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生物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01W

國中生物教案(多篇)

國中生物教案《細菌》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細菌的發現史;

2、細菌的 形態結構;

3、細菌的生殖方式。

二、教學重點

細菌的形態 結構, 細菌的生殖。

三、教學難點

細菌的 形態 結構 ,細菌 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 , 細菌分佈 廣泛 的原因。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細菌的發現

荷蘭人列文虎克用顯微鏡發現了細菌,但認為細菌是自然發生的。

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用實驗證實了細菌的存在,認為細菌是現有的細菌產生的。

2、細菌的形態結構

細菌個體微小,有球狀、桿狀、螺旋狀。

細菌的結構包括基本結構和附屬結構。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以及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附屬結構包括莢膜和鞭毛,並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有,莢膜對細菌有保護作用,鞭毛可以使細菌在水中運動。

細菌的結構中沒有葉綠體,不能自己製造有機物,因此細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

3、細菌的生殖

細菌通過分裂生殖進行繁殖,也就是一個細菌分成兩個。

當環境不好時,細菌會變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當度過不良環境時,芽孢又萌發成細菌。

六、課後反思

為什麼細菌能夠在生物圈中廣泛分佈?

國中生物教案《細菌》 篇二

活動目標

1、認識細菌的危害。

2、能説出細菌躲藏的地方,能説出清除細菌的方法。

3、培養他們對故事的興趣。

4、培養良好的衞生習慣。

5、瞭解生病給身體帶來的不適,學會預防生病的方法。

活動準備

自制細菌道具一個,已有經驗《洗手歌》。

活動過程

一、遊戲《小手拍拍》導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擺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轉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來”最後一句藏起來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把小收藏起來。

二、講故事《細菌躲貓貓》。

教師:你們的小手會藏,還有一個寶寶也很會藏,你們想不想知道它是誰啊?複習鞏固10以內數的組成和並練習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拿出自制教具細菌)你們猜猜它是誰?

教師:其實它是細菌寶寶,細菌寶寶很會藏,它藏在哪裏呢?小耳朵聽好了,講述故事第一段,提問:細菌寶寶是不是很壞啊?它藏到哪裏去了?

教師:細菌寶寶藏在指甲縫裏,我們要不要把它趕出去?講述故事第二段,提問:故事裏的小朋友怎末把它趕出去的?

教師:洗手能趕跑細菌寶寶哦,小朋友們會洗手嗎?

把小手伸出來,我們一起來洗一洗。

“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換隻手,再搓搓,甩三下,一、二、三”

三、主題昇華。

教師:其實,細菌寶寶不止躲在指甲裏,它還會藏在別處,小朋友們想一想,它會藏在哪裏?

教師:你們真棒!找出那麼多細菌藏的地方,那我們怎麼才能趕出去呢?

小結:細菌會藏在身上,衣服上,頭髮裏,手上,腳上,肚子裏,小朋友們要勤洗手,勤洗頭,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換衣。

活動延伸

老師用粉筆在地上畫一安全區,只要進入安全區就算安全。選擇一名幼兒做“帶菌者”其他人散立場中。老師發佈命令後“帶菌者”可以隨意追逐其他人,用手輕拍身體部位,被拍到的人就變成“帶菌者”,可以去拍其他小朋友。

活動反思:

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現狀,我設計了“趕走壞細菌”這一教育活動。首先,故事導入,引發幼兒興趣,再運用遷移經驗法讓幼兒自主討論什麼時候需要洗手及洗手的步驟,最後通過演示法,動手操作法,加深幼兒回憶洗手的過程及親身體驗“趕走壞細菌”的喜悦。整個活動孩子們興趣昂然,圓滿結束,收到了預期設計的效果。

國中生物教案範文 篇三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實驗課程的第一課,本節教材符合課標的要求,在教材編排上,文字優美,行雲流水;安插了先進的科學知識以及許多精美的圖片,並就先進的生物科學技術提出了很多問題,設置懸念,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本節的教學目標側重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80%),體現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目標占15%,知識目標占5%。

課時準備:

1.瞭解七年級新生的基本情況。

2.收集關於生物方面尖端先進的科學技術方面的資料,圖片、光盤,如DNA偵破技術,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問題方面的圖片、光盤。

3.磁帶(如《校園的早晨》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放一首優美的鋼琴曲(或其它如《校園的早晨》磁帶)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鬆、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感情距離,儘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關係。

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閲讀全文。

二、分組:選定小組長(組織教學:制定課堂紀律規則及評價條例)進行小組討論,再作記錄,小組討論內容。

1.學校的垃圾問題(特別是食品包裝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分析原因。

2.學校伙食房周圍樹幹與其它區域的樹幹比較,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3.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麼?

4.今年暑期發生的洪澇災害説明了什麼問題?

5.關注自我: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列健壯嗎?更聰明嗎?

6.你是從什麼途徑瞭解克隆和轉基因的?你瞭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組交流、討論

四、教師作補充,修正和總結,並對同學們的表現作出積極性的評價。

因為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後進行表達和交流,所以無論對和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辨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後的教學。

五、師生共同朗誦課文《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提高文學修養,討論:生活離得開生物嗎?

六、教師啟發,通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説説除了我們剛才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於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知識嗎?(最後教師補充)

七、結束語:

同學們,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作為一個21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為新時代的學習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破譯生命的密碼吧!

國中生物教案 篇四

1、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自主學習、親自實踐,從而使書本知識遷移深化為一定的能力、素養,同時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情感價值觀。

①知識目標:正確説明顯微鏡的結構與功能

②能力目標:能獨立、規範地使用顯微鏡,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認識、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

③情感目標:認同顯微鏡的規範操作方法,養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①教學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②教學難點規範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到物象。

2、教學策略

作為本冊教材中第一個技能性的操作實驗,該課內容寓理論與實際於一體,是非常基礎和重要的一節內容。但由於顯微鏡較昂貴,學生之前又沒接觸過顯微鏡。過去教師在教學微鏡使用時總是把顯微鏡的結構、功能、使用方法、步驟、注意事項講的十分詳細,然後才讓學生動手,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也不符合新課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結合本校學生生源較好和好奇心強的特點,我試着把本節課設計成自學+講授+探究課,給學生創設情境,將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為中心,整個學習過程以此為出發點,及時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因難在課堂中解決。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和部分探究,讓學生掌握顯微鏡的結構、功能及使用方法。學生通過手腦並用的探究與合作在教師引導下,獲得新知與能力的提高,同時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並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三種標本(寫有“上”字的玻片;寫有數字的透明紙;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擦鏡紙,紗布,顯微鏡的使用錄像帶或課件;課前每班培訓幾名學生,以便課上幫助教師輔導其他學生。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並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閲讀課後的顯微鏡發展史。

4、教學程序

4、1走進新單元指導學生閲讀二單元開語,觀察書上細胞彩圖,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

4、2導入新課(展示圖片)讓學生了解細胞非常小(提示圖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狀各異。提問,引出觀察細胞的工具──顯微鏡。

鞏固練習

1.寫有“上”字的玻片標本,視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

2.顯微鏡的目鏡5×,物鏡10×,放大倍數是( );目鏡10×,物鏡10×,放大倍數是();目鏡10×,物鏡40×,放大倍數是()。

3.如果物像偏左,你應將標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課後反思

上好本節課的關鍵是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和操作,教師最好課前培訓幾位學生作助手,這樣看似麻煩,實際在上課時解決了不少問題,以後的學習中還會用到顯微鏡,所以在開始就要強調規範操作,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國中生物教案範文 篇五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瞭解生物的基本特徵。

2.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並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活體生物如:盆載的植物體1-2種;

2.動物標本1-2件;

3.珊瑚;小機器人;有關的投影片等。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個小機器人,説明它們的根本不同在哪裏?

盆栽植物是生物。説明生物與非生物是有區別的。生物具有區別非生物的本質特徵。

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説明生物的特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題討論(如果學生人多可兩組一題)小組選出組長、記錄員、發言人。小組研究討論結束後,可研究討論其他組的題。待各組完成後,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彙報,最後可以安排本小組同學補充發言,而後其他小組同學再發言補充(教師除了組織學生的活動,可以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和研究)。

下面是討論的大致內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物質

(1)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自己製造有機物,併為動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獲取別的生物體中的有機物。如豬籠草、菟絲子、食人樹等;

(3)動物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現成的有機物。如貓抓鼠吃;青蛙抓蟲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細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葉朽木動物的屍體糞便等有機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營養物質。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來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項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從出生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頻率16-18/每分鐘。

(3)魚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濾水從水中攝取氧氣。

(4)鯨每15-20分鐘就要從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動物有專門適應水中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如海龜它的肺能貯藏空氣,它的泄殖腔內有肛 門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鼈喉部有粘膜形成絨毛突起,其上毛細血管豐富,水中氣體可由此進入,可以10小時在水中不出來。

(6)水生植物有氣道如藕的莖中有氣道;水稻的莖杆是中空的可通氣。

3.生物體都能繁殖後代

(1)許多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用種子繁殖後代。

(2)有些植物能產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麥、水稻能分櫱;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類、苔蘚、蕨類能產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後代。

(5)細菌、草履蟲等生物通過分 裂生殖,產生新個體。

(6)許多動物通過產崽繁殖後代。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1)植物缺水會發蔫;水多了會澇。

(2)施肥少了長不好;施肥多了會燒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會做出反應;捕蟲植物有特殊的捕蟲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動物會捕捉食物逃避敵害等。

5.生物能將身體內產生的廢物排出

(1)植物能夠通過落葉帶走一部分廢物。

(2)人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等將廢物排出體外。

6.生物能生長

(1)植物能由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2)小鳥由卵孵出長成大鳥。小孩能夠長成一個大人。等

7.生物還會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會生病。

(2)動物有生有死,動物也會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等等。

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能説一説什麼是生物嗎?(根據生物的特徵説)

國中生物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複述的概念

2、通過錄像、VCD的演示、老師的講述,使學生掌握體循環、肺循環的途徑、血液成分的變化及意義

3、通過實際測量,使學生了解血壓和脈搏的基本知識。

4、通過觀察出血狀況的錄像,使學生了解出血護理的基礎知識。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的途徑,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歸納、總結的思維能力。

2、通過分析的血液成分變化,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血壓、脈搏,學會用血壓計給同學測量血壓及自己會測量脈搏,培養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

4、通過對出血的初步護理方法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緊急救護的一些方法。

5、查閲有關冠心病的知識,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對科學史的學習,瞭解科學方法。

2、介紹最新醫學動態,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3、通過出血的初步處理這部分教學,對學生進行自我救護和互愛的教育。

4、通過對“切脈”診病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5、通過小組測量血壓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二氧化碳等廢物必須運走,人體才能正常進行生命活動,這些物質的運輸靠來實現,所以本節成為本章重點內容的核心。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在循環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血壓是本節的難點。解決辦法: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哺乳動物的入手;從感性入手——讓學生觀察的錄像及VCD獲得感性知識,再結合掛圖講解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教法建議

關於:

1、課上結合的錄像、VCD和掛圖,從感性認識入手,識記途徑。先安排學生觀察錄像,在觀察錄像時,採用分步觀察,先觀察體循環,再觀察肺循環,為了使觀察針對性強,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時,列出觀察提綱:(1)、體循環的起點、止點、大致路徑?(2)、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發生變化的地點?(3)、肺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4)、在肺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使觀察明確具體,並且每觀察一步都及時進行反饋,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再結合掛圖歸納並板書途徑(見板書設計 )。

2、分析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在分析體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時,採用教師引導學生聯繫已有的知識:毛細血管壁的特點、血紅蛋白、動脈血的特點來分析,而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可讓學生自己分析,以鍛鍊學生舉一反三及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完後,教師在板書結構裏,把流動脈血的結構用紅粉筆來表示(如體循環中的動脈和肺循環中的肺靜脈),流靜脈血的結構用蘭色粉筆來表示 (如體循環中的靜脈和肺循環中的肺動脈)。這樣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並不是動脈血管裏一定流動脈血,靜脈血管並不一定流靜脈血。

3、最後教師用投影寫出下列圖解並配合錄像來使學生獲得:體循環和肺循環是同時進行的,它們的起止點都是心臟,二者在心臟處匯合,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的原動力來自心臟。

關於《血壓》:

聯繫有關醫學知識,有條件的學校安排幾人一台血壓計讓學生分組實驗——親自用血壓計來相互測量血壓,學會血壓計的使用方法,同時加深學生對血壓的理解。

在用血壓計測量血壓的實驗教學時:教師要先介紹血壓計的結構,並找幾個學生上講台來示範,演示測量血壓的完整步驟及介紹如何讀數,如果是老式血壓計,教師要介紹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換算關係: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學生在測量時,首先是血壓計的擺放:如果兩人一台,將血壓計擺放在實驗桌的兩個同學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則讓前面的兩個同學和後面的兩人為一組;血壓計帶有水銀柱刻度的朝向學生,不要倒放。

測量前讓學生不要太興奮,不要參加劇烈運動,因為在興奮和劇烈運動後會使血壓升高,從而使測量的數值不真實。 測量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保持安靜,不要有任何聲音,否則聽不清動脈的聲音。每次測量血壓在半分鐘內完成,第二次測時相隔1--2分鐘,以免被測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覺。如果被測量者心理緊張,應暫時停止測量,等他恢復正常後再測,否則測量的血壓不準確。冬季測量血壓時脱下棉衣,如果把長袖捲起來會壓緊上臂,影響聽音。

為了減少測量誤差,每人重複測量三次,記錄數值,求平均值。

血壓計用畢後,讓學生立刻將其右傾45℃,把水銀放回壺中,然後關閉貯汞閥,以防水銀泄漏。

測量後對全班的測量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本班是否有高血壓和低血壓?計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值,比較男女血壓是否有差異?

關於《脈搏》

課上安排學生測量自己安靜時的脈搏和下蹲運動後的脈搏,使學生學會脈搏的測量方法,通過不同人脈搏數據的比較,加深學生對脈搏的理解。對於“切脈”還可以結合我國古代醫生最早應用於診斷疾病,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脈搏與運動的關係建議採用探究式方法進行: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如 :不同的運動量對脈搏的影響相同嗎?

然後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做假設及根據假設設計實驗。如:在一定範圍內運動量越大,使脈搏增加得越多

設計實驗要考慮:①運動量遞進的關係,②實驗可操作性,且一節課內能完成。

具體教學過程 :

1、指導學生測脈搏,先找準橈動脈的位置(位於橈骨的內側),測量安靜狀態下的脈搏在教室內進行,為了減少實驗誤差,每個人測3次,記錄數值,求平均值。為了節約時間,每次可以測30秒鐘,把測得的脈搏數值乘以2得每分脈搏次數。

2、測運動後的心率:運動結束後,立即測運動狀態的脈搏。每一個運動完成後,要恢復到平靜狀態下才能進行下一個運動。

3、運動地點:若到操場去測量: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並提醒學生帶好筆和紙做記錄,注意:因體質差不能參加劇烈運動的學生要考慮運動項目。如果學校條件有困難,可在教室測量,運動項目可以採用深度下蹲。

4、教學生如何設計表格(可參考書上的):

5、教給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的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正確處理的方法:教學生如何畫脈搏變化曲線圖,如何統計全班的數據,畫出全班平均脈搏變化曲線圖。

6、實驗結束後,教師應及時組織評比,作為本次實驗的一次昇華。評比的內容包括:①實驗設計方案的優缺點 ②各自記錄的實驗數據是否準確 ③分析實驗結果的方法是否正確 ④結論的推導是否恰當。 評比可以採用小組討論與全班講評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討論達到互相交流和學習的作用。

7、除按書上探索不同的運動量對脈搏的影響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探索劇烈運動對身體素質不同的人的脈搏的影響:選學校田徑隊的、球隊的學生或經常參加運動的學生5-6名,平時運動不多的學生5-6名,平時常不運動的學生5-6名做對比實驗,先測安靜狀態下的脈搏3次,求個人平均值,小組平均值;再讓他們分別跑300米後,立即測運動後的脈搏,與安靜狀態下的脈搏做對比,統計個人脈搏的變化和不同身體素質的人的平均脈搏的變化情況,分析數值得出結論。

關於《出血的初步處理》:

用總結三種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顏色來學習出血的初步處理。課上可安排學生一些演習活動:由老師給出出血現象,讓學生判斷是哪種血管出血?並當場練習護理方法。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較多,又有兩個實驗,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出發,建議用三課時。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複習提問:心臟的結構:四個腔名稱及與它們相連的血管

導入 :我們已學習了血液、血管、心臟,心臟和全身的血管組成一個密閉的管道系統,血液就在這個管道中循環地流動。

板書 第三節

一、

(一)概念:血液在心臟和全身的血管所組成的密閉的管道系統內循環地流動叫做。

提問:血液在心臟內如何流動?(回答:從心房à心室à動脈)

過渡:那麼血液在血管內按什麼方向流動?

板書:(二)途徑

1、提問:哺乳動物家兔途徑有幾條?哪幾條?

學生回答:有兩條;體循環和肺循環。

講述:人的也分體循環和肺循環。下面我們通過錄像來了解人的途徑。

2、演示錄像瞭解人的途徑:

先觀察體循環:指導觀察:

(1) 體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或體循環是由心臟的哪一腔開始?血液流經何處?最後流回心臟的哪一腔?)

(2) 在體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

反饋觀察情況。

繼續觀察錄像——肺循環

指導觀察:

(3) 肺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或肺循環是由心臟的哪一腔開始?血液流經何處?最後流回心臟的哪一腔?)

(4) 在肺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

反饋觀察情況

3、演示光盤進一步瞭解人的途徑

4、利用掛圖總結並板書人的途徑(見板書設計 )

5、分析體循環中的血液成分的變化:(師生一同分析)

(1)提問:a動脈血的特點?b毛細血管壁有何特點?c血紅蛋白有何特點?思考血液成分在哪發生變化?

(2)教師講述:大家知道:從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鮮紅色的動脈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氣,當流經身體各部分的毛細血管網時,在毛細血管周圍有許多的組織細胞,細胞生命活動消耗了大量的氧氣,產生許多的二氧化碳,因此這個部位的氧氣的濃度低,根據血紅蛋白的特性和毛細血管壁的特點,這時,血液裏紅細胞的血紅蛋白便會和結合的氧分離,氧氣透過毛細血管壁擴散到組織細胞,供其利用,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會擴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紅細胞運輸,大部分由血漿運輸而帶走。

在進行氣體交換的同時,由於毛細血管含有大量的營養,這些營養來自消化系統(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將詳細介紹)細胞生命活動產生大量含氮廢物,因此,在這裏還會進行物質交換:毛細血管的營養物質透過血管壁進入細胞供其利用,細胞產生的廢物進入血液被血漿帶走。

所以,血液流經身體各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與組織細胞即進行氣體交換,又進行物質交換,經過氣體交換後,這時,由於血紅蛋白與氧氣分離,血液變成了暗紅色的靜脈血。

這種靜脈血經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完成體循環。

因此,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是:動脈血→ 靜脈血

變化部位:全身毛細血管與組織細胞處。

我們常用紅色來代表動脈血,用藍色來代表靜脈血。

(3) 紅藍箭頭標出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6、分析肺循環中的血液成分的變化

(1)學生舉一反三地分析:從右心室射入肺動脈的是來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靜脈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產生的二氧化碳,當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肺部毛細血管緊貼肺泡,肺泡裏有大量的氧氣,肺毛細血管的血液裏二氧化碳濃度很高,這二者的壁都很薄,氣體很容易透過,遵循物質(氣體)總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的原理,血液裏的二氧化碳便會透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擴散進入肺泡,隨呼氣排出體外,肺泡裏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氧氣進入血液後又和紅細胞的血紅蛋白結合,這樣血液又變成鮮紅色的動脈血。

因此,在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是:靜脈血→ 動脈血

變化部位:肺部毛細血管與肺泡處

(2)用紅藍箭頭標出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判斷:動脈血管裏流的一定是動脈血,靜脈血管裏流的一定是靜脈血。( )

學生:不對,因為肺靜脈裏流的是動脈血,而肺動脈裏流的卻是靜脈血。

教師強調:我們説的動脈血和靜脈血是以血紅蛋白含氧多少來區分的,而不是以所在的血管來區分。

教師提問:體循環和肺循環哪個路線長?

投影資料:有人曾做過測定:安靜時,一滴血通過這條完整的路線約需20秒鐘,而其中16秒在體循環,4秒在肺循環,因此,有些書又把體循環叫大循環,肺循環叫小循環。

聯繫我們上一節課觀察心臟的結構,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個厚,有什麼意義?

回答:左心室壁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縮有力,適於把血壓到身體較遠及位置較高的頭部血管,與完成大循環功能相適應。這體現結構與功能的高度適應。

教師再次演示錄像讓學生觀察後,提問:血循環的兩條途徑是一先一後進行嗎?為什麼?

學生回答:兩條途徑是同時進行的。因為當心髒收縮時,血液會同時從左、右心室射出,因此兩條途徑是同時進行的,而且又在心臟匯合為一條完整的途徑。

教師提問:有什麼意義?

學生回答:為人體不斷地運來養料和氧,又不斷運走CO2等廢物

板書:

(三)的意義

探究活動

調查:心臟病發病原因心

髒病發病原因很複雜。同學們可查閲有關心臟病的資料:心臟病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後選一個發病原因,進行社會調查,去收集數據,然後對數據整理、統計、分析比較,得出調查結論,並撰寫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的基本格式如下:

題目: _ _ _ _ _ _ _ _ _ _ _的調查報告

摘要:簡介報告內容

正文:調查的目的

調查的方法

調查過程

調查的結論

作者的建議

參考資料:列舉主要的。

附 抽煙與心臟病的調查報告

摘要:心臟病發病原因很複雜。與遺傳、飲食等有關。通過我們從計算機網上查閲的資料,得知與心臟病有關的內容有多種,如:體重與心臟病,年齡與心臟病,性別與心臟病,攝入糖的量與心臟病,攝入脂肪的量與心臟病,飲酒與心臟病,抽煙與心臟病,心臟病的遺傳,攝入纖維素的量與心臟病等等,為此,我們班同學就抽煙與心臟病一題進行社會調查。

調查的目的:通過調查心臟病患者有無抽煙的嗜好,使人們瞭解抽煙有害於心臟,從而自覺養成不吸煙的好習慣,學會保健。

調查的方法:調查訪問。

調查過程:

1、收據數據:全班同學分成10個組,分別到不同的地段去進行社會調查:有的到幾個心臟病醫院或到某幾個大醫院的心血管科去調查訪問:記錄本醫院有多少心臟病患者,有多少人有吸煙的歷史。有的到社區、街道去調查訪問有心臟病的患者,是否有吸煙的嗜好。(調查的人數越多,誤差越小)

2、數據的整理:回學校各組彙報調查數據,用計算機對全班調查的數據進行統計和整理,用柱狀圖表表示結果。

3、數據的比較和分析:比較有吸煙嗜好的心臟病患者的人數與無吸煙史的心臟病患者的人數的多少。(可直接看兩個柱狀圖的高低。)

得出調查的結論:吸煙與心臟病有一定的關係。

作者的建議:全班同學可向全校同學乃至全社會發出倡議:為了自己的健康,請不要吸煙。

列舉主要的參考資料。

探究活動

血壓與運動的關係

[提出問題]劇烈運動後會引起血壓的變化嗎?

[做出假設]

如果劇烈運動後使血壓升高,那麼,測一個人運動後的血壓會比他安靜時的血壓數值增加。

[設計並完成實驗]

設計:對比實驗

對照組:安靜時的血壓

實驗組:劇烈運動後的血壓

方法步驟:

1、測安靜時的血壓:為了減少實驗誤差,測三次,記錄數值,求平均值。

2、到操場劇烈運動10分鐘(可以跑步,打籃球,跳繩等)

3、運動完畢後立即測量血壓,記錄數值。

4、整理血壓計:用畢後,立刻右傾45℃,把水銀放回壺中,然後關閉貯汞閥,以防水銀泄漏

5、把數值填寫在下面表格中並進行數據的整理,求平均值。

血壓統計表

被測的

同學

測量值 收縮壓/舒張壓(千帕)

安靜時的血壓

劇烈運動後的血壓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同學A

同學B

同學C

同學D

同學E

┅┅

總平均值 千帕

6、比較個人安靜時的血壓和劇烈運動後的血壓數值,並比較小組安靜時的平均血壓和劇烈運動後的平均血壓數值,分析實驗結果的原因。

得出結論:支持假設,運動會使血壓升高。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 篇七

生物圈是的生態系統

教學目標:

1、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

2、闡明生物圈是的生態系統。

3、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教學過程:

導入:

上節課我們説到了我們的生態系統是有自動調節能力的,好像我們的草地上鼠的數量多了,使到貓的數量也多,最後鼠就會減少從而維持我們的生態平衡。我們知道我們的生物圈中存在着許多的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特點都是不一樣的。

介紹各大生態系統:

這節課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首先請同學們打開書本P29,小組討論一下各種生態系統的特點。首先森林生態系統和草原生態系統的區別在於哪裏?(森林生態系統動植物數量多,分佈在較濕潤的地區,有“綠色水庫”之稱。草原生態系統分佈在乾旱地區,降雨量少,動植物種類較少)。那為什麼要稱森林是“綠色水庫”呢?我們知道水庫最多的是水,那一個森林為什麼也能稱得上水庫?(因為動植物種類多,上節課我們做過實驗《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所以森林能稱上“綠色水庫”)。而我們再看看一條食物鏈在草原中,因為捕食者和被捕者的關係比較單一,所以如果其中一種生物減少了也會引起這條食物鏈被破壞,但森林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種類很多,一種生物減少了,還可以用其它生物代替,一條食物鏈不那麼容易因為一種生物減少了而受到破壞,所以森林生物系統更容易維持。誰來説説海洋生態系統和淡水生態系統的區別?淡水中的生物能否到海洋中?從而複習生物必須適應它所在的環境。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是沼澤,掉進沼澤地越掙扎就會越陷越深,那沼澤地對我們有那麼大的傷害,我們還要保護它嗎?(還要,因為沼澤地有淨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農田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的的特點是?(都是人工生態系統,需要人的監控才能正常地運作)。需要人在這裏面幹嘛呢?(除草,施肥,澆水…)如果沒有人的存在,這些人工生態系統都會被破壞了,像森林和草原那些生態系統我們叫自然生態系統,如果自然生態系統有人的參與會很容易被破壞,但人工生態系統沒有人也很容易被破壞,這就是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區別。

分析書本資料:

分析書本P30的例子,河流生態系統還與哪些生態系統有關聯呢?(淡水、海洋、森林、草原、農田、城市…)總結出任何生態系統都不是單獨存在的,都是互相關聯的,而生物圈又是這裏面的生態系統, 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分析書本P31的DDT例子,也可以看出各生態系統是互相關聯的,影響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對其他方面造成威脅。

關於保護環境的共識:

但是我們人類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人類的種種行為使到生態系統受到破壞,例如大量放牧使得草原沙漠化,引起沙塵暴……使得人類自己和其他生物也受到傷害。還有人類大量的砍伐樹林使得大地更容易沙漠化。(大量的圖片、事例引證)。所以為了我們這顆美麗的星球,我們應該怎樣做?哪些事情我們同學們自己能夠做到的?(不污染水源,不亂排放廢氣,不用一次性的用品,多種樹,少砍樹……)從而保護我們的美麗家園。

教學後記:

對於生態系統的介紹這節課可以略講,但關於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同學們還是很薄弱,在這方面多安排些事例,圖片,讓同學們的保護環境意識更加深刻。

教學反思:

這節課效果不錯,因為想到只單純地介紹各生態系統會比較沉悶,就把兩個相似的生態系統作比較,從它們的不同點而説明它們的特點,課本又介紹到沼澤,很多同學對沼澤對我們人類有害為什麼還要保護感到迷惑,這一生態系統的介紹我安排了同學作了一個短暫的表演,把掉進沼澤地的過程表演出來,既讓學生清楚遇到沼澤地時要如何自救,也進一步加深了關於濕地生態系的認識。最後因為這一課時內容比較簡單,也安排了一些關於我們和生態系統受到哪些傷害,我們應該如何保護生態系統的討論,同學們反應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