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2W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多篇】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一

一、學習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並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瞭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瞭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瞭解通信的發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學措施

1、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3、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二

一、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標,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觀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冊教材共三個單元。第一單元“走進美麗的家鄉”分10課完成,教學內容以家鄉的地理環境為中心,從家鄉的整體和地理位置入手,加深學生對於自己家鄉的認識和了解。第二單元“家鄉的故事”分14課完成,從家鄉人生活的變化切入,幫助學生多層面、多角度地感受和理解家鄉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巨大進步。第三單元“家鄉,我為你驕傲”分14課完成。教學內容以家鄉的文化、民俗為中心,引導學生從更深、更廣的角度瞭解家鄉歷史和文化。

2、學生分析:四年級學生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與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些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了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比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學習中去。

三、教學重難點

1.學習收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説明問題。

2.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但當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3.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瞭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4.知道世界歷史發展一些的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體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能力

(1).能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學習民主的參加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

第一單元 走進美麗的家鄉

單元目標:

1.態度:增進對於家鄉的情感,並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對於合作更為積極與自覺的態度。感受到祖國的博大,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

2.能力:進一步提高運用地圖知識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夠理解不同

的地理特徵和氣候與人們生活風俗習慣之間的關係。

3.知識:認識家鄉的地理位置和特點,初步瞭解祖國領土的遼闊和風俗的多樣。學習4個副方向,能夠知道用8個方向更準確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第二單元:家鄉的故事

單元目標:

1.態度:深化尊重歷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熱愛家鄉的積極情 感,提升可持續發展及環境的保護意識。

2.能力:能夠對具體事物進行搜索。比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發展邏輯的認識,能夠與同學合作完成學習任務。願意在學習活動中積極發表自己的認識和看法,能夠較為客觀和公正地認識過去,看待今天。

3.知識:知道家庭、學校和家鄉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歷史上的真實面貌,瞭解家鄉的一些文化特色。瞭解年表在表達歷史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學會製作簡單的年表。

第三單元課時 家鄉,我為你驕傲

教學目標:

1.態度:通過認識和了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進一步形成家鄉的概念,體會到自己是家鄉的一員,加深對家鄉深層的瞭解,增進對家鄉的情感和建設文明富裕的家鄉的願望,樂於在學習活動中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夠科學地運用各種學習方法瞭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對學習活動中獲得的資料能夠進行一定的整理、分類、比較。分析,並得出正確的結論。

3.知識:瞭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以及家鄉人為家鄉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知道鄉音鄉情,風俗鄉俗的區域性特點,認清陋習對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篇三

一、指導思想:

遵循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指導思想,按照國家對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國小教育中,必須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針,使兒童、少年受到比較全面的基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培養各級各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礎。

二、制定教學計劃的原則

1、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紮紮實實的提高教育質量,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2、遵循兒童、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注意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志趣、特長。

3、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

4、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搞好課內外結合,以課堂教學為主,重視並開展各種有益的課外活動。

5、適當拓寬知識面,增加一些新的知識和實驗,力求課程內容難易適度,合理安排學生課業負擔。注意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三、具體做法:

思想品德課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為中心的社會公德教育和社會常識教育,從小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進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紀律教育,進行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規律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常識教育,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道德品質,高尚的審美情趣,初步樹立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法制和紀律觀念,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方向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為了提高這門學科的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

(一)課前

1、認真學習《思想品德課教學指導綱要》,弄清課程的性質、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原則和教學實施及評價。在總體把握教材體系的前提下,熟知所任年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然後熟悉每一課教學內容,制定學期教學計劃。

2、認真備課,要備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特別要弄清知識點,不出理論差錯;並要準備好直觀教具和電教媒體,有些課還必須做好課前調查訪問等。

3、瞭解學生現實思想,便於在課內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二)課內

1、上課講述要生動、具體、形象,運用媒體,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目的。切忌枯燥乏味,空洞説教。

2、思品課的結構一般可以採用“揭示課題——學文明理――聯繫實際――辨析導行――總結延伸”這樣的模式,情感激發要貫徹始終,要講求實效。

3、思品課的“看看説説”、“説説做做”、“説説評評”、“説説學學”、“思考和練習”等練習,應在課內完成。“做做”“學學”方面的要求,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4、“自學課文”要讓學生自讀明理,並付之行動,不要包辦代替。

5、要完成課本後總複習。

6、教態親切自然,服飾整潔大方,板書工整、簡明、規範,語言生動簡練,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堅持用普通話進行教學。

(三)課後

1、思品課教學應重視與班主任工作,少先隊活動,晨間活動和各科教學的內在聯繫,注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協調一致,發揮德育的整體功能,促進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的形成。

2、重視考核學生對所學的政治常識、道德規範的掌握程度和思想行為表現,評價方法採取期末書面考查和平時行為考核相結合。要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採用等級制,分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3、要重視向課外的延伸,指導學生的行動,注意平時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的檢查和督促,並做好《德育手冊》上的評定記載工作。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四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年級一個班,學生們經過三個半學年的品德課學習,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能關心他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對生活充滿熱情。一個寒假的時間,讓孩子們增長了一些社會見聞,同樣也有利於品德課的學習。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第二單元“我看家鄉新變化”,第三單元“好大一個家”,第四單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下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藴含其中。第四單元以世界之窗,節日大觀,多彩服飾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藴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藴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四下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係,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繫,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係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繫,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係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下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下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在本冊教材中,設計了“我是小導遊”“考察家鄉街名和地名”“學做家鄉風味小吃”“家鄉新貌圖片展”“家鄉文化節”“我是小小設計師”“我是小靈通”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運用。如教材第4頁的留白是讓學生自己畫出家鄉地圖的輪廓;教材37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總結產品更新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43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給行業分類;51頁的留白是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的特點等。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五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們經過三個學年的品德課學習,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能關心他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對生活充滿熱情。一個暑假的時間,讓孩子們增長了一些社會見聞,同樣也有利於品德課的學習。但是學生的思想行為各不相同,有部分學生畢竟還是比較自私的,團結協作精神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比較差,有些學生作業拖拉,字寫得比較差。上課時,不愛動腦、動筆,需要不斷督促,行為習慣、思想意識等還需進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第二單元“我會學習”,第三單元“各行各業與生活”,第四單元“多彩的節日”。

四年級上冊教材以學生生活為主線,選取了瞭解家鄉,各行各業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節日習俗等內容。通過引導學生運用調查了、參觀訪問、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探究,提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運用多種課程資源自主學習的能力;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萌發熱愛家鄉之情;教育學生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感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激發學生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情感以及嚮往世界和平的美好願望。

三、教學目標:

1、探究家鄉的自然環境、資源、物產、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家鄉的發展變化和家鄉的優秀人物,並在探究活動中,培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引導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培養刻苦學習的精神,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初步形成問題意識;能正確對待困難,遇到困難不退縮,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初步形成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多種課程資源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培養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3、引導學生通過和自身生活直接聯繫在一起的、具體的幾種物品或場所的觀察、瞭解、討論、交流等活動,探究農業、工業、商業等行業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感受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珍惜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從而豐富學生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學生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理解和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辨別能力,為學生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

4、使學生感受春節的快樂,引導學生套就我國各民族的民風民俗,和世界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陶冶情操,增強健康有益的思想觀念,為抵制各種歪理邪説、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崇尚科學,都起着積極的作用。通過蒐集、交流、討論、講故事、模擬表演、智慧大比拼等活動,讓學生們充分感受到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世界各地豐富多彩的風俗民情,激發學生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情感,以及嚮往世界和平的美好願望。

四、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地圖學習,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和人們的生活。

2、重視自學能力的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科學學習方法的選擇。

3、瞭解各行各業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並感謝他們。

4、瞭解多種文化的差異和豐富性,對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造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學進度:

每課一課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篇六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們經過三個學年的品德課學習,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能關心他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對生活充滿熱情。

一個寒假的時間,讓孩子們增長了一些社會見聞,同樣也有利於品德課的學習。但是學生的思想行為各不相同,有部分學生畢竟還是比較自私的,團結協作精神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比較差,有些學生作業拖拉,字寫得比較差。上課時,不愛動腦、動筆,需要不斷督促,行為習慣、思想意識等還需進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成長的腳步”,第二單元“温新的一家人”,第三單元“生活在集體中第四單元“走向信息時代”。

四年級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

如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藴含其中。第四單元以世界之窗,節日大觀,多彩服飾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藴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藴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係,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繫,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

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係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繫,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係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

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

在本冊教材中,設計了“我是小導遊”“考察家鄉街名和地名”“學做家鄉風味小吃”“家鄉新貌圖片展”“家鄉文化節”“我是小小設計師”“我是小靈通”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

同時,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運用。如讓學生自己畫出家鄉地圖的輪廓;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總結產品更新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讓學生給行業分類;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的特點等。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七

一、學生情況的分析:

本年級一個班,學生們經過三個半學年的品德課學習,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整體榮譽感,能關心他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對生活的充滿熱情。一個寒假的時間,讓孩子們增長了一些社會見聞,同樣也有利於品德課的學習。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第二單元“我看家鄉新變化”,第三單元“好大一個家”,第四單元“共同生活的的世界”。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的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下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藴含其中。第四單元以世界之窗,節日大觀,多彩服飾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藴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藴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四下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的關係,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繫,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的關係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的生活的、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繫,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的關係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的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的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的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的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下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的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下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的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在本冊教材中,設計了“我是小導遊”“考察家鄉街名和地名”“學做家鄉風味小吃”“家鄉新貌圖片展”“家鄉文化節”“我是小小設計師”“我是小靈通”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運用。如教材第4頁的留白是讓學生自己畫出家鄉地圖的輪廓;教材37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的經驗來總結產品更新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43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給行業分類;51頁的留白是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的特點等。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的,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八

一、學情分析:

我班本期共有學生53人,其中女生21人。大多學生都是今年從村小點並過來的,原在三年級(1)班跟上來的只有18人,僅佔班級總人數的四分之一。大部分學生學習的基礎十分差,特別是從久吉轉入的好幾個男生,簡直是一竅不通,什麼都不會的那種,就連跟着你讀書都不會張口的。因此,本期想抓好學生的學習成績真是比登天都難了。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難,我也得搏一搏,儘自己所能去做吧,但願能有一定的收穫。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體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能力

1、能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學習民主的參加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三)、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

(四)、全冊的重點、難點:

1、學習收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説明問題。

2、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但當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3、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瞭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4、知道世界歷史發展一些的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三、教材分析及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走進美麗的家鄉

課時安排:6課時

教學內容:

主題一:站在高高的山崗上

課時:2課時

1、用眼觀察家鄉 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六條的法制教育。

2、用手描繪家鄉

主題二:從地圖上看家鄉

課時:4課時

1、用心體會家鄉 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十七條和第十九條。

2、走進不同的家鄉 ,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第二十七條。

3、請到我的家鄉

目標:

1、態度:增進對於家鄉的情感,並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對於合作更為積極與自覺的態度。感受到祖國的博大,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

2、能力:進一步提高運用地圖知識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夠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徵和氣候與人們生活風俗習慣之間的關係。

3、知識:認識家鄉的地理位置和特點,初步瞭解祖國領土的遼闊和風俗的多樣。學習4個副方向,能夠知道用8個方向更準確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態度: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及家鄉生活的體驗和今昔對比等活動中,感受生活的巨大變化。

4、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六條、第十七條和第十九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二十七條的法制教育。

重點、難點:

1、在俯瞰家鄉的活動中拓展對家鄉的認識,增進對家鄉的情感。

2、瞭解4個正方向和4個副方向的關係。

3、在合作繪畫的活動中鞏固對於方向的認識。

4、認識家鄉的多樣性。

5、認識地形圖,初步瞭解如何閲讀地形圖。

6、認識幾個有關温度的概念。

7、體驗在本單元的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成功感。

8、提高合作的能力。

要點:

1、在俯瞰家鄉的活動中拓展對家鄉的認識,增進對家鄉的情感。

2、在合作繪畫的活動中鞏固過於方向的認識。

3、在合作繪畫的活動中增進合作技能。

4、瞭解自己家鄉的地理特點和風俗習慣。

5、初步理解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

6、通過對於有關温度統計的認識,感受祖國的博大。

7、瞭解地理環境及氣候的不同與人們生活及其風俗習慣之間的關係。

8、總結本單元的學習內容。

第二單元:家鄉的故事

課時安排:12課時

教學內容:

主題一:展覽室裏的故事多:

課時:4課時

1、家鄉人生活的變化。

2、學校裏的變化真大。

3、生活中的智慧。

主題二:從家裏帶出來的歷史:

課時:4課時

1、“家庭尋寶”中的發現。

2、過去的遊戲真有趣。

3、今非昔比的廚房。

主題三:説不完的家鄉故事。

課時:4課時

1、家鄉名稱的來歷。滲透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第三條

2、家鄉水的故事。 家鄉的水故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第八條

目標:

1、態度:深化尊重歷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熱愛家鄉的積極情感,提升可持續發展及環境的保護意識。

2、能力:能夠對具體事物進行搜索。比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發展邏輯的認識,能夠與同學合作完成學習任務。願意在學習活動中積極發表自己的認識和看法,能夠較為客觀和公正地認識過去,看待今天。

3、知識:知道家庭、學校和家鄉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歷史上的真實面貌,瞭解家鄉的一些文化特色。瞭解年表在表達歷史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學會製作簡單的年表。

4、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第三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第八條的法制教育。

重點難點:

1.增進尊重歷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積極情感。

2.掌握通過比較、分析認識事物發展的方法。

3.感受家鄉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

4.瞭解學校的過去,通過探究學校的歷史,感受學校的變化與進步。

5.在瞭解和研究學校變化的活動中增進對學校生活的情感。

6.模擬使用過去的生活用品,體驗生活的變化、進步。

7.認識簡單的實物年表,理解作用。學習製作年表。

8.知道小人書是過去孩子們最重要的課外讀物。

9.體驗參與性較強的集體遊戲的快樂,加深友情。

10.家庭廚房及其特點,理解廚房在變化過程中體現出的生活的進步。

11.感受家鄉歷史的悠久以及獨特的傳説。

12.瞭解家鄉有關的發展變化的歷史。

13.感受水與家鄉人生產、生活的密切關係。

要點:

1.在各種學習活幼的互幼中,體會探究、比較、合作的價值,勤于思考,樂於與同學們共同學習。

2.學習在尋找資料和蒐集處理資料的過程中選用相關的、有價值的對象。

3.知道一些與水有關的環境保護知識,對家鄉水的狀況有一些具體、實際的瞭解。

4.嘗試合乎邏輯地思考和表達對事物的看法。

5.通過體驗,感受勞動者的智慧,培育尊重勞動者情感/

6.通過小人書與今天兒童讀物的對比,體會歷史的發展。

7.增強讀書興趣,提高閲讀和語言表達能力。

8.通過比較,感受兒童生活的變化。

9.學習合乎邏輯地思考和表達。

10.瞭解家鄉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從中探究家鄉的有關歷史。

11.感受水的寶貴,對水資源珍惜的態度。

12.強化學生珍惜家鄉水的情感和態度。

13.促使學生形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第三單元課時:家鄉,我為你驕傲

課時安排:11課時

教學內容:

主題一:從家鄉看祖國

課時:3課時

1、家鄉人的智慧。

2、傳統與進步。

3、來自不同家鄉的文化瑰寶。 來自不同家鄉的文化瑰寶 滲透《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 第一條。

主題二:紮根在家鄉的傳説

課時:4課時

1、鄉音鄉情。

2、鄉風鄉俗。

3、快樂的節目生活。

主題三:建設文明富裕的家鄉

課時:4課時

1、遠離陋習。遠離陋習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

2.追求文明。

3.可親可敬的家鄉人。

目標:

1、態度:通過認識和了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進一步形成家鄉的概念,體會到自己是家鄉的一員,加深對家鄉深層的瞭解,增進對家鄉的情感和建設文明富裕的家鄉的願望,樂於在學習活動中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夠科學地運用各種學習方法瞭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對學習活動中獲得的資料能夠進行一定的整理、分類、比較。分析,並得出正確的結論。

3、知識:瞭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以及家鄉人為家鄉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知道鄉音鄉情,風俗鄉俗的區域性特點,認清陋習對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4、滲透《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 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二十二條 二十三條的法制教育。

重點難點:

1.知道家鄉的發展是家鄉人辛勤勞動和奮鬥的結果。

2.學會建立名人簡歷檔案。

3.瞭解家鄉的發展歷程,體會家鄉人的聰明。

4.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事物發展的過程。

5.瞭解在家鄉歷史文化發展的進程中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

6.瞭解起源於家鄉的民間藝術及其特點。

7.瞭解家鄉的民風民俗。

8.懂得風俗及文化的區域性特點。

9.瞭解不同民族的節目及其節日生活習俗。

10.初步區分社會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現象及行為。

11.學會按計劃做事。

12.瞭解家鄉人是怎樣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建設美好家鄉的。

要點:

1.幫助學生進一步瞭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

2.學會調查,並能在調查中知道怎樣收集,記錄整課及運用資料。

3.瞭解傳統與進步的含義,懂得進步是以傳統為基礎的道理。

4.通過欣賞不同的文化瑰寶,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進對家鄉和民族的情感。

5、瞭解民間藝術與家鄉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勞動生活關係。

6.知道多姿多彩的風俗,文化是一個地區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

7.初步形成批判地繼承家鄉風俗,文化的意識。

8.能夠分辨出各種節日風俗中封建迷信的東西。

9.瞭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現象及行為對社會文明和發展造成的危害。

10.養成以實際行動維護健康文明生活的態度,行為方式。

11.萌發尊重家鄉人和熱愛家鄉的情感。

四、教學措施

1、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本期將採取小老師帶領國小生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的方法來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

2、採用邊學習課文邊做練習的方法來加強鞏固所學知識。

3、多用多媒體課件和電子白板來輔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為了加強學生對課文知識的識記,多做一些小檢測。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九

一、學生情況的分析:

本年級一個班,學生們經過三個半學年的品德課學習,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體榮譽感,能關心他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對生活的充滿熱情。一個寒假的時間,讓孩子們增長了一些社會見聞,同樣也有利於品德課的學習。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第二單元“我看家鄉新變化”,第三單元“好大一個家”,第四單元“共同生活的的世界”。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的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下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藴含其中。第四單元以世界之窗,節日大觀,多彩服飾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藴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藴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四下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的關係,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繫,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的關係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的生活的、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繫,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的關係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的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的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的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的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下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的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下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的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在本冊教材中,設計了“我是小導遊”“考察家鄉街名和地名”“學做家鄉風味小吃”“家鄉新貌圖片展”“家鄉文化節”“我是小小設計師”“我是小靈通”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運用。如教材第4頁的留白是讓學生自己畫出家鄉地圖的輪廓;教材37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的經驗來總結產品更新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43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給行業分類;51頁的留白是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的特點等。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的,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十

1、指導思想

以《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為依據,樹立"以人為本、培養能力"的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積極營造&“和諧、平等、輕鬆&”的教學氛圍,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養成,體現人文關懷,關注學生長期的健康成長。

2、現狀分析

(1)學生分析

學生是非常喜歡《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但由於家長對它不夠了解,所以重視不夠,這樣影響了一些家庭作業的完成,以及一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對本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影響。教師力爭減少一些負影響,努力提高活動質量,提高課堂效率。

(2)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三個單元組成。教科書在設計上力求貼近兒童的生活經驗,貼近現實社會,將品德教育的內容和兒童的社會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消費》是四年級上學期的第一單元的主題,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消費知識。教學方式主要以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為主,目的'是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獲取消費的初步感受。

第二單元《生活中的習俗》單元以燃放禮花,懸掛彩燈的情景為背景,其目的為烘托節日的喜慶氛圍。讓學生通過探究節日的習俗,感受到人們節日中享受到的快樂,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

第三單元《安全地生活》是讓學生隨着年齡的增長,社會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大,學生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使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每一天,是家長,學校,社會一直關注的問題。設計本單元讓學生在以有的安全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理解,系統地掌握一些面對突發事件的自救自護本領,為他們今後更好地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各單元的設計圍繞課程標準的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學生生活為主線,設置綜合性的學習活動主題,體現教科書內容的生活化和綜合性。主要有學生的家庭,學校和社區生活的內容,家鄉,世界的民族風情,習俗和傳統節日等內容,讓學生加深對社會的認識,有利於他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能力的和諧發展。

3、本單元的學習內容:

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消費

第二單元生活中的習俗

第三單元安全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