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4.91K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新版多篇)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能針對探究木材的特點提出觀察試驗的大致思路,並能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觀察試驗;知道探究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區分什麼是假設,什麼是事實;能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2、在探究木材特點的觀察試驗中體驗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觀察試驗結果;意識到不合理使用木材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瞭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教學重點:在探究木材特點的觀察試驗中體驗合作與交流

教學準備:各種各樣的木材

教學過程

活動一

師談話;同學們,你們觀察過家中的傢俱嗎?一般的傢俱都是用什麼做的?學生自由回答,從而導入新課。

活動二

上課伊始,教師先檢查同學們帶來了哪些木材,知道哪些品種的木材,讓學生談談蒐集過程中的體會。

探究過程;

1、提出關於木材的問題

(1)學生自由提出問題:你想研究關於木材的哪些問題?

(2)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講問題一一板書出來。

(3)讓學生根據研究方向進行分組,研究興趣相同的同學組成一個小組。

3.對所選的問題盡心分組研究

(1)小組同學共同制定研究計劃。

(2)彙報研究計劃,其他小組提出有效計劃

(3)各小組在其他小組建議的基礎上,對原有研究計劃進行適當修改,形成新的探究方案

(4)教師進行試驗前的指導,提出指導性的意見,提醒學生注意試驗安全,出示“研究提示”。

(5)學生進行實驗活動

4、各小組進行實驗成果展示

(1)小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學記錄、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

(2)教師、其他組同學進行適當補充。

5、進行二次交流,獲得認識。

(1)教師提出要求;對各組同學的研究進行彙總,有哪些收穫?

(2)總結;木材的共同特點。

6.認識木材是天然材料,要珍惜木材

(1)展示一棵樹長到成才的時間材料。

(2)認識到木材是天然材料。

(3)展示生活中對木材的浪費情況。

(4)小結;木材生長期長,來之不易,要珍惜木材。

7、創新想象有什麼材料可以代替木材?

(1)學生自由想象

(2)20年後木材的展望

(三)自由活動

1、學生根據自己的觀點分成兩組;一組觀點是提倡使用一次性木製品,另一組觀點是不同意使用一次性木製用品。

2、學生充分展開辯論活動

3、教師針對同學的辯論進行總結

(四)拓展活動

調查:一天中,一箇中等規模的飯店共用掉多少雙一次性木筷?照這樣計算,一年會用掉多少木材?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二

1.光的行進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根據常見的光傳播現象對光怎樣行進作出合理的假設;

2、能夠想辦法證明自己的假設;

3、能夠聯繫生活實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會區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着直線行進的;

3、會製作簡易的小孔成像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研究光怎樣行進的過程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2、體會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3、通過製作小孔成像儀,形成認真細緻的科學態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朗讀科學小詩,渲染學習氣氛

1.談話:同學們,讓我們先來朗讀黑板上的這首小詩:是誰,

為花兒披上斑斕的舞衣? 是誰,

把山林點染得青葱翠綠? 是誰,

將七彩虹橋架上藍天? ……是誰,

讓我們的'世界如此繽紛絢麗?

2.猜一猜:是誰,讓我們的世界如此繽紛絢麗?

3.談話:每當我們朗讀這些科學小詩的時候,大家就想接着寫下去,做一回小詩人。下面就讓我們接着寫下去,每小組選出你們認為寫得最好的,一會兒全班交流。

4.小結:今天就讓我們進入色彩斑斕的光的世界吧!

國小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三

【教學重點】

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並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説話。

【教學準備】

每組一份:長方形扁紙盒兩個,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條、乾土、濕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見過蚯蚓嗎?一般在什麼地方見到它們?你們覺得蚯蚓喜歡怎樣的環境?

2、學生自由發表。

二、實驗一: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

1、我們先來研究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該怎樣設計實驗呢?

2、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進行對比實驗,並注意控制條件。

3、出示實驗器材,討論實驗步驟: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後打開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

三、實驗二:蚯蚓喜歡乾燥還是濕潤的環境?

1、過渡:那麼,蚯蚓喜歡乾燥還是濕潤的環境呢,讓我們也來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2、學生設計實驗,自由發表自已的。

3、教師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乾燥,一邊濕潤。

(2)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3一5分鐘以後打開盒蓋觀察,並記錄觀察結果。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濕潤的環境。

四、動物對環境的需要和適應:

1、讓學生歸納:蚯蚓適合怎樣的生活環境?

2、過渡:跟蚯蚓一樣,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境裏。

3、學生看書11面的圖片,説説這些動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4、拓展:當環境不適應動物生存的時候,它們會重新選擇合適的環境生活,否則它們將難以生存。誰能説説相關的例子嗎?

五課外作業

1通過學習, 請選擇一種你喜歡的小動物, 進行飼養並將你伺養小動物的情況記錄下來, 看看你能不能發現一些小動物的習性。

六教後反思: 略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道樹木的橫截面上有年輪,觀察年輪可以知道樹木的年齡。

2、知道樹木的年輪可以告訴我們樹木生長情況,年輪的變化可以反應樹木生長的環境、氣候等多方面的信息。

3、能對觀察對象進行認真細緻的觀察,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4、能通過閲讀教材提供的資料進行學習。

5、具有參與科學探究的積極性,願意與人合作。

教學準備

一塊有明顯紋路的木版,每組三種不同的樹的橫截面,觀察記錄表,有關年輪的圖文或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帶紋路的木版,提問:你們從木板上看到了什麼?這些紋路從哪兒來?你還在哪兒看到過樹木中的紋路?我們把樹木中的這種紋路叫什麼?(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交流學生已知經驗的過程,通過交流導入新的探究過程。)

二、觀察樹幹橫截面,激發學生髮現問題。

(1)教師給每個小組提供一塊用樹幹鋸成的橫截面,學生分組觀察。要求小組在觀察中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和疑問。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一個記錄表發給小組,也可以讓學生直接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

(2)交流發現,提出問題。

三、觀察其他樹的橫截面。

(1)給每個小組再提供兩塊樹的橫截面,小組觀察:有什麼新發現?你還有什麼疑問?

(2)交流與質疑。教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隨堂板書,引導學生整理問題:看一看,這些問題中,哪些我們可以在剛才的觀察中找到答案?哪些可以同學們互相解答?把已經解決的`問題做上標記。然後給剩下的問題進行分類。

四、瞭解年輪的形成。

(1)閲讀教材上的小資料,思考:年輪是怎樣形成的?年輪跟樹木的生長情況有什麼關係?你從這段資料中又解決了哪些疑問?

(2)交流。

(3)為學生補充一些相關資料,豐富學生的認識。

五、瞭解更多的來自年輪的信息。

(1)觀察年輪圖,估算樹的年齡。(五年級的學生一般都知道通過數年輪的圈數可以知道樹的年齡,如果只是簡單地去數數意義就不大了,因此教師要啟發學生思考:怎麼數、為什麼數出圈數就是樹的年齡。)

(2)觀察:同一個年輪的寬窄都是一致的嗎?不同年輪的寬窄、顏色一樣嗎?

(3)討論:同一個年輪的寬窄不同,不同年輪的寬窄、顏色不一致可能與什麼有關?

(4)記錄討論結果並交流。

(5)你還知道年輪可以告訴我們什麼信息?

六、課外拓展。

(1)繼續觀察伐木留下的樹樁或者鋸下的樹幹截面上的年輪。

(2)收集有關樹木年輪的資料,讀一讀,把學到的知識與同學交流。

國小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國小科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有三大領域: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本節課所講的心臟與血液循環屬於生命世界這一領域。本單元前兩課已經研究了呼吸與心跳之間的關聯關係,呼吸和肺之間的關係,本課重點研究血液循環系統,幫助學生理解血液在全身不停的流動,在流動過程中帶給身體各部分所需的氧氣和養料,帶回二氧化碳和廢料,明白血液循環對人體的重要性,知道其循環不息的動力來自於心臟有規則的搏動,進而認識到保護心臟的重要性和心臟保健的常識。因此,本課的教學無論在知識上、能力上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對學生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的: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及本課教學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據課程標準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過程與方法:能準確地測量自己的脈搏和心跳;學習心臟與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

科學知識:知道心臟的形態與功能;認識血液循環器官及其作用;知道心臟在血液循環系統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健康飲食、堅持體育鍛煉有利於心臟的健康。

3、教學重點:測量心跳與脈搏並發現兩者之間的關聯,知道心臟在血液循環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瞭解血液在人體內循環的路徑。

二、教學方法、學習方法

因為本課概念繁多,知識點密集,加上認識的對象在人體內部,無法直接觀察,學生感知起來非常困難。但是國小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動手操作,因此本課採用先從謎語入手來認識心臟,再讓學生握拳結合視頻模擬心臟的跳動,感知心臟在不斷地跳動。接着讓學生認識心臟跳動的作用。用小塑料瓶在水盆裏有節奏地擠壓水瓶,水會進出,通過這樣的模擬實驗讓學生明白心臟就像泵,推動血液在遍佈全身的血管裏循環流動。然後讓學生認識靜脈血和動脈血。

在學生找到自己的脈搏之後,我就指導學生開展小組活動,測量脈搏和心跳。明白一分鐘心跳和脈搏的次數相同。接着通過視頻讓學生認識血液循環的意義。

在學生明白心臟非常重要之後,要求學生關愛自己的心臟,讓學生説説有哪些損害心臟。最後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一些心臟保護的知識。

在全課中學生動手實驗與研究學習相結合,為學生拓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提供依託,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動手動腦的機會,全員、全程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藉助於電教教學手段主動探究,自主完成所學知識的建構。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主要設計,在課堂中還有許多,還望各位領導和同行提出寶貴建議。謝謝。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光碰到鏡面會改變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現象

2、反射光也是直線傳播的

3、人們利用光反射原理髮明瞭很多有用的器具

過程與方法

1、按照説明正確進行實驗操作

2、製作簡易潛望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2、人們掌握了自然規律就能更好地生產和生活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有關反射的圖片或課件、潛望鏡模型

分組實驗:手電筒、小鏡子、製作潛望鏡的材料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光的反射及應用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請同學們觀察實驗室的日光燈管,上面為什麼要裝燈罩呢?

2、照亮目標

(1)書上有三個照亮活動,請仔細閲讀操作要求,並在書上畫出光的路線

(2)學生反饋實驗發現

(3)什麼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運用光的反射

(1)汽車反光鏡(凸鏡)

(2)醫生帶的額鏡(凹鏡)

(3)試着畫出光的路線圖

(4)不鏽鋼勺的內外兩面

4、做一個潛望鏡

(1)自學書上的製作要求

(2)每個人利用現有材料進行製作

(3)利用反光鏡製作的其他玩具:萬花筒、觀景箱等

5、反光帶給我們的不便

(1)玻璃幕牆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線的強弱

六、作業設計

萬花筒的'製作

七、板書設計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車反光鏡:凸鏡 醫生帶的額鏡:凹鏡

光的路線圖

潛望鏡的製作

國小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七

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摸不着的特點,知道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

2、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學習探索空氣的簡單方法。激發幼兒探索慾望,培養幼兒對科學實驗的興趣。

3、培養幼兒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活動準備: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樂、袋子、氣球

活動過程:

(一)魔術導入。

1、教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要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細了!

2、教師:這是什麼?(毛巾)是乾的還是濕的呢?來,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麼樣的毛巾啊?是塊乾毛巾。

3、教師:這是什麼呀?(杯子)老師現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裏面,然後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裏,你們猜一猜毛巾會不會濕?(請你説一説)

4、教師:那我們取出來看一看,濕了沒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濕了沒呀?(沒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裏的,卻沒有濕,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氣原理。

1、教師:老師再來變一個魔術,這是什麼?(毛巾)這是什麼?(杯子)我們也要把毛巾放進杯子裏面,這次老師是斜斜地放進水裏,小朋友仔細觀察哦。看一看會發生什麼現象。(氣泡產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沒有濕呢?(請你説説看)

2、教師:到底毛巾濕了沒有?讓我們取出來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濕了沒有?(濕了)為什麼會濕了呢?

3、教師:這一次啊,老師的杯子是斜斜地放進去的,斜斜地放杯子裏面有空氣,空氣跑出來了,小朋友説一説什麼跑進去了?(水)空氣跑出來了,水就跑進去了,所以我們的毛巾就會濕了。而第一次沒有濕,是因為空氣跑出來了沒有?(沒有)所以毛巾是乾的。剛才老師給小朋友變了兩個關於空氣的小魔術,好看嗎?

(三)身邊捕捉空氣,初步感知空氣。

1、教師:那麼空氣它在哪裏呢?它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呢?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小朋友看,這是什麼?(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氣,看看老師是從哪裏捉到空氣的(用袋子從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氣,你們説一説我是從哪裏捉到的呀?

2、教師:老師捉了一袋子的空氣,你們也想來捉捉空氣嗎?老師幫你們每人準備好了一個袋子,都有了嗎?現在我們把袋口張開,來捉捉空氣,捉好後要捏緊袋口,舉起來,我看看,誰捉空氣又多又快?(表揚幼兒)

3、教師:現在我們把袋口慢慢張開,用眼睛看一看空氣,你能看得見裏面的空氣嗎?(看不見)對,空氣是看不見的。那麼袋子裏的空氣有顏色嗎?(空氣是沒有顏色的)

4、教師:(用同樣的方法來捕捉)袋口張開,用你的小鼻子聞一聞空氣是有沒有味道的呢?(對,空氣是沒有氣味的)用你的小手伸進袋子裏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氣嗎?(空氣是摸不到的)

(四)周圍捕捉空氣,加強對空氣的認知。

1、教師:我們到別的地方去捉空氣好不好?試試能不能捉到空氣?(帶領幼兒到各個地方捉空氣,播放背景音樂)

2、教師:好,請小朋友把袋子收回來,我請小朋友互相説一説你是從哪裏捉到空氣的?(你告訴旁邊的小朋友在哪裏捉到空氣的,自由發言)

3、教師:好了,你們剛才是不是在各個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氣啊?那麼你們説空氣能看得見嗎?有顏色嗎?有味道嗎?摸得着嗎?

教師總結:原來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也摸不着,因此小朋友通常認為我們周圍沒有的東西,實際上空氣是的確存在的。我們用小手扇一扇空氣,有什麼感覺?説明空氣是存在的,流動的。

(五)與空氣寶寶做遊戲。

1、教師:小朋友們玩過氣球嗎?(玩過)今天老師也請你們來玩氣球,高興嗎?不過,你們先想一想,怎樣讓氣球變大呢?

2、教師:如果氣球小説明我們吹進去的空氣是多還是少呢?老師給小朋友每人準備了一個氣球。(幼兒操作,個別指導)吹好了以後捏緊你的氣球。

3、教師:我們來比一比誰的氣球最大,説明他吹進去的空氣最多。誰的氣球最小,説明他吹進去的空氣最少。好了,氣球寶寶累了,我們讓它在邊上休息一下。

(六)保護空氣,爭做環保小衞士。

1、教師:現在老師和小朋友來做一個實驗,把你的嘴巴閉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來,我請小朋友來説説是什麼感覺?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覺呢?為什麼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教師小結:因為我們把嘴巴閉上,把鼻子捂起來,空氣就不能進入我們的嘴巴和鼻子裏,我們就不能進行呼吸了。所以我們就會感覺喘不過氣來,非常難受,你們説我們人需不需要空氣呀?

2、教師:我們人需要空氣,動物呢?花草樹木呢?它們也需要空氣,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氣。如果沒有空氣會怎麼樣呢?會無法生存。

3、教師:我們雖然離不開空氣,我們需要怎樣的空氣呢?是乾淨的空氣還是受到污染的空氣呢?如果我們吸進了不乾淨被污染的空氣就會生病,對我們的身體就不好,所以小朋友們要保護好我們的空氣,保護好我們的環境。垃圾能不能亂扔,能不能隨地吐痰,爸爸抽煙了,我們應該怎麼對他説?我們還可以怎麼做呢?我們來看一看別人是怎麼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説説他們在做什麼?(幼兒説一説)他們在做環保小衞士,來保護我們的環境,讓我們的空氣更加清新干淨,我們吸入乾淨的空氣,我們的身體才會棒棒的,身體才會健康。

國小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重力是物體由於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

過程與方法:

安裝用重力拉動的小車;做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關係的實驗;用實驗數據驗證自己的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注重獲取證據,用證據來證明觀點。

【教學重點】

做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關係的實驗。

【教學難點】

用實驗數據驗證推測。

【教學準備】

實驗小車一輛、粗線一根、掛鐵墊圈的小鈎子一個、鐵墊圈若干、秒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小車,提問:你有哪些方法讓這輛小車動起來?

(推、用繩子拉)

2、揭題:那我們今天就來研究研究用繩子拉的小車,

板書:我們的小纜車

二、安裝小纜車

1、提問:要把這輛小車改裝成小纜車,能改裝嗎?

説説看怎麼改?

2、學生動手操作:將粗線綁在小車上。

3、提問:這樣的小纜車需要什麼力量才能把它拉動?

4、提問:請你仔細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嗎?説説為什麼。

5、學生交流討論:在繩子上掛重物,讓重物拉動小車。

6、出示掛鐵墊片的鈎子和墊片,讓學生安裝小車。

三、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關係

1、提問:剛才大家在用墊圈的力量拉動小車,發現用了幾個墊圈可以拉動小車?

學生説出不同的個數

2、很多小組的數據都不一樣,為什麼?可能哪些地方存在問題。

3、學生交流討論:

①可能每個墊圈有點差別。

②放墊圈要一個一個放上去,直到小車動起來為止。

4、學生實驗,獲得數據。

5、提問:剛才我們已經用實驗獲得了數據,知道用多少個墊圈的力能使小車動起來,那你認為拉力的大小和小車運動有什麼樣的關係,如何用實驗證明?

學生交流討論,推測:拉力越大,小車的運動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車的運動速度越慢

提示:

(1)、標明小車運動的起點和終點,每次實驗都要從起點開始,終點結束

(2)、每次多個多個增加墊圈,觀察和記錄小車的運動是怎樣變化的。

6、指導學生看71頁記錄表

7、學生實驗

8、交流彙報

四、小結

1、拉力越大小車運動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車運動的速度越慢

2、要獲得準確的數據需要多次重複實驗。

國小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九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蘇教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課《研究透鏡》,教材安排循序漸進,以一系列既貼近生活,又引人入勝的科學探究活動,引領學生去探究光的折射現象以及透鏡的奧祕,為以後學習光學的其他知識做好準備。

設計理念:

這節課以《三毛流浪記》裏的情節導入新課,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和熱情,使他們希望主動探究有關光的折射現象的知識,通過目測和手摸的方法,先了解透鏡鏡片的形狀特點,之後再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操作,進一步發現有關透鏡的奇妙現象,進而引起學生的疑問:為什麼光線通過透鏡就會產生這些奇妙的現象?在尋找到原因就是光的折射之後,進一步的疑問就會出現: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折射?通過利用自制教具“黑盒子”的演示,學生就能直觀的觀察到折射的實際情況,從而為學生對光的折射方面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提供幫助。甚至可以激發起學生自己製作教具學具方面的興趣,使學生的探究變被動為主動。

教學目標:

1、知道光線從一種透明物體進入另一種透明物體時,傳播的方向會在交界面上發生彎折。

2、能通過研究,概括出凸透鏡和凹透鏡鏡片的不同特點和不同作用。

3、通過製作簡易望遠鏡,能提出更多可自己研究的有關透鏡的問題。

教學重點:

認識光的折射現象

教學難點:

製作簡易望遠鏡

準備器材:

凸透鏡、凹透鏡、燒杯、水、鉛筆、實驗報告單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前幾天老師看了一部老電影《三毛流浪記》,其中有一個情節非常有意思:三毛流浪到一條小河邊,正好肚子很餓,抬頭看見河水裏有幾條魚,三毛就決定捉幾條魚烤着吃,正好小河邊有一根魚叉,三毛就拿起魚叉向水裏的魚叉去,但是三毛左叉叉,右叉叉,前叉叉,後叉叉,結果連一片魚鱗都沒叉到。

2、提問:三毛為什麼叉不到魚?他犯了什麼錯誤?要想叉到魚,三毛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3、學生回答。

4、講解:三毛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魚叉叉的位置不對!(出示幻燈片)當光線經過魚身體的反射進入到三毛眼睛裏時,光線在水和空氣的交界面上發生了彎折現象,但是三毛不知道啊,他還是用魚叉順着直線方向向魚叉過去,結果可想而知,魚是肯定叉不到的。所以三毛應該做的是在看到的魚位置的後方一點的位置用魚叉迅速的叉下去,這樣才能叉到魚。

5、講解:其實,三毛叉魚這件事講到了我們科學上一個有關光的特別的現象,叫做光的折射。那什麼叫光的折射現象呢(出示幻燈片)?光線從一種透明物體進入另一種透明物體時,傳播方向會在交界面上發生彎折,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我們現在就可以體驗一下光的折射現象。(展示裝水的燒杯和鉛筆,將鉛筆插進水裏,從上面和側面觀察水中的鉛筆,體驗光的折射現象)

6、學生操作,體驗光的折射現象。

7、講解:生活中,光的折射現象還有很多,但是最典型的是透鏡。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透鏡(出示幻燈片:課題),瞭解透鏡的知識。

二、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形狀特點

1、談話:透鏡一般分為兩大類:凸透鏡和凹透鏡(出示幻燈片)。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凸透鏡和凹透鏡,請大家經過目測和手摸的方法,觀察它們的鏡片有什麼特點?並將觀察結果寫在實驗報告單上。

2、學生分組觀察,並記錄。

3、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4、小結:凸透鏡的鏡片中間厚,邊緣薄(出示幻燈片);凹透鏡的鏡片中間薄,邊緣厚(出示幻燈片)。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透明(出示幻燈片)。但是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形狀卻並不是唯一的,只要符合上面所説的特點,就都是凸透鏡和凹透鏡(出示幻燈片)。

三、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

1、提問:大家知道凸透鏡和凹透鏡各有什麼作用嗎?

2、學生討論、彙報。

3、談話:凸透鏡和凹透鏡分別有什麼作用,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找到。請大家打開課本第24頁,仔細閲讀這三組實驗的操作方法(出示幻燈片),並且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實驗。同時,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完成實驗,我還有幾點小提示給大家(出示幻燈片)。

4、學生分組實驗,並記錄。

實驗1:用透鏡觀察物體。

實驗2:嘗試用透鏡在紙屏上成像。

實驗3:嘗試用透鏡聚光。

5、學生交流實驗結果(教師出示實驗報告單的幻燈片,並出示結果)。

6、提問:光線通過透鏡產生的現象奇妙吧!是為什麼會產生這些現象呢?

7、學生思考,並嘗試回答:光線通過透鏡時發生了彎折。

8、提問:發生了怎樣的彎折呢?

9、演示實驗:揭示光線通過透鏡時的彎折現象。(自制教具)

四、製作望遠鏡

1、談話:透鏡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你能舉出例子嗎?

2、學生討論交流:近視眼鏡、老花鏡、放大鏡、望遠鏡等(出示幻燈片)。

3、談話:同學們好像對望遠鏡最感興趣嘛,那我們現在就一起製作一個簡易的望遠鏡(出示幻燈片)。

4、指導學生製作望遠鏡(閲讀課本第25頁,出示幻燈片,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位置)。

5、談話:如果凸透鏡和凹透鏡位置反掉了,或者是透鏡拿錯了,兩個都是凸透鏡或者兩個都是凹透鏡(出示幻燈片),會出現什麼情況呢?請同學們課後繼續研究。

五、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這次校際教研的主題是“自制教具提升課堂活力”,我就從自制教具這個方面談談我的教學反思吧。

本課中使用到自制教具的地方是在學生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找到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之後,這個時候學生往往會產生疑問:為什麼光線通過透鏡就能產生這些奇妙現象呢?為什麼穿過玻璃就不行呢?如果能夠讓學生直觀的觀察到光線通過透鏡後的行進路線(穿過凸透鏡會聚,穿過凹透鏡發散),學生就能一下子發現最根本的原因。於是我就設計了這個“黑盒子”的教具,(介紹“黑盒子”的構造以及各個位置的功能),希望能夠通過這個教具的使用,使學生對光的折射現象,尤其是光線通過透鏡時的折射現象的理解有所幫助。

這次自制教具的使用其實也是一種嘗試,在實驗的過程中肯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問題,我想,通過不斷的嘗試,我們一定能發現並解決這些問題,從而讓自制教具為我們的教學工作服務,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服務。

國小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受熱以後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過程與方法:

1、從影響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熱後產生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後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於發現新的問題,願意積極探索。

教學重點

1、關注水在加熱過程中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後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

教學難點

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熱水,冷水;天平,試管;氣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要使一杯冷水變成熱水,有哪些方法?

2、師生交流。

(預設:這個活動讓學生自主討論,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給塑料袋裏的冷水加熱

1、師:在密封的小塑料袋裏裝滿冷水,然後浸入熱水中,仔細觀察冷水袋的變化。

2、根據看到的現象嘗試做出解釋。

3、小組討論,誰的解釋更有説服力。

(預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觀點,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做出解釋或推測。)

4、全班交流。

5、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關?

6、冷水由沉變浮能不能用物體沉浮的幾個因素來進行解釋?

7、再次對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測。

(啟發學生從影響物體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體積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後把問題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變的情況下體積的變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是否發生變化。

2、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體積是否發生變化。

3、分析整理

水在變熱過程中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我們觀察到了什麼現象?有什麼疑問?

板書設計

給冷水加熱

水受熱------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