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長亭送別》教案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04W

《長亭送別》教案

《長亭送別》教案1

【學習目標】

1. 簡單瞭解作者及相關元曲、元雜劇。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3. 揣摩富於文采的戲曲語言。

【學習重點】

1、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

1、品味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方法指導

誦讀法 點評法

【知識鏈接】

1、王實甫,名德信,字實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所作雜劇14種,現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三種。

2、《西廂記》的故事來源於唐元稹的小説《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小説敍述唐貞元年間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鶯鶯和書生張生戀愛、終被遺棄的悲劇故事。鶯鶯的悲劇形象概括了中國歷史上受封建禮教約束和被輕薄少年遺棄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運。金代,北方出現的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一般稱為《董西廂》(又稱《西廂彈詞》或《絃索西廂》)。它在主題思想、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經越《鶯鶯傳》,為後來王實甫《西廂記》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基礎。

3、有關元曲及雜劇

(1)、元雜劇四大悲劇: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白樸《梧桐雨》、紀君祥《趙氏孤兒》。

(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

(3)元曲五大劇作家及其代表作

關漢卿:《竇娥冤》、《望江亭》、《救風塵》 鄭光祖:《倩女離魂》 馬致遠:《漢宮秋》

白樸:《牆頭馬上》、《梧桐雨》 王實甫: 《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堂》

4、劇本的構成:唱(演唱)、科(動作或表情)、白(説白)

課堂小結(c級)

《長亭送別》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讀全文,理解情節,分析劇中人物形象,體會主人公在離別時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緒。

能力目標

1、品味曲詞多用修辭,融古代詩詞和民間口語為一體而富於文采的特點。

2、理解景物描寫的作用,欣賞情景交融的特點。

德育目標

理解文中主題,領悟劇中的矛盾衝突和鶯鶯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學重點】

1、積累有關知識,品析人物形象。

2、欣賞曲詞特點,品味藝術魅力。

【教學難點】

體悟鶯鶯離別時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確本劇的戲劇衝突。

【教學方法】

1、策劃分角色朗讀和美讀,在讀中領略優美曲詞的藝術魅力。

2、運用現代化手段,擴大課堂容量,為學生欣賞課文提供幫助。

3、引導、點撥學生對曲詞的賞析、學習和領悟曲詞的藝術手法。

4、對曲詞進行改寫,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利用多媒體播放《長亭送別》的京劇唱段,營造學習曲詞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屏幕顯示。

1、王實甫簡介。

2、《西廂記》全劇簡介。

三、閲讀課文,整體整知。

要求:

1、學生輕聲朗讀全文,讀準字音,掌握節奏,領會情感。

2、結合註解,弄清句意,把文中化用的詩句和運用的典故畫出來。

3、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經學生討論之後,利用多媒體屏幕展示有關化用的詩句及運用的典故。

四、初次品讀課文

請學生選出自己最感興趣的曲詞,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並發表自己的評論。

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之上,結合《長亭送別》的連環畫,敍述並歸納《長亭送別》的情節。

五、再次品讀,分析人物形象。

結合劇情,概括人物的個性特點。

通過曲詞把握主人公離別時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緒。

六、第三次品讀,欣賞曲詞美,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分小組閲讀,以劇中人的口吻誦讀課文,並推薦優秀者上台表演。

總結本折戲的語言特點,

七、選取任何一首感興趣的曲詞,改寫為一篇散文。

八、總結。

《長亭送別》詞如花間美人,鋪敍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採洛浦。給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首動人的離情歌。

附板書設計:

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因景生情

送別路上→痛

由情及景

長亭餞別→移情於景→恨

臨行叮囑→直抒胸臆→怕

極目遠送→化情入景→念

《長亭送別》教案3

指導思想:

積極貫徹我校新課改精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素質和能力培養為主線。通過師生互動,學習並感受古典文化的詩情畫意,初步讓學生學會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努力積澱學生的文化底藴,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努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難點:崔鶯鶯的典型意義

教學設想:

1、以著名學者王國維的名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為理論依據,以文中富於文采的曲詞為突破口,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聯想,喚起舊知,喚起生活經驗,努力創設情境,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

2、以誦讀為輔助,以文學鑑賞為紐帶,通過啟發學生領會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表現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徵,領會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並且和口語巧妙結合以營造優美的意境,來努力培養學生初步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廂記》(越劇)的播放,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和視聽享受,同時,引導學生“觀後感”並提出自己的創見,以此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建議學生課前預習:

1、對照註解和課前提示,通讀全文。

2、熟讀曲詞[朝天子][二煞],背誦曲詞[端正好][滾繡球][一煞][收尾]。

3、瞭解作者王實甫、《西廂記》的故事情節和本折《長亭送別》的劇情。

同時思考以下問題:

1、能否按時間的推移和情節的發展,用四個小標題把《長亭送別》這折戲概括一下?

2、崔鶯鶯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起伏變化?她的性格特徵是怎樣的?

3、文中哪幾支曲子體現着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

4、本折曲詞有幾處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詩詞並且與口語結合的?有何表達作用?

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導語:

寶玉正踟躕間,只聽背後有人説道:“你在這裏做什麼?””寶玉一回頭,卻是黛玉來了……黛玉道“什麼書?”寶玉見問,慌的藏了,便説道:“不過是《中庸》、《大學》。”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兒給我瞧瞧,好多着呢!”寶玉道:“妹妹,要論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別告訴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一面説,一面遞過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不頓飯時,己看了好幾出了。但覺詞句警人,餘香滿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

看來這真是本好書,你知道他們讀的是什麼書嗎?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中國戲曲舞台上曾經轟動一時,久演不衰,影響深遠的元代雜劇王實甫的《西廂記》(板書)。它講述的就是相國千金小姐崔鶯鶯與窮書生張君瑞的愛情故事。當代著名作家肖復興曾經説過:“愛,在幻想裏,比在現實中更真實;愛,在回憶裏,比在現實中更美好;愛,在舞台上,比在現實中更有價值。”這節課,我們要欣賞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戲《長亭送別》(板書)。

(教學設想:通過充滿深情的導語,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走進學生的心靈。通過循循善誘,讓學生樹立“學習與生活,學習與做人聯繫”的意識,懂得珍惜時間,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通過熟悉的影片喚起學生的聯想,通過書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通過唱歌讓學生產生心靈震撼,使課堂成為一個教學磁場,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為下階段積極參與情感體驗,進行審美評價奠定基礎。)

《西廂記》和王實甫

王實甫,名德信,字實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所作雜劇14種,現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三種。板書:元代雜劇家

《西廂記》前身是《西廂記諸宮調》,故事來源於唐元稹的小説《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這三部書的區別是:《會真記》敍述少女崔鶯鶯和書生張生戀愛、終被遺棄的悲劇故事。鶯鶯的悲劇形象概括了中國歷史上受封建禮教約束和被輕薄少年遺棄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運。《西廂記諸宮調》摒棄了《會真記》的悲劇結尾,以張生和崔鶯鶯雙雙私奔團圓作為結尾,劇中人物也更顯個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個封建勢力的維護者,成為崔張婚姻的直接障礙,崔鶯鶯,則成為了一個封建婚姻的反抗者。《會真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為後來王實甫《西廂記》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基礎。

《西廂記》中的女主人公崔鶯鶯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遇見了白衣秀才張珙,擁有高貴地位的宰相千金與書劍飄零的布衣書生一見鍾情,他們以清風明月為證,私定終身。但這卻讓崔鶯鶯的母親惱怒不已,這種門不當户不對的婚姻是她萬萬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長的權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為由,逼張生進京趕考,中的狀元才能成親。鶯鶯無奈只得在長亭送別張生,此時此刻,她會有怎樣的一番滋味在心頭呢?讓我們來認識崔鶯鶯這位不同凡響的女子,走進她複雜而微妙的內心世界。

二、聽課文朗讀,疏通文意……

1.注意下面幾個詞語的讀音

玉驄cōng 迍zhūn 迍 金釧cuàn 靨yè兒 揾wèn 掙zhèng 揣chuài

諗shěn知 玉醅pēi 白泠líng泠 羅幃wéi 青鸞luán

2.整體把握

三、師生共同研討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情節線索

要求學生瀏覽課文,用四個小標題概括畫面內容,理清情節線索。板書: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2、重點賞析課文,把握兩個目標

(教學設想:着重賞析[端正好][滾繡球],提供範例,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運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的名言來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從而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及熔古典詩詞入曲的特點。)

3.借景抒情是王實甫在“長亭送別”中最重要的一種表達情感的方法。在同學們找出來的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採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端正好、滾繡球、一煞等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請一個同學朗讀“端正好”。……

4.作者怎樣借景抒情?

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徵?藝術效果如何?“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

醉”這三句中,你認為哪兩個字用得好?有何藝術效果?這支曲子在整折戲中有何作用?

明確:景碧雲天(烘托氣氛)黃花地(詩情畫意)西風緊北雁南飛(化用詩詞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象)情痛(愁苦)……

“端正好”鑑賞點

緊西風緊,秋風裏鶯鶯的心也被張生的離去緊緊地揪着

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樣紅,鶯鶯也在離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樣不能自持染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繫,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淚一路離別淚,一路離別情

這段話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蘇幕遮”,描寫了一幅深秋、曠遠又淒涼的秋景,通過這個秋景,我們感受到了鶯鶯心中那無以言表卻又無處不流露的愁苦。

(講析時一可聯繫相關詩詞,讓學生知道並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以營造優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蘇幕遮》、晏殊的《蝶戀花》和張繼的《楓橋夜泊》。課後整理。也可聯繫《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這雪下得緊”作為分析的範例,幫助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和藝術性。二可插講故事:傳説作者寫到“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時,因為畢其一生,所以,“思盡,倒地而死。”説明文辭極其優美,纏綿悱惻之至,藝術水平相當高,令人歎為觀止。)

四、看影片《長亭送別》片斷,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五、作業。

結合課文和《非常學案》瞭解元雜劇的有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