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生物教案下冊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46W

七年級生物教案下冊精品多篇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①説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②能獨立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③認同顯微鏡的規範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重點和難點

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

難點:規範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到物象(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並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四種標本(寫有“e”字的玻片;動植物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並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閲讀課後的顯微鏡發展史。

教學過程

走進新單元①讀第二單元開篇語,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指導學生看書中35頁圖,提問、朗讀,引出主題。

導入新課教師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導入的策略和方法

講授新課思考得出,要了解細胞,必須藉助顯微鏡。提示圖中細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鏡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託;略偏左,安目鏡。迅速看書,動手取鏡和安放。

指導學生看書37頁:取鏡和安放。

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引導學生説出顯微鏡的發明、發展過程。提問:我們現在用的是什麼顯微鏡?

1、顯微鏡的構造

學生兩人一組,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

回答教師指示部分的名稱。

引言: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顯微鏡,並爭取達到人人會使用顯微鏡。指導學生學會通過看書來認識顯微鏡。

隨機叫學號,進行抽測。

2、顯微鏡的使用

對光

(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睜。

(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的視野。

觀察:

(1)標本放在載物台上,壓住,正對通光孔。

(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

(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動手觀察的慾望。

帶着強烈的好奇心,邊看書邊操作顯微鏡進行觀察。

情況不一,部分同學沒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細胞越大,個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看到細胞越小,個數越多。

歸納: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

認真觀看

動手觀察,注意規範。進行鼓勵,引出顯微鏡的使用。介紹四種觀察標本:

①寫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數字的透明紙;

③動植物玻片標本;

④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

要求學生先看書,然後指導學生動手觀察。(建議先觀察2號標本)

巡視,發現普遍存在的問題,請一名同學上前演示。

給予鼓勵性評價。

先請學生補充,後教師補充。

強調:①用低倍物鏡(10x或8x,即短的物鏡)對準通光孔。

②轉動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

③糾正:應叫明亮的視野,不叫亮圈。

④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鏡。引導學生繼續觀察。

使學生明確: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x物鏡的放大倍數

③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

引導學生換目鏡後再觀察。

問:放大倍數不同,看到的細胞個數與大小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歸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鼓勵按步驟規範操作,巡視,檢查,糾正錯誤。

練習思考,回答。看書39頁注意事項後,動手操作,將顯微鏡放入箱中。

學生暢所欲言。提示:顯微鏡使用完後,怎麼辦?

小結:給予評價,並啟發: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給予肯定,並鼓勵學生利用課後時間,自制標本,到實驗室觀察。課後實驗室開放。

教學反思:

練習使用顯微鏡是學生在實驗室上的第一節課,到實驗室時要先跟學生強調實驗室的紀律,讓學生明白以後來實驗室上課必須遵守實驗室紀律,強調實驗室的清潔工作,佈置好值日生。安排學生觀察的“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鏡和物鏡。強調光圈、反光鏡和光線的關係時要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把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如:怎樣使光線變亮,怎樣使物像更清晰這些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邊做實驗邊思考。這樣更易使理解這些關係,做題的時候也可以想像做實驗的過程,記憶更深刻。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2、瞭解生態系統的組成以及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概念。

3、瞭解生態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生態平衡的概念和維持生態平衡的意義。

2、教學難點:生態平衡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回憶之前兩節課學習了兩個實驗《光對鼠婦的影響》、《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都是説明了什麼原理?(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環境。)這就説明了我們的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互相聯繫,不可分割的,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我們把這個統一的整體叫----生態系統。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第二章第四節生態系統。

二、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

先在書本上找出生態系統的概念,P22,畫出概念。怎麼樣的環境才算是一個生態系統呢?那麼我們的課室算不算一個生態系統?比較一個農田、一個森林與我們的課室的區別,從而更準確地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那生態系統是由什麼組成的呢?生態系統裏面有無數條食物鏈,食物鏈交錯又成了食物網。我們國小的時候學習過食物鏈和食物網,看一下書本是怎麼樣對這兩個概念下定義的?P24。讓學生讀出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並舉例。草兔狼。(強調箭頭應指向捕食者)。那在森林中這幾種生物還有跟其他生物有聯繫嗎?(昆蟲吃草,老鼠吃草,老虎吃兔,狼吃鹿…)強調每條食物鏈的連接箭頭都是指向捕食者。並簡單介紹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

三、介紹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簡單介紹各營養級。

課件圖示幾種生物,讓學生自行連接成食物鏈,看哪個小組連成的食物鏈最多,最準確。根據食物鏈的連接講解處於食物鏈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紹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強調食物鏈的起點必須是生產者。那為什麼植物叫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讓學生記憶更深。從樹葉、蟬、黃雀、螳螂四種生物組成一句話,是什麼話?(激發學生積極性)。以這四種生物為例介紹各營養結構和營養環節。鞏固前面介紹的知識。以今天或昨天的午餐為例,説出一條以學生為終點的食物鏈。討論書本P23練習。

四、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

列舉一食物鏈,讓學生討論這裏面的植物會不會逐漸減少,動物會不會無限量增加從而引出生態系統有自動調節能力,使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再舉一動畫實例。強調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

五、如果人類加入到生態系統中,使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看圖片介紹例子,培養學生愛護環境,關注地球的意識。

1、我國有天然草原4億公頃,佔國土面積的41.7%。天然草原面積每年減少約65?70萬公頃,草原生產力下降。草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導致植被覆蓋度下降、草原鼠蟲害加重,沙塵暴頻繁發生。

2、人類大量飼養山羊,山羊吃草,斬草除根,對草場的破壞程度相當於綿羊的20倍。由於生態惡化無草可吃,導致駱駝嚴重營養不良,使得駝峯下垂,駱駝無法站立。

3、砍樹容易種樹難,生態危機一旦出現,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得到恢復。

六、做練習

教學後記:

對於前面的食物鏈,食物網,因為學生國小時已有學過相關的知識,但沒有學到概念,所以這節課的重點放在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學生對食物鏈的連接比較感興趣,可以以食物鏈為每個知識點的連接點,讓每個知識點通過食物鏈來相聯繫。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很多學生不能理解什麼叫生態平衡,可以通過一些動畫來加深他們的印象。比如課件中可以設計某種捕食者增加後,被捕者會減少,但這種情況並不會持久發生,要讓他們瞭解,有一個動態的動畫。

教學反思:

對於知識點的銜接不夠嫻熟,知識點與知識點的過渡過硬。要懂得每個知識點之間的連接技巧,讓課堂上得更系統。

七年級生物教案下冊 篇三

《細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學習瞭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瞭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2、通過觀察細菌形態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繫、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係,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並自覺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別,明白為什麼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起着重要作用,維持着生態系統中物質轉化的動態平衡和自淨作用。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係為重點之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瞭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係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及瞭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1)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佈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係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設備,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像設備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七年級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系統的概念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説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後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着指出:細菌分佈廣泛,無論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2)關於細菌形態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①用高倍顯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如果有教學設備的學校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②可以用顯微投影儀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③播放細菌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像片段。④以上設備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的示意圖。接着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單細胞個體,從形態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於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別,所以細菌不屬於植物範圍。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於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徵,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稱休眠體。注意説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雲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雲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污染環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於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①植物是怎樣製造有機物獲得營養物質的?②植物製造有機物的條件是什麼?③細菌不含葉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經討論後,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着引出異養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着誕生、生長髮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律。生物體死亡後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麼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説明三者之間的關係。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可佈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裏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屍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係之前,先讓學生討論,①細菌對人類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而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於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講完課後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並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佈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範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製藥業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信息。

生物教案七年級下冊 篇四

重點:種子的萌發條件

難點:種子萌發需要外界條件的原因,以及種子萌發時內部物質的轉化。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分析得出結論為主

設計思想:

採取觀察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提前在課下進行實驗,讓學生從實驗的現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適當給以提示,最後由學生觀察由教師完成課本上的有關實驗,歸納出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關於種子萌發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前實驗進行觀察,並通過教師準備的實驗材料及掛圖來描述,最後教師可以提出一個關鍵的問題:一粒飽滿的且胚完好的種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條件下是否一定能夠萌發成幼苗?從而將話題引入種子的休眠和壽命的問題中。

教學過程:

(課前可提前一至兩週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種子萌發的條件是什麼?並隨機的發給學生一些種子,讓其根據自己的經驗,讓種子萌發。觀察其萌發過程中的變化,並對實驗的過程進行記錄。)

一、導入:

提出問題:

1、説明種子的各部分結構及其作用是什麼?

2、種子中含有哪些物質?

3、如果你是農民,你會選擇什麼樣的種子種在田裏?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並引入課題:

種子裏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這是種子能夠發育成幼苗的內部條件。那麼,是否種子具備了這些自身的內部條件就能萌發成幼苗呢?種子的萌發還需要什麼條件,種子又是怎樣萌發成幼苗的,這些內容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一)實驗: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1、組織學生彙報課前的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

2、分析學生的實驗,指出其中不科學或不準確的內容,如“學生很容易認為陽光也是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之一”。

3、引導學生分析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有哪些,並設計對比實驗。

4、組織學生觀察教師提前完成的實驗結果,並對其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5、總結:

根據對實驗的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是:適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種子萌發時還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響,如:光照條件、酸鹼性等。

(二)種子萌發的過程:

1、組織學生彙報課前實驗時對種子萌發過程的觀察記錄。

2、出示種子萌發過程的錄像或課件,組織學生觀看。

3、教師結合種子萌發的實物進行總結:

菜豆種子的萌發過程:

(1)種子吸水後,體積脹大,種皮脹破。

(2)胚根首先伸長,突破種皮,發育成幼根。

(3)子葉以下的胚軸伸長,帶着兩片子葉伸出土面。

(4)子葉分開,黃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漸變綠,發育成莖和葉。

玉米種子萌發的過程:

(1)種子吸水後,胚根先從種子裏伸出,發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護伸出土面,子葉留在種子裏。

(3)胚芽鞘裏的胚芽長出新葉。

4、提出問題:“以上介紹的種子萌發的過程只描述了種子外部形態的改變,那麼在種子萌發的過程中其內部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實驗:請幾位學生分別嚐嚐萌發的小麥種子和乾燥的小麥種子,有什麼不同感覺。

請參與實驗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感受。

教師總結:

萌發的種子有甜味,乾燥的種子沒有甜味。

啟發學生分析討論出現這種實驗現象的原因。

組織學生髮言。

總結:

幹種子裏的澱粉沒有發生轉化,不含糖分;萌發的種子裏的澱粉已轉化為糖,所以有甜味。由於澱粉不溶於水,所以必須轉變成能溶於水的糖後,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種子中子葉裏的營養物質經轉化後運送給胚芽、胚根和胚軸;玉米種子中胚乳裏的營養物質經轉化後由子葉吸收轉運給胚芽、胚軸和胚根。

(三)種子的休眠和壽命:

1、提出問題:“我們家中貯存的種子,並不都能萌發。這是什麼原因呢”?

2、組織學生分析原因(提示:(1)種子是由細胞構成的,有生命的。(2)種子形成多數是在秋季。)

3、總結:

種子是具有一定壽命的,所以存放時間過長的種子有可能已經死亡。而剛成熟的種子也不能萌發,是因為它們正處在休眠時期,這是種子在形成後,對寒冷的冬季適應的結果。

4、出示實物投影,介紹種子發芽率測定的方法。

三、鞏固:(如時間不夠,可做為課下練習)

1、我們吃的綠豆芽,主要是由種子的哪部分發育而成?

2、子葉出土與不出土的種子,在播種時深度上有什麼不同?

板書設計: 第三節 種子的萌發

一、種子萌發的條件:

1、自身的條件:胚是完整的,並且是活的。

2、外界的條件:適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3、影響種子萌發的其他因素:

二、種子萌發的過程:

胚根發育成根

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子葉或胚乳提供各部分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

三、種子的休眠和壽命:

探究活動

探究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

材料用具:

取飽滿健壯的紅皮小麥種子和白皮小麥種子若干粒,刀片一個,鑷子一個,培養皿4個,衞生紙若干張,清水,標籤,膠水等。

實驗步驟:

(1)浸種使小麥種子萌動。

(2)將萌動的紅皮小麥200粒和白皮小麥200粒分別放在標有1號和2號標籤的培養皿中,觀察它們的發芽率。

(3)將萌動的紅皮小麥20粒和白皮小麥20粒,分別切下它們的胚,分別放置胚和胚乳部分。

(4)將切下的10粒紅皮麥種和10粒白皮麥種的胚,分兩部分放在標有3號標籤的培養皿中,觀察它們的發芽率。

(5)將切下的10粒紅皮麥種和10粒白皮麥種的胚乳部分,分兩塊放在標有4號標籤的培養皿中,觀察它們的發芽率。

①3號培養皿中的兩種小麥胚能不能長成幼苗? 。

②4號培養皿中的兩種小麥胚乳能不能長成幼苗? 。

③設置1號和2號培養皿的意義是什麼? 。

④試根據探究性實驗的結果,説明種子的胚和胚乳在種子萌發過程中,各起什麼作用?

⑤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是什麼?

⑥有興趣的同學可將紅皮小麥的胚”嫁接“在白皮小麥的胚乳上,或把白皮小麥的胚”嫁接"在紅皮小麥的胚乳上,在適宜的條件下培養,並觀察結果,對結果進行討論。

生物教案七年級下冊篇6

處理課本七年級下冊44頁課後練習第4題,説説致病微生物在“旅途”中的“遭遇”,我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病原體,和許多同伴一塊往裏走,路上遇到哪些困難,特別提醒學生是説“遭遇”,而不是“旅途”的路線。

以往我都是提問的,這次我鼓勵學生自己説,不提問,在2班裏有一個男生起來回答了,我覺得不滿意,繼續鼓勵其他同學回答,這時一個女同學起來了,結結巴巴的,有時還自已就笑起來了,不順暢,我一看這個同學以前的表現是愛表現,但不認真學習,而且成績還很差,我從心裏就不高興了,但不能打擊學生,就讓好繼續説吧,她説她和誰誰還有誰,我想你扯哪麼多幹什麼,就説有許多同伴不就行了,結果她説在什麼地方哪個同學如何了,又有哪個同學如何了,最後自己成功到達肺。聽着聽着,我慚愧了:她説的雖然不流利,但非常形象生動,我不應該看不起她,舉好我沒有表達出來。

我表揚了她,但也在心中告誡自己,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要看到學生的閃光點,不要帶着有色眼鏡看學生。

國中生物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五

八年級生物上冊《水中生活的動物》學案

第一節 水中生活的動物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常見類型

2、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並概述魚類的特徵

3、説明水生動物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4、關注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方式,並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2、説明水生動物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5-1-1水中生活的動物

(第1課時)

一、動物的種類

1、大約有150萬種

2、兩類 一類是脊椎動物 (分類依據:體內有無脊柱)

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

二、水中生活的動物——魚類

1、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鏈魚、鱅魚

2、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兩個特點:一是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魚類的形態特點:

a)體形:呈梭形(流線 形),能減少水中阻力

b)體色:背面顏色較深,腹面顏色較淺,是一種保護色

c)體表:被覆鱗片,體表有黏液,減少水中阻力

d)體表感覺器官——側線:能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

e)運動器官——鰭

胸鰭:平衡作用,幫助轉換方向

腹鰭: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搖擺

臀鰭:平衡身體作用

背鰭:對魚體的平衡起着關鍵的作用,防止身體側翻

尾鰭:控制前進方向,產生前進的動力

軀幹部和尾部:粧生前進的動力

f) 鰾:使魚能夠浮停在不同的水層中

g) 呼吸器官——鰓 鰓絲 :氣體交換的場所

鰓弓

鰓耙 :過濾水中的物質

4、魚:體表被有鱗片,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以此適應水中生活。

六、作業

1、目前已發現的動物種類約有( )

A、150種 B、100萬種 C、150萬種 D、200萬種

2、觀察水中生活的魚,會看到它的口和鰓蓋後緣相互交錯地時而張開,時而閉合,這是魚在( )

A、攝食 B、生殖 C、呼吸 D、排泄

3、鯽魚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動力主要來自( )

A、胸鰭和腹鰭的不斷擺動 B、尾鰭的不斷擺動

C、尾部和身體的左右擺動 D、各種鰭的不斷擺動

4、魚呼吸時,水流流經的路線是( )

A、體外 鼻孔 鰓 血液 B、體外 口 鰓 血液

C、體外 口 鰓 體外 D、體外 鼻孔 口 鰓 體外

七、教學反思

5-1-1水中生活的動物

(第2課時)

一、其他水生動物

1、腔腸動物: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軟體動物: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的動物。如:貝、螺、蚌、烏賊、章魚等。

3、甲殼動物: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如:水蚤、蝦、蟹等。

4、其他動物:海豚、鯨、海豹(哺乳動物)、龜、鼈(爬行動物)等。

二、動物間的聯繫: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

三、水域環境的保護

四、作業:

1、下列不屬於魚綱的動物是( )

A、鯽魚 B、金魚 C、鯨魚 D、青魚

2、在常見的腔腸動物中,能食用的是( )

A、水螅 B、海蜇 C、海葵 D、珊瑚蟲

3、水域環境遭到破壞的原因是( )

A、工廠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項

五、教學反思

七年級下冊生物課教案人教版 篇六

一、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閲讀教材P114~115)

1、種羣: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

2、基因庫和基因頻率

(1)基因庫:一個種羣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這個種羣的基因庫。

(2)基因頻率:在一個種羣基因庫中,某個基因佔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率。

3、生物進化的實質:種羣基因頻率的改變。

二、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

(閲讀教材P116~117)

1、可遺傳變異的來源突變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基因重組

2、可遺傳變異的形成、特點和作用

(1)形成

①基因突變產生新的等位基因,這就可能使種羣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

②通過有性生殖過程中的基因重組,可以形成多種多樣的基因型。

(2)特點:隨機的、不定向的。

(3)作用:只是提供生物進化的原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三、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閲讀教材P118)

1、原因:不斷淘汰不利變異的個體,選擇積累有利變異的個體。

2、結果:種羣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四、隔離與物種的形成(閲讀教材P119~121)

1、隔離

(1)概念:不同種羣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

(2)類型:常見的有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

2、物種的形成

(1)三個基本環節: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

(2)新物種形成的標誌:生殖隔離。

五、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閲讀教材P123~126)

1、共同進化: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

2、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1)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2)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生物的進化。

六、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閲讀教材P126)

1、有些學者認為:大量的基因突變是中性的,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是中性突變的逐漸積累,而不是自然選擇。

2、有些人認為:物種形成並不都是漸變的過程,而是種羣長期穩定與迅速形成新種交替出現的過程。

重點聚焦

1、為什麼説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2、種羣的基因頻率為什麼會發生變化?

3、自然選擇與種羣基因頻率的變化有什麼關係?

[共研探究]

資料:某種羣中有AA、Aa、aa三種基因型的個體,其中AA、Aa所佔比例隨時間的變化如圖所示。

請分析作答:

1、生物進化

(1)為什麼説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羣而不是個體?

提示:個體的基因型是終身不變的,無論它在自然選擇中具有多大優勢,其基因型也不可能一成不變地遺傳給下一代個體,因為個體的基因組成來自雙親。種羣中個體的基因來自種羣基因庫,個體死亡後又通過其後代把基因延續下去。如果一個個體不能與種羣中其他個體交配產生後代,這個個體在進化上就沒有意義。

(2)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羣基因頻率的改變。

2、種羣、種羣的基因頻率

(1)判斷種羣發生變化的依據是種羣基因頻率發生改變。

(2)除自然選擇外,基因突變、遷入和遷出等因素都會使種羣基因頻率發生變化。

(3)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相關計算

①若該種羣中基因型為AA、Aa和aa的個體數目分別為a1、a2、a3,則種羣中A的基因頻率=A的數目(A+a)的總數目×100%=2a1+a22(a1+a2+a3)×100%。

②若已知AA、Aa和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P1、P2、P3,A的基因頻率=AA的基因型頻率+1/2Aa的基因型頻率=P1+1/2P2。

③根據資料中的圖,第36個月時,基因a在種羣中的頻率是多少?

提示:三種基因型頻率之和為1,故第36個月時,Aa=0.4,AA=0.2,aa=0.4,基因a的頻率為0.4+(1/2)×0.4=0.6。

[總結昇華]

1、相關概念的比較

比較項目含義變化後與進化的關係

基因型

頻率該基因型個體數種羣個體總數×100%

生物不一定進化

基因頻率該基因數全部等位基因數×100%

導致生物進化

基因庫種羣中全部基因可導致生物進化,它的變化是形成新物種的前提

2、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計算

(1)已知基因型個體數計算基因頻率(以等位基因A、a為例)

A基因頻率=A基因的總數A基因的總數+a基因的總數×100%

a基因頻率=a基因的總數A基因的總數+a基因的總數×100%

(2)已知基因型頻率計算基因頻率

設種羣的個體數為N,AA、Aa、aa的個體數分別為n1、n2、n3,A、a的基因頻率分別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用PAA、PAa、Paa表示,則:

PA=2n1+n22N=n1N+1/2×n2N=PAA+1/2PAa

Pa=2n3+n22N=n3N+1/2×n2N=Paa+1/2PAa

(3)根據遺傳平衡定律計算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

①遺傳平衡定律

在一個有性生殖的自然種羣中,符合以下五個條件時,各等位基因的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在一代一代的遺傳中是穩定不變的,或者説是保持着基因平衡的。這五個條件是:

a.種羣足夠大;b.種羣中個體間的交配是隨機的;c.沒有突變發生;d.沒有新基因加入;e.沒有自然選擇。

②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特點

設A的基因頻率為p,a的基因頻率為q,則p+q=1。

雄配子

雌配子A(p)a(q)

A(p)AA(p2)Aa(pq)

a(q)Aa(pq)aa(q2)

即AA%=p2,Aa%=2pq,aa%=q2。

③實例:若已知AA的基因型頻率為m,則A的基因頻率為m。

【規律方法】伴X染色體遺傳基因頻率的計算

若基因(假設為A與a)位於X染色體上,Y染色體上沒有其等位基因,計算基因頻率時,只需考慮X染色體,不考慮Y染色體的數量,若N表示基因頻率,則計算公式如下:

NXA=2NXAXA+NXAXa+NXAY2(NXAXA+NXAXa+NXaXa)+(NXaY+NXAY)

NXa=2NXaXa+NXAXa+NXaY2(NXaXa+NXAXA+NXAXa)+(NXaY+NXAY)

[對點演練]

1、下列關於基因頻率和生物進化的説法正確的是()

A.生物只要發生進化,基因頻率就會改變

B.只有新物種形成時,才發生基因頻率的改變

C.基因頻率的改變不一定引起生物的進化

D.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頻率的改變

解析:選A生物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所以基因頻率改變生物就進化,基因頻率不改變生物就沒有進化。

2、基因型為BB的個體佔18%、基因型為Bb的個體佔78%,基因B和b的基因頻率分別是()

A.18%82%B.36%64%

C.57%43%D.92%8%

解析:選CB的基因頻率=18%+1/2×78%=57%,b的基因頻率=1-57%=43%。

[共研探究]

請根據圖示,結合教材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樺尺蠖種羣中發生的可遺傳變異有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

2、在樹幹變黑的環境下,淺色樺尺蠖易被天敵發現和捕食,ss的個體越來越少,SS和Ss的個體越來越多,決定黑-狀的S基因的基因頻率越來越高,決定淺-狀的s基因的基因頻率越來越低。發生上述變化的原因是環境變化了,即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3、對樺尺蠖種羣來説,在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表現型,因為天敵看到的是性狀,而不是控制性狀的基因。

4、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都對種羣遺傳組成產生影響,但影響角度不一樣。

(1)基因突變產生新基因,豐富基因庫,改變基因頻率,從而影響種羣的遺傳組成。

(2)基因重組增加基因型的種類,以此來影響種羣的遺傳組成。

5、有人認為“發生在體細胞中的基因突變不能傳遞給後代,因此不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這種説法不正確(填“正確”或“不正確”),因為發生在體細胞中的突變,可以通過無性繁殖的方法傳遞給後代,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總結昇華]

1、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

(1)突變和基因重組使種羣的基因頻率發生不定向的改變。

(2)由於突變和基因重組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因此它們只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3)變異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對的,由生存環境決定。

2、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原理分析

[對點演練]

3、下列與生物進化相關的敍述,正確的是()

A.進化總是由突變引起的

B.如果沒有可遺傳的變異,生物就不可能進化

C.變異個體總是適應環境的

D.進化改變的是個體而不是羣體

解析:選B自然選擇、遷入、遷出等只要改變種羣的基因頻率就能引起生物進化;變異是不定向的,並具有多害少利性,此處的“害”與“利”即指能否適應所生存的環境;生物進化中發生改變的是種羣的基因頻率,單位是種羣,故改變的是種羣的特徵,而非個體。

4、腕足類動物海豆芽,從4億年前出現至今面貌基本沒變,又沒有滅絕,對此現象的合理解釋是()

A.自然選擇對其不發生作用

B.海豆芽在漫長的年代中基因頻率發生了較大變化

C.海豆芽很少變異,適應性強

D.海豆芽的生活環境基本沒有改變

解析:選D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該生物的“面貌基本沒變”,説明其生存環境基本沒變,基因頻率也基本沒變,所以性狀基本沒變。

[共研探究]

1、物種形成

(1)判斷下列描述是否屬於同一個物種,並説明理由

①生活在同一區域的兩個種羣不屬於同一物種,因為種羣指生活在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的總和,生活在同一區域的兩個種羣屬於兩個物種。

②生活在不同區域的兩個種羣不一定屬於同一物種。若兩個種羣能在自然狀態下相互交配併產生可育後代,則屬於同一物種;否則不屬於同一物種。

(2)物種形成的一般過程:種羣――→地理隔離多個種羣――→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基因庫出現差別――→逐代積累產生生殖隔離(物種形成)。

2、隔離

(1)圖中A屬於地理隔離,一旦發生某種地質變化,兩個分開的種羣重新相遇,可以再融合在一起。

(2)圖中B屬於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就保持物種間基因的不可交流性,從而保證了物種的相對穩定。

(3)產生生殖隔離的根本原因是種羣基因庫的差異。

(4)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對種羣影響的共同點是阻斷種羣間的基因交流。

(5)思考下列問題

①地理隔離一定能形成生殖隔離嗎?

提示:不一定,當地理隔離時間足夠長,基因庫差異明顯時,才能形成生殖隔離。

②產生生殖隔離一定經過漫長的地理隔離嗎?

提示:不一定,如植物多倍體的形成,沒有經過地理隔離,直接產生生殖隔離。

[總結昇華]

1、地理隔離與生殖隔離的比較

(1)區別

地理隔離生殖隔離

概念同一種生物由於地理上的障礙而被分成不同的種羣,使得種羣間不能發生基因交流的現象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可育的後代

特點自然條件下不能進行基因交流,一定條件下可以進行基因交流不能發生基因交流

舉例東北虎和華南虎馬和驢

結果形成不同的亞種形成不同的物種

(2)聯繫:地理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量變階段,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質變階段;長期的地理隔離通常會形成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關鍵,是物種形成的最後階段。

2、物種形成的方式

(1)漸變式

(2)爆發式

爆發式物種形成是在一個較短時間內完成的,主要起源於個體的染色體變異或遠緣雜交以及染色體加倍等,如普通六倍體小麥的形成。

【易錯易混】

(1)生物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改變,這種改變可大可小,不一定會突破物種的界限。

(2)生物進化不一定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對點演練]

5、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是()

A.導致種羣基因頻率不斷改變

B.阻止了種羣間的基因交流

C.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D.導致不同種羣出現不同的突變和基因重組

解析:選B隔離阻止了種羣間的基因交流,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6、下列關於物種形成的敍述,錯誤的是()

A.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而達到生殖隔離是常見的物種形成方式

B.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C.兩個同種種羣一旦產生生殖隔離就形成了新的物種

D.基因頻率改變一定導致新物種形成

解析:選D形成新物種的方式一般是由地理隔離導致生殖隔離;隔離是形成新物種的必要條件,而基因頻率的改變導致生物進化,但不一定導致新物種形成。

[共研探究]

1、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質多樣性,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多種多樣的環境對生物不定向變異進行選擇的結果。

2、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的關係:基因多樣性是形成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基礎,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影響基因多樣性。

3、物種之間的共同進化有通過種間互助實現的,如某種蘭花和專門給它傳粉的蛾;也有通過種間鬥爭實現的,如獵豹和斑馬。

4、生物的共同進化不僅是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還包括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

[總結昇華]

1、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之間的聯繫

(1)基因多樣性:生物存在各種各樣的變異,並且變異是不定向的,進而出現了基因多樣性。

(2)物種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決定了蛋白質的多樣性,基因多樣性是形成物種多樣性的根本原因,蛋白質多樣性是形成物種多樣性的直接原因。

(3)生態系統多樣性:生態系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環境共同組成的,所以物種的多樣性和無機環境的多樣性共同組成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2、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過程分析

[對點演練]

7、下列關於生物多樣性的敍述,正確的是()

A.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個體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的內容

B.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不同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共同進化的結果

C.物種的滅絕不利於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D.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新物種形成的過程

解析:選B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物種的滅絕説明該生物不適應環境,被新物種代替;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共同進化的結果。

1、下列有關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敍述,正確的是()

A.突變和基因重組導致種羣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B.只有出現了生殖隔離,才標誌生物發生進化

C.種羣基因頻率改變一定導致生殖隔離

D.通過漫長的共同進化過程,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

解析:選D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羣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的改變,導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通過漫長的共同進化過程,地球上不僅出現了千姿百態的物種,也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

2、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敍述,正確的是()

A.母虎和雄獅交配產下了“獅虎獸”,説明了並不是所有物種間都存在生殖隔離現象

B.在自然選擇過程中,黑色與灰色樺尺蠖發生了進化,表現為共同進化

C.基因型為Dd的高莖豌豆逐代自交的過程中,純種高莖的基因型頻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進化

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兩個種羣的Abert松鼠,兩種羣基因頻率的改變互不影響,而種羣內的基因頻率改變在世代間具有連續性

解析:選D母虎和雄獅交配產下了“獅虎獸”,但“獅虎獸”沒有生殖能力,説明它們之間仍存在着生殖隔離;共同進化強調的是不同物種之間,黑色與灰色樺尺蠖屬於同一物種;種羣發生進化的本質是基因頻率發生改變,而不是基因型頻率發生改變。

3、某生物興趣小組抽樣調查的200人中,各種基因型及其對應人數如表所示,則這200人中,Xb的基因頻率為()

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

人數781487030

A.85%B.30%

C.20%D.15%

解析:選CXb基因頻率=Xb的基因數/全部等位基因數=(14+8×2+30)/(78×2+14×2+8×2+70+30)×100%=20%。

4、在一個海島中,一種海龜中有的腳趾是連趾(ww),有的腳趾是分趾(Ww、WW),連趾便於划水,游泳能力強,分趾游泳能力較弱。若開始時,w和W的基因頻率各為0.5,當島上食物不足時,連趾的海龜更容易從海中得到食物。若干萬年後,基因頻率變化為W為0.2,w為0.8。

(1)該種羣中所有海龜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該種羣的________,基因頻率變化後,從理論上計算,分趾海龜中雜合子佔整個種羣的比例為________。

(2)該種羣中海龜有多種多樣的類型,其中可遺傳的變異來源於________________,但由於變異是不定向的,因此只是產生了進化的原材料,進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________決定的。

(3)海龜是否發生了進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種基因頻率的改變,是否產生了新的物種?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種羣基因庫是指一個種羣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該海島中海龜的基因頻率變化後,從理論上計算,分趾海龜中雜合子佔整個種羣的比例為2×0.2×0.8=32%。(2)海龜的類型有很多種,但沒有新的基因產生,故其中可遺傳的變異來源於基因重組。但變異是不定向的,只是產生了進化的原材料,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是自然選擇。(3)(4)海龜的種羣基因頻率發生改變,可認為海龜發生了進化,但未與原物種個體產生生殖隔離,故並沒有形成新的物種。

答案:(1)基因庫32%(2)基因重組自然選擇

(3)發生了進化種羣基因頻率發生了變化(4)沒有產生新的物種。只是種羣基因頻率改變,並沒有產生生殖隔離

生物教案七年級下冊 篇七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瞭解生物的基本特徵。

2、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並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飛船從太空中遙望地球,映入你眼簾的將是一幅由藍色、綠色和白色等編織而成的美麗圖案。藍色是浩瀚的海洋,綠色是廣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飄動在海洋和陸地上空的雲彩。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裏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層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合作探究 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麼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觀察

(1)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2)觀察可藉助哪些工具和儀器?

(3)科學觀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觀察的要求:

1、要有明確的目的;

2、觀察時要全面、細緻和實事求是

3、要及時作好記錄。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徵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鳥捕食魚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貓吃竹葉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利用水、無機鹽、二氧碳製造有機物葡萄糖、澱粉等)

2、生物能進行呼吸

鯨呼吸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鳥在呼吸_

魚用鰓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體內產生的廢物

動物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將廢物排除

植物通過落葉將一部分廢物帶走

落葉是植物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向日葵總是向着有陽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覺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菜豆的生長

紅狐的生長

6、傳和變異的特性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龍生龍,鳳生鳳,

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

一母生九仔,連母十個樣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人胚胎初期細胞羣

一些單細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嗎?請説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蟲分泌的外殼堆積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徵;珊瑚蟲才是生物。

2、珊瑚蟲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淺水區,這是為什麼?

答:因為淺水區可獲得較多的陽光,有適宜的温度,這些有利於藻類的生長,從而為珊瑚蟲提供更多的氧氣。因此,珊瑚蟲一般生長在温暖的淺水區。

課後小結

生物的七大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課後習題

1、下列各項屬於生物的是( )

A、海葵 B、恐龍蛋化石

C、電動狗 D、珊瑚的骨骼

2、下列各項中屬於非生物的是( )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會彈鋼琴的機器人

C、生長在橘子皮上的青黴

D、休眠的青蛙

3、牽牛花清晨開放,傍晚關閉,這種現象説明生物具有什麼的特徵·······( )

A 需要營養 B 進行呼吸

C 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D 生長和繁殖

4、下列不屬於生命現象的是( )

A、母雞下蛋 B、火山爆發時巖漿噴出

C、大汗淋漓 D、饅頭上長“白毛”

5、一種雄性極樂鳥在繁殖季節,長出蓬鬆的長飾羽。決定這種性狀出現是由於( )

A:應激性 B:多樣性

C:變異性 D:遺傳性

6、(2009威海)下列屬於生物基本特徵的是( )

A、生物都能自由運動

B、生物都需要從外界攝取有機物

C、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人教版 篇八

生物的分類

課程介紹:

各位老師,各位領導,上午好。我叫趙豔,來自於鎮江市第四中學。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生物的分類》。生物分類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特別是對形態學知識要求很高,歷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對該部分要求“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意在讓學生體驗分類的方法,而不是對生物進行屬或種水平上的鑑定。如何讓教學重點從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知識和技能,改變為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為今天我説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專家的指導。

對於生物的分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綜述”這樣7個方面進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類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七年級下冊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類”的第2節,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既是對各類生物特徵的複習,也是對生物類羣的整理和歸納。學好本節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整個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瞭解,並學習到科學的分類方法。

2、重點、難點的確定

在本節課中,各類生物的特徵在前面都已經學習過,學生應能很(比較)好的理解和應用。而且新課標將具體內容標準定為“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如何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

3、課時的安排

由於本節課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學生又是初次嘗試分類的基本方法,所以本節內容將分成3課時進行。第1課時為嘗試分類和科學的分類,第2課時為給動物分類,第3課時為給植物分類。本節課我主要講的是第2課時。

㈡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②知道脊椎動物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徵。

2、能力目標:

①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②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

(如何達到)

a、利用學生前面學過的動物知識為基礎,以及書87頁的表格練習,讓學生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又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徵。再通過拖動動物圖片,強化學生的認識。

b、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的特徵,使學生初步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通過填寫表格和拖動圖片,並且講出脊椎動物的分類依據,使學生進一步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通過為生物標本室的脊椎動物歸類,使學生親身體驗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c、通過分組對脊椎動物標本分類,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過對生物標本室裏各種動物標本的觀察,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與b點結合介紹:同時~~;並~~)

㈢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本節課中,使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從而真正學會分類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2個活動,第一個是藉助多媒體的動畫功能,讓學生拖動動物圖片,為動物進行分類,活動很有趣,但是要求學生講出拖動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徵);第二個是走出課堂,讓學生參觀標本室,參觀很精彩,但是要將脊椎動物歸類(同樣是根據主要特徵)。這樣的2個活動,學生很樂於參與,而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就主動的學會了分類的思想方法。

㈣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着“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我大膽的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採用了“課堂——標本室——課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標本資源,採用了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實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可以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去主動探求知識的場所。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式教學理念。

㈤學習方法

“受人與魚,莫過於授人與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為了“學會”知識,更是為了“會學”知識。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在本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如:觀察、閲讀、思考、分析、討論、實踐等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㈥教學程序(附課堂教學結構流程設計表)

1、情境導入(這部分需要2分鐘)

a.處理:本節課通過播放各種動物圖片,引出“給動物分類”的內容。【呈現】

(組織學生觀看並説出其名稱)

b.優點:由學生比較熟悉的動物入手,通過精美的圖片,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慾望,使學生一上課就融入學習和探究的氛圍中。併為課堂教學奠定了一個輕鬆、和諧的基調。

2、區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這部分需要5分鐘)

a.處理:介紹科學家根據動物有無脊柱,把他們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然後提問:你知道圖片上的這些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哪些是無脊椎動物麼?【呈現】

(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邀請:你願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

(組織學生拖動圖片,將這些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呈現】)

b.優點:由淺入深,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特徵,使學生初步嘗試着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加深對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認識。

拖動的過程,又使得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更好的吸引住了學生。

3、對脊椎動物進行分類(這部分需要15分鐘)

a.處理:介紹根據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一些特徵,又可以將它們分成許多不同的類羣。然後提問:你能根據書87頁的提示,將這些脊椎動物分成5大類麼?哪5大類?分別有哪些動物?【呈現】

(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填寫書87頁表格,得出結論。)

邀請:你願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哪些是魚類?為什麼?

(組織學生拖動魚類圖片,並講出魚類的主要特徵。【呈現】)

同樣的方法,組織學生拖動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圖片,並講出主要特徵。【呈現】

b.優點:通過填寫表格,發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使學生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且對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羣有所瞭解。拖動圖片很有趣,但還要求講出理由,這就使得學生既樂於參與,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識。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

4、分組對生物標本室裏的脊椎動物進行分類(這部分需要16分鐘)

a.處理:發出請求:生物標本室裏的脊椎動物標本弄亂了,你能根據這些動物的特徵重新分類整理嗎?【呈現】然後強調進標本室的注意事項。【呈現】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明確分工。然後到標本室,觀察標本,記錄。)

b.優點:使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親身體驗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這種走出課堂,使學生與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活動,既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對學生熱愛動物的一種情感教育,並且充分利用了學校資源。

5、表達和交流分類成果(這部分需要5分鐘)

a.處理:組織1~2個小組交流分類成果,其他組進行補充或糾正。【呈現】

b.優點:檢驗學生的實踐成果,使學生享受到實踐的喜悦。

6、疑難解析(這部分需要2分鐘)

a.處理:提問:鴨嘴獸、蝙蝠、白暨豚、穿山甲、海龜各屬於哪類動物?為什麼?【呈現】

(組織學生辯論、得出結論)

b.優點:使學生對脊椎動物的各類羣有進一步的認識,學會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

㈦綜述

以上是對“生物的分類”這一節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本着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大膽的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熱切的觀察和熱烈的討論中,使學生主動而輕鬆的掌握了分類的基本方法。整堂課,生動活潑,學生由始至終處於一種興奮好奇的狀態,成功的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結構流程設計表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播放各種動物圖片。

設疑:你認識這些動物嗎?觀看並講出其名稱。由學生比較熟悉的動物入手,通過精美的圖片,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慾望,使學生一上課就融入學習和探究的氛圍中。

二、區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講述:科學家根據動物有無脊柱,把他們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設疑:你知道圖片上的這些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哪些是無脊椎動物麼?

邀請:你願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答:脊椎動物有啄木鳥虎、

金絲猴、蜥蜴、青蛙、松鼠、魚、蛇、大山雀。

無脊椎動物有草履蟲、梭子蟹、珊瑚、河蚌、蚯蚓、蝸牛。

拖動圖片,將這些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由淺入深,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特徵,使學生初步嘗試着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加深對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認識。

拖動的過程,使得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更好的吸引住了學生。

三、對脊椎動物進行分類講述:根據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一些特徵,又可以將它們分成許多不同的類羣。

設疑:你能根據書87頁的提示,將這些脊椎動物分成5大類麼?哪5大類?分別有哪些動物?

邀請:你願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哪些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為什麼?討論,分析,填寫書87頁表格,得出結論。

答:

脊椎動物可以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拖動圖片,將脊椎動物分類,並且講出分類的依據(主要特徵):

紅魚屬於魚類,它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青蛙屬於兩棲類,它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在陸地上用肺呼吸。

蜥蜴屬於爬行類,它體表無羽毛,有鱗片或甲。

啄木鳥、大山雀屬於鳥類,它們體表有羽毛、卵生。

虎、松鼠、金絲猴屬於哺乳類,它們身體被毛、胎生、哺乳。通過填寫表格,發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使學生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且對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羣有所瞭解。

拖動圖片很有趣,但還要求講出理由,這就使得學生既樂於參與,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識。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

四、分組對生物標本室裏的脊椎動物進行分類請求:前段時間,我們學校的同學在打掃生物標本室的時候,不小心把裏面的脊椎動物標本弄亂了。你能根據這些動物的特徵重新分類整理嗎?

強調進標本室的注意事項:

1、標本繁多,各小組組員內要明確分工,分散記錄。

2、標本不可觸摸,只能觀察。小組討論,明確分工。

到標本室,觀察標本,記錄。使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親身體驗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這種走出課堂,使學生與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活動,既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對學生熱愛動物的一種情感教育,並且充分利用了學校資源。

五、表達和交流分類成果點評。小組彙總。

交流。

補充和糾正。檢驗學生的實踐成果,使學生享受到實踐的喜悦。

六、疑難解析提問:鴨嘴獸、蝙蝠、白暨豚、穿山甲、海龜各屬於哪類動物?為什麼?辯論、得出結論。

答:鴨嘴獸、蝙蝠、白暨豚、穿山甲屬於哺乳類;海龜屬於爬行類。使學生對脊椎動物的各類羣有進一步的認識,學會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

生物標本室裏的脊椎動物

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人教版 篇九

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

教學目標:

1、説明植物嫁接的基本方法與原理。

2、概述花的結構與果實發育的關係。

3、舉例説明昆蟲、兩棲動物、鳥類的生殖與發育過程。

4、解釋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的區別。

5、分析、應用基因對生物性狀的控制。

教學重點:

1、概述花的結構與果實發育的關係。

2、舉例説明昆蟲、兩棲動物、鳥類的生殖與發育過程。

3、解釋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的區別。

4、分析、應用基因對生物性狀的控制。

教學難點:

1、説明植物嫁接的基本方法與原理。

2、分析、應用基因對生物性狀的控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第一課時

一、本單元知識網絡

第14章 生物的生殖與發育

1、生殖的概念、意義、方式

概念:生物個體生長髮育到一定階段,產生與自己相似的後代的現象

意義:維持生物物種(種族)的不斷延續

概念: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無性生殖 出芽生殖:酵母菌等( 不是指植物的“芽” )

主要方式 營養生殖:植物營養器官的嫁接、扦插、壓條等

方式 組織培養:利用植物組織、細胞在無菌培養基上培養下一代

有性生殖 概念:一般是由親代產生的有性生殖細胞結合成的合子發育成下一代

2、花的結構與果實發育的關係

果皮 子房壁

種皮 珠被 子房

種子 胚珠

胚 受精卵

果實

3、果實和種子的傳播:以相關的結構適應着各自的傳播方式。

依靠風力:蒲公英 果實具有傘狀的毛

依靠水力:椰子樹 果實漂浮在水面上

依靠動物與人的運動:蒼耳 果實表面有鈎刺

依靠自身的彈力:豌豆 果實開裂時,果皮向內蜷縮,將種子彈射出去

第15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1、遺傳的概念、意義、物質基礎

概念:生物的性狀傳給後代的現象,也就是下代與上代性狀的相似性

意義:保持物種的基本穩定,使物種不斷進化發展

主要遺傳物質:DNA。DNA主要存在於細胞核中(遺傳信息的中心)

2、基因與性狀

基因的概念:有特定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基因與性狀:一般地,控制性狀的基因,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在有性生殖生殖細胞中成單存在

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分別控制顯、隱性性狀

3、人的性別決定原理、方式

常染色體 22對

人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 類型:_Y或__

性染色體

數量:1對

男性:_Y 產生兩種精子 _ 和 Y

性別決定方式:_Y型

女性:__ 產生一種卵細胞 _

4、生物的變異概念、類型

概念:生物親代與子代間以及子代個體間的性狀總存在着一定的差異,這種現象稱為生物的變異

變異

可遺傳變異: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能遺傳給後代的變異

類型 不可遺傳變異:僅僅由環境條件的不同而引起的變異

四、作業:會考通1——20題

● 板書設計:見教學過程

●教學探討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