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八年級精品物理教學教案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19W

國中八年級精品物理教學教案

國中物理教案1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力》教案

教學目標

①知道力的概念、單位、力的作用效果。

②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能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

③瞭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並能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

難點: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圖片引入,攀巖者僅靠手腳靈活運用抓、撐、蹬等動作,用“力”實現身體的平衡。

什麼是力呢?

人們最早對力的認識,就是從肌肉的緊張感覺中得到的。

圖片和視頻欣賞,學生與教師歸納:

物理學中,通常將物體之間的推、拉、舉、壓、吸引、排斥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力的認識 :

學生活動認識,師歸納昇華。

(1)一個物體受到了力,一定有別的物體對它 施力。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總是同時存在的。

(2)產生力的條件:至少要有兩個物體;物體間要有相互作用。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

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會產生力的作用。

學生活動:討論並交流,教師糾正學生誤區。

同時明白力的分類:直接作用的力、間接作用的力。

舉出實例,強化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力的作用效果 :

學生活動:準備好的海綿、橡皮泥、文具盒等,對這些物體施加力,觀察並討論交流。

引導 學生觀察圖片和視頻,得出結論:

結論一: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結論二:力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舉出實例反推:當物體發生形變或運動狀態改變時,可以判斷受到了力的作用。

力的三要素

小組分組操作,請學生上台演示

演示1: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彈簧

演示2:用同樣大小的力拉、壓彈簧

交流歸納:

用的力大,彈簧被拉得越長,用的力小,彈簧被拉得越短。説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關

用力拉彈簧時,彈簧被拉長,用力壓彈簧時,彈簧被壓縮。説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關

力的示意圖

師表述引入示意圖的目的

力的表示方法: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叫做力的示意圖

在受力物體上沿力的方向畫一個帶箭頭的線段,表示物體在這個方向上受到的力。

線段的長短 表示力的大小;

箭頭 表示力的方向;

線段的起點或終點 表示力的作用點。

學生活動:動手操作,練習(見課件)

師生共同歸納作圖方法:三“標”一“線”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學生活動:壓桌子、同學間相互推等,然後交流實驗的發現。

師結合課件表述:

結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國中物理教案2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重力》教案

教學目標

(1)知道由於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具有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的重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難點:

重力方向的應用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學法指導

1、通過觀察水往低處流、物體從空中落下、拋向空中的物體最終落回 地面等現象,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引出重力的概念,培養學養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經歷探究過程得到重力與質量的關係G=mg,培養學生的實驗、歸納能 力

3、由實驗感知重力的方向並能運用結論對實際問題做出分析,培養學生分 析、概括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預習導入:

通過閲讀“重力的由來”回答:

①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________

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

②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_________.地球上的 所有物體都受到________的作用。

通過閲讀“重力的大小”回答:

① 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______成正比。

② 重力與質量的比值大約是________,二者關係可用______來

表示。重力用_____表示,單位是_____,質量用______,單位是_____.

通過閲讀“重力的方向”回答:

① 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的,是指地球的_______。

② 重力方向的應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閲讀“重心”回答:

① 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做_______.

② 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兩條對角線的_______,球的重心在_____,粗細均勻的棒的重心在它的_______.

學習導入:

(4)重心

提出問題:什麼叫物體的重心?

學生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結:重力的作用點叫重點

規則:幾何中心。 不規則:可根據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來找重心。

課堂達標:

1、下列幾種説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所含的物質多少成正比

B.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增大幾倍,因此物體的質量與它的物重相同

C.質量相同的木塊與鐵塊相比,鐵塊所受重力比木塊所受重力大

D.重力為1 N的所有物體,其質量為9.8 kg

2、人站在一個豎直上下的電梯上時,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A.電梯勻速上升時,支持力大於人的重力

B.電梯勻速下降時,支持力小於人的重力

C.電梯勻速上升或下降時,支持力都等於人的重力

D.電梯沒有開動時,人的重力才可能等於支持力

國中物理教案3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彈力》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

1.知道什麼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瞭解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

3.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

通過經歷彈簧測力計的使用過程,進一步掌握使用測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周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實例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

2.通過對彈簧測力計使用方法的探究,培養學生樂於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學原理的情感,培養學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實驗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認識彈力產生的條件;

2.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

【教學難點】

1.彈力的引入,理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2.探究物體形變大小與外力大小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和分析能力。

教學過程

【整體設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要求:“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瞭解彈力;學會測量力的大小。”通過前面學習,學生已有一定的“力”的知識儲備,知道可從力的作用效果來認識力的產生;對“彈力”的感性認識也較好,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彈簧也是隨處可見,因此教學中可以很自然地激發出學生熱愛物理、探索物理的情感。

“彈力”是一種應用廣泛的力,與學生生活聯繫緊密;“彈力”又是一種較“複雜”的力(如彈力三要素的分析、彈力大小與伸長量的應用等),對學生的認知水平要求較高。因此教材從國中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對“彈力”的概念只要求學生“瞭解”,而將重點放在彈簧測力計的認識和使用上。這樣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這一課標理念。

本節的重點在於讓學生經歷用彈簧測力計測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彈簧測力計測力的正確方法,還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動手實驗的興趣,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仔細觀察實驗現象並善於發現問題的意識,以及愛護儀器和做事有條理、善始善終的良好品質。

【措施和建議】

本節課的教學應該以事例和實驗為主,按照“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充分利用學生的經驗,多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來使學生理解彈力的概念。通過一系列的實例分析、觀察和實驗,使學生認識彈性與塑性、彈性形變和彈力。

對於彈力只要求初步瞭解它是怎樣產生的,而不要求分析它的三要素。教學時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出發,説明物體在發生形變時要產生彈力。為了理解“我們通常所説的拉力、壓力、支持力等都是彈力”,除了可以讓學生用拇指壓桌子,觀察拇指的確發生了形變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微小形變的實驗,例如本課最後給學生留的課外拓展實驗。

對於彈簧測力計的學習,重點在它的正確使用而不在它的測量原理,課本只用一句話“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對其原理作簡單交代。教學中不能採取“灌輸”

的方式,而是讓學生邊探索思考邊試着應用,為學生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學會探索遇到的新器材的使用方法而打好基礎。讓學生領會間接測量原理,即用可直接度量的量去間接表現那些不便直接測量的量。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

1.知道什麼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瞭解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

3.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

通過經歷彈簧測力計的使用過程,進一步掌握使用測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周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實例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

2.通過對彈簧測力計使用方法的探究,培養學生樂於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學原理的情感,培養學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實驗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認識彈力產生的條件;

2.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

【教學難點】

1.彈力的引入,理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2.探究物體形變大小與外力大小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和分析能力。

【教學方法】

實驗法:通過學生實驗,感悟彈力的概念,瞭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分析歸納法:通過觀察及實際使用測力計歸納出正確使用測力計的一般方法,並學會使用測力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用:彈簧、鋼直尺、彈簧測力計、拉力器、氣球、相同質量的鈎碼若干只等。

學生實驗用:橡皮筋、橡皮泥、橡皮泥、麪糰、乒乓球、彈簧、長木板,鋼直尺、鈎碼一組、彈簧測力計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2分鐘)

教師: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初步知識,請同學們思考下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學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教師:給學生準備一個彈簧、一根橡皮筋、一塊橡皮泥和一段銅絲。分別請同學上來用力拉彈簧、橡皮筋,擠壓橡皮泥和彎折銅絲。鬆手後,觀察他們會出現什麼現象?

學生:彈簧和橡皮筋鬆手後又恢復了原狀;橡皮泥和銅絲鬆手後不能恢復原狀。

教師:請同學們列舉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類似現象。

學生甲:射箭時箭射出後弓會恢復原狀;

學生乙:跳水運動運在跳板上起跳後跳板會恢復原狀;

學生丙:麪粉團可以捏成各種不同形狀的物體它不能夠恢復原狀。

教師:那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造成這些不同現象的原因嗎?學了這節課之後你們就能夠明白了。

【設計意圖】從力的效果着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然後通過學生動手發現力的作用效果能使物體產生兩種不同的現象。從而引入對新課的教學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彈力

(一)彈性與塑性

學生活動一:探究物體的形變

(1) 請同學們利用桌面上的任意器材,自己設計實驗證明,哪些物品與撐杆的特性相類似呢?

活動要求:用手對你實驗桌上的橡皮筋、彈簧、氣球、橡皮泥等施加力的作用,觀察物體有什麼變化?請幾個小組把他們設計的實驗展示給大家。

請各小組討論:類似橡皮筋、彈簧、尺子、橡皮擦、鋼鋸條、皮膚等,發現它們的共同特點了嗎?除了這些物品還有其他的物品還有什麼共同的特性呢?

(2)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和自身的感受。

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觀察並分析,感悟到彈性與塑性的區別。

實驗現象分析:

生1: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伸長,鬆手後恢復原狀。

生2:用力拉彈簧,彈簧伸長,撤去拉力,彈簧恢復原來長度。

生3:用力拉彈弓伸長,撤去力恢復原狀。

生4:用力扭動橡皮,撤去力後恢復原狀。

生5:用力彎鋼鋸條,撤去外力後恢復原狀。

學生交流歸納總結:

1.彈性:物體受力時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叫彈性。如:橡皮筋、氣球、海綿、彈簧、鋼鋸條、格尺、橡皮擦、皮膚等。

2.塑性:物體受力發生形變,形變後不能自動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如:橡皮泥、麪糰等。

【設計説明:充分利用學生的經驗,多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來使學生理解彈力的概念。通過一系列的實例分析、觀察和實驗,使學生認識彈性與塑性、彈性形變和彈力。】

學生活動二:彈力的產生

[學生實驗] 用不同的力拉橡皮筋或壓彈簧,你有什麼感覺?這説明了什麼?

將直尺一端固定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壓彎(幾次尺彎的程度不一樣),手的感覺如何?

[教師演示實驗]將一小車放在水平台上,讓彈簧處於原長觀察小車將會靜止,然後壓縮彈簧變形後小車將會在彈簧的力的作用下運動起來。或者將彈簧拉在小車的前面通過拉長彈簧也可以讓小車運動起來。

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歸納總結:彈力及彈力的產生條件。

1.彈力是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2.彈力產生的條件:(1)物體發生彈性形變;(2)物體互相接觸。

[學生實驗]用手指按壓桌面,手指發生形變,對桌面有一個力的作用(即壓力),同時,桌面對手也有力的作用(即支持力)。這時同學們能否看到桌面發生形變呢?是不是這個時候桌面沒有發生形變呢?

討論與交流:堅硬的物體在很小的力的作用下也會發生形變嗎?如用力壓講台桌或用力跺腳、用力壓玻璃瓶等,講台桌或地板、玻璃瓶發生形變了嗎?又屬於什麼類型的形變?

【學生猜想】沒有,可能發生了形變,但是由於形變量太小,所以肉眼觀察不出來。我們怎樣來體現微小的形變量?

總結:一切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都會發生形變,只不過一些物體比較堅硬,雖發生形變,但形變量很小,眼睛根本觀察不到它的形變。

總結彈力的類型:壓力、拉力、支持力、推力

彈性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你能説出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嗎?

生討論交流:蹦極、跳水跳板、彈弓、弓箭、籃球……。

學生活動三:拉力的大小與彈簧伸長量的關係

學生利用試驗枱上老師準備的:帶釘子的長木版、彈簧、鈎碼、直尺進行實驗探究。

活動要求:在彈簧下掛鈎碼,記錄鈎碼的個數和彈簧的伸長量,分析得到的數據並畫出相應的函數圖像。

分小組進行實驗,然後讓小組的一學生代表,演示實驗過程得出試驗結論並畫出相關的函數圖像。

實驗結論:彈簧的拉力越大,伸長越長。彈簧伸長的長度與拉力成正比。

強調:彈性限度

【教師演示】取一根小彈簧,先用較小的力拉它,再使勁拉。兩次都能恢復到原來的長度嗎?教師點撥: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 ,超過了這個限度不能完全復原。

【設計説明:此環節教師應強調組內成員的分工合作。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及設計實驗及歸納總結等的能力。最後由組內的彙報得出結論,彈簧的拉力越大,伸長越長,從數據中得出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拉力成正比。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肯定及讚揚,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

根據物體形變的大小可以測定力的大小,根據這個原理做成的測力計叫做彈簧測力計。學生學生活動四:閲讀課本,讓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的作用、構造、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並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閲讀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介紹]1.彈簧測力計的構造(出示演示測力計):由刻度盤、彈簧、指針、掛鈎、外殼、掛環構成。

2.單位:標識在彈簧測力計刻度盤的上方,是“N”。

3.量程:彈簧測力計刻度盤上的最大示數。

最小刻度:從O到1N之間有十個小格,每一小格代表O.l N。

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及體驗力的大小。

1.觀察量程和分度值,看指針是否指在零點,否則要調零。

2.體驗,學生用手拉測力計的掛鈎,使指針指到1 N、5N、10 N,觀察彈簧測力計長度的變化,感受1N、5N、10 N的力。

3.交流,.測量身邊小物體對彈簧測力計的拉力。

(1)測量文具盒等F1= F2= F3=

(2)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拖動桌面上的物體,測量物體對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1= F2= F3=

讓學生分別演示自己所測量的力:

生1:演示測量物體重力的實驗過程。

生2:演示測量水平桌面上拉力的實驗過程。

生3;演示不同方向上,不同力的大小的感受。

歸納出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教師可作適當的指導。

①所測的力不能大於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②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零點,那麼應該調節指針的位置使其指在零點;③明確分度值:瞭解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④把掛鈎輕輕拉動幾下,看看是否靈活。實際測量時,要使測力計內的彈簧軸線方向跟所測的力的方向一致。彈簧不要與彈簧測力計的外殼摩擦。

歸納總結: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方法:

(1)首先看清彈簧測力計的量程,也就是彈簧測力計上的最大刻度。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能超出這個範圍。

(2)認清彈簧測力計上的最小刻度值,即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以便用它測量時可以正確讀出測量值。

(3)測量前要把指針調到零點,讀數時,視線要與指針相平。

(4)測量時,要使測力計內的彈簧軸線方向跟所測力的一致,不可用力猛拉彈簧或讓彈簧測力計長久受力,以免損壞。

[介紹]為了滿足不同的測力需要,人們還製成了其他形式的測力計,如握力計、拉力計、托盤秤等。

【設計説明:由學生自己觀察桌面上不同的彈簧測力計瞭解其構造、量程及分度值。最後讓學生分組使用彈簧測力計去測量身邊的物品,並注意使用彈簧測力計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最後由組內成員彙報。不全面的其他組進行補充,最後由教師全面補充。整個過程的設計中教師應敢於放開手腳,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能了,創設問題,解決問題等各方面的能力。】

國中物理教案4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2)知道慣性的概念

(3)知道二力平衡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體驗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

(2)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3)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活動和閲讀感受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認識生活中的慣性現象

3、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教學難點

1、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實驗結論的進一步分析

2、對牛頓第一定律文字敍述的理解

3、怎樣解釋慣性現象

4、學生設計實驗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牛頓第一定律

1、提出問題

(1)讓學生閲讀課文第34頁第1頁自然段,看圖11.5-1。

①討論交流:課文列舉了一類什麼現象?

自行車、列車等運動的物體,停止施加動力,還會繼續運動,但最終要停下來。

②根據你的生活經驗或對身邊所發生現象的觀察。類似的例子請再舉幾個?

(2)讓學生做類似實驗:將筆盒放在課本上,在桌面上用力拉動課本。筆盒隨課本運動,停止用力看看筆盒是否還會運動?

(3)“對運動的物體會停下來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請你提一個相關的問題。如:運動的物體為什麼會停下來?運動要靠力來維持嗎?等。

(4)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對“運動的物體會停下來“的解釋。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如果要使一物體持續運動,就必須對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這個力被撤消,物體就會停止運動。

科學家伽利略卻通過理想實驗,運用邏輯推理,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伽利略認為:物體的運動並不需要力維持,運動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摩擦阻力。

讓學生以對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觀點進行評價,談自己的看法。

對同一種現象,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給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釋。都有其理由。到底哪個説法正確,僅僅靠思辨不能回答,讓我們自己動手、動腦來探究論證吧。

2、實驗探究

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怎樣進行實驗呢?

(1)讓學生閲讀課文第35頁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先完整地看一遍實驗內容。

(2)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

①此實驗過程中,控制哪些條件保持不變?用什麼方法控制?

(要控制小車進入水平面時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變,控制方法:用同一輛小車,讓小車自斜面頂端(相等的高度)從靜止開始滑下。)

②哪些條件需要發生變化?用什麼方法來實現這種變化?

(要改變小車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改變方法:給水平桌面鋪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體(毛巾、棉布)

③要觀察和記錄哪些數據

(要觀察小車從同一高度滑下後在水平面上運動狀態的變化情況,記錄小車在水平面上通過的距離)

(3)學生分組實驗

(4)學生交流觀察到的三種情況下小車運動變化的情況,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引起變化的原因。從表格記錄中找出變化規律。

結論: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這説明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減小得越少。

(5)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推理:如果物體不受力,速度不會減慢,它將永遠運動下去。

3、牛頓第一定律

(1)伽利略對類似的實驗進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速度不會減慢,將以恆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2)笛卡兒對伽利略推理結論的補充:物體如果不受力,運動方向也不會改變。

(3)英國科學家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規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説明:(1)牛頓第一定律説明了物體的運動不需要靠力來維持。物體運動之所以會停下來,是由於物體受到了阻力。

(2)對牛頓第一定律中“將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句話的含義,我們可以理解為:物體不受力時,原來靜止的物體將永遠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物體將永遠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變。

二、慣性

1、演示:讓學生照課文第36頁圖11.5-4所示,把4 個棋子摞起來。先猜猜:如果像圖中那樣用尺迅速打擊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何處?

提問:上面的棋子為什麼不和被打飛的棋子一起飛出去呢?

2、讓學生閲讀課文第36頁有關內容:從牛頓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特性。我們把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叫做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告訴學生:可以通俗地用物體有一種“習慣性”或叫“惰性”來理解“慣性”。就是説,一切物體都有一種“惰性”,這種“惰性”的表現就是不願意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除非有外力作用於它,才能迫使它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

3、應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慣性現象

(1) 引導學生嘗試用牛頓第一定律分析演示實驗現象:上面的棋子原來的狀態(靜止),由於慣性,它要保持靜止狀態,所以落回原處。

(2) 讓同學們談一下乘坐公交車,公交車啟動、剎車時身體的感受。

(3) 學生看課文圖11.5-5,討論交流:為什麼錘頭鬆了木工師傅把錘柄在凳子上撞擊幾下,錘頭就能緊緊地套在錘柄上?(錘子向凳子撞擊時,錘頭和錘柄一起向下運動,錘柄撞到凳子受到力作用,運動狀態改變而停止運動,錘頭繼續向下運動使錘柄套緊。)

(4) 學生看課文圖11.5-5,討論交流:為什麼騎車的速度太快,容易發生事例?(減速、拐彎或剎車時,騎車的人由於慣性身體會保持原來的速度向前運動,從而容易產生事故。)

(5)讓學生閲讀課文第37頁科學世界<<汽車安全帶>>認識人們如何利用安全帶防止和減小汽車發生事故時由於慣性對駕駛員和乘客造成的傷害。

三、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

(1) 提出問題:慣性定律告訴我們,物體不受力時,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但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那麼為什麼有些物體還會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呢?

(2) 探究:讓學生提着書包不動。書包受重力和手對它向上的拉力,為什麼書包受兩個力作用會保持靜止 ?

在平直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受到牽引力和阻力。為什麼水平方向汽車受兩個力作用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討論:如果將手鬆開,書包將落到地上,顯然向上的拉力將使書包下落的效果抵消了。使書包不至於下落;同樣道理,汽車牽引力將阻力產生的效果,也可以説阻力將牽引力產生的效果抵消了。使汽車的速度不發生變化。

(3)結論:一些物體雖然受力,但是這幾個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當於不受力。

如果作用在物體上的幾個力,它們作用在物體上的各個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效果相互抵消,我們就説這幾個力相互平衡。這時的物體我們就説它處於平衡狀態。

2、二力平衡條件

(1)物體受兩個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況最簡單,我們先來研究這種情況。

問題:物體受兩個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嗎?

舉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書,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電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動時,速度越來越快。

問題:如果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只有兩個,且物體處於平衡狀態,這兩個力應該滿足什麼樣的條件呢?

(2)探究:①讓學生猜想在什麼條件下二力平衡。(可能與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有關)

②學生根據桌上所準備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還有若干質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碼),自己設計實驗探究二力平衡時,兩個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應該有什麼關係。

③實驗方法:在兩邊盤子中放質量相等的砝碼,使木塊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的力。木塊處於平衡(靜止)狀態。改變木塊的受力情況:

a、改變其中一邊盤子的砝碼的質量,使木塊受到的力大小不等。

b、將其中一邊盤子的砝碼移到另一邊使木塊受到的力方向相同。

c、轉動木塊,使木塊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線上。

d、垂直於木塊受力方向移動木塊,使木塊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線上且方向相同或不相同。

④各實驗小組交流設計的實驗方案,並對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修改。

⑤學生進行實驗。

⑥結論: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實際應用,應會根據平衡狀態,找出平衡力;根據物體受力情況,判斷它是否處於平衡狀態。

例:吊在空中重5N,靜止不動時,電線對它的拉力是多大?

課後小結

牛頓第一定律説明了兩個問題:

⑴它明確了力和運動的關係.物體的運動並不是需要力來維持,只有當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即產生加速度時,才需要力的作用.在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上得出力的定性定義: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它使受力物體改變運動狀態.

⑵它提出了慣性的概念.物體之所以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是在不受力的條件下,由物體本身的特性來決定的.物體所固有的、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叫慣性.物體不受力時所作的勻速直線運動也叫慣性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