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48W

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精品多篇】

新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一

新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編寫人員: 第一單元:浙江寧波奉化市居敬國小    張素珊 第二單元:江蘇徐州銅山茅村實驗國小   王芳 第三單元: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新興學校   董茂娉 第四單元:湖北省武漢市光谷第一國小   曾小紅    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站前學校方 靚 2月 教科版修訂版六年級下冊教材目錄 第一單元 微小世界 1 放大鏡 2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3 放大鏡下的晶體 4 怎樣放得更大 5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 6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二) 7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們 第二單元 物質的變化 1 我們身邊的物質 2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3 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 4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 5 鐵生鏽了 6 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 7 控制鐵生鏽的速度 8 物質變化與我們 第三單元 宇宙 1 地球的衞星――月球 2 月相變化 3 我們來造“環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陽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單元 環境和我們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處理 3 減少丟棄及重新使用 4 分類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處理 7 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 8 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 第一單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        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        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        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        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        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        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儘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為什麼要用放大鏡觀察 1、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麼?”(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可以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説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説“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並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裏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於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鑑定郵票、珠寶商鑑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髮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製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讓學生儘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後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新發現後,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麼它能放大的祕密在哪裏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1、師:對於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新的發現或收穫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課外你可以嘗試着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製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放大鏡 構造:鏡架、鏡片(凸透――“凸透”鏡) 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放大細節 用途:…… 教學後記: 2、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於昆蟲的細節 【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或多媒體課件導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着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於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着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傢伙為伍並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裏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現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麼?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因這個寒假的凍災,估計開學時不會有太多的昆蟲,可以利用儀器室原有的標本和蚊蠅蟑螂等常見昆蟲及其肢體為觀察對象。估計肉眼觀察學生的興趣不會太濃,而且因觀察對象小,肉眼的發現可能不會很多。可能的發現: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有的昆蟲翅膀是透明的,昆蟲足上有勾……)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師:(待學生觀察得差不多不再有興致時,發給每組至少兩個放大鏡。如果每個學生自備的,可事先讓材料員收起來,等觀察時再發給大家)這些傢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通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瞭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於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閲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築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為使學生能堅持觀察,可在科學活動室內佈置一個“昆蟲世界”,以小組為單位將學生的觀察發現和課外閲讀的摘抄進行展示,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而且小組間的競賽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如果條件好的話,可以在網上開闢一個這樣的空間。對於學生的發現和成果老師因及時進行表揚或展示,及時的反饋有助於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熱情。)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複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佈細毛,有鈎爪 …… 實踐活動:藉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 教學後記: 3、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祕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製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製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        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物質        糖        鹽        味精 記憶中                        放大鏡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藉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

四上教科版科學教案及反思 篇二

科學課,是一門綜合性科學課程。俗話説: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因此我在平時的生活中必須要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斷充電,使學習跟上發展的步伐。通過不斷的學習,廣泛地收集資料,認真的備課,努力上好每一堂課。

一、科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在課堂上旨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首先要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髮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説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在學習過程中就會覺得有很大的難度,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着成就感體面地坐下,不能挫傷他們的求知慾和自信心。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在課堂上通過老師的引導,啟發學生積極的提出問題,朝着我們的課堂目標一步一步的逼近,直至完成我們所需要探究的課題。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總之,科學課是一門全新的綜合性學科,理想的科學課堂應該是怎樣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科學課沒有絕對的模式可套用,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教材的不同,去精心設計。要想順利地推進這門課程的改革與實踐,就不能僅僅把學習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內涵,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地把科學課理解為一種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動,這也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科學素養的過程。我通過反思認識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太多需要改正和改進的地方。作為科學教師,我需要不斷去探索、去嘗試、去體驗,並且不斷反思、總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科學探究落到實處,讓科學課課堂成為學校培養創新人才的大舞台。

四上教科版科學教案及反思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本節是溶解單元的起始課。教材呈現了三個活動:活動一,學生通過觀察、比較食鹽、沙在水中變化的不同,認識溶解這一概念;活動二,通過觀察麪粉在水中的變化,加深對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動三,通過學習使用過濾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質特徵。這一課將幫助學生髮展他們關於溶解的概念,同時培養觀察和實驗的技能,當學生們掌握了一些觀察和實驗的技能之後,他們就會在課外繼續探究,並能有意識地去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學會科學的生活,從中培養學生參與活動時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行為習慣。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於溶解是有一定認識的,例如,學生常喝糖水,生病後常喝板蘭根或感冒沖劑等,類似這種情況學生們都比較熟悉。一部分學生也聽説過“溶解”一詞,但不知道就是口語中常説的“化掉了”,更不能準確地説清楚究竟什麼是溶解,以及不能準確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溶解。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過親身實驗,細心觀察實驗過程,並能用自己的話描述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2、使學生了解有些物質可以溶解於水中,有些物質卻不能溶解於水中。

3、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質是不能從水中分離出來的,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觀察食鹽、沙和麪粉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難點是描述食鹽、沙和麪粉在水中的不同現象以及用過濾的方法把沙和麪粉從水中分離出來。

五、教學準備:

小組:燒杯4個、盛有水的水槽1個、食鹽、麪粉各20克、沙30克、濾紙3張、漏斗1個、玻璃棒1根、鐵架台1個。

六、教學過程

為了重點突出探究的層次性,我始終以“溶解”為主線,安排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一)故事導入,揭示課題

開始,我以《小毛驢過河》的故事導入:從前,有一頭小毛驢馱着一袋鹽過河,河水很深,把它的鹽淹沒了,等它過了河後,覺得身上輕了許多,回頭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鹽到哪裏去了呢?估計學生隨口會説出(化了),我順勢引出“溶解”一詞,那麼水能溶解哪些物質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溶解單元的第一課: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這一環節我以故事入手,讓學生輕鬆進入學習狀態,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他們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同時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為學生們能以飽滿的熱情進入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設計實驗,展開活動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實驗活動

活動一:食鹽、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我讓學生利用我為他們提供的材料,自己嘗試做實驗,自行觀察食鹽、沙子在水中的變化,並將它們在水中的現象進行對比,通過研討和彙報初步滲透溶解的概念。

活動二:麪粉在水中的溶解

讓學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測麪粉在水裏的情況。對於學生的猜測我不急於下結論,而是讓他們自己動手去驗證。

(任何的發現、發明都建立在大膽猜想的基礎上。通過猜想活動,激活學生思維,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在這樣基礎上進行的驗證,學生印象才更深刻)

活動三:探究實驗過濾的過程

在活動二的驗證中學生們能很容易感受到麪粉的溶解特徵處於食鹽、沙子兩章。種物質的中間狀態,但是學生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在這裏引出“過濾”順理成

我先拿出一張濾紙,給學生講解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之後我出示這樣的課件:

“一貼二低三靠”:

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

二低——(1)濾紙的邊緣應比漏斗口低。

(2)液麪要低於濾紙邊緣。

三靠——(1)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壁。

(2)玻璃棒靠着三層濾紙那邊

(3)燒杯緊靠玻璃棒。

播放完課件後,我把實驗過程進行演示,演示完以後學生再進行分組實驗,對於遇到困難的學生老師要加以指導和幫助。在實驗中,提示學生要注意觀察留在濾紙上的物質,並做好觀察記錄,最後師生交流,得出結論:

1、溶解了的物質不能用過濾的方法從水中分離出來。

2、不能溶解的物質通過過濾後,顆粒會留在濾紙上。

(這個環節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把學生的眼、耳、腦等器官都調動起來,使過濾這個難點變得生動有趣,容易記憶、理解和掌握,播放課件後的教師演示能為下一步學生分組實驗正確操作提供幫助,確保分組實驗效果的成功率,增強實驗的實效性。學生們在實驗活動中,不但能加深對自然科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培養他們的科學協作精神。)

(三)課後延伸,開闊視野

理解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於運用到生活生產中去,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以下的練習題:

1、你還知道那些物質能夠溶解?

2、自己動手做一做油能溶於水中嗎?

3、上網查一查什麼東西應用了溶解的性質?

(這樣的練習題的設計是對學生自學能力、探究能力的綜合培養,也體現了鈴聲止,而思維不止,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中去的教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