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85W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多篇)

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 篇一

學習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23、24頁。

學習目標

1.我能理解什麼是質數和合數,掌握了判斷質數、合數的方法。

2.我知道100以內的質數,記住了20以內的質數。

3.我能在自主探究中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時暢所欲言。

學習重點:

能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學習難點:

用恰當的方法找出100以內的質數;會給自然數分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獨學

1.互動分享收穫。

2.質疑探討。

3.試試身手:第23頁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

1.小組合作,利用課本24頁的表格,用恰當的方法找出100以內的質數,做一個質數表。

2.展示、交流:你們是怎樣找出100以內質數的?

3.小組討論:(1)有沒有最大的質數或合數?(2)根據因數的個數,可把非零自然數分成哪幾類?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很快熟記20以內的`質數。

5.獨立思考:

(1)是不是所有的質數都是奇數?

(2)是不是所有的奇數都是質數?

(3)是不是所有的合數都是偶數?

(4)是不是所有的偶數都是合數?

6.組內交流。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二

教學內容:

本節內容屬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長方體(二)”最後一節的內容:有趣的測量(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的知識,瞭解了容積的內容的基礎上呈現的。要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掌握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求法,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滲透了轉化的思想。

學情分析:

本班級學生,大部分學習認真、踏實、自覺,基礎紮實,好學上進,部分男生活潑好動,愛思考。對於探索數學問題有着極其濃厚的興趣,喜歡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在他們身上還明顯地存在着兒童的天性,好動、好奇等。對於本單元的知識,大部分學生掌握得比較紮實。

教學目標:

1、經歷測量芒果、石頭、水瓶的體積的實驗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滲透轉化的思想。

2、握不規則物體的測量方法,並能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3、踐與探索過程中,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提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掌握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魔方、芒果、圓柱體量杯、長方體水槽、石塊、蘋果醋若干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週末老師在整理房間的時候,從櫃子裏發現了一個魔方,我特別喜歡。

從數學的角度來講,魔方是一個什麼樣的物體?(正方體)

怎樣求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呢?(板書:V正=a3)

它的稜長是10cm,體積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體,你還會求哪些立體圖形的體積?(板書:V長=abh)

3、像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樣,都能夠直接通過公式求出它們的體積,這樣的物體,我們把它們叫做“規則物體”。(板書:規則物體)

4、現在請同學們再觀察老師手中的魔方,它還是正方體嗎?(旋轉一下)那它是什麼形狀的物體呢?

像這樣,無法用語言準確地説出具體形狀的一類物體,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稱它們為“不規則物體”。(板書:不)

5、現在這個魔方的體積是多少呢?(還是1000cm3)你是怎麼想的?(板書:轉化)

【設計意圖:我用正方體魔方引入,把本節課主要用到的數學思想滲透給學生,為後面的實驗做鋪墊,同時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6、魔方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物體。再看,現在老師手中拿的這個芒果也是一個不規則的物體,我們能直接把它轉化成規則的物體嗎?

那它的體積是多少,又該怎樣求呢?

這節課,我們就通過有趣的測量,共同來研究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二、新授

(一)測量芒果的體積

1、你想怎樣測這個芒果的體積呢?(學生彙報)

2、桌面上,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兩種測量工具:量杯和一個長方體容器。

你認為選擇哪一種測量工具,能夠很快地求出芒果的體積?為什麼?(選擇量杯,因為它有刻度)

3、這樣做確實能比較快的求出芒果的體積,你來看(ppt演示)

量杯中裝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這300mL指的是什麼?(水的體積)

仔細觀察,將芒果放入水中後,水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水面會上升呢?那麼,現在的400mL指的是什麼?(水和芒果的體積)

現在,你知道芒果的體積是多少嗎?

100是芒果的體積,它也是什麼的體積?(上升的水的體積)

4、在剛才的實驗中,我們藉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轉化。是將什麼轉化成了什麼呢?(將芒果的體積轉化成了上升的水的體積,也可以説是將不規則的芒果轉化成了規則的圓柱體)

5、像剛才這樣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排水法”。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第一個實驗:用量杯和水試一試、測一測芒果的體積。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觀察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初步的明白應用轉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為上升部分的水的體積,也就是測不規則物體體積的基本方法。】

(二)測量石頭的體積

1、現在老師也想進行一次測量,我想測的是這塊石頭的體積。

我應該選擇什麼工具來測量呢?為什麼?(選擇長方體容器,因為石頭太大了)

2、用這個長方體容器怎樣求出這塊石頭的體積呢?在小組內和你的同伴説一説。(討論後,學生彙報)

3、在測量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強調:要從裏面測量)

出示數據:長25cm,寬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將石頭放入水中,觀察水面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

這樣放行不行(豎着)?為什麼?(石頭沒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頭已經完全浸入水中,此時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據屏幕上顯示的數據計算出這塊石頭的體積嗎?(學生動筆計算)

5、剛才,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測得了這塊石頭的體積。

在這次實驗中,我們又完成了一次轉化,是將什麼轉化成了什麼?(將石頭的體積轉化成了上升的水的體積,也可以説是將不規則的石頭轉化成了規則的長方體)

【設計意圖:學生有了第一個實驗的基礎,教師調換實驗用品進行第二個實驗,把量杯換為長方體容器來進一步探索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學生有了第一個實驗的基礎,會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為可計算的長方體的體積,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適時強調,測量時要把石頭完全浸入水中,才能應用轉化的思想求體積。】

6、你還有其他的方法能夠測量出這塊石頭的體積嗎?(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運用)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其他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

7、其實,早在20xx多年前,大物理學家阿基米德就曾經用過剛才同學們説到的方法幫助國王解決了一個難題,出示“數學萬花筒”,學生讀。

(三)測量蘋果醋瓶的體積

1、現在你們想不想親自測量一下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機會就在眼前,每個小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蘋果醋。在大家動手之前,請你先猜猜看“這個瓶子的體積是多少?(淨含量:260mL)

2、現在就動手來驗證一下吧。將記錄填寫在實驗報告單中。

【設計意圖: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學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數學活動課要把握好實踐活動的時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設計的,就讓學生親自去發揮;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就讓學生親自去動手。】

3、在剛才的實驗中,我們又完成了一次轉化,誰能來説一説?

(四)總結

通過這幾次的實驗,我們發現:不管是“排水法”還是“溢出法”,實際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轉化,是將什麼轉化成什麼呢?(將不規則物體轉化成規則物體)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轉化”思想的實質。】

三、質疑

看書頁,對於今天我們學習的知識,你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地方?

四、課堂練習

(一)填空

1、一個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個零件後,量杯水面刻度450mL,這個零件的體積是( )。

2、一個長方體容器裝滿水,底面長8dm,寬5dm,高3dm,放入一個不規則物體後,溢出30升的水,這個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是( )。

3、一個長方體容器,從裏面量長3分米,寬2分米,高5分米,裏面裝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塊小長方體放入水中,小長方體的長是10釐米,寬8釐米,高5釐米,上升的水的體積是( )。

【練習目的:強化“轉化”思想的實質。】

(二)解決問題

第一組

1、一個長方體容器,底面長4dm,寬2dm,放入一個石塊後水面上升了0.5dm,這個石塊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個正方體的容器,稜長20釐米,現裝有深度為5釐米的水。在放入一個物體後,水面上升到8釐米,放入物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練習目的:通過對比練習,由直觀到抽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效益。】

第二組

1、一個長方體容器,長20釐米,寬15釐米,高10釐米。將一塊鐵塊放入容器中,裝滿水,再將鐵塊取出,這時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釐米,這塊鐵塊的體積有多大?

2、一個正方體容器裝滿水,當放入一個長方體後,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長方體長8分米,寬2分米,求高是多少釐米。

3、一個稜長為15釐米的正方體容器內水深8釐米,浸入一個不規則的鋼塊後,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釐米處,這個鋼塊的體積是多少?

【練習目的: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全過程,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五、全課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學生彙報)

2、生活中有許多不規則的物體,我們可以把它們轉化成規則的物體來計算出體積。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往往需要我們用一種變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練習:那麼,你能想辦法測出一粒黃豆的體積嗎?(學生彙報)

一粒黃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們很難看出水面的升高情況,也就很難算出它的體積。我們可以先測量出一定數量的黃豆的體積,再除以黃豆的數量,就能得出一粒黃豆的體積了。

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2021模板 篇三

教學目標:

1、能讀懂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從中獲取有效信息,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瞭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統計圖,直觀、有效的表示信息。

3、讓學生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願意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難點:

瞭解三種統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教學準備:

各種統計圖、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前一課認識了扇形統計圖,誰能説出它特點?

指名回答。那麼這一節課就學習在什麼情況下要用什麼樣的統計圖。

二、學習新課。

1、出示我國從第23屆奧運會開始獲得金牌,第24——28屆奧運會我國獲獎牌情況統計表。

2、讓學生説一説從統計表中獲得信息。

3、用投影儀出示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4、分別提出教材中的三個問題,讓學生們交流。

5、教師小結:折線統計圖能明顯的看出第24——28屆奧運會我國獲得獎牌數的變化情況,條形統計圖能更明顯的看出第28屆奧運會我國獲得的金牌數。扇形統計圖能看出第28屆奧運會我國獎牌的分佈情況。

三、説一説。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三種統計圖的各有什麼特點。指名回答。其他同學補充、評議。教師評價。

四、練一練。

在小組內交流分別用哪種統計圖合適?並説出自己的理由。

五、實踐活動。

交流課前收集到的各種統計圖,體會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板書設計:

奧運會(統計圖的選擇)

折線統計圖:明顯地看出第24——28屆奧運會我國獲得獎牌數的變化情況。

條形統計圖:更明顯地看出第28屆奧運會我國獲得的金牌數。

扇形統計圖:看出第28屆奧運會我國獎牌的分佈情況。

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2021模板 篇四

教學內容:

教材第P50—51頁“體積單位的換算”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活動,認識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2、在觀察、操作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結合實踐活動,認識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換算。

2、在觀察、操作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揭題

1、展示問題:

①常用的長度單位有那些?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②常用的面積單位有那些?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順式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

二、扶放結合探究新知

1、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間的進率。師出示一個稜長1分米和1釐米的正方體、提出問題。

2、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間的進率。

3、出示例題:“體積單位的改寫”

4、學生交流後,引導學生小結。

三、反饋矯正落實雙基

1、出示教材P51第一題

2、教材第51頁“練一練”的第2題。

3、教材第51頁“練一練”的第3題。

四、小結評價佈置預習

1、引導學生進行全課小結。

2、佈置課外預習:教材P54-55:有趣的測量。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體驗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總結出計算法則,並能正確的計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以及判斷、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願意交流合作,喜歡數學的情操,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體驗操作的歡樂。

教學重點:

能求一個數的倒數。

教學難點:

分數除以整數計算法則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

長方形紙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教學分數除法的意義

1、師:同學們我們學過整數除以整數以及小數除法,今天我們將來學習數除法。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幾個小朋友有關分餅的問題,請你們列出算式並計算,看誰算的又快又好!

(1)每人吃1/2塊餅,4個人共吃多少塊餅?

(2)把2塊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吃了多少塊餅?

(3)有2塊餅,分給每人1/2塊,可分給幾個人?

2、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三個算式,觀察一下這三個算式的已知數和得數,説一説它們都是已知什麼,求什麼的運算?這就是分數除法的意義。

師:討論:分數除法的意義和整數除法的意義一樣嗎?

總結: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二、探究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1)引導參與,探究新知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分數除法的意義,那麼如何來計算呢?請同學們看黑板。

出示問題1。

請大家拿出一張操作紙,塗色表示出這張紙的4/7。

師:把一張紙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怎樣列式?4/7÷2

請同學們通過塗一塗,算一算的方式來研究4/7÷2怎樣計算。小組合作,彙報交流。

方法一:把4/7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1/7,也就是2/7。展示摺紙和計算過程。4/7÷2=4÷2/7=2/7

方法二:把一張紙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7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來做。展示摺紙和計算過程。4/7÷2=4/7×1/2=2/7

師:對這種做法大家有什麼疑問嗎?

生:這兒是除法怎麼變成了乘法?

師:老師也有這個疑問,你能講講嗎?

師:誰能結合圖來講一講呢?

師:很好!把除法轉化成乘法,問題迎刃而解,你真棒!……

(2)質疑問難,理解新知

①師小結: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數,分母不變的方法算出結果2/7,有的是轉化成分數乘法來做……那麼在這些方法中,你最喜歡哪種?

②接下來就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把一張紙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③通過計算你們有什麼發現?

生1、用第一種方法就不能做了。因為:上一題的時候,分子4是2的倍數,4÷2能得到整數商。而4÷3時,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數,得不到整數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數這種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轉化成乘法來做……4/7÷3=4/7×1/3=4/21

能再講講這樣做的道理嗎?

師:“4/7÷3”表示把4/7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請同學們拿出第二張操作紙,你能把圖中的4/7平均分成3份,並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嗎?

展示學生的分法

師(指着塗色部分):你所表示的這一部分是4/7的多少?

通過直觀圖理解4/7的1/3是4/21

(3)比較歸納,發現規律。

①師:在計算這兩道題時同學們想到了不同的算法,計算左邊這道題你比較喜歡那種方法?右邊呢?

②在兩道題的計算中同學們都想到了把除法轉化成乘法來做,請觀察一下,左邊這道算式,在轉化的前後什麼變了,什麼沒變?怎麼變的?

③師:同學們觀察真仔細!那像這樣的分數除以整數的題目一般可以怎麼計算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互相説一説!

小組活動,説算法。

④師:通過研討我們知道了分數除以整數,可以用分子除以整數,但有時不能得到整數商,所以通常轉化為乘這個整數的倒數的方法來計算。

出示:分數除以整數,等於分數乘這個整數的倒數。

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嗎?

生:有,除數不能為0。

師:誰能把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用自己的話來説一説?

完善算法:分數除以整數(0除外),等於分數乘這個整數的倒數。

⑥那象這樣的分數除以整數的題目在計算時要注意些什麼?

生:要約分!結果最簡。除號要變成乘號!

三、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

四、課堂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分數除法的意義是什麼?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是什麼?(學生總結)

2021春最新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六

學習目標:

1、藉助實際操作和圖形語言,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和基本算理。

2 。掌握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

學習重點: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和基本算理。

學習難點:運用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內容:

一、分一分

有4張同樣的圓形紙片。

(1)每2張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畫一畫:

列示:

(2)每1張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畫一畫:

列示:

(3)每1/2張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畫一畫:

列示:

(4)每1/3張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畫一畫:

列示:

(5)每1/4張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畫一畫:

列示:

二、畫一畫

1、有1根2米長的繩子。

(1)截成每段長1/3米,可以截成幾段?

畫一畫:

列示:

(2)截成每段長2/3米,可以截成幾段?

畫一畫:

列示:

2.3/4裏面有幾個1/8?

畫一畫:

列示:

三、填一填,想一想

在〇裏填上“>”“<”或“=”。

4÷1/2〇4×2 4÷1/3〇4×3 4÷1/4〇4×4

2÷1/3〇2×3 2÷2/3〇2×3/2 3/4÷1/8〇 ×8

你發現了什麼?( )

四、試一試

8÷6/7 5/12÷3

你能把“除以一個整數(零除外),等於乘這個整數的倒數。”和“除以一個分數,等於乘這個分數的倒數。”這兩句畫合併成一句話嗎?

( )

2021春最新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七

一、教學內容

1、因數和倍數

2.2、5、3的倍數的特徵

3、質數和合數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因數、倍數、質數、合數等概念,知道有關概念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2、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數的特徵。

3、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

三、編排特點

1、精簡概念,減輕學生記憶負擔。

三方面的調整:

A.不再出現“整除”概念,直接從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B.不再正式教學“分解質因數”,只作為閲讀性材料進行介紹。

C.公因數、公因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移至“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單元,作為約分和通分的知識基礎,更突出其應用性。

2、注意體現數學的抽象性。

數論知識本身具有抽象性。學生到了高年級也應注意培養其抽象思維。

四、具體編排

1、因數和倍數

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過去:用÷=表示能被整除,÷=表示能被整除。

現在:用=直接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1)用2×6=12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2)用3×4=12進一步鞏固上述概念。

(3)讓學生利用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自主發現12的其他因數。

(4)可引導學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歸納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5)説明本單元的研究範圍。

注意以下幾點:

(1)雖然不出現“整除”一詞,但本質上仍是以整除為基礎,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數和積都必須是整數。

(2)因數和倍數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單獨存在。

(3)注意區分乘法各部分名稱中的“因數”和本單元中的“因數”的聯繫和區別。

(4)注意區分“倍數”與前面學過的“倍”的聯繫與區別。

例1(一個數的因數的求法)

(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數(列出積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數是18的除法算式),但應引導學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數,為後面求兩個數的公因數作鋪墊。

一個數的因數的特點

(1)因數是其自身,最小因數是1。

(2)因數個數有限。

(3)此結論通過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過不完全歸納法得出,體現了從具體到一般的思路。

例2(一個數的倍數的求法)

(1)求法:用該數乘任一非0自然數所得的積都是該數的倍數。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數,為後面求兩個數的公倍數作鋪墊。

做一做

與例1結合起來,提供了2、3、5的倍數,為後面探討2、3、5倍數的特徵作準備。

一個數的倍數的特點

(1)最小倍數是其自身,沒有的倍數。

(2)因數個數無限。

(3)此結論通過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過不完全歸納法得出,體現了從具體到一般的思路。

2.2、5、3的倍數的特徵

因為2、5的倍數的特徵在個位數上就體現出來了,而3的倍數涉及到各數位上的數字之和,較為複雜,因此後安排3的倍數的特徵。本部分內容對於熟練掌握約分、通分、分數的四則運算有很重要的作用。

2的倍數的特徵

(1)從生活情境“雙號”引入。

(2)觀察2的倍數的個位數,總結出2的倍數的特徵。

(3)介紹奇數和偶數的概念。

(4)可讓學生隨意找一些數進行驗證,但不要求嚴格的證明。

5的倍數的特徵

(1)編排方式與2的倍數的特徵類似。

(2)可進一步總結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的特徵,即10的倍數的特徵。

3的倍數的特徵

(1)強調自主探索,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猜想――再觀察――再猜想――驗證的過程。

(2)可任意選擇一個數,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對結論進一步驗證。

(3)也可對任一3的倍數的各位數調換位置,更深刻地理解3的倍數的特徵。

3、質數和合數

質數和合數的概念

(1)根據20以內各數的因數個數把數分成三類:1、質數、合數。

(2)可任出一個數,讓學生根據概念判斷其為質數還是合數。

例1(找100以內的質數)

(1)方法多樣。可以根據質數的概念逐個判斷,也可用篩法。

(2)把握教學要求:知道100以內的質數,熟悉20以內的質數。

五、教學建議

1、加強對概念間相互關係的梳理,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記硬背。

從因數和倍數的含義去理解其他的相關概念。

2、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國小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學難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等;投影片;動畫。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設計:

一、複習準備

1.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老師明確: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做平面圖形。

2.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師提問:這些物體的各部分都在一個面上嗎?(不是) 教師明確:這些物體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它們都是立體圖形。

3.引入: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有什麼特徵。

教師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二、學習新課

(一)長方體的特徵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提問: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麼? 請摸一模三條稜相交處有什麼?

教師板書:面、稜、頂點

2.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演示動畫“長方體的特徵”】

討論提綱: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麼關係?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稜?稜的位置、長短有什麼關係?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教師板書:長方體: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稜:12條,相對的4條稜長度相等。

頂點:8個。

教師:請完整地説一説長方體的特徵。

3.比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別。

老師提問:長方體是立體圖形,畫在紙上如何與平面圖形區別呢? 請觀察,你能看到幾個面?哪幾個面? 你能看見幾條稜?哪幾條稜?

教師介紹長方體的畫法: 看不見的稜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後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

4.出示長方體框架觀察。

教師提問:框架上的12條稜可以分幾組?怎樣分?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教師明確: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二)正方體特徵

1.【演示動畫“正方體的特徵”】

教師提問: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麼變化? (長、寬、高變為相等,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為正方體)

2.對照長方體的特徵學生自己研究正方體的特徵。 學生討論、歸納後,

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稜:12條稜長度都相等。

頂:8個。

3.學生討論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相同點:面、稜、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

不同點:在面的形狀、面積、稜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提問: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徵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九

一、教學目標:

1、初步體會到體積與重量的關係。

2、知道單位體積的重量,體積與物體重量之間的數量關係。

3、會計算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物體的重量。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重量,體積與物體重量之間的數量關係。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這是兩塊同樣的木料,你估計哪塊更重一些呢?

師:其實這裏的大小也就是我們已經學習過的體積。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學習有關重量與體積的知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長方體木料。

(1)問:如何能知道1立方厘米這樣木塊的重量嗎?

(2)交流。

(3)出示測量數據。

2、1立方分米、1立方米這種木料重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生:獨立解答,交流。

師:你從中獲得了哪些啟示呢?

3、小結:

①同樣的物體體積越大重量越大。

②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物體的重量統稱為單位體積的'重量。

4、練習

①1立方米這種木料重700千克,倉庫裏堆放了39立方米這種木料,這些木料重多少千克?

②1立方米這種木料重700千克,一輛卡車一共裝了3.5t這種木料,這些木料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

這兩道題已知什麼,要求什麼?要能夠熟練解答關鍵要知道單位體積的重 量,體積與物體重量三者之間的數量關係。

5、解決情境中的問題 只要比較兩個木塊的體積就能比較他們誰更重。給出數據:長方體長4分米、寬3分米、高5分米,正方體稜長4分米。

生獨立解答。

(三)鞏固練習。

1、一塊鋼板長3.2 米,寬1.4 米,厚0.02 米,每立方分米鋼重7.8 千克,這塊鋼板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2、一塊正方體花崗巖,稜長是2分米,如果這塊花崗巖重20千克,那麼每立方分米石料重多少千克?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有什麼感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