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94W

八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教學設計 篇一

一、文學常識及課文內容解説

1、《晏子使楚》選自《晏子春秋•雜下》。《晏子春秋》是後人蒐集齊國大夫晏嬰的言行編輯而成。晏子,名嬰,字平仲,春秋後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這則故事通過晏子出使楚國,挫敗楚王誣齊人為盜的故事,表現了晏子的機智善辯和對祖國的熱愛。

2、《人琴俱亡》選自《世説新語•傷逝》,作者劉義慶,彭城人,南朝宋文學家。這則故事寫了王子猷對弟弟子敬獨特的悼念方式,表現了他對弟弟深厚的情誼。出自《世説新語》的成語有望梅止渴、口若懸河、一往情深、別無長物、新亭對泣等。

3、《小石潭記》選自《全唐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人,著名文學家,世稱“柳河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東集》。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的幽美和靜謐,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的孤悽之情。

4、《記承天寺夜遊》選自《東坡志林》,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與其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本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與美妙的月色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寧靜清瀅、離塵脱俗的美好意境,表達了作者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5、《治水必躬親》選自《履園叢話•水學》,作者錢泳,清代江蘇金匱人。工詩,善書畫,著有《履園叢話》、《履園譚詩》等。本文論述躬親是治水的必要條件,強調親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過正反對比深刻地指出治水利和義的關係。

二、通假字

1、蕩胸生曾雲 (曾通層)

2、縛者曷為者也 (曷通何,什麼)

3、人非所與熙也 (熙通嬉,開玩笑)

三、一詞多義

1、坐①口技人坐屏障中 (坐在)

②滿坐寂然 (通“座”,座位)

③何坐?曰:坐盜。 (犯罪)

2、都①何以都不聞消息 (總,竟)

②都不哭 (全、都)

3、樂①心樂之 (以…為樂)

②似與遊者相樂 (逗樂)

4、清①水尤清冽 (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 (悽清)

5、曰①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説》 (説)

②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記》 (叫做)

6、從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由)

②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跟從,跟隨)

7、聞①聞水聲《小石潭記》 (聽説)

②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桃花源記》 (聽到的)

8、道①策之不以其道《馬説》 (正確的方法)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説)

③伐竹取道《小石潭記》 (道路)

9、見①明滅可見 《小石潭記》 (看見)

②才美不外見 《馬説》 (通“現”,顯現)

10、許①潭中魚可百許頭 (上下、左右,表估計)

②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 (處所)

11、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小石潭記》 (大約)

②明滅可見 《小石潭記》 (可以)

12、居①不可久居《小石潭記》 (停留)

②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岳陽樓記》 (處在)

四、古今異義

1、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其實,古義:它們的果實 今義:表示所説的是實際情況)

2、左右對曰 (左右,古義:侍臣、近臣 今義:表方位或方向)

3、因慟絕良久 (因, 古義:於是 今義:因為)

4、語時了不悲 (了,古義:完全 今義:語氣助詞)

5、泥於掌故 (泥, 古義:拘泥 今義:泥土)

6、泥於掌故 (掌故,古義:指古代典章、制度 今義:歷史上的人物事蹟、制度沿革等)

7、蓋地有高低 (蓋,古義:連詞,表原因。今義:遮蓋或遮蓋的東西)

8、非諮詢不窮其致 (窮, 古義:追究 今義:①生活困難②窮盡)

9、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 (舉,古義:完成、成功 今義:舉起、舉動等)

10、是以比得躬歷山川 (躬,古義:親自 今義:彎腰)

11、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一錢 (嘗,古義:曾經 今義:嘗試)

1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 古義:只是 今義:但是,錶轉折)

13、月色入户 (户,古義:門、窗 今義:人家、住户)

五、詞類活用

1、子敬素好琴 (琴:名詞用作動詞,彈琴)

2、心樂之 (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樂)

3、悽神寒骨 (悽: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悽清)

(寒: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寒冷)

4、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5、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

6、斗折蛇行 (鬥:名詞作狀語,像北斗星那樣)

(蛇:名詞作狀語,像蛇爬行那樣)

7、犬牙差互 (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那樣)

8、皆若空遊無所依 (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八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第1課時 雖有嘉餚

1、理解重點文言詞語,朗讀並背誦課文。

2、學習類比説理的方法。

3、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一、導入新課

“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分別是哪幾部典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瞭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迴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要勤於鑽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苟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禮記》,領悟為學之道。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掌握背景,疏通課文文意

1、背景介紹。

本文節選自《禮記正義》。《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彙編。

2、分類積累,疏通文意。

(1)正讀音

嘉餚(jiāyáo)自強(qiǎng)兑命(yuè)學學半(xiào)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雖有嘉餚(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後能自強也(自我勉勵)

⑤雖有至道(的道理)

⑥教學相長(增長,促進)

⑦是故學然後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後知困(困惑)

⑨然後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異義詞

①雖有嘉餚(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今義:意義,用意,目的。)

③教然後知困(古義:困惑。今義:困難。)

(4)翻譯下列句子

①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明確:即使有美味的菜餚,不親自品嚐,就不會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②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明確:因此只有學習以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後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明確:知道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後才能自我勉勵。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明確文章主旨

1、開頭“雖有嘉餚”一句有什麼作用?

明確:從反面設喻類比,為引出下文觀點做鋪墊。

2、本文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作者是怎麼論述的?(論證思路)

明確:本文主要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説明,最後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3、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只有學習以後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後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4、“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明確:相同點:兩者都強調了“教”是學習、進步和提升的重要環節。

不同點:前者是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説明教和學的關係: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説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後者則只從教的角度來説明,將學的部分暗含其中,説得含蓄委婉,是對前者的補充論證。

二者關係:前者是全文的觀點,後者是引用論據來補充強調觀點的,二者並非並列關係,而是主從關係。

第2課時 大道之行也

1、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一、導入新課

儒家學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對社會進行了美妙的設想,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悦遠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協調、羣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等等,無不勾畫出一幅社會穩定和諧的美妙藍圖。今天我們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所勾勒的理想社會。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學生初讀課文,認識字詞。

選賢與能(jǔ) 講信修睦(mù) 幼有所長(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謀閉而不興(xīng) 貨惡其棄於地也(wù)

2、聽課文朗讀錄音,注意停頓和語氣。

3、學生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義。

4、教師點撥。

(1)通假字

①選賢與能(“與”同“舉”,推舉,選舉)

②矜、寡、孤、獨、廢疾者(“矜”同“鰥”,老而無妻)

(2)古今異義詞

①大道之行也(古義: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今義:寬闊的道路。)

②女有歸(古義:女子出嫁。今義:返回,迴歸。)

③盜竊亂賊而不作

作(古義:興起。今義:做某事,從事某種活動。)

④是謂大同(古義:代詞“這”。今義:常用作判斷詞,或與“非”相對。)

(3)一詞多義

①閉:A.是故謀閉而不興(閉塞)

B.故外户而不閉(用門閂插門,關閉)

②謂:A.是謂大同(動詞,叫作)

B.予謂菊(動詞,認為)

目標導學二:研讀課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據文義,全文可以分為幾層?

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説明(根本特徵),是總説,以下幾句是分述。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大道”指什麼?“大同”指什麼?“大道之行”指什麼?

明確:“大道”,政治上的理想,治理社會的準則,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階段。“大道之行”,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3、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是什麼?請找出相關語句,並做解釋。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説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於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説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説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係,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鬥。

八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教學設計 篇三

學生分析:

本班六年級有學生19人,學習基礎較好,思維敏捷,自讀自悟的能力強。在六年級開學伊始就讓學生接觸這兩篇文言文,一是因為它的思想內容好,強調學生在學習時要專心致志,善於觀察事物,實事求是。可以讓剛進入六年級的學生消除浮躁心理,踏踏實實的學習。二是可以讓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瞭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併為國中學習文言文打點基礎。

教材分析:

《文言文兩則》人教版新課標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組課文中的第一篇課文,是學生步入六年級的第一課。課文共包括《學弈》和《兩小兒辯日》兩則故事。學弈》選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寫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接着寫弈秋教兩個學習態度不同的人下棋,學習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後寫這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並不是因為智力上有多大差別。通過這件事,説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講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小孩在爭論,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雙方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裁決,被兩個小孩笑話。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説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一、教學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課後註釋聯繫上下文,瞭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

讓學生參考註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是本課的重點。

四、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五、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討論

六、教學時間: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於一體的文言文。“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1)介紹孟子: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後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説、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2)釋題:“弈”指什麼?“學弈”又是什麼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於下圍棋。)

(3)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並板書:

a誰學下棋?

b怎麼學下棋?

c學得結果怎麼樣?

d《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4)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範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2、讀後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覆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後註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裏的意思不同;“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裏,“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生對照註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學弈》參考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着,可是他心裏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説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説:不是這樣的。)

4、同桌互相講説故事內容。

四、自讀思考,體會文中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解答就課題提出的問題

1、誰學下棋?誰是老師?——有兩個人學下棋,老師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弈秋。

2、(這兩個人)怎麼學下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着,可是他心裏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學得結果怎麼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後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解答這個問題後,教師可以追問:是什麼原因使“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引導學生理解: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並不是因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別,而是他們的學習態度不同——前一個專心致志,後一個三心二意。)

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聯繫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

(做什麼事只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聯繫實際説一説嗎?

(讓學生聯繫生活、學習中的經歷充分發言,認識到不專心產生的不良結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六、複述故事,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故事

2、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導入新課

1、請生背誦《學弈》。

2、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 兩小兒辯日

3、介紹資料:《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列子》相傳為列禦寇的論集。列禦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説,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4、理解課題,質疑問難:(1)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麼?(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兩個小孩;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兩個小孩辯日這件事)(2)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麼?(①他們為什麼爭辯?②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麼?依據是什麼?③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麼?教師及時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總結學法,明確目標

1、回顧學習《學弈》一文的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1)理解課題,提出問題。(2)讀準字詞,讀通課文。(3)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4)解疑釋惑,體會道理。(5)複述故事,熟讀成誦。

2、明確方法,自主學習

⑴讀準字詞,讀通課文,注意語速要慢,適當停頓,到讀通順為止,。

(2)學生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師生及時評價。

(3)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對照註釋,弄懂詞句,理解故事的內容。

(4)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5)用現代口語複述故事,並根據學生複述的狀況進行即時疏通點撥。

3、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⑴兩小兒為什麼爭辯?(太陽是遠是近)

⑵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麼?依據是什麼?(①一小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依據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近,中午離人遠,他是根據形狀大小來判斷的。②另一小兒的觀點是: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依據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遠,中午離人近,他是根據温度來判斷的。)

⑶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麼?(孔子不能決也――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⑷對兩小兒所持觀點,你同意哪一種?為什麼?(引導學生積極發表看法,保護他們大膽發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性。)

(教師適時補充資料供學生閲讀:其實太陽早上和中午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①遠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由於視覺的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羣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羣中則顯得大。同樣的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就顯得小了。B、同一物體白色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顯得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②日初涼、日中熱的原因:A、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待的面積裏,直射比斜射熱量高。B、在夜裏,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

4、學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⑴兩小兒聰明可愛,善於動腦,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勇於爭辯。

⑵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儘管學識淵博,可是仍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引導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5、複述故事,熟讀成誦。

⑴分角色朗讀課文。

⑵學生分組表演故事。(學生自由選擇使用現代話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⑶學生背誦課文。

八、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用現代與説出兩則寓言的意思。

3,説出這兩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

九、附板書:

文言文兩則

學奕

1、二人學奕 師從奕秋

2、一人 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然後成功

3、另一人 三心二意、思援弓繳而射之,然後失敗

總結,條件相同,但結果不同,得到道理:學習之理貴在專心。

兩小兒辯日

1、起因:兩小兒辯鬥

2、觀點相反:一兒 日始出近日中遠

另一兒 日初出遠 日中近

3、理由:一兒近大遠小

另一兒 遠涼近熱

4、結果:孔子不能決

總結:善於觀察,有理有據

十、教後記

文言文和本站相比,在遣詞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確的短句,流利地朗讀,使學生首先遇到的問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課文學習,學生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讓學生體會到學無止境的道理。

八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教學設計 篇四

第七單元

26、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27.曹劌論戰 《左傳》 28._干將莫邪(幹寶)

29._勞山道士(蒲松齡)30.詩詞五首 觀刈麥(白居易)赤壁(杜牧)

過零丁洋(文天祥)己亥雜詩(浩蕩離愁白日斜)(龔自珍)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8-1-26.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使動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動用法,使……痛苦。苦其心志,使他內心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動用法,使……勞累。勞其筋骨,使他筋骨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動用法,使……飢餓。餓其體膚,使他身體餓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動用法,使……貧困。空乏其身,使他受貧困之苦。

行拂亂其所為:行拂,所行不順。亂,使動用法,使……額倒錯亂。

亂其所為,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動心忍性,動和忍都是使動用法,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2、第一部分(l、2段):説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鍊。

第一層(1段):舉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蹟加以概括。其共同點是,在經歷艱難困苦之後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第二層(2段):從上述事實歸納出作者的觀點。

第二部分(3段):從正反兩面論證經受磨鍊的益處。

第三部分(4段):歸納全文中心論點。

3、論證方式特點:本文將中心論點放在簡末進行歸納。全文先論證“生於憂患”,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然後從理論上加以説明。再論證“死於安樂”,高度概括歷史上大量安樂亡國的事實加以説明。論證“生於憂患”是全文的重點。

4、句式特點: 本文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的事蹟,用排比句式,每一個歷史人物的事蹟只用一句話概括,這樣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5、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於有所作為、成就大業的例子,論述憂患可激勵人奮發向上,正反結合,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結論,激發們克服困難,鋭意進取。

8-1-27.曹劌論戰

古今異義

可以一戰 古義:可憑藉 今義:可能

肉食者鄙 古義:目光短淺 今義:粗俗

犧牲玉帛 古義: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今義:為正義事業捨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齊師伐我 古義:軍隊 今義:老師

又何間焉 古義:參與 今義:中間

小大之獄 古義:案件 今義:監獄

謀篇立意:本文記敍了齊魯長勺之戰的經過,以曹劌對戰爭的論述貫穿全文,闡述了弱國在對強國的戰爭中採取戰略上取信於民,戰術上後發制人的原則,表現了曹劌的政治卓見和非凡的軍事才能。

層次結構

一(1)寫魯國戰前的準備。

二(2)敍述長勺之戰的全過程。

三(3)寫曹劌論述長勺之戰魯國取勝的原因。

寫作特色:課文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來刻畫人物。為了突出曹劌的形象,文中處處以魯莊公與曹劌對比。“曹劌請見”説明他已成竹在胸,用“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表明他慧眼識統治者之鄙陋。下文則通過“鄙”與“遠謀”的對比,襯托了曹劌的卓越才幹。戰前圍繞“何以戰”與莊公對話,莊公前兩次回答,説明他把取勝的希望寄託在近臣和神靈上,表現了他的“鄙”。曹劌認為“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取信於民的表現,可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才能取勝,這充分表現了曹劌的“遠謀”。取勝後,莊公仍糊里糊塗,不知取勝的原因,曹劌進了科學而透闢的分析。因此可以説,全文運用了對比方法。

8-1-28. _干將莫邪

1、第一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干將、莫邪為楚王鑄成寶劍,反招殺身之禍;於將臨死遺囑尚未出世的兒子為他報仇。第二、三段交代故事的發展:干將的兒子赤長大後尋得父親所藏寶劍。晝夜不忘為父報仇;楚王懸賞殺赤,赤躲進山中。遇到願替他報仇的俠客,當即自刎,把自己的頭和寶劍交給俠客。第四段交代故事的結局:俠客不負重託,多方設計,豁出性命殺死楚王。

2、記敍干將、莫邪夫婦為楚王鑄劍而干將遭殺身之禍,後其子為父報仇巧遇俠客英雄,用計殺死楚王的經過,表出了他的復仇心理及俠客的智勇和俠義心腸。

8-1-29. _勞山道士

記敍了一個姓王的讀書人到勞山師學習道家法術的故事,揭示了只有不畏艱辛,一個人才可能取得某種成就,否則,只可能到處碰壁的道理。

8-1-30.詩詞五首

1、觀刈麥:通過作者的所見所感、反映了沉重的賦税剝削給勞動人民造成的極大痛苦,寄託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赤壁:借一支斷刊戟引發出對前朝人物和事蹟的無限感慨,抒發了詩人“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抑鬱之情。

過零丁洋:詩人通過自述國破家亡的境遇,抒發了他以身殉國的決心和崇高的民族氣節。

已亥雜詩:寫作者辭官後的離愁別緒及詩人從自然界景物的轉化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諦,體現了作者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和強烈社會責任感。

山坡羊·潼關懷古:借憑弔潼關古蹟,追憶歷史,闡發議論,指出廣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也不會因為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變,表達了作者對廣大人民痛苦的同情,同時對封建統治者熱衷於爭權奪利而不顧廣大人民死活予以鞭撻。

2、名句欣賞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這是描繪農民在烈日下在田間艱辛勞作的句子。夏天,在田野上,農民頂着烈日勞動,腳下是被烈日燻蒸的暑氣,陣陣往上衝,彎下的赤裸背脊,被灼熱的太陽光烘烤得油黑閃亮。在詩行中,流露出詩人的同情之感,憐憫之情,我們看見詩人的心絃被這艱辛悲慘的景象震動了、戰慄了。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悲壯激昂,表明了文天祥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人的生死是自然規律,誰也不可能逃過這一關,但是人的生死的方式方法卻各不相同,人怎樣活?人怎樣死?是貪戀生命而投降,還是保留氣節而英勇無畏,讓後人讚頌?當然詩人選擇了後者。這兩句名言流芳百世,感召後代無數仁人志士為正義事業而英勇獻身。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兩句詩表達的是一種昂揚向上、不甘隱退、奮鬥到底的倔強精神。它説的是,落在地上的粉紅花瓣絕不是無情的廢物,它將化作春泥,以自己的養分孕育新的花朵、孕育新的春天。詩人從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規律得到啟發,大自然裏花開花落,本是風雨由之,無感情可言,落紅説不上是“有情”或“無情”,但詩人把自己的身世和落花結合起來,使落花具有人的感情,從而變成有情物。而落花之情表現在哪裏呢?表現在去釀造新的彩色世界,新的春天。詩人借“落紅”的自白表達了與黑暗勢力抗爭的不屈精神,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春天的憧憬。詩人不惜獻身化為春泥,去充實春天的生命,去滋潤未來的花朵,這種精神令人讚歎。現在,人們常引用這兩句詩來歌頌老一輩革命家在事業上鞠躬盡瘁的崇高精神,他們將自己的青春無私地貢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晚年又為培養青年接班人耗盡心血;也用來讚揚英雄模範人物獻身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高尚品質和可貴精神。

八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教學設計 篇五

21、小石潭記(劉宗元)22.記承天寺夜遊(蘇軾)23._遊恆山記(徐霞客)

24._滿井遊記(袁宏道)25.詩詞五首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過故人莊(孟浩然)

遊山西村(陸游)漁家傲(塞下秋風景異)(李賀)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蘇軾)

8-1-21.小石潭記

1、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記:古代的一種文體,以敍事為主,可記遊,可記事,可抒情,可議論,可描寫。

2、古今異義

乃記之而去(古,離開;今,前往)

佁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3、段落歸納

(一)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周圍的景物。

(二)描寫潭水和游魚,採用定點特寫的方法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三)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四)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4、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着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

8-2-22.記承天寺夜遊

1、詞類活用:例句:念無與樂者 樂:名詞用作動詞,快樂,高興。這裏是遊樂的意思。

2、古今異義 但 古義:只,僅。 今義:但是,錶轉折。例句: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3、文章結構

第一層(開始至“相與步於中庭”),敍月夜至承天寺與友人散步。

第二層(庭中如積水空明……蓋竹相影也),寫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從實感而來,令人宛然若見。

第三層(何夜無月……吾兩人耳),以慨歎兩人閒置的處境作結。

4、此篇短文記的是元豐六年十月,蘇軾和好友張懷民同遊承天寺的情景。全文僅80餘字,描繪了二人在承天寺夜遊時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時抒發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

8―1―23. _遊恆山記

1、詞類活用

穹碑森立 名詞做狀語,像森林一樣。

台中像羣仙 名詞用作動詞,塑造。

2、古今異義 策杖登嶽 古義:這裏指恆山。 今義:高大的山。

3、通假字 還過嶽殿東 通“環”,轉,繞。

4、第①段略寫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

第②段詳寫登頂的經過,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離都寫得極為詳盡。

第③段寫登頂後遠眺所見之景。

第④段寫從西峯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

5、根據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內容,説説作者上山時經過的地方及山頂所見的事物。

上山經過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嶽殿——會仙台。在山頂上看見北山“崩崖亂墜,雜樹密翳”,還看見渾源州城,南邊有龍泉山,西邊有五台山,近處還有龍山。這些山都是相互連接的。

6、文章描寫了作者遊恆山登頂的經過,表現了他不畏艱險,不怕辛勞,勇於實踐的精神。

8-1-24. _滿井遊記

1、古今異義

侷促一室之內 古義:約束。 今義:不安。

惡能無紀 古義:安、哪。 今義:可惡。

2、詞類活用

泉而茗者, 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茗,茶。 (léi),盛酒、水的器皿。蹇(jiǎn),驢。這裏都是名詞用作動詞。

3、第①段寫北京附近早春的風沙天氣。

第②段寫滿井早春的景色,以及作者遊滿井的喜悦心情。

第③段是議論,表述自己能夠有此閒情出遊的原因。

4、主要內容

本文寫了燕地寒冷,郊外田野萬物復甦、山水草木魚鳥等充滿生機;從舊居京城,侷促一室的孤寂困頓、百無聊賴寫到遊歷於郊野春景,表達了作者如脱籠之鵠的無比欣喜的感情。

5、課文和《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遊》在寫景的同時,都抒發了作者獨特的感受。試説説你從這三篇課文中看出了三位作者怎樣不同的心境。

《小石潭記》和《記承天寺夜遊》的作者都有抱負未酬和被貶謫的遭遇,因此在文中流露出某種憂愁和憤懣,而《滿井遊記》的作者只是官小、職務清閒,並無被貶的遭遇,性情又比較達觀,所以不僅沒有憂愁,甚至為此而慶幸、自慰。

8-1-25.詩詞五首

一、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第①段寫茅屋被秋風所破的情景。

第②段寫茅草被頑童抱去和詩人的歎息,表現了詩人的無可奈何之態。

第③段寫大雨中長夜沾濕的苦痛。

第④段寫詩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懷和美好理想。

2、過故人莊

首聯平實、自然,然而情意深切綿長。

頷聯“邀我”表達了朋友之間親密的關係。

頸聯寫詩人進村見到的景色。景中充溢着詩人激動喜悦之情。

尾聯寫詩人到故人家裏開窗暢飲,親切談話的情景。

3、遊山西村

第一、二句寫農家的熱情和樸實。

第三、四句寫行路人的感覺,迷茫中突然發現了美好的去處。

第五、六句寫遊山西村所見。

第七、八句是抒情。

4、漁家傲

上闋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

下闋寫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

5、浣溪沙

上闋寫清泉寺的風光,點出了作者遊蘭溪的時間和地點。

下闋抒發老當益壯、奮發進取的思想感情。

二、過故人莊:敍述作者到農家做客受到熱情款待的經過,描繪了恬靜的田園風光,表達了老朋友之間的誠摯友誼,也流露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遊山西村:寫於乾道三年初春,當時作者在山陰鄉下,詩中表現了農家的殷勤好客和風俗古樸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

漁家傲:通過對邊塞秋季風光的奇異獨特的描寫和抒發守邊將士的情懷,表現了守邊將士的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和思鄉之情,也反應了邊塞生活的艱苦。

浣溪沙:上闋寫景,下闋抒情,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駐,大可不必為日月變遷、人生易老而歎息,抒發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名句欣賞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兩句詩展現了詩人愛及天下的博大襟懷。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也觸動了作者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秋風、秋雨的威力,貧困、流離失所的生活,都沒能擊垮作者。面對這樣的現實,詩人從個人“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一躍聯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着落的窮苦百姓,從沉思中振作起來,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前兩句寫自然環境,清閒愉悦。田家的風景,是綠樹繞村,青山遠襯,使人一進村就感到親切美好。後兩句寫與朋友的歡聚。故人把酒敍舊,面對着窗外的場圃,娓娓談着桑麻的農事,充滿了喜悦的情緒。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而賓主的歡笑和關於桑麻的話語,都彷彿縈繞在我們耳邊。他所描繪的這種境界,貼近生活,能夠引起人們許多關於農村的美好的回憶。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寫農村明媚絢麗、變化萬千的自然風光,也表現了詩人的喜悦心情。讀了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彷彿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於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於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將士們都沒有睡覺,聽着悠悠笛聲哀婉動人,滿地的霜映照着將軍的白髮和士兵的淚水,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情景啊。思鄉之情和渴望建功,以及如此長的艱苦生活,交織在一起,人怎麼能入睡?“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用聲色對將士們的感情加以點染並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人不寐”三字綰上結下,其中既有白髮“將軍”,又有淚落“征夫”。將軍的白髮和士兵的淚水,記載着宋代帝王對外軟弱,消極防禦,長期征戰無果的史實。“不寐”又緊密地把上景下情聯繫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內情外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前句用反問句強調了詩人雖老猶少的精神狀態,“門前”句以“溪水西流”作比襯,説明人生再少的可能性。“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本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詞人卻大聲宣揚,誰説青春不能回覆呢?你看門前的流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嗎!“休將白髮唱黃雞”出自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時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白詩是以黃雞催時、白日催年作比來慨歎朱顏易失,蘇軾在這裏反其意而用之,不要感慨光陰易逝,人生易老,而要振作精神。這種身處逆境仍然達觀、進取的精神給我們許多啟示。也是全詩的意旨所在。