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5.93K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多篇】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樹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學會觀察大自然

2、學習並運用聯想和想象來寫景狀物、抒發感情

3、學習並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由景物引發的聯想、感受

2、運用比喻、擬人生動、形象、恰當地表達感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預習課文,掃除字詞障礙,熟讀課文

2、向學生提供以下資料:①作者介紹②寫作背景(見附一、二)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介紹作者、亮標

繁星是常見的,引起過古今中外無數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觀察過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樣觀察的?有什麼感受?(學生回答)好,下面我們來看看作家巴金是怎樣觀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板書課題)指名學生介紹巴金和寫作背景(口述)教師亮標。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冰心詩三首

教學目標

1、品位這三首詩中所藴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學習這三首詩中豐富的想象、奇巧的構思、凝練的語言。

3、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三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通過生動的形象表達深刻的哲理及“冰心體”詩歌的特點。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個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時,你很羨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榮譽嗎?正當青春年華的年輕人,在投入社會的大海時,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該怎樣寫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讓冰心來告訴我們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投影放出作者簡介

三。配樂詩朗誦

學生自由朗誦這三首詩,並推薦朗誦比較好的四人(一小組一人),教師放音樂,這四人依次朗誦這三首詩,要求學生認真聽讀,並評比出朗誦者。

評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話,並且正確、流利、有感情。

四。品讀三首小詩,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成功的花

(1)、讀完本首小詩,你能品味出其中藴含的哲理嗎?

(2)、第二句的結尾用了一個感歎號,作者要抒發什麼慨歎?

(3)、體會“明豔“、“然而”一詞在本詩中的作用;比較詞語:“驚羨”與“羨慕”的區別;詩中的“泉”和“雨”能否省略?

(4)、你還羨慕別人成功所得到的榮譽嗎?花的成功歷程給了你什麼樣的啟示?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敍述的順序及線索,概括課文主要情節。

2、學習運用多種方法描寫塑造人物,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3、引導學生體會航天員嚴謹、科學的態度,增進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敍述的順序及線索,概括課文主要情節。

2、引導學生體會航天員嚴謹、科學的態度,增進民族自豪感。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充滿好奇,電視或者各種媒體上關於對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的報道也比較詳細,他們應該有所瞭解。航天員在太空是如何生活的呢,他們肯定想一探究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導入語:著名的般天英雄楊利偉要來我們班作一個關於在太空一日生活的報告,你最希望瞭解哪些有關般天的知識?

預設1:我希望瞭解在太空都看到了什麼。

預設2:我希望瞭解宇航員在太空的感覺是什麼樣的。

預設3:我希望瞭解在太空會遇到一些什麼。

教師導入語:今天,我們就跟隨著名的航天英雄楊利偉去進行一場關於太空的奇妙旅行。

(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教師引導語:下面我們來讀課文,為了便於大家順暢閲讀,我們先訂正一些字的音,掃清閲讀障礙(幻燈片出示字音,師生訂正),相信大家已經迫不及待開始旅行了,我們一起來讀課文(師生合作朗讀課文),嘗試概括作者主要為我們在太空的哪些事件。

幻燈片出示問題:

1、朗讀課文,作者為我們介紹了在太空一日的些見聞?

2、讀後思考、合作交流

a、起飛的感受(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b、我在太空看到了什麼。

c、神祕的敲擊聲。

D、驚心動魄的歸途。

學生合作交流,教師巡視課堂,參與各小組討論,一方面掌握討論情況,一方面進行疑點點撥。學生小組討論後發言總結,教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懂得無所畏懼、敢於而且善於鬥爭,就一定能戰勝貌似強大的東西的深刻道理。

2、翻譯文言文;學習本文心理和動作的細緻描寫;理解本文內容和寓意。

3、積累一些文言詞彙,掌握“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等成語。

教學重難點:

1、積累一些文言詞彙,掌握“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等成語。

2、學習細緻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大家一定會經常遇到一些成語,成語來源有很多,有源於口語的,歷史故事的, 古書中名言警句的摘錄或節縮的,外來語等等,其中有不少來源於我國古代寓言故事,“黔驢技窮”就是其中一例,它來源於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驢》。而要正確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我們就必須先來一起接觸這篇寓言。

二、作者簡介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積極參加王叔文為首的革新派被貶官永州、柳州。在十幾年的貶逐生活中,他有機會深入瞭解人民的疾苦,也遊覽了一些山水名勝,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文。這階段雖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學上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驢》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則。《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臨江之麋》《黔之驢》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認為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為戒,故稱“三戒”。

三、正音、讀文

1、學生自讀課文,幻燈片顯示易讀錯字,由學生讀出,師生共同補充訂正。

黔qián 窺kuī 駭hài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憖 yìn

2、聽課文朗讀錄音後正音。要求:聽準字音;基本瞭解故事大意。

3、學生舉手朗讀。

4、集體朗讀。

三、串譯全文

師生共同解答疑難文言詞語的含義。

1.字詞釋意

好事者:喜歡多事的人 船載以人:連詞,相當於“而”。

至則無可用:到了 卻 以為神: 把(它)作為

蔽林間窺之:躲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對另一方 虎大駭:害怕

遠遁:逃跑 以為且噬己也:將 咬

然往來視之:但是 益習其聲:漸漸

終不敢搏:始終 益狎: 更

驢不勝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計之曰::盤算

技止此耳:只 斷其喉:咬斷

盡其肉:吃盡 乃去:才離開

2.請學生結合已知字詞意思翻譯全文

3、幻燈片顯示參考譯文。

4、補充強調

船:用船(名作狀) 至:到了

稍:漸漸 且:將要

蹄:用蹄子踢 (名作動) 止:只僅

盡: 吃光 (用做動詞) 斷:咬斷

四、問題研討

觀看視頻動畫,對比思考以下問題。

1、動畫相對於文字要形象,但是無法體現作者的寫作技巧,經不起推敲。現在我們來研究課文,請同學們找出描寫老虎動作和心理的詞語。

動作的有: 蔽、窺、遁、近、視(之)、蕩倚衝冒、跳踉……

心理的有: 以為神、覺無異能者、莫相知、終不敢搏、以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

2、誰來分析這些詞語的妙處?

初見驢時,虎“蔽”“窺”,勾畫出虎既好奇、急於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驢一鳴,虎大駭,遠遁”,“駭”“遁”,進一步刻畫了虎的恐懼心理;接下來“稍出近之”、“往來視之”、“近出前後”直至“蕩倚衝冒”而激怒驢,寫虎再三試探,處處可見虎的生性大膽和工於心計;最後的“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等語句,句式短促,節奏鮮明,寫出虎乾脆利落、志得意滿的情態。

心理詞語與動作相映襯,最初,虎見到驢形體大,是個“龐然大物”,把它當作神奇的東西,所以非常害怕驢;又因為虎通過多次觀察,知道驢的本領只不過“鳴”和“蹄”,“技止此耳!”沒有什麼別的能耐,才吃掉它。

這些語句生動逼真地描繪了虎對驢的認識的全過程,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且使其波瀾起伏,引人人勝。

3、故事的寓意在哪裏?

這則寓言敍寫了老虎吃掉“龐然大物”驢子的故事,表現了老虎的機智勇敢和驢子的外強中乾。告訴人們:不要被貌似強大的東西所嚇倒,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定能獲得勝利。

4、從這則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語,説説它們的意思?

黔驢之技: 比喻虛有其表,本領有限

黔驢技窮: 比喻僅有的一點點伎倆也用完了

龐然大物: 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這三個成語多用於貶義,諷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無法解決的窘境等等。

五、小結

通過學習《黔之驢》我們又掌握了幾個文言文詞彙,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一次性學習了三個成語,更感受了中華語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受益匪淺。

六、課外延伸

1.為本次課所學的三個成語造句。

2.蒐集兩個有成語出處的語言故事。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走進、細讀文本,通過朗讀、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和象徵意味的語言,來理解詩人對這土地和祖國深沉而又刻骨銘心的愛。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這一詩歌意象所藴含的深意。

一.新課導入

假如你是一隻鳥,你會用的喉嚨唱歌,為什麼?

設計意圖:吸引學生對文本的關注,可以快速進入文本。(如果學生用嘹亮、婉轉、清脆等詞語,我會告訴他,可有一隻鳥兒卻覺得自己應該用嘶啞的喉嚨來歌唱,為什麼?)

二.不同形式的朗讀

詩歌的語言凝鍊、生動,一些關鍵字、句,往往包含着極豐富的內涵和意藴,讓學生在反覆吟誦中,領會這些詩句的豐富內涵,從而深入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扣題通過幾個主幹問題來品讀詩歌中關鍵詞的深刻內涵。(提醒學生注意本詩的創作年代)

1.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

2.“鳥兒”歌唱這片土地上怎樣的風景?

3.“鳥兒”用怎樣的方式來愛這片土地?

前兩個問題主要引導學生關注暴風雨、悲憤、激怒、永遠、無止息、林間、温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徵意味和暗示力的詞語。在此過程中,要抓住學生的回答往縱深追問:比如我們為何悲憤;被激怒後會產生怎樣的反應;為什麼這黎明是出自“林間”而非天邊;象徵着希望的黎明為何用“温柔”來修飾……這裏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1)“這”與“那”近指、遠指的區別,淒涼、苦難和抗爭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裝在我心中的,也許離它還有咫尺之遙。

(2)打擊——悲憤——激怒——黎明這一從處境到情感到反應到結果這一情感的變化過程。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欣賞詩人的這句“我是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脱枷鎖的歌手而寫詩。”

第三個問題主要品讀出“嘶啞”、(因為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而內心沉痛)“死”(為何而死?受傷、犧牲還是完成了使命?)“腐爛”(靈肉都與土地交融,刻骨銘心的愛)的深意

在此基礎上,完成這題填空題:這是一片土地。學生這時應該會有更多的理解,不會再停留在“暴風雨”上比如:淒涼、苦難、希望,不停抗爭……。把學生羅列的彙總成排比句朗讀,然後然後再朗讀原文,進一步體會詩歌語言的凝練、生動。

四.學生質疑(生成環節)

期待學生的相互質疑碰撞出彼此思維的火花,很多時候,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所做出的對文本的理解也會讓老師拓寬思路,從而加深對彼此對文本的理解。這其實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環節。這裏有兩個點期望學生可以關注到,如果學生沒有意識到,老師可以自己拋出問題:

(1)為什麼要把自己假設成一隻鳥?

(2)最後兩句似乎與上文銜接不上,出現了斷層。

五.“我愛這土地”,這裏的“土地”可以換成“祖國”或是“國家”嗎?

辨析這三者的關係。國家側重於政治意義,相對於祖國,土地更加具體,意義也更加深遠(補充材料)

1.土地(秦牧)(課前)

2.北方(課前)

3.國人的鄉土情結:遊子遠遊常會帶一掊故土寄託情思;古時有一種刑法叫做“流放”,僅次於死刑,讓你脱離安身立命的故土,背井離鄉,折磨精神造成的苦痛遠甚於肉體。可見鄉土和國土是一個人情感世界中多麼厚重而又温柔的一個情結。

所以説,土地它不僅是祖**親的象徵,還是生命之母的象徵,民族精神和意志根植於此、同時也是血脈的傳承和文化的傳承。

所以詩人是帶着這樣的情感積澱,來抒發他對這片土地忠誠與摯愛,任何苦難不可能也不要想把他們割裂,他們生死不離,“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所以詩人可以毫不矯情,把他的感情表達地直白而又熾烈“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多種形式朗讀小説,把握故事情節,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學習小説人物的精彩描寫方法。

三、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小説題目“絕品”的含義。四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理解和學會誠信做人的原則。教學重點:

把握故事情節,培養概括、歸納的能力。

人物的精彩描寫方法。教學難點:

從多個角度理解“絕品”的含義,學會做人的原則。教學方法:

閲讀賞析法、討論歸納法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裝裱前後的字畫比較導入,激發學生對字畫裝裱的興趣。

二、作者介紹

談歌,原名譚同佔,1954年生於河北保定。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城市守望》、《家園筆記》、《黑風白日》、《認識你真好》;中篇小説集《大廠》、《城市熱風》、《我曾讓你傻半天》等。

三、整體閲讀

(一)按照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複述小説故事情節。

(二)説説文中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內容。

學生自由談。

(三)小説中哪些內容可以稱為“絕品”?

學生自由討論,言之成理即可。

教師適時引導,最後歸納小結:畫“絕”、技“絕”、人亦“絕”。

(四)根據以上討論,説説小説以“絕品”為題有何深意?

本文標題一語雙關,既點明畫品之絕,更點出人品之絕。

四、品味咀嚼

(一)一“絕”——畫(唐代珍品)

提問:從文中哪些語句可見此畫為“絕品”?

(二)二“絕”——裝裱技藝

(三)三“絕”——人

1、小説中出現了哪幾個人物?

常先生、劉三爺、王商人、馬氏

2、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誰?你認為誰是小説的主要人物?

引導學生理解,小説是圍繞“絕品”而展開情節:“收——藏——送”,而這其中的主體即是劉三爺。

3、簡單分析歸納常先生和王商人的形象。

五、佈置作業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六

【教學設計A】

創意説明: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章結構比較簡單,説明對象特點突出。它充分地體現了説明文的平實準確的特點,又不乏生動活潑的描繪,應當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感受文章合理安排説明順序,體會其説明語言的準確和生動。

教學目的:

1、掌握根據事物特點組織材料的方法;

2、體會用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説明事物;

3、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步驟:

一、師生交流有關作者的信息,從認識作者引入新課。(可事先佈置學生從網上搜集有關布豐的資料)

教師歸納:

布豐(1707~1788年)法國博物學家,作家,進化思想的先軀者。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他用40年時間寫成了36卷《自然史》。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對自然界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指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詞:馴(xùn)良矯(jiǎo)健蟄(zhé)伏苔蘚(táixiǎn)纓(yīng)

2.教師範讀課文,思考:

(1)作者寫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點?

(2)松鼠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

明確:松鼠總的特點:漂亮、馴良、乖巧,很討人喜歡。

三、再讀課文,把握內容。

1.説明事物,要抓住特點,還要安排好順序。課文是怎樣安排順序的呢?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概括各部分具體內容,設計精練的板書。

2.各小組展示各自的板書,並説明設計理由。(此部分其實是交給學生自主閲讀的機會,培養其歸納能力,教師適時點評,不必過細分析)參考板書:

四、品讀課文,體味語言

作者在非常細緻地觀察研究松鼠一舉一動的基礎上,對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寫。從文中找出你最喜歡的描寫語句,談談你的體會。

例如:

描寫它的漂亮:“面容清秀”“玲瓏的小面孔”“美麗的尾巴”

形容它的性格:“馴良”“乖巧”“機警”“警覺”

描寫它的活動:“歇涼”“練跑”“玩耍”“躲”

描述它的精明能幹:“搬”“放”“編扎”“擠”“踏”

它的生活和居住情況:“又幹淨又暖和”“帶着兒女住在裏面,既舒適又安全”

它的心理和語言:“不敢下水”“要是被人家惹惱了,還會發出一種不高興的恨恨聲”

五、作業

選取文中你最喜歡的一個片段,完成一幅畫,要體現松鼠的特點。(或漂亮、或馴良、或乖巧)

【教學設計B】

創意説明:文章緊緊圍繞松鼠漂亮、馴良、乖巧的。特點來進行説明。可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內容,來領會作者是如何安排寫作順序,選取{}典型的材料體現事物特徵的。

教學步驟:

1.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結構。

2.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用“漂亮”“馴良”“乖巧”來形容松鼠,能否將這幾個詞語的順序打亂?為什麼?

3.熟讀課文。假如你是一隻可愛的小松鼠,你該如何介紹自己的三個特點?(此部分側重於講清楚如何安排説明順序:總括特點—具體介紹—補充説明)

4.每位同學從松鼠三個特點中任選其一,用第一人稱來介紹松鼠。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然後各組推薦一名上台表演,可適當配合動作,力求體現松鼠的特點。

5.除了文章中介紹的松鼠特點外,你認為松鼠還具有哪些特點?可結合平時你所接觸到的科普知識來談。

【教學設計C】

創意説明:平時學生寫有關動物的説明文時,總是容易寫成記敍文,往往只寫出了他們所接觸到的小貓、小狗之類的個性,而未能體現其共性。而《松鼠》是一篇很好的範文,通過學習課文可藉此幫助學生寫好此類説明文。

教學步驟:

1、找一篇寫小動物的作文(文中以記敍為主,通過描寫有關小動物的一件或幾件事,來突出所寫動物的特點,類似於寫“我們家的小花貓”等),與課文進行比較閲讀。

2、讀完兩篇文章以後,你感覺兩篇文章有什麼不同之處?

3、小組討論歸納兩篇文章的異同。可分別從文體、寫作手法、選材、文章結構安排、寫作順序等方面進行比較,嘗試設計一個閲讀比較圖表。

4、學生展示各組設計的比較圖表,相互評價,互相補充。

5、通過比較閲讀,你覺得要寫好有關動物的説明文應當注意些什麼?

6、仿照課文《松鼠》完成一篇寫動物的説明文。

【資料整合平台】

珍珠鳥

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放在一個簡易的竹條編成的籠子裏,籠內還有一卷乾草,那是小鳥舒適又温暖的巢。有人説,這是一種怕人的鳥。

我把它掛在窗前。那兒還有一盆異常茂盛的法國吊蘭。我便用吊蘭長長的、串生着小綠葉的垂蔓蒙蓋在鳥籠上,它們就像躲進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從中傳出的笛兒般又細又亮的叫聲,也就格外輕鬆自在了。

陽光從窗外射入,透過這裏,吊蘭那些無數指甲狀的小葉,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駁駁,生意葱蘢。小鳥的影子就在這中間隱約閃動,看不完整,有時連籠子也看不出,卻見它們可愛的鮮紅小嘴兒從綠葉中伸出來。

我很少扒開葉蔓瞧它們,它們便漸漸敢伸出小腦袋瞅瞅我。我們就這樣一點點熟悉了。

三個月後,那一團愈發繁茂的綠蔓裏邊,發出一種尖細又嬌嫩的鳴叫。我猜到,是它們,有了雛兒。我呢?決不掀開葉片往裏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好奇的眼去驚動它們。過不多久,忽然有一個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傢伙!

它小,就能輕易地由疏格的籠子鑽出身。瞧,多麼像它的母親: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後背還沒有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鬆的球兒。

起先,這小傢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後就在屋裏飛來飛去,一會兒落在櫃頂上,一會兒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啄着書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會兒把燈繩撞得來回搖動,跟着跳到畫框上去了。只要大鳥在籠裏生氣兒地叫一聲,它立即飛回籠裏去。

我不管它。這樣久了,打開窗子,它最多隻在窗框上站一會兒,決不飛出去。

漸漸它膽子大了,就落在我書桌上。

它先是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它,便一點點挨近,然後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我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它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着我的筆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出嚓嚓響。

我不動聲色的寫,默默享受着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這樣,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塗了蠟似的、角質的小紅嘴,“嗒嗒"啄着我顫動的筆尖,我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這樣淘氣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喚聲中,飛向籠子,扭動滾圓的身子,擠開那些綠葉鑽進去。

有一天,我伏案寫作時,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筆不覺停了,生怕驚跑它。呆一會兒,扭頭看,這小傢伙竟扒在我的肩頭睡着了,銀灰色的眼瞼蓋住眸子,小紅腳剛好給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我輕輕抬一抬肩,它沒醒,睡得好熟!還呷呷嘴,難道在做夢?

我筆尖一動,流瀉下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七

1、能正確譯講並背誦第4-5段。

2、學習文章的描寫方法。

學習過程:

一、板書課題: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口技》。(板題:口技)

(過渡語)我們將如何學習這課文呢?請看:

二、投影顯示學習目標:

1、能正確譯講並背誦第4-5段。

2、學習文章的描寫方法。

(過渡語)同學們,有沒有信心達成學習目標呢?好,下面開展自學競賽。

三、第一次“先學後教”(一讀課文,譯講課文)。

(一)先學。

1、師:下面請同學們按照自學指導準備譯講課文第4-5段。請看:

2、投影出示:請同學們小聲讀課文,並對照課下注釋練習翻譯,10分鐘後比誰能正確譯講課文(如有不會的地方,可小組內討論也可舉手問老師)。譯講方法:先讀一句原文,再解釋重點詞,最後連起來翻譯整個句子。

3、學生自學,準備譯講;師巡視,瞭解學情。(教師切不可幹走出教室等無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機。)

(二)後教。

1、(過渡語)下面,請大家對照譯講方法譯講課文4-5段。

2、指名譯講:後進生先譯講,發現錯誤,請其他同學幫助更正;如還不對,老師更正,並分類板書學生譯講錯的詞語。

3、質疑問難。

(1)過渡語:同學們,還有不懂的地方嗎?

(2)鼓勵不懂的同學舉手提出疑問,大家給予幫助。

四、第二次“先學後教”(二讀課文,學習描寫方法)。

(一)先學。

1、師:同學們,到現在為止都能把全文正確地翻譯了。那我們現在又來繼續自學,請看自學指導(投影顯示),同學們,看全文並思考為了寫口技藝人的“善”,作者是如何生動地描寫的?6分鐘後比一比看誰回答得最好。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瞭解學情。(教師切不可幹走出教室等無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機。)

(二)後教。

1、指名學生回答。

2、其他學生補充、更正。

3、教師則邊聽學生的回答邊適時、引導並板書。

五、當堂訓練:

1、師:同學們都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正確譯講了,下面比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背誦課文第4-5段。

2、學生自背,發現不熟的地方,反覆讀,準備抽背。

3、學生齊背第4-5段。

4、互背。

5、指名背。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在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概括課文。

2、瞭解“苦”與“樂”的思想感情的內涵。

3、品讀精彩句子,學習生動描寫的方法,體會其中飽含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同學們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寫柳的詩還有很多,如“兩個黃鸝鳴翠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在這些詩人的筆下,柳是報春的使者;是美的化身;是離別思念的寄託。當代作家宋學孟對柳卻別有一種情懷。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情懷呢?讓我們帶着疑問走進課文《柳葉兒》。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劃出文中易讀錯或寫錯的字詞。(書空、齊讀)

2、用一句話概括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文章講了一個在饑荒的年代裏,我和三叔搶柳葉兒的故事。

3、本文回憶了關於柳葉兒的哪幾件事?試在“柳葉兒”前面加一個動詞來概括搶柳葉兒、吃柳葉兒

4、聽了文章,你聽出了作者對柳葉兒是怎樣的感情呢?找出相關語句朗讀品味。

(開頭1-3、結尾14-15、標題“兒”)喜愛、感激(首尾呼應)

文章以柳葉兒為線索,寫了戀柳葉兒,搶柳葉兒,吃柳葉兒,贊柳葉兒,抒發了作者對柳葉兒的喜愛、感激之情。

三、品讀課文,探究苦樂

聽過課文,你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苦不苦?

1、跳讀課文,找出體現生活之苦的句子或語段。請你有感情的朗讀並分析。

(分析4、9、10、11、12、13小節)

(景物描寫:這是一幅多麼美的圖畫啊:濕潤、清涼、朦朧、寧靜,充滿了詩情畫意。可是如果一聯想到這是在去搶柳葉兒的路上的環境描寫,一種“苦中略帶些澀”的滋味就會湧上心頭:在萬物還沒醒來之際,八歲的“我”就已經和三叔去搶柳葉兒了……把這段景物描寫和下面搶柳葉兒的艱辛放到一起來讀,景物描寫之中就自然而然透出一絲絲淡淡的哀愁。這種表現手法就是以美景寫哀情。)

2、當時的生活是極苦的,可作者卻説“全家最樂的是我”,我為什麼會感到“最樂”?(小組討論)

可以逞能,可以吃飽。

兒童頑皮的天性、積極樂觀的心態、少年不識愁滋味

讀到這裏,我們知道作者回味童年那段艱難歲月時是苦中有樂的,正因為生活極苦,才有了吃柳葉兒之樂,苦與樂是相依相伴的,有苦才有樂,沒有絕對的苦,也沒有絕對的樂。苦樂相依,而我們感受到更多的還是苦澀。作者用快樂的口吻來敍述艱辛苦澀的往事,實際上是用了襯托的手法,以樂襯苦。

四、擴讀課文,延伸生活

兒時的作者苦並快樂着,我們作為現代中學生,應該怎樣對待生活中的苦與樂呢?

樂觀面對苦難,倍加珍惜幸福。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學習《柳葉兒》這篇文章,我們瞭解了作者兒時的生活,領會了作者對柳葉兒的特殊的感情,也明白了苦樂相依的道理,悟到了對待苦樂的正確態度。讓我們時刻銘記:樂觀面對苦難,倍加珍惜幸福。

教後反思:

《柳葉兒》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在饑荒的年代,全家人靠吃柳葉兒活命的故事。內容很簡單,但要讓學生體會其中“苦中略帶點澀”的滋味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因為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説,生活條件都比較好,在家可説是集很多人寵愛於一身的。他們根本就體會不了在那個時代的艱苦生活。所以我在設計教案時,試着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設計問題。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閲讀課文,尋找答案。一堂課上下來,學生基本能體會“苦中略帶點澀”的滋味。

從這堂課中我認識到,學生應該是課堂中的主角,要善於創設情境去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也要注意恰當的點撥。我們經常提倡學生自主學習,但自主決不是放任自流,它是要以正確的引導作基礎的,而真正起到導航作用的就是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