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三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司馬光》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18W

三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司馬光》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一

《司馬光》是國小階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學習有難度,因為這是他們與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的時候,第一個立足點便是立足三年級,關注學情。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學生第一次與文言文接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解決朗讀問題,通過教師的兩次範讀,示範正音以及詞句間的停頓,幫助學生熟悉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感覺自己可以從容面對,感覺舒服,從而願意去親近文言文。之後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賽讀等方式,經歷多次朗讀後,幾乎可以背誦,至此,完成課後的第一題要求。為了整體感知故事內容,我先引導學生總結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然後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也可以用上這些方法。一方面,學生在獲得初步讀懂文言文的能力,培養了他們的語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過文言文的學習,弘揚人文精神,激發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興趣。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二

《司馬光》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進行了大膽嘗試,改變了以前教學文言文時直接講解課文含義的方式。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可以歸納為“兩個亮點、兩個不足”。

兩個亮點:

1、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朗讀形式多樣,效果顯著。

在朗讀感悟這個環節裏,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首先由學生自讀,其次由小組長檢查更正,然後分組比賽讀,跟着老師讀,最後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檢查。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不僅沒有對課文的朗讀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通過這些方式在潛移默化中背誦了課文,感悟了課文的大意。

2、通過講故事的方法,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

在引導學生交流課文的疑難詞句後,我改變了原來的繼續講解課文內容的方法,而是開展“講故事比賽”。生動的故事語言配上精彩的動作,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得到了昇華。

兩個不足:

1、在對課文進行感悟時,橫向指導不夠。

學了課文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通過課文的學習,你懂得了什麼?學生的回答都侷限於:我們遇到危險時,要學習司馬光沉着冷靜,善於動腦筋思考問題;遇到危險要急中生智,想個好辦法;遇到危險……現在回想,我覺得還應該對學生進行不到危險的地方玩耍的安全知識教育。也就是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不要忘了對學生傳遞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

2、學完課文後,沒有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進行總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任何課文的學習都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文言文的學習也是一樣,通過對學法的總結,可以為教師輕鬆教學下一篇文言文做準備。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三

《司馬光》本篇課文講的是司馬光小時侯的故事。他和幾個小夥伴在花園裏玩,一個小夥伴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遇到這樣的突發情況,司馬光急中生智,舉起大石頭,砸破水缸,小夥伴得救了。課文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儘量讓他們去體會應該向司馬光學習,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着機智才會想出好辦法這個道理。

本節課我是這樣教學的:

一、激發學習興趣,感悟課文內容。

剛上課我就抓着第一自然段來重點講解,先向學生提出問題:“有個小朋友掉進缸裏,別的小朋友是怎樣做的,司馬光又是怎樣做的?”我就是利用這一條主線貫穿整節課,來指導學生學習,由於課文裏的語句簡單易懂,同學們都學得挺快,接着就指導他們朗讀課文,由於本文的語言特別富有童趣,所以學生都很喜歡朗讀。老師還幫他們理出一條學習的思路:看圖理解——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在文中找答案——朗讀課文再次理解。從而達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讓學生輕鬆愉悦地在情境中誦讀、理解、體驗、感悟,營造了開放的、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加強朗讀指導,培養背誦興趣。

朗讀時,引導學生理解句與句之間的因果聯繫,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條理性。指導他們把話讀好,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結合教師的引導,讓他們感悟文中內容,從而感受課文深刻的現象聯繫,從而較有實效地挖掘了這個教材的重難點。還有,在朗讀的時候,我比較注意糾正同學們唱讀的習慣,讓他們讀得通順、流利、而且有感情。

三、發散學生思維,培養説話興趣。

在鞏固練習時,我就讓他們先朗讀全文,再仔細思考每個自然段的內容,然後嘗試着把課文的內容以故事的形式講出來。這樣的練習,對培養他們發口頭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學生的興趣也比較濃。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四

為了達成目標,我在教學時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自己感悟文本、理解文本。自由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看圖説話後迴歸課文朗讀,想象情境後帶着感受個性讀,重點段落對比讀,理解重點詞語“舉、使勁砸”後帶上動作讀一讀,還有回顧故事從頭到尾整體讀。在朗讀組織形式上,有學生個別讀,分小組競賽讀,齊讀等,學生在朗讀中理解了課文,當堂背誦了課文,也感悟到了司馬光的機智勇敢,明白在緊急情況下,不能慌張,只有沉着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故事,我在“一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這裏進行了重點引讀,烘托當時緊急的氣氛;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司馬光的聰明機智,我將“他拿起一塊石頭,砸那口缸。”與“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這兩個句子進行對比,學生帶着感受再讀,整節課,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好,達成了朗讀的目標。

短短三十分鐘的課堂結束了,但是它留給我的思考卻很多很多:

一、教學中識字寫字教學很少展示,在下一段教學中一定要將識字寫字教學落到實處。

二、我要精煉課堂過渡語,讓我的語言更親近孩子們,讓自己的反饋語言更適合低年級孩子,用語言的魅力感染孩子,吸引孩子對語文的興趣。

三、掌控課堂還要加油。回顧這堂課,學生們在討論的階段很熱烈,可是在這一環節,也過於拖沓,我給了很多時間給個別孩子發言,卻沒有很好的兼顧整體學生的狀態。在以後的教學中,既要照顧學生整體狀態,又要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五

新課標國小語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強調學生進行自主的實踐活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要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教學中要充滿着有個性和積極思維的語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長才幹、學做人。

人教版新課標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識字5》中的《司馬光》是一篇傳統教材,教學時怎樣才能體現新大綱的精神呢?針對本文的教學重點,我對《司馬光》做了如下教學反思:

一、讀一讀、演一演、問一問

課文中司馬光是怎樣救掉進缸裏的小朋友的呢?

1、找出有關“怎樣救”的段落。讀一讀,畫出“怎樣救”的句子,點出重點詞語。(“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幾下子就砸破了。”)

2、表演體會司馬光“怎樣救”小朋友,看誰把司馬光的表情、動作演得像。(表演、評議)

3、再讀第5自然段,對司馬光“怎樣救”小朋友的表現提出問題,想想、議議。(教師可從學生實際出發,啟發引導學生通過再讀第5自然段後提出:司馬光為什麼“沒有慌”?當時他會怎麼想?他怎麼會知道“舉起一決石頭,使勁砸那口缸”?石頭是哪裏來的?為什麼要“幾下子”把缸砸破?使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有充分思考的餘地,培養學生逐漸養成會獨立思考的習慣,同時對司馬光在小朋友遇到生命危險時“沒有慌”,沉着冷靜,急中生智,動腦筋、想辦法,化險為夷會有更進一歲的理解。)

4、引讀第5自然段,説説你從司馬光的表現中明白了什麼?你會對司馬光説些什麼?(讓學生從事情本身以及事情所説明的道理等等角度各抒己見。)

5、引讀第4自然段:當看到一個小朋友掉進大水缸裏。別的小朋友是怎麼辦的?

6、大組對比讀第4、5自然段。分角色表演(司馬光、掉進缸的小朋友、眾小朋友)看誰演得最像。再説説“都慌了”和“沒有慌”的不同結果。

二、讀一讀、看一看、議一議

讓我們來看看司馬光為什麼“砸缸”救小朋友。

1、自由讀讀課文,看看那口水缸在哪裏?是口什麼樣的水缸?用“____”畫出有關句子。(第二自然段)

2、認真讀第二自然段,觀察插圖。(有條件的學校可用投影儀將課本中的插圖放大,集體現察。)

小組討論:一個小朋友掉進那口水缸裏,司馬光為什麼要“砸破”缸救那個小朋友?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插圖,認真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和圖上的孩子相比,文中寫的“大水缸”是相比孩子們的個子還高。而且體積大,能裝許多水。學生在讀讀、看看、議議中弄明白,那樣“大”的水缸,又是“裝滿”了水,説明小朋友掉進缸以後,整個兒會被淹沒,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司馬光要“砸破”那口缸,讓水流出來,才能救小朋友。)

三、思考、想象、設計

你認為還有什麼辦法能救掉進缸裏的小朋友?

(可讓學生充分地想象,允許學生設計出不同的辦法如──大家都伸手去拉;找樹枝伸下去讓掉進缸裏的小朋友拉住樹枝眾小朋友再一起拖;甚至説一齊把缸推倒等等。只要理由充分,想象合理,就要給予充分肯定,也鼓勵有爭論。)

四、擴展活動

在學生已充分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可安排一些“難題”讓學生想一想,如:家裏炒菜時油鍋突然燃起來了怎麼辦?一不小心把乒乓球踩凹了怎麼辦?熱鬧的大街上和父母走散了怎麼辦……讓學生進一步明白遇事不慌張,要積極動腦筋自己想辦法解決的道理。在説的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把句子説通順,把意思表達得更清楚一些。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六

這也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是它的起因,經過以及解決的方法。那麼我也主要是從心理活動方面作為切入點。

遇到的第一個難點就是,水缸為什麼會危險?學生們往往只是抓住一個特點:大或者是裝滿水。很少有人能夠一次就將兩個特點全都講出來,練習起來看。這個就是他們目前的分析課文的一個很大的毛病,總是比較片面的看問題,不會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從整體看問題。於是我就引導他們先從單一的一方面看,只有“大”,小朋友掉進去才會淹沒,才有危險;只有又“裝滿”,水缸才顯得那麼危險。這樣一説,他們都會有恍然大悟的表情。

接下來,我們又主要圍繞個個人反映來讀書。我問其他小朋友的都做什麼啦?孩子們也是對單獨的表現找的比較準: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我又問書上用了一個此概括是什麼呀?這下子就瞎找了,後來好不容易才找到“慌”。

現在,全班分析課文的能力相差的比較大。有的能力很強的,他們喜歡願意動腦筋去想我提出的問題。而同時也有一些人,根本就不思考,有時喊到他們回答問題就會很木吶的站在那,有時是不會,有時看得出來就是不願去想了。以後一定要想辦法將這些人大積極性調動起來。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七

《司馬光》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寫的是司馬光和幾位小朋友在花園裏玩,一個小朋友不留意掉進盛滿水的缸裏,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舉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透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啟發學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並學習司馬光這種逆向思維的方法――別人想的是人趕緊離開缸,而司馬光光想到的是缸裏的水離開人。是一篇比較好的開拓學生思維的文章,目的在於教育孩子們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着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在國小低年級閲讀教學中,如果能夠發揮想象空間的資料太少,學生的想象力發展會受到嚴重影響。錯過了機會,以後再彌補會事倍功半,甚至不可能。在這篇課文中,不僅僅藴涵着思維發展的無限空間,而且還為學生感受和體驗豐富多樣的情感帶給了機會。我透過引導學生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朗讀。如:自由讀、齊讀、賽讀、師生合作讀等。激發學生的情感。能夠看出,學生真正理解了課文,在閲讀中會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變化。

作為語文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語文教材藴含的創新教育因素,用心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潛力。為了調動學生的用心性,我特地在課前安排了兩則腦筋急轉彎。在結尾處設計了發散思維的訓練“如果你是這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怎樣做?”為了證明的聰明,都踴躍發言。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儘管小朋友想的辦法在當時當地不必須奏效,但是我仍微笑着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這閃爍着求異思維的火花,我們教師必須要讓它燃燒起來。倘若用批評、訓斥來澆滅它,簡直是一種犯罪。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最後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透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瞭解。

我覺得這課時我做的不夠好的是缺少了寫的環節,雖然第一課時裏沒有安排寫字教學,但我在讀完課文後安排了一個“我會填”的訓練環節:一()假山,一()缸,一()(),我只要求口頭填,其實之後才想到應給學生一個動筆寫的機會,我們班有的小朋友課前準備裏總少了課堂練習本。課堂上,能讓學生動手就儘量讓他們動手訓練,無形中督促了孩子們在課前準備好課堂練習本。

透過這一課時的教學與學習,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一點沉着、冷靜,對待孩子們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儘量讓課堂上不留下遺憾。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八

整節課,教師以學生為主休,設計了抽讀生字詞,個別朗讀自然段,講故事的活動,激發了課堂氣氛。學生在課堂上也能大膽猜想、大膽表現,體現了國小生活潑開朗的個性。

在本堂課中,我感到設計得較好的是引導學生思維循循善誘,學習感知理解課文內容。如:先引導學生學習本堂課的興趣,再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聽老師範讀。整體感知,認識生字,學生自由讀課文,我給學生提出問題:“司馬光在這篇課文裏遇到一件怎樣的事?”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司馬光和夥伴在花園裏玩……掉進了水缸)我又接着問:其他夥伴遇到這件突發事件,有怎樣的表現呢?這時學生根據思路,爭先恐後的回答: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嚇哭了,有的……有的……只有司馬光沒有慌,想出了一個很好的方法,舉起石頭砸缸。)這裏為了很好的讓學生體會“司馬光”當時的心情,讓學生學做司馬光的動作,加深感知。量後掉進缸裏的小朋友得救了。我再把課文延伸到生活中,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同學們身邊,你們會怎麼做呢?讓學生説説,再和司馬光的方法比較,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在這節課裏,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如:不能很好的導入課文,組織教學不夠理想。(如:有個別學生不專心聽課等。)學生自己讀,個別讀的機會少,沒有把本課的重點詞語引導好。如:“一不小心、有的……有的……”這裏應該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理解句子,再延伸到生活中,引導學生用身邊熟悉的字説説,再讓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説一句話。

但在這節課裏,我也感到困難,那就是農村學生的普通話不夠好,知識有限,且這樣的鍛鍊機會不是很多,因此好些拓展活動只能量力而行,但我相信在新課程程改革折活動感召下,師生會越來越容易配合,相信以後效果會更好。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九

《司馬光》是一年級語文下冊第8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寫的是司馬光和幾個小朋友在花園裏玩,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假山下的大缸裏,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拿起一塊大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的故事。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學習、交流,引導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自讀、自悟、自主探究,在相互交流的碰撞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

一、從課題入手,激趣導入。

新課伊始,我工整地板書課題——司馬光,讓孩子們一邊同步書空,一邊思考:司馬光姓什麼呀?

孩子們根據平常所見到“張、王、李”等都是單姓的慣性思維,不假思索地回答:“姓‘司’”!

我擺擺手,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後又疑惑地盯着我。我用紅粉筆在“司馬”兩個字下面重重地劃了的一條線,孩子們將信將疑地説“姓‘司馬’”,我微笑着點了點頭,在“司馬”旁邊寫上了“複姓”二字。然後適當拓展復興的來歷,“司馬”這個複姓是用官職名稱作為姓,司馬是掌握軍事的官職,並讓孩子們中午回家也用這個問題考考自己的爸爸媽媽,孩子們一下子來了興趣。

二、自主演一演,理解重點。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找出司馬光救小朋友的語句,看圖模仿司馬光的動作演一演。一年級孩子,愛動,也特別愛表現,我就利用這一特點,讓孩子們在表演中輕鬆愉快地理解詞語和句子。

緊接着,我問孩子們:司馬光為什麼這樣使勁?學生立刻想到:他想快點把大水缸砸破,救出小朋友。如此演一演,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三、在比較之中,攻克難點。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着、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也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看圖對比:引導學生看左面一幅插圖,直觀感受面對掉進大水缸裏的同伴,其他孩子驚慌失措的樣子;再仔細觀察右面一幅插圖,兩相對比,感受司馬光遇事時的沉着、機智和勇敢。

(2)讀課文對比:當一個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進大水缸裏時,別的小朋友是怎麼做的?先讓孩子們找一找相關語句畫下來讀一讀,再出示“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想一想這樣做的後果會怎麼樣。

孩子們説這樣耽誤了時間,掉在大水缸裏的小朋友會淹死的。司馬光的表現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有什麼不同?用不同的標記畫出相關句子——“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水缸破了,缸裏的水流了出來,掉在缸裏的小朋友得救了”反覆讀一讀,細細體會司馬光救同伴時的沉着、機智、勇敢。

三、延伸拓展間,體驗快樂。

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也動動腦筋,你還有什麼辦法能救出掉進大水缸裏的小朋友呢?”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聽完孩子們天真的想法,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點頭表示鼓勵,使孩子們感受到動腦筋的快樂。

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水平。 篇十

新《課標》把“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作為低年級閲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激發閲讀情趣在低年級是多麼重要。因此,我這堂課的教學也注意到這一點:課堂上,我用課文掛圖來貫穿生字詞、句子、課文的學習,讓學生生首先對課文有感性的認識,再引發學生想象與説話,在此基礎上掌握課文中的詞語,解決課文中句段的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