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86W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篇一

《歐姆定律》

一、教材分析

《歐姆定律》一課,學生在國中階段已經學過,高中必修本(下冊)安排這節課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課堂演示實驗再次增加感性認識;體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過實驗來探索物理規律);學習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的兩種常用方法——列表對比法和圖象法;再次領會定義物理量的一種常用方法——比值法。這就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這節課不全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實驗結論及定律的內容,重點在於要讓學生知道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結論時用了什麼樣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控制實驗條件和物理變量的,從而讓學生沿着科學家發現物理定律的歷史足跡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

本節課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複習國中知識的作用,另一方面為學習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奠定基礎。本節課分析實驗數據的兩種基本方法,也將在後續課程中多次應用。因此也可以説,本節課是後續課程的知識準備階段。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讓學生記住歐姆定律的內容及適用範圍;理解電阻的概念及定義方法;學會分析實驗數據的兩種基本方法;掌握歐姆定律並靈活運用。

本節課的重點是成功進行演示實驗和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這是本節課的核心,是本節課成敗的關鍵,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

本節課的難點是電阻的定義及其物理意義。儘管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電場一章中已經接觸過,但學生由於缺乏較多的感性認識,對此還是比較生疏。從數學上的恆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義並進而認識其代表一個新的物理量,還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維台階和思維難度。對於電阻的定義式和歐姆定律表達式,從數學角度看只不過略有變形,但它們卻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義。有些學生常將兩種表達式相混,對公式中哪個是常量哪個是變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糾正。

二、關於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節課有演示實驗的特點,本節課採用以演示實驗為主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法。教師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材難點處適當放慢節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教師可給予恰當的思維點撥,必要時可進行大面積課堂提問,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這樣既有利於化解難點,也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研究方法,領會怎樣提出研究課題,怎樣進行實驗設計,怎樣合理選用實驗器材,怎樣進行實際操作,怎樣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及通過分析得出實驗結論和總結出物理規律。同時要讓學生知道,物理規律必須經過實驗的檢驗,不能任意外推,從而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思維習慣。

三、對教學過程的構想

為了達成上述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對一些主要教學環節,有以下構想:1.在引入新課提出課題後,啟發學生思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麼(不一定讓學生回答)?這樣既對學生進行了方法論教育,也為過渡到演示實驗起承上啟下作用。2.對演示實驗所需器材及電路的設計可先啟發學生思考回答。這樣使他們既鞏固了實驗知識,也調動他們儘早投入積極參與。3.在進行演示實驗時可請兩位同學上台協助,同時讓其餘同學注意觀察,也可調動全體學生都來參與,積極進行觀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對比法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後,提出下面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為了更直觀地顯示物理規律,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學生對分析實驗數據的兩種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到此應該達到本節課的第一次高潮,通過提問和畫圖象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轉向高漲。5.在得出電阻概念時,要引導學生從分析實驗數據入手來理解電壓與電流比值的物理意義。此時不要急於告訴學生結論,而應給予充分的時間,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並給予適當的思維點撥。此處節奏應放慢,可提請學生回答或展開討論,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使課堂氣氛掀起第二次高潮,也使學生對電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實驗結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出歐姆定律,這實際上是認識上的又一次昇華。要注意闡述實驗結論的普遍性,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先行總結,以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重申時語氣要加重,不能輕描淡寫。要隨即強調歐姆定律是實驗定律,必有一定的適用範圍,不能任意外推。7.為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自編若干概念題、辨析題進行反饋練習,達到鞏固之目的。然後結合課本練習題,熟悉歐姆定律的應用,但佔時不宜過長,以免沖淡前面主題。

四、授課過程中幾點注意事項

1、注意在實驗演示前對儀表的量程、分度和讀數規則進行介紹。

2、注意正確規範地進行演示操作,數據不能虛假拼湊。

教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篇二

《質點在平面內的運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平拋運動是加速度為g的勻變速運動,其水平方向是勻速直線運動,豎直方向為自由落體運動。

2、瞭解斜拋運動及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遷移應用。

過程與方法

會用平拋運動的規律解答相關問題,以數學中的拋物線方程及圖象為工具建立物理模型,理解拋體運動的規律及處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各學科之間的聯繫與發展,培養空間想象能力和數學計算能力以及知識方法的應用能力。

2、領略拋體運動的對稱與和諧,培養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教學重難點

1、知道什麼是拋體運動,什麼是平拋運動。知道平拋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加速度為g.

2、用運動的分解、合成結合牛頓運動定律研究拋體運動的特點,知道平拋運動可分為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

3、能應用平拋運動的規律交流討論並解決實際問題。在得出平拋運動規律的基礎上進而分析斜拋運動。掌握研究拋體運動的一般方法。

教學過程

一、拋體運動

探究交流:體育運動中投擲的鏈球、鉛球、鐵餅、標槍等(如圖所示),都可以看做是拋體運動嗎?都可以看成是平拋運動嗎?

1、基本知識

(1)定義

以一定的速度將物體拋出,物體只受重力作用的運動。

(2)平拋運動

初速度沿水平方向的拋體運動。

(3)平拋運動的特點

①初速度沿水平方向。②只受重力作用。

2、思考判斷

(1)水平拋出的物體所做的運動就是平拋運動。(×)

(2)平拋運動中要考慮空氣阻力的作用。(×)

(3)平拋運動的初速度與重力垂直。(√)

二、平拋運動的速度

1、基本知識

將物體以初速度v0水平拋出,由於物體只受重力作用,t時刻的速度為:

(1)水平方向:vx=v0.

(2)豎直方向:vy=gt.

(4)速度變化特點:由於平拋運動的物體只受重力作用,所以其加速度恆為g,因此在平拋運動中速度的變化量Δv=gΔt,由於g是常量,所以任意兩個相等的時間間隔內速度的變化量相等,方向豎直向下,即任意兩個相等的時間間隔內速度的變化相同,如圖所示。

2、思考判斷

(1)平拋運動的物體初速度越大,下落得越快。(×)

(2)做平拋運動的物體下落時,速度與水平方向的夾角θ越來越大。(√)

(3)如果下落時間較長,平拋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方向變為豎直方向。(×)

3、探究交流

平拋運動中,豎直方向的分速度vy=gt,除該公式外,還有求vy的公式嗎?

【提示】 由於豎直分運動是自由落體運動,所以

例:關於平拋物體的運動,以下説法正確的是()

A.做平拋運動的物體,速度和加速度都隨時間的增加而增大

B.做平拋運動的物體僅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加速度保持不變

C.平拋物體的運動是勻變速運動

D.平拋物體的運動是變加速運動

【答案】 BC

三、平拋運動的位移

1、基本知識

將物體以初速度v0水平拋出,經時間t物體的位移為:

2、思考判斷

(1)平拋運動合位移的方向與合速度的方向一致。(×)

(2)平拋運動合位移的大小等於物體的路程。(×)

(3)平拋運動中,初速度越大,落地時間越長。(×)

3、探究交流

飛機向某災區投放救災物資,要使物資準確落到指定地點,是飛到目標正上方投放,還是提前投放?

【提示】 物資離開飛機前具有與飛機相同的水平方向的速度,當離開飛機後,由於慣性,它們仍然要保持原有的水平向前的運動速度,另外,物資又受到重力作用,於是物資一方面在水平方向向前運動,另一方面向下加速運動,因此,只有提前投放,才能使物資準確落到指定地方。

4、小結:平拋運動的特點

1、速度特點:平拋運動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斷變化,故它是變速運動。

2、軌跡特點:平拋運動的運動軌跡是曲線,故它是曲線運動。

3、加速度特點:平拋運動的加速度為自由落體加速度,恆定不變,故它是勻變速運動。

綜上所述,平拋運動的性質為勻變速曲線運動。

例:關於平拋運動,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A.平拋運動是勻變速運動

B.平拋運動是變加速運動

C.任意兩段時間內加速度相同

D.任意兩段相等時間內速度變化相同

【答案】 ACD

四、平拋運動的研究方法和規律

【問題導思】

1、如何研究平拋運動比較簡單?

2、平拋運動的合速度、合位移怎麼求出?

3、試推導平拋運動的軌跡方程。

1、平拋運動的研究方法

(1)由於平拋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速度、位移的方向時刻發生變化,無法直接應用運動學公式,因此研究平拋運動問題時採用運動分解的方法。

(2)平拋運動一般分解為豎直方向上的自由落體運動和水平方向上的勻速直線運動。

2、平拋運動的規律

(1)分運動

五、平拋運動的幾個重要推論

【問題導思】

1、平拋運動的飛行時間與初速度有關嗎?

2、平拋運動的落地速度決定於哪些因素?

3、平拋運動的速度偏向角與位移偏向角間的關係如何?

1、平拋運動的時間

φ=sin θ φ=cos θ

φ=tan θ φ=2tan θ

【答案】 D

六、平拋運動的臨界問題

例:如圖所示,女排比賽時,排球場總長為18 m,設球網高度為2 m,運動員站在網前3 m處正對球網跳起將球水平擊出。若擊球的高度為2.5 m,為使球既不觸網又不越界,求球的速度範圍。

2、思考判斷

(1)斜拋運動和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上做的都是自由落體運動。(×)

(2)斜拋運動和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上做的都是勻速直線運動。(√)

(3)斜拋運動和平拋運動的加速度相同。(√)

3、探究交流

對斜上拋運動,有一個點,該點的速度是零嗎?為什麼

【提示】 在斜上拋運動的點,豎直分速度為零。水平分速度等於v0cos θ。故該點的速度v=v0cosθ。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篇三

速度和時間的關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速度—時間圖像。

2、理解什麼是勻變速直線運動。

能力目標

進一步訓練用圖像法表示物理規律的能力。

情感目標

滲透從簡單問題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維方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單元的基礎,是進一步學習加速度概念及勻變速運動規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兩個知識點:速度—時間圖像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定義。教材的編排自然順暢,便於學生接受,先給出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時間圖像,再根據具體的實例(汽車做勻加速運動),進一步突出了“圖像通常是根據實驗測定的數據作出的”這一重要觀點,並很自然地給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定義,最後,闡述了從簡單情況入手,及理想化的處理方法,即有些變速運動通常可近似看作勻變速運動來處理。

教法建議

對速度——時間圖像的學習,要給出物體實際運動的情況,讓學生自己建立圖像,體會建立圖像的一般步驟,並與位移圖像進行對比。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的學習,也要通過分析具體的實例,認真體會“在相等的時間內速度變化相等”的特點,教師也可以給出速度變化相同,但是所用時間不等的例子,或時間相同,速度變化不等的例子,讓學生判斷是否是勻變速直線運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速度——時間圖像,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定義。

教學難點:對圖像的處理。

主要設計:

1、展示課件:教材圖2—15的動態效果(配合兩個做勻速運動的物體)體會速度——時間圖像的建立過程。

2、提問:如何從速度——時間圖像中求出物體在一段時間內的位移?

3、上述兩個運動的位移——時間圖像是怎樣的?

(讓同學自己畫出,並和速度——時間圖像進行對比)

4、展示課件圖2—17的動態效果〔配合做勻加速運動的汽車運行情況(顯示速度計)

引導同學:採集實驗數據,建立座標系,描點做圖。

5、展示課件圖2—18的動態效果(配合做勻減速運動的汽車)

引導同學:畫出它的速度——時間圖像。

6、提問:上述兩個汽車運動過程有什麼特點?

引導同學發現“在相等的時間內速度的改變相等”的特點。

7、舉例:

①速度改變相等,所用時間不等的情況。

②經過相同時間,速度改變不相等的情況。

8、小結:什麼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什麼是勻加速直線運動?什麼是勻減速直線運動?

探究活動

請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車(假設汽車在一條直線上行駛)觀察汽車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錶,採集數據,即記錄汽車在不同時刻的速度,之後把你採集的數據用速度——時間圖像表示出來,並將你的結果講給周圍人聽。

八年級上冊物理全冊教案 篇四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理過程,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意義。

3、理解慣性的概念,會解釋有關的慣性現象。

教學重難點

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意義。

2、慣性的概念,解釋有關的慣性現象。

教學過程

[知識探究]

一、理想實驗的魅力

[問題設計]

1、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經驗:馬拉車,車就前進,停止用力,車就停下來。是否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呢?馬不拉車時,車為什麼會停下來呢?

答案不是。車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阻力的作用。

2、如果沒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會怎樣?請閲讀課本中的“理想實驗的魅力”,思考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想實驗得出結論的。

答案如果沒有摩擦阻力,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將保持這個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理想實驗再現:如圖甲所示,讓小球沿一個斜面由靜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的高度。

如果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斜角度,如圖乙所示,小球在這個斜面上達到原來的高度就要通過更長的路程。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斜角度,如圖丙所示,使它最終成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將沿水平面以恆定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要點提煉]

1、關於運動和力的兩種對立的觀點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在一個地方。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這種錯誤的觀點統治了人們的思維近兩千年。

(2)伽利略的觀點(伽利略第一次提出):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力來維持。

2、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意義

(1)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將可靠的事實和理論思維結合起來,即採用“可靠事實+抽象思維+科學推論”的方法_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初步揭示了運動和力的正確關係。

(2)第一次確立了物理實驗在物理學中的地位。

二、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

2、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1)定性説明了力和運動的關係。

①説明了物體不受外力時的運動狀態: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②説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2)揭示了一切物體都具有的一種固有屬性——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3、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即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有以下三種情況:

(1)速度的方向不變,只有大小改變。(物體做直線運動)

(2)速度的大小不變,只有方向改變。(物體做曲線運動)

(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時發生改變。(物體做曲線運動)

三、慣性與質量

[問題設計]

坐在公共汽車裏的人,當汽車突然啟動時,有什麼感覺?當運動的汽車突然停止時,又有什麼感覺?解釋上述現象。

答案當汽車突然啟動時,人身體後傾。當汽車突然停止時,人身體前傾。這是因為人具有慣性,原來人和車一起保持靜止狀態,當車突然啟動時,人的身體下部隨車運動了,但上部由於慣性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所以會向後傾;原來人和車一起運動,當車突然停止時,人的身體下部隨車停止了,但上部由於慣性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故向前傾。

[要點提煉]

1、慣性: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我們把這個性質叫做慣性。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2、慣性與質量的關係

(1)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2)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質量越大,慣性越大。

3、慣性與力無關

(1)慣性不是力,而是物體本身固有的一種性質,因此物體“受到了慣性作用”、“產生了慣性”、“受到慣性力”等説法都是錯誤的。

(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慣性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4、慣性的表現

(1)不受力時,慣性表現為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有“惰性”的意思。

(2)受力時,慣性表現為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質量越大,慣性越大,運動狀態越難改變。

[延伸思考]

人能推動冰面上的重箱子,用同樣的力卻推不動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是不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慣性小於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呢?為什麼?

答案不是。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重箱子的慣性大於輕箱子的慣性。判斷物體慣性的大小應在相同情況下比較,比如用同樣的力推都處於冰面上或都處於粗糙地面上質量不同的物體,比較哪個物體的運動狀態更容易改變。

[典例精析]

一、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認識

例1理想實驗有時能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規律。伽利略設計了一個如圖1所示的理想實驗,他的設想步驟如下:

圖1

①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仍然要達到原來的高度;②兩個對接的斜面,讓靜止的小球沿一個斜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釋放的高度;④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最後使它成為水平面,小球將沿水平面做持續的勻速運動。

請將上述理想實驗的設想步驟按照正確的順序排列______(只要填寫序號即可)。在上述的設想步驟中,有的屬於可靠的事實,有的則是理想化的推論。下列有關事實和推論的分類正確的是()

A.①是事實,②③④是推論

B.②是事實,①③④是推論

C.③是事實,①②④是推論

D.④是事實,①②③是推論

解析本題是在可靠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將實驗理想化,並符合物理規律,得到正確的結論。而②是可靠事實,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斜面上無摩擦的設想,最後推導出水平面上的理想實驗④。因此正確順序是②③①④。

答案②③①④B

二、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2由牛頓第一定律可知()

A.物體的運動是依靠慣性來維持的

B.力停止作用後,物體的運動就不能維持

C.物體做變速運動時,一定有外力作用

D.力是改變物體慣性的原因

解析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由於慣性的存在,物體才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A對。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B錯,C對。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力不能改變物體的慣性大小,D錯。

答案AC

針對訓練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如果下落過程中某時刻重力突然消失,物體的運動情況將是()

A.懸浮在空中不動

B.速度逐漸減小

C.保持一定速度向下做勻速直線運動

D.無法判斷

答案C

解析物體自由下落時,僅受重力作用,重力消失以後,物體將不受力,根據牛頓第一定律的描述,物體將以重力消失瞬間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故選項C正確。

三、慣性的理解

例3關於物體的慣性,下述説法中正確的是()

A.運動速度大的物體不能很快地停下來,是因為物體速度越大,慣性也越大

B.靜止的火車啟動時,速度變化慢,是因為靜止的物體慣性大

C.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殺,是因為乒乓球慣性小

D.在宇宙飛船中的物體不存在慣性

解析慣性大小隻與物體質量有關,與物體的速度無關,故A錯誤;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火車速度變化慢,表明它的慣性大,是因為它的質量大,與是否靜止無關,故B錯誤;乒乓球能被快速抽殺,表明它的運動狀態容易發生改變,是因為它的慣性小,故C正確;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故D錯誤。

答案C

[課堂要點小結]

[自我檢測]

1、(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認識)關於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A.只要接觸面摩擦相當小,物體在水平面上就能勻速運動下去

B.這個實驗實際上是永遠無法做到的

C.利用氣墊導軌,就能使實驗成功

D.雖然是想象中的實驗,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實驗基礎上

答案BD

解析只要接觸面摩擦存在,物體就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物體在水平面上就不能勻速運動下去,故A錯誤。沒有摩擦是不可能的,這個實驗實際上是永遠無法做到的,故B正確。若使用氣墊導軌進行理想實驗,可以提高實驗精度,但是仍然存在摩擦力,故C錯誤;雖然是想象中的實驗,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實驗基礎上,故D正確。

2、(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關於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正確的是()

A.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的運動狀態保持不變

B.物體做變速運動時一定受外力作用

C.在水平地面上滑動的木塊最終停下來,是由於沒有外力維持木塊運動的結果

D.飛跑的運動員,由於遇到障礙而被絆倒,這是因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

答案ABD

解析牛頓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狀態,即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不變,A正確;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運動的關係,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物體做變速運動説明運動狀態在改變,B正確。在水平地面上滑動的木塊最終停下來,是由於摩擦阻力的作用而改變了運動狀態。飛跑的運動員,遇到障礙而被絆倒,是因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變了原來的運動狀態,C錯誤,D正確。

3、(力與運動的關係)某人用力推一下原來靜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車,小車便開始運動,以後改用較小的力就可以維持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可見()

A.力是維持物體速度不變的原因

B.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C.力是改變物體慣性的原因

D.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答案D

解析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小車原來靜止,在力的作用下小車開始運動,是力使其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用較小的力就能使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是推力與摩擦力的合力為零的緣故。

4、(對慣性的理解)如圖2所示,冰壺在冰面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很小,可以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運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變,我們可以説冰壺有較強的抵抗運動狀態變化的“本領”。這裏所指的“本領”是冰壺的慣性,則慣性的大小取決於()

圖2

A.冰壺的速度

B.冰壺的質量

C.冰壺受到的推力

D.冰壺受到的阻力

答案B

解析一個物體慣性的大小,與其運動狀態、受力情況是沒有任何關係的,衡量物體慣性大小的因素是質量,故B正確。

八年級上冊物理全冊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

2、理解線速度、角速度和週期的概念,掌握這幾個物理量之間的關係並會進行計算。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建立模型的能力及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明確要研究圓周運動中的最簡單的情況,勻速圓周運動,接着從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快慢的角度引入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及週期、頻率、轉速等概念,最後推導出線速度、角速度、週期間的關係,中間有一個思考與討論做為鋪墊。

教法建議

關於線速度、角速度、週期等概念的教學建議是:通過生活實例(齒輪轉動或皮帶傳動裝置)或多媒體資料,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做圓周運動的物體有運動快慢與轉動快慢及週期之別,有必要引入相關的物理量加以描述。學習線速度的概念,可以根據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結合課件)引導學生認識弧長與時間比值保持不變的特點,進而引出線速度的大小與方向。同時應向學生指出線速度就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學習角速度和週期的概念時,應向學生説明這兩個概念是根據勻速圓周運動的特點和描述運動的需要而引入的。即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每通過一段弧長都與轉過一定的圓心角相對應,因而物體沿圓周轉動的快慢也可以用轉過的圓心角與時間t比值來描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又根據勻速圓周運動具有周期性的特點,物體沿圓周轉動的快慢還可以用轉動一圈所用時間的長短來描述,為此引入了週期的概念。講述角速度的概念時,不要求向學生強調角速度的矢量性。在講述概念的同時,要讓學生體會到勻速圓周運動的特點:線速度的大小、角速度、週期和頻率保持不變的圓周運動。

關於“線速度、角速度和週期間的關係”的教學建議是:結合課件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幾個物理量在對圓周運動的描述上雖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是有聯繫的,並引導學生從如下思路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設計方案

勻速圓周運動

教學重點:線速度、角速度、週期的概念

教學難點:各量之間的關係及其應用

主要設計:

一、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有關物理量。

(一)讓學生舉一些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實例。

(二)展示課件1、齒輪傳動裝置

課件2、皮帶傳動裝置

為引入概念提供感性認識,引起思考和討論

(三)展示課件3:質點做勻速圓周運動

可暫停。可讀出運行的時間,對應的弧長,轉過的圓心角,進而給出線速度、角速度、週期、頻率、轉速等概念。

二、線速度、角速度、週期間的關係:

(一)重新展示課件

1、齒輪傳動裝置。讓學生體會到有些不同的點線速度大小相同,但角速度、週期不同,有些不同的點角速度、週期相同,但線速度大小不同;進而此導同學去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

探究活動

觀察與測量:請研究一下自行車飛輪與中軸_通過鏈條的連接關係:測量一下各自的半徑,並思考驗證兩輪的角速度關係,邊緣點的線速度大小關係;有條件的話研究一下“變速自行車”的變速原理。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篇六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一、在新時期下,新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此時一堂課是否符合新的課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瞭解科學技術,從而融入到社會中去。所以本堂課要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的配置與設計,注重效果反饋,讓自主探究得以堅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於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於一種運動,同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三、學生分析

學習本節課的學生首先已經具備了機械運動和力的知識,物理思想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但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緻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後,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四、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瞭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信息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

六、教法與學法

對於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於“振動發聲”採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於“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採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

3、對於“回聲問題”學生對現象已經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採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後要説明的是針對本節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獨立的評價與練習,而是把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一體。把課堂最後時間作為知識的昇華,讓學生帶着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迴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把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着思考結束本堂課。

七、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

2、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

活動⑴要求學生用手頭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製造一個聲音,再研究發聲的原因。(學生也可用教師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動⑵學生彙報結果,先演示實驗再説結論。

板書:發聲體都在振動

深入研究:敲響的鼓,用手按住。(現象,結論)

4、產生的聲音怎樣到人耳?

活動⑶學生讀教材聲音傳播部分

活動⑷學生提問題(其他學生作適當解釋)

媒體:水波傳遞振動,空氣以聲波的形式傳遞振動

總結:人耳聽到的大多數聲音多數靠空氣傳播的

問:液體和固體可以傳聲嗎?

活動⑸學生舉例

總結: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板書)解釋介質

問:固、液、氣都可以傳聲有什麼不同?

明確:15℃時空氣傳聲速度340m/s

氣體傳聲最慢

問:如果沒有介質聲音會不會傳播?

實驗:真空鈴

5、媒體:回聲現象

媒體動畫:展示聲音反射的過程。

通過問題提出聽到回聲的條件

問題:船測水深

6、媒體展示圜丘、迴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對其中原因的思考作為課後作業。

教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篇七

一、基本説明

1、本教學設計參與人員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學內容

1)所用教材出版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級或模塊:九年級

3)所屬的章節:第十六章第三節

4)教學時間45分鐘

二、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會查比熱容表。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利用探究學習,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2、內容分析

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熱傳遞、熱量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物體温度升高時吸收熱量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提出了比熱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點知識。本節教材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常識出發提出問題,經過探究活動得出結論,並應用探究所得解決實際問題,新教材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實驗探究。本課時教學內容主要是比熱容的概念的建立,這是下節課進行熱量計算的基礎。應把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作為本節教學的重點。由於比熱容的概念內涵較深、外延較廣,涉及熱量、温度變化、質量三重概念間的關係,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所以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以及應用比熱容的知識來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則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3、學情分析

從學生角度看,學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變量、轉換、比值定義等方法的運用,本節的探究活動教材採用的是一種部分探究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熱屬性,以加深學生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4、設計思路

主要採用科學探究等方法開展本節教學,探究中用到了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給比

熱容下定義時,用到比值定義法、類比法。探究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獨立尋找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的辦法,鼓勵學生對課本提供的探究方案進行大膽的改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薰陶,體驗成功的愉悦。為幫助學生理解比熱容的概念,努力使本節的教學活動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幫助學生構建“身邊的物理”,從而順利突破教學難點。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方案一:多媒體展示:炎熱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兩人在湖邊遊玩,為了納涼問題兩人發生激烈爭執,甲主張划船到湖中去,乙則認為在岸上散步更涼爽,你認為誰的意見對?

學生思考、猜想、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可能岸上、湖中、兩者一樣三者觀點都有,到底哪種觀點對呢 ?從而引入新課。

方案二:

出示圖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曬得很燙,而海水卻很涼,你有這種感覺嗎?你想不想知道為什麼?

推進新課

一)探究物質的吸、放熱性能

探究不同物質的吸、放熱性能是國中物理中比較困難的實驗之一,設計和實驗操作的難度較大,需要注意及時指導和協助學生,以保證每組學生都觀察到相應的實驗現象,得到較好的實驗結果。下面對探究的各個環節加以具體説明。

(1)提出問題

從生活中學生已經意識到不同物質的吸、放熱性能不同,這裏還要把這個比較籠統的問題描述為明確具體的可驗證的物理問題。教師可以予以引導:如果上面兩幅圖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質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顯然,它們吸收的熱量必定相等。那麼,不同物質(如水和砂子),在質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時,它們吸收的熱量也相等嗎?

這已經是一個可驗證的問題,其中包含限制條件,如質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質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實驗技術條件予以控制和測量,為下面設計實驗提供了基礎。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要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性能,需要取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較各自吸收熱量的多少。這僅僅是一個實驗計劃而已,還要具體設計怎樣 實現這些要求。具體做法是:不同物質選擇水和砂子;質量相等要用天平稱 量;升高的温度通過温度計測量出來;水和砂子吸收熱量的多少通過加熱時間的長短來判斷,因此要用兩個相同的加熱源(如相同的酒精燈,但從安全性考慮,儘量不要用通常的“熱得快”等電加熱器)。另外,裝水和砂子的燒杯規格要相同,要保證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通過觀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樣温度吸收熱量是否相等來驗證其吸熱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攪拌,否則會受熱不均勻。實驗中也可選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對比進行研究,可以省去攪拌的麻煩。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屬易燃品 ,實驗時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來,本實驗對學生來説是有一定難度的。

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可以直接採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據需要自行設計。不管採用哪種,教師都應引導學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義,包括其中的單位等,這是以後閲讀、使用和設計表格必備的知識。

實驗的步驟要讓學生自己設計,以鍛鍊他們設計實驗和語言表達的能力。茲舉一例,僅供參考:①按照圖16.3-1和圖16.3-2所示,用鐵架台、酒精燈、石棉網、燒杯、温度計等組裝兩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別稱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別倒入兩個燒杯中;③記錄水和 砂子開始時的温度;④同時對水和砂子加熱,記錄在加熱1 min、2 min、3 min……時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實驗的操作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同組學生互相配合,對實驗結果不要過於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結論即可。

(3)分析與論證

學生實驗取得數據後,教師可引導學生比較、分析:質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時,加熱的時間長短是否相同?這説明了什麼?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在描述結論時,初學的學生不一定能做到簡潔而準確,只要能大致地將問題表達清楚,就應該予以肯定和鼓勵。但教師一定要規範描述到“在質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物質吸收的熱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熱量比砂子吸收的熱量多”。

二)比熱容

比熱容的定義可以直接給出,但教師要引領學生解析其中的關鍵詞及其含義。如為什麼要限定“單位質量”“温度升高1 ℃”,這是因為比熱容是以熱量來定義的,而熱量跟物體的質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關。比熱容是國中物理出現的一個由兩個以上物理量來定義的物理概念,教師對概念的表述與單位的教學都要充分估計學生認知的困難,把鋪墊和引導做得細一些。

對於比熱容的單位,要結合閲讀數據表“一些物質的比熱容”,明確其含義。因為熱量計算公式課標沒有要求,教學不必要補充傳統教材中的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不引入相關計算,而是把重點放在理解比熱容的物理意義上。

通過閲讀數據表,要求學生知道水的比熱容,會利用水的比熱容較大的特點解釋有關現象。這裏可以設計學生討論交流活動:日常生活中為什麼常用熱水來取暖?汽車中為什麼用水來做冷卻劑?這些問題對於國中學生來説是具有一定難度的。為了突破難點,教師應先讓學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後彙報辨析,教師梳理總結。對於水的比熱容較大,教師在總結時要引導學生明確其兩方面的含義:質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時,水比其他物質吸收的熱量多,所以用來作發動機的冷卻劑;質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時,水比其他物質放出的熱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熱水來取暖。

三)熱量的計算

展示問題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熱量Q1=4.2×103 J。

展示問題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討論得出:吸收的熱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問題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討論得出:吸收的熱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問題4: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與其質量、温度變化、比熱容成什麼關係?

學生討論得出:物體吸收的熱量與質量成正比,與升高的温度成正比,與物質的比熱容成正比,計算公式:Q吸=cm(t-t0)。

學生自己推導得出:物體放出熱量計算公式:Q放=cm(t0-t)。

四)課堂小結

1、引導學生回顧一個完整的探究應包括哪些過程。

2、比熱容的概念、單位及物理意義。

3.Q吸=cm(t-t0)。

4.Q放=cm(t0-t)。

教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畫出它們的方向。

3。知道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彈簧的形變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會用胡克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動手進行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能力。

3。知道實驗數據處理常用的方法,嘗試使用圖象法處理數據。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真實準確地記錄實驗數據,體會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在科學探究過程的重要作用。

2。在體驗用簡單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培養學生善於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的習慣。

教學重點

1。彈力有無的判斷和彈力方向的判斷。

2。彈力大小的計算。

3。實驗設計與操作。

教學難點

彈力有無的判斷及彈力方向的判斷。

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練習

教學手段

教具準備

彈簧、鈎碼、泡沫塑料塊、粉筆、燒瓶(內裝紅墨水瓶塞上面插細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鐵架台、刻度尺、彈簧、鈎碼等等。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觀看伊辛巴耶娃撐杆跳破世界紀錄及運動員跳水的視頻。

撐杆跳高運動員要使用撐杆,跳水時要使用跳板,你能説明這樣做的目的嗎?由此引入新課

師:那麼,這又是個什麼力呢?它是怎樣產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探究有關彈力的有關知識。

[新課教學]

[實驗演示]

演示實驗1:彈簧掛上鈎碼後伸長。

演示實驗2:泡沫塑料塊受力而被壓縮、彎曲與扭轉。

演示實驗3:粉筆用力被折斷。

學生觀察思考什麼是形變

給出形變的定義——物體形狀或體積的變化叫做形變。

剛才舉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觀察到,如果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沒有?

生1:沒有。

生2:可能發生了形變,但是由於形變量太小,所以肉眼觀察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