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46W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生物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一

注入量筒,輕輕搖動幾次

3、靜置觀察(為什麼要加檸檬酸鈉?檸檬酸鈉是一種抗凝劑,加入後可防止血液凝固)觀察:1、血液是否分層?分幾層?2.各層的顏色怎樣?大致比例如何?

明的液體,約佔血液總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紅色,不透明,約佔血液總量的45%,兩者之間還有薄薄一層物質,呈白色。

實驗二顯微鏡下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

方法步驟:

1、。用低倍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找到物象

2、轉動轉換器,把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3、用細準焦螺旋調準焦距,直到物鏡清晰為止

觀察與思考:

1、看到幾種類型細胞?(移動裝片找)

2、最多的是哪種細胞?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

3、最大的是哪種細胞?有無細胞核?

4、最小的是哪種?

反饋觀察結果:

學生回答實驗現象:血塗片裏三種血細胞:紅細胞:量最多,呈紅色,圓餅狀,無細胞核;白細胞:最大,有細胞核;血小板:最小,無細胞核

小結:由觀察血液的組成和血塗片得知:血液由淡黃色液體部分叫血漿和三種有細胞結構的部分——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構成(板書)

2、三種血細胞的功能

(1)探索紅細胞的功能:

①介紹紅細胞呈現紅色的原因:紅細胞裏有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叫做血紅蛋白,所以紅細胞呈紅色。

②血紅蛋白有什麼特性?紅細胞有什麼功能?

觀察演示實驗總結血紅蛋白的特性。

演示實驗:取一隻試管加有抗凝劑的血液,待血細胞沉澱後,倒去上層的血漿和部分血細胞,觀察留在試管內的紅細胞呈暗紅色。然後將試管傾斜放置,十分鐘後讓學生觀察:觀察內容:斜面的紅細胞與試管底部紅細胞的顏色是否一樣?

思考:血紅蛋白有什麼特性?(學生彙報觀察結果:斜面的紅細胞呈鮮紅色,試管底部的紅細胞呈暗紅色。)

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此現象説明血紅蛋白與氧結合或分離的條件與氧多少有關。斜面上的紅細胞暴露在空氣中,周圍氧較多,即血紅蛋白與氧結合,形成鮮紅的氧合血紅蛋白,而底部的紅細胞接觸的空氣少,血紅蛋白尚未與氧結合,仍呈暗紅色。

得出結論:血紅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氣濃度低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在氧氣濃度高的地方容易與氧分離。

根據血紅蛋白的特性,總結紅細胞有什麼功能?(生:運輸氧氣的功能。)

教師指出:紅細胞除了運輸氧氣以外,還運輸部分的二氧化碳。

(2)探索白細胞的功能

.當身體某一部分被細菌感染時,白細胞是如何到達感染處?傷口化膿時流出的膿液分別含有哪些成分?(學生回答:白細胞可做變形運動,穿過血管壁,到達感染處,去吞噬病菌。傷口流出的膿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細胞。(

總結白細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對人體有防禦和保護作用。

指出:白細胞計數是臨牀化驗的重要項目。因為人體受病菌感染時,血中的白細胞總數高於正常,感染處也聚集大量的白細胞。

(3)血小板的功能

生活現象:當不小心,把皮膚劃破時,流出血液,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問題:為什麼皮膚出血後回自然止血?(當血管受傷而流血時,血小板會在出血的傷口處聚集成團,並經傷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釋放出一種物質——凝集素,使纖維蛋白原轉為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是可溶的,纖維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織成網,把血細胞網羅在內,形成血塊而凝固。在血塊之外,所遺留的澄清的液

體,即是血清。)

由此,同學們可得出血小板有什麼作用?(結論:血小板有止血和促進凝血的作用。)教師講述:由於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膚劃破流血後不久就會自然止血,但有一種遺傳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難破裂,不能釋放出促血液凝固的物質——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損傷,無法止血而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説某某有點貧血,貧血到底怎麼回事?

指出:血液裏紅細胞的數量過少(正常範圍:男子平均500萬個/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萬個/立方毫米),或者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含量過少(正常範圍:男子為12—15克/100毫升,女子為10.5—13.5/100毫升)都叫貧血。

貧血患者由於血液運輸氧的能力低,影響體內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因而常常表現出精神不振、疲勞、頭暈、面色蒼白等症狀。這時候應該找醫生診斷和治療。一般的貧血患者,應該多吃一些含蛋白質和鐵質豐富的食物。

4、血量與輸血

可見血液對人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麼人體到底有多少血?碰到意外事故失血過多怎麼辦?

(1)血量

提問:你們知道自己體內有多少血?

一個成年人的血量約為體重的7~8%,(板書)那麼,請計算一下,一個體重為60公斤的人他的血為多少?平均為多少?(學生計算後並回答:4.2~4.8千克,平均為4.5千克)。(教師舉起3個1.5升可樂瓶裏裝的3瓶的紅墨水説:就是這麼多的血。)

人體內的血量只有維持相對的穩定,才能保證人體的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過體內血量的30%,就會有生命危險。(讓學生計算一下體內血量的30%是多少毫升的血?)

經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一次失血不超過體內血量的10%,(讓學生計算大約是多少毫升?400毫升),所喪失的血漿成分和血細胞還能在一定的時期內相繼得到補充而恢復正常,一般喪失的水分、無機鹽在2小時內可恢復正常,血漿蛋白濃度一天左右恢復正常,紅細胞則在一個月內恢復正常。因此,一個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過體內血量的10%,是不會影響健康的。

問:你們知道我國的義務獻血每次是多少毫升?(200毫升)

人一次就獻200毫升血,對自己來説沒有什麼損害,但對那些病危躺在醫院急需輸血搶救的人來説,卻是救人一命。因此,每一個健康的公民都應積極參加義務獻血。(獻血的條件:獻血者須是無傳染病史、無慢性病的健康的成年人。)

但同學們目前處於生長髮育階段,不提倡義務獻血,當你們到了18歲後,對於每一次獻血應該踴躍報名參加。

(2)、輸血(板書)

一個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時候,必須通過輸血進行搶救,使病人補充血量。但輸血前一定要檢查獻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

輸血時,如果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輸血後紅細胞會凝集成團,阻礙血液循環,而給受血者帶來嚴重的後果,甚至死亡。因此,輸血的原則是:應該輸同型血。(板書)L血液除了ABO血型以外,還有其他血型系統。所以,安全的方法是輸血前應該進行交叉配血實驗,即受血者的血與供血者的血液相實驗,是否出現凝血現象。

三、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同學們已掌握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同時還對輸血的意義有了深刻的瞭解。

四、板書設計:

血液

生物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二

知識目標

1、複述的概念

2、通過錄像、VCD的演示、老師的講述,使學生掌握體循環、肺循環的途徑、血液成分的變化及意義

3、通過實際測量,使學生了解血壓和脈搏的基本知識。

4、通過觀察出血狀況的錄像,使學生了解出血護理的基礎知識。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的途徑,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歸納、總結的思維能力。

2、通過分析的血液成分變化,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血壓、脈搏,學會用血壓計給同學測量血壓及自己會測量脈搏,培養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

4、通過對出血的初步護理方法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緊急救護的一些方法。

5、查閲有關冠心病的知識,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對科學史的學習,瞭解科學方法。

2、介紹最新醫學動態,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3、通過出血的初步處理這部分教學,對學生進行自我救護和互愛的教育。

4、通過對“切脈”診病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5、通過小組測量血壓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二氧化碳等廢物必須運走,人體才能正常進行生命活動,這些物質的運輸靠來實現,所以本節成為本章重點內容的核心。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在循環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血壓是本節的難點。解決辦法: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哺乳動物的入手;從感性入手——讓學生觀察的錄像及VCD獲得感性知識,再結合掛圖講解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教法建議

關於:

1、課上結合的錄像、VCD和掛圖,從感性認識入手,識記途徑。先安排學生觀察錄像,在觀察錄像時,採用分步觀察,先觀察體循環,再觀察肺循環,為了使觀察針對性強,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時,列出觀察提綱:(1)、體循環的起點、止點、大致路徑?(2)、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發生變化的地點?(3)、肺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4)、在肺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使觀察明確具體,並且每觀察一步都及時進行反饋,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再結合掛圖歸納並板書途徑(見板書設計 )。

2、分析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在分析體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時,採用教師引導學生聯繫已有的知識:毛細血管壁的特點、血紅蛋白、動脈血的特點來分析,而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可讓學生自己分析,以鍛鍊學生舉一反三及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完後,教師在板書結構裏,把流動脈血的結構用紅粉筆來表示(如體循環中的動脈和肺循環中的肺靜脈),流靜脈血的結構用蘭色粉筆來表示 (如體循環中的靜脈和肺循環中的肺動脈)。這樣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並不是動脈血管裏一定流動脈血,靜脈血管並不一定流靜脈血。

3、最後教師用投影寫出下列圖解並配合錄像來使學生獲得:體循環和肺循環是同時進行的,它們的起止點都是心臟,二者在心臟處匯合,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的原動力來自心臟。

關於《血壓》:

聯繫有關醫學知識,有條件的學校安排幾人一台血壓計讓學生分組實驗——親自用血壓計來相互測量血壓,學會血壓計的使用方法,同時加深學生對血壓的理解。

在用血壓計測量血壓的實驗教學時:教師要先介紹血壓計的結構,並找幾個學生上講台來示範,演示測量血壓的完整步驟及介紹如何讀數,如果是老式血壓計,教師要介紹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換算關係: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學生在測量時,首先是血壓計的擺放:如果兩人一台,將血壓計擺放在實驗桌的兩個同學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則讓前面的兩個同學和後面的兩人為一組;血壓計帶有水銀柱刻度的朝向學生,不要倒放。

測量前讓學生不要太興奮,不要參加劇烈運動,因為在興奮和劇烈運動後會使血壓升高,從而使測量的數值不真實。 測量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保持安靜,不要有任何聲音,否則聽不清動脈的聲音。每次測量血壓在半分鐘內完成,第二次測時相隔1--2分鐘,以免被測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覺。如果被測量者心理緊張,應暫時停止測量,等他恢復正常後再測,否則測量的血壓不準確。冬季測量血壓時脱下棉衣,如果把長袖捲起來會壓緊上臂,影響聽音。

為了減少測量誤差,每人重複測量三次,記錄數值,求平均值。

血壓計用畢後,讓學生立刻將其右傾45℃,把水銀放回壺中,然後關閉貯汞閥,以防水銀泄漏。

測量後對全班的測量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本班是否有高血壓和低血壓?計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值,比較男女血壓是否有差異?

關於《脈搏》

課上安排學生測量自己安靜時的脈搏和下蹲運動後的脈搏,使學生學會脈搏的測量方法,通過不同人脈搏數據的比較,加深學生對脈搏的理解。對於“切脈”還可以結合我國古代醫生最早應用於診斷疾病,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脈搏與運動的關係建議採用探究式方法進行: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如 :不同的運動量對脈搏的影響相同嗎?

然後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做假設及根據假設設計實驗。如:在一定範圍內運動量越大,使脈搏增加得越多

設計實驗要考慮:①運動量遞進的關係,②實驗可操作性,且一節課內能完成。

具體教學過程 :

1、指導學生測脈搏,先找準橈動脈的位置(位於橈骨的內側),測量安靜狀態下的脈搏在教室內進行,為了減少實驗誤差,每個人測3次,記錄數值,求平均值。為了節約時間,每次可以測30秒鐘,把測得的脈搏數值乘以2得每分脈搏次數。

2、測運動後的心率:運動結束後,立即測運動狀態的脈搏。每一個運動完成後,要恢復到平靜狀態下才能進行下一個運動。

3、運動地點:若到操場去測量: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並提醒學生帶好筆和紙做記錄,注意:因體質差不能參加劇烈運動的學生要考慮運動項目。如果學校條件有困難,可在教室測量,運動項目可以採用深度下蹲。

4、教學生如何設計表格(可參考書上的):

5、教給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的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正確處理的方法:教學生如何畫脈搏變化曲線圖,如何統計全班的數據,畫出全班平均脈搏變化曲線圖。

6、實驗結束後,教師應及時組織評比,作為本次實驗的一次昇華。評比的內容包括:①實驗設計方案的優缺點 ②各自記錄的實驗數據是否準確 ③分析實驗結果的方法是否正確 ④結論的推導是否恰當。 評比可以採用小組討論與全班講評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討論達到互相交流和學習的作用。

7、除按書上探索不同的運動量對脈搏的影響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探索劇烈運動對身體素質不同的人的脈搏的影響:選學校田徑隊的、球隊的學生或經常參加運動的學生5-6名,平時運動不多的。學生5-6名,平時常不運動的學生5-6名做對比實驗,先測安靜狀態下的脈搏3次,求個人平均值,小組平均值;再讓他們分別跑300米後,立即測運動後的脈搏,與安靜狀態下的脈搏做對比,統計個人脈搏的變化和不同身體素質的人的平均脈搏的變化情況,分析數值得出結論。

關於《出血的初步處理》:

用總結三種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顏色來學習出血的初步處理。課上可安排學生一些演習活動:由老師給出出血現象,讓學生判斷是哪種血管出血?並當場練習護理方法。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較多,又有兩個實驗,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出發,建議用三課時。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複習提問:心臟的結構:四個腔名稱及與它們相連的血管

導入 :我們已學習了血液、血管、心臟,心臟和全身的血管組成一個密閉的管道系統,血液就在這個管道中循環地流動。

板書 第三節

一、

(一)概念:血液在心臟和全身的血管所組成的密閉的管道系統內循環地流動叫做。

提問:血液在心臟內如何流動?(回答:從心房à心室à動脈)

過渡:那麼血液在血管內按什麼方向流動?

板書:(二)途徑

1、提問:哺乳動物家兔途徑有幾條?哪幾條?

學生回答:有兩條;體循環和肺循環。

講述:人的也分體循環和肺循環。下面我們通過錄像來了解人的途徑。

2、演示錄像瞭解人的途徑:

先觀察體循環:指導觀察:

(1) 體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或體循環是由心臟的哪一腔開始?血液流經何處?最後流回心臟的哪一腔?)

(2) 在體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

反饋觀察情況。

繼續觀察錄像——肺循環

指導觀察:

(3) 肺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或肺循環是由心臟的哪一腔開始?血液流經何處?最後流回心臟的哪一腔?)

(4) 在肺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

反饋觀察情況

3、演示光盤進一步瞭解人的途徑

4、利用掛圖總結並板書人的途徑(見板書設計 )

5、分析體循環中的血液成分的變化:(師生一同分析)

(1)提問:a動脈血的特點?b毛細血管壁有何特點?c血紅蛋白有何特點?思考血液成分在哪發生變化?

(2)教師講述:大家知道:從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鮮紅色的動脈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氣,當流經身體各部分的毛細血管網時,在毛細血管周圍有許多的組織細胞,細胞生命活動消耗了大量的氧氣,產生許多的二氧化碳,因此這個部位的氧氣的濃度低,根據血紅蛋白的特性和毛細血管壁的特點,這時,血液裏紅細胞的血紅蛋白便會和結合的氧分離,氧氣透過毛細血管壁擴散到組織細胞,供其利用,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會擴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紅細胞運輸,大部分由血漿運輸而帶走。

在進行氣體交換的同時,由於毛細血管含有大量的營養,這些營養來自消化系統(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將詳細介紹)細胞生命活動產生大量含氮廢物,因此,在這裏還會進行物質交換:毛細血管的營養物質透過血管壁進入細胞供其利用,細胞產生的廢物進入血液被血漿帶走。

所以,血液流經身體各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與組織細胞即進行氣體交換,又進行物質交換,經過氣體交換後,這時,由於血紅蛋白與氧氣分離,血液變成了暗紅色的靜脈血。

這種靜脈血經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完成體循環。

因此,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是:動脈血→ 靜脈血

變化部位:全身毛細血管與組織細胞處。

我們常用紅色來代表動脈血,用藍色來代表靜脈血。

(3) 紅藍箭頭標出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6、分析肺循環中的血液成分的變化

(1)學生舉一反三地分析:從右心室射入肺動脈的是來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靜脈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產生的二氧化碳,當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肺部毛細血管緊貼肺泡,肺泡裏有大量的氧氣,肺毛細血管的血液裏二氧化碳濃度很高,這二者的壁都很薄,氣體很容易透過,遵循物質(氣體)總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的原理,血液裏的二氧化碳便會透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擴散進入肺泡,隨呼氣排出體外,肺泡裏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氧氣進入血液後又和紅細胞的血紅蛋白結合,這樣血液又變成鮮紅色的動脈血。

因此,在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是:靜脈血→ 動脈血

變化部位:肺部毛細血管與肺泡處

(2)用紅藍箭頭標出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判斷:動脈血管裏流的一定是動脈血,靜脈血管裏流的一定是靜脈血。

學生:不對,因為肺靜脈裏流的是動脈血,而肺動脈裏流的卻是靜脈血。

教師強調:我們説的動脈血和靜脈血是以血紅蛋白含氧多少來區分的,而不是以所在的血管來區分。

教師提問:體循環和肺循環哪個路線長?

投影資料:有人曾做過測定:安靜時,一滴血通過這條完整的路線約需20秒鐘,而其中16秒在體循環,4秒在肺循環,因此,有些書又把體循環叫大循環,肺循環叫小循環。

聯繫我們上一節課觀察心臟的結構,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個厚,有什麼意義?

回答:左心室壁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縮有力,適於把血壓到身體較遠及位置較高的頭部血管,與完成大循環功能相適應。這體現結構與功能的高度適應。

教師再次演示錄像讓學生觀察後,提問:血循環的兩條途徑是一先一後進行嗎?為什麼?

學生回答:兩條途徑是同時進行的。因為當心髒收縮時,血液會同時從左、右心室射出,因此兩條途徑是同時進行的,而且又在心臟匯合為一條完整的途徑。

教師提問:有什麼意義?

學生回答:為人體不斷地運來養料和氧,又不斷運走CO2等廢物

板書:

(三)的意義

探究活動

調查:心臟病發病原因心

髒病發病原因很複雜。同學們可查閲有關心臟病的資料:心臟病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後選一個發病原因,進行社會調查,去收集數據,然後對數據整理、統計、分析比較,得出調查結論,並撰寫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的基本格式如下:

題目: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的調查報告

摘要:簡介報告內容

正文:調查的目的

調查的方法

調查過程

調查的結論

作者的建議

參考資料:列舉主要的。

附 抽煙與心臟病的調查報告

摘要:心臟病發病原因很複雜。與遺傳、飲食等有關。通過我們從計算機網上查閲的資料,得知與心臟病有關的內容有多種,如:體重與心臟病,年齡與心臟病,性別與心臟病,攝入糖的量與心臟病,攝入脂肪的量與心臟病,飲酒與心臟病,抽煙與心臟病,心臟病的遺傳,攝入纖維素的量與心臟病等等,為此,我們班同學就抽煙與心臟病一題進行社會調查。

調查的目的:通過調查心臟病患者有無抽煙的嗜好,使人們瞭解抽煙有害於心臟,從而自覺養成不吸煙的好習慣,學會保健。

調查的方法:調查訪問。

調查過程:

1、收據數據:全班同學分成10個組,分別到不同的地段去進行社會調查:有的到幾個心臟病醫院或到某幾個大醫院的心血管科去調查訪問:記錄本醫院有多少心臟病患者,有多少人有吸煙的歷史。有的到社區、街道去調查訪問有心臟病的患者,是否有吸煙的嗜好。(調查的人數越多,誤差越小)

2、數據的整理:回學校各組彙報調查數據,用計算機對全班調查的數據進行統計和整理,用柱狀圖表表示結果。

3、數據的比較和分析:比較有吸煙嗜好的心臟病患者的人數與無吸煙史的心臟病患者的人數的多少。(可直接看兩個柱狀圖的高低。)

得出調查的結論:吸煙與心臟病有一定的關係。

生物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分析食物鏈讓學生掌握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概念。

(2)通過模型的構建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過程。

(3)通過定量分析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特點並學會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定量分析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與輸出,發展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2)學會整理數據、分析數據,進而得出科學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從能量的角度理解生命系統,初步形成生態學觀點,提高生物學科素養。

二、重難點:

重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難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規律以及應用

三、教學設計:

【問題探討,引入課題】

建國後的一段時間內由於生產力低下等方面的原因,農產品的產出十分有限,假設你是國家領導人,在不違反營養學規律的情況下,該如何分配有限的農產品養活更多的人?

A、糧食全部供應給人吃。

B、一部分糧食供應給人吃,同時用一部分糧食餵豬,人吃豬肉。

學生積極思考,教師不給出確切答案,引導學生從獲得能量維持生存的角度分析,進而引入課題。

【設置問題,引導思考】

問題1:能量對生命系統的意義?

講述: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封閉系統中,隨着時間的推移無序性將增加。生命系統是開放的系統,可以通過獲取能量來維持系統的有序性。對於個體來説沒有能量的輸入就意味着死亡;對生態系統來説,如果在較長的時間沒有能量輸入,必定會導致生態系統崩潰。

問題2:能量如何輸入到生命系統?

講述:生產者(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固定在他們所製造的有機物中,從而實現能量的輸入。消費者和分解者不能利用光能,從攝入的有機物中獲取能量,從而實現能量的輸入。

問題3:輸入生物體內的能量有哪些用途?

講述:生物體通過細胞呼吸,將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轉化成ATP中活躍的化學能,用於生長髮育繁殖,在此過程中有糖類脂肪蛋白質的積累,一部分能量儲存在了這些有機物中。呼吸作用同時產生了大量熱能,熱能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散失到無機環境中。

問題4:怎樣研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講述:研究能量流動可以在個體水平上,也可以在羣體水平上。將羣體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是系統科學常用的研究方法,羣體可以是一個種羣或者營養級上的所有生物,

【閲讀教材,自主學習】

閲讀課本P94,思考下列問題:

1、輸送到地球的太陽能被全部吸收了嗎?

2、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都有哪些去路?

3、初級消費者攝入的能量全部都被吸收了嗎?

4、初級消費者的能量都有那些去路?

【師生互動,構建體系】

投影能量流經第一、二營養級圖解,學生積極思考,相互討論,補充和完善相關答案。

強調:A、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B、糞便量歸屬上一營養級

師生共同完成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過程圖解5、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師生總結:

能量流動的起點:始於生產者固定太陽能(能量的輸入)

能量流動的渠道:沿着食物鏈的各個營養級流動(能量的傳遞);

各營養級能量的來源去路:

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

能量的最終去路: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合作探究,深入分析】

講述:為了研究能量流動經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時,每一級的能量變化數據和能量轉移效率,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做了定量分析。1942年,林德曼發表了《生態學的營養動態概説》,他的這項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奠定了現代生態學的基礎,

投影賽達博格湖的能量流動圖解。

問題: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轉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恆定律?

引導學生用林德曼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對第一營養級(生產者)、第二營養級(植食性動物)、整個生態系統的能量輸入輸出值進行分析。師生總結: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轉化遵循能量守恆定律。

林德曼從中國諺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中得到啟發:要從食物鏈的角度對能量流動進行研究。投影賽達博格湖食物鏈中能量流動圖解。

問題:2、生態系統的能量沿食物鏈(網)流動具有什麼特點?

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結論:1、單向流動;2、逐級遞減。

引導學生計算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得出結論:大約是10%—20%。

如果將單位時間內各營養級所得到的能量數值,由高到低繪製成圖形,呈現出金字塔形狀,成為能量金字塔。從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營養級越多,在能量流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綜合應用,解決問題】

1、請同學們再回到“農產品分配”的問題上,現在你會再選擇哪種策略?

2、讓學生從能量流動特點的角度解釋如下兩個現象:

(1)一條食物鏈一般不會超過5個營養級;

(2)、“一山不容二虎”。

思考:如果把各個營養級的生物數量關係,用繪製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達出來,是不是也是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沒有例外?舉例:繪製一個有樹木、白蟻和啄木鳥組成的食物鏈中個體數量關係圖形。觀察它們和能量金字塔的區別。總結:能量金字塔是普遍的規律,而數量金字塔則不是,跟生物個體的體型大小有機物含量有關。

【隨堂練習】

1、下列關於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敍述正確的是()

A、通過消費者的`糞便流入到分解者體內的能量屬於消費者同化作用獲得的能量的一部分

B、能量流動可以循環流動

C、生產者可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並把能量從無機環境帶到生物羣落

D、當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時,捕食者便獲得了被捕食者的全部能量

2、假設下圖食物網中的水稻固定的太陽能為N,能量傳遞效率為10%,則人獲得的能量為()

5、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A、等於10—1NB、等於10—2NC、少於10—1ND、少於10—2N

3、在一個高產的人工魚塘中同時存在着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和分解者。其中生產者固定的全部能量為a,流入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為b、c、d,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a=b+c+dB、a=b+cC、a>b+c+dD、a

4、如圖食物網中的貓頭鷹體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5、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5、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A、200gB、250gC、500gD、1000g

四、板書設計:

5、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一、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二、能量流動的過程

三:能量流動的特點

1、單向流動

2、逐級遞減

八年級上冊生物學教案 篇四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説出細胞在什麼情況下吸水和失水。

(2)舉例説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能力目標

(1)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2)設計關於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

3.情感目標

認同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滲透作用的原理。

(2)細胞與外界環境一起可以構成一個滲透系統。

(3)舉例説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教學難點

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教學過程

【導入】滲透作用

在第二章我們學習了組成細胞的分子,通過學習,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水。通過第三章的學習,我們又知道:水分子進出細胞必須經過細胞的邊界——細胞膜,那麼水分子是怎樣進出細胞的呢?帶着這個問題讓我們來學習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板書:4.1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Flash演示滲透作用】介紹滲透裝置:取一個長頸漏斗,在它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層半透膜,這個半透膜有種特性,就是水分子可以透過,而其他物質不能透過。密封好後往漏斗內注入蔗糖溶液,然後將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燒杯中,使漏斗管內外的液麪高度相等。你會發現,隨着時間的推移,漏斗管內液麪高度逐漸上升,直至一定高度。

引導分析:水分子的擴散方向是怎樣的?

換句話説,就是從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擴散。(歸納並板書:一、滲透作用1.概念:水分子通過半透膜從低濃度溶液向高濃度溶液擴散的現象。)這是否與我們通常所説的物質由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矛盾呢?為什麼?

由此可以看出,在這裏濃度是指的什麼性質的濃度?質量濃度還是物質的量濃度?

在水分子由清水擴散至蔗糖溶液的過程中,有沒有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擴散至清水中呢?

在起始狀態和平衡狀態它們雙向擴散的速度是怎樣的呢?我們用V1代表水分子由清水擴散至蔗糖溶液中的速度,用V2代表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擴散至清水中的速度,在起始狀態時兩者的大小關係是怎樣的?平衡狀態時呢?

正是由於開始時V1>V2,才使得漏斗管內液麪升高。好,現在我把這個裝置改動一下,把半透膜換成紗布,漏斗內液麪還會升高嗎?若是保留半透膜,而把燒杯中的清水替換成同樣濃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內液麪還會升高嗎?由此可以看出,要發生滲透作用需要哪些條件?(歸納並板書:滲透作用2.發生條件:①半透膜;②半透膜兩側存在濃度差)

是否具備了這兩個條件之後就一定會發生滲透作用呢?答案是不一定,我們可以看一看,在平衡狀態時,半透膜兩側的濃度相等嗎?那為什麼滲透作用停止了呢?在這裏我們就需要用到物理的相關知識了,隨着漏斗內液麪高度的升高,會對水分子產生一個向下的壓力,我們用F1來表示,而與此同時,兩種溶液又存在濃度差,這個濃度差會對水分子產生一個向上的壓力,我們用F2來表示,在平衡狀態時,F1=F2,受力平衡,滲透作用停止。由此可以看出,有半透膜、濃度差後,不一定發生滲透作用,但要發生滲透作用必須要有半透膜和濃度差。

【講授】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水分進出細胞其實就跟我們這裏説的滲透作用的原理密切相關,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首先,我們來看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對於動物細胞來講是否所有的物質都可進出細胞?為什麼?

沒錯,只有動物細胞需要的營養物質才可以進入,不需要或有害的物質則不容易進入,這是由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決定的,因此,對於動物細胞來講,它的細胞膜就相當於滲透裝置中的半透膜。若是動物細胞的細胞質的濃度與外界溶液的濃度存在濃度差,它就具備了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動物細胞就會發生滲透作用。

若是讓動物細胞吸水,你應該採取什麼措施?

分析細胞吸水的原因。

若是想讓動物細胞失水,又該怎麼做?

分析細胞失水的原因。

若是動物細胞內外溶液的濃度相等,會出現什麼現象?

分析原因。

小結:當外界溶液濃度大於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失水皺縮;當外界溶液濃度小於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吸水膨脹;當外界溶液濃度等於細胞質濃度時,達到動態平衡。

在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問題上,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應該相近嗎?如果相近,植物細胞又有什麼與動物細胞的不同之處呢?

對於一個植物細胞來講,它是不是一個滲透裝置呢?哪些結構相當於半透膜?為什麼細胞壁不屬於原生質層?(展示植物細胞模式圖)

由於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動物細胞的結構有明顯的區別,因此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情況有所差異,我們可以利用洋葱外表皮細胞做以下的探究。首先取材,製成臨時裝片,拿到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原生質層與細胞壁緊密貼合在一起。然後取下裝片,用引流法,將細胞外溶液替換成濃度高於細胞液濃度的0.3g/ml的蔗糖溶液,拿到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什麼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引導學生分析原因)

當我們把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再次用引流法,將外界溶液替換成水後,又會看到什麼現象呢?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引導學生分析原因)

小結:當外界溶液的濃度高於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於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吸水,已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將會發生——質壁分離復原;而當外界溶液的濃度等於細胞液的濃度時,將會達到——動態平衡。

【練習】鞏固提升

見PPT

課後小結

同桌之間相互説一説我們今天學習了什麼內容。

今天我們從滲透作用着手,着重分析了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對於動物細胞來講,細胞膜就相當於半透膜,當外界溶液濃度大於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將——失水皺縮;當外界溶液濃度小於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將——吸水膨脹;當外界溶液濃度等於細胞質濃度時,將——達到動態平衡。

而對於植物細胞來講,原生質層就相當於半透膜,當外界溶液的濃度高於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於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吸水,已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將會發生——質壁分離復原;而當外界溶液的濃度等於細胞液的濃度時,將會達到——動態平衡。

生物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識菌落的外觀形態,辨別被細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過學生介紹,分析培養基的基本成分,瞭解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操作過程,嘗試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

3、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佈,分析實驗結果,歸納適宜細菌真菌生存的環境條件;

4、根據所學知識,對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預測,並闡述自己的論據,培養相關的科學素養;

5、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開拓創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細菌和真菌的培養的實驗操作過程、設計探究細菌和真菌分佈的實驗方案,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2、難點:利用事實説明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課前準備

1、變質的水果等食物、發黴的食物、感染細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長有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養基或斜面培養基實物

3、空白培養基以及配置培養基所需要的藥品;

4、放大鏡

5、有條件的可配備實物投影儀

6、有條件的可組織學生興趣小組,進行配置培養基和培養菌落的實驗

教學設計

本節教學分為兩課時。

課時一: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導入: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細菌和真菌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導學生產生興趣,提供實物細菌和真菌的培養過程興趣小組同學介紹配置培養基和接種、培養細菌的過程引導學生分析培養基成分,總結歸納實驗操作的要點我們的周圍有細菌和真菌嗎?如果有,它們喜歡呆在哪裏?觀察生活中的細菌和真菌,討論設計探究活動方案,課後實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實物,引導學生產生興趣;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課時二: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導入:我們周圍的環境中,哪裏細菌、真菌比較多?學生展示探究實驗結果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分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歸納和總結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並闡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實驗方案和結果,組織學生辯論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

教師: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周圍的環境裏,存在很多細菌,可誰也沒有真正看見過。為什麼呢?

學生回答:它們太小了,要用顯微鏡看。

教師:在我們的生物小組裏,同學們卻用肉眼觀察到了細菌的生長。他們是怎麼看到的呢?請生物小組的同學介紹一下:

主要教學過程:

學生:首先,我們看到的不是細菌,是細菌大量繁殖後形成的菌落。

我們先製作了培養基。我們把牛肉膏、蛋白腖、鹽、瓊脂和水加熱混合。

教師:對不起,打斷一下。哪位同學能分析一下,培養基裏為什麼需要牛肉膏?

學生:牛肉膏應該是營養物質。

教師:還有什麼成分屬於營養物質嗎?

學生:蛋白腖、鹽。

有的同學提出瓊脂,在同學中引起了爭議。經過閲讀課本和興趣小組同學的説明獲得了答案。

學生:瓊脂是凝固劑。

學生繼續彙報:配置好培養基後必須高温滅菌,否則細菌就長得到處都是了。滅菌後趁熱分裝在培養皿和試管中,試管和培養皿也要滅菌。等培養基凝固後,我們將其暴露在空氣裏,細菌就落到培養基上,這是接種。然後將接種後的培養基放到温暖的培養箱裏培養,細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個個菌落。

教師:為大家展示學生們培養的細菌和真菌菌落,請同學們觀察這些菌落有什麼不同。

學生:有的光滑,有的長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綠色、黑色、米色、黃色等。

教師:根據課本中的描述,你能從菌落形態、大小和顏色區分出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嗎?

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指認細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那麼在我們周圍,那些地方細菌真菌比較多呢?各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限時5分鐘,小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學們投票選出最感興趣的選題,中選的小組將從老師這裏領取兩個配置好的培養基,繼續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

學生:討論實驗方案,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路,投票評選最有科學性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方案。

教師:雖然這一次我們只有三個小組獲得了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但其他同學可以利用自己家裏現成的材料來培養細菌和真菌。下節課希望大家都能參與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

課時2:

教師:上節課後同學們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

案分別進行了實驗,下面就請同學們將實驗的結果展示給大家看看,並進行簡短彙報。

學生:我們比較了廁所和食堂空氣裏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廁所中央的地面上,一個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裏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通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廁所裏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於食堂中的,説明廁所裏的細菌比食堂裏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廁所中人的糞便含有很多細菌,而且打掃的程度沒有食堂裏好。食堂經常用洗滌劑進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細菌就比較少。

教師: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細菌的攜帶者,清潔劑和消毒劑都可以減少細菌的分佈。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雖然在廁所裏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於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計算黴菌的菌落數,食堂中的黴菌菌落又明顯高於廁所中的。這是為什麼呢?

學生:食堂裏吃的多。營養多。

教師:可見,對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營養物質。

學生:我們比較了教室和操場的空氣裏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教室中央的課桌上,一個放在操場看台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裏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通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教室裏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高於操場上的,説明教室裏的細菌比操場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教室通風情況比較差,所以細菌比較多。

(學生繼續比較了洗手前和洗手後手上的細菌和真菌;濕抹布和乾燥抹布上的細菌真菌等,總結出:營養、潮濕、温暖、人類和動物的活動等條件有利於細菌真菌的分佈;通風、洗滌劑、消毒劑、紫外線會減少細菌真菌的分佈。)

教師:這是同學們設計的另一組實驗,他們比較了學校中心花壇和學校門口大馬路邊的空氣裏的細菌。實驗方案和同學們的一樣:他們準備了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中心花園的草坪上,一個放在馬路邊上,打開蓋三分鐘後,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裏培養。請同學們預測一下哪個的菌落多?為什麼?

(同學們各抒己見,激烈辯論)

學生:馬路邊多:那裏塵土飛揚,還有汽車尾氣。

學生:中心花壇多,那裏潮濕、很多落葉作為營養。

學生:馬路邊更通風細菌少。

學生:紫外線強烈,細菌不容易生長。

學生:汽車尾氣是污染,對細菌的生長更不利。

學生:馬路邊人來人往,細菌多。

學生:中心花園還有很多蚯蚓、蟲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細菌,都會散播到空氣中。

教師:經過學生討論,大多數同學認為中心花園裏細菌比較多。是不是這樣呢?請小組的同學展示他們的實驗結果。

學生:(通過投影儀展示)我們可以看到:中心花園和馬路邊的細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剛才其他同學展示的都多。兩者比較起來,中心花園的細菌真菌還是明顯比馬路邊多。理由大家都已經説了。

教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好,還有很多同學自己在家裏利用簡單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實驗,下面請這些同學也來展示一下他們的成果。

學生:展示自己用果凍、柑橘、麪包做的探究實驗。

教師:同學們愛好鑽研的科學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為他們鼓掌。

教學反思

在進行新課標的教學實踐中,班額過大一直是困擾教學實踐的難題。課堂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混水摸魚;課堂展示過程中,有的學生不聽其他同學的發言,課堂時間有限,無法展示所有學生的設計。針對這樣的情況,在這次討論設計探究實驗方案的時候,我就採取了競爭答辯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個小組進行比賽,最先書寫完成完整的探究計劃的4個小組可以參與競爭答辯;然後要求全班同學從在參與競爭的4個小組中,投票選擇2個設計科學、創意新穎的方案。這三個小組將獲得教師提供的培養基。這樣,小組為了儘快完成設計方案必須積極參與,分工合作;同學們為了參與評選必須專心傾聽。這樣就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大家的競爭意識。為了獲得最有創意的方案,大家開動腦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設計方案的品質。無須擔心沒有獲勝的其他小組喪失了學習的機會,一方面大家可以輪流參與,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簡單材料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對於自己進行實驗的同學,可在記分等方面給以各種形式的表揚。這才是真正的主動學習。

在實驗結果展示過程中,以辯論的形式預測實驗結果,是課堂的一個高潮。這個亮點不是我事先設計的,而是學生在課堂中自然而然發生的。"學校的中心花園和馬路邊"這個課題也是學生提出來的。這個課題選擇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覺認為馬路邊很"髒",但通過闡述理由,很多同學認識到花園的條件更適宜細菌和真菌的存活。這種通過自己的知識預測事件發展,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素養,而通過辯論的形式,讓更多的學生樂於參與,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方法。

生物學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六

一、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學生,經過兩年的生物學學習,學生已經儲備了很多生物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本節課主要講述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對酶的本質和特性作了重點介紹。本章本節課內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難點內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現象皆與酶的活動有關。在本章節中通過探索驗證酶的特性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對酶的發展歷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經知道並理解。這些都與接下來的酶的特性緊密相關。也一定程度上反饋了上節課的上課質量和學生的掌握情況。並且為接下來的教學作為指導。其次,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比如説加酶洗衣粉,學生都可能接觸過,那麼他們就會有很多問題出現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麼類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裏是怎樣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呢?等等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學生會形成無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慾望,學習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從這方面下手,收集資料,增大信息量,活躍課堂氣氛。再者,酶的生產應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覺得生物對他們來説,不是隻是抽象的某某技術,某某發現,某某科學家等等,而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見的東西,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這個,那我是不是就相當於令人羨慕的科學家了呢?”這樣,也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慾望。也為以後的擇業多一個選擇。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在這節課中,我打算先回顧上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酶的本質,作用。然後問大家一個問題:“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嗎?”其次,給大家展示幾張酶的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看大家反應,並嘗試總結。再者,就用幾個案例來一一説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節課的生物學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別具有的。與眾不同的性質。

(2)酶的專一性:酶對所作用的底物有嚴格的選擇性。一種酶僅能作用於一種物質,或一類分子結構相似的物質,促其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產生一定的反應產物。

(3)酶的高效性: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條件温和: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一般是在比較温和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鹼度。

三、學習動機的喚起和保持

1、通過提問一些看似跟學習無關的,其實大有玄機的問題。比如説:“你們家用什麼牌子的洗衣粉?你們喜愛的牛仔褲是怎樣子做成的呢?”當然,在眾多的答案中,教師要繞回主題。

2、展示一些能夠引起注意的圖片,比如説麪包,啤酒。也能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也能激發他們的有意後注意等等。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

3、教師的語言當然也要適當地調整,儘量使用貼近學生的,但又不失專業的語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嘗試佈置學生去查閲關於酶的資料,並綜合彙報展示。

四、落實課程目標

本節課要實現的高中生物學課程內容是:

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第一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體內容標準

活動建議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並加以分析運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綜合彙總,然後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