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8.88K

國中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物理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單位;

2、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學會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質的量”的含義。

(二)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空間而變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天平使用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2、難點:理解質量的含義,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課前複習

1、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原子的結構是怎樣的?

2、固態、液態、氣態物質各有什麼特徵?其微觀結構是怎樣的?

二、引入新課

我們去商店購買糧食、蔬菜、水果時,我們關注的是物質的量的多少?售貨員要用秤稱量貨物的質量的大小。在物理學裏,質量的含義是什麼?質量有什麼特性?如何利用測量工具去測量物體的質量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三、新課教學

1、質量

①定義:在物理學裏,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用字母m表示。

注意區分“物體”和“物質”的概念。

②質量的單位:千克(kg),克(g),毫克(mg),噸(t)

1kg=103g,1g=103mg,1t=103kg

③質量單位千克的由來

學生閲讀P12“科學世界”。規定4℃時1dm3的純水的質量為1kg。並且用鉑製作了標準千克原器,這個標準千克原器也叫“檔案千克”。

④認識一些物體的質量(P9)

2、質量的測量

①測量工具:托盤天平和學生天平(實驗室用)

磅(秤)、桿秤(生活中用)

②認識天平:底座、支架、橫樑、平衡螺母、托盤、指針、分度盤、標尺、遊碼,稱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來調節天平橫樑平衡;

b、指針和分度盤:判斷天平是否平衡、當指針指向分度盤的中央或左右擺幅相等時,天平橫樑就是平衡的。

c、標尺、遊碼、砝碼:指示所稱物體質量。

d、稱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稱量”,也就是它所能稱的最大質量。稱量值就等於這台天平配套砝碼盒內砝碼的總數加遊碼最大的讀數所表示的質量。

感量:天平能稱量出的最小質量叫感量。標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質量數就是天平的精確程度(感量)。

③測量原理:天平兩臂等長,當兩個盤中物體質量相等時,天平就會平衡。

④使用天平應注意的問題(P10)

⑤如何使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放、調、稱、記。

a、放:把平放在水平台上。

b、調:調節橫樑平衡:先將遊碼調到零刻度,再移動平衡螺母(哪端高就往哪端調),當指針指向分度盤的中央或左右擺幅相等時,天平橫樑就是平衡的。

c、稱:把物體放在左盤,向右盤中增減砝碼,並移動遊碼(移動遊碼相當於向右盤中加減小砝碼),直到橫樑第二次平衡。右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加上游碼錶示的質量就等於被稱物體的質量(遊碼讀數時,應以遊碼左側刻度線為準)。

d、記:記錄測量結果(要記住寫單位)。

[注意]用天平測量物體質量時的兩次平衡的調節方法不同:

空載平衡(稱量前):調節平衡螺母。

載物平衡(稱量時):增減砝碼並移動遊碼。

⑥練習測量物體的:橡皮,鉛筆等。

四、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質量的概念、單位及其測量方法。其中質量的測量是重點。我們要學會正確地使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第2課時

一、複習提問

1、使用天平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怎麼使用天平稱量物體的質量?

二、進行新課

1、想一想

①在左盤上放上準備稱量的物體後,向右盤中嘗試着加砝碼時,應該先加大的還是先加小的?為什麼?

②在讀測量的質量時,應該先讀大砝碼,還是小砝碼?

③如果要稱粉狀物體(例如鹽),應該怎麼做?

2、質量是物體的屬性

①想想做做(P11):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發生變化時,質量是否發生變化?

②結論:質量是物體的屬性,它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發生變化而變化。

三、隨堂練習

課後練習

四、小結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質量的意義、特性及測量方法。質量的測量是本節的重點,我們應會正確地使用天平測量質量(放、調、稱、記)。

五、作業

六、板書設計

國中物理教案 篇二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壓強》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麼是壓力,什麼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瞭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瞭解壓強的增大與減小的主要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瞭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麼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採集的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瞭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 法。

(3)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強、浮力基本知識理解的感悟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悦,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造發明的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難點

壓強的大小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壓強的計算及單位

教學工具

釘板、砝碼、石粉、鉛筆、海棉、橡皮泥、鐵釘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課文76頁14.1-1蟬 及14.1-2沙漠之舟)引入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用壓強來表示,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壓強

二。新課教學

(一)壓力:1.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方向:與接觸面垂直。

大小 :有時等於重力(水平放置時)、有時不等於重力

2、突破 難點的方法:

練習:利用圖幾種情 況分析壓力的作用情況來鞏固所學的壓力的知識。

(二)壓強

利用探究實驗進行壓強的學習

1、提出問題

2、進行假設和猜想

3、設計方案(實驗)

4、進行實驗(學生探究)

5、分析現象

6、歸納總結得出規律或結論

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P)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壓強的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叫做壓強。壓強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壓強 、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

壓強的計算公式是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P---壓強---帕斯卡(Pa) F-- -壓力---牛頓(N) S---受力面積—平方米( m 2)

1Pa = 1N/m 2

壓強的物理意義:

以P=20Pa為例,P=20Pa=20N/ m 2,它表示每平方米麪積上受到的壓力是20N。

講解例題,使學生能真正理解壓強及有關計算(特別是公式的應用和單位的統一)

通過列舉相關的實例(啄木鳥、圖釘、刀等),提出問題,怎樣減小或增大壓強?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感受、經驗進行討論並總結和歸納:

減小壓強的方法:

(1)壓力不變時,增大受力面積

(2 )受力面積不變時,減小壓力

(3)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增大壓強的方法:

(1)壓力不變時, 減小受力面積

(2)受力面積不 變時,增大壓力

(3)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練習:小李的質量是65Kg,其雙腳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大約是4.5dm2,當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時,他對地面產生的壓強大約是多少?

國中物理課教案參考模板 篇三

一、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這節課是第四章第一小節內容。從知識結構來看,“光的折射”一節是在學生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之後編排的,是光的傳播規律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光傳播規律的進一步學習。光的直線傳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幾何光學的基本規律。研究這些基本規律並應用這些規律研究控制光路的平面鏡、透鏡等基本元件以及它們的成像原理,就構成了光學的基本內容。這些知識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就本節內容“光的折射”來説,它不但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而且也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

二、學情

1、學生已具備的前期認知基礎: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光路可逆及光的反射;

2、國中生學習的特點是學習興趣很廣泛,但這種興趣還僅限於一般的直接興趣水平,滿足於被新鮮的生活、實驗現象所吸引,容易忽略對現象本質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實驗的教學功能,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探究物理規律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光的折射現象;

②知道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詞

③知道光的折射現象的初步規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④能夠應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過程與方法

①使學生初步掌握正確觀察折射現象以及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歸納的方法;

②使學生體驗通過實驗探究折射現象、歸納出規律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在自主實驗和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培養細心觀察和相互交流的學習習慣與合作精神。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光的折射現象及其初步規律。

難點: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光的初步折射規律;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一些現象。

五、教法、學法

本節課教學設計的主要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理論和認知理論。教學中主要採用實驗探索、討論等教學法,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討論、動手實驗等,充分調動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動眼,通過多種感知覺參與學習,以啟發學生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為了滿足每個學生髮展的要求,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學法上主要採用“實驗、探究、觀察、分析、討論、歸納、總結、交流”等方式。

六、教學程序

1、温故而知新

簡要複習“光的反射現象”,設問:光從一種介質射到另一種介質時除了在表面發生反射外,還可能發生什麼現象呢?

2、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先讓學生觀察幾種現象:

現象一:觀察水中的游魚

由看到魚時光的傳播路徑提出“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傳播時又會怎樣呢?”。

現象二:水中斷筷

從以上現象引入,不但可以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學習折射現象的意義,而且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有親切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問:你觀察到什麼現象?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引出課題)

給學生留下懸念以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和探索,為下面的自主探索實驗和教學目標的實現作好鋪墊。

3、新課教學

(1)課本活動4、1:教師出示並介紹實驗裝置,然後演示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的現象。讓學生注意觀察所發生的現象,並試問:誰能將所觀察到的光路圖大致畫出來?請一同學上黑板畫光路圖,其餘同學在下面畫,然後互相交流、評價。

(2)課本活動4、2:探究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磚的情況。首先由學生進行猜想,然後師生共同探究,並讓學生用觀察到的現象檢驗猜想是否真確,畫出光路圖。同學之間可相互討論、交流。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學生所畫的光路圖,先由學生評價再與教師事先畫好的規範的光路圖比較,同時介紹折射光線、折射角等相關概念。

(3)分析論證、歸納規律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結合光路圖分析歸納討論結果。師生共同探討分析各組的結論,不斷補充整合,歸納出: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折射光線偏向法線,折射角小於入射角。

老師可作適當啟發:除了發現折射光線偏向法線外,還有沒有別的發現?這時候有的同學還可以歸納出: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於入射角等相關知識。

(4)。知識遷移、深化理解

設問:如果讓光從水中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氣,情況會怎樣呢?

教師引導學生猜想,畫出猜想的光路圖。

問:怎樣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請同學們實際做一做試試看。

學生接着繼續探究光從玻璃斜射入空氣的情況,並通過充分討論很容易得出結論:光從玻璃或其它介質中斜射入空氣,也會發生折射現象,並且折射光線偏離法線,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師生共同歸納小結得出光折射時的特點。並介紹光的可逆性。

為了加深對摺射規律的理解,實驗結束後,要求學生作出光通過玻璃磚時的折射光路圖。

5、規律應用、首尾呼應——師生共同解釋現象(滲透STS思想)

現象一:水中斷筷的現象(學生分析+多媒體動畫解釋説明);

現象二:折射使水中物體看起來變淺的現象(安全教育);

現象三:視頻演示説明雨後美麗的彩虹、海市蜃樓、大氣的折射等現象的原因。(書本p86生活、物理、社會)

課堂練習

老師用多媒體展示“達標測評題”並指導學生完成以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7、小結: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小結,

8、佈置作業。

1、複習本節課文。

2、練習冊相關習題。

3、預習第二節“透鏡”

七、板書設計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傳播方向在界面發生偏折的現象。

2、光的折射規律

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兩側;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隨之增大;光從空氣斜射入水(玻璃)中時,折射光線偏向法線,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光;光從水(玻璃)中斜射入空氣時,折射光線偏離法線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3、應用:海市蜃樓,彩虹。

國中物理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現象.

(2)知道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舉例説出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與實際的聯繫,瞭解摩擦現象存在普遍性,並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能力和猜想假設能力.

(2)通過實驗設計與操作,掌握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

(3)通過對摩擦現象、因素猜想、方案設計等的討論,培養學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摩擦現象以及其運用的學習使學生關注周圍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物理知識.

(2)通過體會本節內容中探究的各個環節,培養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探究滑動摩擦力與什麼有關,猜想過程與設計方案過程

教學難點掌握控制變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測量

儀器材料一斜面,一木塊;木塊、木板、彈簧測力計、毛巾、小鐵塊、厚海綿、圓鉛筆(多組)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討論彙報,實踐活動,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2

板書設計第四節 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一、滑動摩擦力

(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發生相對滑動時受到阻礙的現象,稱為滑動摩擦現象.在滑動摩擦過程中產生的力叫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

(3)物體所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可畫在物體重心上.

二、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1)各種猜想:

(2)制定計劃與實驗表格:

(3)數據分析:

(4)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有關,接觸面越粗糙,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三、靜摩擦和滾動摩擦現象

四、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辦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播放視頻:冰球比賽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來;滑冰運動員到終點時停止用力後慢慢停下來,騎自行車不蹬後滑行一段停下來.

(或者演示:一木塊從一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後停下.)

師:為什麼最終都停了下來?

(2)佈置小活動.

(3)師: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發生相對滑動時受到阻礙的現象,稱為滑動摩擦現象.在滑動摩擦過程中產生的力叫滑動摩擦力.

(4)師:滑動摩擦力是物體受到的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那麼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有什麼規律嗎?

(5)師:你是否感受過滑動摩擦的存在?(鼓勵各種想法)

(6)展示圖片:看似光滑的金屬表面,用顯微鏡看時的模樣.

(7)對滑動摩擦力這個力我們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點,現在你還想知道什麼? 觀看視頻,思考現象共同點和原因.

生:由於有摩擦.

小活動:用橡皮擦去書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並體會其中的力,感覺阻礙作用.

知道滑動摩擦和滑動摩擦力概念.體會“相對滑動”情景.

生:與運動(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生:滑滑梯時褲子會磨破;摔跤時皮被蹭破;……

生:簡單瞭解滑動摩擦產生原因.

生: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麼有關?

2.設置實踐小活動,進行猜想

(1)佈置小活動.

(2)師:請大家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麼有關係,儘量説出你的猜想依據.(鼓勵學生的各種猜想,發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給予表揚;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猜想,比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或越小).)

在黑板上列出各種猜想和猜想依據.(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正確但依據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結論後再解釋探討.)

小活動: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動,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動,用腳在地上蹭動,輕輕的試試,再用力試試,體會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生: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關,地面越光滑拖物體越容易.

生:與壓力有關,因為物體越重越難拖.

生:與接觸面的材料情況有關,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難溜起來.

生: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因為接觸面越大,受到阻礙的面就越大.

生: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滑動摩擦是相對運動引起的,應該和速度有關.滑滑梯時滑得越快屁股越熱.……

3.小組討論,制定計劃和設計方案

(1)演示:滑動摩擦力如何測量.

師: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着木塊勻速滑動,指針不要顫動.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反映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強調要“勻速”,可不作解釋,但要留給學生這樣一個疑問,使他們清楚有這樣的要求.)

(2)師:請各小組討論如何設計實驗分別來驗證各個猜想.要求至少對兩種猜想進行方案設計.(或者直接與學生説明首先對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這兩因素進行研究.得出結論後再研究其它因素.)

參加一些小組的討論,指導學生研究各個猜想因素與摩擦力的關係時,只能一個一個的單獨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個因素的變化怎樣影響摩擦力時,必須保持其它因素不變,否則不能確定摩擦力的變化是由哪個因素引起的.指出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問題時常用的“控制變量法”.

(3)請各小組彙報設計方案.

在和學生一起討論各個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時注意滲透“控制變量法”.最後交流制定出研究各個因素的最佳方案,制定出實驗表格,舉例如下:

實驗 操作(簡單表述) 滑動摩擦力大小

1 木塊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在毛巾上勻速運動

2 木塊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加上重物後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3 木塊在毛巾上勻速運動

木塊在海綿上勻速運動

4 木塊平放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橫放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5 木塊以較慢速度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以較快速度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掌握用彈簧測力計的拉力來反映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小組討論,包括器材和實驗步驟,並且對實驗的可行性進行考慮.

生:研究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係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毛巾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壓力的關係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再在木塊上加一重物,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接觸面材料性質的關係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薄毛巾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表面平整的厚海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接觸面積的關係時,第一步把木塊品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橫放(或豎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運動速度的關係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以較慢的速度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以較快的速度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4.進行實驗,記錄收集數據

師:請大家根據以上的討論,修正自己的探究計劃後進行實驗,並作好記錄. 進行實驗,如實記錄收集數據.

5.分析交流,得出結論

師:請各小組分析所得數據,得出結論,描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關係如何?

(給學生解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材料性質有關,但我們不作深入研究,只作為了解層面,一般不用考慮).

分析所得數據,把結論表述出來.

進行小組彙報,交流得出結論: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材料性質有關.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大小無關.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大小無關.

6.總結與評估

師:在實驗過程中是否有新的發現?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還會和其它的因素有關?對我們所得的結論你還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嗎? 能激發興趣,對自己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或其他學生和老師提出的問題作更深入思考.

7.設計實驗,介紹靜摩擦和滾動摩擦

(1)演示實驗:筷子提米

(2)師:其實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動摩擦外,還有靜摩擦和滾動摩擦.兩個有相對運動趨勢但保持相對靜止的物體間產生的摩擦叫靜摩擦,比如用手握起飲料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叫滾動摩擦,比如旱冰鞋與地面間的摩擦.你能舉出生活中這兩種摩擦的現象嗎? 思考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

瞭解靜摩擦和滾動摩擦概念,進行舉例.

生:推桌子但桌子沒動時,與地面有靜摩擦;人走路時靠的是鞋與地面的靜摩擦;司機轉動方向盤時手與方向盤間有靜摩擦;各種繩結.……

生:帶輪子的行李箱拖動時與地面間有滾動摩擦;用圓珠筆寫字時筆尖的滾珠發生滾動,筆與紙間有滾動摩擦.……

8.實例説明,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

(1)播放視頻:磁懸浮列車.

播放氣墊船圖片

(2)佈置小活動,要求學生找出幾根圓鉛筆.

總結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可以減小摩擦力的大小.

(3)展示圖片,請大家説出圖中是採用什麼方法來減小有害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圖片有:有花紋的鞋底;用力剎車;光滑平整的雪橇;給車輪的軸加潤滑油;軸承中的滾珠.

(4)總結:增大有益摩擦的辦法有: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壓力.

減小有害摩擦的辦法有: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減小壓力;給接觸面處加潤滑油;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使摩擦面脱離接觸. 思考設計意圖,知道目的是為了減小摩擦力.

小活動:用手掌在桌面上移動,體會受到的阻礙;在手掌下墊上幾根圓鉛筆再在桌面上移動,體會體會受到的阻礙.對比發現,摩擦力變小了.

生:鞋底的花紋是為了通過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與地面的有益摩擦;剎車時通過增加剎車皮和輪間的壓力來增大有益摩擦.

生:雪橇是通過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減小有害摩擦;通過加潤滑油來減小軸間的有害摩擦;軸承用滾珠是利用滾動摩擦來減小有害摩擦.

能舉出生活中更多的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事例.

課後作業 相應練習冊;小論文: 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教學反饋

(1)學生對一些摩擦現象雖然較熟悉,但有時意識不到摩擦的存在,所以教學一開始意識不到摩擦的重要意義.

(2)科學探究中猜想階段發現憑學生的感覺不合理的猜想還是較多的.

(3)實驗過程中學生對勻速時讀數容易把握不準.

(4)對於摩擦的一些現象和運用學生興趣很大.

備註 根據教學情況可把這些內容安排為兩課時,第一課時為探究滑動摩擦力和什麼因素有關,第二課時接着介紹靜摩擦和滾動摩擦,以及討論增大和減小摩擦的辦法.

説明:需要視頻目錄:

(1)冰球比賽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2)滑冰運動員到終點時停止用力後慢慢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3)騎自行車不蹬後滑行一段後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國中物理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是大氣壓,能説出幾個證明大氣壓存在的例子;

2、理解大氣壓產生的原因,並能解釋有關現象;

3、知道大氣壓的值是托裏拆利實驗測定的,記住大氣壓的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科學眼光發現大氣壓強的存在的事例。

難點:理解大氣壓強的應用及變化過程分析。

教學過程

一、認識大氣壓

●自主預習

閲讀課本第39面,請自主完成下列問題:

1、大氣壓強確實 是 (選填“是”或“不是”)存在的。

2、大氣產生的壓強叫 大氣壓 ,簡稱 氣壓 ,一般用 p0表示。

●小組討論

各小組分工合作,完成下列實驗:

(1)如圖,將塑料掛鈎的塑料吸盤緊緊貼在牆上,那麼塑料吸盤能否固定在牆壁上而不脱落呢?如果再在塑料吸盤上戳個小孔,塑料吸盤還能否固定在牆壁上?

(2)將一玻璃管裝滿水,用一硬紙片封住管口。再倒轉過來,如圖,玻璃管中的水會不會流下?如果將玻璃管上端弄一個小孔,玻璃管中的水還會不會流下?

(3)用吸管可以吸取杯中的飲料。將飲料杯裝滿飲料後,再將杯口密封住,用吸管可否吸取杯中的飲料?

●教師點撥

1、奧托·格里克設計的馬德堡半球實驗有力地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

2、説明:“大氣壓”與“氣壓”(或部分氣體壓強)是有區別的,如高壓鍋內的氣壓——指部分氣體壓強,高壓鍋外的氣壓稱大氣壓。

●跟蹤訓練

1、下列事例中,利用大氣壓作用的是(C)

A.水往低處流 B.醫生用針筒把藥水推入病人肌肉中

C.用吸管吸飲料 D.深水潛水員要穿特製的抗壓潛水服

2、如圖所示的實例中,屬於利用大氣壓強的是(C)

A.啄木鳥用細長而堅硬的尖嘴插入樹皮

B.駱駝有寬大的腳掌,不會深陷入沙地

C.用吸管將飲料洗到嘴裏 D.攔河壩被設計成下寬上窄的形狀

3、如圖所示,塑料瓶中灌滿水,用一張紙覆蓋瓶口,壓緊後倒置,瓶中的水和紙都不會下落,是因為大氣壓作用。若此時在瓶底用針扎一小孔,觀察到的現象是紙片和水下落。

二、大氣壓測量

●自主預習

大氣壓究竟有多大?閲讀第40面的內容,完成以下問題:

1、托裏拆利實驗需要哪些器材?

2、請你根據內容簡單説説測量大氣壓強的步驟。

3、假如吸盤和桌面的接觸面積S為200px2,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為80N,則吸盤表面受到的大氣壓強為多少帕?

●小組討論

為了較準確地測出大氣壓的值,我們要進行精確測量,請同學們認真閲讀課本第40面的“托裏拆利實驗”,完成以下題目

1、玻璃管內為什麼要倒滿水銀?

2、玻璃管內外液麪高度差是多少?傾斜玻璃管又會怎樣?玻璃管往下插或往上提,管中水銀柱的高度會變嗎?改用粗管或細管做試驗,管中水銀柱的高度怎麼變?

3、實驗中玻璃管內水銀面的上方是真空,有沒有氣壓?管中的水銀柱的液麪為什麼不下降到與管外相平?根據液體壓強的特點,試着解釋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等於大氣壓強。

4、根據液體壓強和密度的有關知識,請你計算760mm水銀柱產生的壓強是多大?

解:760mm水銀柱產生的壓強p0=ρ汞gh=13.6×103kg/m3×9.8N/kg×760×10-3m=1.013×105Pa.

5、托裏拆利首次較準確的測出大氣壓的值,我們把760mm水銀柱產生的壓強規定為1標準大氣壓強,1標準大氣壓強p0=1.013×105Pa=76cmHg壓強=760mmHg壓強。

●教師點撥

在解釋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等於大氣壓強時,注意先假設玻璃管內與管外頁面相平處有一輕質物片,通過分析物片向上和向下受力情況,來得出結論。

●跟蹤訓練

1、地球的表面積約5.1×1014m2,地球表面的大氣壓約 1.0×105 Pa,則大氣對地球表面的壓力約為5.1×1019 N.

2、做托裏拆利實驗時,測量的大氣壓強值比真實值小,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B )

A.玻璃管放得不豎直 B.玻璃管內混入少量空氣

C.水銀管內的水銀太多 D.玻璃管粗細不均

3、下圖為托裏拆利實驗的裝置圖,下列表述正確的是(多選)(AD )

A.將玻璃管稍微傾斜,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將不變

B.將玻璃管稍微向上提起但沒有離開液麪,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將變大

C.向槽中繼續注入少量水銀,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將變小

D.換用更粗一些的等長玻璃管,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將不變

最新國中物理教案 篇六

教學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體浮沉條件。

3掌握浮力的實質、方向。

4能正確運用浮力的實質、物體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

(1)浮力的概念及其實質。

(2)物體的浮沉條件。

難點:正確運用“壓力差”和物體的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學模式:

實驗、設問、講解、練習

教學時間:1課時。

實物及實驗器材:

(1)投影儀一台,透明膠片數張。要求把板書、練習題課前寫在膠片上,以減小課堂上書寫時間。

(2)演示彈簧秤一把。

(3)500毫升燒杯三個,分別裝400毫升的清水、飽和食鹽水、酒精。

(4)乒乓球2個,其中一個裝細砂,用作懸浮演示。

(5)邊長為5cm的立方體紅磚一塊。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為什麼船、木塊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塊受到水向上託的力。

師:沉在水底的石塊有沒有受到水向上託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沒有。

教師演示課本圖8—27實驗,回答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託的力。這個“向上託的力”就是本節課所講的浮力。

二、講授新課

1、什麼叫浮力?(板書)

(1)先演示石塊放在清水中,讓學生知道石塊受到水向上託的力。

(2)然後把石塊放在飽和的食鹽水溶液裏,説明石塊也受到鹽水向上託的力。

(3)最後把石塊放在酒精裏,讓學生進一步知道,石塊放在酒精中時,同樣也受到酒精向上託的力。

師:從上述的實驗,請同學們説出什麼是浮力?

生: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託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師:物體在空氣裏有沒有受到向上託的力?氫氣球脱手後為何會上升?

生:物體在空氣裏同樣受到向上託的力,所以氫氣球脱手後會上升。

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託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板書)

2、用實驗引動學生

第一、用彈簧秤和細線繫着體積相同的規則的鐵塊,不規則的石塊,幹木塊等,浸入水中後彈簧秤的示數減小;在水中游泳時感覺水有向上的託力等感性認識出發,逐個進行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浸在水中物體要受到水對它的浮力,從而糾正“輕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錯誤觀點。

第二、通過演示規則鐵塊和不規則的石塊隨着浸入水中體積的增大,彈簧秤的增數減小——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後,深度增加時彈簧秤示數不變——説明“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這一本質聯繫,從而摒棄那種“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錯誤認識。

第三、通過觀察鐵塊和石塊浸入水中後彈簧秤示數減小相同這一現象,使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相同的物體浸沒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這一本質聯繫,摒棄那種“浸沒入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物體質量、密度、形狀等有關”的錯誤認識。

第四、通過觀察木塊浸入水中的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彈簧秤的示數為零的現象,使學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於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對教材P144“一個邊長為L的正方體,浸沒在密度為ρ的液體中,上表面在液體下面h1米處,如圖正方體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體的壓力是多大?方向怎樣?”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壓力差是多少?”的計算分析,初步認識浮力等於“液體作用在物體上下表面壓力差,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這一本質聯繫,從而摒棄那種只有物質在液體中上浮時才有浮力的錯誤認識。

第六、通過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實驗和上述計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V排=V)。從實驗和推導兩方面進一步認識了“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這一本質聯繫,摒棄了那種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的模糊認識。

由於氣體具有同液體相同的性質,而氣體的密度很小,氣體對於體積不大的物體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難以覺察的程度,但熱氣球能載幾噸重的物體上天,説明氣體對浸沒在它裏面的物體也能產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樣適用於氣體。

把上述由個別現象所得出的知識加以綜合並進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學中,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時,必須有意識地突出本質,摒棄非本質,這是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關鍵。

最新國中物理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現象。

2、理解定律,能應用反射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並能用來解釋一些簡單現象。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總結得出定律,培養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對定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光路圖的應用,逐漸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生動有趣的光學現象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由我們能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引入現象,然後轉入研究規律,通過實驗總結出定律,並指出光發生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隨後介紹了光的兩種反射現象: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時説明我們能從不同方向看到物體正是由於漫反射的原因。本節學習的重點是理解定律,難點是正確確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過實驗總結出反射規律。

教法建議

1)研究反射規律的實驗儘可能準確,這是上好這一節課的關鍵。

讓學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關係,對學生總結定律很重要。雖然誤差不可避免,但由於要得到定量的角度關係,這個實驗的準確度非常重要,做好這個實驗能為學生總結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礎。

2)要給學生樹立空間的概念

由於我們把定律最終落實在紙面上的光路圖,很容易造成學生的錯覺,認為光現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識的藉助立體模型或微機模擬使學生形象的認識光現象的空間感。

3)通過實驗幫助學生對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語言要準確,要注意入射光與反射光,入射角與反射角的因果關係。

最新國中物理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並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説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於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於國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並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製作的,並通過幾個插圖説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製彈簧、掛鈎、指針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説明:在一定的範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最後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説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並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箇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於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説明勻速的要求。對於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麼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髮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髮的數據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後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鈎,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針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後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並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最新國中物理教案4

(一)教材:

物理通報編九年義務教育國中物理試驗本第一冊

(二)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折射現象,掌握折射規律。

(2)使學生能作簡單的折射光路圖。

應達到的目標:

①能説明什麼是折射現象;

②掌握折射時的規律;

③能作出簡單的折射光路圖;

④知道光發生折射的條件(斜射入兩種媒質的界面上,從一種媒質進入另一種媒質)。

(三)課型:

規律課。

重點:光的折射規律。

教具:演示儀器:燒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盤,光源。

(注意:本課中的實驗需要在暗室進行。)

(四)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

(1)光在反射中有什麼規律?

(2)什麼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課:

(1)演示:

①將一支筷子斜插入燒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處折了向上彎。

②再透過玻璃磚看一支粉筆時看到什麼現象:一部分同學看到粉筆的位置好像錯位了,由於位置關係,還有部分同學看到沒錯位。

③教師:筷子並沒折,粉筆也沒有錯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先來研究光的折射情況。引出課題——光的折射規律。

3、授新課:

(1)演示:在玻璃水槽內固定白色刻度盤,使水槽內的水面位於刻度盤的一半處,讓一束光線沿着刻度盤面斜射入盤中心O處的水面上。(為清楚看到刻度盤上的刻度及光線,可在水中滴幾滴紅墨水。)

(2)問:哪位同學來指明哪一束光線是反射光線?其特點是什麼?(提示:其特點是在O處又被反射回到空氣中)。

問:進入水中的那束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在同一條直線上?在什麼地方開始偏折?

學生回答後引出板書: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媒質斜射入另一種媒質時,在兩種媒質的界面處發生偏折的現象叫光的折射。

強調定義中“斜”、“入”、“另一種媒質”及“界面”幾字的函意。

(3)①讓學生畫出實驗圖形,並指定一位同學將圖形畫在黑板上。

②教師介紹圖中各部分名稱,其中進入水中的光線叫折射光線,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折射角。由實驗可知反射現象和折射現象可同時發生。反射定律中説明了反射現象中的規律,那麼折射現象中有什麼規律呢?下邊我們來做實驗,觀察發現其中的規律。

(4)演示:

①入射光線斜射入中心O處的水面上但射線不沿盤面進行。觀察:折射光線在哪兒。

②再將入射光線沿盤面斜射到盤中心O處的水面上,並改變入射角的大小。觀察:折射光線相對於入射光線和法線所在的位置,及折射角的大小變化。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歸納得出:(板書)

2、①折射光線在入射光線和法線所確定的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兩側,折射角小於入射角。

(5)教師:在實驗中可以看到:當入射角改變時,折射角也隨之改變,但總是小於入射角,那麼,能否得出結論:折射角總是小於入射角呢?

問:(對照板圖)若改CO為入射光線時,它在空氣中的折射光線會在哪兒呢?(根據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線會沿着原來入射光線的路徑射出,即:OA。

問:此時,折射角還小於入射角嗎?(否)(如有條件在此可演示光從水斜射入空氣時的實驗,以證實:折射角不是總小於入射角。)

問:在什麼情況下折射角才小於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質中時,折射角才小於入射角)。(完善板書)

②光從真空(或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質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角小於入射角。

教師:綜合以上兩條即為折射規律。

(6)問:為什麼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質中呢?(強調“斜”字)看以下實驗。

演示;讓入射光線垂直(沿法線)射入水中。

問:入射角等於多少?(0°),反射角等於多少?(0°),折射角等於多少?(0°)。反射光線在哪?(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線在哪?(傳播方向不變)説明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種特殊情況。(板書)

注意:當入射光線垂直射入另一種媒質中時,其傳播方向不改變。

教師:到現在,我們就不難理解在看玻璃磚後面的粉筆時,為什麼會有兩種不同的結論了,而這兩種結論都是正確的,只是觀察這一現象時所在的位置不同。當粉筆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磚裏時,在玻璃磚內仍按原來的傳播方向射至玻璃與空氣的界面上,因還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傳播方向仍不改變,如圖。若觀察者恰在這一光束的路徑上,逆着其傳播方向看去,則不會感覺到粉筆錯位了。那麼如何解釋“錯位”的感覺呢?請同學們課下討論研究。

4、課堂學習:(1)p19練習一,1、2題並訂正答案

(2)就書中的“想一想”,讓全班學生畫出光路圖,並令一學生畫在黑板上。全班訂正。

5、總結新課:

學生自己總結,教師訂正,同時強調:折射現象與反射現象中的區別;可以把折射規律中的第二條內容縮寫成“光疏密,折近法”説明其函意。

6、佈置作業;

(1)閲讀課文。

(2)總結反射現象與折射現象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p20的第3題做實驗,並回答問題,寫在作業本上。

最新國中物理教案5

一、教學目的

1、複習鞏固並聯電路電流、電壓的特點。

2、使學生確認並會獨立推導並聯電阻與分各電阻定量關係。

3、使學生知道幾個電阻並聯後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的阻值都小,並對並電阻隨任一電阻增大而增大形成結論性的認識。

二、重難點

1、並聯電路電阻關係的得出。

2、並聯電路電阻關係的理解和運用。

三、教學方法

演示實驗和師生共同論證、體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四、教具

乾電池二節,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和開關各一隻,定值電阻2只(5歐和10歐各一隻),導線若干條。

五、師生活動

1、提問在串聯電路中電阻有什麼關係?這個關係是怎麼得到的?

要求學生答出,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等於串聯的各導體的電阻之和、這個關係是通過實驗探索和理論推導得到的、

通過電阻串聯的學習解決了用幾個小電阻去替代一個大電阻的問題、現在提出一個相反的問題能不能用幾個大電阻去替代一個小電阻?啟發學生思考導體的電阻與橫截面積有關,在長度、材料一定的情況下,橫截面積越大電阻就越小、如果將一5 的電阻與另一個電阻並聯起來,就相當於增加了導體的橫截面積,它們的總電阻就應該小於5 了,這樣的猜想對不對?本節課我們將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板書:〈第五節 電阻的並聯〉

2、展示學習目標:

①知道幾個電阻並聯後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的阻值都小。

②並電阻隨任一電阻增大而增大。

③使學生確認並會獨立推導並聯電阻與分各電阻定量關係

3、出示自習提綱,指導學生自習:

①如何利用設計實驗來檢驗猜想?

②實驗的結論是什麼?

③怎樣推導並聯電路的總電阻與分電阻的關係

4、檢查自習情況:

①回顧伏安法測電阻的電路圖。

②你是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的?

(等效法、伏安法),設計電路圖。

並聯電阻實驗(測並聯電路的總電阻)

具體做法:將 並聯接在a、b兩點間,如圖,閉合開關前,提示學生,把已並聯的電阻 當作一個整體(一個電阻看待)、

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流表的讀數為一便於計算

的數(如 0.2A),電壓表的讀數為 0.66V,根據伏安法測出總電阻R

它小於10 也小於5 ,與我們事先的推測相符、可見 並聯後的總電阻比 的任意一個電阻都要小、

③應用歐姆定律推導並聯電路的總電阻與分電阻的關係

分別以 支路和總電路為研究對象,利用歐姆定律得出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係

在並聯電路中並聯後的電阻為( 3.3 )。

這與實驗結果一致、表明並聯電路的總電阻的倒數等於各並聯電阻的倒數和、

實質: 並聯導體的電阻相當於增大了導體的橫截面積,總比其中任一導體橫截面積要大,所以總電阻比任何一個導體的電阻都小、

5、當堂訓練:

運用公式計算

〔例1〕將 和 的電阻並聯起來、求並聯後的總電阻、

要求學生根據題意畫出電路圖,並在圖上標出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未知量的符號,答出根據的公式、

解題過程(略)

5 與10 並聯後的總電阻和6 與10 並聯後的總電阻比較可得

兩個電阻並聯,若將其中一個電阻增大,並聯的總電阻也將增大,但總電阻總小於任何一個電阻、

提問: 若將3個或多個電阻並聯,如何計算總電阻呢?

讓學生按上面的思路練習計算,最後總結出

若將多個相同阻值的電阻並聯起來,總電阻將如何,啟發學生答出

提問:串聯電路有分壓作用,且U1/ U2 = R1 / R2。在並聯電路中,幹路中電流在分流點分成兩部分,電流的分配跟電阻的關係是什麼?

板書:〈在並聯電路中,電流的分配跟電阻成反比,即:I1/ I2 =R2 / R1。〉

六、小結

並聯電跟中電流、電壓、電阻的特點。

幾個電阻並聯起來,總電阻比任何一個電阻都小。

七、佈置作業

1、課本本節末練習1、2;本章末習題8。

2、參看課本本章的"學到了什麼?,根據知識結構圖寫出方框內的知識內容。

國中物理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條件。

2、會應用用二力平衡條件去分析解決、解決簡單的問題。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認真觀察什麼是力的平衡及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時的平衡;觀察物體受兩力平衡時力的特點。

2、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通過觀察實驗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物體平衡所需滿足的條件。

3、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運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釋物理現象時,往往同時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識,在表達過程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二力平衡條件是從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樹立用實驗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的思想,對待實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科學作風。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從生活中的靜止和勻速運動現象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所沒有解決的問題:物體受外力作用時,也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從而建立了平衡狀態、平衡力的概念;並進一步指出最簡單的受外力平衡的情況是二力平衡,隨後通過實驗分析總結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得出二力平衡條件以後,利用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的知識得出物體受到的這兩個力的合力為零。使學生的認識從理論上提高一步,同時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為零的印象。再聯繫具體事例,讓學生應用二力平衡條件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後教材通過“想想議議”使學生進一步完善“運動和力的關係”的知識體系。

二力平衡的條件是國中物理教學的重點,本節的重點是研究總結物體平衡的規律,規律教學應首先通過觀察提出問題,然後通過實驗研究問題,再對實驗結果概括、總結得出規律。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關鍵。

教法建議

1、本節是對牛頓第一定律的進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學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從牛頓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現象出發,針對已經建立的規律提出質疑,激發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培養學生勤思勤問的良好品質。

2、平衡條件的得出是本節的重點知識,不能只強調結論,而要加強過程教學。做好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是使學生掌握知識的關鍵。為了更容易從實驗得出平衡條件的二力共線的結論,可採用如圖9-3-1所示的實驗裝置。取一塊薄木板在邊緣開幾個小孔,用細線繫住任意兩個孔,細線的兩端跨過桌邊的滑輪懸掛鈎碼。

3、平衡條件的應用是對教學的檢驗,要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4、最後的小結應由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進一步加以補充,使其更完整。

二力平衡教學反思:

二力平衡是國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教學難點,學好這一部分將對國中物理力學的學習起到重要作用。這一節課,以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從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過實驗與思考的觀察與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並與日常生活中現象為基礎加以運用,體現了從簡單到複雜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在教學中我以同學們每天都要見到的講桌、課桌、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列車為例,首先讓學生判斷其所處的狀態--------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讓其分析受力情況,從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點,讓學生理解物體處於平衡狀態的含義,進而引出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這樣從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學生深深體會到生活中時時有物理、處處有物理,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來源於我們的生活,拉近了物理與學生的距離。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時,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我覺得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在於課堂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給學生理解和體驗,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瞭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應該怎樣活着,使他們在與大自然的相處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給予肯定和讚揚,給一個孩子以同樣的表現機會,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多給他們創造表現機會,曾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