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醉翁亭記教案(通用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6.43K

醉翁亭記教案(通用多篇

醉翁亭記教案1

《醉翁亭記》是歐陽醉翁亭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後寫的一篇散文,在這裏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於與民同樂之中。描繪出了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一提起《醉翁亭記》我們首先會想起裏面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這裏面的."醉翁"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歐陽修。歐陽修寫此只有39歲,一個不到40的人,怎麼就以老翁自許了呢?對於這一點作者有兩句自白可釋我們疑團:他説:"我時四十猶強力,自號醉翁聊戲客。"也就是説他年屆四十,身強體壯並未衰老的感覺,不過是起個綽號開個玩笑罷了,是否是真的開個玩笑呢?讀文知意。

一、配樂欣賞,整體感知

放錄音配《春江花月夜》古箏曲要求同學們隨錄音想象文中所描的畫面,思考每段所寫的內容是什麼?

總結:歐陽修的文筆清新流暢,文辭委婉,雍容自如,能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二、逐段分析,探究鑑賞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齊讀之後指導學生們思考:此段是概括寫了亭子的環境和亭子命名的由來,寫亭子的環境,作者是從哪裏落筆,如何觀察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結合抒情的?

總結:是從遠山落筆,立足於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後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峯,點出瞭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裏,先聞水聲,後見泉水,最後峯迴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完景過後層層設問,通過作亭者誰,名之者誰,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讓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閲讀課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寫了哪些風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你的感受如何?

總結: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間朝暮四時無一不美,清晨,日驅之霧,怡紅快綠頓現眼前,傍晚谷歸山各,讓人遐想神弛。春天,野花香氣無處不散,夏季綠樹成蔭,微風習習。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日裏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詩情畫意,真是美不勝收,難怪作者抒發到"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作者的眼裏,他周圍的景物無一不美,這也説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樂的,他的心情為什麼這麼好呢?我們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話(一個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話為一幅圖時,我們可命名為:滁人遊圖、太守宴圖、眾賓歡圖、太守醉圖。看課文分析:滁人遊圖中國共產黨寫了哪幾種人?太守宴圖中有哪些佳餚?眾賓歡圖中,眾賓的形為和神態如何?太守醉圖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態怎樣?

思考:為什麼寫太守宴圖之前先寫滁人遊?

總結:這就應了我們剛剛學過的《岳陽樓記》中的後天下之樂而樂,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悦動情,駝背彎腰的龍鍾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遊人,一切都那麼有生氣有色澤。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兩個相同的句式點出了四種樂即:山林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思考:這些樂中誰的樂的涵義最豐富?其樂的涵義有哪一些呢?(可先做提示,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慮)

總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看到了作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樂而樂,耳聽禽鳥之聲而樂,眼見滁州遊人之樂而樂。這種帶有"民胞物與"情調的寬廣襟懷正是宋人"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遠理想的一種執著追求。但是這美好的人生境界畢竟只是在作者所治理的滁州局部一方閃現,而在作者曲折的政治生涯和所生活的憂患從生的北宋生活中再現的則是那種力不從心,年邁無力的感覺,這也正是他39歲便以翁自居的原因。

充滿憂患的社會迫使作者在閒適生活中尋覓愉悦之境,而他所覓得的愉悦之境又難以擺脱整個社會憂患陰影的籠罩,故意做出來的平靜畢竟掩飾不住政治失意所帶來的淒涼心情,在沖淡纖禾農,疏野超詣的外在形式下,帶有深深孤寂和悽苦、秀美的山水之間悄然流動的是一股若隱若現的憂鬱和悲哀,正是"先天下之憂而憂"。

三、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回顧全文,總結歐陽修的這篇《醉翁亭記》可謂是一篇千古名文,它有着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鮮明的時代印記,面對艱難的國運,歐陽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觀的成績,而且還以精美的文筆給我們留下了文筆,給我們留下了這篇寶貴的文化遺產,真可令人讚歎。

醉翁亭記教案2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結構,學習本文寫景與抒情自然結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寫作用。

2、理解作者遊覽山水的樂趣及其與民同樂的情懷。

3、學習掌握文章中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

教材分析:

這篇著名的遊記,是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所作。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因此在課堂上要牢牢抓住“樂”這條主線,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敍的脈絡。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這樣的學習也幫助學生理解了“醉”與“樂”之間的關係這個難點。

本文采用了敍事與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法。要引導學生理解景物描寫中藴含的情感,領會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對於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説是學習的難點所在,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體會本文抒發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韻味濃郁,流暢優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因此誦讀、背誦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積累重點的實詞、虛詞及名句。

教學設想: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通過示範朗誦、自讀和齊讀等環節,掌握“也”和“而”字的語氣,瞭解本文語言駢散相融,節奏富於變化的寫法。

本課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先讀懂課文,解決文言知識的問題,再理解鑑賞文章內容,兩者彼此關照,相輔相成,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醉”字為切入點,理解“樂”的情懷。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並採取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幫助學生體會“樂”的情感,體會作者文中藴含着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教學課時:

兩課時。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以誦讀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結合註釋,疏通全文大意。師生共同總結本文的重點實詞、虛詞和重點句式。

醉翁亭記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體會文中對偶句的特點及作用。

2、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解以“樂”為線索貫穿全篇的結構特點。

3、理解文章中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內容

1、通讀全文,疏通文意,解決生字詞。

2、⑴作者及作品介紹: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學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幾位?)

⑵作背景簡介:作者當時被貶,遭到打擊,心情依然樂觀。

⑶“記”古代一種文體,寫景、敍事、抒情相結合。

⑷全文線索:“樂”。

3、課文分析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名字的由來及醉翁的樂趣。

⑴自然環境

寫景的順序:由遠及近

總領寫景的句子:環滁皆山也

⑵亭名的由來及醉翁的樂趣

現在還用的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教師指出重點詞語,學生朗誦課文。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與四時之景。

⑴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⑵四時之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⑶總結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⑷指出本段中的對偶句。(學生回答)

第三段:寫滁人的遊歷之樂和太守的宴飲之樂。

⑴四層(一句一層):

滁人遊、太守宴

眾賓歡、太守醉(核心)

⑵學生指出對偶句,教師分析其特點及作用。

句式整齊,節奏鮮明,富有韻律美。

⑶前後照應:本段最後一句與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應?(學生討論回答)

第四段:寫太守醉歸,自得其樂。

⑴禽鳥鳴林的樂趣

遊人的樂趣

太守的樂趣(最高的境界)

⑵前後照應:“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與“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相照應。

2、中心歸納:本文以“樂”字為線索,表達了作者歲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回答)

3、課外拓展

⑴你對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麼態度?

⑵作者身處逆境,心情依然樂觀的處世態度對你有什麼啟示?

三、處理課後練習題

(略)

四、板書設計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及名字的由來與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與四時之景民

醉翁亭記

第三段:寫滁人的遊歷之樂和太守的宴飲之樂同

第四段:寫太守醉歸,自得其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