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獨坐敬亭山》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68W

《獨坐敬亭山》教案多篇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正確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點詞語,感受詩人的感情變化。

3、能夠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和默寫這兩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1、弄懂每個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唐代時我國詩歌創作最繁榮、最輝煌的時代,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傑出詩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詩人?(生交流)

2、唐代詩人燦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詩人才華橫溢,縱情山水,把酒吟詩,詩酒名聞天下,被人們稱為“詩仙”,你知道他是誰嗎?(生答李白)

3 、你對李白還有什麼瞭解,還記得學過的李白的詩歌嗎?(背李白詩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詩仙李白。

二、板書課題,揭題。

1 、今天我們學習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書:獨坐敬亭山)

2、生讀題

3、理解題意:“獨”是什麼意思?有哪位同學到過敬亭山遊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嗎?現在我們就一起去敬亭山看看。

4、 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為什麼會獨坐敬亭山呢?

三、讀詩,讀出詩歌的節奏與韻律(出示詩歌)。

1、默讀古詩,有沒有不認識的字?生自由讀詩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生自由讀詩)

2、聽説我們班的同學古詩讀得特別好,指名讀,(評價很有詩人風範)齊讀

3、詩歌朗讀形式多樣,想不想嘗試合作讀。(要求讀出詩歌的節奏)

4、分組合作讀,每小組一句

男女生疊讀(疊讀前三 後二)

師生疊讀

5、讀詩的最高境界是讀出詩的韻味。

古代的讀書人讀詩搖頭晃腦,抑揚頓挫

四、範讀詩歌,想象畫面

1、閉上眼睛,用心傾聽朗誦想象畫面。

2、 同學們,告訴老師,你彷彿看見了什麼?(鳥飛雲飄 佇立的大山 孤獨的詩人)你的腦海中是不是浮現這樣的畫面?

3、 置身於這樣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靜 孤獨)

五、學習詩歌一二句,感受詩人的孤獨。

1、讀一二句。

2、理解“盡”,説“眾鳥高飛盡”詩意。

3、理解“孤”“閒”,説“孤雲獨去閒”詩意。

4、讀詩,感受詩人的孤獨。(板書鳥飛雲去孤獨)

5、教師介紹創作背景 鳥飛雲去本是常見的自然現象,在詩人的眼中,為何會如此的孤獨寂寞呢?(生交流,師小結:被貶離京城,十年漂泊,遠離故土與親人,世態炎涼,好友遺忘,看見鳥飛,雲去,有感而發,觸物傷懷,難怪這樣的孤單寂寞!)

六、學習詩歌三四句,感受詩人的不獨。

1、讀三四句。

2、體會人山相看:相看是什麼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誰和誰相看?(李白與敬亭山)會怎樣看?(含情脈脈四目相對默默對視)(板書:相看)

3、理解“厭”,説一二句詩意。

4、有“不厭”(看不夠看不足)引出;同學們,詩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嗎?{不是}你們知道詩人這是第幾次登上敬亭山嗎?第七次啊!詩人這麼多次登上敬亭山,難道僅僅是為了欣賞敬亭山的美麗風景嗎?(不是)在詩人眼中,在詩人心裏,敬亭山難道僅僅是一座山嗎?你説!(不是)僅僅是一座山嗎?你説!(不是)在詩人眼中,在詩人心裏,敬亭山哪裏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詩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遠不會離開他,永遠不會拋棄他,永遠與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單時可以做伴,寂寞時可以傾訴的朋友啊!

5、人山對話,寫中悟情。

孤獨的詩人會向敬亭山訴説什麼?敬亭山又會怎樣撫慰孤獨的詩人?拿出紙和筆,寫出人山對話。

6、分角色説人山對話,體會人山相知。

同學們,聽完人與山的對話,詩人與敬亭山就是一對相知的朋友啊!(板書:相知)有了這樣的朋友,詩人還好孤獨嗎?(不會)還會寂寞嗎?(不會)難怪詩人會寫下這樣的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7、感受人山相悦。

李白一生不畏權貴,命運坎坷,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心中自有説不出的孤獨寂寞與憂傷,只有流連山水、登高望遠之時,才是他最快樂的時候。同學們,當李白登上敬亭山時,他的心情怎樣?(喜悦高興激動)是啊,李白是與敬亭山心有靈犀、兩兩相悦啊!(板書:相悦)

8、教師小結:

(結合板書)漂泊他鄉,無人相伴是,李白與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從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從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內心的憂傷,寫下了千古傳頌的《獨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讀詩)

七、拓展閲讀《月下獨酌》

1、有山相伴的日子,李白不會孤獨,不會寂寞,同學們,當夜深人靜,一輪明月當空照的時候,孤獨的詩人有是這樣排解內心的憂傷,找誰傾訴呢?

2、出示《月下獨酌》。

3、讀詩,交流討論。

4、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舉杯消愁,與明月對飲,同歌同舞,這就是詩仙李白,好一個孤獨而又不孤獨的偉大詩人!

八、創設情景,吟唱古詩。

1、穿越了千年時光,如果你來到了安徽宣州,你一定會去爬一座山——(敬亭山)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李白)你一定會輕輕地,輕輕地吟誦起一首小詩(生讀詩歌)

2、詩歌詩歌,一首詩就是一首歌,欣賞歌曲《獨坐敬亭山》生唱。

3、結束語:李白的一生偉後人留下了近千首優秀詩篇,如果你走近李白的詩歌世界,你一定會與李白相看——兩不厭,你一定會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與李白長——相知,你一定會從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奮進的力量,與李白長——相悦。

《獨坐敬亭山》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的目標:

學會本課的生字、生詞。藉助字典與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的目標:

學生通過自己查閲課外資料、字典,朗讀體會、小組合作來學習古詩 。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教學方法:

知識搶答式導入,情境創設法,自主合作學習法,巧解圖畫理解詩意等。

教學準備:

敬亭山文字資料、白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導入語:

我們先進行一個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位最著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根據學生課堂反應,老師提示:一個是李白,人稱“詩仙”,一個是杜甫,別稱“詩聖”。)

2、揭題,誰來背李白的詩,會背幾首就背幾首。

(學生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要順勢揭題板書。)

(二)整體誦讀,初步感受。

1、啟示學習方法和要求: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特別是生字的讀音。然後看註釋理解詞句;

(2)反覆朗讀,體會詩人當時的思想感情;

(3)再講出詩歌的背景,導出“孤獨”的詩歌基調。

2、學生自由讀古詩,然後再指名朗讀古詩,聽聽是否讀的既正確又通順。

3、藉助詩文註釋,整體感知內容。

(1)釋題意。

獨坐:單獨的坐。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屬黃山支脈,東西綿亙百餘里,大小山峯60座,海拔317米。

連起來題目是什麼意思呢?

(2)抓景物。

詩中寫了哪些景物?這首詩寫了眾鳥、孤雲、敬亭山三樣景物。

(三)分部解讀,感悟詩情。

第一,學習“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1、畫。根據自己的理解,讓學生用簡筆畫畫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2、議。説説為什麼畫好多隻鳥?為什麼只畫一片雲?幫助理解“眾鳥”和“孤雲”。

再出示一個空白的畫面,讓學生説説為什麼需要這個畫面,以此理解“盡”和“去”。

3、轉。教師語言過渡:看來靜止的畫面是無法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字裏的精妙的。眾鳥飛走了,孤雲離去了,現在只剩下李白一個人了,怪不得題目裏是——“獨”坐敬亭山。

4、品。坐着這種孤獨的內心境界是通過什麼表達的?你從哪些字詞中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內藴。

5、讀。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讀出孤獨的味道。

第二,學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1、質疑。學生提出自學這兩句詩的疑難問題。

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為什麼會看不厭呢?敬亭山真的那麼好看,令人看不厭嗎?課題中的“獨”是很孤獨,這裏卻寫“相看兩不厭”,不是矛盾嗎?

2、釋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資料,體會李白看敬亭山看不滿足的表面原因是景美。

山上有一峯庵、擁翠亭、雲齊閣、翠雲庵等亭台樓閣,此外還有云根石、額珠樓、最高亭、穿雲亭、十賢祠、太白樓、古昭亭坊、勒詩石、裴公井、綠雪井、夢珠泉、廣教寺、雙塔、懷英亭、龍首亭等。

追問:李白僅僅把敬亭山當作一個景物來看嗎?(詩人把敬亭山當作朋友。)

3、感悟。

既然詩人與敬亭山成為了朋友,那大家聯繫上下文想想詩人在敬亭山上會與這個“好朋友”説些什麼呢?

的確,大家想的都很對!詩人確實找到了朋友,但老師卻認為詩人還是很孤獨,你們認為呢?難道不是嗎!你們看作者只能在大自然中找朋友,而現實生活中呢,找不到朋友,難道他不孤獨嗎?!

4、品讀。此時,你就是詩人李白,你來吟一下這首詩吧!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讀出應有的語氣。

(四)表情朗讀,昇華詩意

1、《獨坐敬亭山》看似寫景,其實也是抒發作者的感情,就讓我們也帶着作者的感情再來讀一讀這首詩吧。引導學生用各種形式朗讀全詩。

2、背誦全詩。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能通過朗讀和想象,感悟詩的內容和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以前學過李白的詩嗎?誰來給大家背一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板書課題)

2.解題。敬亭山:安徽省郊外的一座大山。獨坐:單獨地坐。連起來題目的意思是什麼?

二、自學古詩

1.出示自學提示,佈置自學。

讀詩,指出不理解的詞語。

結合詩句,利用字典理解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別人交流。

2.檢查自學

指讀全詩(正音)

交流自己對詞和句的理解(師生評議)

(盡:沒有了 孤雲:孤單的雲。也就是隻有那一片雲。閒:休閒,休息。厭:滿足。)

詩句意思:後兩句意思怎麼説才通順?(“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説才順。這是理解古詩詩句 意思的一種方法。)

句意:一羣羣鳥全飛光了,天上的那片雲獨自飄來飄去, 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相互看着,誰也不厭煩誰)

3.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全詩描繪了孤山淒涼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1.體會作者感情,自己讀讀這首詩。

2.指讀全詩,教師範讀指導,學生練讀。

3.背誦全詩。

四、擴展

1.你還喜歡我們沒學過的李白的哪首詩?説説為什麼喜歡它?

2.交流。

3.把喜歡李白的詩抄在讀書筆記上。

五、佈置作業

熟背《獨坐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四

設計理念

本課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思想是多讀感悟。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帶領學生讀背吟誦,讀中想象,讀中追問,讀中感悟,以此來理解古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情懷。

教學目標

1、會認“螺、諳”等2個生字,會寫“亭、庭”等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詩意,能想象三首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課前準備

廬山、西嶺雪山等風景圖(或課件);“獨坐敬亭”、“洞庭勝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寫意畫(或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課件演播,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假期我們遊覽了不少地方吧?

1、課件呈現廬山,西嶺雪山等風景圖。師問:這是哪裏?你能用一些古詩句來説一説這些景象嗎?(學生説《望廬山瀑布》,《絕句》等。)

2、再以課件形式呈現“江南春色”“洞庭勝景”“獨坐敬亭”等三幅寫意畫。

師:這些地方漂亮嗎?知道這是哪些地方嗎?(如果不知道,教師點明這分別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風光。)

師:現在我們就去領略這些美麗的風光吧!翻書讀1課《古詩詞三首》。(師板書課題“1、古詩詞三首”)

〖設計意圖〗課件演播風景圖畫,看圖説詩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課呈現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風光等寫意畫,可以幫助學生讀詩詞時有一個總體印象,為學生理解詩詞起到定向發動的作用。

二、藉助註釋,自讀明義

師:我們今天先學習第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1、簡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亭,讀tíng,我們學過的“停”去掉“亻”即是這個字。這個字常見於亭子的名稱上,如愛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師範讀古詩,生試讀正音,再流利朗讀。

3、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詩句意思。

4、交流:

⑴學了古詩,你明白了哪些內容?

⑵你還有哪些內容不明白?提出來討論。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熟練自讀,再通過註釋,初步讀懂詩句的意思。

三、介紹背景,探究其義

1、教師介紹李白作詩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遊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讀古詩,自問互問:

師:通過介紹,大家再讀古詩,看有什麼新的體會或疑問。

3、全班再讀,教師追問:

⑴“獨”坐是“誰”獨坐?

⑵讀詩,仔細體會,詩人獨坐敬亭山,看到些什麼?詩人聽到些什麼?會想到些什麼?

⑶本來,還有眾多鳥相伴;本來,還有一朵孤雲為伍,但是現在它們都離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麼呢?這兩句話與題目的哪個字呼應呢?

⑷“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詩人一個人在敬亭山,誰和他相互看呢,這裏你讀懂了些什麼?生試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你覺得應該把哪些詞語重讀才能體現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學生已經問過上述某些問題,此環節的問題就可以刪減。若學生未能深入,教師需要再追問)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詩人作詩背景,讓學生能透過詩句的字裏行間體會詩人內心的感情;教師“追問”的目的,既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義詩境詩情,又是檢測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誦讀嘗試,背誦默寫

1、通過探究,我們明白了詩意詩境,你頭腦中有一幅什麼樣的圖畫呢?

(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景,什麼樣的情?)能不能試着讀一讀,用你的聲音的快慢、輕重來塑造這些畫面?

2、試讀後,用鉛筆在重讀的字詞下劃“Δ”,在長音後劃“/”,再讀給同桌聽。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學生擦掉自己用鉛筆標註的錯誤記號,再用鋼筆把正確的重音、長音標示出來)。學生作標記後再誦讀。

4、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設計意圖]對古詩的朗讀節奏、重音的處理,不宜由教師直接下結論,先由學生自己嘗試後,教師再給予必要的點撥引導,形成彼此認同的意見後誦讀效果會更好。

《獨坐敬亭山》的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的目標:

學會本課的生字、生詞。藉助字典與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默寫課文。

2、過程與方法的目標:

學生通過自己查閲課外資料、字典,朗讀體會、小組合作來學習古詩 。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對詩中描繪的景物展開充分的想象,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教學過程】

一、創情激趣

1、教師即興背誦一首古詩,引發學生興趣,問:

在你學過的古詩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給大家聽。

2、老師:

我聽出來了,你們掌握的許多古詩都是在課學習的。那你是怎樣學習古詩的呢?有什麼好辦法嗎?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

板書課題。齊讀,解釋詩題:

“誰願將課前收集到有關李白的資料介紹給大家?”

二、自讀交流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自由的誦讀古詩,注意古詩的韻味,讀的舒緩些,並劃出節奏。

2、再來讀一讀古詩,邊讀邊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麼滋味?

3、請你帶着你品味的這種感覺,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古詩,對不明白的地方,小組內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小組派代表彙報,學習組長先彙報是以什麼方式來學習古詩的,弄明白的什麼?其他學生補充。

三、精讀品味

1、老師:

聽了你們的介紹,我也彷彿能感受到詩人的心境,的確,這首詩寫得是多麼的含蓄深刻,韻味悠長呀!讓我們再次讀古詩,畫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詞句。

2、互相交流:

你通過朗讀感受到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3、小組討論:

説説這首是中的詞語有什麼特點?讀了以後你發現了什麼?

四、達標測評

1、詩人李白把山擬人了,寄情于山。學完這首詩你聯想到什麼?

2、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以及詩人的感情,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寫作、繪畫、背誦、抄錄等)

五、拓展延伸

1、把這首詩默寫下來。

2、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詩句加以想象畫出來。可以在詩句意思的基礎上豐富內容。

3、你還知道李白的哪首詩?讀給大家聽。

教學過程 篇六

一、創情激趣

1、教師即興背誦一首古詩,引發同學興趣,問:

在你學過的古詩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給大家聽。

2、老師:

俺聽出來了,你們掌握的許多古詩都是在課學習的。那你是怎樣學習古詩的呢?有什麼好方法嗎?

3、今天俺們再來學習一首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

板書課題。齊讀,解釋詩題:

“誰願將課前收集到有關李白的資料介紹給大家?”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七

一、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寫課文中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默寫《獨坐敬亭山》。

3、學習通過看註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説詩句大意。

二、教學重點:

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

三、選文目的: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和欣賞,感受南方自然風光之美。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同時積累古詩名句,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增加文化積累。

四、教學準備:

李白的詩《望廬山瀑布》《靜夜思》等。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李白是我們十分熟悉的詩人了,我們學過不少他寫的故事,大家能背誦出幾首嗎?(學生背誦古詩)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手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板書課題,生書空、齊讀)

(二)知詩人,解詩題。

1、知詩人。李白,唐代詩人,他寫的詩又多又有名,所以人們又稱它為“詩仙”,(介紹歷史背景。)

2、解詩題。“獨”是指獨自一個人。請同學們看註釋瞭解敬亭山。

師:李白一個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呢?請大家朗讀全詩,體會李白的心情。

3、檢查生字,朗讀全詩。

課件出示生字生詞,指名認讀,領讀。出示全詩,全班齊讀,教師指導古詩停頓並範讀。

(三)悟詩意,覺詩境。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詩的前兩句,説説你的理解。

1、重點引導“眾”與“孤”之中藴含的多與少之意,“盡”與“閒”對比教學,結合歷史背景,理解詩人當時的心情。

2、小結前兩句:仰望天空,只見幾隻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雲也慢悠悠的越飄越遠,四周一片寂靜。

3、師:請同學們讀一讀後兩句,後兩句詩中作者又看到了什麼?

4、讀詩句,小組討論詩句含義。

5、小結後兩句:我靜靜的凝視着山,覺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誰也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裏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過度:作者為何心中什麼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語的高山呢?古人寫詩往往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心情,(瞭解李白不同時期的詩和他當時的境遇,體會本詩抒發的情懷。)

(四)朗誦全詩,熟讀能誦。

達標測評 篇八

1、詩人李白把山擬人了,寄情于山。學完這首詩你聯想到什麼?

2、鼓勵同學根據自身對詩句的理解,以及詩人的感情,選用自身喜歡的方式去表達自身的感受。

(寫作、繪畫、背誦、抄錄等)

《獨坐敬亭山》教案 篇九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唐代時我國詩歌創作最繁榮、最輝煌的時代,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傑出詩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詩人?(生交流) 唐代詩人燦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詩人才華橫溢,縱情山水,把酒吟詩,詩酒名聞天下,被人們稱為“詩仙”,你知道他是誰嗎?(生答李白)

二、板書課題,揭題

1 、今天我們學習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書:獨坐敬亭山)

2、生讀題 中學語文在線-免費資源站

3、理解題意:“獨”是什麼意思?有哪位同學到過敬亭山遊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嗎?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為什麼會獨坐敬亭山呢?

三、讀詩,讀出詩歌的節奏與韻律

1、默讀古詩,有沒有不認識的字? 生自由讀詩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聽説我們班的同學古詩讀得特別好,指名讀,(評價 很有詩人風範)齊讀

3、詩歌朗讀形式多樣,想不想嘗試合作讀。(要求 讀出詩歌的節奏)

4、分組合作讀,每小組一句 男女生疊讀(疊讀前三 後二) 師生疊讀

5、讀詩的最高境界是讀出詩的韻味, 古代的讀書人讀詩搖頭晃腦,抑揚頓挫

四、範讀詩歌,想象畫面

1、閉上眼睛,用心傾聽朗誦想象畫面

2、同學們,告訴老師,你彷彿看見了什麼?(鳥飛 雲飄 佇立的大山 孤獨的詩人)你的腦海中是不是浮現這樣的畫面?

3、置身於這樣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靜 孤獨)

五、作業:

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學習詩歌一二句,感受詩人的孤獨。(板書 鳥飛 雲去 孤獨)

理解“盡”,説“眾鳥高飛盡”詩意;理解“孤”“閒”,説“孤雲獨去閒”詩意

二、教師介紹創作背景

鳥飛雲去本是常見的自然現象,在詩人的眼中,為何會如此的孤獨寂寞呢?(生交流,師小結: 被貶離京城,十年漂泊,遠離故土與親人,世態炎涼,好友遺忘,看見鳥飛,雲去,有感而發,觸物傷懷,難怪這樣的孤單寂寞!)

三、學習詩歌三四句,感受詩人的不獨。

相看是什麼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誰和誰相看?(李白與敬亭山)會怎樣看?(含情脈脈 四目相對 默默對視)(板書:相看)

同學們,詩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嗎?{不是}你們知道詩人這是第幾次登上敬亭山嗎?第七次啊!詩人這麼多次登上敬亭山,難道僅僅是為了欣賞敬亭山的美麗風景嗎?(不是)在詩人眼中,在詩人心裏,敬亭山難道僅僅是一座山嗎?你説!(不是)僅僅是一座山嗎?你説!(不是)在詩人眼中,在詩人心裏,敬亭山哪裏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詩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遠不會離開他,永遠不會拋棄他,永遠與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單時可以做伴,寂寞時可以傾訴的朋友啊! 有了這樣的朋友,詩人還好孤獨嗎?(不會)還會寂寞嗎?(不會)難怪詩人會寫下這樣的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權貴,命運坎坷,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心中自有説不出的孤獨 寂寞與憂傷,只有流連山水、登高望遠之時,才是他最快樂的時候。同學們,當李白登上敬亭山時,他的心情怎樣?(喜悦 高興 激動)是啊,李白是與敬亭山心有靈犀、兩兩相悦啊!(板書:相悦)

四、教師小結:

(結合板書)漂泊他鄉,無人相伴是,李白與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從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從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內心的憂傷,寫下了千古傳頌的《獨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讀詩) 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淒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靜”是全詩的血脈。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於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造出來的“寂靜”的境界,無怪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誇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

五、自由讀誦,背誦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

第一篇:

古詩是主觀性最強的藝術,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緒的流波里,是詩人自己獨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學習古詩不能脱離作者與時代去憑空解讀作品本身。每講一首古詩,總是讓學生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包括時代特徵,風俗等。或是讓學生上網查找相關資料,或是上課時老師對作品、作者進行簡單的介紹,這對學生理解古詩的含義,感悟詩情有很大的幫助。

教學《獨坐敬亭山》這首詩 時,因學生學習條件有限無法讓學生查找有關這首詩的資料。因此,上課時,我只能直接介紹此詩的時代背景,包括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同時也告訴了學生。説完之後,我就覺得不對勁,不應該先讓學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無法更改,只好按計劃進行。學習古詩,首先讓學生對古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和感覺,獲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為理解古詩的意思打下好基礎。然後,通讀古詩,要求學生流利地朗讀全詩,做到不漏字,不讀錯字。通讀古詩之後,學生對古詩有了大致的瞭解,接着讓學生藉助註釋或字典理解古詩的意思。由於這首詩的詩意比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學生都能説出詩的大意。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感悟詩情,也就是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可剛上課時,已告訴學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情感,怎樣讓學生感悟詩情呢?一時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後,我直接説:“這首詩既然表達作者孤獨之情,那麼從詩中的哪些詞可以看出來呢?”學生再讀詩,找。學生很快發現題目中的“獨”,詩句中“孤,相看,只有”這些詞中都能體現出作者孤寂的心情。這樣學習也能讓學生有比較深的感悟。

課下與老師交流時,一位教過這首詩的老師把的方法告訴了我,她是把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放在感悟詩情中介紹,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我覺得她這樣的安排可謂妙些,更有效些。與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資料時有些操之過急。雖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對自己的教學有些慶幸。對於古詩的教學,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進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試試。

第二篇:

《獨坐敬亭山》一詩是李白於天寶十二年秋遊安徽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世態炎涼,孤寂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了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之情。也正因如此,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體會詩中的思想內涵,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上課伊始,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幅李白坐在敬亭山上、與山相對而望的的畫,帶領學生從圖畫入手,結合咀嚼語言,使學生很快進入到詩歌的意境當中。但由於我的點撥不夠到位、深入,學生品味詩歌意境略顯得不夠深,造成後面學生體會李白的孤獨之感時味不濃;再到後面體會“相看兩不厭”這句詩的意藴時,由於我引領學生體會過深,學生很難接受。

這節課讓自己滿意的是讓學生作畫,讓學生自畫自悟,去體會“去”和“盡”的意味;通過聯繫生活感受為何“兩不厭”。

課後,老教師的點評,一下子讓我對這一課的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許老師為我指出這樣一條道,那就是要從這首詩找出一個詩眼來。抓住“獨”這個詩眼,先從題目感受“獨”,再從前兩句深入體會李白的孤獨。而後兩句要帶領學生去細細品味李白的不孤獨,在一般的教學中,學生能停留在“因為和山成為知己,所以李白不孤獨”的理解層次上,但怎麼往深裏挖掘,感受李白的不孤獨,這就要引導學生在語文知識當中做文章了。讓學生理解“厭”意思上的古今差異,並讓學生用現代語言來解釋,由此把“不厭”講深、講透;再通過我們現如今在不斷地吟誦着李白流傳千古的詩文,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認識了李白,李白有何孤獨。這樣層層深入,對“從獨到不獨”的理解一下子就上升了一個新的境界。

這次公開課的備課、上課、到課後反思,讓我收穫頗多,尤其是老教師的點評,使我受益匪淺。點評使我對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那就是無論怎樣教,首先要做到不斷地用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更新自己的頭腦,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藴;其次教學要不斷地聯繫生活,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讓我們能真正做到智慧地教語文,而學生能智慧地學語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