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全冊(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7.42K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全冊(精品多篇)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全冊 篇一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能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幾分之一。

2、比較分子都是1的幾個分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圓紙片、正方形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討論揭題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隊日活動中,老師讓同學們兩人一組分食品,小強和小麗拿到的是4個蘋果、兩瓶礦泉水和一個蛋糕。(課件演示)你願意幫他倆分一分嗎?怎樣分比較公平呢?(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生交流:“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請拍手錶示!”學生拍手錶示,教師板書“2”(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瓶?”學生拍手錶示,教師板書“1”(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1個蛋糕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學生無法拍手錶示半個)“你會用一個數來表示這半個嗎?”

(學生嘗試,並説明理由,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引入1/2)

a:(學生中沒有用1/2表示)談話:你們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了這個蛋糕的一半,説明你們都很有辦法,不過,我要向大家介紹一種更簡便而且科學的表示方法。當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時,可以用1/2來表示。(課件演示)

b:(學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談話:“1/2是什麼意思?”(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認識、強化平均分)“你在那裏見過二分之一?”(學生回答後,教師給以肯定。並結合課件演示,介紹分數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數家族的新朋友——分數。(板書課題:認識分數)

二、認識分數、操作深化

1、(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間相互説一説)

談話:這一半蛋糕是這個蛋糕的1/2,那麼,另一半蛋糕又是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呢?(指名板書1/2)為什麼也用1/2來表示?(學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樣嗎?(課件演示)

小結: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談話:想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嗎?(課件演示,學生讀)

3、談話:“分數該怎樣寫呢?”(如果是b種情況,讓學生講,師補充;如果是a種情況,師講解並示範)“寫這個數的時候,先畫一條橫線表示平均分。”“這個蛋糕平均分成了幾份?”(兩份)“2就寫在橫線的下面,這半個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寫在橫線的上面,這就是分數1/2的寫法。”“你們想試一試嗎?”

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寫1/2,同桌互相説説是怎樣寫的,檢查一下誰寫得更標準、更漂亮。

4、談話:我們已經會讀、會寫1/2了,想不想動手做一個1/2呢?

活動要求:拿出老師發的長方形紙,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塗上顏色,然後在小組裏説一説,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把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塗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學生的作品貼在1/2下面。

“還有誰與他的折法不一樣的?”

提問:他是這樣把這張紙平均分成2份的,塗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嗎?還有不一樣的嗎?(選擇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貼在1/2下面)

5、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

談話:認識了1/2,你還想認識其它的分數嗎?

(1)(課件出示第1題)學生讀題目

指導完成第1幅圖。“這幅圖是把這個圓平均分成了幾份?這其中的一份怎樣表示?請在括號裏表示出來。”“你是怎樣寫的?為什麼用1/3來表示?”

其餘幾幅學生獨立填寫,完成後集體反饋。“怎樣表示?為什麼?”

(2)(課件出示第2題)學生讀題目。

交流:你選第幾幅圖?為什麼?其他三幅圖有什麼問題?

強調:只有把一個圖形或者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才是它的幾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較大小

1、教師板書:1/2、1/4、1/8,讓學生讀出各數。

談話:“看到這三個分數,你能説出它們誰大誰小嗎?”(學生猜測,交流)“究竟誰説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動手來驗證一下,請從老師為你們提供的學具裏選擇合適的學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後在小組裏交流你的發現。”

組織學生彙報、交流,教師小結。

2、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第3、5題。

(1)、(課件出示第3題)談話:三張紙條的長度怎樣?(一樣長)

第一張紙條全部塗色,該怎樣表示?

第二張、第三張紙條的塗色部分會表示嗎?(生答,師演示)

你能根據三張紙條塗色部分的大小,比較出這三個數的大小嗎?

(2)、(課件出示第5題)指名讀題目,並説出題目的要求。

學生獨力完成,集體反饋。

四、延伸拓展、總結評價

1、(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題圖。

談話:這次的黑板報有哪些板塊?《科學天地》大約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藝術園地》大約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哪一部分大一些?

談話: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分數,我們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數,也有分數。

2、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新的收穫?今天學習的分數有什麼相同的地方?你覺得還要學習什麼樣的分數?讓我們課下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分數,好嗎?

【課後反思:】

這節課作為區課改實驗觀摩課,經過多次修改拿出來後,獲得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作為本節課的實踐者,我感覺有兩方面做的比較成功:

1、情景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到對新知的探索中。在設計本節課時曾設想,怎樣才能讓新課的引入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呢?經多次“磨課”後,選擇了讓學生拍手錶示物體平均分後的數量。這樣一來,表示“半個”就不可能再用一個手指來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辦法。課堂上學生的出色表現是令人驚歎的,他們在短暫的思考後,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彎着出示,有的用另一隻手擋住或握住另一隻手的半根手指,還有的乾脆説:沒法表示,就寫兩個字——半個。這時老師提出:“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學生提出用分數表示,還有的説用二分之一來表示,老師都給他們提供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在黑板上用數表示出來。然後老師有選擇的告訴學生:“0.5可以表示半個,這是小數,以後會學到,而像這個數(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數,也可以表示半個,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結合課件老師向學生介紹了分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探究數學,學好數學的熱情。

2、在教學中注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使學生會“做數學”。在進行“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個大,哪個小,然後為他們提供試驗材料,鼓勵他們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在折、塗、比和交流中明確了對於同一個物體(或同樣大小的幾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數就越小,所以1/2﹥1/4﹥1/8。這樣一來,學生對分數的意義以及大小的比較的理解會更深刻,對探究數學的興趣會更大更濃。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發展的眼光來看代學生設計教學,才會真正落實課標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全冊 篇二

一、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1~93頁。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教具、學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蘋果、圓片、正方形紙、紙條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出示蘋果

1、把這4個蘋果分給小強和小芳,可以怎樣分?如果分得比較公平,每人分幾個?

學生説出想法後,教師板書:平均分。

2、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幾個?板書:1

3、把1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幾個?板書:一半

提問:一半蘋果還有別的表示方法嗎?

引出並板書課題:分數。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1、認識

1)、教師演示分蘋果。指出: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導學生讀寫

3)、學生活動:用紙片折出它的,並寫上。

4)、實物投影出示判斷題。

下面哪些圖形的陰影部分是原圖的?哪些不是?説出理由。

(1)(2)(3)(4)

1、認識1/4

1)要得到一個蘋果的1/4應該怎樣分,這個1/4怎麼表示出來?怎麼寫?

(1)組織學生活動。拿出紙片通過折、塗、看、説等活動感知1/4。

(2)教師演示把一個蘋果分成四塊,每塊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結:像1/2、1/4這樣的數都是分數。

(三)認識其他分數

1、你們還想認識其他的分數(幾分之一)嗎?

(1)組織學生活動。拿出紙片通過折、塗、看、説等活動認識其他的分數。

(2)全班集中彙報。學生自願將成果展示,在實物投影儀上,説一説各自的分數。

2、完成教科書第93頁“做一做”第1題。

(四)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1、出示第一組圖1/2和1/4。

(1)猜想:哪個分數大一些?

(2)引導學生討論並交流討論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較重疊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

2、獨立探究,完成第二組圖片,1/4和1/3的比較,再跟小組的同學説一説是怎樣比較的?

3、讓學生小組討論。通過上面兩組數的比較,你發現了什麼?師生共同小結幾分之一的分數比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頁“做一做”等2題。

(五)作業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全冊 篇三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幾分之一,並能夠正確讀、寫。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學生體會數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學具準備:三張圓形紙片 兩張長方形紙 彩筆 膠帶

教學過程:

一、產生分數

“六一”兒童節到了,學校準備一次郊外野餐活動,你們想參加嗎?

(出示主題圖)小軍和小云也參加了野餐活動。你們看,他倆準備了哪些食品?

(生答:蘋果、礦泉水、蛋糕。)

這麼多好吃的食品怎樣分才會讓兩人都滿意?

(學生回答:蘋果每人兩個,礦泉水每人一瓶,蛋糕每人半塊。)

每人分得一樣多,這樣的分法叫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兩個蘋果、一瓶水都可以用學過的數表示出來,板書:2、1。半塊蛋糕怎樣用數來表示呢?有誰知道?

(如果知道,問:1/2是什麼數?如果不知道,問:想知道嗎?)

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數學王國的一位新的朋友——分數,板書課題,

評: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產生認知衝突,發現已學的自然數不夠用了,需創造一種新的數來表示“一半”。孕伏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

二、認識分數

1.請打開課本98頁,自學這部分內容。

評:學生有了認知衝突,會自主尋求答案。教者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簡單的讀書自學能力。

通過看書,你知道了什麼?相機教學“1/2”的讀法、寫法及各部分名稱。

還有什麼疑問嗎?考考大家。

①像“1/2”這樣的數,為什麼叫分數?

②半塊蛋糕為什麼會用“1/2”這個符號來表示?

(學生感到困難,播放分蛋糕的課件,指出:“—”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成2份,“1”表示這樣的1份。)

評: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培養學生符號感。

結合分蛋糕,指名説“1/2”的含義,同位互説。

2.這是蛋糕的“1/2”,你能表示出一張長方形紙的“1/2”嗎?學生操作。

張貼不同折法的作品,讓其分別説出“1/2”的含義。

3.生活中,你在什麼情況下遇到過“1/2”?

評:把視角引向生活,結合生活經驗進一步理解“1/2”。

4.認識了“1/2”,你還想認識其他分數吧?請打開課本99頁,做“想想做做”第1題。

電腦對答案,的兩題指名説思考過程,後兩題同桌互説。

5.做“想想做做”第2題。

伸出手指悄悄地告訴老師,你選第幾幅圖。其他三幅圖有什麼問題嗎?

評:增加情趣,顯現教法靈活。

三、比較大小

分數是不是和整數一樣,也存在大小呢?

我們先來做一個遊戲:拿出三張圓形紙片,比較一下這三張圓形紙片的大小怎樣?

①學生折“1/2”,塗色。

②學生折“1/4”,塗色。

③比較塗色部分大小。

張貼一個學生的塗色紙片。問:這兩張紙中的塗色部分各用什麼分數表示?你能比較這兩個分數的大小嗎?

板書:1/2>1/4。還可以怎樣説?(1/4<1/2)

④學生用第三張圓紙片折出它的1/8,塗色。張貼一生的塗色紙片。

⑤用“1/8”與前面兩個分數分別比較。板書:1/2>1/8,1/4>1/8。

⑥通過這三個分數的比較,你發現了什麼?

(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聯繫生活經驗理解:可以把圓紙片看作大西瓜,平均分給的人越多,每人吃到的就越少。)

評:在操作中體會,在做中比較大小。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學生容易發現規律。適時拓展,發展學生思維。

①做99頁“想想做做”第3題。

第一張紙條全部塗色,用“1”表示。第2、3張紙條呢?

你是怎麼知道第3張紙條塗色部分佔整體的1/6?

(有的靜止地看第3張紙條數出1/6,有的聯繫第2張紙條推出:1/6。)

今天所學的分數和以前學過的“1”有什麼聯繫?

評:結合紙條圖,把新學的分數納入已有的數的知識結構中,建立數感。

四、鞏固深化

我們做一個遊戲:拿出第二張長方形紙,與同組的小夥伴比較一下它的大小。

折出你最喜歡的幾分之一,並塗上顏色。

在小組長帶領下,比較它們的大小。

每組選出秀的一幅作品用膠帶貼在黑板上,並在旁邊寫出你要表示的分數。

集體評價。指名説出其中分數的含義。

評:折何分數,學生自主;比較大小,學生自主;評價作品,學生自主。學生在自主的時空裏,積極踴躍,容易有所創造。

五、總結、延伸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分數有哪些認識?今天學習的分數有什麼相同的地方?你覺得還需要學習什麼樣的分數?

評:整理本節課的收穫,開啟下節課的所學,學生帶着疑問走出課堂。

總評:本節課,學生始終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分數,讓新知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這樣聯結的知識才牢固,才是“有意義的學習”。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認知衝突,學生主動操作,自主評價,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被調動並得以釋放,學生學得輕鬆。同時,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符合這一學段學生的思維特點。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全冊 篇四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四邊形p34——-p48

【教材分析】

1、本單元教材包括五部分內容: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周長、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估計。在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空間與圖形,對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它為後面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打下基礎。

2、本單元內容編寫編寫特點之一是加強了圖形的特徵、周長的概念等幾何初步的教學。特點之二是既注意挖掘幾何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有提供了大量與空間觀念密切相關的素材,從兒童學習數學的客觀規律出發,選擇了活動化的呈現方式,使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愉快的學習。特點之三是充分運用了直觀手段來教學,特備註中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的手、腦、眼等多種感官協調參與活動,積累感性認識,發展看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一、基礎性目標:

1、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能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

2、通過學生實際動手摸一摸、量一量理解周長的含義,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通過這些公式進行正方形和長方形周長的計算。

二、發展性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運用轉化的思考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2、讓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求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增強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並在學習中獲得自信。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2、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及正確計算它們的周長。

3、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

難點:

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的推導和歸納。

2、建立周長概念。

3、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共性。

【教學建議】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空間與圖形有關,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教材選擇了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作為教學素材。教學時要充分發揮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並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

2、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突出幾何探究所過程。空間觀念是在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回憶生活經驗、觀察實物、動手操作、想象、情景描述等都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也是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學時應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事教學活動,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鮮明生動和形象的認識,進而形成表象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

3、瞭解教材編寫特點,恰當把握教學要求。學生對一些知識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過程。因此,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識能力,採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結構,把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均衡的安排在不同德學段中,每一段都有相應的目標。

4、本單元可以用6課時進行教學。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全冊 篇五

認識:使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技能:通過觀察、測量動手和小組合作探索等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抽象概括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

情感:有機滲透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積極互助的情感。

設計説明:

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促進每個學生主動發展,是在新課程改革中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本課的設計試圖改變以往那種先扶後放的教學模式,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讓學生從拼擺拉伸的過程中主動的從邊和角這兩個方面,認識了長方形的特徵,再通過長方形紙片的驗證,使學生的思維深化,認識提高,也使得學習更有樂趣。

課前準備:

教具:多媒體軟硬件一套,視頻展示台,釘子板,各種長度小棒若干,七巧板;

學具:四種長度小棒若干,長方形和正方形紙各一張,釘子板,火柴一盒

七巧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展現原型、建立表象

1、多媒體演示(機器人):你能説出這個機器人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嗎?(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等)

2、日常生活,我們見過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或是正方形的?

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重點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

二、引導發現、自主探索

長方形和正方形怎麼樣的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些什麼特徵?祕密等待小朋友們去發掘。

1、擺一擺,讓學生試着各種長度不一的小棒組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2、思考:組成一個長方形或一個正方形需要注意些什麼?(同桌適當討論)

3、選擇長方形的邊要注意什麼?也就是説長方形的邊有什麼特點?(穿插介紹對邊的概念:指着圖説長方形上面和下面的兩條邊叫做長方形的一組對邊;左邊和右邊的這兩條邊也是一組對邊。)正方形的邊有什麼特點?

4、除了邊以外,還要注意些什麼?你覺得長方形的角有什麼特點?正方形呢?

三、討論問題,驗證結果

1、剛才我們通過擺小棒得到了關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一些猜想,這些猜想是否正確呢?我們還需要進行驗證。(拿出準備好的紙片)

2、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各有些什麼特點?(長方形對邊相等)你能想個辦法來驗證一下嗎?把你們的方法寫下來,同組的同學試一試。(完成實驗報告1)(①將紙對摺②用尺量一量)

彙報交流:指名學生到講台前,展示並説明自己的方法。(視頻展示台)總(本站☆)結介紹長、寬以及邊長的概念。

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有些什麼特點?(四個角都是直角)能想出方法驗證嗎?(①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②用摺疊的方法將長方形和正方形對摺,再對摺,發現完全重合。)

四、歸納總結,知識整理

通過討論和驗證我們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徵?(師媒體整理知識點):

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五、拓展遷移、發揮想象

1.圖形娃娃找家:

多媒體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找出其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通過本組練習,促進學生摒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非本質特徵,加深地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認識。)

2.圍一圍。學生在釘板上圍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並説説你是怎樣圍的,怎樣想的?(通過學生對過程的表述,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特徵的理解)

3.我當小醫生

(1)長方形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2)四條邊相等的四邊形一定是正方形。

(3)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一定是正方形。

4.用十二根火柴棒,你能拼成長方形嗎?怎樣拼。

5.七巧板(機動):學生分成兩大組,每大組以四人為一小組,分別使用教輔插件中的七巧板拼正方形和長方形,比一比哪組同學拼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