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77W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多篇)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應用。

2、通過觀察、參觀或者錄像等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獲得社會生活中聲的利用方面的知識。

重難點

(重點)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應用。

(難點)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活動流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註

複習提問

引入新課

進行新課

1、什麼是噪聲?(分別從物理角度和環保角度加以説明)

2、噪聲的危害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3、控制噪聲的三種途徑是什麼?

在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有趣的聲現象,知道了聲的概念比較廣,包括聲音(人耳能感覺到的那部分聲)、超聲(頻率高於20000 Hz的聲)和次聲(頻率低於20 Hz的聲)。聲在生活實際、工農業生產和現代科技中的應用非常廣泛。

一 、聲在醫療上的應用

1、中醫診病通過“望、聞、問、切”四個途徑,其中“聞”就是聽,這是利用聲音診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準確地獲得人體內部疾病的信息。醫生向病人體內發射超聲波,同時接收體內臟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攜帶的信息通過處理後顯示在屏幕上。超聲探查對人體沒有傷害,可以利用超聲波為孕婦作常規檢查,從而確定胎兒發育狀況。

3、藥液霧化器

對於咽喉炎、氣管炎等疾病,藥力很難達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聲波的高能量將藥液破碎成小霧滴,讓病人吸入,能夠增進療效。

4、利用超聲波的高能量可將人體內的結石擊碎成細小的粉末,從而可以順暢地排出體外。

二、超聲波在工業上的應用

1、利用超聲波對鋼鐵、陶瓷、寶石、金剛石等堅硬物體進行鑽孔和切削加工,這種加工的精度和光潔度很高。

2、在工業生產中常常運用超聲波透射法對產品進行無損探測。超聲波發生器發射出的超聲波能夠透過被檢測的樣品,被對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樣品內部有缺陷,超聲波就會在缺陷處發生反射,這時對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發生器發射出的超聲波信號。這樣就可以在不損傷被檢測樣品的前提下,檢測出樣品內部有無缺陷,這種方法叫做超聲波探傷。

3、在工業上用超聲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聲波,清洗液的劇烈振動衝擊物品上的污垢,能夠很快清洗乾淨。

三、聲在軍事上的應用

1、現代的無線電定位器——雷達,就是仿照蝙蝠的超聲波定位系統設計製造的。

很多動物都有完善的發射和接收超聲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間出來覓食、活動,但它們從來不會撞到牆壁、樹枝上,並且能以很高的精確度確認目標。它們的這些“絕技”靠的是什麼?原來蝙蝠在飛行時會發出超聲波,這些聲波碰到牆壁或昆蟲時會反射回來,根據回聲到來的方位和時間,蝙蝠可以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

2、聲納

根據回聲定位的原理,科學家們發明了“聲納”,利用聲納系統,人們可以探測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徵等。

四、聲在生活中的應用

1、超聲波加濕器

理論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條件下,一個物體振動的能量跟振動頻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介質質點振動的頻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國北方乾燥的冬季,如果把超聲波通入水罐中,劇烈的振動會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許多小霧滴,再用小風扇把霧滴吹入室內,就可以增加室內空氣的濕度。這就是超聲波加濕器的原理。

2、我們在生活中利用聲音獲得信息。例如人們交談、聽廣播、聽錄音等,聲音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閲讀課本30頁“科學世界”

提問

創設情境

介紹聲音在不同領域的應用

回答

學生

閲讀課文

討論思考

板書設計

教學小結

1、聲在醫療上的應用

2、聲在工業上的應用

3、聲在軍事上的應用

4、聲在生活中的應用

作業設計

1、“動手動腦學物”中的1、2題。

2、學習高手49頁1、2、8題。

3、完成配套練習冊中相應的內容。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2)瞭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進行簡單的運算;

(4)通過對物體運動快慢的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實例分析、對比、討論;

(2)初步體會雙元相關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結合劉翔獲得奧運會冠軍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

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過程】

汽車:火車:

200m2、5km

10s1min

相同路程比時間

一、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相同時間比路程

單位時間比路程

定義:

物理意義:運動快慢

二、速度公式:v=s/ts=vtt=s/v

單位:米/秒(m/s)—國際千米/小時(km/h)——常用單位

人步行:

路程時間速度

1m1s1m/s

2m2s1m/s

3m3s1m/s

………………

1m/s=3、6km/h

勻速直線運動

(1)速度不變

(2)路線是直線

不能説v與s成正比或與t成反比

只能説s與和t成正比且比值不變

二、運動類型變速直線運動

(1)速度變化

(2)路線是直線

=s總/t總

……

計算題格式要求

1、格式:(已知、求、)解、答

解:公式(統一符號)=數據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眼睛的構造,知道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

2瞭解眼鏡是怎樣矯正視力的。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體驗目標

使學生具有眼保健意識。

二、教學設想

1重點、難點、疑點

(1)瞭解眼睛的成像原理

(2)瞭解近視眼與遠視眼的調節。

2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

課型:新授課。

基本教學思路:利用多媒體課件或製作眼睛模型,通過討論、觀察實驗的方法瞭解眼睛成像原理以及眼鏡的矯正方法。

三、教具學具準備

凸透鏡、燒瓶、水、牛奶或墨水、平行光源或多媒體課件、凹透鏡。

四、教學設計

(一)複習導入

1.凸透鏡成像規律是什麼?

2.為什麼有的人要戴眼鏡才能看清物體?

(二)進行新課

1.整體感知

眼睛能看到物體是由於眼球相當於一架照相機,利用了凸透鏡能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的原理。

近視眼是由於物體的像落在視網膜的前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凹透鏡來矯正。

遠視眼是由於物體的像落在視網膜的後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凸透鏡來矯正。

2.教學互動

互動1

眼睛就好似一架照相機,你知道是如何看物體的嗎?

明確利用眼球模型(或多媒體課件、掛圖)觀察分析,晶狀體和角膜相當於一個凸透鏡,視網膜相當於光屏,當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上時,我們就看見物體了。

互動2

我們是如何看清遠處與近處的景物的?

明確討論分析,看遠處與近處景物通過調節晶狀體形狀,使景物的像始終落在視網膜上就看清楚了。

互動3

探究探視眼的矯正。

明確由於長期不注意用眼衞生,使晶狀體變凸,或睫狀體調節能力降低,遠處的景物的像落在視網膜前面,形成近視眼。引導學生設想用凹透鏡將光線發散,使遠處景物傳來的光仍能會聚在視網膜上,從而能看清遠處的景物。

互動4

探究遠視眼的矯正。

明確遠視眼是由於晶狀體太薄,近處物體的像成在了視網膜後面而看不清。引導學生設想用凸透鏡將光線會聚,使近處物體傳來的光線仍能會聚在視網膜上,從而看清近處的物體。

互動5

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各自的度數不同,鏡片相同嗎?

明確通過觀察、比較、歸納出眼鏡度數不同,眼鏡的凹凸程度不同。度數越深,焦距越小。

3.達標反饋

(1)眼睛就好像一架照相機。晶狀體和角膜相當於一個凸透鏡,它把來自物體的光會聚在視網膜上,形成物體的像。物體在視網膜上的像是倒立的。(填“正立”或“倒立”)。

(2)近視眼只能看清近處的物體,看不清遠處的物體。近視眼需利用凹透鏡來矯正。

(3)遠視眼只能看清遠處的物體,看不清近處的物體。遠視眼需要利用凸透鏡來矯正。(遠;近;凸透鏡)

4.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這節課我們瞭解了眼睛是怎樣看清物體的,瞭解了遠視眼與近視眼的矯正方法。

(2)方法歸納

本節課通過製作眼球模型瞭解眼睛結構及成像原理,觀察了遠視眼與近視眼的矯正方法,運用了討論的探究方法。

(三)佈置作業

1.目前,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小紅到醫院做了治療近視的準分子手術,摘除了戴了幾年的眼鏡,你知道準分子手術是怎麼回事嗎?

2.老花鏡的“度數”等於它的焦距的倒數乘100,你能替爺爺測出他的老花鏡的度數嗎?

(四)板書設計

3.4眼睛和眼鏡

一、眼睛

二、近視眼及其矯正

1.近視眼

2.矯正方法

三、遠視眼及其矯正

1.遠視眼

2.矯正方法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時內容為八年級第一學期第二章《光》第二節內容,在國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繼光的反射後的又一個新的光現象。本節知識是光學中的重點知識、是理解透鏡作用原因的基礎,同時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繫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為以後透鏡及探究透鏡成像規律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知識之一。

2、教學目標

本節內容我們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實驗認識光的折射規律;能從眾多光的現象中辨別出屬於折射的現象,能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現象。

2、瞭解光的折射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有關光的折射現象的觀察、猜測、檢驗、聯想等的活動,使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在學習中交流、團結和協作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實驗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樂於合作,滲透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基本理念。

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1)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規律;(2)讓學生會作光折射的光路圖。

二、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整體上採用對比、猜想、提問設疑、設計實驗探究的模式,教學流程上採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觀察光的折射現象,讓學生對照光的反射定義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義。學生對定義總結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過後面的觀察實驗和分析來逐步引導學生修正定義,讓學生明白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這些詞。

第二步:觀察光的折射現象,對照光的反射定律,讓學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規律,然後按照猜想設計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當然整個實驗主要是我來操作完成。在此我補説一點,因為在探討光折射時光路是否可逆時,由於沒有演示光從水射入空氣中的器材,所以我採用的是用半圓形玻璃磚來做這個實驗,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學生練習畫光的折射光路圖,為下一部分學習透鏡的作用做好鋪墊。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光的折射現象。在這一步我採用讓學生做硬幣“上浮”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光的折射帶來的錯覺,引起學生思考硬幣為什麼會“自動上浮”,啟發學生畫光路圖來解釋原因。同時也説出了盛水的碗變淺、放入水中的筷子變彎等現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過多媒體演示“海市蜃樓”現象。聯繫生活實際,解釋“潭清疑水淺”、“叉不到水中魚的原因”等現象。

八年級上冊物理全冊教案 篇五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理過程,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意義。

3、理解慣性的概念,會解釋有關的慣性現象。

教學重難點

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意義。

2、慣性的概念,解釋有關的慣性現象。

教學過程

[知識探究]

一、理想實驗的魅力

[問題設計]

1、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經驗:馬拉車,車就前進,停止用力,車就停下來。是否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呢?馬不拉車時,車為什麼會停下來呢?

答案不是。車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阻力的作用。

2、如果沒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會怎樣?請閲讀課本中的“理想實驗的魅力”,思考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想實驗得出結論的。

答案如果沒有摩擦阻力,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將保持這個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理想實驗再現:如圖甲所示,讓小球沿一個斜面由靜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的高度。

如果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斜角度,如圖乙所示,小球在這個斜面上達到原來的高度就要通過更長的路程。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斜角度,如圖丙所示,使它最終成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將沿水平面以恆定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要點提煉]

1、關於運動和力的兩種對立的觀點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在一個地方。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這種錯誤的觀點統治了人們的思維近兩千年。

(2)伽利略的觀點(伽利略第一次提出):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力來維持。

2、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意義

(1)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將可靠的事實和理論思維結合起來,即採用“可靠事實+抽象思維+科學推論”的方法_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初步揭示了運動和力的正確關係。

(2)第一次確立了物理實驗在物理學中的地位。

二、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

2、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1)定性説明了力和運動的關係。

①説明了物體不受外力時的運動狀態: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②説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2)揭示了一切物體都具有的一種固有屬性——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3、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即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有以下三種情況:

(1)速度的方向不變,只有大小改變。(物體做直線運動)

(2)速度的大小不變,只有方向改變。(物體做曲線運動)

(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時發生改變。(物體做曲線運動)

三、慣性與質量

[問題設計]

坐在公共汽車裏的人,當汽車突然啟動時,有什麼感覺?當運動的汽車突然停止時,又有什麼感覺?解釋上述現象。

答案當汽車突然啟動時,人身體後傾。當汽車突然停止時,人身體前傾。這是因為人具有慣性,原來人和車一起保持靜止狀態,當車突然啟動時,人的身體下部隨車運動了,但上部由於慣性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所以會向後傾;原來人和車一起運動,當車突然停止時,人的身體下部隨車停止了,但上部由於慣性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故向前傾。

[要點提煉]

1、慣性: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我們把這個性質叫做慣性。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2、慣性與質量的關係

(1)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2)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質量越大,慣性越大。

3、慣性與力無關

(1)慣性不是力,而是物體本身固有的一種性質,因此物體“受到了慣性作用”、“產生了慣性”、“受到慣性力”等説法都是錯誤的。

(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慣性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4、慣性的表現

(1)不受力時,慣性表現為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有“惰性”的意思。

(2)受力時,慣性表現為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質量越大,慣性越大,運動狀態越難改變。

[延伸思考]

人能推動冰面上的重箱子,用同樣的力卻推不動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是不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慣性小於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呢?為什麼?

答案不是。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重箱子的慣性大於輕箱子的慣性。判斷物體慣性的大小應在相同情況下比較,比如用同樣的力推都處於冰面上或都處於粗糙地面上質量不同的物體,比較哪個物體的運動狀態更容易改變。

[典例精析]

一、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認識

例1理想實驗有時能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規律。伽利略設計了一個如圖1所示的理想實驗,他的設想步驟如下:

圖1

①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仍然要達到原來的高度;②兩個對接的斜面,讓靜止的小球沿一個斜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釋放的高度;④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最後使它成為水平面,小球將沿水平面做持續的勻速運動。

請將上述理想實驗的設想步驟按照正確的順序排列______(只要填寫序號即可)。在上述的設想步驟中,有的屬於可靠的事實,有的則是理想化的推論。下列有關事實和推論的分類正確的是()

A.①是事實,②③④是推論

B.②是事實,①③④是推論

C.③是事實,①②④是推論

D.④是事實,①②③是推論

解析本題是在可靠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將實驗理想化,並符合物理規律,得到正確的結論。而②是可靠事實,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斜面上無摩擦的設想,最後推導出水平面上的理想實驗④。因此正確順序是②③①④。

答案②③①④B

二、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2由牛頓第一定律可知()

A.物體的運動是依靠慣性來維持的

B.力停止作用後,物體的運動就不能維持

C.物體做變速運動時,一定有外力作用

D.力是改變物體慣性的原因

解析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由於慣性的存在,物體才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A對。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B錯,C對。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力不能改變物體的慣性大小,D錯。

答案AC

針對訓練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如果下落過程中某時刻重力突然消失,物體的運動情況將是()

A.懸浮在空中不動

B.速度逐漸減小

C.保持一定速度向下做勻速直線運動

D.無法判斷

答案C

解析物體自由下落時,僅受重力作用,重力消失以後,物體將不受力,根據牛頓第一定律的描述,物體將以重力消失瞬間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故選項C正確。

三、慣性的理解

例3關於物體的慣性,下述説法中正確的是()

A.運動速度大的物體不能很快地停下來,是因為物體速度越大,慣性也越大

B.靜止的火車啟動時,速度變化慢,是因為靜止的物體慣性大

C.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殺,是因為乒乓球慣性小

D.在宇宙飛船中的物體不存在慣性

解析慣性大小隻與物體質量有關,與物體的速度無關,故A錯誤;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火車速度變化慢,表明它的慣性大,是因為它的質量大,與是否靜止無關,故B錯誤;乒乓球能被快速抽殺,表明它的運動狀態容易發生改變,是因為它的慣性小,故C正確;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故D錯誤。

答案C

[課堂要點小結]

[自我檢測]

1、(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認識)關於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A.只要接觸面摩擦相當小,物體在水平面上就能勻速運動下去

B.這個實驗實際上是永遠無法做到的

C.利用氣墊導軌,就能使實驗成功

D.雖然是想象中的實驗,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實驗基礎上

答案BD

解析只要接觸面摩擦存在,物體就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物體在水平面上就不能勻速運動下去,故A錯誤。沒有摩擦是不可能的,這個實驗實際上是永遠無法做到的,故B正確。若使用氣墊導軌進行理想實驗,可以提高實驗精度,但是仍然存在摩擦力,故C錯誤;雖然是想象中的實驗,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實驗基礎上,故D正確。

2、(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關於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正確的是()

A.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的運動狀態保持不變

B.物體做變速運動時一定受外力作用

C.在水平地面上滑動的木塊最終停下來,是由於沒有外力維持木塊運動的結果

D.飛跑的運動員,由於遇到障礙而被絆倒,這是因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

答案ABD

解析牛頓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狀態,即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不變,A正確;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運動的關係,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物體做變速運動説明運動狀態在改變,B正確。在水平地面上滑動的木塊最終停下來,是由於摩擦阻力的作用而改變了運動狀態。飛跑的運動員,遇到障礙而被絆倒,是因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變了原來的運動狀態,C錯誤,D正確。

3、(力與運動的關係)某人用力推一下原來靜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車,小車便開始運動,以後改用較小的力就可以維持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可見()

A.力是維持物體速度不變的原因

B.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C.力是改變物體慣性的原因

D.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答案D

解析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小車原來靜止,在力的作用下小車開始運動,是力使其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用較小的力就能使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是推力與摩擦力的合力為零的緣故。

4、(對慣性的理解)如圖2所示,冰壺在冰面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很小,可以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運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變,我們可以説冰壺有較強的抵抗運動狀態變化的“本領”。這裏所指的“本領”是冰壺的慣性,則慣性的大小取決於()

圖2

A.冰壺的速度

B.冰壺的質量

C.冰壺受到的推力

D.冰壺受到的阻力

答案B

解析一個物體慣性的大小,與其運動狀態、受力情況是沒有任何關係的,衡量物體慣性大小的因素是質量,故B正確。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篇六

第一章《聲現象》複習提綱

一、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1、課本P13圖1.1-1的現象説明: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用手按住發音的音叉,發音也停止,該現象説明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練習:①人説話,唱歌靠聲帶的振動發聲,婉轉的鳥鳴靠鳴膜的振動發聲,清脆的蟋蟀叫聲靠翅膀摩擦的振動發聲,其振動頻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間。

②《黃河大合唱》歌詞中的“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裏的“吼”、“叫”“咆哮”的聲源分別是空氣、馬、黃河水。

③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麼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可在桌上撒些碎紙屑,這些紙屑在敲打桌子時會跳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在空氣中,聲音以看不見的聲波來傳播,聲波到達人耳,引起鼓膜振動,人就聽到聲音。

練習:①P14圖1.1-4所示的實驗可得結論真空不能傳聲,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們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無線電話交談,因為無線電波在真空中也能傳播,無線電波的傳播速度是3×108 m/s。

②“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是明代東林書院的著名楹聯,鼓勵了多少代讀書人奮發向上,刻苦讀書。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這幅對聯上聯形象地説明了:氣體、液體、固體都能發聲,空氣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 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0m/s。

練習:☆有一段鋼管裏面盛有水,長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聽到3次聲音。傳播時間從短到長依次是

☆ 運動會上進行百米賽跑時,終點裁判員應看到槍發煙時記時。若聽到槍聲再記時,則記錄時間比實際跑步時間要 晚 (早、晚)0.29s (當時空氣15℃)。

☆下列實驗和實例,能説明聲音的產生或傳播條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時可觀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動。②放在真空罩裏的手機,當有來電時,只見指示燈閃爍,聽不見鈴聲;③拿一張硬紙片,讓它在木梳齒上劃過,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較兩次不同;④鑼發聲時,用手按住鑼鑼聲就停止。

4、回聲是由於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來,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至少為17m。在屋子裏談話比在曠野裏聽起來響亮,原因是屋子空間比較小造成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不足0.1s 最終回聲和原聲混合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利用:利用回聲可以測定海底深度、冰山距離、敵方潛水艇的遠近測量中要先知道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測量方法是:測出發出聲音到受到反射回來的聲音訊號的時間t,查出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v,則發聲點距物體S=vt/2。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聲音在耳朵裏的傳播途徑: 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2、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

3、骨傳導:聲音的傳導不僅僅可以用耳朵,還可以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去聽力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聽到聲音。

4、雙耳效應:人有兩隻耳朵,而不是一隻。聲源到兩隻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隻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徵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

三、樂音及三個特徵

1、樂音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2、音調: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用硬紙片在梳子齒上快劃和慢劃時可以發現:劃的快音調高,用同樣大的力撥動粗細不同的橡皮筋時可以發現:橡皮筋振動快發聲音

調高。綜合兩個實驗現象你得到的共同結論是:音調跟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係,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 頻率越高。頻率單位次/秒又記作Hz 。

練習:解釋蜜蜂飛行能憑聽覺發現,為什麼蝴蝶飛行聽不見?蜜蜂翅膀振動發聲頻率在人耳聽覺範圍內,蝴蝶振動頻率不在聽覺範圍內。

3、響度: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和距發聲距離的遠近有關。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增大響度的主要方法是:減小聲音的發散。

練習:

☆男低音歌手放聲歌唱,女高音為他輕聲伴唱:女高音音調高響度小,男低音音調低響度大。

☆敲鼓時,撒在鼓面上的紙屑會跳動,且鼓聲越響跳動越高;將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能濺起水花,且音叉聲音越響濺起水花越大;揚聲器發聲時紙盆會振動,且聲音響振動越大。根據上述現象可歸納出:⑴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⑵ 聲音的大小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4、音色:由物體本身決定。人們根據音色能夠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5、區分樂音三要素:聞聲知人——依據不同人的音色來判定;高聲大叫——指響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調。

四、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當代社會的四大污染:噪聲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2、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環境保護的角度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

3、人們用分貝(dB)來劃分聲音等級;聽覺下限0dB;為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90dB;為保證工作學習,應控制噪聲不超過70dB;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50dB 。

4、減弱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五、聲的利用

可以利用聲來傳播信息和傳遞能量

第二章《光現象》複習提綱

一、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定義: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分類:自然光源,如 太陽、螢火蟲;人造光源,如 篝火、蠟燭、油燈、電燈。月亮 本身不會發光,它不是光源。

2、規律: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3、光線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練習:

☆為什麼在有霧的天氣裏,可以看到從汽車頭燈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在傳播過程中,部分光遇到霧發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線傳播。

☆早晨,看到剛從地平線升起的太陽的位置比實際位置 高 ,該現象説明:光在非均勻介質中不是沿直線傳播的。

4、應用及現象:

① 激光準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體,在物體的後面形成黑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當地球 在中間時可形成月食。

如圖: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

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環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實驗早在《墨經》中就有記載

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實像,其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 關。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氣中速度約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表面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來介質的現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於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光的反射過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類:

⑴ 鏡面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後仍然平行

條件:反射面平滑。

應用:迎着太陽看平靜的水面,特別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為發生了鏡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後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條光線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條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應用:能從各個方向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是由於光射到物體上發生漫反射的緣故。

練習:☆請各舉一例説明光的反射作用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利與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鏡觀察面容;我們能看到的大多數物體是由於物體反射光進入我們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樓房的玻璃幕牆、釉面磚牆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間,我們從各個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發生了漫反射。

4、面鏡:

⑴平面鏡:

成像特點:等大,等距,垂直,虛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③像、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④物體在平面鏡裏所成的像是虛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改變光路

實像和虛像:實像:實際光線會聚點所成的像

虛像: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所成的像

⑵球面鏡:

凹面鏡

定義:用球面的 內 表面作反射面。

性質:凹鏡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線 會聚在一點;從焦點射向凹鏡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應 用:太陽灶、手電筒、汽車頭燈

凸面鏡

定義: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質:凸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凸鏡所成的象是縮小的虛像

應用:汽車後視鏡

練習:

☆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我們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蠟燭進行實驗,其中選用兩根相同蠟燭的目的是:便於確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較像和物的大小。

☆ 汽車司機前的玻璃不是豎直的,而是上方向內傾斜,除了可以減小前進時受到的阻力外,從光學角度考慮這樣做的好處是:使車內的物體的像成在司機視線上方,不影響司機看路面。汽車頭燈安裝在車頭下部:可以使車前障礙物在路面形成較長的影子,便於司機及早發現。

三、顏色及看不見的光

1、白光的組成:紅,橙,黃,綠,藍,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顏料的三原色:品紅,黃,青

2、看不見的光:紅外線,紫外線

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複習提綱

一、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現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空氣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⑵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與法線兩側。

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屬於近法線折射。

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於入射角,屬於遠法線折射。

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質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應用:從空氣看水中的物體,或從水中看空氣中的物體看到的是物體的虛像,看到的位置比實際位置 高

練習:

☆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 淺 是因為光從 水中斜射向 空氣中時發生折射,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藍天白雲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魚兒在“雲中”自由穿行。這裏我們看到的水中的白雲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虛像 ,看到的魚兒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虛像。

二、透鏡

1、名詞:

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於球面的半徑。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2、典型光路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機械運動

2、知道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

能力目標:

1、觀察實驗能力:能從生活中觀察到物體機械運動的實例。

2、思維能力:判斷和分析機械運動,結合參照物的知識分析運動和靜止的情況。

3、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解釋、判斷自然界中的運動現象。

情感目標:

1、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的教育。

2、培養學生科技意識,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衞星的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從實例中引出了物體運動的問題,並稱物體位置的變化為機械運動,再推廣到自然界的實例中。參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實例引出,並聯系實際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實例,要求學生會聯繫實際判斷已知參照物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情況和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的參照物。在此基礎上,感性的分析了勻速直線運動,並説明物理學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即從簡單的問題入手,逐漸深化,最後分析我國發射的地球同步衞星並思考一些問題。

教法建議

儘量不加深課本上的內容,而應當多聯繫實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由實踐中學習的習慣,加深一些物理學習方法的體會。

通過討論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並直接界定物理學中的機械運動,對於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學習,應當提出問題,學生討論,並由此引出參照物的概念,關於參照物的問題要由學生列舉實例,學生分析,教師可以做評價,最後總結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內容的教學中可以使用適當的媒體資料,例如可以用課本的配套錄像帶“運動的相對性”並回答本節的練習。

勻速直線運動的教學,觀察和分析課本上的實例,説明這是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由學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加深學生對勻速直線運動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給出定義。定義中只須講清快慢不變,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單元分析

本節教學重點是參照物的教學,關於參照物要求能夠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擇的參照物和知道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教學過程分析

一,機械運動

討論引入新課,學生閲讀教材的內容和提供的參考資料,閲讀問題是:什麼叫機械運動;舉例説明自然界中的機械運動;課桌、房屋是否做機械運動,為什麼;能舉出絕對不動的例子嗎。

對學生列舉的示例可以進行分析,注意講解的問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宇宙是運動的,其中的所以物體都是運動的。

二,參照物

説明日常生活中對一些現象的解釋,並進一步引出了參照物的概念,講解時注意的問題是:通過實例分析,説明不同的人對運動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們對運動描述所選擇的標準不同,我們把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由學生列舉實例説明當選不同的參照物時,同一物體的運動的情況,並深入分析選其他參照物時的運動特點。

分析兩類實例:已知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根據描述的運動情況判斷選擇的參照物。由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教師提供參考示例學生分析,也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由學生組成小組,自行設計問題,討論,由教師評價。提供一些參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這句話是以什麼做參照物的”、“地球同步衞星總是靜止在地球的某處上空,這是以什麼做參照物”、“以太陽做參照物,地球同步通信衞星的運動情況怎樣”、“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這句歌詞中前半句和後半句中所選的參照物各是什麼”等。

三,勻速直線運動

觀察一些實例,可以提供錄相和視頻文件、圖片讓學生思考這些運動的特點,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他們發現其中的共性,總結出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講解時,要注意勻速解釋成快慢不變,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形成對勻速的感性認識,並説明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而物理研究問題是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的。

對於想想議議中的問題,可以提供學生自然科學中的圖片資料,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在課前就佈置查閲資料的預習內容,要求查找關於我國衞星發射的情況和衞星運動的資料。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八

§2—1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學習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見的聲現象。

重、難點:(重)1、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

3、聲現象的分析、解釋。

關鍵: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過程:

導學達標:

學生觀看第一部分錄像——各種各樣的聲音。引入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

1、聲音的產生

演示實驗:(1)、敲打音叉——音叉振動,發聲。

(2)、握住振動的音叉,聲音馬上停止。

(3)、放一段聲音的錄像。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4)、擴展:錄製聲音

2、聲音的傳播:

(1)、得出:固體、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2)、實驗14頁圖1-4示:得出: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活動:月球上的宇航員如何交談?

學生活動:如何證明液體可以傳聲?

(3)、聲波:利用錄像讓學生知道什麼是聲波?同水波進行對比。

3、聲速:不同介質中的聲速是不同的。

學生活動:(1)、看15頁的表格內容

(2)、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速度誰快?

15℃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學生活動:對着遠處的高山喊可以聽到回聲,為什麼在教室裏講話聽不回聲?

4、回聲:聲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三、達標練習: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本節內容,因內容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課外練習。

四、課後活動:

動手動腦:1、2、3題。

教學後記

在課堂上對聲音的知識不能擴展太多,這只是聲音的第一節課,可降低難點。

要測一測學生的接受情況。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設計 篇九

《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教學目的】:

1、通過練習,學會使用天平及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的方法;

2、通過活動學會測量微小物體的質量。領會誤差的含義;

3、學會根據實驗原理設計測量步驟。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測微小物體和液體質量

【教學方法】:科學探究、討論法、分組實驗

實驗準備:托盤天平及砝碼、回形針、水、燒杯(兩個)。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策略

【新課學習】:一、測一枚回形針的質量

活動1:把托盤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觀察天平的測量值和標尺分度值。

天平的測量值(砝碼盒內所有砝碼質量值之和):

橫樑標尺刻度(等於砝碼盒內最小砝碼質量)

標尺分度值(最小刻度)

思考:哪次測量更準確?為什麼?

從這個實驗中得到什麼啟發?

方法介紹:測量單個小物體的質量時,由於被測物體的質量比較小,一般的托盤天平精度不夠,難以測出,因此採取測多算少,以提高測量結果的準確程度。

同時採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進一步較小誤差。

二、測量水的質量

設計方案:如何測量水的質量?

教材P6把三個步驟排列一下,填入表格。

思考:把⑴和⑵交換,這個方案如何?分組活動:⑴調節天平;

⑵測一枚大頭針質量;

發現:無法測量,比分度值小

⑶設計方案;

⑷測100枚大頭針質量;

⑸再測200枚大頭針質量;

⑹計算一枚大頭針質量。

同樣的誤差,分得越多,誤差越小。

測多算少(累計法)

活動2:分組活動測水的質量

⑴測燒杯質量m杯;

⑵測燒杯和水的總質量m總;

⑶計算燒杯中水的質量m水=m總-m杯

可行,但誤差大(分析:將水倒出時燒杯內仍有少量液體,測量m杯結果偏大,導致m水結果偏小,這種測量方法對牛奶、油等黏性液體來説誤差更大,所以不可取。)通過學生積極討論、

分析、總結、概括,

不僅調動他們積極

性,而且培養了他

們的分析、歸納能

力。

讓學生自由猜想,培

養學生髮散思維。並

對猜想內容,根據所

給的實驗器材或自制

器材進探究設計,並

進行分組實驗。學生

帶着問題實驗始處於

一種主動的獲取狀態

,他們全心投入,手

腦並用。學生共同協作,記錄

數據,培養實是求事

的科學態度,增強合

作意識。

【教後感】:測液體質量時,同樣也存在着從一隻燒杯倒入已稱好質量的空燒杯引起倒不乾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