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09W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距離,並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

③。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數據的嚴謹作風。

教學過程;

師:在上課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把銅絲作為斜面,讓滑輪滑下來)滑輪在前半程滑的快,還是後半程滑的快?生答。

師:前半程或後半程或一樣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麼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時間,路程用刻度尺來測,時間要用表來測,那具體應測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們就要用實驗的方法測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從而來驗證斜坡上自由滾下的物體在前半程快還是後半程快。板書課題:平均速度的測量。

實驗器材可從實驗台上選取。要求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先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畫出實驗表格,進行分組實驗,收集數據最後得出結論。請同學們拿出實驗報告,分組討論並完成實驗報告上的第4、第5項內容,時間為5分鐘。

拿出一組同學的實驗報告在展台上展示。

師:很好,那麼後半程的時間如何測量呢?生答。

總結:可以用總時間減去前半程的時間。那秒錶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學知道呢?生答。

總結:很好,按一下開始計時,再按一下停止計時,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長針走一圈是30秒,長針走兩圈裏面的短針走一格是一分鐘。我們會使用秒錶了,下面就開始進行實驗並收集數據,把數據填在表格裏。時間為10分鐘。開始:

實驗結束把一組同學的報告展示出來。

師:哪位同學發現他們的數據有什麼問題沒有?

很好,長度測量的結果要有準確值和估計值,他們這一組同學沒有寫出估計值。長度測量寫出估計值的同學請舉手。你們的路程測得怎麼不一樣呢?生答。你們是怎麼測量的呢(找學生演示他們是如何測量木板的長度的)?我們通過這個實驗就驗證了,物體從斜面上滾下來時,後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們能比較出哪一組的小車滑的快嗎?不能,有什麼辦法嗎?有同學説比速度,怎麼比呢?請同學們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算出小車在斜面運動時全程的平均速度,時間為2分鐘。

再拿兩組實驗報告比較一下,哪一組小車滑的快。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確地測量路程、時間,並通過實驗測出了前半程後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請同學們思考如何測出1路公共汽車從河師大到火車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業佈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塊手錶,怎樣既方便又較正確地測出從你家門口到學校門口的路程?簡要説出測量步驟。

§2—1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學習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見的聲現象。

重、難點:(重)1、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

3、聲現象的分析、解釋。

關鍵: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過程:

導學達標:

學生觀看第一部分錄像——各種各樣的聲音。引入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

1、聲音的產生

演示實驗:(1)、敲打音叉——音叉振動,發聲。

(2)、握住振動的音叉,聲音馬上停止。

(3)、放一段聲音的錄像。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4)、擴展:錄製聲音

2、聲音的傳播:

(1)、得出:固體、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2)、實驗14頁圖1-4示:得出: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活動:月球上的宇航員如何交談?

學生活動:如何證明液體可以傳聲?

(3)、聲波:利用錄像讓學生知道什麼是聲波?同水波進行對比。

3、聲速:不同介質中的聲速是不同的。

學生活動:(1)、看15頁的表格內容

(2)、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速度誰快?

15℃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學生活動:對着遠處的高山喊可以聽到回聲,為什麼在教室裏講話聽不回聲?

4、回聲:聲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三、達標練習: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本節內容,因內容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課外練習。

四、課後活動:

動手動腦:1、2、3題。

教學後記

在課堂上對聲音的知識不能擴展太多,這只是聲音的第一節課,可降低難點。

要測一測學生的接受情況。

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 篇二

1、教材中關於機械運動的描述十分容易,但是對於同學來説卻很抽象,因此本節課的開篇,我通過一些教學視頻的利用,直觀生動的使同學對於運動的熟悉變得很輕鬆,在此基礎上,我帶領同學做了一個在同學閉眼過程中推斷我是否運動了的小試驗,讓同學真正的懂得,我們所認為的運動或者靜止,就是按照物體的位置是否發生變化作為推斷依據的,從而輕鬆突破這一難點。

2、在此基礎上,我通過引導同學探討運動和靜止的物體都是相對而言的?如何推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先讓同學通過看書在頭腦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結合其次段視頻的觀察,最後讓同學通過小組舉行學習、溝通,並要求同學人人都要發言,我在各組間巡察指導。看到學生們都能夠舉出無數日常生活中現象和實例來説明上面的問題,是同學真正懂得了,我們所説的運動或靜止都是依據情境中的某個特定的物體來説的,依據標準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今兒説明白運動和靜止的物體都是相對而言的。再通過全班的彙報、總結。老師做容易的概述,並協助同學準時的訂正在溝通中浮現的錯誤或片面的熟悉。同時引出參照物的概念。

最後,老師和學生一起概括出參照物的概念、參照物挑選的辦法及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等學問。這一節課整教學過程中同學都處在一種高興的狀態之中,學習效率很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處:

因為受課堂時光的限制,對於相對性的研究沒有更多的深化,部分同學對這一學問的熟悉還不夠。在喧鬧的研究之後,沒能給同學一定的靜思時光,讓同學重新理解這一問題和學問點。在同學的作業中仍然發覺參照物挑選不明,推斷錯誤的現象。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三

導入一:

如圖所示,小朋友在玩盪鞦韆,當被推動幾下後,鞦韆就會蕩起來,鞦韆蕩得越高,感覺到蕩的過程速度就越大。

盪鞦韆的過程中,小朋友的動能和勢能是如何變化的。

導入二:

手持粉筆頭高高舉起。

提問:被舉高的粉筆頭具不具有能量為什麼。

學生回答提問後,再引導學生分析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首先提出當粉筆頭下落路過某一點時,粉筆頭具有什麼能量(此時既有重力勢能,又有動能)繼而讓學生比較在該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筆頭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各有什麼變化(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

在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重力勢能和動能都有變化,指出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變化的事例很多。

[設計意圖]從身邊的實驗出發,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導入三:

教師利用事先準備好的演示器材,請兩個同學配合,指導他們完成一個小遊戲,讓同學們認真觀察並思考遊戲裏面的科學道理。

如圖,將小鋼球或鐵鎖固定在細線的一端,細線的另一端系在鐵架台上,使小鋼球與細線形成一個擺、讓一個同學靠近鐵架台,頭稍低,另一同學把小鋼球由該同學的鼻子處釋放,小鋼球(鐵鎖)擺動過程中能否碰到該同學的鼻子,提醒注意安全,並思考其中的科學道理。

導入四:

多媒體展示過山車的動畫過程、畫面上出現:過山車從很高的軌道一側的頂端釋放,不斷地加速向下運動,越過圓環軌道的最高點,最後衝上軌道的另一側、

在學生觀看過山車的同時,教師提醒學生分析過山車在運行過程中動能和勢能的變化情況、

思考:過山車為什麼要從很高的軌道一側的頂端釋放

説明:教師不對學生的回答做評判,只告訴學生,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引出本節課的課題:機械能及其轉化。

一、機械能及其轉化

思路一

給出機械能的概念,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統稱為勢能,動能、勢能統稱為機械能、物體具有的機械能等於動能、勢能兩種能量之和。

[知識拓展]能量的種類很多,如太陽能、電能、原子能等,而機械能是與物體的機械運動情況有關的一種能量,單位跟其他形式的能量單位相同,都是焦耳(J)。

之所以把動能、勢能統稱為機械能,是因為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滾擺和單擺是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的常見實例、下面通過實驗分析實例中動能和勢能是如何相互轉化的。

1、探究活動一:

如圖所示,將滾擺捲起後釋放,讓學生觀察分析:

①滾擺在最高處時具有什麼能。

②釋放後觀察滾擺的高度、速度、質量的變化,分別分析滾擺下降和上升過程中動能、勢能的變化情況。

③動能和重力勢能之間是否可以相互轉化。

學生進行實驗並回答問題:

①重力勢能。

②下降時:質量不變、高度變小、速度變大、重力勢能變小、動能變大,減小的重力勢能變成了動能、上升時:質量不變、高度變大、速度變小、重力勢能變大、動能變小、減小的動能變成了重力勢能。

③動能和重力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參與實驗探究、在實驗中獲取知識,增長本領。

2、探究活動二:

如圖所示,將單擺的擺球置於A處,然後釋放、擺球就可以在A,C之間來回擺動。

①擺球在哪些位置高度最高。

②擺球在哪些位置速度最大。

③分析擺球從A~B運動過程中,動能、勢能的變化情況。

④分析擺球從B~C運動過程中,動能、勢能的變化情況。

學生進行實驗並回答問題:

①擺球在A,C處高度最高,具有的重力勢能最大。

②擺球在B處速度最大,具有的動能最大。

③擺球從A~B運動過程中,重力勢能不斷減小,動能不斷變大,是重力勢能不斷轉化為動能。

④擺球從B~C運動過程中,重力勢能不斷增大,動能不斷減小,是動能不斷轉化為重力勢能。

總結: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3、探究活動三:

(1)手持着木球將彈簧片推彎,而後突然釋放木球,觀察到什麼現象在此過程中,涉及哪些能量的轉化

(2)按下圖進行實驗:

讓木球從斜槽上端滾下,觀察木球碰擊彈簧的過程、分析圖中,木球從甲→乙圖和乙→丙圖能量轉化的過程。

學生進行實驗並回答問題:

(1)觀察到木球在彈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內運動、在此過程中,彈簧片的彈性勢能轉化為木球的動能。

(2)從甲→乙圖中,木球的動能轉化為彈簧的彈性勢能、從乙→丙圖中,彈簧的彈性勢能轉化為木球的動能。

這説明動能和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設計意圖]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4、回顧滾擺實驗後思考:

①滾擺上下運動的過程中機械能總量有什麼變化,為什麼

②滾擺機械能總量減小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沒有摩擦和空氣阻力,機械能的總量還會不會變化

學生討論回答:

①滾擺上升的最大高度越來越小,説明滾擺具有的機械能總量不斷減小。

②滾擺機械能總量減小的原因是摩擦和空氣阻力、如果沒有摩擦和空氣阻力,機械能的總量不會變化。

總結:在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摩擦和空氣阻力則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這就是機械能守恆定律。

思考:乒乓球落地後又彈起來,為什麼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能量是怎麼轉化的。

介紹人造地球衞星在運行過程中發生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

思考:

①衞星運行過程中機械能是否守恆

②衞星從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時重力勢能、動能、速度分別怎麼變化

③衞星在什麼時候動能最大什麼時候重力勢能最大

學生思考後回答:

①守恆,因為衞星在太空運行,沒有空氣阻力,只有動能和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

②重力勢能增大,動能減小,速度減小。

③在近地點時動能最大,在遠地點時重力勢能最大。

[設計意圖]人造地球衞星涉及機械能的轉化和守恆,可以拓寬學生視野。

思路二

1、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稱為機械能、一個物體可以既有動能,又有勢能。

多媒體展示:從高處下落的蘋果,速度越來越快,用頻閃攝像機攝下它下落的過程,如圖所示。

提出問題:被舉高的蘋果具不具有能量為什麼

學生活動:學生回答提問後,再引導學生分析蘋果下落的過程、首先提出,當蘋果下落到某一點時,蘋果具有什麼能量(此時既有重力勢能,又有動能)繼而讓學生比較在該位置和起始位置,蘋果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各有什麼變化(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

在蘋果下落的過程,重力勢能和動能都有變化,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變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們共同觀察滾擺的運動,並思考動能和勢能的變化。

2、動能與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實驗1:用細線把小球繫好,吊在天花板上,做成如圖甲所示的單擺、將單擺拉至A點處,鬆手,讓單擺自由擺動、發現單擺從A點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從B點運動到C點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小。

實驗2:把一個滾擺懸掛起來,如圖乙所示,用手捻動滾擺使懸線纏在軸上,滾擺升高到最高點,鬆手,發現滾擺下落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快,滾擺上升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慢。

問題研討

問題1:

單擺從A點運動到B點,C點的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是如何變化的又是如何轉化的呢?

答:

問題2:

滾擺在下落、上升的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是如何變化的又是如何轉化的呢?

答:

學生活動:交流討論,思考回答。

(1)單擺從A點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動能變大,重力勢能變小,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單擺從B點運動到C點的過程中,動能變小,重力勢能變大,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2)滾擺在下落的過程中,動能變大,重力勢能變小,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滾擺上升的過程中,動能變小,重力勢能變大,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知識歸納:在一定的條件下,物體所具有的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友情提示:

在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一種形式的能減少,另一種形式的能增加,減少的那種形式的能轉化為增加的那種形式的能。

3、動能與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

實驗3:如圖所示,在水平槽裏豎立一個彈簧片,讓木球從斜槽滾入水平槽,撞擊彈簧片、觀察到木球接觸、碰撞彈簧片的過程中,木球的速度越來越慢,彈簧片彎曲程度越來越大;木球被彈簧片彈回的過程中,木球的速度越來越快,彈簧片彎曲程度越來越小。

問題研討

問題1:

在木球與彈簧片接觸、碰撞和被反彈的過程中,動能和彈性勢能是如何變化的又是如何轉化的呢?

答:

問題2:

由上面的實驗,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答:

學生活動:交流討論,思考回答。

(1)在木球與彈簧片接觸、碰撞的過程中,木球的動能減小,彈簧片的彈性勢能增大,木球的動能轉化為彈簧片的彈性勢能、被反彈的過程中,彈簧片的彈性勢能減小,木球的動能增大,彈簧片的彈性勢能轉化為木球的動能。

(2)動能和彈性勢能能夠相互轉化。

實驗4:用彈簧振子演示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

學生活動:觀察演示實驗,思考問題,選出代表發表見解。

問題:這個實驗中,小球的受力情況如何各個力的做功情況如何這個實驗説明了什麼。

小球在往復運動過程中,豎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杆的支持力作用,水平方向上受彈力作用、重力、支持力和速度方向總垂直,對小球不做功;只有彈簧的彈力對小球做功。

實驗表明,小球在往復運動過程中總能回到原來的位置,小球在往復運動過程中彈性勢能和動能在不斷轉化。

知識歸納:在一定的條件下,物體所具有的動能和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友情提示: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動能和彈性勢能也可以相互轉化;不同形式的機械能都可以相互轉化。

[知識拓展]各種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轉化,如電能可以轉化為光能,太陽能可以轉化為電能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只是能量轉化中的一種形式,能量轉化過程中總是一種能量減少,另一種能量增加。

二、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請學生觀看圖片或者視頻,認識自然界存在的機械能、指出:水能和風能是水或者空氣因為運動或者位置高而具有的機械能。

修築攔河壩可以提高壩前上游的水位,水位越高,水的重力勢能就越大、這樣水從壩上落下時轉化成的動能就越大,水推動壩下方的水輪機轉動,水輪機又帶動發電機發電,水能最終轉化為電能。

利用風能做功主要是靠風車,也可以用風車的轉動帶動發電機發電、利用風能不會有環境污染,但風能不穩定,不像攔河壩那樣能把“風能”儲存起來。

展示圖片或者視頻,表現自然界的機械能有利也有弊。

在水(風)力發電站,將水(風)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設計意圖]通過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知道人類如何利用機械能的轉化與守恆解決實際問題、提高運用機械能轉化與守恆觀點分析力學問題的意識。

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麼想探究的問題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設計意圖]加強知識的鞏固掌握、提高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1、如圖所示,已知某人造地球衞星沿橢圓軌道運行,其近地點距離地面高439km,遠地點距離地面高2384km,衞星在近地點時動能,在遠地點時勢能(前兩空選填“最大”或“最小”)、從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過程中,轉化為(後兩空選填“動能”或“勢能”)。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衞星環繞地球運動過程中,其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衞星從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的過程中,高度增大,重力勢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勢能由動能轉化而來,則動能減小;衞星從遠地點向近地點運動的過程中,高度減小,重力勢能減小,減小的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則動能增加、在近地點時,衞星的動能最大;在遠地點時,衞星的勢能最大。

【答案】最大最大動能勢能

2、在一次軍事演習中,一架飛機沿水平方向一邊勻速飛行一邊投放軍用物資,在此過程中飛機的動能(填“變大”“變小”或“不變”),物資在加速下落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之間的轉化情況是、

解析:本題考查動能和勢能之間的轉化、飛機沿水平方向一邊勻速飛行一邊投放軍用物資,在此過程中飛機的速度不變,質量變小,所以動能變小;物資在加速下落過程中,質量不變,高度變小,重力勢能變小,但速度越來越快,動能越來越大,所以,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答案】變小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3、如圖所示是某建築工地用起重機起吊貨物的情景、貨物在鋼繩的拉力作用下先沿豎直方向勻速上升,再水平移動到卸貨地點、若不計摩擦和空氣阻力,則貨物在勻速上升過程中()

A、重力勢能增加,動能減少。

B、重力勢能增加,機械能增加。

C、動能不變,機械能增加。

D、動能減少,機械能減少。

解析:質量越大,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就越大;質量越大,高度越高,物體的重力勢能就越大、本題中,貨物的質量不變,在勻速上升過程中,貨物的速度不變,所以動能不變,而高度增加,所以貨物的重力勢能在增加,又因為機械能為動能和重力勢能之和,所以機械能增加,故B,C選項正確、故選BC。

4、如圖所示,小球沿軌道由靜止從A處運動到D處的過程中,忽略空氣阻力和摩擦力,僅有動能和勢能互相轉化、則()

A、小球在A處的動能等於在D處的動能。

B、小球在A處的動能大於在D處的動能。

C、小球在B處的機械能小於在C處的機械能。

D、小球在B處的機械能等於在C處的機械能。

解析:對於AB選項:根據題意,小球在運動的過程中僅有動能和勢能互相轉化,所以小球在重力勢能較大的地方其動能肯定較小、觀察圖像,發現小球在A處比在D處所處的高度較高,具有的重力勢能較大,所以小球在A處具有的動能較小,故AB選項都不正確、對於CD選項:根據題意“小球沿軌道由靜止從A處運動到D處的過程中,忽略空氣阻力和摩擦力,僅有動能和勢能互相轉化”,所以在整個過程中沒有能量的損耗,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即機械能是不會減少的,小球在各處的機械能都是相等的,故D符合題意,C不符合題意、故選D。

5、如圖所示為小球在地面彈跳的頻閃照片、根據此圖,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A、小球在下落時,它的重力勢能減小,動能不變。

B、小球在上升時,它的重力勢能減小,動能減小。

C、小球在彈跳過程中,它的高度下降,機械能減小。

D、小球在彈跳過程中,它的高度下降,機械能不變。

解析:小球在下落時,其質量不變,高度變小,所以重力勢能減小,下落速度越來越快,所以動能增大,A説法錯誤;小球上升過程中,質量不變,高度增大,所以重力勢能增大,速度越來越慢,所以動能減小,B説法錯誤;在彈跳過程中,由於克服阻力做功,部分機械能轉化為內能消耗掉,所以高度越來越小,機械能減小,所以C正確,D錯誤、故選C。

1、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稱為機械能。

2、一個物體的勢能和動能之和,就是物體的總的機械能。

3、機械能=動能+勢能。

4、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5、機械能守恆:如果只有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時,(不計摩擦)機械能的總和保持不變即物體的機械能守恆。

一、教材作業

【必做題】

教材第74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的2,3題。

【選做題】

教材第74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的1,4題。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學設計 篇四

【浮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生活中的浮力;

2、瞭解如何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

3、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2、通過實驗,初步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2、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課前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乒乓球、飲料瓶(去底)、彈簧測力計、細線、鋁塊

學生:彈簧測力計、細線、燒杯、水、鹽水

圓柱體(標有等距離空格)等體積的鐵塊和鋁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萬噸巨輪能在海面乘風破浪,平穩航行;節日的氣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魚可以在水中輕盈地上下游動。提問:這些現象都藴含了什麼物理知識?

學生:浮力

師:對,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浮力的產生及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設計意圖: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推進新課

一、浮力

1、什麼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誰?

(教師提示:閲讀課本,結合二力平衡條件,受力平衡與物體運動狀態關係,分析漂浮在水面物體的受力情況)

學生活動:(討論回答)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託力叫浮力。浮力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豎直向上,施力物體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會受浮力嗎?浮力該如何測量?

演示實驗:(1)彈簧測力計下懸掛一鋁塊,讀出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即為鋁塊所受重力。

(2)把鋁塊浸沒在水中,看看示數有什麼變化。

請同學分析實驗現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同時得出測量浮力的一種方法。

學生活動:(對比、分析、討論得出)(1)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種測量方法:稱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演示實驗:(1)如圖甲,將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無底飲料瓶中,向飲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並不浮上來。

(2)如圖乙,用手堵住飲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來。乙

學生活動:對比兩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壓力情況,結合課本上的浸在液體中的正方體受到液體的壓力情況,得出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其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力差。

(教師提示:根據液體內部壓強知識,分析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壓力情況)

(設計意圖: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於浮力產生的原因,需要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你認為浮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閲讀課本P51實驗,並結合生活經驗,説出你的猜想和依據。

學生活動:討論、説出猜想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對提出猜想進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總結: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體中物體的密度有關

2、要驗證上述猜想,應採用什麼研究方法?

學生:控制變量法

3、分組實驗,每小組同學探究其中一個猜想

學生活動:①各小組針對本組要探究的猜想,設計實驗步驟及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然後進行探究實驗

②根據實驗數據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③各組派代表彙報實驗過程及得出的結論

教師活動:①巡迴指導實驗操作

②對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給出評價

③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結論: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密度、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猜想,並對猜想進行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課堂小結:

1、浮力的定義及產生原因

2、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液體的密度,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四)當堂檢測

1、用彈簧測力計在空氣中稱一物塊,測得重為12N,將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8N,則該物體受到的浮力為N.

2、將一實心鋁球分別浸沒在水、鹽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鹽水D、無法確定

板書: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託的力

2、方向:豎直向上

3、測量方法:稱重法:F浮=G-F拉

4、產生原因:物體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力差

二、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體的密度

2、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教學反饋:

1、課堂容量較大,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練習不夠,留待課後完成,

2、學生在探究實驗中提高了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學會了稱重法測浮力,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礎。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五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解動能、勢能的概念

2、在實驗探究中理解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簡單知識理解分析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認識動能、勢能的存在

2、通過歸納概括得到動能、勢能的概念

3、在討論探究實驗中總結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心態,敢於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團隊意識

學習重難點:

動能和勢能的概念、探究影響動能的因素

教具準備:

質量不同的小鋼球、斜面、木塊、橡皮筋、彈簧、裝滿沙土的透明玻璃槽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1、物體由於__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動能,一切________的物體都具有動能。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它的動能_______、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_______

2、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被舉高的物體都具有____________.物體的重力勢能與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關

3、物體由於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物體的彈性勢能與物體發生__________的程度有關

4、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稱為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動能及其影響因素

學生預習課本實驗、分組討論後回答以下問題

A、該實驗的採用實驗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B、在實驗中通過觀察_____________________來判斷鋼球動能的大小.

C、在試驗中如何改變鋼球的速度?

2、實驗過程

①將同一鋼球,從斜面不同高度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將木塊推動的距離。

②將質量相同的兩個鋼球,分別從斜面的不同位置釋放,讓學生觀察鋼球將木塊推動的距離

③換用質量不同的鋼球,從同一高度讓其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推動木塊的距離

師生共同分析總結: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3、重力勢能及其影響因素

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案並回答以下問題

A、該實驗的採用實驗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B、在實驗中通過觀察_____________________來判斷鋼球重力勢能的大小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演示

實驗過程

①讓同一鋼球從不同高度落下,觀察鋼球陷入沙土的深度

②讓質量不同的鋼球從同一高度落下,觀察鋼球陷入沙土的深度

師生共同分析總結:物體的質量越大,被舉得高度越大,重力勢能就越大

4、彈性勢能及其影響因素

實驗1用橡皮筋彈射紙彈:橡皮筋拉的越長,紙彈移動的距離越遠

實驗2將一彈簧壓縮到不同長度去彈同一木塊,觀察兩次木塊移動的距離

分析總結: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越大。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稱為勢能

5、能量反映了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能量的大小能夠用做功的多少來衡量,因此,動能、勢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符號

三:鞏固提升

1、一輛沿着平直街道勻速行駛的灑水車正在灑水,在它行進的過程中,動能________;灑完水後,返回的途中灑水車要經過一段下坡路,在下坡時,灑水車的重力勢能________(填“增大” “減小”或“不變”)

2、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

A。高速飛行的子彈一定比緩慢飛行的飛機的動能大

B.一根彈簧被拉長時彈性勢能增加,被壓縮時彈性勢能減少

C.離開了飛機的跳傘運動員在下落的過程中動能一定不變

D.以上説法都不正確

3、課後作業

四:教後記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六

(一)前提測評

1、什麼叫質量?物理實驗中稱物體質量常用的工具是什麼?

2、托盤天平測量物體質量前要進行哪些調節?怎麼調節?

答:⑴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遊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線處。

⑵調天平橫樑平衡,根據指針在分度盤上的位置調節橫樑右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針指在中線處或指針在中線處左右擺動的刻度相等為止。

3、用天平測物體質量時,被測物體放在哪一盤上?砝碼放在哪一盤上?

4、一般按什麼順序加減砝碼?在什麼情況下移動遊碼?

答:⑴估計被測物體的質量後,接從大到小的順序加減砝碼。

⑵增加一個最小的砝碼時,指針偏向分度盤中線右邊,而減少一個最小的砝碼時,指針偏向分度盤中線左邊,此時不加砝碼而移動遊碼使天平平衡。

5、怎樣讀出被測物體的質量?

答:被測物體的質量等於右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再加上游碼指示的質量數。

7、怎樣確定天平的最大稱量值?

答:⑴根據天平底座上的銘牌的標稱確定。

⑵根據天平配套的砝碼的總質量數及標尺示數估計。

8.使用天平時要注意哪幾個問題?

(二)以學定教

實驗活動:測量一枚大頭針的質量

導入:對話:

生1:只要把一枚大頭針放到天平上稱就行了。

生2:應該在托盤上多放一些大頭針來稱。

生3:應先測一空杯質量,再將一枚大頭針放入空杯中測出總質量,兩次測量結果相減即得大頭針質量。

教師指導:

1、閲讀實驗要求。

2、討論:上述三個同學哪個方法正確?為什麼?

3、瞭解實驗的目的、器材。

4、設計實驗步驟。

5、設計實驗記錄表格。

序號數量總質量單個質量

6、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師檢查、指導

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後動手實驗,也可以邊做邊商量,看哪組實驗做得又快又好。做完實驗後思考,針對上面實驗設計提出有關問題,其他組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搶答,若某組搶答不完善,其他組可繼續搶答,搶答完畢繼續自由提問,再搶答,直至完畢。

組長評價:①如果都動手實驗,可獲1顆紅五角星;②如果實驗有一半以上的同學成功,再加獲1顆紅五角星;③提出問題或搶答成功的組,按評價小組的評價再加獲紅五星。7、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讓學生體驗到測量微小物體的質量可以採用測多算少的方法(累積法),此結論應由學生直接去體驗。

8、各組交流實驗數據。如果偏差較大,要分析原因。

9、討論:怎樣測量一個微小物體的質量?以前哪些實驗用過同樣的方法?還有哪些物體的質量也要用這種方法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七

知識目標:

1、知道機械運動

2、知道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

能力目標:

1、觀察實驗能力:能從生活中觀察到物體機械運動的實例。

2、思維能力:判斷和分析機械運動,結合參照物的知識分析運動和靜止的情況。

3、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解釋、判斷自然界中的運動現象。

情感目標:

1、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的教育。

2、培養學生科技意識,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衞星的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從實例中引出了物體運動的問題,並稱物體位置的變化為機械運動,再推廣到自然界的實例中。參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實例引出,並聯系實際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實例,要求學生會聯繫實際判斷已知參照物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情況和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的參照物。在此基礎上,感性的分析了勻速直線運動,並説明物理學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即從簡單的問題入手,逐漸深化,最後分析我國發射的地球同步衞星並思考一些問題。

教法建議

儘量不加深課本上的內容,而應當多聯繫實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由實踐中學習的習慣,加深一些物理學習方法的體會。

通過討論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並直接界定物理學中的機械運動,對於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學習,應當提出問題,學生討論,並由此引出參照物的概念,關於參照物的問題要由學生列舉實例,學生分析,教師可以做評價,最後總結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內容的教學中可以使用適當的媒體資料,例如可以用課本的配套錄像帶“運動的相對性”並回答本節的練習。

勻速直線運動的教學,觀察和分析課本上的實例,説明這是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由學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加深學生對勻速直線運動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給出定義。定義中只須講清快慢不變,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單元分析

本節教學重點是參照物的教學,關於參照物要求能夠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擇的參照物和知道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教學過程分析

一,機械運動

討論引入新課,學生閲讀教材的內容和提供的參考資料,閲讀問題是:什麼叫機械運動;舉例説明自然界中的機械運動;課桌、房屋是否做機械運動,為什麼;能舉出絕對不動的例子嗎。

對學生列舉的示例可以進行分析,注意講解的問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宇宙是運動的,其中的所以物體都是運動的。

二,參照物

説明日常生活中對一些現象的解釋,並進一步引出了參照物的概念,講解時注意的問題是:通過實例分析,説明不同的人對運動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們對運動描述所選擇的標準不同,我們把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由學生列舉實例説明當選不同的參照物時,同一物體的運動的情況,並深入分析選其他參照物時的運動特點。

分析兩類實例:已知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根據描述的運動情況判斷選擇的參照物。由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教師提供參考示例學生分析,也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由學生組成小組,自行設計問題,討論,由教師評價。提供一些參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這句話是以什麼做參照物的”、“地球同步衞星總是靜止在地球的某處上空,這是以什麼做參照物”、“以太陽做參照物,地球同步通信衞星的運動情況怎樣”、“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這句歌詞中前半句和後半句中所選的參照物各是什麼”等。

三,勻速直線運動

觀察一些實例,可以提供錄相和視頻文件、圖片讓學生思考這些運動的特點,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他們發現其中的共性,總結出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講解時,要注意勻速解釋成快慢不變,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形成對勻速的感性認識,並説明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而物理研究問題是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的。

對於想想議議中的問題,可以提供學生自然科學中的圖片資料,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在課前就佈置查閲資料的預習內容,要求查找關於我國衞星發射的情況和衞星運動的資料。

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瞭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和方法

經歷製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瞭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

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成實像與虛像的主要特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模擬照相機的製作和使用,獲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實際的意識。

重、難點:

照相機的原理。

凸透鏡成像的特徵。

教學器材:

透鏡、紙片、放大鏡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凸透鏡、凹透鏡對光各有什麼作用?

什麼是焦點?什麼叫焦距?

光心有什麼特點?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我們在生活中,有哪些儀器用到透鏡?

進行新課:

1、照相機:可以成縮小、倒立的實像

照相機的結構:鏡頭……凸透鏡

膠捲……

快門……

圖3.2-1示

2、活動:製作模型照相機(10分鐘)

3、投影儀: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結構:圖3.2-4示

4、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實際是一個凸透鏡

怎樣使用?

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後活動:

完成課本練習。

寫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學後記:

考慮二個問題:如何講解結構、原理時具體化?

如何連接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5—3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2、過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重、難點:1、試驗的過程。2、總結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器材:透鏡、光屏、蠟燭、刻度尺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凸透鏡、凹透鏡對光各有什麼作用?

2、什麼是焦點?什麼叫焦距?光心有什麼特點?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

照相機:可以成縮小、倒立的實像

凸透鏡投影儀: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思考:是什麼原因影響了凸透鏡所成的像?

1、演示試驗:

物距: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項:A、蠟燭、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調節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結果:距離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與距離有什麼關係?

2、學生試驗:試驗過程如課本示

A、要找出放大、縮小的區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區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區域。

試驗結果填入課本表格,並進行總結

3、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對照電腦模擬)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虛、實

u>2f

u=2f

f

u

4、凸透鏡成像的原理:(作圖法)

實像:真實光線匯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現在光屏上。

虛像:討論其特點

討論: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

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後活動:完成課本練習。

寫出凸透鏡成像時各種的規律。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九

學習目標:1、知道聲音的三個特性

2、知道什麼是頻率?頻率的應用。

3、利用實驗去探索影響聲音特性的原因。

重、難點:(重)1、人耳怎樣聽到聲音的?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清楚雙耳效應。

關 鍵: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時數:2課時

教材分析:1、本節是瞭解性常識,而且比較簡單,學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課堂教學基本上讓學生主動去完成,教師加以必

要的糾正即可。其他時間可以討論上節課的練習。

教學過程:

前提測評:

1、聲音是由物體的 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 , 不能傳聲。

3、聲音在 、體中比 體中傳播的快。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 。

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為什麼我們可以區分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

1、音調:聲音的高低

試驗:研究音調與振動快慢的關係

課本如圖示

結果:振動越快,音調越高,振動越慢,音調越低。

結論:(1)、頻率:物體一秒內振動的次數,頻率越高,

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

(2)、人的聽覺範圍:20Hz~20000Hz

學生閲讀課本圖示

2、響度:聲音的強弱

試驗:研究響度與振動幅度的關係

課本如圖示

結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振幅越小,響度越小。

結論:(1)、響度與振幅有關

(2)、響度與發聲體距聽者的距離有關

(3)、用dB表示聲音的強度,學生閲讀材料:

瞭解一些環境的響度。

3、音色:聲音的一個特徵

音色表示什麼?

三、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四、完成物理時習在線本章內容

五、教後記

本節內容比較多,應緊扣要求,在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

應讓學生在課後去分析較多的聲現象,並佈置一定的思考題?

§2—3聲的利用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參觀或看錄像等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獲得社會生活中聲的利用方面的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瞭解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進一步增加對科學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

生活中利用聲的例子

三、教學課時:1課時

四、教法與學法:閲讀自學法、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1)自由説出所瞭解的利用聲的現象;

(2)觀看相關的錄像;

(3)討論對以上的應用例子怎樣歸類

在此基礎上,老師綜合學生所舉的例子和初步的分類方法,進行總結性的講解。

1、聲與信息

計算:小明向較遠的高山大喊一聲,經過1.2s聽到回聲,請問:小明距離高山多遠?(當時氣温是15℃)

學生算出結果後,清楚回聲可以測出距離。

(1)介紹蝙蝠採用回聲定位來確定目標的位置

(2)介紹聲吶技術產生的背景以及現代聲吶技術的應用方面

(3)介紹B超在醫學上的應用

(4)超聲波測出金屬內部的傷痕

2、聲與能量

介紹超聲波清洗精細機械;

超聲振動除結石。

超聲波潔牙。

課堂小結:

聲可以應用在哪些方面?

課後作業: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