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人教版國小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98W

新人教版國小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新人教版國小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內容:

課本第39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第一級運算和第二級運算的含義。

2、使學生掌握無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3、能在學生掌握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和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上,對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進行概括、總結。

4、培養學生認真嚴格的態度。

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1)設問:我們學過哪些計算?(學生回答後,告訴學生: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這四種運算,統稱為四則運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個算式裏,如果只有()或者只有(),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②在一個算式裏,如果有(),又有(),要先做()後做()。

(3)在一個算式裏,如果有括號,要先算()。

二、新授

1、出示課題: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2、介紹四則運算:我們學過的加、減、乘、除四種運算,統稱四則運算。

3、教學例1.

(1)板書例1:3.7-2.5+4.6 3.6×6÷0.9

然後設問

①這些算式裏有哪些運算?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告訴學生:加法和減法叫做第一級運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級運算。

②這兩個算式的運算順序怎樣?

③如果用“第一級運算”代替“加、減法”,用“第二級運算”代替“乘、除法”,運算順序怎樣敍述。

根據學生回答,改變複習填空①的敍述。

④再概括一點講,這句話可以怎樣敍述?

根據學生回答,改變複習填空①的敍述,出示教材結語。

(2)學生完成例1的計算。

4、教學例2.

(1)板書例2:35.6-5×1.73,6.75+2.52÷1.2,然後設問

①算式裏含有幾級運算?

②運算順序怎樣?

根據學生回答,改變複習填空②的敍述,出示教材結語。

(2)學生把沒有做完的繼續做完。(一學生板演,其餘做在書上。)

(3)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習題。

5、小結:混合運算步驟比較多,容易發生錯誤,我們要養良好的習慣,計算時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劃、四算、五查”。在沒有括號算式中,先算乘除,後算加減。

三、鞏固練習。

1、(1)填空。(出示,學生口答)

①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統稱為()。

②加法和減法叫做第()級運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級運算。

③一個算式裏,如果只含有同一級運算要從()計算;如果含有兩級運算,要先做第()級運算,後做第()級運算;如果有兩種括號,要先算()括號裏面的,再算()括號裏面的。

2、課本第39頁做一做。

四、作業。

練習十第1、4題。

新人教版國小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數的世界》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即教學因數和倍數。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用乘法算式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而這部分內容學生是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根據本節課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注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努力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空間。

由於這是節概念課,因此有不少東西是由老師告知的,比如因數和倍數的概念。在認識了各類數之後,我創設有效了數學學習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直接告知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具體到抽象,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

為了突破本課的難點,我通過變式拓展,實踐應用,促進了學生的智能內化。在理解因數和倍數中,我認為有兩個關鍵性的問題是學生比較容易混淆的,第一就是因數和倍數的範圍(非零自然數),我是這樣處理的:通過一組算式讓學生説誰的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如3×5=15 6×8=48 9×4=36 12×5=60等,學生越説越順口,越説越有勁,我突然拋出了1.5×6=9這個算式,結果有同學陷入了沉思(我認為這些同學感覺到了與剛剛的哪些算式有點不一樣),但也有同學還是舉手這樣答道:1.5和6是9的因數,9是1.5和6的倍數,話一説完,就見那些沉思的同學有幾個高高舉起了手,迫不及待的説:我們説研究因數和倍數是在非零的自然數範圍裏,可這裏的1.5不是自然數,所以不可以説1.5和6是9的因數,9是1.5和6的倍數。我就趁熱打鐵,組織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同學們統一了認識,真正認識到了因數和倍數的範圍,從而為理解概念打好了堅實的基礎。而第二個關鍵性的問題我認為就是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的關係,我採取了幾個遞進的環節進行處理:一開始我就直接告知,讓學生鸚鵡學舌。如通過學生寫的3×4=12 這個算式,我就説,這時3和4是12的因數,12是3和4的倍數。通過一些類似的乘法算式讓學生試着説,很快學生就有了第一感性認識;接着我用一個遊戲讓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我舉了三個數字卡片,分別是3、6和12,讓學生很快説出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為什麼?學生很快找到了3是6和 12 的因數,6也是12 的因數;6和12都是3的倍數。我追問:那我説,6是因數,12是倍數可以嗎?通過這個例子,學生認識到6相對於12是因數,而相對於3卻是倍數;而12 相對於6才是倍數,它相對於其他的數就説不定了,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含義,更好的理解了概念的內涵;最後我讓同坐兩人一組,一人説任意一個自然數,另一個同學則找出它是誰的因數,誰的倍數?並説出判斷的依據。由於答案不,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本節課,學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體驗中,享受到了數學思維的快樂,我想這才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學”。

新人教版國小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一)掌握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使用中括號,能夠比較熟練地計算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式題。

(二)通過對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總結、歸納,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計算正確率以及約等號的正確使用。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口算

12+0.12= 7.2-0.2= 3.5÷0.35=

2.95+0.05= 5-0.6= 2.8÷0.14=

8÷12.5= 1.2+2.8-3.99= 4×1.72=

3.74+6.26= 4.5×6= 0.25×4÷0.2=

2÷4= 20×0.2= 20.75-9.5=

3.5×8×0.125=

2.提問

(1)我們學過哪幾種運算?

(2)我們把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統稱為什麼運算?(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統稱為四則運算。)

(3)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是什麼?

二、學習新課

1.學習例1:3.7-2.5+4.6= 3.6×6÷0.9=

(1)思考:以上兩題中分別含有什麼運算?運算順序怎樣?

(2)學生試算後訂正。

3.7-2.5+4.6

=1.2+4.6

=5.8

3.6×6+0.9

=21.6÷0.9

=24

(3)小結運算順序

①教師講解:加法和減法叫做第一級運算,乘法、除法叫做第二級運算。

②以上兩題中分別含有幾級運算?運算順序怎樣?(①題中只含有第一級運算,按從左往右依次計算;②題中只含有第二級運算,也按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③誰能用簡明的語言概括以上兩題的運算順序?(一個算式裏,如果只含有同一級運算,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2.學習例2:35.6-5×1.73= 6.75+2.52÷1.2=

(1)觀察以上兩題中含有幾級運算?應先做哪步運算,後做哪步運算?

(2)學生計算後訂正。

(3)小結。

以上兩題都是含有兩級運算的算式,應先做哪級運算,後做哪級運算?

討論得出:一個算式裏,如果含有兩級運算,要先做第二級運算,後做第一級運算。

(4)練習:先説出運算順序,再算出得數。

①P37“做一做”;②3.6÷1.2+0.5×5。

思考:①上題如果要先算1.2+0.5應怎麼辦?(加小括號。)

②如果要先算(1.2+0.5)×5應怎麼辦?(加中括號。)

教師介紹:小括號“( )”是公元17世紀由荷蘭人吉拉特首先使用。中括號“[ ]”是公元17世紀首次出現在英國的互裏士的著作中。

小括號和中括號的作用是什麼呢?(改變算式中的運算順序。)

3.試做例3:3.6÷(1.2+0.5)×5= 3.69÷[(1.2+0.5)×5]=

(1)兩題運算順序是怎樣的?(一個算式裏,如果有括號,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再算中括號裏面的。)

(2)學生試做

3.6÷(1.2+0.5)×5

=3.6÷1.7×5

3.6÷[(1.2+0.5)×5]

=3.6÷[1.7×5]

=3.6÷8.5

計算中出現3.6÷1.7和3.6÷8.5除不盡時,教師講解

在四則混合運算過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數位數較多或出現循環小數時,一般保留兩位小數,再進行計算。

要想保留兩位小數,只需除到第幾位?(一般只需除到第三位小數,用“四捨五入法”保留兩位小數。)

學生繼續計算後,訂正

3.6÷(1.2+0.5)×5

=3.6÷1.7×5

≈2.12×5

=10.6

3.6÷[(1.2+0.5)×5]

=3.6÷[1.7×5]

=3.6÷8.5

≈0.42

提問:為什麼①題中第二步要用約等於號“≈”,而第三步卻要用等號“=”。(因為在第二步計算時,3.6÷1.7除不盡,在第二步計算時,要取它的商的近似值2.12,所以在第二步要用“≈”連接;而第三步用2.12乘以5,得到的積10.6是準確的結果,應該用等號連接。)

4.小結

(1)什麼情況用等於號?什麼時候用約等於號?(當除不盡或者商的小數位數較多時,用“四捨五入法”保留兩位小數,在保留兩位小數取近似值的這一步,要寫約等於號;當取準確值時,用等號。)

(2)要改變算式的運算順序,可以怎麼辦?(可以使用小括號、中括號。)

(3)有括號的算式,運算順序怎樣?(一個算式裏,如果有括號,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再算中括號裏面的。)

三、鞏固反饋

1.P38:做一做。

2.P40:1①②,2①②。

(1)説出運算順序;

(2)計算並且驗算;

(3)訂正並小結驗算方法。

驗算方法:①原式驗算;②互逆驗算;③交換驗算。

3.判斷下面各題,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並説明原因。

(1)0.8-0.8×0.7=0( );

(2)1.6+1.4×2=6( );

(3)50-3.9+6.1=40( );

(4)20÷2.5×4=32( );

(5)9.6+0.4-9.6+0.4=0( );

(6)4.8×2÷4.8×2=1( )。

4.P40:4。先計算填空,再列出綜合算式。

5.課後作業:P40:1③④,2③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