輔導與小組輔導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潛能生的輔導。

篇八: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第一單元做個對自己負責的人;有四節教材:自尊自愛、吾日三省吾身、心中的警戒線、與法同行;第二單元,龍的傳人:有四節教材: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獨領風騷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的古代科技、文明與的使者;第三單元,團結的民族大家庭:有三節教材、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躲花、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民族團結一家親;第四單元美麗的地球,有三節教材;人類生存的家園——地球、地球上的陸地、地球上的海洋。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主題構建教科書體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使兒童在多元的價值中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重視從生活中體驗意義,加強合作、分享與合作;注重方法引導,追求學習方法的多元化;體現地域特色,強調個性化;把教科書做成能與兒童進行對話的文本,營造教科書的兒童文化,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義。

二、教學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通過對生活中有關倫理、價值、法規等問題的探討,認識到確立價值倫理和遵循社會規範對於建設有序、文明、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性,明確自己在集體在的權力、責任和使命,形成善於判斷是非、明智抉擇的能力,養成對他人的尊重、關愛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通過學生親身參加社會調查、實踐、社會服務和公益活動,並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社會生活的經驗和認識,掌握認識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選取有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兒童生活。實現兒童現實生活的教育價值。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公民奠定基礎。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

三、班級學生狀況

本班學生來自多個自然村,共有49名學生。其中獨生子女有34人。經分析有以下幾種情況:

1.獨生子女佔70%

2.父母在外經營,實際上是留守兒童(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兒童)的佔10%。

3.由於父母的言行,使兒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佔5%。

4.思想、行為不能自主的佔15%。

5.留守兒童因為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兒童而形成不良習慣但可以教育的佔5%。

6.思想積極、熱愛生活的佔95%。

四、教學措施

(1)我們要關注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活動讓學生有發現──探究的學習與體驗──感悟的學習,當然,傳授──給予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還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的傾向,又要克服“該講而不敢講”的傾向。

(3)課堂教學內容不僅僅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而是迴歸學生的生活。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探討的是生活中的一個範例、一個點,學生思考的是他們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

(4)在課堂上,學生要調動他們全部的生活經驗,投入他們的情感、表明他們的態度……這樣的課堂是向學生生活開放的課堂。這樣的開放是有價值的開放而不是漫無邊際的開放。

(5)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會有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體驗“準生活”,甚至嘗試“真生活”,但我們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關照學生正在過的現實生活和有意義的未來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頭上的生活”層面,我們不尋求課堂教學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是在生活體驗中激起學生真正的思考。

篇九: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一、總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分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説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4.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瞭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5.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三、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具有綜合性、經驗性和基礎性。《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即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在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這個面上選擇幾個主要因素來組織教學內容。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五、教學進度表

周次 主要內容

第12周 第一單元

第3、4、5周 第二單元

第6、7、8周 第三單元

第9、10、11周 第四單元

第12、13周 第五單元

第14、15、16周 第五單元

第17、18周 複習

篇十: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為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本冊教材編寫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

2.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

3.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生活。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是 奏響我們共同成長的和絃, 第二單元 我在民族大家庭裏;第三單元 不屈不饒的中國人;第四單元 日益富強的中國人。

二、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目標:

1. 養成自覺講規則,遵守公共秩序的態度。

2. 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做到守法自律。

4. 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快樂。

5. 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6. 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7. 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8. 瞭解水陸交通及航空的光輝歷程,及給人們提供的方便。

能力目標:

1. 能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探究活動。

2. 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作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 養成蒐集、整理和運用社會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究和説明問題。

4. 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5. 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6. 樹立法制觀念,培養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

知識目標:

1. 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

2. 初步懂得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 知道科技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4. 知道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瞭解法庭審判的基本程序。

5. 知道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東西,用積極的心態促進自己健康成長。

6. 知道生活中的許多規則能給社會帶來秩序與公平、安全與信任。

7. 知道誠信是做人之本,從小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8. 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9. 初步懂得講文明、守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三、方法與措施

1. 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全面提高。

2. 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4. 充實教學內容,聯繫豐富生活。

四、課時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